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历程电影的观后感观后感:该片中对于坦普·葛兰汀生活细节和头脑中想象的处理,使得这部原本是励志片题材的电影更为复杂、更为意味深长(reelfi...
自闭历程电影的观后感
观后感:
该片中对于坦普·葛兰汀生活细节和头脑中想象的处理,使得这部原本是励志片题材的电影更为复杂、更为意味深长(reelfilm评)。
该片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视电影,俗套的残障人励志题材,却炮制出了不俗的效果;该片将自闭症患者坦普.葛兰汀的传奇人生描刻的阳光明媚,她的每一句莫名其妙的台词都会有画面作出注解,观众完全能读懂她的想法。
而克莱尔.丹尼丝忘我投入的演出,也令她在艾美颁奖礼上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剧情:
天宝四岁时被医生诊断为自闭症,母亲尝试多种方法让天宝开口说话。为了让天宝拥有正常人的生活,妈妈忍痛送她去一间寄宿学校念书。在这里,天宝认识了开启她天赋大门的恩师卡洛克博士。
在恩师的帮助下,天宝顺利考入了大学。临上大学前的暑假,天宝来到姨妈家的农场度假。自此,天宝对牲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大学里天宝制作“挤压机器”来平复紧张情绪。
毕业后,天宝继续从事畜牧业的研究学习,设计出大大提高屠宰率且更为人道的屠宰方式。天宝以她独有的方式去认知世界,“像牲畜一样的思考”,在自闭症研讨会上大声的讲出自己的亲身经历。
《自闭历程》的观后感
一部很干净的片子,讲了一段很简单的故事,孤独症患者天宝的成长经历,有母亲的关爱不弃、姑姑的宽容理解、中学老师的点播式教导,还有牛的尊严、门的想象以及变形又久违的拥抱。
片子静静的放完,结束于天宝一个自信满足的微笑,窗外夜幕黑黑,脑中却翻腾着那些质问那些画面。
拥抱,一个动词,惯常是两个身体的双臂张开,将对方的胸膛纳入自已的胸怀,将各自的头放在对方的肩头,传递着体温更传递着爱意。中国旧电影是两个恋人对跑过来站定再坚决的紧紧抱住,新电影则是情爱戏的前奏,接下来就该家长捂住小孩的眼睛—非礼勿视,大人们却有些尴尬的故做无视。含蓄的上一辈是少有这个动作的,抱家孙外孙那是另一回事,现代化的这一代是热爱这个动作的,无论是恋人还是熟人,时不时总会被忽然的一抱,当然还有后现代的80、90后,则新潮的发起街头一抱,见谁抱谁,抱出一连串莫名的惊笑。片中天宝通过自制的木夹板来体味被裹胁的抱住,几乎成为一种平定情绪的必需品,天宝的母亲每每因天宝的拒抱而神伤,当在中学老师的葬礼上,提前离开的天宝在临出门的一刻,克服着自已的不适给母亲一个浅短的抱,也许是第一次与母亲拥抱,让母亲几乎呆住,接着是巨大的欣慰—久违了的一抱啊!象冰封的湖面在春潮中轻裂开来。身体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依恋依赖关爱宠爱,往往通过不自觉的肢体动作几乎是无意识的流露出来,想一想上一次拥抱母亲是什么时候,上周上月上年或根本没有记忆,爱,需要表达,说出来往往显得肉麻做作,那就让我们常常的抱一抱吧,独处时环了双臂抱住自已,相处时少些言语多些挽扶多些拥抱吧。
尊重,天宝善良的希望减少对牛的惊吓,因为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对过度敏感的她的惊吓,天宝梦想着牛儿们平静的走向死亡,既然人们一定要吃牛肉,那牛终归是要被杀死,那就让它们无惊无吓的快速死亡吧,这是对牛的尊重。忍不住会想,既然人也是一定要死的,我们该怎样不叫死亡的恐惧成为黑影的恶梦,怎样对于承受着病痛只求解脱的病人以尊重呢?有时看见临时的病人,你甚至觉得地狱提早的到来,抽筋扒皮腐骨钻心,十八层的炼狱都比之不及,我们眼看着疼痛慢慢的一口口呑食掉一个人所有的美好,温和变成暴躁,豁达变成疑嫉,丰满变成枯缟,眼见着人慢慢的变成鬼,这就是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吗?我们是不是比那些牛还可怜,牛们尚且有天宝呼喊着“大自然是无情的,但人可以有情”,那做为我们自已的人呢?是否有死亡的教育,是否有更仁道的对病痛的态度,是否有濒死的安抚和引领。独独的我们被抛了来,真的希望离去时可以更美好一些,梦想着有一天中国有声音呼喊“生命是无常的,但人可以有情”。
自闭症,片中无数次提及,其实天宝不是自闭症而是孤独症。曾参加一个自闭症扶助活动,看见那些自闭症的小娃,并没有太多过高天赋倒是伴着运动、认知、智力的严重障碍,三四岁不说话、七八岁没平衡,往往是到了入学的年龄发现原来在家中听话不吵的宝宝忽然跟不上同龄的小孩,于是急得四下寻医,但中国自闭症的相关机构太少,从判别到治疗困难重重,于是许多的小孩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期(11岁之前),往往长成家庭和社会长期负担。
中国人现在热爱的电影是四五角的火辣恋情、万盆菊花巨乳盛宴的埸面、无厘头的作怪搞笑,弱势的残也好障也好老也好贫也好,谁看?没有票房就没有利润!也许中国的影视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人性之本了,中国才真的算是富强了,富到可以关爱柔弱,强到可以理解不同。
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读后感
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读后感范文
这本书是由朱丽叶·阿尔文、奥瑞尔·沃里克所写。全书由七个章节组成,主要讲述了用音乐治疗孤独症儿童的具体实施办法以及具体案例分析。
音乐治疗并不能完全治愈孤独症和精神缺陷等状况,但是,当孩子参与了同治疗师进行互动的音乐活动,就可以减轻其消极的行为。很多孤独症儿童都对乐音有反应,这种积极的反应使公众误以为孤独症儿童都是音乐天才。少数孤独症患者表现出惊人的音乐感知和记忆才能。音乐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其原因之一是它超越语言,而语言正是大多数孤独症患者遇到的困难。另外一点是,音乐是通向情感世界的途径,而这似乎是孤独症患者所欠缺的。
书中所讲述的音乐治疗法主要是使用音响的激发力来渗透和刺激孩子们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反应,音乐不仅仅能影响他们,而且能帮助他们伸展,成为一种交流的双向过程。设法在一种无威胁的环境中使他们的`反应变为积极的和有目的。这种方法旨在建立各种相互关系:我和孩子们之间,孩子们和音响之间,孩子们自己的声音和乐器声音之间。通过音乐的体验来发展和整合他们的听觉、视觉和触觉,以及动作控制和驾驭空间的能力。
每个长期探究似乎都显示出在孩子们的音乐发展中有三个基本的周期,足够清楚地相对应于他在其他领域中的发展。同样,孩子们倒退的周期也相当于在他的音乐进步中的倒退。第一阶段,音乐可以暂时越过认知过程而触及情绪和性格障碍。一项音乐体验的具体的感知可以忽视口头语言,而满足他对非言语自我表达的需要。在第二个阶段我们可以注意到孩子们越来越认知人和音乐增加沟通的体验。第三阶段显示出明确的方向,走向一个具体的领域,他能从中找到满意的和成果的自我表达的方法,这种满意和成就的源泉也许持续到未来许多年。对于一些具有学习能力的儿童,这三个发展阶段可以进行得更快。重要的是使孩子们获得一些东西,能够产生深刻的感受,并能持久地受益于它。
书中讲到了接受法,接受法包括听到和倾听这两个听觉程序。他们经常在下意识中操作,具有孩子们不能抵抗的穿透力,虽然孩子们似乎未察觉他。孤独症儿童听到或倾听音乐的积极反应往往是不可预知的,因为他缺少理性行为。接受法可以很深地触动孩子们,同时他们对任何种类的音响或音乐的音高、音量、音速或音色有不自觉的形体反应。他们也可能出现恐惧、退缩、兴奋或淡漠的征兆。
书中还讲到了主动法,我们知道音乐或音响可以激起言语的或有声的反应,这就是语言的开始。从听音响进而制造音响,由此我们取得了使孩子们置身于自由之中的主动方法。在第一阶段开始时,孩子能自由按自己爱好使用乐器或他的嗓音,只要他不是破坏性的。总的来说,在与人和物体的关系中,孤独症儿童更善于与物体建立关系,所以乐器就成为一种自我表达式的手段,成为在他们和他们的环境之间的中介物。这时孩子们越来越意识到他可以演奏不同的音响,他运用不同的音符在钟琴音条、鼓、管乐器或弦乐器上建立音程或音符的顺序,孩子们可能希望重复这种体验,这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即探索一种以经验记忆为基础的愉快。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了音乐治疗的基本过程,音乐治疗建立在充分利用构成音乐的一切元素的基础上。它从一个简单的音响振动开始,深入到儿童封闭的世界中去,在他内心产生一种共鸣并且激起反应,通过非语言的表达可以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很好的平息,又可以增强孩子的手眼协调和注意力的提高,对语言理解也可起到辅助作用。
;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