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作品集读后感800字(戴望舒《雨巷》读后感3篇)

发布时间: 2024-12-21 13:33: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8

戴望舒的偶成读后感500字戴望舒的偶成读后感500字,戴望舒,凭着一首《雨巷》,以“雨巷诗人”之名进入我的视野,然而真正在我心底留下烙印的还是...

戴望舒作品集读后感800字(戴望舒《雨巷》读后感3篇)

戴望舒的偶成读后感500字

戴望舒的偶成读后感500字
  戴望舒,凭着一首《雨巷》,以“雨巷诗人”之名进入我的视野,然而真正在我心底留下烙印的还是这首小诗《偶成》。
这首诗作于抗战最后的岁月,那一段黎明前黑暗的岁月,被无数的人默默地承受,慢慢的想起,又淡淡的吐出。然而,我不愿意象已经被大家认可的评价那样去解释我心中的《偶成》,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那个时候的一首表达革命乐观精神的诗,这样太束缚了《偶成》的境界,它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是诗人历经磨难之后得到的大悟。

不同于《雨巷》的创作明显受到中国古典诗歌与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没有“丁香空结雨中愁”那般的低回徘徊和飘忽凄美,《偶成》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欣喜、希望与坚定,诠释着平凡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凝冰消融,微笑重叠,万物回灵,梦里春醒——“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相对自由的格律反而吟诵出真挚的情韵,不是流光溢彩的华章,却用朴实的轻语诉说生命的真意,不动声色的力量就这样随之渗入听者的内心。也因而,这朴实是不凡的,是绝对不落入俗套的。那是一个笑看人生风云变迁的诗人,或许是在梦里吧?静立于崖边,回想已经过去的半辈子,那俯瞰山河的瞬间轻轻发出的感叹。如同静流的大海,让人永远摸不透其深。平静的一声轻叹,却掩盖了怎样不平静的过往?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

800字左右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来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
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叶圣陶先生底奖掖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叶圣陶先生代理编辑的《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远。……圣陶先生底有力的推荐,是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 序》)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点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没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到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有论者说,《雨巷》时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和“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国语简单和苛刻了。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对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述和自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的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回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一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诗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就手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有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照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大幽微精妙大去处。
戴望舒大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就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首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系在一起了。他的《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这种吸收和借鉴诗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唐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

戴望舒只有一个,所以,那飘满丁香花芬芳的小巷,也只有他才走得出那份独道的悠长与寂寥。那结着愁怨、有着丁香花般芬芳与忧愁的姑娘,只能在他的笔下,才会款款而行,摇曳生香。
同样是撑着一把伞,一样的独自彷徨在这悠长的雨巷。可任凭你从黎明走到黄昏,把小巷走穿,把巷子踏平,那丁香花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也未能出现。也许,她被永久地停驻在了戴望舒的雨巷,那是一个只属于戴望舒的女人,那朵美丽芬芳的丁香花只为他一个开放。
谁都可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就象是人都可以华裳锦衣一样,却不一定能穿出神韵和气质来。满街清一色的低胸低腰装,可不是谁都能穿出性感与火辣的,其间不乏飞机场与水桶的败笔。
谁也都希望逢着,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可惜的是,如今的丁香不是在宝马里哭泣,就是在深闺中怒放,香了别人,苦了良心。纵使我们天天游荡在雨巷,也只能逢着些个的庸花俗草。
狈不在了,狼还要继续活下去。无以为奸,与狐狸共舞,裹腹怡情两相宜。
只要雨巷还在,就会有撑着油纸伞的过客。丁香般的姑娘没了,总会有茉莉、桅子花般的姑娘,与你一样撑着油纸伞从雨巷走过。你可以不是戴望舒,她也可以不是丁香花样的姑娘,但故事,相信会一样的凄美、缠绵。

戴望舒乐园鸟读后感

戴望舒乐园鸟读后感
戴望舒的诗《乐园鸟》
飞着,飞着,春,夏,秋,冬,
昼,夜,没有休止,
华羽的乐园鸟,
这是幸福的云游呢,
还是永恒的苦役?
渴的时候也饮露,
饥的时候也饮露,
华羽的乐园鸟,
这是神仙的佳肴呢,
还是为了对于天的乡思?
是从乐园里来的呢,
还是到乐园里去的?
华羽的乐园鸟,
在茫茫的青空中
也觉得你的路途寂寞吗?
假使你是从乐园里来的
可以对我们说吗,
华羽的乐园鸟,
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
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
《乐园鸟》的中心意象“华羽的乐园鸟”是西方宗教传说里与上帝相伴的美丽的天堂鸟,它一年四季,不舍昼夜,永无休止地在“茫茫的青空”飞来飞去。诗中对“乐园鸟”发出反复的呼唤与询问,四节诗中发出“五问”:
一问你的飞翔 “是幸福的云游,/还是永恒的苦役?”戴望舒在1920年代的政治漩涡与爱情追求中苦乐备尝,乐园鸟的飞翔是他不倦地“寻梦”的自况,他显然已经怀疑这无休止地飞翔是否是“幸福”的事情了;
二问乐园鸟无论饥、渴都不放弃“饮露”:“这是神仙的佳肴呢,/还是为了对于天的乡思?”乐园鸟的怀乡之情,折射出诗人对美好理想的向往;
三问“是从乐园里来的呢,/还是到乐园里去?”四问乐园鸟“在茫茫的青空中,/也觉得你的路途寂寞吗?”透露出诗人追寻理想不肯妥协的意志,和苦闷寂寞、彷徨悲怆的情绪;
五问“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天上的伊甸园都已荒芜,这飞翔还有什么希望吗?这最后一问,将诗的情绪推向高潮,乐园鸟的家园怀想和梦境追寻最终陷于绝望。而乐园鸟的探索就是诗人的探索,乐园鸟的悲哀也是诗人的悲哀,这首诗其实是诗人上下求索而无所归依的迷茫、失落情绪之具象化表现。
《乐园鸟》在精神上融合贯通了中西文化传统。“乐园鸟”、“亚当夏娃被逐”源自西方“伊甸园”的传说,“饮露”则出自《离骚》。而“对于天的相思”,分明是一种“怀乡病”。中国诗人自古以来就有怀乡病,如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中秋》)外国诗人也有对于天堂的怀想,如法国诗人耶麦:“我是法朗西斯·耶麦,现在上天堂/因为好天主的乡土中,/地狱可没有。”(《为带驴子上天堂而祈祷》)
戴望舒的怀乡病与过去的诗人有所不同:历来“怀乡病者”的情感大抵停留在“怀乡”的层面上,《乐园鸟》在“永恒的苦役”的飞翔中,感受到青空“茫茫”,路途“寂寞”,甚至发出“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的疑问,诗人怀疑起“青天”和“乡思”的实在来。再看诗的起始句:“飞着,飞着,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这种一两个字就用逗号隔开的连续、短促的句式,造成一种紧张、焦躁、疲惫感。可见,“乐园鸟”不只是“寻梦者”,还是具有现代忧患意识的怀疑论者。
如所周知,诗人写《乐园鸟》的时候,正经受着一场马拉松式苦恋的煎熬,他不知道与施降年(施蛰存的妹妹)的恋爱会是怎样的结局:“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他以“乐园鸟”自喻,唱出自己的寂寞和乡愁。诗人游学欧洲三年,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恋人身边,可他没想到施降年正准备与别人结婚,历时八年的苦恋竟这样无情落幕。诚然,《乐园鸟》是诗人恋爱生活中无边苦痛和幻灭心境的写照,同时,也曲折地写出现代人精神流浪、渺无归期的宿命,预示着人类寻求“诗意地栖居”是多么艰难与困窘。
全诗采用素朴的现代口语,长句与短句相交错,娴熟地运用内在的节律表现“诗情的抑扬顿挫”。如果说戴望舒此前写《我的记忆》开始将“诗的散文美”主张引入新诗,多少还留有模仿西诗痕迹的话,《乐园鸟》则更为完美地实践了这一主张,或者说这首诗将“诗的散文美”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本文标题: 戴望舒作品集读后感800字(戴望舒《雨巷》读后感3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974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16年前的回忆的读后感作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800字)电力机车读后感(火车的故事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