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读后感(二)这一篇主要想说说白雪和夏风。,白雪是县上有名的秦腔演员,夏风是省城一位有名的作家,两人的结合在外人看来绝对是才子佳人的组...
《秦腔》读后感(二)
白雪是县上有名的秦腔演员,夏风是省城一位有名的作家,两人的结合在外人看来绝对是才子佳人的组合。但是最后他们却离婚了。为什么会离婚,离婚最后是白雪提出的,离婚协议也是白雪写的,手续是夏风办的。其实夏风心里一直是想离婚的,但是他不想做这个罪人,于是就一直耗着,最后白雪受不了主动提出离婚,而夏风仿佛是得到了解放了一样,立马答应。
白雪的人生也很悲剧,她的家族在清风街也是大户人家,而且人长得很漂亮,又会唱秦腔,有工作,想娶白雪的人很多。白雪在夏风之前曾经有过一个恋爱对象,但是却不幸早早去世了。夏风之所以追求白雪,也是看中白雪的这些外在条件,他说在省城的时候也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但是都是圈子里的人,他不想找自己的同行,于是才追求白雪。白雪接受夏风的追求也理所当然,在清风街上,夏风是一个很体面的人,工作好,认识的人多,赚的也多,是清风街的名人,大小干部见到他都要礼让三分。但是结婚后,夏风觉得生活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他与白雪话不投机半句多,想把白雪调动到省城去,但是白雪不愿意,因为她是唱秦腔的,并且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她不想就这样白白放弃,因此一直拖着不接受夏风安排的调动,两个人婚后也是两地分居。夏风对于秦腔是不屑的,尽管他自己的父亲是一位秦腔迷,他也看不起那些秦腔演员,因此在他心底,他也是看不起白雪的。
白雪与夏风生了一个女儿,白雪在孕后期的时候,被引生惊吓过一次,导致早产,好在大人孩子没有什么危险,只是生下的孩子却有缺陷,没有肛门。而夏风在得知白雪怀孕的时候没有一点兴奋,反而是很冷漠的让白雪打掉那个孩子,说的仿佛不是他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得知生出的孩子有缺陷的时候,他不是难过,也不是先想办法治疗,而是提出把孩子直接扔掉,并且说了很多关于假如留着这个有缺陷的孩子会带来多少的弊端,于是他就非常狠心的将孩子扔到了一片蓖麻地中,非常冷血。后来白雪实在舍不得孩子,与婆婆一起将孩子找了回来。
夏风自然是不高兴的,他对白雪已经没有任何感情,也与她没有话说,长期压抑的生活让白雪在大年三十忍不住向他提出离婚,自己抱着孩子回了娘家。夏风的父母让他去把白雪和孩子接回来,他却回了省城,再也没有回来。再回来的时候是夏天智的死,并且夏天智在生前交代过,不让通知夏风。不过最后即使通知了夏风,他也没能赶上夏天智的葬礼。之后,夏风就再也没有回清风街。
白雪是一位典型农村知识女性形象,她漂亮,善良,热心,孝顺,有自己的主见和坚持。夏风则是城市知识分子的代表,骨子里清高,但是却非常冷漠和狠心。他们这一对的结合注定会是一个悲剧的结局。由此也可以看出,婚姻中,夫妻双方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那么婚姻也就名存实亡了。因此在结婚之前一定要有一段时间的相处过程,互相了解,能不能聊到一起,沉默的婚姻多半不会长久。
《秦腔》读后感600字
为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翻开《秦腔》,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秦腔》一书,主要写清风街上农民生活的变化,书中涉及一百多个人物,有总是傻乎乎地和植物讲话的引生、献身党和人民的老校长夏天智、退休回家的老干部夏天义、心地善良的白雪……围绕着“秦腔”,众多形象各异的人物一一展现在我面前。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入侵和渗透。渐渐地,人们似乎忘记了自己的根,遗失了精神家园。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是:
丁霸槽酒楼开张,请来秦腔剧团,演员在台上“自娱自乐”,而台下的观众参差不齐的打瞌睡,但,当夏中星抱着吉他在台上唱起流行歌时,台下竟掌声如雷。那一刻,源远流长的秦腔,似乎成了用完的手纸,被人们丢弃乃至遗忘,取而代之的,是那空洞的流行歌。老干部夏天义暴跳如雷,呵斥人们已忘了本,忘了秦腔,可最终也只能徒留一声叹息。
这样的情景多么熟悉。犹记起儿时与外婆坐在戏台下,看着穿古装的演员们在台上长袖善舞,咿咿呀呀,外婆看得津津有味而我却昏昏欲睡,我实在是耐不住它那一字一句的抑扬顿挫,慢悠悠地唱腔和动作,总满足不了我急切、躁动的看戏心理。
电影《霸王别姬》中说:“戏如人生。”似乎灵魂只有经过了岁月的锻造和淬炼,才看得懂戏,才懂得那一字一词里暗藏着的绵长的情思和丰富的韵味。
某次偶过乡村的戏台。“地老天荒情凤永配痴凰,愿与夫婿共拜相交杯举案”……长平公主此时的爱与恨、痛与悲、喜与欢,交织缠绵,在这一刻如流水般蜿蜒淌出,流过我几近荒芜的心田,那一刻,我似乎听到花开的声音。这是经典粤剧《帝女花》。原来,这是我的根,它扎根于生我养我的故土,早已融入了我的生命,我又怎能轻易地丢掉它?!
王开岭说:“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却忘了为何出发。”在工业越来越发达、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别忘了,在繁星点点的夏夜,搬张凳子,静*坐在戏台下,去倾听,来自千百年前的先人的吟唱——那或许是我们躁动的灵魂的安眠曲!
读《秦腔》有感
正如贾先生所写,“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曲存异。”越剧如同浙江人,吴浓软语,流畅细腻;而秦腔的个性就如同头上扎着羊肚白毛巾,光膀子上披着大花坎肩儿,水牛腰上别着细羊皮鞭的秦川大汉一样:朴实,敦厚,却不乏粗犷,豪放。秦腔就是秦川人,而秦川人一折秦腔。可不是吗,贾先生虽是写秦腔,可将整篇文章细读下来,我不仅能用耳朵听到振聋发聩的`秦腔调儿,还能用眼睛看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被太阳晒成浅棕色,泛着油光的各样脸孔,用鼻子闻到黄沙味和着泡馍味的香气。即使没听过秦腔没去过秦地也没尝过羊肉泡馍,但我却能感受到着一切。
秦腔与秦地秦人息息相关,虽说冲不出八百里秦川,但也延绵不绝好几百年,一方水土一方人情。秦腔从明代中叶发展至今,它在西北一带已不仅仅以戏曲这一种身份存在,而是完完全全融入在百姓的生活中,成了劳苦大众的生活要素之一。唱戏,听戏与吃饭睡觉同等重要,没了这戏就没了情绪的寄托,开心了或是不顺心了都无从开口,这一点,戏曲绝不亚与摇滚。我忽然想起《北京人在纽约》里头的一段----初到纽约的王启明字大工的餐馆里满怀压抑的洗着碗,突然不顾一切地吼了两句黑头唱段,这是他憋足了劲吼的,引得伙计们直叫好,当然也释放了自己压抑的心情,痛快,够爽。京剧如此,西北的秦腔相比更甚。
总之有这样的感觉----若说越剧是织女手中的绣花针,那么秦腔便是武松腰间的短哨棒。秦腔虽粗,但粗也粗的有特色,有风格,男声雄而有神,女声秀而有骨,如回响在黄河边上的威风锣鼓般有气势。
贾先生用满纸爱乡之情写这秦腔,其实何尝不是在写秦腔人,戏与人的性子简直如出一辙。我想,希望在秦川宝地闯出一番事业的人们,务必先听听秦腔,别嫌它闹心,仔细品着,里面饱含着多少最朴实淳厚的处事哲学!
读《秦腔》有感
这几天在沉重的心情中读完了贾平凹先生的《秦腔》,心情沉重而且压抑,书中的人人物物,事事非非总是困绕着我,读这两本书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也是来自农村,虽身在校园,却无不时刻关注着故乡的风风雨雨.
《秦腔》讲述了农民经过曲折的道路走出了土地.清风街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农村的一个缩影,书中以一个疯子独特视角描绘了现代农村生活的琐事,看杂乱无章,然而真实的反映了转型期中国农村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农村土地减少,大量劳动力流失,农民看不起病,体制治理松弛,等无一不是现代农村生活的困境,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提到当国家实行改革,社会发生转型.首先在农村开始,它的伟大功绩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可在解决了农民吃饱饭后,国家的'注意力转移到城市,农村怎么办呢?农民不仅仅是吃饱肚子.有限的土地在极度地发挥它的潜力后,粮食产量不可能提高,儿化肥,农药,种子等的价格迅速上涨,农村又成了一切社会问题的泄洪池,体制治理发生了松弛,旧的东西稀里哗啦的没了,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来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的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从土地上出走,这就是现代农村的真实写照,所幸的是,国家已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政策,三农问题已成为政府会议的主要议程.农业税取消了,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障体系已建立,(尽管还不是很完善,)我们期待着国家根多的惠农政策,相信农村出现的问题得到圆满地解决,
《秦腔》读后感怎么写
《秦腔》的读后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想法谈一谈,例如:
小说以《秦腔》为名,将秦腔贯穿始终,在我看来是与小说的主旨紧密关联的。秦腔,即农村,即土地。秦腔越来越没人听,剧团倒闭,本雄赳赳气昂昂的秦腔演员摆起了小摊,甚至走街串巷干起了吹鼓手,在丧礼上表现得比孝子贤孙还要卖力。
农村越来越没人愿意待,土地越来越没人愿意种,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农田大面积荒芜。秦腔的式微与农村的困境,都因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而起。淳朴变得油滑,踏实变得浮躁。太过于沉重了,说点其他的吧。
贾平凹在小说叙述中用了很多怪诞手法,比如我能看见每个人头顶的火焰,我能与我面对面地站在一起,我让老鼠去白雪家它便去了,等等。比较符合我疯子的精神状态,也贴合了农村人崇神信鬼的心理习惯,颇有些传奇色彩。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