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力量》读后感,这是一本我一个小时只读8页的书、源于书中内容让我时刻陷入沉思。这是一本我一个月读了两遍的书、源于读书容易、学以致用不易...
《共情的力量》读后感
感觉到本书帮我打开一扇门。他像我生命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将我的世界带来光明。
共情所产生的连接性、让这个世界变得不那么让人害怕。归属感取代了孤独、陌生人不那么陌生、防御没那么必要、希望代替了无望、怀疑给信念让路、怨恨逐渐褪去。而我的心❤️、曾经因为恐惧和痛苦而关闭、最近则为爱和宽恕而敞开。
所以我把这本书分享给你、愿你拥有无尽的力量、可以伴你爱的人度过所有的绝望。
我看见自己的拖延、开始反思自己。我的拖延好像有一个沉重的东西拖住了我、当我打开层层面纱的时候、我发现它是“完美。”是对自己的苛刻要求。我希望此刻开始对自己宽容一些、包容自己的不完美、向完整的人生过度。
这就是共情的力量—和它的承诺。
一、什么是共情?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
通过共情,我们能镜映别人的想法、感受他们的情绪,这是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寻求支持、鼓励、温存和爱的基础。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心血力作:《共情的力量》高情商核心干货梳理。
1.1 共情具有两面性
如果是出于善意、积极的目的,可以通过共情体验到生命中最深切的情感:慈悲、牺牲和爱;
如果共情被恶意利用,会被用来精心算计和劝诱,完成人类灵魂最阴暗处的欺骗和背叛。
1.2 共情产生评估能力
当我们有意识的觉察我们自己正在思考和正在感觉着时,我们能在更深层次上真实的感觉到他人的感觉,明白他人的想法、主意、动机和判断。
共情能提高我们对他人想法和感觉的觉察力,也可以利用共情来评估别人的特质和动机,自我保护和防卫。看起来是朋友的人,可能只是在利用你,貌似敌人的人,可能只是害怕你,“要想想真正的原因”。
1.3 共情通往爱和宽恕
人为什么会选择自伤、自残、自杀,在此之前他们肯定尝试过求助,没有被听到、没有被回应,才会被逼到一个深感羞愧、恐惧、内疚和悲痛的、没有出路的墙角。
对于正在受苦,并寻找方法结束痛苦的独立个体而言,给他们的行为贴标签,去分析、去研究、去分类时,那些抽象的理论很难穿透表象,去看见他们真实展露的内心和痛苦。当他们与至爱的人无法连接时,理论也很难跟他们感受到的绝望进行对话。
当一个人选择自我破坏时,他期待的是自己能被理解、被接纳、被爱着。共情会指引我们带着悲悯之心,尽力怀着对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尊重去聆听和回应他们,对他们报以希望,在他们举步维艰的无力迈出下一步时,借给他们希望和信念,直到他们找回自己的力量。关心、理解、聆听的艺术,是最简单的人之善。
二、为什么共情能产生力量?
2.1共情的神经生理基础:
共情连接着大脑中两个区域:杏仁核和新皮层,是一种易于激发别人产生类似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状态。
杏仁核:情绪脑,是产生欲望、暴怒、疯狂、极乐的部位,也是生成眼泪和储存最有意义的个人记忆的地方。主宰人们在具体情境中,对不同的物理威胁、预设的危险,产生自动反应“战斗或逃跑”。
新皮层:思维脑,反思自己的感受,并根据经过思考之后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思维脑和情绪脑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大脑的发育过程,也是一个人情绪感知能力的进步过程。
新生儿:听见其他婴儿哭也会哭,共享感受,不明白感受意味着什么
2个月:看见别人流泪自己也会哭,把别人的悲惨当成自己的不幸;
10周:可以通过改变面部表情,对妈妈喜怒哀惧的神态做出反应;
4个月,可以朝着笑脸开心的笑;
8个月:知道自己跟他人是分开的,看到他人需要安慰时,会尝试“模仿”;
1岁左右:孩子可以根据从大人表情中看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
4岁多时,孩子能够准确说出开心、伤心、生气、恐惧这些基本情绪;
6岁时,孩子能理解真实的情绪和表现出的情绪,是可以不同的;
7岁左右,孩子能理解那些涉及嫉妒、骄傲、谦虚、内疚等复合情绪的情境。
9岁-11岁,孩子能考虑像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线索,辨别行为的动机和意图,识别别人是不是想蒙骗、操纵自己。
有爱心和专注的早期互动经验,会让孩子内化安抚的方式来回应自己的情绪;被愤怒、暴力和忽视养育互动的孩子,情绪反应会收窄,恐惧会成为所有情绪的主导,如果总是不能被正确对待或者得不到关心,情绪通道会被关闭。
人类拥有语言来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告诉他人自己想法的能力,以及感到伤心或迷失时向他人求助的能力,通过共情,我们能够克服恐惧,学会相互之间如何重新建立连接。当一个人不知道如何表达想法和感受,甚至觉得自己已经失去感受的能力时,通过强化他们思维脑和情绪脑之间的连接,加深个体对自己的感知,加强个体与他人的连接,学习对共情的感知、表达共情、实践共情,通过这种诚实、坦白、宽恕共情的关系,能够带来疗愈。
3、怎样表达共情?
共情维持在一个高度觉察又耐心专注的位置,集中注意力,关注焦点,是一种需要精心培养锻炼的能力,需要自我觉察、细心反思、大量实践,需要耐心、决心和灵活性。
3.1 使用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给对方的选择空间有限,“你真的觉得你们合适吗?”,对方要么接受引导给出顺从性答复、要么给出战斗性的答复,产生矛盾、发生争吵。不论哪种回答,结果都存在输赢,像是要努力把谈话带到一个指定方向,而把对方关在门外,对相互理解帮助甚微。
开放式问题没有成型的答案,是把偏见和预判都放在一边,“我注意到你这次都迟到了,是否有我们还没探讨过的什么东西呢?”,想从对方那里了解到事实并进行沟通,而且你真心对他的看法感兴趣,促进对方表达更多信息,把控制权交到对方手中,允许他人把你引领到他想去或者希望你去的地方。
3.2 放缓节奏
共情在过热或者过冷的环境中无法生存。当情绪爆发的时候,愤怒和恐惧会让生理分泌各种激素、肌肉收紧,我们感知的焦点也会收窄。
可以花点时间,回想一下,把节奏放缓,让想法跟上情绪,往产生情绪的情境中加入镇静和归因。帮他人把节奏放慢,被情绪剧烈沸腾的状态降为文火慢炖,对情绪进行远观看到画面的全局,当共情起到降温和安抚的效果时,就能够重获平衡,对我们的想法和感受产生更准确的理解。
3.3 不匆忙做评判
共情是想要为行为提供一个更深层的理解方式,不是简单的对行为贴标签或评价。可以把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关联到特定的事件上,通过回溯他反应的根源,来给他一个扩展自我觉察的机会。
生活是流动的,不是原有互动模式的简单重复,共情会关注当下时刻的体验,避免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给行为做总结和分类,尊重每个人都会发生转变的天性,而不是认为个形式固定不变的。
3.4 关注身体感受
生理同步:情绪和躯体反应是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的。
演员可以通过表情模仿,来帮助自己进入特定的情绪状态,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调动对方的情绪状态,躯体反应也能够激发对方强烈的情绪反应。
怨恨、敌意的感觉经常跟疲惫、情绪压力或缺乏安全感而引起的内心痛苦有关。
3.5 向过去学习
过去尚未解决的任何冲突都会被带到当下的互动中,我们需要理解并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明白旧有模式、评判、理论和理想化是如何影响当下所发生的事情的。
学会把过去和现在分开来看,我们才能客观地看待事情。当下强烈的情绪不一定跟现在发生着的事情相关,却总是源于过去未处理的冲突或艰难的生活环境。
去收集这些事实,并产生深入的理解,再把视角后退扩展,做出一个合适的、经过思考的回应。当对方开始意识到他的过往经历在影响着他现在的行为时,他就能更好的掌控自己的情绪了。
尊重他人的过往,了解自己并发展对过去冲突的觉察,是培养对他人共情的必经之路。
3.6 让故事充分展开
每个人都有他特有的故事可以说,每个故事也都以他特有的速度在发展。
共情会让我们一起站在悬崖(深层的情绪所在的地方)边上,相信我们的关系能把我们带到安全的地方。
我们的作用是跟随、参与、让沟通持续流淌,不是引领、主导、总结发言。让故事充分展开,是让自己完全参与到故事中,尽自己所能去帮忙,并感恩自己也能成为这段经历的一部分。
3.7 设定边界
一个人的不安全感不会因为知道他人有同样的问题而被治愈,所以针对他人的经历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苦难,很少会真正安抚到对方,还会分散掉本该关注在需要帮助的人身上的注意力。
设定边界,把焦点关注在对方的情绪,不带偏见的倾听,客观的回应,同时保持自己的抽离状态,既能相互融合信任给予洞察和理解,也能各自独立,尊重。
共情是情商的核心,通过共情这束光,可以帮助我们穿透痛苦和恐惧的黑夜,找到我们的共通之处。共情是一种可以训练出来的技能,我们需要学会的,是采用他人的视角看问题,共情地倾听,控制冲动,调节心情,在情绪和理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就能解决冲突,建立亲密、持久、有爱的关系。
樊登读书会读后感想
思路如下:首先对樊登其人做简要介绍,并对他的观点加以描述,然后结合相关内容和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
示例如下:
樊登声言自己是一个用读书改变生活的人,因为作者觉得书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作者简述了自己开始读书的生活经历,无非就是房贷压力,工作压力,可能还包含一些困惑许多人的生老病死、爱情、友情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会贯穿人类文明的始终,所以从前人的经验中去寻找答案,可能会给自己的生活附上新的增量。
其实,作者的文章有些太依据自己的经验作为理论依据,所以我感觉书中有缺陷的一个地方就在于他写的不是很深,或者没有普适性。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多多少少地读书,不管是数理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的阅览其实都是读书,那为什么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却发觉不出它的实在意义呢?
关于读书的实际应用价值,它本来就是一个隐性的东西,很难估量它的实际功用,我觉得这是很多人一拿起书就感觉枯燥,束之高阁的原因之一,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数理化教育。
我感觉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并没有给学生思想启蒙,没有让学生认为思考是一件有意思和令人愉悦的事情,而是让学识意识到思考是一件多么可怕又困难的事情,于是学生进入大学全面崩盘,对学习没有热爱,走入社会开始平庸。
读书之后我明白了人困惑最根源的问题——无内在世界,它是王阳明心学告诉我的;我明白了有序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提高做事效率,也能通过环境反馈提高个人状态,但这都只是表象,它最重要的是一种处理复杂的能力,它是人随着扩展自己边界多样化的生活产生的东西;
我明白了部分人性,比如会说话的人远比会做事的人更有机会,管理者无法窥见组织的全貌,会说话的人机会更大,这并不是什么取悦和马屁,只是管理者选择了最省力的方式罢了,这就是这个社会的现实;
明白了某些社会心理背后的意义,类如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看脸的背后其实是高成本的生存压力。
读书的价值就在于此,它能让人看到更深层的东西,也会有最深层的改变,虽然我不能看到我自己很小的改变,但长久下去,我相信会改变我的生活。读书有一种现实的力量,当一个人状态萎靡的时候,他可以透过思考,去想自己的种种表现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后果,去规避自己的不良行为。
《共情的力量》第一天读后感
摘要:关系中的信任是在我们愿意展露出我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的时候才能建立起来的。只有当我们有勇气对他人打开自己,放弃我们自己的观点以进入他人的世界时,我们才有望建立亲密长久的关系。如果我们都有所保留,只打安全牌,那就减弱了共情能把我们拉得更近的力量。
感悟:共情的力量以及产生共情的先决条件是对他人打开自己,放弃自己固有的观念。
摘要:我们能在更深层次上相互理解,真实地感觉到他人的感觉,明白他人的想法、主意、动机和判断。共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让我们能在行动之前有所思考,去了解那些处于痛苦中的人们,教我们如何利用推理能力来平衡我们的情感,激励我们向人们所能够追求的最崇高理想而努力。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会像一些相互没有关联的物质一样在这个星球上游荡,即使碰巧撞上了彼此,也会在说一句“你好”之后相互弹开。这样的我们虽然清醒但没有感觉,虽然有觉察但漠不关心,虽然有很多情感但无法理解或影响它们。
感悟:共情是具有两面性的。感觉时常说的同理心算是共情的一个分支。共情用在好的方面,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的更近。如果共情被人们利用,那么带来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互动:大宝明天要上学了,今晚和老公一起准备了一桌丰富的晚餐。
感恩:感恩大宝上学前把带到学校的所有用品全部准备好。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