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读后感初中600字孟子二章读后感初中600字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
孟子二章读后感初中600字
孟子二章读后感初中600字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
初二文言文大全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选自《孟子》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 孟子二章知识点总结
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 一、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2、重点字词注音: 域民(yù)畎亩(quǎn)拂士(bì) 3、重点解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里之城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寡助之至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 君子:得道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士:狱官。 拂:违背。
乱:扰乱。 曾益:增加。
“曾 ”通“增”。 恒过 :经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 征:表现。
喻:了解。 入:在国内。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出:在国外。
4、重点语句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⑥行拂乱其所为:是他做事不顺。 5、重点句子背诵、默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表现不得民心、众叛亲离的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③排比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分析亡国条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成才的客观条件: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③主旨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内容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三、课后题提示:(见。
3. 哪里能找到 孟子二章 的英译文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4. 孟子二章属于文言文吗属于文言文。还是必背内容。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 谁能帮我出一份带答案的孟子二章的练习题《孟子》二章•积累运用•1.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选自《 》,《鱼我所欲也》选自《 》,孟子,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人尊他为“ ”。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行拂乱其所为( )(3)曾益其所不能(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5)故不为苟得也( ) (6)贤者能勿丧耳( )(7)一箪食( ) (8)蹴尔而与之( )3.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行拂乱其所为( )(3)人恒过( ) (4)而后作( )(5)征于色( ) (6)贤者能勿丧耳( )(7)蹴尔而与之( ) (8)是亦不可以已乎( )4.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1)曾益其所不能 通 ,意思: (2)困于心,衡于虑 通 ,意思: (3)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 ,意思: (4)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 ,意思: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 ,意思: 通 ,意思: 5.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1)行拂乱其所为 古义: 今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今义: (3)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今义: •阅读感悟•阅读《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回答问题。6. 本文开篇列举了六位历史上的名人的事例,这六位人物的相同之处是什么?7. 文中认为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练,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和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点,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8.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9. 文中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不同见解,阅读西面的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谈你的看法。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错误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10. 本文开篇并不宣说“生”和“义”,而是以“鱼”和“熊掌”比喻,试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1. 在孟子看来,比“生'更重要的是什么?比”死“更令人厌恶的是什么?12. 面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13.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表明了孟子的什么主张?•拓展探究•阅读下段文言文,回答问题。景春曰:“公孙衍 、张仪 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 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与张仪先后为秦国宰相。 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
致力于“连横”,与苏秦的“合纵”相对。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有“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之说。
以天下为家园,以天下事业为岗位,为天下人谋福利。14.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往之女家( ) (2)无违夫子( )15. 孟子举母亲告诫女儿“往女儿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16.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综合实践•17. 孟子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假如班里要就这个问题召开一次辩论会,请你查找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 《孟子》二章1. 孟子•告子下 孟子•告子上 战国 亚圣2. 略。3.(1)田间、田地。
(2)扰乱。(3)常常。
(4)奋起,指有所作为。(5)征验,验证。
(6)丢掉。(7)用脚踢。
(8)停止,放弃。4.(1)“曾”通“增”,增加。
(2)“衡”通“横”,梗塞,不顺。(3)“拂”通“弼”,辅佐。
(4)“辟”通“避”,躲避。(5)“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5.(1)古义:违背。
今义:拭去。(2)古义:这。
今义:表示判断的动词。(3)古义:好处。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6. 都在经历了一番艰苦磨难之后,成就了非凡的事业。
7. 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8.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炼,有的人发愤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难者自身,应该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材,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9. 不论就一点谈还。
6. 谁能帮我出一份带答案的孟子二章的练习题《孟子》二章•积累运用•1.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选自《 》,《鱼我所欲也》选自《 》,孟子,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人尊他为“ ”。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行拂乱其所为( )(3)曾益其所不能(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5)故不为苟得也( ) (6)贤者能勿丧耳( )(7)一箪食( ) (8)蹴尔而与之( )3.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行拂乱其所为( )(3)人恒过( ) (4)而后作( )(5)征于色( ) (6)贤者能勿丧耳( )(7)蹴尔而与之( ) (8)是亦不可以已乎( )4.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1)曾益其所不能 通 ,意思: (2)困于心,衡于虑 通 ,意思: (3)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 ,意思: (4)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 ,意思: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 ,意思: 通 ,意思: 5.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1)行拂乱其所为 古义: 今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今义: (3)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今义: •阅读感悟•阅读《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回答问题。6. 本文开篇列举了六位历史上的名人的事例,这六位人物的相同之处是什么?7. 文中认为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练,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和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点,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8.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9. 文中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不同见解,阅读西面的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谈你的看法。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错误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10. 本文开篇并不宣说“生”和“义”,而是以“鱼”和“熊掌”比喻,试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1. 在孟子看来,比“生'更重要的是什么?比”死“更令人厌恶的是什么?12. 面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13.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表明了孟子的什么主张?•拓展探究•阅读下段文言文,回答问题。景春曰:“公孙衍 、张仪 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 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与张仪先后为秦国宰相。 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
致力于“连横”,与苏秦的“合纵”相对。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有“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之说。
以天下为家园,以天下事业为岗位,为天下人谋福利。14.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往之女家( ) (2)无违夫子( )15. 孟子举母亲告诫女儿“往女儿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16.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综合实践•17. 孟子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假如班里要就这个问题召开一次辩论会,请你查找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 《孟子》二章1. 孟子•告子下 孟子•告子上 战国 亚圣2. 略。3.(1)田间、田地。
(2)扰乱。(3)常常。
(4)奋起,指有所作为。(5)征验,验证。
(6)丢掉。(7)用脚踢。
(8)停止,放弃。4.(1)“曾”通“增”,增加。
(2)“衡”通“横”,梗塞,不顺。(3)“拂”通“弼”,辅佐。
(4)“辟”通“避”,躲避。(5)“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5.(1)古义:违背。
今义:拭去。(2)古义:这。
今义:表示判断的动词。(3)古义:好处。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6. 都在经历了一番艰苦磨难之后,成就了非凡的事业。
7. 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8.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炼,有的人发愤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难者自身,应该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材,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9. 不论就一点谈还是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10. 通俗易懂。
以“鱼”和“熊掌”作。
读《孟子二章》有感优秀作文
他就是这样,以个人和国家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个分论点。那么,这个分论点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且看下面两个事例:
我教过一个学生,他随离异后的母亲生活。母亲自杀未遂,疯了,失去了自理能力和抚养孩子的能力。他又改跟父亲,而父亲已另立新家,便嫌弃、虐待他。他只好流浪街头。后来,他得到姨妈、舅舅的接济,白天上学,晚上帮姨妈看守五金档。谁料他以怨报德,竟带几个猪朋狗友偷走档口里的钱财,最终锒铛入狱。他先身处离异家庭,后又寄人篱下,却没能“生于忧患”。
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都受到秦国的威胁,却相继灭亡。它们也没能“生于忧患”。
拿这两个事例跟孟子的观点相对比,前提条件一样,但结局刚好相反。
那个学生的结局为什么会跟孟子的观点相反?因为他觉得世界上没一个好人,因为他不懂报恩,因为他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薄弱,自暴自弃。可见,决定人的生死的主要因素是由人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技能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生理健康状况等所组成的综合素质,这个综合素质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大小,外界条件的安危好坏只是一个次要因素,读后感《作文 驳 “生于忧患”——读《孟子二章》有感》。面对吴国的进犯,勾践能卧薪尝胆,东山再起;面对日寇的.入侵,溥仪却俯首称臣,甘当傀儡。
六国的结局为什么跟孟子的观点相反?苏洵曾经论证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可见,决定国家存亡的主要因素是由国家的决策水平、经济实力、科技条件、社会秩序、国防状况等所构成的综合国力,这个综合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这个国家对抗内忧外患的胜败,外界条件的安危好坏也只是一个次要因素。面对美英联军的立体进攻,萨达姆败下阵来,成为战俘;面对恐怖袭击,美国能猛烈反击,稳定局面。
这证明,孟子的观点不能普而遍之,绝而对之。孟子“生于忧患”的观点乃是用不完全归纳法之中的简单枚举法推理出来的,他并没有全面考察个人和国家的各种“生”、“死”现象,也没有全面考察造成这些“生”、“死”现象的种种因素,光凭六位名人“生于忧患”这几个事例,没有考虑到“死于忧患”的众多事例,就贸贸然下结论,其观点没有普遍性,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他片面地夸大了外界不利因素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力。
烈火显真金,疾风知朽木。个人和国家能在忧患中发展起来,也会在忧患中颓丧下去,关键在于这个人和这个国家是真金还是朽木。外界环境的忧患不是决定个人和国家命运的根本因素,决定个人和国家命运的根本因素,是个人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国家自身的综合国力。
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综合国力,以达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一个人品学兼优,身心健康,会自理,能自立,竞争能力强,抗挫折力强,能随机应变,才能更有力地抵御厄困和磨难;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社会稳定,国防坚固,才能更有力地经受动乱和战争,并取得稳定和发展。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