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回家阅读读后感(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的意思)

发布时间: 2024-10-15 07:36: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9

目送读后感1、读龙应台的书,刚开始觉得是清水慢流,娓娓道来她的一些所见所闻。但是,越往后,越觉得有一种对世界、对生命的所思所想,从你的大脑深处越...

龙应台回家阅读读后感(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的意思)

目送读后感

1、读龙应台的书,刚开始觉得是清水慢流,娓娓道来她的一些所见所闻。但是,越往后,越觉得有一种对世界、对生命的所思所想,从你的大脑深处越来越清晰,有一种深沉的情感让你的心越来越沉重。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龙应台的《目送》,通篇都是她所看到的此花。她的心里装满了对儿子成长后的怅然若失,对兄妹之间的牵挂,对父母老去的无能为力,对大自然物种遭人毁坏的痛心,对世界上社会之间不公的控诉。这些花都装在她的心里,随着她的注视,一时清晰起来。
3、龙应台的文字叙事多于抒情,她写自己身边的小桥流水,同时也对外边的世界针砭时弊。她冷静,亦充满热情;她注重内心,亦关心时局。她用她特有的一种方式,阐述了从她的幼年到老年她所经历的,给人们一种智慧的传达。
4、读完《目送》,深刻体会到了有一种悲哀是看到父母的逐渐老去;有一种怅然是看到孩子逐渐长大;有一种无奈是看到世界上的不公;有一种欣喜是发现大自然的美。正如书名,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在目送,我们在目送世间万物的变化,无论是好还是坏,我们都在目送他们沿着一条既定的轨道发展下去,直至毁灭。在此过程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看着万物的背影,接受他们告诉我们的不要追。

目送500字读后感

《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目送》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目送500字读后感”,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554016 目送500字读后感1

在这本书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见了自己,在叹息作者的哀伤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我的母亲的那么伤情。我想,许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亲的时候,是否也会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难过,但是,至少不会遗憾,不是吗?

#554017 目送500字读后感2

读《目送》,会让我又一次地感受到与父母分别时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时隔几年,千里迢迢去看望父母时,二老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唠的话语。

就在去年春节,全家要去苏州看望父母,准备过一个团圆年。但天公不作美,动身出发的夜里下了一场大雪,早晨路上厚厚的积雪让出远门的全家做了难,车票已买好,路又不好走,怎么办?“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的电话早早就打了过来,天冷路滑,安全第一,就不要来了,以后还有机会。但,想要见父母的念头太强烈了,克服种.种困难,还是踏上了看望父母的路。

等踏进家门,见到父母的一瞬间,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父母老了,真的显老了,不争气的眼泪夺眶而出,一下子紧紧和父母相拥在一起……

#674328 目送500字读后感3

每次目送,从眼中流露出的真情,是包含了多年的不舍、担心与留恋。当你在人群中回头一瞥,可能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慰藉。

望着窗外雨点打在窗户上,听着滴滴答答的雨声,像是听到了时间在一分一秒流逝,我的思绪飘到了三年前......那是姐姐大学入校日,我们一家跟随导航来到了期望已久的校园,在这里我听到最多的话语,就是每个家长不断地重复着叮嘱的话,大多学生也都是“落荒而逃”,却还是避之不及,听从着父母的“唠叨”,我的父母也不例外。龙应台的笔下也曾在《目送》中写到一段对话,主题就是“与母亲的经典对话”,从中清楚可见,母亲一直在重复她所说的话,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过得更好,可殊不知,虽然这些听起来有些厌烦的话,却充满了母亲对自己儿子的关爱。经过一天的奔波,等到我们与姐姐分别时,爸妈也一直在叮嘱,那泛着泪花的眼中流露出一丝不舍。待姐姐说出那句再见时,我鼻头忽然感到一丝酸痛,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热泪在眼眶中打转,泪眼朦胧的我看着姐姐远去的身影,模糊中可清楚看到,她在用背影告诉我们:不必追。

龙应台,用淡淡忧伤的语句诠释了每一次的目送,每一次目送背后复杂的情感。直到我目送着姐姐身影的离去,才能感觉到与亲人分别的心情,多年的情感,仿佛就在那一瞬间,在不舍得眼神中诠释出来。

仔细想想,每个人在幼年时,当我们在向着朝阳迈去时,身后总会有一两个人注视着你的背影,渴望着我们那回眸的一瞬间,眼神从未从我们身上离开过,目送着我们长大。他们,就是父母。有一天,我们也会慢慢注视着他们的老去,到那时,才会体会到目送的那个人内心的沉默与痛楚。

我不愿等到有一天自己的父母不记得我们后,才开始懂得陪伴。龙应台的母亲因老年痴呆不记得事物,所以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是我的雨儿吗?”她的母亲虽然记忆已模糊不清,但也能清楚记起,我还有一个雨儿。这也许就是世间最深厚的情感了吧,是一个从记忆中抹也抹不掉的情感,如同深深烙在脑海里。

虽然我才处于人生的起步点,还没有尝尽人间的悲欢离合,但我不希望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当我的亲人目送着我与他们分别,我一定在人群中,穿越过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让彼此的视线在隔空交会。

或许我们只记得目送亲人远去,却不曾记得回望亲情。如果目送会使父母眼角堤防崩塌,那回望就是修复的最好的良药。

#562977 目送500字读后感4

品读目送时,不知不觉地就会进入到文章中,随着作者的脚步感受人间的真情。她写的文章既有女儿般的柔情、细腻,可又不失坚强。读来就如同作者正守着一杯茗茶,与你徐徐道来生活中细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又无时无刻不触动你心弦的故事。亲情,友情……

文章第一个故事,是写作者送儿子去上学。可是如今儿子早已长大,思想也开始成熟。不再是那个若干年以前拉着妈妈的手,怯生生地用两颗纯洁的眼眸小心地试探着这个陌生世界的孩子了。而如今儿子也只是勉强忍受母亲的柔情,不再如同刚上小学时,一步三回头地不舍得望着母亲。在儿子过安检时,只给这个为他操劳了一生的母亲留下了他那清瘦的背影。

可当年,作者正值儿子这个年龄,让父亲送到学校时,也一样的最后留给父亲的仅是一个背影罢了。文章最后写到:不必追。这句简短但又富含着深意的一句话,如同一块硬物,触到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是对生命成长的一种尊重,是对生命即将消逝的一种尊重。更是一种对待生命的高度理性。

母亲,这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字眼。是母亲陪着我们成长,包容我们的过错。也是母亲在我们最累的时候安慰,陪伴着我们。

作者的母亲已经老去,神志也开始不那么清楚,可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对儿女的爱。就好像她宁愿忘记自己是谁,也一定要记住儿女的面孔和名字。即使再心碌,也不要忘记回家看看。因为家里还有两个孤独的身影,正痴痴地等着你回家和他们说说话。老人只要儿女能在身边,还有什么可想的呢?

《目送》以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走入我们的生活。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告诉我们要独立,要坚强。因为: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562976 目送500字读后感5

她有一双温柔的眼,为人母,慈爱地注视孩子,为人子女,关怀地注视父母;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极致细微之处,寻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所以,人对大义的理解能力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对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还有一篇令我感想较深的是《狼来了》。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狼是一种残忍而机警的动物,它们总是捕食温顺的小绵羊和可爱的小猪;在故事"狼来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锅碗瓢盆扛着锄头扁担欲杀之;更有父母从小告诫孩子"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实上,狼并非如此可恶。它们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知恩图报、坚强执着、锲而不舍、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从小被教授的观念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况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尽子女与父母的牵绊,兄弟的携手共形,朋友的牵挂,在脆弱的边缘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说读一本她的书,就是读一遍人生。

富孩子读后感推荐5篇

富孩子读后感篇1

平常闲来无事,我便最喜欢读书,能闻出孩子味儿的乌龟读后感。书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又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面。

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读书了。是那种不注音的《儿童安全知识》。每次我都下定决心好好读它,但每次都半途而废。再长大点,我不仅读懂了它,而且陆陆续续读了不少的书。

我最喜欢的书就是杨红樱阿姨写的书,充满了爱的哲学,写出了儿童的心声。每次当遇见不开心的事情时,我都会去看她写的书《笑猫日记》,里面有一本《能闻出孩子味儿的乌龟》写得十分好。可是偏偏有些大人不能理解啊!

有一次被姐姐骂了,我闷闷不乐的,坐在书桌上看《能闻出孩子味儿的乌龟》,当看到"现在有很多大人都不让自己的孩子有真正的童年。没有童年的孩子长大后同样也不让自己的孩子有童年。"我吸吸鼻子,写得多好啊,一阵见血,杨红樱阿姨真了解我们孩子!

这时,姐姐进门了,我瞟了她一眼,继续看书。"《笑猫日记》,你一天就知道看《笑猫日记》,看这个有什么用啊?"她冲我吼道,我也将书拿在她面前,指着那段字大声反驳道:"那你呢?我看这个至少能使我心情好点,你就知道惹我不开心!"姐姐伸手抓过我的书,将那一页毫不留情地撕了下来,整本书给丢在地上。我强忍着的泪一瞬间掉落下来。"你就是那个曾经没有童年的人!"我抽泣着说,捡起了书,大步离开。怎么那些好看的书,大人们反而不让看呢?非要去读那些看不懂的书?

我真的希望世界上那些像杨红樱阿姨的人多一点,父母可以更加体会孩子们的感受,不要像故事里杜真子的妈妈一样,给自己孩子报几个补习班。连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中也赞美了充满童真,童趣的事物,说明这个世界,孩子需要的不是枯燥的学习,学习,学习,而是有一颗童心。

?能闻出孩子味儿的乌龟》虽然已经破烂不堪,但我任然珍藏着它,它告诉了我许多许多道理、哲学。

富孩子读后感篇2

偶然间看到《能闻出孩子味的乌龟》,书里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一鼓作气将它读完。里面的故事有的让人大笑,有的让人惊奇……

故事发生在两只动物间——笑猫和乌龟。笑猫是马小跳妹妹杜真子的,他会微笑、狂笑、傻笑、嘲笑、苦笑,还有皮笑肉不笑。他是一只有思想的猫,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笑猫因为杜真子妈妈的讨厌和夏天的炎热搬到公园里的一个秘密山洞,山洞里有一个闻孩子味活到几百岁的乌龟,他常常背着笑猫畅游许多地方。

笑猫每天都问乌龟有关孩子味儿的问题,乌龟说:“马小跳身上就有孩子味儿,因为他的父母给予他自由,没有让他天天去上补习班,现在孩子味越来越少了,唉……”我陷入沉思:是啊,现在许多家长和老师放假了也不让孩子有空闲,拼命地报补习班,拼命地布置作业,天天把孩子关在家里,一点自由的空间也没有,这样孩子也是受不了的。

我的假期是这么安排的:上午专心致志地写作业,不能受一点打扰;中午吃可口的美食,睡觉;下午锻炼身体;晚上吃饭前认真写会儿作业,看书、看电视。只要学习时不分神,合理安排时间,我妈妈总会给我玩儿的时间。

在这里,我呼吁被关在家里的同学:“不要再责怪家长了,只要全神贯注地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家长一定会给你们自由的空间!”

富孩子读后感篇3

寒假里闲着没事做,便拿起笑猫日记中的《能闻出孩子味儿的乌龟》看了起来。

这本书讲了在一个盛夏,一只来路不明的乌龟,闯进来笑猫的秘密山洞里笑猫把它桌子当凳子,还把地当床。有一次,笑猫发现这只乌龟的背上有甲骨文,才知道他是一只活了千年万年的神龟。在乌龟住在秘密山洞的日子里,笑猫每天早上醒来后发现自己都不在山洞里。后来笑猫发现乌龟还有两种特异功能一是‘穿墙而过’二是‘能闻出孩子味儿’。乌龟说,只要生活在有孩子味儿的地方,心就不会老,人也不会老。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把笑猫的秘密山洞给淹了。在大雨滂沱的深夜,乌龟驮着笑猫,穿过城市密林般的楼群,一路闻着孩子味儿来到了马小跳家,马小跳的爸爸妈妈都出去了,杜真子和她妈妈来在马小跳家,杜真子的妈妈开始逼马小跳和杜真子天天学习,于是,乌龟吹了一口仙气让杜真子的嘴肿了起来,不过,只要他一出门嘴就会好。乌龟还用穿墙的功能,带着安琪儿疯玩了一个晚上。里面还有好多有趣故事,都深深的吸引着我,真令我爱不释手。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仍然没有忘记乌龟所说的话。现在的家长那个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是给孩子报这种兴趣班就是那种辅导班,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孩子的童年会快乐吗?大人们为什么要这样管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是人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飞翔,而是要关在笼子里呢?

大人们常常会以“我们是爱你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为借口,理直气壮的不尊重孩子,肆无忌惮地去伤害孩子那纯洁而美好的心灵,虽然我知道这只是大人爱我们的方式,可是我还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你们能打开关闭已久的笼门,让孩子自由的飞翔!

富孩子读后感篇4

看到这个书名,或许很多人会觉得我母爱泛滥吧!其实,我们为什么不能换种角度去看这本书呢?从孩子的角度去阅读这本书,或许我们会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当我们放学了,很久很久后没见人,是父母的内心最着急;当我们犯错了,是父母内心最挣扎是惩罚还是原谅;当我们误解父母,是父母最难过。

这本书中龙应台用最朴实,简洁的文字把华安、华飞的生活趣事、有教育意义的事写出来,这些童年的事与我们好像丝丝相连,仿佛我们也经历过,而我们经历时少的是父母的旁白,在这书中,龙应台把我们缺少的旁白补上了,我们或许能从旁白中懂得父母内心的想法吧!

“母亲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这句话是华安写给妈妈龙应台的信中的一句话,没错,在孩子面前,父母是榜样,他们在孩子面前必须表现最好的一面,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孩子的模仿对象。

可是如果我们从父母的角度想想,因为我们,父母有很多事情都放弃,他们也想一觉睡到自然醒,他们也想疯狂的玩,他们也有很多大抱负,可是因为我们,他们选择了退步,选择以后在实现,而是把我们放在了生活的中心,一切都会考虑我们的感受在先。其实想想,我们真的欠父母太多了……

“我的母亲也曾经坐在草地上远远地看着我爬行?现在,母亲的手背上布满了老人斑,那只曾经牵过我、抚过我头的手。生命的来处与去处,我突然明白了,不透过书本和思考,透过那正在爬行的孩子。”

或许现在再多的道理,再多的理论,再多的劝解,我们都还不能完全明白父母的辛苦,而当我们为人父为人母时,不用一言一语我们就会完完全全理解。

富孩子读后感篇5

?能闻出孩子味的乌龟》主要讲了有一只很老的乌龟,它能闻出孩子味。这只乌龟有个伙伴叫老老鼠,老老鼠的朋友笑猫把马小跳带到秘密山洞,恰巧老老鼠跟大乌龟也在那,乌龟说马小跳身上有孩子味。乌龟又去了马小跳家里,帮助马小跳的邻居安琪儿重拾快乐。原来,安琪儿身上也有孩子味,但她被妈妈关在家里被迫看自己不喜欢看的书,所以变的不快乐啦。

读了着本书让我想到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想要一个快乐的童年,童年只有一次,家长们,让我们快乐的度过这个一生只有一次的童年吧!考试和分数不是最重要的,对于有些家长来说分数是最重要的,如果分数上少了一个零,孩子可能就没好日子过。各位家长,考试和分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我们在一个轻松。

快乐的环境里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原来都有孩子味,可是在现在的社会中,因为种种压力迫使我们的孩子味漫漫消失了。我曾在“青岛啤酒,我是冠军”这个节目上看到这样一幕:十三岁的女孩郭雷,学习很好,在学校是大队委,拿过很多奖。可是,在她妈妈从两米的高空摔下,她也只是拍拍她妈妈身上的土,便到一边乘凉去了,旁边的一个小朋友让郭雷给她妈妈扇扇风,她却说风这麽大,还用我扇吗,便问妈妈什麽可以时候参加比赛。想想看,郭雷这麽不关心她妈妈,只注重比赛,不正因为她妈妈给她的压力太大了吗?迫使她没有了孩子味,对亲情没有了感觉。事后郭雷的妈妈也认为她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十分后悔。

在这儿,我想说:“家长们,请给我们一个自由自在的轻松环境,让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吧!”

初中二年级读后感范文三篇

   【篇一】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书是阶梯,能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是翅膀,能帮助人们横渡理想的海洋;书是阳光,能照亮人生的道路。

  暑假里,我交了好几个“好朋友”:《生命的诗情》、《天鹅牧场》、《读者》……其中《生命的诗情》这个“好朋友”给我诉说了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我拿什么还你,外婆》。

  故事讲述外婆关爱“我”的几个小故事:记得“我”上大二那年,天气一夜间变冷,“我”没带被子到学校,外婆不顾七十多岁高龄,又不认识字,自己带着被子坐公交车送到“我”的宿舍,然后又自己坐公交车回家;外婆七十多岁了,还要去菜市场精心挑选我爱吃的菜回来做饭,等“我”下班回来吃。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爱啊!后来八十多岁的外婆生了一场大病,常常失眠睡不了觉,身体越来越差,“我”却因上班又没时间照顾外婆,感到多么的无奈与悲伤!

  这就是人世间的亲情,一种无法割舍的亲情。以前外婆代替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这是对“我”的关爱。现在外婆生病了,“我”却无法代替父母照顾外婆,这又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这种伟大的爱和亲情是无法偿还的。

  亲情是一缕明媚灿烂的阳光,为你送来光明和温暖;亲情是一处安谧宁静的港湾,为你提供关爱和呵护;亲情是一盏永不熄灭的长明灯,为你指引前进的方向。

  在我的生活中,这种伟大的爱真是无处不在:父母对我百般呵护,无微不至地关怀我。

  记得一个暑假的星期三,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天气非常闷热。我在家看课外书,看着看着,只觉得天旋地转;大脑里的神经像要断了似的,头疼极了。我躺在床上,难受得想哭……

  这时,妈妈回来了!她看见我躺在床上,便焦急地问道:“栩栩,你怎么了?哪儿不舒服?”“我……我……”不知怎的,顿时,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眼泪直往下流。妈妈感到不妙,用手一摸我的额头,啊!烫烫的。妈妈果断地送我到医院。

  到了医院,妈妈忙着挂号;找医生;给我取药。回家后,忙着熬粥给我吃。此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情不自禁地说:“谢谢您,妈妈。”

  到了三年级,爸爸对我要求更严格。

  记得有一次,爸爸教我画《荷花》,听完爸爸的讲解,我马上拿起画笔认真画起来。一会儿就画完了,一看,不像,又画了一幅,也不像,我火了,把东西丢在一边。在一旁的爸爸走过来和颜悦色地说:“栩栩,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信心和恒心,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将一事无成。”听了爸爸的话,我赞同地点点头,又认真画起来。

  我认真地观察了例画,开始勾画出轮廓,然后,又把不恰当的地方修改重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涂水彩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把水彩挤出,加上适当的水均匀搅拌,紧接着是调色,一次、二次、三次……经过多次的尝试,终于调出和例画一模一样的色彩。

  在爸爸严格要求下,我的绘画技术不断提高,有好几幅作品还获市的奖项。

  父母的爱比山高,比海深。我是无比幸运,我是在妈妈慈祥的爱和爸爸严格的爱中成长!我要勤奋学习,将来回报父母那份浓浓的亲情!
   【篇二】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野芒坡》这本书,非常好看而感人。其实我也有书中主人公的亲身经历,真是感慨万分。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慨万分的是幼安满六岁就被送进野芒坡,虽然结交了若瑟和菊生做朋友,但很不幸,一年后若瑟因疾病死去。而幼安满十二岁也开始学艺了,当他从造鞋转去绘画时,受到了大家的反对,这一路上的风风雨雨,幼安却坚持了下来,坚持走自己的路,通过画画考试,进入绘画班。在他画得非常出色的时候,最终成功获得了去意大利学雕刻的机会。

  这个故事,使我非常感动。在生活中,不只是幼安一个人坚持走自己的路,我也是一样的,在不确定中生活中,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的人,都能锻炼出自己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记得有一次,我在大家的反对下买了一块滑板,爸爸知道了,不让我去玩它,怕我会摔伤,也怕我闯祸。当时我想:其实我买这块滑板是要锻炼自己克服困难的决心,也顺便增强一下体质。哎,可惜家人不理解!所以每次练习都要偷偷溜到楼下的小广场进行,每次摔倒都艰难地爬起来,擦着眼泪想:既然我买了这个滑板,就应该要坚持下来,决不能放弃!我咬牙切齿,站了起来。也许磨炼意志就是这样,于是,我鼓起了勇气,单脚踏上滑板,另一只脚在地上用力一蹬,撑起了双手,保持平衡。对了,就这样缓缓前进!一次练习、两次练习……挑战成功了,我把自己想象一只飞翔的小鸟,在天空中翱翔,慢慢地放松下来,渐渐操纵自如。此刻,我信心满满,也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水,因为我知道这是成功后换来的汗水,它让我成为真正的自己,勇敢的自己,独立自主的自己!正如书中的幼安一样,为什么他要坚持去学画画呢?因为他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想通过学画画改变命运。任何一个人,只要想做一件事情,经过努力都可以成功!

  书中有一句话:“只有当我们心无安所的时候,人才会真正死去。”说得真好!当你做一件你不爱做的事时,心已经跑了;当你做一件你爱做的事时,心就会回来了。所以一定要勇敢地走自己的路,才会成功!你越是有决心,走得越快,离成功将更进一步。我也要勇敢地实现我的梦想---建筑设计师,坚持走自己的路!
   【篇三】
  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其实有点乱,感觉看不太懂书在讲些什么。但越是往后看越觉得精彩,越觉得作者厉害,然后就开始深深佩服作者了。

  书分两部分,上部分是出延津记;下部分是入延津记。小说的前半写的是过去,主角是杨百顺,杨百顺上有个哥哥,下有个弟弟,与卖豆腐的老杨为父子关系,杨百顺一生改了三十二次名字。从杨百顺改成杨摩西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杨摩西改成吴摩西,又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的人生似乎就是这样。被分成33个部分。杨百顺与剃头的老互为朋友;与杀猪的老曾互为师徒;与外国人老詹夜互为师徒……他与太多太多人有关系,而他的一生,似乎夜在为了一个“说得顺心”而徒劳有波。

  杨百顺,百顺。他的父亲给他取个好名字,但他的生活,事业,似乎都不像他的名字一样,她总在寻找些什么,看完了书,我才明白。他一直在寻找一个人“说得顺心”的人。话,一旦沉了人与人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所以杨百顺在寻找,为了心里过的舒坦舒心,为了孤独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说话,他的一生都过的坚苦。于是喊丧,便成了书中杨百顺崇拜的职业。

  龙应台曾说过;“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就可以消除。杨百顺何尝不是想这样,所以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为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而吴摩西杨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他们一出一进,延百年。就是为了心灵的慰藉,所以他们一直在寻找,他们然决然的追逐“一句顶万句”的身影

  由此我忽然发现,为什么常有人说活得很累。他们在生活不如意,事业不顺,爱情不美好时,颓废,茫然。他们找不到说话的对象,所以累。这种累,犹如漫漫长夜,磨砺着我们的神经,祖祖辈辈。啃食着我们的心灵。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不投机半句多”

  ,书中杨白顺的老杨与老马是“好友”,老杨总认为老马能为他提供很多帮助,却不知,老马只是不想听他讲话,才快速的为他指路,为他提意见。其实现实生活为何不是如此?有些人与父母不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总是厌烦父母的唠叨,从来不认真听过,而父母何尝不是想找个“说的顺心”的人?

  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所有的社会组织和家庭和谐,其实都和人能不能对的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有关。而杨白顺,也就是吴摩西没有找到她的养女,牛爱国也没有找到庞丽娜和和尚。但是这就是人生不是吗?一个个错过,一个个无奈,而人生,也是因此完整。

  “一句话过千句”是我认为这本书的主旨,书中所有故事因此展开也因此结束。我想刘震云先生也是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吧。

  有一种寂寞,有一种孤独,以话语开始,也以话语结束。

学生目送读后感五篇

学生目送读后感五篇范文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以下是我整理的学生目送读后感,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学生目送读后感范文一

取一杯清茶,在静谧的的午后或夜晚翻开书本细细品读,如同品一杯香茗一般,感受书中的宁静或汹涌,感受它带给我们的震撼……我想《目送》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值得我们慢慢地品读。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个世界如此匆忙,我们好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看风景,没有时间去悲春伤秋,但好像又缺了些什么。生活在“快餐时代”,我们所缺的是内心的“宁静”。所谓“宁静”并非大张旗鼓地去参观旅游景点,那样走马观花的旅行除了“到此地一游”什么都没有留下。真正的“宁静”是沉淀下浮躁的心,用心去看世界。因为每一个用心“看”到瞬间的刹那,都被你所记录,每一次记录都弥足珍贵,因为它稍纵即逝。作为学生的我们何尝又不该学会静下心去学习,去沉淀自己呢?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像而求,咫尺千里”,我们所相信的,所不相信的,都将成为老生常谈,很多永恒不灭的东西也都不一定会长存不灭,就像地球和太阳终会归于尘埃一样。我们能做的只是在变化的世界中坚持自己所认为对的东西。相信于不相信,其实是我们人生中最私密的东西,也是我们为之困惑的东西,在行走的路上,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唯心而已。是否相信也仅仅取决于你自己而已。但温暖的世界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吗?希望我们不要再仅仅将信任的基础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而是对这个世界多一点信任。

每一代子女和父母之间也许都在寻找更好的沟通和相处方式,像安德烈和龙应台之间,像龙应台和她妈妈之间,也许像龙应台所说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但,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矛盾缺越来越多总想着离开他们的视野范围,可同时我们陪伴他们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何妨不多和他们沟通一下。而不是等到他们老了才后悔。莫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才后悔。

金门的地雷,中东的战乱,……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那些爱好和平的人们,无论牺牲了多少生命也换唤不醒为了权势而制造战乱的人。我们常说热爱和平,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对生命不漠视呢?是倒地的老人,落水的小孩,还是待宰的珍稀动物,生命,需要的不是喊声如雷的口号,而是真正的关注和行动。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双手和可见的行动去践行这个愿望。

每一本书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也能给我们以启迪。但愿你如品一杯清茶一般,拥有澄净的心灵。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与不美好,去感受人性的真实。

学生目送读后感范文二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

有人是这样评价龙应台的文字的,“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百炼钢化作绕指柔,想来也只有“爱”能有这般巨大的威力。

文中写道,从儿子华安上小学开始,母亲的目光如那紧紧附着其他枝干的菟丝花一般,也紧紧地跟随着他。“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哪怕是重重人海,母亲仍有若”火眼金睛”的能力找到孩子,直到孩子消失在那一边,再也,再也不见。母亲的爱,就藏在这恋恋不舍的目光中。

青春期的我们,也如同那个在机场被母亲目送走的十六岁少年华安——母亲的深情在我们眼中,宛若“洪水猛兽”。我们不能理解母亲突如其来的一个拥抱,那太肉麻;我们不愿聆听母亲轻声细语的一顿教诲,那是唠叨。可我们不曾想过,体会过母亲心里的难过。“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那三字“进不去”,蕴含着多少无奈与心酸,渴望亲近却只能远望的心酸呢?龙应台眼里的青年,终究是不见了。他走在他的路上,可路上没有他的母亲。此时龙应台心里大概只剩落寞和惆怅罢了。

这在背后的静静目送,让我也想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幕不禁让朱自清先生潸然泪下。父亲的伟岸,就是在坚持为儿子做简简单单之事时所现。

当我阅读《目送》,当我想起《背影》,我也总忍不住想起车站里一次目送,一个背影。

数日前,我需坐动车前往学校。父亲将我送到车站门口,将行李递给我。别时,也只是叮嘱我几句,诸如安全学习一类。当我忍不住回首时,发现父亲还在等候,还在看着我。也许是等我的背影消失,目送我的又一次远行;也许是等我的一次回首,盼望我的再一个眼神。古人常云:父爱如山。父亲的爱,大概也就藏在一次又一次驻足中吧。

读了《目送》,让我更容易体会到一个个细节隐藏之下的情感,是父母担心自己的多次问候,是父母在车站驻足不前,是父母准备的一桌饭菜。

感谢《目送》,给我以情感上的启迪,感谢龙应台,告知我世间纯纯的爱,感谢书籍,给我带了温情的文字。读书,不仅可以沉浸于作家优美的文字,而且可以丰富自己的内心。让读书,让温情,伴我们远行……

学生目送读后感范文三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龙应台在《目送》中已为人母的感受到当看到这一句感伤无奈却充满深情的话语时,我那颗有些叛逆、不理解父母的心得到了抚慰,决定将人生三书之三——《目送》读完,想深入了解一个母亲的感受。

初为人母,难掩喜悦,却也忧心忡忡。龙应台三十四岁才当上母亲,当看到还睁不开眼睛的宝宝,她是激动的;当他上小学的第一天,能和他手牵手,穿过街道到达学校,她是喜悦的;但当儿子才十六岁就到美国做交换生,在机场深情的拥抱住已经比她高一个头的儿子,她是不舍的;知道儿子在国外遭遇挫折时,她是担忧的……和多数母亲一样,龙应台也要经历孩子从无知到叛逆,再到成熟的过程,她也试着不与孩子产生隔阂,但代沟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再看看我们的生活中,父母逼迫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给孩子施加太多压力,以至于隔阂加深。又或者对孩子过度顺从、溺爱,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至于上大学时连衣服都不会洗。对待早恋问题,有些父母不是找孩子好好谈谈,而且采取极端的方式勒令禁止,以至于孩子离家出走甚至以死相逼。导致这种矛盾加深的原因,大多是缺少交流,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像龙应台一样细心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理解对方的心情,也许我们不能逾越代沟,但我们能尽量减小代沟。

身为女儿,感受母爱,却也操碎了心。龙应台虽已为人母,但在她的母亲面前,她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当看到龙应台写自己的母亲时,能看到她母亲对女儿满满的爱,也看到龙应台对母亲的孝道。“我每天打一通电话,不管在世界上哪个角落。电话接通,第一句话一定是:‘我——是你的女儿。’如果是越洋长途,讲完我就等,等那六个字穿越渺渺大气层进入她的耳朵,那需要一点时间。然后她说:‘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对,那就是我。’”每每看到这,我的内心是被触动的。每天打电话给一个患了老年痴呆的母亲,讲几句话她又问“你是哪一位”,龙应台却毫不厌烦,每天如此,又有几个子女能做到这样?

现今当“啃老族”的年轻人不少,还有父母把不赡养自己的子女给给告上法庭,竟还有因为父母不给钱而把父母给刺杀的新闻。如此触目惊心,“孝”是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即使不能像龙应台那样每天都关心自己的母亲,也不能如此不孝啊!父母不能给予我们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也每天累死累活的努力着。就像龙应台的母亲一样,她患了老年痴呆而不记得很多事,但她永远记得女儿的名字。天底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无条件爱自己的孩子。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床下”这是龙应台对幸福的诠释,简简单单便是幸福,有家便是幸福,家人都健康便是幸福……是啊,我们不奢求什么,有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

读《目送》收获的是满满的感动,还有对人生深刻的理解。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到自己的父母是否也如此细腻,自己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学生目送读后感范文四

这个暑假,我读了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这是一本适合感情细腻丰富的人阅读的好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暑假,我花了大量时间,终于读完了所有的七十三篇,书未读完时已被深深感动。

同名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或者妈妈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赴甘肃黄羊川,参加南京电视台的那次拍摄活动时;当我迈入南外大门,参加人生第一次入学考试时,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

学生目送读后感范文五

关于《目送》,源于一段写在该书封底的文字,“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乍然觉得那会是一部多么哀伤的作品,试想我们的一生将会有多少目送的故事,不管是“目送”还是“被目送”,总是会透露淡淡的离别依依。

在《目送》中,有若干篇散文,这些文章,写亲情、友情、爱情、人情、心情,总之是充满了一个“情”字。有感情浸润的文字总是迷人的,透露着灵性。、《目送》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读完之后我释然了,我们不停地目送悲欢离合,不停地去感受人生无常,才能不断成长,这就是人生。学会欣然目送,不必追。人就是在不断目送中长大成熟,从“被目送”走向“目送”……

我喜欢《回家》,写的是作者的母亲,心中那份渴望回到家乡的思念。家,是什么样的地方?作为儿女,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作为父母,孩子在的地方就是家;作为终身伴侣,两个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家,不是一个邮政区号、不是一个地址,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一段有着温暖而安心的记忆的时光。就算人会一个一个走,但家还是会在那,驻足我们心中的一个角落,某年某月某一天,我们还是会认得,家的样子。

我至今还会跟我的朋友们说,我读大学的时候一天一个电话往家打,不为什么,也没什么事,就是想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爸妈,他们都笑了,说“有病,没事打什么电话”,其实那是一种对家的牵挂和依赖。“儿行千里母担忧”,从没离开过家,爸妈习惯了我在身边,一旦他们的生活中缺少了我,他们会不习惯。若干年后在整理爸爸的东西时,我发现他保存着我大学四年来寄回家的所有信件、贺卡甚至学校寄回的成绩单……

学会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就可以了,无论爱你的、你爱的,当所有的风景都看透,他们会陪你看细水长流。


本文标题: 龙应台回家阅读读后感(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的意思)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386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对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浅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_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弟子规》800字读后感(弟子规读后感800字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