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我收集...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1读好文章,好饮醇酒 ,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中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情趣,引人入胜,几个月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子化生”,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
对于齐王,文章描写的很少,可是这就足以让我佩服齐王。“善。”这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它表现了齐王很自然的接受了邹忌的意见,很果断。后面的3句话就更让我惊讶,他不但不对说他不好的人受罚,还赏赐他们。如果是我,我一定不会放过他们的。还会有愤怒的心理,认为别人怎么能说国君的不是呢?最终,齐王以他的大度,换来了整个国家的成功。还让我们懂得,及时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改正。齐王深知:以德服众优于以暴力统一国家。最后他得到了老百姓的信服,把国家统治的很好。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
读完《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感受到古人的聪明和智慧,更感受到齐王的果断,如果你还没看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请你看完我的文章,赶快去看一看吧!去感受一下古作品的魅力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2人的一生如同一只前行的船,需要开足马力勇往直前,但不时会遭遇困境停滞不前,此时我们便需要张开船帆,吸收四方意见,合理扬帆助我们扳正航向,更快更好的驶向目的地,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中,邹忌、齐王无一不是在合理的听取他人的意见后矫正了自己:邹忌拒“徐公不若臣美”“徐公何能及君”的过分吹捧于外,避免了骄傲自满的可能,齐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以汲各方精英言论完善自己,富强国家,战胜别国与朝廷。
由此看来,学会合理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在各方言论中寻出真正对自己有利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我们在自己这块料石上雕琢修改,成材成器。
中国古代成就一代伟业的君主唐太宗,正是由于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才取得成功。他朝中有一位谏臣魏征,时时向太宗提出有益的谏言,虽然多次触犯太宗的禁忌,但太宗明白损益,强压怒火,依然汲取改进,从而在历史上出现了有名的贞观之治。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感慨:“我失去了一位明镜。”可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更有助于我们的进步,因为有时我们的错误往往不能被自己发现,他人的意见能挡住我们的错误,助我们完善。
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然而他的晚年却毫无亮点。原来他听不进他人的任何意见,坚持说自己的思想是无人能及的,于是迷失了航向,被后人所超越,由此看来,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是不利于我们的进步的。
由邹忌、齐王、唐太宗、爱迪生的经历可以看出,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改正自己,提高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3邹忌的讽谏真的使齐国焕然一新了吗?或许作者只是美好的愿望,这样的故事似乎在过去和现在都行不通。
齐王遭受如此之深的蒙蔽,难道几次进谏就能有个好的结局呢?屈原不想楚王再昏庸下去,多次进谏,而正是奸臣专权把屈原一逐再逐,最后无奈纵身大江。这是同时期的事实。
苏东坡也想学邹忌,也和屈原一样多次进谏。遭受蒙蔽的大王旁总有奸臣,他所受到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折磨。岳飞不也是因为忠心耿耿,被奸臣暗算,连下十二块金牌把他的愿望断送。这是后来的事实。
现在,邹忌的故事依然难以发生。地沟油,三聚氢铵,染色馒头屡见不鲜。从表面上看起来,政府好像已对这些问题非常重视,而后来层出不穷的“动车事故”、“校车事件”,又该怎么说呢?
为什么邹忌的故事显得如此的荒谬,那么这幕后的黑手究竟是谁?显然,是奸臣,是小人。不妨可以这样想想,齐王即使一直乐于纳谏,那么奸臣和小人不也会“进谏”吗?那么,齐王听了他们的“劝谏”,结果不也是和历史相同吗?进谏得赏只会让越来越多的奸臣成为和珅,永远扼制不了黑手的阴谋。
所以,除了进谏得赏之外,邹忌、齐王,齐国的百姓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首先,要有一套百姓参与的督察机制。也就是有人管奸臣,不只是乐于纳谏的“齐王”。当有一套完整的督察机制开始运转的时候,必然就会有人检举奸臣,“齐王”纳谏便有了一定的作用和效果。
其次,进谏得赏的方案不应该迟续太久,一味的奖赏必然会使百姓为了金钱和利益而疯狂,进谏的效果就会被削弱。如果真要奖赏写什么的话,或许可以奖励一些精神上的财富,比如张贴进谏人名单向大家宣传,允许进谏人参与高层的政务讨论等。如果这样,既使百姓都乐于进谏,又提高了进谏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齐王”需要做到真正的纳谏,政府的努力是达到美好愿望的前提。
最后,大家需要增强防范意识和举报意识。这必定要有精神上的奖励与物质奖励的促进,这便是精神奖励的作用。
由此观之,只有进谏得赏是不行的,邹忌和齐王要做的事情不也是我们目前需要做的吗?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4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篇很好的文章,其中运用了很多对比手法,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也给了我们一个很深的生活道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解析这篇文章的经典,事实就是如此。
比如文中有,邹忌问妻子说:“吾熟与城北徐公美”?而妻子回答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又去问小妾:“吾熟与徐公美”?小妾回答说:“徐公何能及君也?与客座谈曰:“吾与徐公熟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从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当邹忌问妻子时,语气缺乏底气。而妻子的回答很肯定。毕竟,情人眼里出西施。而问道小妾时,语气有了些底气,但还是将信将疑。而小妾的回答是因为她怕失宠、惧怕邹忌才像这样回答的。而问到客人时语气就比较强硬了。客人的回答是因为有事情想请邹忌帮忙,才这样说的。邹忌固然是很帅的,但是徐公是美男子,自然邹忌比不过徐公的,见到徐公后,邹忌也承认了比不过徐公,后来明白了原因去向齐王提建议,对齐王说:“侍卫齐王的人,家里的人偏私于齐王。广大朝廷,没有一个不怕齐王的,因为哪怕说错一句话,都有可能过不好日子。而四海国境之内,没有一个人不怕齐王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哪里能听到所谓的真话呢?自己会被自己蒙在鼓里,刚愎自用。真是要解除这种限制才能够进步,这也是生活、处事的道理。
其中还有一个细节,为什么邹忌去进谏,为什么齐王会那么听话呢?而历史上别的皇帝有些却听不进去呢?因为邹忌用的是生活中的事实,身边的道理来打动人。忠言逆耳虽然好,但是却会让人听不舒服,从而可能会出现反效果,忠言顺耳利于听。只有听了进去,才能行动,有所广益。
生活中也是这样的,你能够看得透吗?忠言逆耳与忠言顺耳你愿听那种呢?真话,你听得到多少呢?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5古文很多名篇,以前读书的时候接触过,但是说真的,应试教育阶段的读书,都是水过鸭背的,因为不是为自己真正的需要所读的。譬如这篇《邹忌齐王纳谏》,只记得这是以前读过的,但是讲什么,其中给人启迪的是什么,却毫无印象。今天中午午睡前翻开床上的《古文观止》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有“惊为天文”之感,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发人深思。这么好的文章,为何之前毫无所感?!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先以生活小事“比美”问答开篇,引人入胜。继而写邹忌因小悟大,体察出一番政治道理:越是居高位者所受蒙蔽越深,并以此讽谏齐威王。齐威王接受邹忌的意见,悬赏纳谏,最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
邹忌最令我敬佩的是他的察。《弟子规》里说:“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闻誉恐,闻过欣”呢,谁不是“闻过怒,闻誉乐”呢,谁都喜欢听好话呀!文中,当邹忌把一个问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抛给他的妻子、小妾和远方来的客人时,这三者都说徐公不如邹忌(“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按道理,一般的人听了三者的评价之后,应该对自己的相貌有信心了吧。可是,当邹忌真正见到徐公后,发现自己其实不如徐公,他思考后得出一个结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我,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能有这样一份自察,有这样一份清醒已经很不容易了,能难得可贵的是邹忌把自己体察出来的道理进谏给威王。什么是忠臣?这就是忠臣,唯有忠心耿耿为国家着想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行动力。
最让我佩服的还有威王的这份从谏如流的心胸和英明。当邹忌由己及国推理出“宫妇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求于王”,判断出“王之蔽甚矣”(受到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威王听从了邹忌之言,下令奖励进谏者,结果一开始进谏者门庭若市,但是一年之后,有人即使想规劝都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想想看,这样的国家,还不强大吗?所以,齐国“战胜于朝廷”,不需要用武力去征服,别的诸侯国都来朝拜齐国。
这个故事,其实对我们现在来说也是非常有启发的。一间学校也好,一个市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上级领导如果没有像威王这样的纳谏心态,肯定是治理不好的。同样,身为子民,如果发现问题,而不敢于去说,去提意见,也是不称职的。对于广州地铁翻新改造,广州第十六中学的学生阿华的进谏就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教育,就要多培养这样的人,这才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6邹忌身高八尺开外,风流倜傥。有一天,他问自己的老婆:"夫人,我和城北的徐公谁漂亮?"老婆说:"老公,您比他漂亮100倍,徐公怎么敢跟你比啊!"
邹忌又问他的小妾:"亲爱的,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更有魅力?"小妾颤颤巍巍地说:"夫君,徐公当然不如你有吸引力了。"
这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嗨,老王,你倒是说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更英俊潇洒一点呢?""徐公啊!他给你拎鞋都不配。"
第二天,徐公突然到家里来了。那身板,那脸蛋,快赶上了潘安。邹忌这才明白,原来妻、妾和客人是言不由衷啊!
妻子说假话,是因为她爱自己;妾说假话呢,是怕自己;而客人说假话,则是有求于自己。
这样一想,坏了:"我听信了假话倒没什么,可是大王听信了假话,对国家和社稷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损失。"
于是,邹忌赶紧上朝拜见齐王:"您的爱妃们爱您,大臣们怕您,其他诸侯国有求于您,光给您灌迷魂汤,这样您受到的蒙蔽就太多了。"
此时的齐王是齐威王,姓田,刚刚代替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不久,非常能听得进去意见。他大腿一拍,"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赶紧号召大臣、百姓们给自己提意见,当面提意见的大赏;书信提意见的中赏;背后议论,被他听见的小赏。一时间门庭若市,大家纷纷献言献策,在这些好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齐国国力渐渐强盛。
邹忌在历史上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一方面他因为敢于革新而使国家富强;另一方面,随着孙膑等人的崛起,他又有些嫉贤妒能,但在向齐王纳谏这一件事情上,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值得肯定。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则故事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国家要富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开拓思维,积极献言献策。国家也应该鼓励我们广开言路,知无不言,言者无罪,不扣帽子,不打板子。
衷心祝愿祖国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7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就改,则是明智之人。能倾听逆耳之言,历史上并不多见。唐太宗算是是一例,他没有杀魏徵在个乡巴佬,得益于皇后的枕头风。我认为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王了。
讽谏帝王,批皇帝是要掉脑袋的。固然邹忌的奇才大智,胆大包天,直陈大王,值得佩服。但是并不希奇,历史上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丢掉了性命。希奇的是勇于纳谏的齐王,他不但没有杀邹忌,反而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下令群臣及全国人民,可以用各种办法,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胸怀。环顾我的'左右,大官小官,有谁能够听听别人的意见呢。措辞稍不中听,小鞋就穿上了。可悲呀。我在给职工讲课的时候,说了这篇文章,大家都唏嘘不已,说社会进步了,当官的倒退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8最近我在《中国成语故事》中看到了一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十分喜欢这篇文章,并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叫邹忌的人问自己的妻子、小妾和客人,自己和城北徐公谁帅,大家都说他帅。可他真正见到徐公时,才知道大家都在奉承他徐公远比自己帅很多。然后他把这事告诉齐威王,平时不能只听表扬奉承的话,而听不进批评的话。威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下令天下人都可以给他提建议,都有赏,于是齐国就慢慢强大起来了。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只喜欢听表扬,而不听批评,就肯定会飘飘然、自以为是,所以得把这两者相互均衡一下,才是最好的。
我曾经读过一篇寓言,说:齐国有一个国王,他有一把三石重的弓(大约一百八十斤)。可他手下大臣为了奉承他,都说他这张弓重九石(约五百四十斤)。他的箭术不怎么好,可他手下的大臣为了奉承他,都说他的箭术堪比后羿。所以齐王到死都以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弓,箭术比后羿都要厉害。
所以,人们不要只听表扬而不听批评。虽然好话好听,但也要有容纳批评的胸怀。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9学完这篇课文,我对邹忌和齐威王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对于邹忌,我敬佩他的谦逊,佩服他的勇气,在众人的夸奖声中,他没有迷失自我,而是客观的亲自去分析评价他自己,他对于这件事情的理智的判断和睿智的分析,让我折服;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个臣子,敢于去逆龙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居然“逆”的那么精彩!自古以来,敢于直谏的臣子,许多都受到了不公的待遇:比干被挖心而死,屈原被放逐……而邹忌,他仍然勇于去谏,而且又运用了他的语言的艺术,“讽”谏齐王,让我不得不为他的但是和睿智而喝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齐威王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君主,他知错能改的品质显得尤其可贵,他的宽大与风度,让我为他折服,当他受谏之后,利马就下令全国,要求国人面刺其错误,讽谤于市朝,无罪有赏,这种磊落的胸襟,让人心生敬意。纵观历史,又有多少君主能做到如此呢?商纣王面对进谏却炮烙挖心,周厉王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竟以止谤为喜欢,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串”,这么强大的反差,也难怪他们各自的结果不同了。
我希望,现在,在21世纪,在以后,不要再有太多的讽谏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10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忽然就想到了与人提建议之难,给人提意见之难;听到别人合理化建议之难,听到别人意见之难。
邹忌为了给齐王提意见,为了使齐王接受自己的建议,可以说是费尽心机,挖空心思,处心积虑,他最终发现了一条既能让齐王接受自己的建议,又不致触犯齐王的好方法,就是用讽喻的方法,用自己的家事说国事,最终让齐王接受了自己的建议。
邹忌是齐王的相,处于同一阶层,或者用通俗的话说,是同一绳子上的蚂蚱,是上了同一条贼船上的两个人,船翻了,谁也跑不了。面对战国时代各国诸侯虎视眈眈的形势,他了解齐国所存在的问题,他深知自己的重要地位,也深知自己的处境:必须富国强兵,自己才能坐稳相位,永享富贵;否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但跟齐王提意见,无疑于老虎头上蹭痒,有极大的风险。邹忌是非常聪明的。比干剖心,伍子胥自尽,屈原被逐,终投汨罗江而死,和氏献玉而被刖足,韩非子作《说难》。这些人用心不可谓不忠,但却结局悲惨。尽管所处的时代可能不同,但相似的事情,当时的社会不可能没有,他不会不知道,也不可能想不到。所以他必须想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最终他成功了。齐国国富兵强,战胜敌人于朝廷。他成功了,齐国国富民强,他坐稳了相位;齐王也成功了,齐国国富民强,“战胜于朝廷”。
但另一个国君就没有这么幸运,他就是宋昭公,据他自己说:“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卫之人无不曰:‘吾君丽者’。”终至于丧国弃家,到了边境才明白过来,但为时已晚。他身边没有邹忌,邹忌是一个明白人,他懂得自己和国家的关系。
如果邹忌是一个与齐国与齐王毫不相干的人,他会这么做吗?
别人的是非成败与自己毫无干系,给人家提意见是为了别人好,但人家并不一定领情,况且在生活中一听到别人说自己的不是就暴跳如雷的人多了。给别人提意见虽然没有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的风险,但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却惹得别人暴跳如雷,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呢?吃饱了撑得!何必呢?另一个方面,为了给一个与自己毫无干系的人提意见,为了既不触怒对方,又让对方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意见而挖空心思、处心积虑、费尽心机,划得来吗?
由此,许多人不愿给别人提意见;由此,许多人听不到别人的意见。
我们的汉字中“龙”与“聋”同音,是不是就是告诫统治者要注意一些问题呢?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多少“龙”变“聋”最终变成虫或者变成红烧鲤鱼的事情呢?当然,也可能有一些人能力特别强,能够独当一面,处理很多事情,这一点不可否认。
但是,一个人的见识必竟有限,他虽然能够正确处理很多事情,然而却不可能在处理所有事情的时候都面面俱到,都考虑得非常周全,不是有这样一句话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所以即使能力特别强的人仍然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全面认识,全面分析,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于是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就成为我们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呢?我觉得:第一,对于给自己提意见的人,不管人家提的意见对不对,都应该虚心听取,都应该表示感谢,人家并不是吃饱了撑得。这样就让人有了成就感,这一次虽然没起到好的作用,但下次,他有什么好的建议,他还会毫无保留、慷慨大方地告诉你的;第二,对于给自己提的意见,不管是发自肺腑的,还是别有用心的,自己都应该认真对待:自己认为有道理就认真接受,没道理就一笑了之。另外,还可以从反面去理解,反思自己的不妥之处。要知道,有时候,你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会让别人刚张开的嘴巴闭上,永远不会再对你说一个“不”字,你就再也不会听到一句逆耳忠言了。因此,当别人提出建议或者意见时,我们大可不必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只有这样,我们所做的事,才能做得更好,更完善。记得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美国一个州的州长给一个在美国访问时对他们道旁绿化植物提出建议的但是现在已经回国了的我国的公民表示感谢,并向他解释为什么不采用他的建议的理由。我们难道不能思考一下美国的发达和这件事的关系吗?什么是群策群力?我们往往仅仅挂在嘴上而难以落实。我们不崇洋媚外,不学习美国人,难道我们不能学一学我们的先人吗?
我们的政府领导尤其需要像齐王那样做,因为,个人不接受正确的意见,害的仅仅是一个人,而一个政府领导如果不接受正确的意见,受害的就不仅仅是一个人了。
这一点对于政府领导很重要,反过来对于一个人来说怎样呢?政府领导犯了错,有人替他承担后果,我们犯了错,谁替我们来“付帐”呢?
不是吗?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读后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一)
邹忌身高八尺开外,风流倜傥。有一天,他问自己的老婆:"夫人,我和城北的徐公谁漂亮?"老婆说:"老公,您比他漂亮100倍,徐公怎么敢跟你比啊!"
邹忌又问他的小妾:"亲爱的,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更有魅力?"小妾颤颤巍巍地说:"夫君,徐公当然不如你有吸引力了。"
这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嗨,老王,你倒是说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更英俊潇洒一点呢?""徐公啊!他给你拎鞋都不配。"
第二天,徐公突然到家里来了。那身板,那脸蛋,快赶上了潘安。邹忌这才明白,原来妻、妾和客人是言不由衷啊!
妻子说假话,是因为她爱自己;妾说假话呢,是怕自己;而客人说假话,则是有求于自己。
这样一想,坏了:"我听信了假话倒没什么,可是大王听信了假话,对国家和社稷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损失。"
于是,邹忌赶紧上朝拜见齐王:"您的爱妃们爱您,大臣们怕您,其他诸侯国有求于您,光给您灌迷魂汤,这样您受到的蒙蔽就太多了。"
此时的齐王是齐威王,姓田,刚刚代替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不久,非常能听得进去意见。他大腿一拍,"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赶紧号召大臣、百姓们给自己提意见,当面提意见的大赏;书信提意见的中赏;背后议论,被他听见的小赏。一时间门庭若市,大家纷纷献言献策,在这些好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齐国国力渐渐强盛。
邹忌在历史上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一方面他因为敢于革新而使国家富强;另一方面,随着孙膑等人的崛起,他又有些嫉贤妒能,但在向齐王纳谏这一件事情上,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值得肯定。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则故事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国家要富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开拓思维,积极献言献策。国家也应该鼓励我们广开言路,知无不言,言者无罪,不扣帽子,不打板子。
衷心祝愿祖国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二)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读后感《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3篇》。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三)
有一天,爷爷给了我一本故事书,名字叫《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很喜欢看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古时候有个人叫邹忌,他的妻子,小妾,客人分别都说他,比城北边的美男子-----徐公还漂亮。邹忌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特漂亮。晚上他想了想,原来妻子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偏爱我;小妾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害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第二天,邹忌上朝见了齐威王,他对齐威王说了这件事;又说现在齐国也一样啊!宫里的妃嫔,没有一个不偏爱您;大臣都害怕您;老百姓都有求于您。所以都说好听的,不反映问题。齐威王想了想,说你说的很对,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人只要能指出我的错误,就能得到奖赏。一年后,就是别人想指出他的错误,也找不到了。由此,齐国开始蒸蒸日上,一天天强大起来。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虽然这个故事过去几百年了,但是它揭示的道理,在如今还有积极意义:一些家长偏爱孩子,平时顺着孩子,只说好听的,直到考试结束了,成绩不好才打骂,可是也晚了。所以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说谎。假话容易使人失误,最终做错事。同时也要勇于听真话,知错就改。这样才能办好事情。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1在初中的教科书里,有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主人公邹忌三问妻、妾、客,与徐公比美的故事。
邹忌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他的自知之明。即使妻、妾、客都说邹忌比徐公美,但邹忌并没有盲目自信,他能保持清醒的判断,从而悟出了治国的道理。
生活中像妻、妾、客的人比比皆是,人们总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会对我们说出真话。这时,我们就要让自己保持清醒,正确看待自己,不会只看事物表面。还要广开言路,对于他人的建议,好的要接受,不好的就要摒弃。这样,我们的境界才能更升一层。
邹忌悟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后,又向齐威王进谏。他没有直接说出齐王遭受了蒙蔽,而是由小及大,以家比国,由自身的经历进行类比推理,让齐王更能接受。这也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还要委婉得体。
有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过于“直率”,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完全没有考虑对方以及周围人的感受。像这种人,或许别人在表面上会和和气气的,在心底里却把这人骂了千万遍。所以,即使我们要指出别人不好的地方,也要委婉一点,过于直率,只会让所有人心里都不好受。
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还要敢于且善于提出自己的正确看法,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等请教,并能够认真听取和采纳其正确意见。做到了这些,那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一定会少走许多弯路,让人生的旅途变得更加顺利。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2今天,我又去听了路老师的一节课。路老师这节课上的是文言文。重点是分析文言词语的的意思,以及朗读课文。
上课之前,路老师先带学生复习《战国策》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检查学生对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紧接着是朗读课文,路老师让学生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人,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进行点评。继而总结出文言文朗读的注意事项:停顿、语速、重音、语气语调等。并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案例,教师给予范读,可谓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具体实例。紧接着让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去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特点。
读完课文之后,接着是解决文言词语的意思。路老师以课件的形式,将课文展示在大屏幕上,并把要注意的词语标以红色,并给出了解释,学生一目了然。讲完词语后,路老师找学生试着一段一段翻译,并加以纠正,讲解非常细致。并让学生比较妻妾的回答,为后面分析人物做了铺垫。最后,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路老师自己也扮演了一个角色,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3学完这篇课文,我对邹忌和齐威王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对于邹忌,我敬佩他的谦逊,佩服他的勇气,在众人的夸奖声中,他没有迷失自我,而是客观的亲自去分析评价他自己,他对于这件事情的理智的判断和睿智的分析,让我折服;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个臣子,敢于去逆龙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居然“逆”的那么精彩!自古以来,敢于直谏的臣子,许多都受到了不公的待遇:比干被挖心而死,屈原被放逐……而邹忌,他仍然勇于去谏,而且又运用了他的语言的艺术,“讽”谏齐王,让我不得不为他的但是和睿智而喝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齐威王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君主,他知错能改的品质显得尤其可贵,他的宽大与风度,让我为他折服,当他受谏之后,利马就下令全国,要求国人面刺其错误,讽谤于市朝,无罪有赏,这种磊落的胸襟,让人心生敬意。纵观历史,又有多少君主能做到如此呢?商纣王面对进谏却炮烙挖心,周厉王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竟以止谤为喜欢,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串”,这么强大的`反差,也难怪他们各自的结果不同了。
我希望,现在,在21世纪,在以后,不要再有太多的讽谏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4有一天,爷爷给了我一本故事书,名字叫《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很喜欢看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古时候有个人叫邹忌,他的妻子,小妾,客人分别都说他,比城北边的美男子-----徐公还漂亮。邹忌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特漂亮。晚上他想了想,原来妻子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偏爱我;小妾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害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第二天,邹忌上朝见了齐威王,他对齐威王说了这件事;又说现在齐国也一样啊!宫里的妃嫔,没有一个不偏爱您;大臣都害怕您;老百姓都有求于您。所以都说好听的,不反映问题。齐威王想了想,说你说的很对,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人只要能指出我的错误,就能得到奖赏。一年后,就是别人想指出他的错误,也找不到了。由此,齐国开始蒸蒸日上,一天天强大起来。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虽然这个故事过去几百年了,但是它揭示的道理,在如今还有积极意义:一些家长偏爱孩子,平时顺着孩子,只说好听的,直到考试结束了,成绩不好才打骂,可是也晚了。所以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说谎。假话容易使人失误,最终做错事。同时也要勇于听真话,知错就改。这样才能办好事情。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5古人早就有爱美之心,不仅女人,男人也有爱美之心,邹忌就其中一个,而且很有有趣,所以背下来,经常玩味。
他穿好衣服对着镜子问妻子:“我与徐公相比,谁美?”妻子说:“当然是你更美,徐公哪有你美!”徐公是齐国公认的美男子。他有点不自信,又问小老婆,小老婆也说他比徐公美,他又问客人,客人也说他比徐公美。一天徐公来了,他自己仔细看看,又对照镜子看了,觉得自己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觉时就想通了:老婆说我美于徐公是爱我,有私心;小老婆说我美是怕我,客人说我美有求于我。第二天他就去把这件事告诉了齐威王,并且说:“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唉!”
齐王是个十分开明的人,不仅称赞他说得对,而且马上向全国的官员、百姓下令:“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过了一年,想提意见,也没有话说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都来拜见齐王。
如果我们的各级官员,都能像邹忌那样,不仅有自知之明,而且敢于对上头说真话;都能像齐王那样,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我们的社会主义早就建成了。如果做不到,就说明我们的官员,还没有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开明、有觉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6《邹忌讽齐王纳谏》阐述的另外一个道理,那就是人要有自知之明。
邹公高大美貌的身材与徐公比,得出三种相同的答案:“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在周遭的赞美声中,邹公没有陶醉,迷失自我,而是善于反思,认识自我,坚持内心。“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一个人能在别人一再表扬之下,躬身自省,真令人刮目相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邹忌在问美、比美、思美的过程中,能够敢于反思,认识自我,在阿谀奉承重重表象面前具备了清醒的头脑,保持了高度的自知之明,与曾子的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齐威王从邹忌的故事中悟到的结果仍然是“自知之明”。今天,面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一个封建时代的帝王,面对下属的进谏能够虚心接纳,指陈弊病,广开言路,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等气度和胸怀,实在令人感奋不已。
可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明己之长短,知己之斤两。不因过去有些许小成就而沾沾自喜,实事求是地估计比较与同行之间的差距,不至于孤芳自赏,自我陶醉,唯我独能,盲目地小瞧他人。也不会在奉承话面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迷失本性。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7主人公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端详着自己在镜子里的形象,相继问他的妻子、小妾和前来拜访他的客人:“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不约而同地赞美他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邹忌在听到妻、妾、客的赞美后,没有陶醉于溢美之词,而是亲自与徐公相比,“自以为不如”还“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并悟出了妻子说他美是因偏爱于他,小妾说他美是因畏惧于他,而客人说他美是因为有求于他。可见邹忌遇事不仅能冷静思考、实事求是,他随即入朝讽谏,从“与徐公比美”的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提醒齐威王所受蒙蔽之严重,并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广开言路,让大臣、官吏和百姓都敢于说真话,从而使齐国在朝政上战胜别国,实现了大治。
邹忌是一个极冷静极有头脑之人,遇事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由浅入深,由小及大,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跟邹忌一比,我真是自愧不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把一些人和物想象得过于美好,被它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满脑子的诗情画意,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
今后,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我都要有一个准确的人生定位,有一个冷静的头脑和善思多思的习惯,“凡事三思而后行”,好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向。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8最近我在《中国成语故事》中看到了一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十分喜欢这篇文章,并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叫邹忌的人问自己的妻子、小妾和客人,自己和城北徐公谁帅,大家都说他帅。可他真正见到徐公时,才知道大家都在奉承他徐公远比自己帅很多。然后他把这事告诉齐威王,平时不能只听表扬奉承的话,而听不进批评的话。威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下令天下人都可以给他提建议,都有赏,于是齐国就慢慢强大起来了。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只喜欢听表扬,而不听批评,就肯定会飘飘然、自以为是,所以得把这两者相互均衡一下,才是最好的。
我曾经读过一篇寓言,说:齐国有一个国王,他有一把三石重的弓(大约一百八十斤)。可他手下大臣为了奉承他,都说他这张弓重九石(约五百四十斤)。他的箭术不怎么好,可他手下的大臣为了奉承他,都说他的箭术堪比后羿。所以齐王到死都以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弓,箭术比后羿都要厉害。
所以,人们不要只听表扬而不听批评。虽然好话好听,但也要有容纳批评的胸怀。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