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读后感(阅读传统节日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11-27 07:37: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1

阅读传统节日的读后感1.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名存实亡的困境,这是必然的吗?,多年来人们就一直在感慨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而当“节...

《传统节日》读后感(阅读传统节日的读后感)

阅读传统节日的读后感

1.
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名存实亡的困境,这是必然的吗?
多年来人们就一直在感慨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而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换以后,节日经济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众度假消费狂潮便成为最为壮阔的时代景观。节日观上的“政治正确”常常把我们的思维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无新意的正义判词,似乎本土节日的式微都是外来洋节搞的鬼,于是,有了2005年圣诞节前后冒出来的“保卫春节”一类的盛世危言。关于本土民族文化价值应该如何保护的问题,人们已经争论了至少100年,而且还将继续在同一个层面延续下去,这遮蔽了问题的要害。
事实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几乎所有的重要传统节日都面临着很大危机。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节日,都打上了太多全球化时代的商业烙印。上世纪90年代,包括法国、丹麦等在内的欧洲国家就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化时代的消费文化的渗透伤透脑筋,并试图以弘扬本土文化价值来加以抵御——结果如大家所见,收效甚微。
从表面上看,当代中国西方节日的盛行的确有很大的“文化自我殖民”的嫌疑。一个黄皮肤讲汉语的中国人在没有任何宗教原由的情况下热衷于过圣诞节的确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是,正如我们大量采访所显示的,对于大多数漠视本土节日而推崇洋节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完全不知所以然的圣诞节也和诸如好莱坞大片、可口可乐、LV和NBA等一样,其实只是一件来自西方的时髦的消费品。西方文化符号本身所具有的特定意义,已经被消费主义的欲望搅和得面目全非了。
我们变得越来越不知道为什么要过节了。我们知道并期待的可能只是一次减压的好睡眠或假期,只是一次疯狂购物或消费的好理由,只是一次彻夜狂欢的借口或者甚至只是一种用来表明自己时尚态度的符号,当然不用说,节日更是一次商业促销的良机或一个拉动内需的杠杆......所有这些,已经使我们节日的文化气息变得非常稀薄,而节日在强化人的文化认同意识方面的仪式功能正日渐丧失。
所以,如果说,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需要保护和捍卫的话,那么其假想敌不是圣诞节这样的舶来节日,而是全球化时代所有那些令传统价值遭受致命打击的东西
2.
我们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当我们告别农耕社会奔赴工业社会之后,传统节日在工业大生产时代功能开始式微,西学东进,西节也迅速在这片土地上枝叶繁茂起来,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势头!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似乎已经成了光辉的“中国节”,商家的精明造势加上年轻一代的盲目追随则推波助澜——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西方节日大行其道。
西方节日来势凶猛,但硬要说它们像当年的坚船利炮那么可怕或许有点夸大其词。西方世界的节庆文化虽然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就开始萌芽,其真正壮大则是在基督教君临天下之后。自利玛窦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学经典在中国传播圣经算起,基督教来中国已经四个多世纪了。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节日却没有得到有力保护。1949年以后,大多数节日都被视为封建残余而废除,幸存下来的也只有春节、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节被列入了法定节假日。1949年以来我们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国务院发布《全国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才增至10天。这样的水平与中国宋代的69天、 日本的15天、 韩国的16天、澳门的22天和美国的23天相比,明显过于低下。传统节日的被贬与洋人节日的嚣张构成了这个时代最戏剧化的景象。
出生在20多年之前的人还依稀记得每天翻页的老皇历上详细标注着的时令和节日的日期。翻开当下的很多日历,传统节日只剩下了春节。中秋、元宵花灯、清明祭祖、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阳敬老、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腊八、祭灶等重要的节日都从日历上消逝了。同时消逝的是农业祭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那些有着上千年辉煌和浪漫的仪式,后人难道只能在古籍中体验?
不能否认传统节日如今确实存在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若将之视为敝屣立刻投入洋节的怀抱无异于挥刀自宫。节日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调剂,更是维持民族认同感的纽带。有趣但也让人不爽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的教师节、中国台湾和香港的教师节,都是定在孔子诞辰日,即9月28日,我们自己却有意回避这一天。
为什么洋节大行其道而传统节日冷冷清清?学者们认为这是文化自轻和自我殖民。近代历史留给国人的不止是无尽怨怒,还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后与挨打成了人们对近代历史的习惯性总结,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数人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
人类本身只是进化树枝上一个偶然分杈,人类历史背后的如铁规律不过是人类中心论调支配下的一种癖好,现代化进程也不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无法避免的归宿,更不可能成为解救人类的“上帝之城”,相反现代化进程所具有的侵略性对人类“文化生态”的打击却可能是毁灭性的。在这个看上去有点在劫难逃的境遇中,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实都被抽空了,成为徒有其表的摆设而变了味道。比如圣诞节到了我们这里也就是一个消费日,或者时尚标签,不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多大的威胁。真正的危险反而来自我们自身,像中秋节这样温情的节日,却成为月饼商人炫技卖乖的秀场和无良政客们腐败和投机钻营的通道。
费孝通曾经提出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应有这样的文化胸怀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理想同样可以用来表达我们对待节日的态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的今天,不是变着法儿打着节的旗号来赚钱来消费,而是带着虔敬之心认认真真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或许才是我们的本分。

保冬妮传统节日故事读后感?

保冬妮传统节日读后感
随着袅袅的蒸气,糯香的气味弥漫了屋子。
婉儿嚷嚷着:“奶奶,先给我一个,先给我一个!”
“别心急,等等。”奶奶要让青团更香更亮,她给每个青团都刷上香油,油亮亮的青团甜香扑鼻。
“可以先吃一个吗?”婉儿和小明着急地问奶奶。
“别着急,青团要先祭祖宗。”
祭祀完,全家才坐在了一起。
婉儿接过奶奶递来的青团,咬上一口,甜丝丝、滑溜溜,带着春天的清香,吃进了肚子。
“青团真好吃!”奶奶听了,笑眯了眼。
节日因故事而生动,节日因故事而流传。过节日,经历的是文化积淀历史传承,读传统节日故事,读懂了老百姓的团聚欢喜和幸福。

关于传统节日的书籍读后感

传统节日----腊八节
前几天看到一则关于过节的新闻,看完才发现介绍的全部都是舶来物。难道我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么?答案是有的,比如腊八节。
时至今日,我们的传统节日已经渐行渐远,甚至有的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更不用说人们对于传统节日有多少或者多深的了解了。一个民族丢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恐怕不是什么好的现象。
腊八节,又名腊八祭。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人们在这一天吃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其目的是欢庆农业的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庇护,并且有驱除疫病的美好愿望。正如古书有载:十二月初八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做金刚力士以逐疫。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有着深刻、深邃和重大的含义。现今的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更是难以理解,我们迷星座、过圣诞,却不知传统节日为几何。传统节日总是以工作忙没时间推脱,可是为什么却有那么多的时间送苹果、送玫瑰?且不说我们的传统节日比那些所谓的洋节日更有意义,至少我们自己的传统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老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儿女。真的没有错。一个迷失的个体会导致人生的失败,而一个民族若是失去了自我,代表的是文化的消亡甚至是民族的消亡!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腊八节的习俗一是祭祀,一是吃腊八粥。祭祀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感谢祖先和神灵,以及表达美好的愿望。吃腊八粥则是用8种当年的新鲜粮食、瓜果熬制而成,具体方法就不一一列举。总之,腊八粥熬出的不仅仅是一碗粥,那里面承载这我们祖祖辈辈的文化。全国各地对于腊八粥的做法喝用料也不尽相同。各地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还衍生出不少的吃食。可谓是五花八门,精彩纷呈。
尊重传统文化是我们自立、奋斗、自强的具体体现,不只是一种形式。我们不要模仿别人,只有弱者才会效仿。我们要成为强者,成为别人效仿的对象!重回昔日荣耀是我们的目标和责任。让我们的民族永远木秀于林吧 。
趣味阅读:华北地区还有一种食物,就是腊八蒜,就是一入腊月就用醋泡剥好的蒜,到了腊八那天,蒜被泡出了晶莹的碧绿色,味道可口。蒜,即算,就是说到了年底各家商铺都要盘点自己的收支状况,并且把腊八蒜送到债务人家中,告诉他年底了,我们应该把帐算清楚,别让他成为陈年旧账。

中国记忆.传统节日图画书读后感

在泼水节中的那位小姑娘非常聪明,面对武艺高强的魔王,百姓们虽然有些痛恨,但又无计可施。那位小姑娘轻松巧妙地取得了魔王的信任,从他口中得到了一些制敌之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当面对强大的坏人时,我们也不妨学学小姑娘的机智,巧妙的与他们周旋。寻找一个机会,发现破绽,发现敌人的脆弱之处,这样才能以小制大,以弱小胜利强大,她的聪明和巧妙使我受益无穷,我们应该向她学习!
本文标题: 《传统节日》读后感(阅读传统节日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779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爸爸》读后感(zhidao baidu com/question/1385019752500009260/answer/)返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