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志于道读后感(孔子名言: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是什么道理)

发布时间: 2025-01-06 22:55: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4

士志于道士志于道《论语》里仁篇第9章里孔夫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说:“一个士人,有志于道,却以穿旧衣吃粗食为耻辱...

孔子志于道读后感(孔子名言: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是什么道理)

士志于道

士志于道
《论语》里仁篇第9章里孔夫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说:“一个士人,有志于道,却以穿旧衣吃粗食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讨论道的。”

“志于道”,就是把道存于心中,立志坚守,立志实行。孔门之教,在于培养志于道,能担当大任的君子。由明道而行道,是对学子最根本的要求。读书而去求官,也是为了以此为舞台更好地行道、弘道。

为什么老夫子说“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值得与他讨论道呢?孔子所说的道,即是仁道,它关系到天下之大公,而衣食乃一己之私。既欲“志于道”,又以恶衣恶食为耻,就会为摆脱贫困而放弃仁道,乃至为非作歹,说明其志也是虚的。孔子欣赏“人穷志不穷”的人,对于那些“人穷志短”的人极为瞧不起。一个过于在意物质享受的人,往往经不起外界不良环境的诱惑,也经不起穷困艰苦生活的考验,故而孔子说:“未足与议也”。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讨论道的。'

孔子名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什么道理?

1.“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轻时刚出社会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贵。就以赚钱为目的来说,起码也希望赚到几千万元。但立志尽管立志,事实上如今一个月只赚几千块。如果因立志几千万,只拿几千元,“不为也!”不愿干回去好了!这说明立的志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2.“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如果根据这里的四点来分析《论语》中所讲的道理,有许多都是“据于德”的说明。
3.“依于仁”,已经说过,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4.“游于艺”,“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原来绘画是文艺,现在美术却与文艺分开,越分越细,但也越分越窄。有人说科学分得如此细,走向一种病态了。举例来说:有人鼻子不通去看医生,鼻科医生说也许受牙齿的影响,先到牙科检查,然后放射科、神经科、心电图各种查完,再回到原来的鼻科。这时鼻科医生对病人说,你找错医生了,我是专门治左鼻孔的,你是右鼻孔不通,要找那一边的医生。这是用医病来讽刺科学分类的过分。中国古代不这样细分,凡属六艺范围的都是艺。
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所以这四点统统要,后人对这四个重点都有所偏重,其实讲孔子思想,要从这里均衡发展。

求《论语》前五篇的读后感

不是一篇一篇的写,是五篇合在一起写一篇读后感,是前五篇,急急急急急
  虽长期自我标榜爱好国学,渴慕孔子及其《论语》,但时至今日却只对《论语》前五章算是精读粗解了。 说来惭愧。
  一直很欣赏“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篇》第五章)一句,除了与自己内向寡言的性格有些相称之外,颇感“巧言令色”者大多言过其实、言而不行,太过可耻,真可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篇》第一章)。但反观今日之世界,“巧言令色”者却大行其道,大获其利,甚至让人开始怀疑到底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还是圣人言之有误,言过其实了。因此不妨看看孔子他老人家如何“自圆其说”的。
  在《论语》前五篇中,圣人有多次提及言与行的关系问题。《理仁篇》第二十四章“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就自身经验而言,不得不说此言差矣!很多时候不仅机会会因你的“讷于言”而悄悄遛走,就连“敏于行”的成果也会因此而不被人知进而得不到精神或物质上应得的奖赏(当然或许是自己太过于看重名利了)。相对于此,“敏于行而慎于言”(《论语·学而篇》第十四章)似乎更让人信服,这样至少将“敏于”的“事”“言”出去了,被人所知,免了不少误会与哑巴亏。但到底如何慎,慎至何处,其分寸着实不好把握。过慎则近于“讷”,,不慎又恐“巧”了。于是想起了张义宾老师的“现在社会大家应敏于事而善于言”的劝告,当然这也不免有“巧言令色”之嫌。如此一来似乎走入了一个死胡同,言也不是,不言也不是。然而孔子毕竟不是吾等凡夫俗子,再《论语·为政篇》第十三章他明确告诉子贡君子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一来似乎可行了些许。如果大家把要说的话,先做出来再说出来,并贯彻到底,恐怕也就无所谓“讷”与“巧”了。再者说,若吾之众人能勤于修身,达到《大学》所谓的正心、诚意(姑且不要求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金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待也” (《论语·理仁篇》第二十二章)的理想情境,就不会再让“巧言令色”伤人心了。
  言与行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又如何做到“君子无所争” (《论语·八佾篇》第七章)呢?在《论语》中圣人不仅强调“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篇》第十四章),而且坚决不与“耻恶衣恶食者”(《理仁篇》第九章)“议”。但这只是体现了圣人的要求与决心而已,并未提出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说实话。个人对孔圣人这种想法颇为认同,但当今社会能真正做到如此者实在少之又少。我想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人们过于重视“身贱”,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经》),很多人将对衣食的追求归于孝也并非全无道理么?再者说,纵观古今中外又有何人能视功名如浮尘粪土?正如《老子》第十二章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在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都在重视物利功名时,却要求某个或某些人去“减速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难道不是强人所难么?因此,又不得不说孔圣人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的可行性确实小了些。相对于此,我似乎更觉得老子之“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诀窍弃利盗贼无有”(《老子》第十九章)更加现实可行。(尽管很多人认为道家思想比儒家更虚无出世。)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愿无代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第二十六章),那么我们的社会距离“老者安之,朋友新之,少者怀之”(同上)也不会太远了吧!
本文标题: 孔子志于道读后感(孔子名言: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是什么道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225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秉笔直书读后感100(秉笔直书的感想)川端康成一只胳膊 读后感(川端康成《一只胳膊》表现了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