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为孩子立界线》是以六个步骤来实践与孩子所定的明确而实际的界线。下面是我为你整理了“《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希望能...
《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
《为孩子立界线》是以六个步骤来实践与孩子所定的明确而实际的界线。下面是我为你整理了“《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1)“生活的意义并非逃避吃苦,而是在于学习怎样有益地吃苦。从小学会逃避痛苦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历加倍的痛苦……这些问题都来源于逃避暂时挣扎的痛苦、逃避自律和延迟享乐的痛苦。如果我们学会失去即时所需的东西,对于不能马上实现的愿望感到难过,而后适应困境对我们提出的现实要求,欢乐和成功会接踵而至。”这样的话一直出现在生活当中。这次真真实实地出现在了书本里。作者克劳德,一位美国人。
谁都知道要让我们的孩子吃吃苦,才能成长。看过富翁假装贫穷,让孩子成长的故事,看过孩子自己独立生活的故事,看过变形计里的一幕幕……看过无数,却只是冰山一角。世界上每一天都有新生儿出生,每一天都有年轻人成为新手爸妈,孩子如何去抚养,如何去教育,书本或许可以点播一二,这本《为孩子立界线》或许可以有一点点帮助。
孩子,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也需要付出很多。都说我们喜欢一位有责任心的人,却对孩子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孩子做了什么,很多人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样只是放纵。孩子,一个完整的个体,他必须懂得生活在这一个世界上的法则,需要学会担起责任,就像书中第一篇所解释——"孩子为何需要界线",它描绘出有界线的成熟孩子看起来像什么样子;也描绘了有界线的父母本身,会有什么样的举止及相关的事情。从本质上做出了最好的多方面的解释。
或许理论的东西太空洞,总是无法实施,那么在书本的后面就列举了实例。做为一位心理医生,克劳德用最真实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成功完美得实施。
生命只有一次,想要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是最次的,精神的支援是孩子一生的财富,每一位朋友,请放下手里的电子产品,陪孩子建立最好的品格。
《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2)《为孩子立界线》前几天终于草草地看完了一遍。不过,我下面说的这些,可都是在没看完之前发生的。所以,有时也觉得好书的最大用处不是教会了我们多少,而是启发了我们什么!
曾经在一篇博文里谈起过,我和SIVON订了一个电脑协议,周六、周日的电脑时间分别长达2。53个小时,当时大家一致认为电脑时间过长。那么,执行下来的情况又如何呢?说出来恐怕要吓你一跳——他几乎从来就没玩足过时间。除了第一个周六周日,他掐着时间享受了一把他的权利,后来好象他自己也忘了这茬儿。于是,我感悟到他们要求的其实不是那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是非玩什么,他们要的也许就是向大人证明他们的独立、他们的自主。
当然,它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界线”的涵义。之所以它为界线,就是划定了那最大的自由度。它的范围肯定比正常范围要大,在标准值左右,他可以往好的方面靠,他也可以往坏的方面走,一直走到他也认为不能再走为止。这可能也是老祖宗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真正意思吧?以前总认为规矩设置了太多的框框、限制了人的自由发展,于是对这种祖训嗤之以鼻。现在想来,用规矩画出来的方圆不就是那一圈线吗?如果真有什么问题,估计也是那方圆画得不够大或者太大而已。
在这个事件上,我好象还体会到了立界线的真正意义——界线是专为孩子立的吗?最近一次SIVON用足电脑时间是在五一那天。也许是因为他有一阵子没那么疯狂地玩电脑了吧,那天看他玩电脑,我心里又开始有了抓狂的感觉,除了走进走出没给他什么好脸色,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唠叨。于是,SIVON争辩说“我的时间又没到”,并且一一数给我听,证明他确实还有最后一个“半小时”。那一瞬间,我明白了界线其实不是专为孩子设的,它也是为我们而设,那分明就是一个为我们划定的有资格生气有资格唠叨的界线!!
如果说,“电脑事件”算是开了一个好头的话,那接下来就该尝尝他怎么反抗界线了。上次在订立“零用钱计划”时,我给他定了两件不能算钱又必须完成的“义务家务”——饭后擦桌子、倒垃圾。当初的想法很实际,在他以后的家里,如果在他妻子把饭桌上的碗筷收拾走后,他能主动把桌子擦干净,然后再把垃圾倒掉,这种分工将是多么温馨!SIVON小子当初可能把注意力都放在钱的分配上了,也没对这事儿提反对意见。当天他洗完碗又擦了桌子,在我要求他倒垃圾时,他非常强硬地拒绝了。我只能避其锋芒,暗自盘算该怎么办?他是真不喜欢还是在试探底线?
那天晚上21点,我看他还没动静,就自己去倒垃圾。没想到他也跟屁虫似的`跟了下来,在被告知不做义务家务也就没资格做家务挣钱时,他说“怎么不先跟我说一下,说不定我改主意了呢?”嘿嘿,过了这村没这店儿啦!第二天,我也非常坚决地谢绝了他做菜、洗碗的要求。那天他很自觉地擦桌子倒垃圾,再接下来的第二天当然也理所当然挣了一笔。
我以为我赢得了这场“战争”,殊不知,他在挣了钱后又拒绝倒垃圾!我威胁他“第一次犯是只罚一天,第二次可没那么便宜”,可他依然如故,声称就是永远没钱挣了,他也不倒垃圾。这下该我犯难了!我告诉自己要冷静分析:也许他真是不喜欢这活儿;也许洗碗擦桌子倒垃圾一套程序下来对他来说真得难了点儿;我问自己让他做家务到底想达到啥目的,我不就是想培养他点儿责任感嘛!最终的结果么,也在各位意料中了,我们把“倒垃圾”改成了“取报纸”。为此,每天的新闻都成了旧闻。
这是他造反成功的。也有试探一下及时回头的。SIVON这学期在学校练毛笔字,每天放学后一小时。有一天,他又开始嘀咕“不想练字了,明明是**同学招惹我,可老师只批评我……”两天后,他真得比平时提前了20分钟回来了,怯生生地说“没去练字……”。我有一瞬间的迷惘,但很快我平静又坚决地对他说“把书包放下,跟我走吧!”“去哪儿?”“我送你回去练字!”我一边换鞋一边回答。“不用送了,我自己回去就行了!”哈哈~~~
五一过后,练字时间又往后推了一小时,回家都快18点了。其实我也担心他会不会饿,能不能坚持?但他反倒一点儿都没提。也许这就是什么我们必须坚持什么我们应该修改的最好的检验标准!
孩子的可塑性其实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不论是在文字上我们设定的界线,还是我们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的界线,他们遵守界线的自觉性有时甚至令我们汗颜。五一这个小长假,SIVON又去外婆家呆了两天,又有了一笔“非正常收入”。回来那天去爬山把他累坏了,当晚他并没有提起这钱。晚上,我真得很想问问他外婆是不是给他钱了,最后我甚至还翻了他洗澡时换下的衣服,裤袋里真得有张100元。有一瞬间,我想拿着这钱跟他说,他换衣服时又忘了把口袋里的钱取出来了。这只是一瞬间的想法,我相信他确实只是太累了忘了那钱了。事实也确实如此,第二天一早,我还没睁开眼,他就把钱送到我手里了。我当然也没拖拉,及时把20元交给他让他存入储蓄罐,并许诺另外80元当天一定帮他存到银行去。多好的妈妈、多好的孩子、多么和谐的一天啊!
《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3)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语言通俗易懂,案例来源于生活。我本来不想写读后感,后来想想还是写一下,以后回头看看可以勉励下自己,也可以给自己找找抽。本书重点紧扣书名解决“界限”问题,这个界限不仅是孩子的,更重要的是父母。而我是处在两种角色上来看完这本书的。
本书开始先解决为什么要为孩子立界线的问题,这个问题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打从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以来,人都拒绝为自己的生活做主,也不肯承担责任。为人父母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从内心生发外界所需求的责任感、自制力和自主性。你要跟孩子设立界限并坚守之,可并不容易,但若配合正确的要素,就会大有功效。
第二个问题孩子为何需要界限,这个我是这么理解的,我们为人父母,就要协助创造孩子的未来,建立她应有的品格。这个品格简单的概括下就是有爱心、负责人、能自立、知现实、会成长、愿诚实、朝向卓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父母有3种主要功能:
1、监护(内在外在的危险)
2、管理(自律他律)
3、资源(自己的资源,孩子的资源,周边的资源)。
同时我们也需要掌握3个方法:教导、榜样、帮助孩子将界限化为己有。
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今天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两股力量,第一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第二是我们对环境做出的反应。每个问题儿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一般这样的儿童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生活环境和有问题的父母。
在这个为孩子树立界限的过程中有一个障碍就是我们害怕一旦跟孩子说“不”,就会失去我需要从他哪里得到的爱?这点尤其是爷爷奶奶辈。这里我在书中看到一句话: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这句话和《与神对话》里的一句话(人的行为动机只有两种,要么出于爱,要么处于恐惧)相呼应。所以要求父母坚守自己的界限,训练培养孩子的界限并化为内在。
下面来是本书大篇幅都在介绍的,孩子要知道的界限十律,十律分别是:因果律、责任律、能力律、尊重律、动机律、评估律、积极律、嫉妒律、主动律、显露律。我通过自己的理解来简概括下。
因果律:要让孩子自主选择,让他负责,承受相应的后果,学会永远的爱。让孩子慢慢走向成熟,不在要求生活符合我们的要求,乃是开始去符合生活的要求。
责任律:要让孩子为自己的生活、欲望、情绪、态度、问题负责人。他们需要知道他们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一部部小推车,不要指望别人帮他拉。同时做父母的也必须让孩子知道你的软弱和失败事件好事,因为他们要学习成人并非完美的方法。
能力律:这是一个度的律,要让孩子完成有能力做的事的同时要让他承认并适应自己缺乏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父母要忍耐和耐心观察等候已经走入绝境的孩子来求援,我知道这很不容易,任何有爱心的父母都会因此心碎,但是这是唯一让孩子知道他们需要支援和关爱的方法。参考书中P94—95页的表格。
尊重律:让孩子做到不伤害他人、尊重别人说不得权利、尊重一般的限制、能够接受别人与他分开、当别人的界限让他无法得到想要的,他会难过,但是不会发怒,书中P105男孩比利的案例。我们在看案例的时候要感受下作者处理事情的口吻,从孩子角度出发,先是理解同情孩子的痛苦,在是为。。。。。遗憾,最后坚守自己的界限。P111—112案例让我们看到孩子做的一切只为两件事改变现实,让父母感受到他的痛苦。最后明白一个法则:这个世界不只属于他们,他们必须与别人分享。
动机律:父母不只是要帮助孩子培养为自己行为做主的能力,也要帮助孩子为正确的理由去做对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害怕处罚才做。动机有四个阶段参见P127表格,父母要给孩子这样的信息,我爱你,但是你选择了某些对你不利的事,帮助他看到他行为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失控的长辈。
评估律:在为人父母和生活里的第一项功课就是“成长包含着痛苦”;第二课是“并非所有的痛苦都带出成长”,不要让孩子的痛苦控制你的行动,要让孩子看到,生活不是要逃避痛苦,乃是要与好的痛苦结盟。P147—148表逃避痛苦的人和接受痛苦的人在不同境遇下的表现。
积极律:要树立正确的反抗界限、主动回应界限,并掌握技巧。P153—155戴瑞克的例子。灵性上及情绪上成熟的指标,在与有能力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来作决定,我们生活上许多决定即以此作指标。(情绪控制我和戴瑞克一样,做的很差,着重抽一下自己)。P167页最后一段话和P168—169培养主动回应界限的技巧。
嫉妒律:嫉妒是最可悲的一面,就是那个嫉妒的人一直觉得很空虚,没有什么事情够好,没有什么食物可以满足他们。嫉妒和感恩是两种心态,与一个人真正得到的东西没有太大关系却与他的品格有更大的关系,让孩子朝向懂得感恩的境界迈进!孩子需要从父母中得到两件重要的东西:满足和挫折。懂得感恩(这我也要着重给自己抽一下)
主动律:凡是能做的就去做,然后积极寻找你所欠缺的来帮助你完成自我。从失败和后果中学会何为适当的言行举止,体会到他的问题和需要必须自己去解决,培养出自制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能力。
显露律:直接了当地沟通,把关系里面发生的任何事,完全开诚布公。P205—206案例这和动机律相呼应,我是真的为他人好吗?还是出于恨而这么做。所以我们父母必须活出孩子学习的榜样,在你生气和他们气冲突时,要用爱心,坦诚,直接的方式,对他们说出来。
说完了以上十律之后,接下来就是与孩子立界限的实践,因为孩子需要的不光是会谈论界线的父母,而是本身就是界线的父母(知行合一,行大于知)。具体分6个步骤。
第一步:看到3件事实:
1、你的孩子并不完美,他真的有问题,这个事实可能表现在很小的事情上。
2、了解问题表象底下真正的问题,P224表格实例,看实例更通俗易懂。
3、时间不是万灵丹(逃避无用),这点要解释下,就是不要认为孩子现在有界线问题,长大了懂事了就没事了,据我了解很多父母都是这种想法,我只能说这个问题永远会存在,除非你去修补。
第二步:给自己通电,与外人要有良好的互助关系。
第三步:父母自己必需现在界线里成长。P227实例
第四步:评估你孩子的情况及你的资源,做出一份计划来处理问题。P228—231这个个人建议仔细阅读。
第五步:提出计划,让孩子参与这个过程,并有效的执行。
第六步:要贯彻始终(很重要)
以上是本书所讲大致内容,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书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案例与我所经历的是多么相似。在我身上反应出来的问题,书中都有讲到,不过显然我是幸运的,我看到了这本书,让这本书很好的来鞭策我,让我成长。更幸运的是我周围有很多引导我成长,关心我,爱我的亲戚,朋友。《为孩子立界线》这本书,我想强力推荐给需要帮助的并且愿意改变和能执行的人。希望能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读了这本书,我还知道了,自己要进步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了,在以上的文中我着重标记着,希望回头看看的时候能自信满满的说我做到了。同时我也忧心忡忡,因为我的思维,我的逻辑实在是不敢恭维,30岁的我,而立之年,面对“立”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这里也给自己一个承诺,脚踏实地,从点滴开始,慢慢成长。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的被情绪说控制,接受各种评判,各种抽。让自己的内心变空,傅佩荣老先生曾经说过,内心空了,一点点的道的亮光就能照满你心中的每个角落。
为孩子立界线
这仅仅只是情绪问题吗?实际上这是边界不清造成的,来自美国的两位著名心理学博士,在多年的心理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发现只要培养好孩子的界线感,很多育儿冲突完全可以避免。
家长们给孩子设定适当的界线,构建孩子合乎道德的生活,让孩子懂得负责任,在爱中更好地成长。
有的家长会担心,孩子那么小,立界线这种事情有用吗?要不要等他长大之后再教给他呢?
立界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的内心其实都有惰性,拒绝为自己的生活做主,也不想承担责任。
我们为人父母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从内心生发外界所要求的的责任感、自制力和自主性。而人的思维模式一旦养成之后,再想改变就很难。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亡羊补牢,而应该从小给孩子设立界线,防患于未然。
界线是界定一个人的“所有权界线”,它限定了这个人的结束以及另一个人的开始。如果我们知道孩子的界线何在,就可以预期他能够控制自己到什么程度,可以要求他在情绪、行为、态度上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从小给孩子立界线十分必要,如果一个孩子的界线感很强,他就能对自己有着很清楚的认知,知道该负什么责任,也能有抉择的能力。
读《和孩子划清界限》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读《和孩子划清界限》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和孩子划清界限》有感 篇1最近看了《和孩子划清界限》更加了解了小巫的成长,忽然有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她的母亲的教育方法,她的对孩子的那种期待,很值得思考和学习。
以下是书中的要点,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儿童自律四原则
A、延迟满足 B、承担责任 C、忠于真相 D、求得平衡
《为孩子立界线》作者克劳德说:“生活的意义并非逃避吃苦,而是在于学习怎样有益地吃苦。从小学会逃避痛苦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历加倍的痛苦……这些问题都来源于逃避暂时挣扎的痛苦、逃避自律和延迟享乐的痛苦。如果我们学会失去即时所需的东西,对于不能马上实现的愿望感到难过,而后适应困境对我们提出的现实要求,欢乐和成功会接踵而至。”
二、“那些最隐蔽、最私密的东西,雎有最可怕的摧毁力。父母潜意识的力量大大超过在一个家庭中显而易见的交流。”
——美国家庭心理咨询师茱迪丝.布朗
三、父母的爱只顾自己去爱,不顾孩子的感受,如果爱的不当,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
以“爱”的名义所产生的心理伤害,绝不亚于暴力行为留下的重创。这种爱被称为“慈祥的欺虐”。这种爱经常会披着一件漂亮的外衣:都是为你好!
四、我们都有心理伤痕
A类:过度认同孩子的痛苦。
B类:不能忍受孩子的宣泄。
C类:过度依赖孩子。
D类:冰与火的交融。
“父母内心的心理伤痕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孩子的爱。父母们要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我焦虑什么、我怕什么,把这个能量放在自己身上,把伤痕留在自己这里治疗”
——徐浩渊博士
五、什么是非爱行为
1、有条件的爱
2、不负责任的爱
3、依赖性的爱
4、永远无法满足的爱
5、牺牲者讨债的爱
6、要求回报的爱
六、什么是真爱行为(传递信息: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1、真爱是付出
2、真爱是关注
3、真爱是倾听
4、真爱是勇气
5、真爱是鼓励独立
6、真爱是接受分离
7、真爱是履行诺言
8、真有是改变自己、促进自我以及对方的心灵成长
9、真爱是律已的面质
10、真爱是一种自律
11、真爱是一种不让我们神魂颠倒的感觉。真爱是一种忠诚坚定的、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决定。
七、什么是心理疆界
“知道我拥有什么、应该对什么负责任,赋予我自由。如果我知道我的`院子从何处起始、在何处截止,我就可以在里边自由地活动。对我自己的生活负责任,让我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反之,如果我不拥有自己的生活,我的选择就会非常有限”
——《心理疆界》
读后的感悟:
1、认清孩子在“共生”、“孵化”和“恢复和睦”期不同的心理、情感需求、并满足他们。
2、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和人格延续,孩子不是我们的克隆,而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分离的个体。
3、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尊重、接受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独立,放手培养他们独自料理生活的能力。
4、相信自己,信任孩子,从“恢复和睦”期后期,也就是三岁左右开始,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有意识的选择。
5、不要一味地替孩子生活、替孩子选择、替孩子承担责任,应该由他们自己负责的事情,放手让他们承担;即使行为有所偏差,也要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
6、不要阻止孩子品尝生活的真实滋味,不要过度担忧孩子“吃苦”、“吃亏”,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而是放手让孩子在风雨和浪涛中锻炼、成长,应该由孩子受的“罪”,就让他们去受。
7、不要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未竞梦想的工具。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满,应该自己努力去改变,而不是寄希望于孩子身上——这样做不仅会毁灭孩子的前程,也会给我们带来失望和幻灭。
8、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养老金储蓄,不要对孩子有依赖心理。现在是独生子女时代,生养完一个孩子,我们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自己的晚年奋斗。
9、打造自己的生活,做一个独立的人,给孩子以身作则。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为我们自豪,我们就必须首先做让孩子自豪的父母!
读《和孩子划清界限》有感 篇2《和孩子划清界限》这本书,起先我是怀着一种非常明确的目的直奔它而去的,因为最近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了很多困惑的、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指导或者说是引领。在读的过程中,时有停顿,有时觉得这本书解决了我心中不少的疑团,对孩子们的一些行为更加理解了,因而更加宽容,越发能够心平气和地去对待他们了;有时,又觉得书中介绍的一些做法或想法与我们平时的教育有一定的差距,要真正照书里边的实施,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时读时想,心中的想法千回百折。我想,这本书引发了自己对平时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的思考,这应该是我读它的最大的收获了。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所有的潜意识都会得到投射。”美国家庭心理咨询师莱迪丝。布朗说:“那些最隐蔽的、最私密的东西,具有最可怕的摧毁力。父母潜意识的力量大大超过在一个家庭中显而易见的交流。”小巫在这个章节中,提醒着每个父母:孩子是无辜的,是无助的,不要对孩子过高的要求,让无法反抗父母的孩子,折磨自己,以图取悦父母。当我们对孩子不满时,先面对自己的内心,是否自己潜意识中有某种不安全感。
潜意识真的这么可怕吗?我对教育孩子时所感觉到的压力和恐惧,难道来源于我的潜意识?我顺着小巫的思路反省自己:我有不为人知(甚至不为己知)的内心恐惧吗?我有自己都不愿意碰一碰的恐惧吗?当我发怒和焦虑的时候,就是我深埋心底的恐惧趁机在兴风作浪吗?
首先引用《和孩子划清界限》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谈谈我读后的最深刻的感受:“如果父母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竞争和压抑等等,就不会斤斤计较孩子在社交中难以避免的冲突。孩子看到父母从容不迫的处世态度,也自然学会了坦然面对冲突、拒绝和挫折。父母越紧张、包办、过度保护孩子的社交活动,孩子越懦弱、胆小、依赖性越强。”相信很多父母每次看到别的小孩在生人面前能歌善舞、嘴巴甜甜,而自己的小孩总是缩在后面,心里虽不是滋味,但也还能管住自己的嘴巴,很少当众数落宝宝胆小怕生。其实回头想想,真的是我们过分的保护了他们。小巫说得好,不要阻止孩子品尝生活的真实滋味,不要过度担忧孩子“吃苦”、“吃亏”,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而是放手让孩子在风雨和浪涛中锻炼、成长,应该由孩子受的“罪”,就让他们去受。
看了这本书,还有一点深有感悟的是,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尊重、接受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独立,放手培养他们独自料理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小巫说,孩子好了,不是父母的功劳;孩子坏了,父母肯定有责任。如果没做到这样的心理状态,也是没有划清好界限。可我不这样认为,孩子好了,那是就是因为我和孩子划清了界限,及时把许多束缚许多不好的影响从他身上移,让他自然成长,这就是我的功劳!
在我困惑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本书,书中小巫说到,孩子最需要我们百分之百的、无条件的接纳。接纳、尊重他们的个性以及他们自身成长发展的轨道,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是他们自信心和安全感的来源,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是奠定一生幸福的坚实地基。
今后,我要做的是:静下心来,蹲下身来,倾听孩子,感受孩子,接纳孩子,努力做个好老师。希望孩子们能在我们的关爱和引导下,找到人生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平衡。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