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秦可卿之死回顾第五回秦可卿之判词,附有一画,但见高楼广厦中,有一美人自缢死。其判词如下: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
浅析秦可卿之死
前文焦大醉后尝说“扒灰的扒灰”,指贾珍与秦氏有染,此众所皆知,姑且不论。然焦大既知,更有小厮驻足默听,可见事已败露,或知者早有人在,绝非秘事。此人伦之大忌,家丑不外扬,更贾家王公贵族,脸面一事,想非同小可,事已至此,秦氏唯一死方得圆满。第九回贾珍延张先生为秦氏诊治,今录其片段,以作窥豹之效,其诊曰: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此处疑点又大。想秦氏身在富贵之家,思食有珍馐百味,想衣有罗缎千箱,后有金童摇扇,前有玉女捧觞,加之事上以敬,处下以和,合府上下无有弗敬爱者。又妯娌和睦,夫妻间虽无举案投眉之贤,却无琴瑟不和之苦。若此,其忧虑何在?语中有精血不能按时而至句,疑其孕也,想是扒灰一事,至有身孕,遂日日悬心,以致积虑成疾如此。再者,第九回尝表明曩日有一众太医为秦氏诊治,然或曰是喜,或曰是病,日日会诊,终无定论。此处更为可疑,想那一众医者,位至太医,应非等闲之辈,所以不敢决者,因畏贾家势大,是病是喜,两难定论。后张先生乃局外人,确诊秦氏为疾,且尚有三分可治,其言外意为七分不可治,其不可治者,或投以堕胎药亦未可知。据此刨析前后伏笔,可见秦氏之死多有矛盾处,应是曹公迫于时世,对秦氏之死略做删改,以缢死改为病死,然曹公判词未改,恰如美酒窖藏,更复耐人寻味而已。
再读红楼----秦可卿之死(13)
这一回的主人公是秦可卿,相比之下,秦氏自然比贾瑞更尊贵,可两人相继而死都寄灵于铁槛寺。所谓殊途同归,无论身前的身份地位多么悬殊,死后的归宿不过是黄土一抔。
相比宝黛等人,秦氏依然不能算作主角。我们会发现,连着好几回已经没有出现黛玉的身影了。根据脂砚斋的评论,毕竟秦可卿比不上黛玉重要,这里马上要写到秦氏的隆重葬礼了,黛玉和宁府的关系自然不算亲厚,所以作者必须先安排黛玉的离场,否则黛玉在这里比较尴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心思细腻,于是这里穿插了一段有关黛玉的插曲,虽然篇幅很短,却是对黛玉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黛玉自打来到荣府,一直和父亲两地相隔。如今,应该也有六七年不曾见到。谁知这年冬天,黛玉的父亲得了重病,写信让黛玉回去探望。贾母听了也觉得伤感,最近的家里总是病灾不断。她放心不下黛玉自己回去,索性就安排凤姐的老公贾琏护送黛玉一同回扬州,这也是黛玉来到荣府后唯一一次回到自己的家乡,父亲过世后就真的是寄人篱下了。
贾琏走后,王熙凤独自在家百无聊赖,除了府里的事,有时也去看看秦可卿,秦氏的病也一直不见好转。这天晚上,她和平儿早早睡下,聊了会天,算算贾琏的行程,渐渐睡着了,却梦到了秦氏。梦中的秦氏说有一个心愿未了,只能来告诉婶婶,告诉别人没用。
因为这是有关贾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王熙凤作为管理者,如果从现在起防微杜渐,早早准备后路,有朝一日贾家遭遇劫难,也能保全根本。不单是提醒,还提出了具体的可行措施。所谓盛极必衰,王熙凤作为荣府的管家,秦可卿作为宁府的管家,二人不可能不知道贾家已经出现了问题,可难就难在放下眼前的富贵,直面风险及时止损。
虽然王熙凤觉得她说的特别有道理,却没有照做,反而更关心秦氏透漏的不久之后的一件大喜事。也许是这件天大的喜事又让王熙凤,以及贾府上下乐不思蜀,忘记了秦氏在梦中的劝诫。难以想象秦可卿是否真实存在,现实中没有过多的描述,更没有说过几句话。每次都出现在梦中点出了最重要的细节。
睡梦中的王熙凤还想多问几句时,一阵响声把她惊醒,下人来通知:秦可卿死了。吓的她一身冷汗,宝玉一听吐了血,贾家上下全部痛哭流涕,可见秦氏素日多么受人喜欢。
荣府家眷纷纷赶到宁府,灵堂已布置好,哭声震耳欲聋,所有的亲戚们早已来吊唁。值得一提的是,贾珍作为公公,哭的泪人一般,恨不能替她死,夸赞儿媳比自己的儿子强十倍,尽其所能给秦氏办后事。请了众多高僧超度,买来当年亲王看中的不菲棺木,为秦氏收了义女守灵尽孝,因为儿子贾蓉没有官位,葬礼不够档次,特意为儿子捐了五品官,只为葬礼可以风光些。各个皇亲国戚都来祭拜,整整四十九日,极具排场。
整场葬礼只见了公公贾珍的竭尽所能,老公贾蓉却几乎不曾出现,婆婆尤氏旧疾犯了一直都在屋里休息,貌似那么多天都不曾出来帮忙料理。这样的不合理剧情,让很多学者提出了秦氏的另一种死法:上吊。
据说最早一版的《红楼梦》中有一段叫:魂断天香楼。因秦氏和贾珍有着不正常的关系,东窗事发,秦氏选择上吊自尽。这也和前文第五回中的判词,焦大的醉话,以及之后她再次出现在梦中的情节相吻合。如今的病死,以及葬礼时的不合理确实存在疑点,书中也有多处暗示。据脂砚斋点评,因为涉及家丑,所以作者最终决定删除。
当然究竟真相如何,已经无从知道。秦氏作为最先去世的主要人物,也是幸运的,因为此时的贾家还有能力支付这样豪华气派的葬礼,到了后期贾母的葬礼才真是凄凉。此时的浓墨重彩只为对比最后的惨淡结局。
红楼梦第十三回读后感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秦可卿病故,托梦给凤姐,叮嘱“盛筵必散”,居安思危,并告知近日贾府将有大喜事。宝玉听说可卿身故,急火攻心而吐血,连夜赶去吊唁。贾珍极其悲痛,愿为秦可卿的丧礼尽其所有,动用了原为义忠亲王老千岁准备的棺木。秦可卿的丫鬟瑞珠也触柱而死,贾珍以孙女之礼葬之。贾珍又为贾蓉捐了个龙禁尉的官职。由于尤氏旧疾发作,无人主事,宝玉向贾珍推荐凤姐,贾珍遂请凤姐协理。
从这里的秦可卿死后的风光可看出贾府的奢侈,也是为下面贾府的衰败埋下了伏笔。同时,王熙凤的牛刀小试也体现了他精明强悍的一面,也为他下来统领贾府作下铺垫。(我不知道你要多长的,这里可以扩展)
又可以从可卿的一句话中来写读后感
秦可卿的“三春去后诸芳颈一句里的“三春”,不大可能是选出元、迎、探为坐标而排除掉惜春,她似乎要说“四春去后诸芳颈才合乎以人为坐标的逻辑;更深一步想,“诸芳”里如林黛玉,也未必是在元、迎、探、惜中的“三春去后”才“颈的,她很可能在元、迎两春死后就先于探、惜而“颈了。
其实,从字面上看,“三春”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三度逢春”,也就是“三年好日子”的意思。“三春争及初春景”,就是说三年的好日子里,唯有头一年最好,后来是一年不如一年。“勘破三春景不长”,则是说看破了好日子也就是短暂的三年。“三春过后诸芳颈,更明明白白地指出,三年的好日子过完后便有大难临头,不仅所有美丽的女性都会失掉幸福陷入惨境,而且贾府所有的生灵也都会“家亡人散各奔腾”,“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三春”这个语汇在《红楼梦》中除上述各例外,还一再地出现过,如宝玉题大观园“蘅芷清芬”诗:“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薛宝琴咏柳絮的《西江月》:“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而与曹雪芹关系密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合作者的脂砚斋,在“三春争及初春景”旁批“显极”,“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后旁批“此句令批书人哭死”,还有一条署名梅溪的眉批:“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都说明他们对“三春”二字有着特别的敏感性,一提到那三个短暂而梦境般消失的年头,便不禁心裂肝痛,这也都说明“三春”不是从书内任选出三个姐妹来便可解读的,必须从书内延伸到书外,从笼罩在曹雪芹家族及其姻亲们荣枯与共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所遭受的命运打击,所形成的创作心理、审美情绪诸方面去综合分析,方可了然。
《红楼梦》秦可卿之死分析怎么写?
《红楼梦》流传下来的版本,无一例外的在描述秦可卿死亡原因时,故事叙述都是病死的。
在秦可卿病重的时候,很多人去看望她,也曾想方设法为她寻求良医,但是当时秦可卿却说了这样一句话,那就是“身体上的病可以治,但是心理上的病却是难医的。”言外之意,她的病,似乎更主要的反而是心病。
在通行版的《红楼梦》中,对于这一节没有过多的描述,在秦可卿病重没多久后,她就魂归高天。
在秦可卿死后,她的丈夫贾蓉倒是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悲伤,反而是她的公公贾珍竟然是哭得“如丧考妣”,也就是如同死了父母一般,这是何等的悲痛?
而秦可卿的真正死因就是“淫丧天香楼”!也就是说,她其实并非病死,而是在与贾珍偷情时,由于被侍女撞见而选择了上吊自杀。(脂砚斋批语: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角色经历
《红楼梦》开篇第一章,“绛珠仙子为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他们二人的事件,就勾出许多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秦可卿便是风流冤家之一。
秦可卿来自仙界的清净女儿之境,是太虚幻境之主警幻仙子的妹妹,乳名兼美,表字可卿。她在警幻宫中原是个钟情的首座,管的是风情月债。
奉警幻之命,降临尘世,为第一情人,引导金陵十二钗早早归入太虚幻境。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