忆江南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忆江南读后...
忆江南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忆江南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忆江南读后感1《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指导学生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
当然不足之处有很多,我觉得在板书部分处理得不够巧妙,我在画简笔画时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如果我画时同时也让学生在本上画,比比看谁画得好,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学生对诗词的朗读技巧掌握还不够好,今后应加强指导。
忆江南读后感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词人青少年时期就曾旅居江南,中年又先后在杭州、苏州等地做过刺史(州的长官),江南的美丽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恋恋不能忘怀。晚年在北方,他写过不少怀念江南的诗歌,《忆江南》词三首就是其中广为传诵的一组。它们约作于文宗开成三年(838)前后,当时词人66岁左右,正以太子少傅分司洛阳(领干薪在洛阳养老)。这里所录,是组词的第一首,也是写得最精彩的一首。
旧曾谙,过去曾经饱览。谙,热悉。江花,江边的鲜花。蓝,植物名,种类很多,叶子可用来制作青绿色的染料。
“日出”两句,线条粗犷明快,设色鲜艳浓烈,凸现了春和景明时的'江花江水,有彩版画的艺术效果。
忆江南读后感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碧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诗人白居易的不朽之作。
我非常喜欢这首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意思是: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日出江花红似红,春来江水碧如蓝。”意思是:
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的蓝草。“能不忆江南?”我想,这句话我不用解释,大家也都知道。
我才刚刚去过江南一带。对江南的印像好上加好。正如白居易说的第一句:江南好。在我看来江南真是好,绿树成荫、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碧绿的湖水真有一种古代的韵味。还有白居易说的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我非常忆江南,因为江南的美景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
我最渴望再去一趟。
忆江南读后感4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风吹江南》读后感
意图割据是军阀的发心,他们将区域的利益置于国家之上,可以不战而降、可以泄露军机、可以卖省求荣。面对这样的军阀,蒋介石却不敢惩处,担心军阀会投敌。军阀派系,人人握着算盘,没有哪个是真正服从领导的指挥调度,这样的团体从来没有团结过。
子曰:不知生,焉知死?要知为什么死,得问为什么生。一个团体,要实现的愿望越大,信念就要越强大,没有共同信念的人,是无法团结的。
要团结就需要组织,当混沌的传统治理方法面对工业时代组织形式的对手时,团结考验的是动员人员的能力与效率。很像是目前电商人面临的状况,一个新点子的实现或许可以瞄准市场上的某个空档,在实现的过程中,面对的对手是团队管理和专业技能兼备的正规军,如果不能团战,连上场的机会都没有。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已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去不复返了。组织力是创业过程中第一个重大挑战。与组织相关的所有事件,都值得创业者深刻学习。
作者耗时一个月,翻阅十多本书,不断地撰写与修改,只为做 到一件事:严肃一点,说话要尊重史实。文中的优美修辞,简练表达自不必说,结尾的部分更是无可增减。
国民党的奋斗、牺牲、不团结、分裂、离合、悲歌,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近代创业史,理应放在大历史进程里,安静观量。
它的故事,是三千年农业文明巨大惯性,与近现代工业文明迎面碰撞激起的巨浪。
它所有戏剧般的宿命,都是为了迎接新生。
《江南》读后感80字
《江南》读后感80字许是封面吸引了我,
最早起读的便是格非的这本
《春尽
江南》
。
“‘现在,我已经是你的人了。
’秀蓉躺在地上的一张草席上,头枕着
一本《聂鲁达诗选》
,满脸稚气地仰望着他。目光既羞怯又天真。
”
翻开第一页,
便是这样一段话,顿时把我惊了一下,思索起来,这部书怎么这么露骨,开门见
山地写这样的场景。
直觉性地感觉秀蓉并不是女主角,
应该是男主角一段不起眼
的风流韵事,带着些疑惑便开始翻阅。
文章中其场景跳跃式、
插叙式的写作方式,
造成一种时空跳跃感,
文中一个
故事套着另一个故事,
让初读此书的我有时候跟不上时间的跳转,
于是乎看着看
着,又翻到前几页去看看。待到看完整部书,才理清了思路。
这部小说所描述的主体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
而叙述所覆盖的时间
幅度则长达近二十年。
庞家玉
(原名李秀蓉)
和谭端午这一对夫妻从萍水相逢到
结婚,围绕着家庭生活,经历了十多年的磕磕碰碰,最终妻子家玉因病而故,故
事随之结束。
小说中描述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
主人公谭端午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校园诗
人,因惹了点事,躲在寺庙中。那里风景秀丽,让他度过了“一生中最愉快的三
个月”
,也让他有了一种“置身于风暴的中心,同时又处于风暴之外”的体悟。
其间,他遇到了少女李秀蓉,但不觉得自己真的喜欢她。两人共度一宿后,谭端
午拿了李秀蓉裤兜里的钱,
不告而别。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
这段经历在很大程度
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初次相遇后一年半,
回到鹤浦的谭端午再次偶遇李秀蓉
(已
改名为庞家玉)
,并且迅速结了婚。当时阅读到这里时,我很无法理解,为什么
他们俩就这么莫名其妙地结婚了呢?为什么两个人都默契地彼此不再提当年往
事?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这样一对夫妻走到一起?婚后,
谭端午成了鹤浦地方办
公室里的一个普通科员,工资不高,工作不累。
“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闲暇,他感
到心满意足。
”
同时又是一个自我放逐的诗人,
用小说中的话说:
“在这个恶性竞
争搞得每个人都灵魂出窍的时代里,
端午当然有理由为自己置身于这个社会之外
感到自得。
”其实端午最终并没有置身事外,并不是一个局外人,看完小说,我
才意识到这一点。而他自己又觉得“自己有点像《城堡》中的那个土地测量员”
,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工作环境,
使他
“感觉到一种死水微澜的浮靡之美它也在一定
程度上哺育并滋养着他的诗歌意境。
”他的性格和命运没有出现很大的起伏,他
似乎从一开始就秉持自己的无用主义原则:
“你只有先成为一个无用的人,才能
最终成为你自己。
”手边常有一本书就是《新五代史》
,一直在翻阅。他想一个边
缘人一样注视着这个缭乱的时代,
在抵抗中妥协,
在妥协中抵抗,
比便守住自己
内心的“一亩三分地”
。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