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 读后感(诗经七月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10-19 07:37: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7

诗经七月读后感网上找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六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

七月 读后感(诗经七月读后感)

诗经七月读后感

网上找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六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还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词)。其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更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起初仅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接触《诗经》,对它的“崇高”与“伟大”基本停留在一个相对浅显的概念上。粗略阅读其中的部分篇目后,立刻折服于它的文字魅力,浓郁深厚的民族特色令我顷刻间沉醉,仔细咀嚼的欲望被瞬间激发。《诗经》的涉及面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涵盖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决定先从一个侧面入手,选取一个较小的角度开辟探究之路,又基于农业生产在周人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这次“探寻”最终选定以底层劳动者的农耕生活为主方向。
周初的统治者极为重视农业生产,因此《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更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活动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在这些农事诗中,我格外关注的是直接反映周人农业生产生活的作品,而符合这一条件的诗作中,《七月》无疑脱颖而出。
《七月》全诗共八章八十八句,是《国风》里最长的一篇。该篇描写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讲述了某个村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内容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从篇章的立意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诗篇的作者应当是村落中某一普通成员,他以底层劳动者的身份,巧妙诠释了农奴生活与贵族生活的悬殊,也从各个侧面客观细致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引用姚际恒在《诗经通论》对《七月》的一段精彩评价:“鸟语虫鸣,革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生动地点出了《七月》的特点和价值之所在。
从内容上来看,第一章毫无疑问肩负总括全诗的职责。全章以鸟瞰的方式从岁寒写到春耕伊始,全面概括了底层劳动者全年的劳作生活。本章可看作全诗的总章,为之后几章各个侧面的细致描写奠定了一个相对粗略,但整体感较强的基调。这里又可引入朱熹在《诗集传》中所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从中不仅可见篇章结构之严谨,更强调了“衣”与“食”同 “耕”与“织”这两个农业生产基本内容之间的紧密关系。其间还概括性地提及农奴们一年四季时常食不果腹,却不得不卖力劳作,最终换来田官丝毫不带同情的面露喜色,也从一个侧面不露声色地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阶级关系的不满。
二、三两章分别细致描述了农家女子们的采桑劳动和桑蚕纺织之事。女子们年轻娇美的容颜使她们不禁担心是否会因蛮横霸道的贵族公子失去人身自由,遭到凌辱;女子们辛勤劳作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可惜都无法用来装扮自己,精美的绸缎全都成了贵族公子身上的衣裳。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所要表述的,或许就是如此凄凉的情形吧。
第四章先是叙述各月农事,然而农事既毕,农奴们还是没有喘息的机会,还必须为统治者猎取野兽。打下狐狸,是“为公子裘”;打下肥壮的野猪,是献给统治者的,自己只能留下瘦小的。这里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阶级关系,试图启发读者从字里行间意识到一种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关系的存在。
第五章首先绘声绘色地描写各月不同昆虫的种类交替,随后详细叙述了清理和修补自己破旧简陋的房屋全过程,然后直到天寒事毕,才能正式回到房屋里过冬。
六、七两章可连贯来看,农奴们除基本农业外,还得从事各种副业劳动,以供统治者享用。继而农事完毕,他们还要为统治者修盖房屋。然而七、八、九、十月所收获的,无论是丰盛的果实还是谷物,都必须统统交给统治者,聚集起来送进贵族的仓库。农奴们不够吃,只得用柴火煮些苦菜来养活自己。粮食刚刚进仓,又开始为贵族们修建豪华的居室,与之前简单修补自己简陋的房屋形成鲜明对比。
第八章的笔调相对轻松愉快,描述的是一年辛苦劳作之后,整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在我看来,大办酒宴,不仅是为统治者庆贺祝寿,也是底层劳动者辛勤劳作一年来的自我答谢,更是对天赐丰年的崇敬和感恩。
结合《诗经》的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来看,《七月》绝对是赋体诗的典范。全诗从七月写起,按照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通过作者物娓娓动听的叙述,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每一月不同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构成了一幅幅西周早期社会古朴原始的风俗画。以《诗经》为起始,我国古代诗歌多为抒情诗,叙事诗很少。经得起时光打磨而被广为传颂并奉为经典的,也大多是抒情诗。然而《七月》毋庸置疑是一首成功的叙事诗,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随季换景”的方式写景抒情,笔触细腻,诗韵浓郁。虽无刻意强调,但通过“冷与暖”、“少与多”、“饥与饱”等几组对比,使得看似风平浪静的字里行间,无处不隐藏着作者对底层劳动者穷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对繁重劳作的哀怨与无奈;对统治者残酷剥削的痛恨;对贫富悬殊和阶级压迫的强烈不满……读者似乎也能从中感悟出:这表面上的风平浪静之下,有一场源自底层力量的海啸正在积蓄能量,随时准备吼出胸中的狂风巨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七月》所反映出的周代早期农业生产情况,对我国周代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研究极具参考价值;诗中提及的桑织与各种农作物,也对研究我国西周时代农耕作及纺织的了解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诗经》不愧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传奇,我欣赏的《七月》也仅是众多经典中的一篇。忘了从何时开始,痴迷于反复吟诵和揣摩《诗经》中漂亮的句子。想做一个知书达理的好女子,确信,在今后的日子阅读《诗经》将会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伴随我一直走下去

七月的天山读后感

  课文《七月的天山》节选自散文《天山景物记》,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七月的天山读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七月的天山读后感(一)

  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到天山非常美。山上全是雪,凉风吹来,站在瀑布脚下,各种各样的鱼,飞泻的水流……这是多么有“诗情画意”啊!饮马溪边,七彩的小石子和溪水形成了一对儿,溪流碰撞着石壁,发出了美妙的声音。往里头去,除了白雪还有森林呢!森林里有密密的塔松,它那数不清的枝丫的阴影下点缀着细碎的日影。

  走入深处,满山开遍了花,坐在马上,想摘什么就挑什么。七彩的花,缤纷的颜色真让人眼“花”缭乱!多么诱人的天山啊!先是天山外,炎热的戈壁滩。接着走进了白雪皑皑的天山,之后又走入了翠绿的原始森林,最秀丽的就是天山深处了,满山的花像一片彩霞,像姑娘的彩手绢……

  读了《七月的天山》之后,我还真想到七月的时候去天山游玩呢!

  七月的天山读后感(二)

  学了第4课《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我知道了七月的天山并不炎热,而是像春天一样舒适、温暖,还很美。

  作者通过对天山水、树、花的描写,让我们身临其境,看见了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看到了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看到了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七月的天山胜过任何一个春天的花园,真是美不胜收啊!

  七月的天山读后感(三)

  通过查资料我知道了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就凉爽宜人,又是另一番天地。

  在这篇文章里,我喜欢写花的部分,因为书上写了这里的花都比马高,人都要骑在马上才能摸到花,我在想,我如果去天山,浮大花海上,骑着马,摸着花,闻着花香那是多么快乐的事啊!

  七月的天山读后感(四)

  本单元我最喜欢的文章是:《七月的天山》,是因为那里的风景非常漂亮,雪水飞泻下来像闪耀的银链。回水涡里都有鱼儿在欢快地跳跃。原始森林里的树非常多,一片叠在另一片上面。

  如果有机会我能去游览这些方,我最想去的是天山深处,因为我最爱那里的花,花长得非常茂盛,颜色也五彩缤纷,那里的山色也非常漂亮,花和山色美得都胜过了春天的花园。学完这单元的课文,我觉得我们的祖国的风景非常美丽,希望有更多的外国人来游玩和观赏!

  七月的天山读后感(五)

  前几天,我们学了第4课课文,名字叫《七月的天山》,一听课题就知道,这一课描写的是七月那时的天山,现在让我们来进入课文来看看《七月的天山》。

  “ 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这一句话是中心句,也就是开头,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了游览顺序,描写走进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还描写了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

  在这一课里,我最喜欢的词语有:寒气、高耸、白缎、闪耀、银链、冲激、洄水涡、原始森林、索绕、绵延、矫健、、、、、、我最喜欢的句子是: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人浮在花园上,显得格外精神。

  天山真美呀!我真想亲眼看一看。

  七月的天山读后感(六)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七月的天山》。闭上眼睛,任由思想飞翔,天山中美丽诱人的景色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本文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了是在七月骑马上的天山,也委婉的说出了上天山的最好时节,为下文精彩的描写做了很好的铺垫。

  作者用“移步换景”法在第二自然段中展示了七月天山的诱人景色。进入天山,作者多方位的描写了巨大的雪山、突兀的岩石、气势宏大的瀑布、欢快的溪流以及它们所形成的独特地貌景观。这段中的两个“从”字和一个“飞”,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和灵魂,“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雪水的光亮;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多么形象的比喻啊!“鱼群”、“阳光”、“浪花”准确的表现出了天山的勃勃生机。

  顺着作者的思路“再往里走”,天山密林幽静,翠绿无边,斑斑点点的树影,给人以恬雅舒适的享受。当“走进天山深处”时,天山深处山色柔嫩,五彩缤纷的野花如霞、如彩虹、如海,景色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课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作者对天山深深的喜爱和赞美,流淌在文章的第一句中。“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我反复读了《七月的天山》后,仿佛身临其境,美丽的雪山,欢快的溪流、飞流直下的瀑布,茂密的原始森林,人在花海游,绵延锦缎般的无边花海,胜过春天的花园,我爱天山!我爱祖国的每一处景色,真想插上一对翅膀,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我精心推荐

《爱的教育》之七月读后感

是七月的,不是其他月的,七月
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 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这部书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的形式,讲述了生活中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
书中的恩里科是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小男孩,他出生在一个充满爱与信任的家庭里,他天性纯良,观察敏锐,是个乐观进取的好少年。他的健康成长与书中所描写的真诚宽厚的人际之间的爱是息息相关的。《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
例如在《我们的老师》、《爸爸的老师》、《我弟弟的女老师》这几篇日记中描绘的师生之间的爱是那样的亲切、自然。在《我们的老师》一文里,作者用一种非常口语化的语言描写了老师在回应学生的问候时的神态、关心孩子时手的动作、批评孩子时的语调等,给我们勾勒出一个慈祥的、感性的、亲切中不失威严的好老师形象。《弟弟的女老师》一文,女老师怎样教换牙的孩子学拼音,怎样处理孩子们带到教室来的东西,怎样应付上课时突发的事件,怎样克制自己情绪,怎样在发火后后悔等等。
我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语言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爱的教育》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鼓舞孩子能接受挑战,用爱心创造美好的世界,所以值得大家一看。
乄终极の幻想 回答采纳率:46.3% 2008-08-11 21:14 检举

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七月与安生电影观后感【1】

  整个剧情有轻松诙谐,有逻辑推断,内容营养场面养眼,我发誓,我喜欢这东西。

  无法向文艺青年靠拢,也一直没做过所谓文艺青年这么文艺的梦。只知道自小作文号称不错,却在小学代表学校出去比赛时得了零分,老师批语:文笔流畅,段落清晰,可惜跑题了。跑题该是我一大特色,老师这大笔一挥,我这一个天生文科生的料就被埋没到了至今。以至于只能在今天像怨妇一样絮絮叨叨写点拿不出台面的观看感、读后感什么的。

  早早的朋友送了票,我在第一时间向闺蜜分享喜讯,告诉她我们的话剧有着落了,我知道她喜欢,如同她知道我一样。却没想到在时间临近时,又有朋友送票过来,我哭笑不得的给嫂子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一番话剧有如何的好看美妙,她这才没有将这两张价值千元大钞的票给浪费了。

  一整天心神不宁,如同要出趟期待许久的远门。其实,只是看场话剧。这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的白领青年眼里,听了一定会笑掉牙齿。没办法,我就是这么容易满足,没出息了这么多年,不好改邪归正了。

  江一燕和照片上一样清秀漂亮,只是比想象中身材娇小了些。剧场内座无虚席,郑州人民表现出了对艺术极高的热爱和高雅的素质。

  七月与安生,其实该是同一个人,七月是安生的影子,安生是七月的影子。她们13岁遇见对方,就开始了长达10年的形影不离的生活。在学校,在安生家里,在任何场合,她们都是有了喜事要第一个跟对方分享的人。或许,真的如同江一燕所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两个人,一个是宅女,一个是流浪汉。就如同每一个男人的心头,都有一个白玫瑰,一个红玫瑰。

  安生自小离开父母,严重缺爱,自由散漫,过早的表现出了叛逆和所谓的洒脱。她外表强悍入男孩,内心柔弱如小孩,这样的女孩比正常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需要爱,更怕受伤害。所以她外表坚强独立,将自己层层包裹;她反叛,做出种种身边人不能接受不能理解的举动,是想引起大家更多的关注。

  如果一旦有所求,便会被生活着了相,哪怕这种渴求,只是爱。

  七月漂亮、温柔、乖巧、灵动,在学校讨老师喜欢,在家里讨父母喜欢,以至于语文老师都评价七月以后要流芳百世,而安生这一类的孩子一定会一臭万年。七月胆小听话,连树都不敢爬。安生爬上那颗大树,大声的喊道:七月,快上来呀。七月笑答:安生,你快下来,男孩子才爬树呢,刚下过雨,树上一定很湿,我才不呢。这段对话,这个场景,在剧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我被这种纯净的来自两个女生的友谊所感染的内心硬生生生出一些柔软。第二次,却硬生生生出一些疼痛。

  七月说,只要安生能够快乐,我什么都愿意和你分享,什么都可以。

  七月如愿考上大学,安生如期落考,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活,她在酒吧打工,抽烟、喝酒,如古惑仔般洒脱叛逆。

  直到七月恋爱,家明的出现。

  那天,安生的母亲来看许久未见的女儿,母亲说,她不得以,不得以没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不得以无法告诉她生父的姓名,因为她不能打扰他的生活。但是,这不影响她作为一个母亲疼爱的女儿的心。

  这一段,在后来我看到剧情的结尾时,不得不哀叹女人的命运,安生和母亲命运,又何尝不是一个轮回。

  安生反叛的赶走母亲后,内心波荡起伏,沉默许久的感情终于释放出来,痛哭不止。她边弹奏吉他、边唱歌,边哭泣。以至于七月和家明站立许久,她都未曾发现。

  家明走上前去,轻轻的摸了摸安生的头发。就是家明这一摸,就是安生这一抬头。改变了二个人,不,是三个人的命运。

  安生像个独特的稀有植物一样迅速的吸引了家明,两个人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相互纠缠。安生终于累了,她一边爱一边自责一边哭,她的爱伤害的是与她相识十年的七月,那个单纯纯净的七月,能承受的起这样的伤害吗?

  安生爱家明,她太缺少关爱,而对于这样一个英俊温情干净的男人,她显然不具备抵抗之力。一个“贪”字,让家明和安生以爱的名义纠结在一起,或许安生和家明对于对方来说真的是具有致命的吸引力,无法不靠拢无法不相爱。正如安生所问,如果你先遇见的是我,你也一定会喜欢七月,因为,她是七月。她优秀的几近完美。

  这就是命。

  七月与安生电影观后感【2】

  回顾中国电影的历史,小时候看过些描写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的电影,比如《小兵张嘎》之类的(我们小学的一位长着娃娃脸的小女生还被选中在电影里出演一个群众演员——看小嘎子跟胖墩摔跤)。到了文化革命,所有的电影都被禁掉,只剩下八个样板戏,全世界电影史上没有见过的奇观是:为了一个电影的评价和能否上映,中央政治局要开会定夺(以大庆王进喜为原型的《创业》)。你能想象美国总统副总统开会定夺一部好莱坞电影能不能上映吗?那个时候大家完全没有电影可看难道不是必然的吗?

  改革开放之后我去了美国,回来后看到中国有电影了,也不完全像教育宣传片了,有的竟然能在国际电影节得奖了。我把近年来的获奖电影分成两类,一类是浪漫主义的,一类是现实主义的,前一类如张艺谋的电影;后一类如贾樟柯的电影。这些电影不仅是可以看的,而且已经达到了电影艺术的巅峰。然而,不客气地说,属于商业电影范畴的各种类型片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像郭敬明韩寒的影片甚至都不是专业导演做的,只能说是蹒跚学步(有一次我碰到戴锦华,问她对《小时代》的评价,她老实不客气地对我说:你别跟我提这个,那根本就不是电影)。所以我一直觉得,中国的类型片还没到能看的程度。

  近年来最火爆的只有搞笑的喜剧片,票房动辄过亿的都是这类,中国观众对于宣传教育片的反弹以一种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除了喜剧片,严肃一点的全都无法接受,没人看。记得《万箭穿心》上映前,营销忽发奇想,想让文化人来帮助宣传下,找了崔健和我去看片,看后想句宣传词。我看后觉得非常好,想的宣传词是:这是曹禺《雷雨》之后最好的一个悲剧。没想到被他们一口否定,原因是:只要在宣传语中出现“悲剧”二字,票房就完全没指望了。难道中国的观众已经完全受不了任何严肃和沉重的话题了?

  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严肃主题的现实主义影片还是在艰难地发展着,我们看到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桃姐》,它只是描绘了一个普通的人际关系,一个男人跟他家保姆的故事,但是感人至深。看过《七月与安生》之后,我欣慰地感到:中国的写实主义电影也到了可以看的水准了,而且已经相当好看了。影片描写的是两个女孩的友情,她们爱上了同一个男人,以及后面发生的一系列冲突,悲欢离合。痛苦在折磨和考验着她们的友情,她们的友情命运如何?是中断还是延续?最终是个什么结局?影片从一开始就让人带着这个悬念,从头到尾,不能释怀。一个剧,怕就怕一切在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而这部电影,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所有的情节让人觉得合理、合适、合乎人物关系的逻辑。就像沈从文有一次所说的,写小说的秘诀就在于“合适”,这是最见功力的地方。

  我相信,中国的电影观众除了被宣传受教育和无厘头搞笑之外,也会慢慢成熟起来,而成熟起来的观众需要思考,需要感动,不仅需要被逗笑,还需要跟着剧情流泪,需要能够在自己的人生经验中引起共鸣的作品。就像那些得奖影片可以被分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类一样,类型片中也有这样两类:在那些悬疑片、喜剧片中,其中的情节都是人一生也不会碰到的事,其中的人物也是人从来不会在现实中遇到的人,这就是浪漫主义的电影。而我相信,人们绝对需要现实主义的`影片,需要看到那些自己可能经历到的事,自己在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人,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故事,看到那些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在我看来,《七月与安生》就是这样一部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影片。

  七月与安生电影观后感【3】

  七月第一次遇见安生的时候,是十三岁的时候。

  新生报到会上,一大堆排着队的陌生同学。是炎热的秋日午后,明亮的阳光照得人眼睛发花。突然一个女孩转过脸来对七月说,我们去操场转转吧。女孩的微笑很快乐。七月莫名其妙地就跟着她跑了。

  很久以后,七月对家明说,她和安生之间,她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只是她心甘情愿。虽然对这种心甘情愿,她并不能做出更多的解释。

  我的名字叫七月。当安生问她的时候,七月对她说,那是她出生的月份。那一年的夏天非常炎热。对母亲来说,酷暑和难产是一次劫难。可是她给七月取了一个平淡的名字。

  就像世间的很多事物。人们并无方法从它寂静的表象上猜测到暗涌。比如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相遇。或者他们的离别。。。

  家明这个男人就TM是一人渣!我想这个应该是看过的人都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

  除了这个人渣,我不喜欢安生。我承认,安生那种敢爱敢做的精神是我欣赏的地方。但不是所有死了的人都是最可怜的。逝者死了解脱了自己,留给活着的人只有哀伤和愧疚,活着的人却要为她承受剩下的一切。为了成全家明和七月只是寻思理由中得一向,归根究底还是希望自己早点从这种混沌中解脱,而解脱的唯一办法就是死!她是死了一了百了了。可七月却要成天对着一个曾经背叛自己,而且让自己伤得很重的男人;可能还要面对那个被不负责任的母亲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孩子。每当看到这些,想起的又是那个曾经最好最好的朋友,这样的心情该是多愧疚啊!

  所以,我认为整场“闹剧”,不是死了的安生最可怜,而是生不如死的七月……

  一段情散了,就忘了吧!再美好的回忆也只是昨天。一段缘尽了,就算了吧!再多的挽留也只是强求。一段爱消失了,就消失吧!不然你又能怎样。握不住的流沙,干脆就扬了它!断了线的风筝让它飞,它需要天空,你也需要自由!

本文标题: 七月 读后感(诗经七月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444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追梦少年》读后感800(《追梦少年》读后感)鸡皮疙瘩断手琴师读后感(《鸡皮疙瘩》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