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当代中国读后感(怎样认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04)

发布时间: 2024-10-03 11:51:5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6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收...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读后感(怎样认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04)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马克思传的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1

  在老师的推荐下,好不容易在图书馆借来了一本厚厚的《马克思传》,准备好好地去了解一下伟人的传奇一生,想知道是什么成就了如此一伟人。然而,那种愉快的好奇心随着翻阅几页《马克思传》逐渐地消失,第一感觉是这种书有点枯燥和深奥。后来,慢慢地静下心来品读,逐渐的有点喜欢读《马克思传》了,从中也收获了不少。

  从书中我了解到马克思的一生竟是那样的坎坷。想想自己碰到一些倒霉的事总是喜欢抱怨,觉得上帝不公平。然而,马克思在坎坷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的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带给我心灵上震动。我以前所遇到的一些困难跟马克思一生的坎坷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自己实在是太幸福了。他的坚强,乐观深深地震撼了我。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是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段话是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的话,之所以引用这段话,是叹服17岁的马克思就有着为人类谋幸福的高尚理想。而我们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大学里就有如此多的自由安排时间,也不再像高中一样有老师、父母管着,不像高中那样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然而面对安逸的生活,自由的大学氛围,曾经满怀梦想的我们渐渐变得懒惰,早把曾经许下的理想抛到老远。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同时挺多人过得很茫然。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要是自己一直这样茫然的下去,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大学里混日子,那么四年后的自己将会是这么样呢?我不禁扪心自问起来。我也感觉到了危机,再不行动,再不努力奋斗,难以想象毕业后的情景。

  “患难见真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让我很感动,同时也给让我很羡慕,在内心深处更加唤起了我对友谊的渴望。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难,要维持一段已有的友谊更加困难。朋友之间需要宽容。而如今,生活中的我们常会为一些小事与同学争吵,甚至打架,最后变成了敌人,其实大学能成为同学已经是莫大的缘分了,能成为室友更是难得,来自各个地方的我们能够相聚在一起,要好好珍惜彼此之间的缘分,平时多谦让一点,收获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最美的友谊。

  虽然没有全部读完《马克思传》,也没有透彻理解每一章每一节,也没有完全领悟到马克思一生中伟大的思想,但却也从中学会了一些东西,思想上得到了一点点升华,对生活多了一些思考。了解了马克思坎坷而又坚定的一生经历,让我多了一份勇气去面对困难。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2

  看了这《马克思传》之后,通过作者朴实的文字,间单的描述,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就不完全那样认为了。我开始认为我们将马克思的威严庄重的一面扩大化了,甚至将他"妖魔化"了。要知道他坚持自己的理论研究必然一定程度上对一些生活琐事不太关注,只能说他不拘小节。他的确有作为伟人常人所不及的科学探究精神,可事实上,他也是是普通人,不是"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

  拿马克思自己的话说:"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也是个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生活着的人,他的生活也会有不修边幅的时候,他也有自己的嗜好,他喜欢下棋、抽烟、喝酒,也有自己的个性,也有与恩格斯之间不俗的友情……亲情、友情、爱情、事业,他都不缺,他都拥有。

  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人类解放事业,并积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亲情的眷恋,无一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他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这本书使我对马克思的整个人生经历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知,对他的一些生活细节、生活习惯也了解的更多,这对于我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有很大的帮助。

  1818年5月5日这一天马克思来到了人间,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卡尔。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摩泽尔河畔一个山清水秀的文化古城特里尔城,这座城市很早享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成果,所以憎恶封建压迫、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在那里的人们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而且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影响,马克思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慢慢地,马克思在踏入社会以后就看清了社会现实,看清了富有与贫穷的巨大差别,看清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他能明辨是非,同情贫苦的劳动人民,幼小的心灵就能盛装人间的苦难。

  他立志要为全人类谋取幸福。他认为能为全人类谋求幸福,才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他屡次被驱逐出境,流离失所,但是他仍不改革命的雄心壮志。马克思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他们眼中,马克思是国际工人的灵魂,是无数贫苦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灯。

  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他在政治、文学、历史、哲学上及至自然科学方面都取得了卓着成就,他那不朽的思想,哺育了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被称为世界社会运动的导师。

  下面我将从马克思对工作的不懈追求,与恩格斯深厚友谊和与其妻子的爱情婚姻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马克思曾经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眼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是在1943年开始的,为了完成这一划时代的巨著,他耗费了40年的心血。40年的心血,这是个惊人的时间长度。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岁月里,不是在平静的书房和优越的条件下度过的,而是经历无数艰难和坎坷的。正如恩格斯说的"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马克思侨居伦敦的许多年里,经济上常常贫困到没钱买面包,付房租的程度,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和家具来维持生活,连他夫人的陪嫁银器也忍痛送进了当铺。

  他在1859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道:"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的那种求知热情和勤奋精神,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抱病写作,强忍着病痛奋斗终身,实在令人敬佩!

  马克思的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是非常之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必须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学识的增长才是我们这一辈子最大的财富。人生总是会遇到挫折困难,不顺心,但是相信生活会教会我们很多,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用一颗执着的心去面对,那么,一切都将不成问题。

  马克思怀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追求自己的事业。马克思在十七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就表达了他的高尚的信仰。他认为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并认为青年人的择业目标应该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被公认为古往今来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典范,恩格斯的马克思的"第二个我",他们一心追求同一个梦想,怀揣同一个理念,不断奋斗着,努力着,合作着。他们两人通过频繁的通信来交流思想,一天一封甚至几封,他们谈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二人可以说是无话不谈。

  世人更多的看到的是马克思给我们带来的伟大贡献,可是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马克思的创作还能继续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就是因为有了恩格斯无私的帮助和二人对理论思想的探讨,才使得马克思走向成功。其实在很多方面恩格斯并不比马克思差,他头脑活跃、才思敏捷、知识广博,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很高,而且还深。

《马克思传》读后感

  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他的唯物史观承认历史的必然性。下面是我整理的《马克思传》读后感,欢迎阅读!

  《马克思传》读后感【一】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这句话是我在马克思传中看到的,当时令我触动,感受深刻。他的思想魄力更让人震撼。他不仅拥有才华和智慧,而且拥有别人没有的信念和执着,在他的生命里充满的是对整个世界的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人生。想想现今社会,有多少人在思考所谓的人生,又有多少人在思考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绝大多数人都在思考着自己,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

  贝多芬用音乐奏出人生的不屈不饶,但他一生的孤独与痛苦谁又能明白?

  马克思是孤独的,但是马克思是伟大的。在马克思的最后几年书中这样写道,在部分地恢复了健康之后,马克思感到自己是双重残废的,精神上失去了妻子、生理上是病痛的加深。精神的麻痹和生活的无奈折磨着他,但他依然坚持搞创作,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孤独,做平常人不能做的事。正是靠着他的执着、坚定信念才造就了他的伟大,哲学家的伟大。

  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他的唯物史观承认历史的必然性。从人类历史总体看是正确的。他的唯物辩证法研究的那些范畴是相当有启发性,开辟了认识世界的一条道路。

  个人觉得《马克思传》是对马克思这位千年伟人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学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精神,对友谊的珍爱,无不感到着《马克思传》的每一位读者。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都要学习他的着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身上学到智慧和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这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这一切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马克思对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对世界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他的伟大将载入人类史册,永垂不朽。

  《马克思传》读后感【二】

  卡尔·马克思——古往今来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为人民和世界奉献了一生,这位伟大人物的名字以及他的学说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他还被世人评选为“千年风云人物”,可见,他给后人留下的是无法估量的财富,世人才会给予他这么高的评价。

  我觉得这项荣誉马克思是当之无愧的,他生前的战友左尔格这样评价他:“他的一切功绩是不需要立碑行传的。”证实他业绩的不是青铜白石,而是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响应他不朽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无数工人阶级队伍。

  《马克思传》,在那里我们能够追寻到他的足迹,从点点滴滴的文字河流中,阅读它就好像在与一位伟人对话,整个人都被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了。它带领我们去了解马克思的生活,他的一生就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一同感受马克思这个人,把他当成朋友,和他展开对话,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他,进而理解他的思想。我相信只要你试图面对、解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那么,你就无法绕开马克思,并且通过研习他的思想说不定就能带你走出事物的泥沼。

  马克思是一位理论家,一位学识渊博而又思想深邃的学者,他一生中的主要活动就是科学研究。我们在课堂上听到更多的也是他的思想和认识有多么的正确,以至于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总觉得他是高高在上的,把他想象成为一位刻板整日埋头苦思的哲人,一位不识人间烟火的圣贤先知,我们太注重“伟人”的光环而忽视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看了这《马克思传》之后,通过作者朴实的文字,间单的描述,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就不完全那样认为了。我开始认为我们将马克思的威严庄重的一面扩大化了,甚至将他“妖魔化”了。要知道他坚持自己的理论研究必然一定程度上对一些生活琐事不太关注,只能说他不拘小节。他的确有作为伟人常人所不及的科学探究精神,可事实上,他也是是普通人,不是“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

  拿马克思自己的话说:“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也是个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生活着的人,他的生活也会有不修边幅的时候,他也有自己的嗜好,他喜欢下棋、抽烟、喝酒,也有自己的个性,也有与恩格斯之间不俗的友情……亲情、友情、爱情、事业,他都不缺,他都拥有。

  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人类解放事业,并积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亲情的眷恋,无一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他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这本书使我对马克思的整个人生经历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知,对他的一些生活细节、生活习惯也了解的更多,这对于我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有很大的帮助。

  1818年5月5日这一天马克思来到了人间,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卡尔·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摩泽尔河畔一个山清水秀的文化古城特里尔城,这座城市很早享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成果,所以憎恶封建压迫、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在那里的人们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而且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影响,马克思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慢慢地,马克思在踏入社会以后就看清了社会现实,看清了富有与贫穷的巨大差别,看清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他能明辨是非,同情贫苦的劳动人民,幼小的心灵就能盛装人间的苦难。

  他立志要为全人类谋取幸福。他认为能为全人类谋求幸福,才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他屡次被驱逐出境,流离失所,但是他仍不改革命的雄心壮志。马克思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他们眼中,马克思是国际工人的灵魂,是无数贫苦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灯。

  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他在政治、文学、历史、哲学上及至自然科学方面都取得了卓着成就,他那不朽的思想,哺育了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被称为世界社会运动的导师。

  下面我将从马克思对工作的不懈追求,与恩格斯深厚友谊和与其妻子的爱情婚姻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马克思曾经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眼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是在1943年开始的,为了完成这一划时代的巨着,他耗费了40年的心血。40年的心血,这是个惊人的时间长度。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岁月里,不是在平静的书房和优越的条件下度过的,而是经历无数艰难和坎坷的。正如恩格斯说的“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马克思侨居伦敦的许多年里,经济上常常贫困到没钱买面包,付房租的程度,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和家具来维持生活,连他夫人的陪嫁银器也忍痛送进了当铺。

  他在1859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道:“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的那种求知热情和勤奋精神,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抱病写作,强忍着病痛奋斗终身,实在令人敬佩!

  马克思的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是非常之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必须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学识的增长才是我们这一辈子最大的财富。人生总是会遇到挫折困难,不顺心,但是相信生活会教会我们很多,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用一颗执着的心去面对,那么,一切都将不成问题。

  马克思怀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追求自己的事业。马克思在十七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就表达了他的高尚的信仰。他认为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并认为青年人的择业目标应该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被公认为古往今来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典范,恩格斯的马克思的“第二个我”,他们一心追求同一个梦想,怀揣同一个理念,不断奋斗着,努力着,合作着。他们两人通过频繁的通信来交流思想,一天一封甚至几封,他们谈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二人可以说是无话不谈。

  世人更多的看到的是马克思给我们带来的伟大贡献,可是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马克思的创作还能继续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就是因为有了恩格斯无私的帮助和二人对理论思想的探讨,才使得马克思走向成功。其实在很多方面恩格斯并不比马克思差,他头脑活跃、才思敏捷、知识广博,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很高,而且还深谙军事之道,可是恩格斯为人谦虚,他将马克思比喻为整个事业的“第一小提琴手”,自己是“第二小提琴手”。

  朋友就是这样,当你快乐的时候可以与其分享,快乐就有了两份,当你悲伤的时候向他倾诉,悲伤就少了一半。好朋友他会不断地提醒你,让你知道自己的不足,马恩二人的友谊像我们中国的“高山流水”,是知音。在我看来,真正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为同一个梦想去努力,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也可以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就算失败了也没什么,因为一路有你,我们一起成长了。

  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故事也被世人称颂,燕妮原本是出身贵族的小姐,是特里尔城迷人的公主,她不惜一切嫁给了马克思,在经受了穷困潦倒之后,他们的爱仍未减当年。燕妮在精神上给予马克思支撑,在事业上给予他帮助与支持,在生活上给予他细致的照顾,燕妮将马克思视为“我的大孩子”,对他一生不离不弃,可以算得上是完美的童话故事。

  他们有着同样美好的理想,他们在命运的激流中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为壮丽的共产主义而奋斗。从马克思写给燕妮的情信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的柔情,言语里都充满了火一样的炙热和绵绵不尽得温柔,那是对爱情与生活的深刻诠释。当真令人羡慕不已!

  《马克思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位“千年思想家”的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细节,通过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描述,从中可以折射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风起云涌的变幻,马克思亲身经历了这场跨时代的变化,同时他又以自己先进的头脑指引着无产者前进的方向。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们需要学会的是他们永不言弃的探索求知精神,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继续自己的理想,终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读后感栏目精心推荐:

   我精心推荐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读后感

通过读“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本文最深的部分是李大钊先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关系。在物质和精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之间,这些内容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被严重误解,从而进一步突出了李大钊先生的意识和深刻性

李大钊马克思先生对马克思理论的认识是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在《资本论》上,他解释了历史唯物主义,阶级竞争理论和社会主义。他批评传统知识分子无视当时经济学的短视,劝告后代,“前历史学家完全鄙视了经济的含义。

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剖析得简明易懂,不愧是大家手笔。 读了这篇文章,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其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经济组织一经改造,一切精神上的现象都跟着改造。

扩展资料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二要点:其一是关于人类文化的经验的说明;其二即社会组织进化论。其一是说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这是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社会上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说,凡是精神上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

我们可以称这些精神的构造为表面构造。表面构造常视基础构造为转移,而基础构造的变动,乃以其内部促他自己进化的最高动因,就是生产力,为主动;属于人类意识的东西,丝毫不能加他以影响;他却可以决定人类的精神、意识、主义、思想,使他们必须适应他的行程。

其二是说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须随着他变动;社会组织即生产关系,也是与布帛菽粟一样,是人类依生产力产出的产物。手臼产出封建诸侯的社会,蒸气制粉机产出产业的资本家的社会。

生产力在那里发展的社会组织,当初虽然助长生产力的发展,后来发展的力量到那社会组织不能适应的程度,那社会组织不但不能助他,反倒束缚他、妨碍他了。而这生产力虽在那束缚他、妨碍他的社会组织中,仍是向前发展不已。发展的力量愈大,与那不能适应他的组织间冲突愈迫,结局这旧社会组织非至崩坏不可。这就是社会革命。

《为什么马克思能在中国成功》的读后感

一、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它在国际上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以下摘录一些最近几年西方国家对马克思思想的评价。
  
  1999年10月,英国BBC广播公司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荣登榜首。评选后该公司指出:“马克思作为一个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
  到了2005年7月,他们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中,又开展了一项题为“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的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的票数远远超过休谟、康德、柏拉图等人,而荣登榜首。栏目主持人布拉格宣布说:“马克思登选为最伟大哲学家有诸多因素,但是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就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加里斯特?琼斯就此发表评论说:“如果你读《共产党宣言》,你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很有力、很了不起的文件。虽然出版于1848年,但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的全球化、裁员、跨国公司、世界经济朝这个或那个方向发展,所有这些内容书中都能找到,它有令人惊讶的现实意义,其它任何文献都没有这个力量。”
  德国《明镜》周刊2005年作过一次民调,结果显示:2/3的东德人、56%的西德人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好的思想,只是迄今为止实施得较差”。2005年8月22日,《明镜》周刊刊登题为《多数德国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仍有现实意义》封面文章,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当该周刊记者问到不来梅大学劳动和经济研究所所长鲁道夫?希克尔和柏林自由大学历史学家保罗?诺尔特,为什么马克思的思想和著作现在还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希克尔回答说:“作为社会理论家,马克思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以及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模式,并勾画出一个现代社会发展的远景。这些在过去都非常吸引人,现在仍令人神往。”这两位学者都认为:“马克思改变了世界。”并且说:“在21世纪初,我们需要象马克思这样的思想家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分析资本主义的形势。”
  1998年5月13至1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与会,会议主题是:如何取代资本主义?如何实现人类的解放?法国《人道报》是这样报道的:“今年,从纽约到东京,从圣保罗到耶路撒冷,从新德里到伦敦,到处都奏响了《共产党宣言》的乐章,这次会议将再次使历史沸腾起来。”
  法国《星期四事件》报用“《共产党宣言》150周年华诞,谁来吹生日腊烛——马克思老爹后继有人”为题进行报道。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2年12月21日发表题为《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认为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是马克思,爱因斯坦、牛顿和达尔文分列第二、三、四名。文章指出:“在今天的西欧和美国,以大学生和非专业为对象的关于马克思的书一直销量稳定,而且这方面的新书还在不断问世。”
  伦敦经济学院教授梅格纳德?德赛在最近出版的新书《马克思的报复》、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今天为什么要读马克思》,指出:“马克思遭到了误解,这位伟人在许多问题上的看法都是正确的,他应当得到更多的承认”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杜梅尼尔和列维说:“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来说是理解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改革的最好办法。”
  类似的评价还有很多。不再列举。
  可以说,即使在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也有很高的地位!尤其在经历过金融危机、占领华尔街运动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重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去寻找解决方案。
  二、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全世界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全球具有崇高的地位,那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实践,效果又怎么样呢?
  很遗憾,与在思想领域的崇高影响力不同,在社会实践领域,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获得大的成功,尤其在它的诞生地:西方。
  18世纪后,西方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社会繁荣,导致大量的新思想诞生。马克思主义也是在那个背景下诞生的。
  但是,一种新思想的诞生是一回事,能不能被社会接受,能不能在社会上付诸实施又是另外一回事。
  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和战乱让西方世界的工人阶级产生觉醒,欧洲大地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人运动,包括“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以及“共产国际”运动,他们都试图在欧洲推行马克思主义理论。
  随着二战的结束,西方社会开始经济腾飞,马克思期盼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并没有发生,反而随着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中产阶级大量涌现,西方国家政府也开始注重调节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矛盾逐渐缩小,工人运动的基础逐渐丧失。
  于是,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西方世界逐步失败。
  在其他地区:
  冷战时期,苏联阵营的国家基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到了1990年以后,随着冷战结束、苏东巨变、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为一种政治指导思想首先在苏联和东欧国家被解除,至此,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在整个欧洲宣告失败。
  需要补充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一个整体在西方世界失败了,但马克思的某些具体思想还是被西方社会所接受和实施。如在罗斯福新政中,“政府干预的资本主义”体系就把马克思提出的诸如“高额累进所得税制”、“高额累进遗产税制”、“社会失业保障制”制度加以立法实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富分化。
  
  目前,坚持实行马克思主义的,在全球范围内仅有中国,越南,古巴以及少量拉美国家。在这其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他几个国家正在积极模仿中国,进行变革。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在全世界的现状。应该说,从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实践在全球并不成功。
  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它诞生的本土不能获得成功,却在中国意外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三、 中西方不同的的思维土壤
  一棵树要想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首先必须有适合它生长的土壤。有些土壤适合这些树种,有些适合另外一些。
  同样,一种社会学上的理论要在社会上进行成功的实践,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土壤。这个“土壤”是这个社会的文化环境、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实施也是一样,必须找到与它相适应的思维土壤才能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近年来,西方国家四处强行推销“西方民主制度”,结果把许多国家推进了混乱的境地,不少国家甚至出现战火和分裂,其中的原因同样是因为“西方民主”这棵树苗,并不适合当地的思维土壤。
  可见,不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还是“西方民主”这类的思想,都不是“普世价值”,都需要合适的土壤来接纳它!
  那么,中国和西方的思维土壤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呢?
  由于历史、社会文化、教育等等因素的作用,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文字。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和载体,使用不同文字会产生不同的思维习惯:
  西方人使用的拼音文字偏向符号化、抽象化,它锻炼了西方人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拼音文字传递的信息精确、细致,导致西方人思维具有精确化、微观化的特点。
  而中国人使用的汉字本身有图形特征,让中国人的思维偏向于形象化、感性化;汉字本身具有空间信息,使用汉字必须注重上下文的语境,这就造就了中国人思维中“注重关联、注重整体、偏向宏观”的特点
  这就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土壤”:
  中国思维注重整体和宏观,注重关联,西方思维注重局部和微观,注重分割和解析。
  正是这种“土壤”差异导致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西方的失败和在中国的成功!
  西方人的思维习惯让他们养成了“注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的自我认知,在思维上形成“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习惯,这种思维土壤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明显是相抵触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新学说在欧洲大陆诞生后,人们一度感到很新鲜,但却很难从根本上去接受它,因此,在欧洲大地,能够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是少数。这就是“思维土壤”的问题。
  随着战后西方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矛盾逐渐缩小,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欧洲大地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却成功了呢?因为中国拥有接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土壤。
  深入研究后,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甚至在很多方面本身就像是“中国的学说”!
  我们继续分析。
  四、 马克思主义思想更象一种“中国学说”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组成部分:
  哲学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学方面:政治经济学
  政治学方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实际上更像是中国的学说,因此他们更适合中国的思维土壤:
  马克思的哲学更象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具有以下两大差别:
  在研究对象方面:西方传统哲学重点研究“人”,“自然”,“心灵”等问题的“本身”,并且越来越细节;中国哲学则注重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一个注重“本体”,一个注重“关联”;
  在研究方法上,西方传统哲学强调“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思考方向是单向的,希望找到绝对的、唯一的真理;而中国哲学强调辩证思维,强调关联、转化。
  简单说就是:一个强调“只有一个正确”,一个强调“两者都有道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借助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来研究问题,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法,认为万物可以互相转化,互相影响。
  马克思哲学中“对立统一” “螺旋式上升”等观点都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物极必反、阴阳转化”等学说有相通之处。
  总之,马克思的哲学,是在研究“关联”问题,采用“都有道理”的辨证思想,从这一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像是中国哲学。
  马克思的经济学更接近于中国人对经济的观点
  西方受到“重商主义”的影响,高度重视商业行为,他们把“经济”当作一个极端重要的社会现象,产生独立的“经济学”加以研究,并且越来越细,形成一个体系。西方经济学注重保护个人财产,强调市场的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中国历来把经济行为置于整个社会运行之中的角度去观察,认为经济行为必须服从于社会整体,强调政府的绝对管控。
  在这方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也和中国人的经济观点接近:它把经济活动置于整个社会的层面进行观察,综合分析政治、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阶级的划分,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强调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而不是放任,它揭示了不受约束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危害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更加接近于中国传统的经济观。
  马克思的政治学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
  传统西方政治思想的基础是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强调保护个人权利,西方社会普遍认为:“局部重于整体,至少是局部和整体同等重要”,因此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都是围绕保护个人权利这个核心。
  中国社会的传统是集体主义,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是大一统的政治思想。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西方社会存在两个阶级,不加限制地“保护个人权利”实际上是在保护少数剥削阶级的利益,它的本质是损害广大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应该推翻这种制度,实行保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无产阶级专政”。
  保护多数人利益还是保护少数人利益,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传统的资本主义政治理论的根本差别。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都注重保护大多数人的整体利益。从这一点看,马克思主义又一次和中国传统思想吻合。
  综上三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西方传统思想具有重大差别而与中国传统思想高度吻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存的土壤。
  在20世纪初,中国处于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的社会思潮五花八门,大家都在寻找一个适合中国的发展方向,这其中,有复古思想,有全盘西化思想,也有马克思主义思想。
  由于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高度契合,这种思想一经传入,就深深吸引了广大劳苦大众。在进步青年和大批开明绅士中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了的马克思主义,它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变成了中国人能够听得懂的理论,于是才能够逐渐影响大多数中国人。
  可以说,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过程,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战胜“极少数人的利益”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大地战胜西方传统思想的过程。
  至此,我们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成功。
  现在问题出现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出现在西方世界里,却和中国思维更相近?
  这就需要分析它诞生的环境以及他的思想形成过程。
  五、 马克思为什么像个中国人?
  ---独特的德国以及黑格尔的作用
  马克思是个德国人。德国本身属于西方文明的一部分,但德国又具有很独特的特性。
  日耳曼文化中具有很强的集体主义精神,强调服从和纪律。这一点与传统西方文化中注重个体的文化具有差别。这也让德国在西方世界里一直很独特,从发起两次世界大战到战后的快速崛起,从严谨、纪律的个人特色到孕育大量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德国都显现出与西方其他国家的差别。
  德国文化中的这一点与中国文化更接近。
  另一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哲学家黑格尔。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非常大。
  在黑格尔的著作中,虽然多次批判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但通过这些批判,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中国传统思想有着深入了解。
  我们阅读黑格尔的哲学著作,可以发现很多中国思想的影子,甚至有学者干脆说黑格尔完全是抄袭了《道德经》,只不过把《道德经》变成了西方话语给述说出来。
  
  黑格尔那个“绝对精神”就相当于老子的“道”。
  老子说道的运动是“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是循环反复的)。黑格尔则用一个“否定之否定律”来命名。大同小异。
  老子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两极相生相克的思想,黑格尔谓之“对立统一律”。
  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思想,黑格尔谓之“质量转变律”。
  …….
  当然,我们没必要去深究黑格尔到底是不是完全抄袭了老子,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相似性。黑格尔的辩证法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相通的。
  黑格尔的三大辩证规律是黑格尔思想的 “内核”,这些内核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是我们就看到:德国在西方世界具有某种中国的影子,黑格尔思想也具有某种中国思想的影子,这就导致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具有中国思想的影子!所以它更适合中国的土壤。
  六、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最后我们再谈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是教条化、机械化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后的产物。
  我们不能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凭空从西方学来个“马克思主义”,然后再强加给了中国社会,而是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共鸣,是中国人“使用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创造和改变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就一直在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直在进行“中国化”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变成了中国人能够接受的语言,指导着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同时,又把工作中遇到的新成就,新思想不断转化成理论,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使得马克思主义越来越适应中国独特的国情。
  从推翻国民党政权到随后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一直在不断地中国化,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到了今天,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世界优秀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今中国思想的核心。
  这将是一个跨越古今中外,包容了各种优秀文化的思想体系。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已经深深融合到了中国现代思想体系之中。
  最后,我们可以回答文章开头的那两个问题了:
  第一: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失败是因为西方缺乏它生存的土壤,而中国思维方式则是它的适合土壤。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可以成功。
  第二: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西方思想体系,它更像一个中国思维,而且中国人也在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因此,中国一定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中国不需要全盘西化。
本文标题: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读后感(怎样认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04)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20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刘白羽日出读后感(刘白羽日出读后感50字)吃香凶恶的读后感(跪求吃相凶恶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