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失明弥尔顿读后感(《梦亡妻·弥尔顿》读后感|赏析)

发布时间: 2024-12-18 16:07: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9

哀失明-约翰·弥尔顿有一首歌叫做《你是我的眼》,歌中这样描写到: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人们说的天空蓝,是我记忆中那团白云背后的...

哀失明弥尔顿读后感(《梦亡妻·弥尔顿》读后感|赏析)

哀失明 - 约翰·弥尔顿

有一首歌叫做《你是我的眼》,歌中这样描写到:眼前的黑不是黑 \ 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 人们说的天空蓝 \ 是我记忆中那团白云背后的蓝天 \ 我望向你的脸 \ 却只能看见一片虚无 \ 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帘 \ 忘了掀开。
When I consider how my light is spent,

想到了在这茫茫黑暗的世界里,

Ere half my days, in this dark world and wide,

还未到半生这两眼就已失明,

And that one talent which is death to hide

想到了我的天资,要是埋起来,

Lodged with me useless, though my soul more bent

会招致死亡,却放在我手里无用,

To serve therewith my Maker, and present

虽然我一心想用它服务造物主,

My true account, lest He returning chide,

免得报账时,得不到他的宽容;

'Doth God exact day-labour, light denied?'

想到这里,我就愚蠢地自问,“神不给我光明,还要我做日工?”

I fondly ask; But patience, to prevent

但“忍耐”看我在抱怨,立刻止住我:

That murmur, soon replies 'God doth not need

“神并不要你工作,或还他礼物。

Either man's work or his own gifts. Who best

谁最能服从他,谁就是忠于职守,

Bear His mild yoke, they serve Him best. His state

他君临万方,只要他一声吩咐,

Is kingly: thousands at His bidding speed

万千个天使就赶忙在海陆奔驰,

And post o'er land and ocean without rest;

但侍立左右的,

They also serve who only stand and wait.'

也还是为他服务。”

《致夜莺·弥尔顿》读后感|赏析

夜莺啊,森林里万籁俱寂,你夜间

 在那百花盛开的枝头鸣奏;

 叫情侣的心田充满新的盼头,

 趁欢乐的时神把调顺的五月来招延:

你珠圆玉润催眠白天的丹凤眼,

 在杜鹃张开笨拙的嘴巴前先鸣奏,

 就预示情场得意;愿朱夫的意瞩

 将爱情的力量与宛转的歌喉相牵连,

如今赶早唱,先于那饮恨泣血鸟

 左近丛林中预言我绝望的运命;

 因为你年复一年总太迟才鸣叫,

没给我欣慰,可不知道有什么原因:

 不论是诗神或爱神称你是同道,

 我侍奉两者,为他们执役都行。

(金发燊译)

【赏析】

约翰·弥尔顿是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著名诗人,堪与莎士比亚齐名。他所处的风云时代,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鸿鹄之志,以及他的宗教信仰,都促使他走到17世纪进步力量的锋芒之中,成为文艺复兴的殿将和启蒙运动的先驱。他的创作也因此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洋溢着清教徒的道德理想和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斗争精神。三百年来,他就像莎士比亚,一直受到毁誉参半的评价和论断,但他作为伟大诗人的地位却从来没有动摇过。曾经猛烈地抨击过他的诗风的艾略特,也在1947年重新撰文评论他,称他为伟大的诗人,今日诗人的榜样。

毋庸置疑,弥尔顿的盛名主要来自他晚期的长诗作品,但是他早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短诗同样显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首《致夜莺》,是弥尔顿第一首用英文写作的十四行诗,成诗时间约在1930年前后。

整首诗的关键意象是“夜莺”。正如在中国诗歌传统中,青鸟传情、杜鹃泣血、凤凰吉祥、白鹤长寿,这些约定俗成的鸟类意象常常以其特殊的文化内涵为诗篇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意蕴,西方文化中也有许多独特的鸟类意象。关于夜莺,西方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源自希腊神话,认为夜莺是由遭到姐夫 *** 之后又被割去舌头的菲罗米拉所变,通过悲鸣断断续续讲述着自己的不幸。19世纪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的《夜莺》便是以这个神话题材写就的名篇。第二种说法也跟希腊神话有关,传说底比斯国王泽托斯的妻子埃冬失手杀死了女儿埃苔露丝,在无尽的悲哀和自责中化成了夜莺,以悲鸣表达对女儿的哀思。这两种凄婉的传说赋予了夜莺凄楚悲切的色彩,使得西方的诗人往往借夜莺来传达个人的哀愁、孤独和悲伤。第三种说法则恰恰相反,夜莺甜美的歌声撩动着西方人的情感涟漪,成为爱情的象征。这样的形象虽然也带有相思之苦,却相对轻快、活泼。

在本首诗歌的前面十二行中,夜莺以“爱情之鸟”的形象出现。诗人一再希望夜莺能够“在杜鹃张开笨拙的嘴巴前先鸣奏”,因为根据古老的迷信,相思者如果听到象征爱情的夜莺的鸣叫先于“饮恨泣血鸟”杜鹃的鸣叫,就预示着爱情顺利,否则爱情将陷入泥沼。由此可见,年方弱冠的弥尔顿正寻寻觅觅着爱情,心中洋溢着错杂的相思之感。

诗歌最后两行笔锋突转,弥尔顿还将夜莺的形象与诗神缪斯联系在一起。夜莺身上所承载的凄婉的传说触动着文人骚客的心扉,就像缪斯女神赐予他们丰富的灵感体验,无怪乎有人也将夜莺称作“诗歌的神鸟”了。弥尔顿长期闭门攻读文学,为的就是汲取灵感,撰写传世诗篇。这个时候,夜莺便不仅仅是爱神的同道,带给相思者美好的预兆;它也是诗神的同道,赐予诗人创作的灵感。弥尔顿借夜莺传达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本诗的韵律,体现了弥尔顿想要摆脱伊丽莎白时期十四行诗传统的意愿;本诗的风格,又正好说明他还没有走出前一时代“矫揉造作”的诗风。弥尔顿放弃采用之前流行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体,而是直接效仿十四行诗的意大利源头,彼特拉克十四行诗体,押韵方式为abba, abba, cdc, dcd,层次分明,结构匀称。但在诗歌风格和精神面貌上,弥尔顿仍然束缚于十四行诗专咏爱情的传统之中,吟唱对爱情的绵绵企盼。不过,他之后的十四行诗,或针砭时政,或讽刺规谏,或咏志抒怀,现实感脱颖而出,以简练质朴传达崇高的境界。

(蔡海燕)

《梦亡妻·弥尔顿》读后感|赏析

我恍若见到了爱妻的圣灵来归,

 像来自坟茔的阿尔瑟蒂丝,由约夫

 伟大的儿子还给她欢喜的丈夫,

 从死里抢救出来,尽管她苍白,衰颓;

我的爱妻,洗净了产褥的污秽,

 已经从古律洁身礼得到了救助,

 这样,我确信自己清清楚楚,

 充分地重见到天堂里她的清辉。

她一身素装,纯洁得像她的心地:

 她面罩薄纱,可在我幻想的视觉,

 那是她的爱、妩媚、贤德的闪熠,

这么亮,远胜别的脸,真叫人喜悦。

 但是啊,她正要俯身把我拥抱起,

 我醒了,她去了,白天又带给我黑夜。

(屠岸译)

【赏析】

1658年,对弥尔顿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他的第二位妻子凯瑟琳·伍德科克于2月死于产褥热,生下的女儿也在次月夭折;革命领袖克伦威尔于9月病逝,大权旁落,共和国危机四伏。家庭生活遭遇不幸,政治理想又濒临破灭,弥尔顿的身心备受煎熬。在此情境之下,他创作了这首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悼亡妻诗。

弥尔顿的第一位妻子玛丽·鲍威尔和第二位妻子凯瑟琳·伍德科克均死于产褥热。弥尔顿在《梦亡妻》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位亡妻的身份,也没有留给我们相关的资料。不过,原诗第一行中形容这位妻子的“late”一词非常值得推敲:“late”可以意为“新近的”,所以有人据此推断,弥尔顿的《梦亡妻》是献给凯瑟琳的;“late”也可以意为“已故的”,这便有争议了。评论界大多数人还是相信,这位亡妻应该是指凯瑟琳。从时间上来看,弥尔顿写下此诗的日期接近于凯瑟琳亡故的日子(玛丽于1652年亡故,凯瑟琳则于1658年亡故)。从情感上来看,弥尔顿与凯瑟琳相处和谐,与玛丽则矛盾重重。玛丽生于保王党家庭,习惯了热闹的社交活动和闲适的生活环境,对弥尔顿清教徒式的简朴、克制相当不耐烦,甚至为此长住娘家。弥尔顿几次意欲离婚,却不为当时的英国社会所接受。虽然在双方家长的斡旋之下,两人最终和解了,但相互间不和谐的因素却始终存在。相反,凯瑟琳的性情非常温柔,而且善解人意,给弥尔顿的生活带来了幸福和欢乐。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推断,在凯瑟琳亡故之后,弥尔顿时常回忆起两人情深意笃的婚姻生活,以致梦寐之中都出现了凯瑟琳的倩影。

古今中外的文人骚客,似乎都偏向于选择梦境来表现生离死别,寄托思念之苦。在梦中,生者与死者相会,既浪漫又苦涩,既明朗又悲怆。梦醒之后,幻影消散,现实中失爱的痛楚再一次取代梦寐中短暂的欢乐。《梦亡妻》就是这样一首放入梦的框架之中的十四行诗。

在诗歌的开头四行,弥尔顿引入了一段希腊神话: 阿尔瑟蒂丝为拯救丈夫,甘愿替他受死。宙斯的儿子赫拉克勒斯被她的行为所感动,将她从冥间抢救出来,送还给她的丈夫。阿尔瑟蒂丝因此在西方文化中成为为爱而自我牺牲的象征。弥尔顿将亡妻与阿尔瑟蒂丝相比,正是在强调亡妻的品德。弥尔顿第二次结婚的时候,已经48岁了,双目失明,收入微薄,又有大小三个女儿。凯瑟琳却没有丝毫怨言,她细心地照顾弥尔顿,操持家务,实在难能可贵。凯瑟琳的这种品德,与阿尔瑟蒂丝为爱自我牺牲的精神是相似的,无怪乎上帝又安排他们在梦中相会了。

随后,弥尔顿写到亡妻已经按照希伯来古法,经过数日的“洁身礼”而得到救赎,闪耀着纯洁的“清辉”。这个时候,亡妻不但在精神方面堪与圣徒相比,在肉体上也与圣母玛丽亚一样,“洗净了产褥的污秽”。她宛如天堂里的圣女,身着素衣,面罩薄纱,尽管弥尔顿看不真切她的样貌,却分外清楚地看到了她内心里透露出来的“爱、妩媚、贤德”。弥尔顿的这段描写,既轻灵欢快,又迷离恍惚,写出了梦境的虚幻缥缈,也符合他因为双目失明而从未见过凯瑟琳模样的实情。

在接下来的“这么亮,远胜别的脸,真叫人喜悦”中,弥尔顿将自己喜出望外的心情和盘托出。他不仅看到了久违的光明,也看到了爱妻的容颜。更何况纯洁的爱妻还缓缓地向他走来,俯身将他拥抱!这是多么甜蜜温馨的时刻啊,弥尔顿的心在喜悦和期待的浪尖上雀跃。然而,他醒了,梦结束了,现实又在生者和死者之间划开了冷酷的鸿沟。梦里失而复得的光明和爱妻瞬间化成泡影,万物苏醒的白天恰恰是他痛彻心扉的黑夜。这种悖论式的描述,将弥尔顿心智的内明和眼睛的失明之间的关系戏剧化地演绎出来,情感一落千丈。失爱之悲,失明之憾,再加上政治理想的破灭,它们就像黑夜般笼罩在弥尔顿的周身,形成了他无法排解的痛苦。

弥尔顿借助梦境、神话和宗教的手段,将自己的期望和悲痛全都融入到《梦亡妻》之中。全诗仿佛即兴而为,情真意切,强烈地冲击着我们心灵的宫阙。这也是弥尔顿诗歌的一大特色: 语言朴实,情感饱满,意境庄严。

(蔡海燕)

本文标题: 哀失明弥尔顿读后感(《梦亡妻·弥尔顿》读后感|赏析)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906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无问西东读后感 高中(2022《无问西东》观后感范文四篇)洛克菲勒写给儿女的忠告读后感(《洛克菲勒给孩子的38封信》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