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功利主义的认识说起功利主义一般都觉得是不好的,只是为什么不好一时又不能说的很清楚,以下是个人的一些观点仅供参考。,人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
对功利主义的认识
说起功利主义一般都觉得是不好的,只是为什么不好一时又不能说的很清楚,以下是个人的一些观点仅供参考。
人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这话大家比较熟悉,追求名利无可厚非,《史记·货殖列传》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谓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过分追求那自然是有害的,特别是涉及大是大非时功利主义的弊端就显露出来。用一句话来概括功利主义的特点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容易使人迷惑地方就在此处,面对利害我们经过权衡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怎么会错呢?这需要辩证思维才能看清楚,利害无论怎样权衡始终都是利害,只着眼于利害就看不到缺少了什么?缺少的是德,德是什么呢?德从大处讲是生生不息之道。道德经里面讲天地间有四大:道、天、地、人。人之道即是德,人具备德人类才能生生不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可持续性发展。往小处讲德就是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品质对个人来说多而无咎,它不像爱、勇、孝这些品质过度就会有害。需要说明的是仁义礼智信皆指其本意,仁本意为恻隐之心,义本意为羞恶之心,礼本意为辞让之心,智本意为是非之心,信本意是信用、责任。
在引入德这一标准以后,我们就会发现仅以功利为标准进行权衡取舍是不够全面的,最近《三体》这本书比较火,其中讲的一个道理就是维度,高纬度比低维度更有优势,引出一个说法叫降维攻击据说被很多商业大佬推崇。
这两个词对很多人而言是陌生的,对古代春秋战国这段历史熟悉的人应该知道,所谓春秋无义战说的就是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争夺利益,对每个国家来说都不存在所谓正义的一方,都是恃强凌弱、巧取豪夺性质的,用西方进化论思维说就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以上所说就是霸道。
那么王道的战争又是什么样呢?最具代表性就是武王伐纣,当然战争对于王道而言总是不得已而为之,武王以不足百里之国会盟八百诸侯一举击败占据天下的纣王,近代解放战争也是同样道理,简单说就是代表大部分人利益的武装战胜了代表少数人利益的武装。可以说每个朝代末期爆发的起义战争都属于这种性质。其实在上古时期政权更替采用的是禅让制,禅让的对象是有德之人,如尧舜禹时期。战争总会生灵涂炭这也很容易理解中国古代有相当长的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我们没有对外进行过恃强凌弱的侵略战争,因为自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行的都是王道,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因为汉朝人总结春秋战国四百年多年历史已经认清了王道与霸道的区别,自汉朝以后中国也多次被外族入侵过,结局大家也都清楚中华民族虽经历苦难但最终我们同化了这些外族,也证明了儒家思想的伟大。
今天我们也依然实行儒家思想治国,只不过很多人误以为是奉行马克思主义。今天我们也是世界上唯一行王道的国家,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依然推行霸道。其实霸道主义思想究其根源就是功利主义。美国喊着民主、自由的口号近些年发动的战争哪一场是为了人类生存的更美好而战的,即便美国参与的二战客观上帮助了中国但究其实质仍然是谋求自身霸权的。
对于修佛悟道的人来说认识功利主义不难,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平常人来说就不容易看的透彻。《道德经》里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还说少则得,多则惑。这话通俗点说就是学习知识越学越多,太多了反而会迷惑,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盲人摸象这个成语能很好解释这个道理,西方科学一大特点就是分科,越分越细,无论学哪科你都无法获得整体上的认识,很多科一起学获得的认识也只是不断在接近整体认识。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话简单说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为道日损是说悟道要不断放弃心中执着的东西,这些东西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形的比如名、货、色;无形的包括七情六欲、自是妄念等等,如佛家说的五蕴,贪嗔痴慢疑等等。对物质的需求很少,能维持生存即可,我们常人追求的东西对他们而言不过是身外之物而已,对于佛家而言生命都只是一个轮回而已。那么不断这样舍弃以后会怎能样呢,从老子、庄子的著作上看他们得到了智慧,我们读不懂他们的著作只能说明我们自身智慧不够,难于感悟他们文字后面东西。从维度上看,或许知识是一维,智慧是二维;又或许知识学多了反而无法拥有智慧。
总之,拥有知识的人会被功利主义迷惑,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的结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也是西方社会信奉功利主义理论依据,按照西方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未来某个时刻必然会有个人站出来推翻达尔文的结论。中国的古圣先贤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找到儒家王道思想来治疗功利主义,确保人类生生不息。
人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这话大家比较熟悉,追求名利无可厚非,《史记·货殖列传》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谓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过分追求那自然是有害的,特别是涉及大是大非时功利主义的弊端就显露出来。用一句话来概括功利主义的特点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容易使人迷惑地方就在此处,面对利害我们经过权衡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怎么会错呢?这需要辩证思维才能看清楚,利害无论怎样权衡始终都是利害,只着眼于利害就看不到缺少了什么?缺少的是德,德是什么呢?德从大处讲是生生不息之道。道德经里面讲天地间有四大:道、天、地、人。人之道即是德,人具备德人类才能生生不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可持续性发展。往小处讲德就是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品质对个人来说多而无咎,它不像爱、勇、孝这些品质过度就会有害。需要说明的是仁义礼智信皆指其本意,仁本意为恻隐之心,义本意为羞恶之心,礼本意为辞让之心,智本意为是非之心,信本意是信用、责任。
在引入德这一标准以后,我们就会发现仅以功利为标准进行权衡取舍是不够全面的,最近《三体》这本书比较火,其中讲的一个道理就是维度,高纬度比低维度更有优势,引出一个说法叫降维攻击据说被很多商业大佬推崇。
这两个词对很多人而言是陌生的,对古代春秋战国这段历史熟悉的人应该知道,所谓春秋无义战说的就是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争夺利益,对每个国家来说都不存在所谓正义的一方,都是恃强凌弱、巧取豪夺性质的,用西方进化论思维说就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以上所说就是霸道。
那么王道的战争又是什么样呢?最具代表性就是武王伐纣,当然战争对于王道而言总是不得已而为之,武王以不足百里之国会盟八百诸侯一举击败占据天下的纣王,近代解放战争也是同样道理,简单说就是代表大部分人利益的武装战胜了代表少数人利益的武装。可以说每个朝代末期爆发的起义战争都属于这种性质。其实在上古时期政权更替采用的是禅让制,禅让的对象是有德之人,如尧舜禹时期。战争总会生灵涂炭这也很容易理解中国古代有相当长的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我们没有对外进行过恃强凌弱的侵略战争,因为自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行的都是王道,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因为汉朝人总结春秋战国四百年多年历史已经认清了王道与霸道的区别,自汉朝以后中国也多次被外族入侵过,结局大家也都清楚中华民族虽经历苦难但最终我们同化了这些外族,也证明了儒家思想的伟大。
今天我们也依然实行儒家思想治国,只不过很多人误以为是奉行马克思主义。今天我们也是世界上唯一行王道的国家,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依然推行霸道。其实霸道主义思想究其根源就是功利主义。美国喊着民主、自由的口号近些年发动的战争哪一场是为了人类生存的更美好而战的,即便美国参与的二战客观上帮助了中国但究其实质仍然是谋求自身霸权的。
对于修佛悟道的人来说认识功利主义不难,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平常人来说就不容易看的透彻。《道德经》里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还说少则得,多则惑。这话通俗点说就是学习知识越学越多,太多了反而会迷惑,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盲人摸象这个成语能很好解释这个道理,西方科学一大特点就是分科,越分越细,无论学哪科你都无法获得整体上的认识,很多科一起学获得的认识也只是不断在接近整体认识。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话简单说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为道日损是说悟道要不断放弃心中执着的东西,这些东西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形的比如名、货、色;无形的包括七情六欲、自是妄念等等,如佛家说的五蕴,贪嗔痴慢疑等等。对物质的需求很少,能维持生存即可,我们常人追求的东西对他们而言不过是身外之物而已,对于佛家而言生命都只是一个轮回而已。那么不断这样舍弃以后会怎能样呢,从老子、庄子的著作上看他们得到了智慧,我们读不懂他们的著作只能说明我们自身智慧不够,难于感悟他们文字后面东西。从维度上看,或许知识是一维,智慧是二维;又或许知识学多了反而无法拥有智慧。
总之,拥有知识的人会被功利主义迷惑,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的结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也是西方社会信奉功利主义理论依据,按照西方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未来某个时刻必然会有个人站出来推翻达尔文的结论。中国的古圣先贤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找到儒家王道思想来治疗功利主义,确保人类生生不息。
如何评价功利主义的观点
功利主义的精髓:幸福最大化原则
幸福最大化原则:1、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使幸福最大化
2、所有幸福的总和大于痛苦的总和
具体而言,功利就是快乐本身,是为了避免痛苦的。接受功利原则是道德的根本。人唯一渴望达到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摆脱痛苦。
功利主义者强调多数人获得的最大幸福,同时也不排除个体所拥有的幸福,因此要求普遍培养人的高尚情操,从而使得大多数人拥有共同的幸福感,由此达到最终目的。
功利原理的终极约束力是内心的主观感受。它能依据个体的情感和思想境界形成强大的约束力。在外在约束力不足或者背道而驰时,产生强有力的作用。
功利主义者指出,他们所指的幸福涵盖了一切被人们所追求的东西,金钱名誉一类以及美德一类。功利主义者指出,对金钱名誉的追求可能对群体或其他成员造成一定危害,因此需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而对后者的渴望是福祉,需要尽量追求。同时功利主义者指出,金钱,名誉等原本是人们追求幸福的手段,现在转变成了幸福的一部分,因此,幸福是人们所追求的唯一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功利主义者认为,正义和功力不是背道而驰而是不可分割的。所有与正义有关的问题就是与功利有关的问题。
读完功利主义,不禁想起前些天看的《公正》,里面有对功利主义的一些观点的辩驳。
1、在本书中(P101)提到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的名言: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人,没有一个人可以抵几个人。来论证自己的挂念:功利主义承认一个人的幸福与其他人的幸福拥有完全平等的价值。那么设想一个场景:有一个村落,居民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但是有一个孩子却被关在冰冷的地下室,过着终年不见阳光的生活。让这个村落安居乐业的唯一条件是牺牲这个孩子的终生自由,那么依据上述引用的观点以及功利主义强调的幸福最大化原则,显然是自相矛盾。
2、在本书中,功利主义者将具有道德的重要性的事物都化为单一的,快乐或者痛苦的尺度。(P46)它不加评判的惹味每个人的偏好都同等重要(前文已经提及),显然已经用同一个尺度进行衡量。然而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喜恶是不同的,社会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做过一个实验,对一些受政府救济的年轻人做调查,例如“如果让你拔一颗牙,需要付你多少钱”抑或是“让你切掉一只脚趾呢”“让你生吞一只蚯蚓呢”,最后制成了表格。其中拔牙索价为4500美元,而生吞蚯蚓索价10W美元。要是真的以统一尺度衡量的话,生吞一只蚯蚓的痛苦真的要20倍痛苦于拔牙吗?这显然也是荒诞的。
幸福最大化原则:1、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使幸福最大化
2、所有幸福的总和大于痛苦的总和
具体而言,功利就是快乐本身,是为了避免痛苦的。接受功利原则是道德的根本。人唯一渴望达到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摆脱痛苦。
功利主义者强调多数人获得的最大幸福,同时也不排除个体所拥有的幸福,因此要求普遍培养人的高尚情操,从而使得大多数人拥有共同的幸福感,由此达到最终目的。
功利原理的终极约束力是内心的主观感受。它能依据个体的情感和思想境界形成强大的约束力。在外在约束力不足或者背道而驰时,产生强有力的作用。
功利主义者指出,他们所指的幸福涵盖了一切被人们所追求的东西,金钱名誉一类以及美德一类。功利主义者指出,对金钱名誉的追求可能对群体或其他成员造成一定危害,因此需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而对后者的渴望是福祉,需要尽量追求。同时功利主义者指出,金钱,名誉等原本是人们追求幸福的手段,现在转变成了幸福的一部分,因此,幸福是人们所追求的唯一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功利主义者认为,正义和功力不是背道而驰而是不可分割的。所有与正义有关的问题就是与功利有关的问题。
读完功利主义,不禁想起前些天看的《公正》,里面有对功利主义的一些观点的辩驳。
1、在本书中(P101)提到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的名言: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人,没有一个人可以抵几个人。来论证自己的挂念:功利主义承认一个人的幸福与其他人的幸福拥有完全平等的价值。那么设想一个场景:有一个村落,居民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但是有一个孩子却被关在冰冷的地下室,过着终年不见阳光的生活。让这个村落安居乐业的唯一条件是牺牲这个孩子的终生自由,那么依据上述引用的观点以及功利主义强调的幸福最大化原则,显然是自相矛盾。
2、在本书中,功利主义者将具有道德的重要性的事物都化为单一的,快乐或者痛苦的尺度。(P46)它不加评判的惹味每个人的偏好都同等重要(前文已经提及),显然已经用同一个尺度进行衡量。然而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喜恶是不同的,社会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做过一个实验,对一些受政府救济的年轻人做调查,例如“如果让你拔一颗牙,需要付你多少钱”抑或是“让你切掉一只脚趾呢”“让你生吞一只蚯蚓呢”,最后制成了表格。其中拔牙索价为4500美元,而生吞蚯蚓索价10W美元。要是真的以统一尺度衡量的话,生吞一只蚯蚓的痛苦真的要20倍痛苦于拔牙吗?这显然也是荒诞的。
如何看待功利主义读书?
很多人认为读书是不能讲功利性的,一旦讲求功利性,那么书只是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没有进心。但是我认为,若读书没有目的性,没有功利性,不想从书中获得什么,或不能从读书里获得什么,那么我们从小立志好好读书就没有依凭,即没有地基(基本驱动力),那大厦焉存?。所以我读书的目的很简单,我想从书中寻找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工具,了解人性、读懂人性的方法,适应社会、适应发展的途径。只为更好的生存。我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者或思考者,我要将输入到自己大脑的知识精加工后再输出大脑,输入到社交网络媒体中,要在智力的市场上接受大众的考验和其他读者的挑战。我需要经得住讨论也承受得住辩论。与此同时达到阅读变现,在功利性阅读的驱动下,既收获阅读收益,也收获知识蕴养。以下是我以功利性阅读为基本驱动力的阅读过程中常会问道自己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用:1、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主旨。2、我想通过这本书获得什么。3、能用自己的话转述这本书对自己或他人有用的部分。4、如何为这本书撰写阅读感悟,怎样写作才能获得读者的点赞和收藏,使其获得阅读收益。功利性阅读并不可耻,它反而能激发你的阅读潜力。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4877305/answer/241024510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4877305/answer/241024510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穆勒《功利主义》读书笔记01
穆勒在开篇便提出了边沁的“最大幸福原理”,或他所谓的“功利原理”,并对一些反对者展开论辩。他认为,这一原理正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原理和道德义务的根源所在。
为了反驳,他提到了康德在他的《道德的形而上学》中定义的普遍意义上的道德义务的来源和依据,即“如此行为,使你的行为所依循的准则,能使全体理性人采为行动的法则。”
他提出了一个反例,“倘若全体理性之人共同采纳了最为无耻的不道德行为准则”,那么这还谈得上是道德义务的来源吗?
当然,康德也许会认为,作为理性人,不可能选择这类最为无耻的行为。然而,事实上是有可能的。比如中国古代的裹小脚制度,在传统理教的文化背景下,很难产生真正意义上反对这一制度的声音。
如果,将全体再次扩大到全人类,将理性也赋予全人类,那么,康德的这个观点是可以解释得通的。所以,这个全体理性人的概念就类似于罗尔斯的无知人,或者类似于亚当斯密的旁观者。
穆勒还重点反驳了反对者对快乐的误解。他认为,功利并非是用来区别于快乐的某种东西,而就是快乐本身,同样是为了避免痛苦。
所以,“幸福,意味着预期中的快乐,意味着痛苦的远离。不幸福,则代表了痛苦,代表了快乐的缺失。”
对于功利主义的最大质疑,穆勒也进行了反驳。他承认,某些快乐比其他快乐更有价值、更值得追求,因此,我们在权衡快乐时不应只关注快乐的数量,而且也要关注快乐的质量。
但是,如何在不同的快乐之间做这种质量上的比较呢?他认为,面对两种快乐,倘若所有或几乎所有体验过这两种快乐的人在不考虑优先选择所可能引起的道德义务和道德情感的情况下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一种快乐,那么这种快乐就是一种更让人渴望的快乐。
但是,某些东西当你体验之后也许将变得不可抗拒,尽管多数人会觉得这不是应该的。比如毒品。所以,什么是毫不犹豫的选择?尽管内心矛盾,但他每一次都将做出相同的自愿选择,这是不是属于毫不犹豫呢?
为了反驳,他提到了康德在他的《道德的形而上学》中定义的普遍意义上的道德义务的来源和依据,即“如此行为,使你的行为所依循的准则,能使全体理性人采为行动的法则。”
他提出了一个反例,“倘若全体理性之人共同采纳了最为无耻的不道德行为准则”,那么这还谈得上是道德义务的来源吗?
当然,康德也许会认为,作为理性人,不可能选择这类最为无耻的行为。然而,事实上是有可能的。比如中国古代的裹小脚制度,在传统理教的文化背景下,很难产生真正意义上反对这一制度的声音。
如果,将全体再次扩大到全人类,将理性也赋予全人类,那么,康德的这个观点是可以解释得通的。所以,这个全体理性人的概念就类似于罗尔斯的无知人,或者类似于亚当斯密的旁观者。
穆勒还重点反驳了反对者对快乐的误解。他认为,功利并非是用来区别于快乐的某种东西,而就是快乐本身,同样是为了避免痛苦。
所以,“幸福,意味着预期中的快乐,意味着痛苦的远离。不幸福,则代表了痛苦,代表了快乐的缺失。”
对于功利主义的最大质疑,穆勒也进行了反驳。他承认,某些快乐比其他快乐更有价值、更值得追求,因此,我们在权衡快乐时不应只关注快乐的数量,而且也要关注快乐的质量。
但是,如何在不同的快乐之间做这种质量上的比较呢?他认为,面对两种快乐,倘若所有或几乎所有体验过这两种快乐的人在不考虑优先选择所可能引起的道德义务和道德情感的情况下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一种快乐,那么这种快乐就是一种更让人渴望的快乐。
但是,某些东西当你体验之后也许将变得不可抗拒,尽管多数人会觉得这不是应该的。比如毒品。所以,什么是毫不犹豫的选择?尽管内心矛盾,但他每一次都将做出相同的自愿选择,这是不是属于毫不犹豫呢?
本文标题: 读功利主义读后感(幸福 良知与正义 ---读约翰·密尔《功利主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067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