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800字(读《苏格拉底的申辩》有感)

发布时间: 2024-11-24 22:03:0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9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在威sir的建议下,我们选择跟何帆老师起步我们的读书之旅,读书谁都会读,也都有迷惑,读什么?怎么读?希望获得什么?每个人...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800字(读《苏格拉底的申辩》有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在威sir的建议下,我们选择跟何帆老师起步我们的读书之旅,读书谁都会读,也都有迷惑,读什么?怎么读?希望获得什么?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在没想清楚之前,先跟着一位不大会错的“大哥”学,是个思路,说不定跟着跟着我们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了。

何帆的读书俱乐部有点像打地基,有“通识七艺”和“通识七观”,“通识七艺”分别有了解自我、了解别人、经营家庭、锻炼思维、提升表达、指导行动、加持信仰七个模块,“通识七观”分别有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国际和文化七个维度展开。

看了这样的课程安排,以读者为中心,向内向外基本都包括了,相信一年后把这个框架搭起来,自己看问题会更加丰满,遇到一个问题,可以迅速的拆解、归类、找到核心症结、对症下药。

在开始读书之旅前先要有个良好的学习态度,什么态度呢?不能端,也不能正,轻松愉悦的心态才能学的更多。所以前三周先讲三本预热课的书,第一周我们读的书是《苏格拉底的申辩》。

1,读书前

我对苏格拉底并不了解,知道他是古希腊哲学家,知道他有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句名言对我而言,只像句普通的道理,听过知道就过去了。

2,德尔斐神谕

好事者苏格拉底的学生海勒丰,到德尔菲神庙求谶(chen),问“世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神谕说“没有”。

当苏格拉底知道后的第一反应,不是发朋友圈求赞竟然在质疑,会不会搞错了,他想要去亲身印证。

然后他去找了各种有智慧的人,政治家、诗人、手工艺人等,与他们对话来验证神谕是否是真的。

他说,跟别人相比,我一样一无所知,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最大的智慧在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反思自己,如果我听到神谕,很可能不会质疑,更别提去印证了。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会听到很多信息和声音,有多少会经过思考后储存在大脑,有多少会直接拿来用呢?

还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错了,是觉得羞愧恼怒,设法掩盖呢?还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学习改进呢?

3,读书,要注意历史背景和细节

何帆老师在代理我们读书前,常常会用一个看似无关的小故事开场,这次用了黑泽明的《罗生门》,因为罗生门和苏格拉底之死都是奇案,罗生门在最后法庭上审判的时候,强盗、武士的妻子、武士的冤魂、还有目击者樵夫,他们每个人对事实的描述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愿让别人知道的隐情)

同样想读明白苏格拉底的审判,也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况细节有所了解。

我先说几个疑团,苏格拉底当时已70岁高龄,为什么要判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死刑?慢神和蛊惑青年,欲加之罪,流放不就行了?

苏格拉底本可以免死,为什么他放弃了这些选择。(一)可以未审之前逃亡境外,这是当时常见的事;(二)辩护措辞稍软,说些悔改的话,或追述以往战功,请求将功赎罪,但苏格拉底连妻子儿女都没有叫来;(三)自认充分的罚款,申辩时苏格拉底只愿意支付很少的罚款,一个命那,后来提到三十命那(还是很少,相当于普通奴隶的赎金),而很多富裕的朋友愿意为其支付;(四)坐监一个月之间设法逃亡。虽然罚款和逃监所需款项很大,非他本人能办,但当时有许多富裕的朋友愿意为他负担一切。   

审判的程序分三段:第一段由原告提出讼词,第二段有被告提出辩护,然后审判官投票表决有罪无罪,第三段先由原告提议他所认为相当的刑罚,并说明理由,然后由被告提议所愿受的较轻刑罚,也说明理由,同时,按照惯例,被告的妻子及其他亲属可以处理哀求审判官从轻定罪。

当时苏格拉底被指控的罪状有两条,一是慢神,二是蛊惑青年。

苏格拉底叙述了德尔菲神谕的故事,说他因为要了解谶语的真意,才去考察人家,结果被人家恨,非但如此,还有许多青年看见觉得有趣,便学他的办法,出去考察人家,结果大家一概归咎于自己。还说与大家讨论问题,考究哲学,爱智慧,是神的旨意。声明若以抛弃哲学为条件赦免他,他绝对不干,声称只要一息尚存,就会继续爱智慧,会继续与青年们谈话。也不会向法官求情,求情就是让法官徇私,就是对神的不虔诚。

总之这应该算是非常糟糕的申辩了,成功惹恼了投票者和审判官。

多了这些背景细节的支撑,对当时的情境更立体了,我如果是苏格拉底,我可能做不到那样,我可能会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人民的觉醒有时候就是需要这种重锤猛击。这样他的呼唤就更加

4,苏格拉底式的“反问法”更适合自修

先找出一个看似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观点;再假设这一观点不对,试着找出一个例子,证明这个观点存在逻辑漏洞;修补原有观点,使之能包含新的例证。

用这种方法可以反复推敲,把一个道理研究清楚,但最好自我否定之否定,不然可能会想苏格拉底一样招惹别人的厌烦。

5,智者的选择

菲斯杰拉德说过,脑袋里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在经过不断的修炼,成为智者,向善,不做恶,将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如果想避免那些诱惑的干扰,就给自己定下限制,用制度让自己不去那些“可能会死的地方”。

6,最后

我对苏格拉底那句“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有了更深的理解。

苏格拉底的申辩

摘要:
1、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2、德尔斐神谕的启示:跟别人相比,我一样一无所知,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知道自己无知。

3、最大的智慧在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4、对于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会谦虚,对于我们觉得已经知道的事情,很可能会陷入刚愎自用。因此说,限于我们于无知的恰恰是我们的已知。

5、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把自己放空,不断去省察自己的生活,我们才能成为一个高效、开放的终身学习者,一位更灵活自如的跨界高手,也才能更好的领悟人生幸福的真谛。

6、读书需要关注细节,即历史背景,了解清楚当时的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经典著作里的微言大义。

7、反问法:

(1)找出一个看似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观念

(2)假设这一观念是不对的,试着找到一个例子,证明这一观念存在逻辑上的破绽

(3)修改原有的观念,使之能够包含刚刚找到的例外,接着反复运用这三个步骤,步步紧逼,把原本似是而非的观念逐步澄清

8、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而是从提问到寻找答案的思考过程。

9、你必须学会怀疑。一种观念是否正确,跟他是否被大多数人接受,跟相信他的人有多么伟大,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有独立思考,反复地用理性去推敲,才能让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我们不断地拷问,似乎触到了更为坚实的认知的基石,我们也要时刻准备着,当有了新的反例,我们就必须放弃就有的理念,一切从头再来。

10、(反问,追求真理)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我们心中都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想要努力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理性,但同时,我们还有另一种倾向,就是逃避、害怕和憎恨自己可能犯错误。

11、“智者”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会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意义,但他们会从中选择强者相信的观点,或权贵相信的观点,或更多民众相信的观点,然后装作拥护这种观点,其实内心充满恶鄙夷;而苏格拉底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时,他会想或许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或许它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要保持一种半信半疑、又信又疑的态度。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中道”(亚里士多德),“中庸”(孔子)。

12、苏格拉底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哲学体系,而是激发人们去爱真理和美德,帮助他们过上正当的生活。在他看来,美德需要知识,知识是至善。正确的思维才能导致正当的行为。

13、没有人会有意作恶,有意地追求邪恶的东西,但如果不能明辨是非,人们就会误入歧途,自己却浑然不觉。

14、人生哲学不是天天坐在扶手椅上苦思冥想,而是要像健身一样每天锻炼。

15、苏格拉底的人生公式:幸福——工作出色——巨大成功。只有踏实地找到人生的意义,才能有幸福感,才能更积极的工作,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16、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奥勒留(哲学家)

17、ABC情感模型:

        A、我们经历的事情          B、我们对事情的理解        C、我们根据对事物的理解产生的情绪反应

                        事实                                          观念                                          情绪

自我思考:

首先是苏老师的金句“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读到这一句时,就好像突然被人用棒子敲了一下脑袋,何为省察?自省、觉察,这是我的理解,没有经过自己思考、反省、觉察和感悟的人生没有意义和价值。但从字面理解是这个意思,苏老师说这句话也是这层含义吗?看完德尔斐神谕的故事,我了解到,苏老师面对神谕,敢于怀疑并且亲自去验证神谕的正确性,继而得出结论,就是要告诉我们,在未经论证前,不要完全轻信或者偏信任何一种言论、观念,即使它看起来再正确,那也是别人的结论或者评判,你需要自己动脑去思考这个结论是否符合逻辑?用什么知识、案例、事件、物体……可以证明它符合或者不符合某种规律、逻辑,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如果人们都不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那就会被别人的意识所主宰和控制,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份子,人云亦云。想想看,在这个信息裂变式更新的年代,我们每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言论,如果不做思考,就这么被动地把别人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袋,我们和玩具工厂生产线上的玩偶有什么区别?别人给我什么样的外貌,我就是什么种族的人,给我穿什么衣服我就是什么风格的人,给我植入存储器,我就说人们让我说的话和可以做的动作,我的人生不就成为了被别人设计的人生吗?想到这里,我才意识到,“独立思考”、“省察”对人的一生来说有多么重要。

第二点,反问,就是要对自己的固有认知死磕到底。看到苏格拉底与游叙弗伦的对话,不断地向他提问,让对方在回答时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最终游叙弗伦未找到真正的答案,但却会因为苏格拉底的反问法审视自己之前观点的正确性。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都是有局限性的,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的认知常常受历史、环境、观念、知识体系、信息不对等、情绪等因素影响而产生偏差甚至错误,继而影响我们的行为。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林则徐在那个时代,因为认知的严重偏差,认为英国人的腿有先天缺陷,只要摔倒就无法站立,从而制定出错误的战斗计划,并最终导致失败。我们现在看来这种认知是荒谬的,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清军对外国人的认知仅限于此,并不是林则徐一个人的错,是当时的国人“天朝上国”的观念导致的集体自恋行为,而可悲的是没有人敢于挑战权威,不会去怀疑英国人的腿如果没有缺陷怎么办?即使有缺陷,如果他们没摔倒怎么办?如果他们的身体素质更好、武器装备更好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所以,不断提问,寻找答案去印证和完善观点,继而找到更完备的解决方案,这就是与我们的固有认知死磕的过程,必定会获得更好的结果。

第三点,苏老师说,人生哲学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要像健身一样天天锻炼的。我想不仅仅是人生哲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只有先行动,才能有收获,没有行动,只用脑子天马行空地想象,都是空想,没有意义。今天就用苏老师教的反问法,试着去解答我内心的疑问。期待有收获。

读《苏格拉底的申辩》有感

文/言行简

读完苏格拉底的申辩后,除了佩服他追逐真理的决心和勇气之外。还有一种特别悲凉寂寥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像我们都是俗世中的蝼蚁,他一人站在峰顶,竭力想要拯救世人的灵魂,却又无力。只好顺应当时的制度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如他所说:生死之事哪个更好呢,只有神知道。

用自己的死唤醒爱知之人沉睡的灵魂,让雅典人意识到他们失去了最有智慧的人,反过来再去看他的主张。一切都在苏格拉底的预料之中。

“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是【申辩】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反思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省察自己的生活了。

苏格拉底的申辩适合什么人看

苏格拉底的申辩适合对哲学、历史、西方文化等方面感兴趣的人群阅读。
苏格拉底的申辩是一篇关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哲学论文,主要探讨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经历,以及他如何在自己的审判中为自己辩护。这篇论文可以帮助对哲学、历史和西方文化等方面感兴趣的人群深入了解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经历,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希腊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这篇论文还可以为那些对司法审判、人权等方面感兴趣的人群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例如如何在司法审判中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以及如何在权力的压力下保持理性和正义感。
总之,苏格拉底的申辩适合对哲学、历史、西方文化等方面感兴趣的人群阅读,他们可以通过这篇论文深入了解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经历,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思考和启示。

《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

这本书是柏拉图三篇文章的一个合集,讲的都是苏格拉底临死前的事情。<游叙弗伦>讲的是苏格拉底向游叙弗伦请教敬神的事宜,我没有看过;<苏格拉底的申辩>是苏格拉底在法庭上所做的发言;<克力同>是说在苏格拉底行刑前,克力同来劝苏格拉底逃跑,苏格拉底向他解释为什么不能逃跑的事。

<苏格拉底的申辩>一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他在法庭上为自己做的辩词,也就是真正申辩的部分;第二部分,是提出以罚款代替死刑的部分;第三部分,是他对雅典人民的忠告和预言。在这三部分中,我觉得最为精彩和犀利的当属第三部分。第二部分篇幅很短,就不多说了;第一部分的申辩,虽然看起来很过瘾,但总有一点诡辩论的意思。比如他为自己「诱导青年」这一罪名开脱的时候说,和坏人在一起会受损,如果他诱导青年,等若把自己身边的人都变成坏人了,这对他没有好处。这里有两个逻辑上的错误,第一,坏人和坏人在一起,非但不受损,还可能受益,所谓臭味相投;第二,他把青年教坏了,青年不一定会在他身边。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苏格拉底辩称说自己信神的那一段,读起来也是怪怪的。因而对于第一部分,我并不是很喜欢。

但是第三部分确实非常精彩。在雅典人判处他死刑,并且反对用罚款代替死刑以后,苏格拉底说了下面一段话,“我所缺的不是辞令。所缺的是厚颜无耻和不肯说你们最爱听的话。你们或许喜欢我哭哭啼啼,说许多可怜话,做许多可怜装,我所认为不值得我说我做,而在他人确是你们所惯闻、习见的。我当初在危险中绝不想做出卑躬屈膝的奴才样,现在也不追悔刚才申辩的措辞,我宁愿因那措辞而死,不愿以失节的言行而苟活。无论在法庭或者战场,我或任何人都不应当不择手段以求免死。”这段话说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时间让我想起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前后相隔2000年,横跨东西方的两人交相辉映。

这段文字说明了一件事情,苏格拉底之前的申辩绝不是为了免死,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申辩」。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他一些辩词就可以理解了。他在死之前都不忘记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提醒世人「知自己的无知」,他用犀利的言语拆穿安那托士自相矛盾的言论,实际上是应神的号召(我觉得可能就是自己的理性、良知)。德尔菲神庙的谶语说苏格拉底是最智慧的人,他穷尽一生想要找到比他智慧的人,却发现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无知,却不肯承认自己的无知。他认为自己是神派送给雅典的礼物,因为除了他以外再也没有别的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给雅典人揭露他们的无知,因而雅典人也就与真正的智慧无缘了。

如果说<苏格拉底的申辩>体现了苏格拉底对理性、对自己责任的坚持,那么<克力同>就可以看做苏格拉底作为一个公民的典范。在行刑船到来的前一日,苏格拉底的老朋友克力同来监狱里看他,劝他逃跑,告诉他钱已经准备好了,给他安置的地方也已经准备好了,苏格拉底没有必要承受这样的冤屈。苏格拉底断然拒绝了,最让人动容的一点在于,他并不是担心逃跑计划的失败,他认为钱财、名誉、子女无依这些都是大众的想法,于他不是关键。但是苏格拉底的伟大之处在于,哪怕他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的判决,只要判决他的程序是正义的,那么自己就应该服从判决。苏格拉底认为,如果自己不认同雅典的法律,自可在这70年中的任意时间去其他城邦或者殖民地;又或者,在法庭上自认流放的判决而不必死刑。但是他既然喜爱雅典的法律,在这70年间都不曾出走;又在法庭上坚持自己的理性,说死则当不忧不惧,实际上就是和雅典定下了甘做守法公民的契约。而这契约在执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什么程序性的问题,如果自己这时候逃跑了,那么法律岂不是成了一个笑话?如果自己连自己订立的契约都不能遵守,那么苟且偷生还有什么意思?

苏格拉底和克力同说的这番话真是切中了公民精神的核心。现代社会这个大厦的根基,不就建立在对契约精神的尊崇之上吗?一直以为「法」和「契约」是罗马人的产物,苏格拉底让我看到,在希腊时代,这种精神就已经体现的如此崇高。
本文标题: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800字(读《苏格拉底的申辩》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765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绝句古诗杜甫读后感(杜甫《绝句》读后感400字)骆驼祥子第七八章读后感50(骆驼祥子读后感8~12章一章一篇每篇5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