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陷阱》读后感最近看完路斯·哈里斯《幸福的陷阱》,本书的写作基础是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
《幸福的陷阱》读后感
幸福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每个人一生追求的目标,可是我们在追求幸福的时候,幸福却如同手中之沙,抓得越紧,漏得越快。
本书想告诉我们读者,幸福不是单纯的快乐,不是单纯的感觉良好,而是接纳生活带给我们的痛苦,立足现实,不断自我觉察并在梦想价值的引导下承诺行动,从而过上充实、丰富多彩而有意义的生活。如果试图回避一切不快乐,回避各种痛苦体验,或者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则会掉入幸福的陷阱从而更加痛苦。正如本书英文原书的副标题“停止挣扎,开启生活”,我们需要有一种生活的智慧,接纳各种痛苦体验而不回避或纠结,以一种不评价的智慧觉察、体验生活,朝着自己选择的价值方向努力进取,承诺行动。
我们一直苦苦寻觅的幸福,究竟是什么?书中对幸福的解读有两种含义。通常,它是指一种感觉:一种愉快、高兴或满足的感觉。没有人不喜欢快乐,追逐快乐毫不奇怪。只是,和其他各种感觉的性质一样,快乐无法持续。无论如何抓取,总会随风而逝。我们终会发现:从整体和长远来看,以追逐各种快乐感作为人生的目标,并无法令人获得真正的满足。事实上,越是努力去追求快乐,就越可能遭受焦虑和抑郁之苦。
“幸福”的另一个含义,是指“一种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当我们为内心深处真正珍视之事行动时,当我们朝向自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方向生活时,当我们在自己人生舞台上澄清立场并采取相应行动时:生活于我们而言,就变得丰富、充实和更有意义,会令人强烈地感到生命之活力。这并非是某些短暂易逝之感,而是一种正在好好活着的深刻感觉。作者也提醒我们注意:尽管这样一种生活必然会带来愉悦,但毫无疑问也会伴随不适,比如伤心、害怕和愤怒等。这完全在意料之中。如果想要去过一种完整人生,当然就会体验到身为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情感。
如我们知道人生的真相是:痛苦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本无从逃脱。身为人类,我们要直面现实:你我迟早会日渐虚弱,历经生老病死;迟早会因为被拒绝、分离或者死亡,而失去重要的关系;迟早会遭遇危机、绝望和惨败。这就意味着,无论形式如何,我们都终将体验到那些令人痛苦的想法和情绪。
好消息是,尽管无法回避痛苦,我们却可以去学习如何更好地应对:为它们创造空间,超越痛苦,去创造有价值的生活!本书正是就如何去操作进行分享。如果你对这部分感兴趣,强烈建议你也进行阅读。
书中一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幸福的4个迷思:
迷思之一:幸福是人之常态
其实幸福并非常态,不幸倒是更为司空见惯。可是,更加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都坚信:除自己之外,所有人都幸福无比!显然,这种想法只会雪上加霜。
迷思之二:不幸福就是缺陷
照此逻辑,当我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体验到痛苦想法和情绪时,就会自动启动自我批判,认为自己虚弱不堪或愚不可及。
迷思之三:为了生活更美好,必须祛除消极情绪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只要我们是在做生命中真正重视的那些事,自然就会带来五味杂陈之感,喜悦和不快总是结伴而来。例如,在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中,我们会经常体验到爱和快乐的美妙感觉,但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失望和沮丧,人世间没有完美伴侣,彼此间的冲突早晚会显露。
所以幸福必须祛除消极情绪的想法只是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麻烦。
迷思之四:我们应该能够控制想法和情绪
人们普遍认同迷思之四,认为自己可以完全掌控自身的想法和情绪,一旦无法做到,就会变本加厉地进行自我苛责,深感无力,继而引发更多的消极想法和情绪。
书中列出一些常见的控制想法和情绪的策略:战斗策略和逃跑策略。战斗策略主要是对想法和情绪采取斗争或试图主宰的方式。逃跑策略主要是通过逃离和躲藏,来摆脱那些令人不快的想法和情绪。
我们同样会关心控制是否会带来问题呢?
如果是属于以下情形,那就毫无问题。
·适度控制
·在控制有效时运用
·控制不会妨碍做真正有价值的事
然而,如果是属于以下情形,那么控制策略就成为问题。
·过度控制
·当控制无效时依然运用
·当控制会妨碍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时
书中举了个例子:假设你刚刚经历一场离婚,有悲伤、害怕和愤怒的情绪再正常不过。可是,你很排斥它们,于是就大嚼特嚼垃圾食品,夜夜买醉,烟不离口,想通过这些方式让自己好过些。只是,这些做法对健康会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都很重视健康,却常常忽略一味使用控制策略会给身体造成严重危害的事实。
如何逃离幸福的陷阱呢?
首要一步是增加自我觉察。在每天的生活中,去留意那些我们为回避、改变或清除不快想法及情绪所做的每件小事,觉察到自己正在使用控制策略,观察它们带来的结果。
还可以写日记,或每天花上几分钟反观。我们越是能迅速觉察到自己跌入“幸福的陷阱”,就越是能及早跳脱出来。
如果你没有空进行阅读,书中也为我们进行了简单地总结。ACT的核心哲学可以淬炼为下面这个深刻而隽永的挑战:
以无畏的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
以平静之心去接纳无法改变的,
以人生智慧去区分两者的不同。
假如生活辜负了你,唯一明智之举就是采取行动去改变它。以接纳作为行动之始,是智慧之选。将时间和精力投注于行动,而非浪费在和不快想法及情绪的对抗中,这正是最为适切的做法。能够接纳自身的想法和情绪,而不与它们斗争,并且在价值指引下采取有效行动,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那种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这本书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实践里面提到的方法,而不只是单纯地认为只要阅读完就会自然而然地掌握里面的方法。所以作者更希望我们能够当作一本手边的参考书,在需要时可供翻看,并且常读常新。
后记:看完本书让我更能理解在追求幸福的时候就会有很多负面想法和情绪相伴而行的。我们不可能一直处于愉悦的状态里,但是也不能因为会伤心、难过、痛苦这些负面的情绪和想法就放弃对幸福的追求。接纳这些负面情绪和想法的存在,在自己认可的价值的引导下,用行动去改变现状。
《幸福的陷阱》有感
关于幸福,我们需要认清以下的真相。
陷入幸福迷思中的我们,需要懂得,人生就是在失控当中,不断地前进,过度的控制会带来焦虑。
什么叫过度的控制?就是我们觉得我们应该幸福,我们觉得我们应该成功,我们应该优秀,我们应该解决所有的问题。
2.想法≠事实,情绪≠行为
人类自从发明了文字以后,就产生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就是会把文字所带来的感觉当成是真的了,这叫作 融合 。有很多想法就是文字性的出现,也可能是画面性的意象,以及文字的融合性所带来的感觉。当我们认为我们的想法就是真实的时候,这个现象叫 认知融合,即我们把认知和感受,结合在一起了。
采用解离的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想法的本质。
3.目标≠价值
人生有起落,痛苦和纠结是来自于目标,唯有遵从真正的价值,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什么是真正的价值? 我们内心的深层渴望,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持有什么立场,以及如何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在人生旅程中能够引导,和激励我们的那些首要原则,这就是我们的价值。
我认为以下问题,可以拷问灵魂,发现深藏在我们心中的价值。
樊登老师借助《幸福的陷阱》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 ACT疗法,中文名称叫作接纳承诺疗法 。那么A-C-T分别代表什么呢?
ACT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帮助我们打破认知融合,摆脱焦虑。书中介绍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同时从头脑、心灵和身体行为进行改变。对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这个纷繁世界中的人们都带来启迪和帮助,我相信《幸福的陷阱》这本书,反而能够真正的增加我们的幸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俄国]普希金》读后感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必悲痛,不必气忿!
在苦闷的日子里需要克制,
相信吧,欢乐的日子就要来临。
心灵生活在未来之中,
而现在却总有苦闷,——
转眼间一切都会过去,
而过去了的,就会变得可亲。
(飞白译)
【赏析】
这首诗写于1825年。当时普希金被沙皇从南方流放地召回,幽禁在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那些孤独痛苦的日子里,唯有与邻近庄园三山村奥西波娃一家的来往,给普希金的幽禁生活带来一线阳光。
这首诗就是诗人为奥西波娃的女儿姬姬的纪念册题的诗。诗的第一段就像一位温厚的长者在低声嘱咐自己心爱的孩子。诗人语气亲密、温和地谆谆告诫涉世未深的少女: 不要被生活中暂时的不快吓倒,不快的阴影很快会消逝,就像乌云不可能永远占据天空。只要善于忍耐、克制,一切就能过去,生活中的太阳必然重现。诗句的用词也体现出这种亲密和婉的特色,词意和音韵两者都像是在轻声细语,更加衬托出诗句中饱含的温暖和深情。
正如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悲伤一样,欢乐也不会永远被悲伤的日子掩盖,这是诗人希望纯真的孩子永远记取的成年人的经验,也是生活的真理。
诗人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告诫别人在艰难的时刻怎样克服悲伤情绪,他还进一步从哲理的高度解答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诗中的“未来”,代表着一种理想,诗人所说的“心灵生活在未来之中”,有无限含蕴。未来是一种还没到来的境界,有无穷想象憧憬的余地。而对幸福理想的憧憬,是人类出自本能的需要。所以未来具有无穷魅力,人们那颗渴望美好事物的心灵才会在对未来的向往中激烈搏动。而现实生活,总会有快乐幸福,也有同样多的痛苦悲哀。值得一提的是痛苦悲伤给予心灵 *** 的强度往往比快乐与幸福大。因此现实中的不快,总是给我们以更强的感受。然而待现实成为过去则反之,强度大的往往持续时间短,时间是医治任何心灵创痛的良药。这时,已成过去的幸福与快乐混合着人们对幸福美好事物的热切憧憬将变得更为清晰可感,而痛苦与悲伤则像黄昏后的影子,在绚美的晚霞辉映下渐渐淡去。
诗人第二段中的语气也发生变化,不再是专对接受赠诗的少女而言,而像是一位轻轻叮嘱完孩子的长者,不自觉陷入了沉思中,既对少女,也对自己,喃喃道出这些生活的哲理。
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普希金抒情诗特有的博大而深刻的 *** ,以及火热而坚强的乐观情绪。
(张蕾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