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思维》的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
《策略思维》的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策略思维》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策略思维》的读后感1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知识的领域如此广博,虽然此前你可能抽象的这么认为,如今你才见真身。
一直以来策略这一词离我们生活既不遥远,因为时刻似乎都会涉及到,然而也不很近,因为并不是经常或刻意的用到策略,而详读此书才发现,原来应用好了策略思维,很多事会做起来更顺畅、更优异,或者退一步说,虽然你在生活中不运用策略思维,但你至少可以避免他人运用这些策略对付你。虽然不能用“害人之心不可心,防人之心不可无”来比喻,但其意境还是略略相同的。
本书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述生活中希疏平常的一些事。比如囚徒困境、纳什均衡、零和博弈等概念,这在心理学领域很普及,但对于很多专业外人士却较陌生,而囚徒困境零和博弈等类似的情况生活工作中可能经常会遇到,所以作为非专业人士懂得些策略的专业理论,属实对思考、行为都很有裨益。
书中的案例生动具体地剖析了生活中的常态(比赛、选举、职业选择等)现象运用策略思维后,你如何探究其规律、内涵,你会发现原现很多看似枯燥、乏味、顺理成章的生活工作原来大有文章、原来很有内涵呢!所以呢,有鉴于此,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可能适度的考量下,不需刻意运用策略,只略用策略思维的思路理顺下,也许可以改变原有的枯燥与乏味呢!
不过由于这本书的背景是美国,所以书中的案例与理论与中国国情不完全相符,理解上略晦涩些,再加上本人数学较差,而其很多案例中关系到数学分析、图表、逻辑什么的,据说这本书已经较其它专业书籍祛除了很多公式、图表什么的,可是我读来还是很吃力,那么读其它类似专业书岂不成了天书?
说到这个专业性,因为不懂所以与几个友人在一起探讨书中案例与理论,友人们很感兴趣,也激发起了我的广泛兴趣,正所谓,我虽有短板,亦可以取长补短嘛!所以说,本书激起了我很浓厚的学习兴趣,深深的感悟:学无止境。
《策略思维》的读后感2国庆假期拜读了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和巴里.J.奈尔伯二人所著的《策略思维》这本书,它让我受益匪浅。
咱们中国有句偈语“人生如棋,步步惊险”。所以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要走好每一步,下好每一步棋。而每一步棋,便是我们在与竞争对手博弈。而且对于这盘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茫然的,因为敌明我暗,它充满着未知。在这棋局里,我们从最初的莽撞,锋芒毕露直到我们的对手,微笑着,不费丝毫气力便将我们辛苦建立的局面瓦解。蓦地,我们恍然大悟,尔后变得内敛、稳重亦变得谨慎。
我们所处的对手是一个极其狡猾的对手,他设陷阱,布奇兵,迂回而战,无一不考验着我们的棋艺。他为我们埋下了一个又一个圈套,等着我们自投罗网,举手投降;他也为我们设置了一个又一个诱惑,仿若一朵朵娇艳的鲜花,等待着我们前去摘取。在面对这些圈套,诱惑,我们不得不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清醒的头脑,识破这些或低级或高明的骗局,继续这场博弈。
博弈——是战争的艺术,《策略思维》这本书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我这样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当今比较流行的博弈学说。博弈是指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简单说就是人与人之间为了谋取利益而竞争,亦友亦敌。人生一直就是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
此书把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试图从中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办法,从而使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更加明了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它是一本挑战智商的书......
人生就是一场博弈,这场博弈并非只有起点与终点,在这过程里,有时我们占上风,有时他人占上风,而这便是顺境与逆境。在这其中,我们应懂得在顺境中不陶醉,在逆境中不气馁。曾记得《易经》中有泰、否两卦象,两卦象相辅相成,否及则泰来,如此环复,就好比失败是成功的开端,而成功亦是失败的缘起。而我们总是渴望着美好的成功的到来,殊不知为了成功,我们先要学会失败,前人总说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在一次次失败后总结,积累经验所取得的。善于对失败总结的人是智者,不怕失败的人是勇者,被一次失败就打倒的人是懦夫,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失败的是愚人。而智者不惑,勇者无惧,懦夫气馁,愚人无救。
从《策略思维》中我们从小故事中细细品味,当我们处于优势的时候要先观察对手出牌情况,然后选择最稳妥最有效的策略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当我们受制于人、处于被动地位之时,我们要解放思想切不可畏手畏脚,运用最大胆、最强势的方式将对手一击致命,争取一举扭转乾坤。
拜读此书的过程中,联系到我们日常工作过程中,一直在博弈的例子。如:
1、竞争谈判
我们和客人谈判的时候,一定要一击击中,不要拖延,当机立断,不给对方时间上的思考,击中要害,不给对手还击的机会。当然谈判前做充分的功课,知己知彼,方能做到百战百胜。因为谈判的时间越长,蛋糕就越变越小,如同罢工一样,都停产就没有利润,没有工资发,所以解决的方案是,从谈判可能持续到的最后一天发生的情形倒推,推到谈判发生的第一天,直接给一个条件,把问题解决,符合双方的利益。速战速决,不给对方予过多的时间去思索。
2、针对两阶段出价法
根据市场经济原理,占据市场先机的产品先卖的人赚的多,后卖的人拿的钱少,以此吸引人都先来卖。攻破方式就是用均衡折中的方式稳定出价。先卖的'人赚的多,后卖的人拿的钱少,以此吸引人都先来卖。攻破方式就是用均衡折中的方式稳定出价。把议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真正的市场赢家。
3、阻吓
古人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所以在必要的时候露出锋芒,不战而屈人之兵。必要时要制造市场资源的恐慌心理,埋下价格高涨的伏笔。即使手握解决方案,但也一定要将最坏的结果先铺设,从而能制造利润的最大化。
4、小步前进
一笔大交易,如果怕被违约,那么可以小步前进,一次交换一点,任何一次失败了,损失只是这个大项目的一小部分。因此小部分的违约不符合利益,这个项目就会很容易的走完。因为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如果稳定的小步发展,建立信任感,以服务取胜。
5、价格战
对于价格战,最好的策略是使用一小部分的商品去参与,因为小货的杀商力度非常的强悍,但损失不会大,从而打击对手的心里,对我们后续的出价捉摸不透。
总之,书介绍的内容还是不错的,但是过多的强调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个人认为更多的是要研究如何走出囚徒困境,如何通过合作实现双赢。
《策略思维》的读后感3读了《策略思维》,才发现原来博弈论的思想在我们生活中竟然无处不在:干什么工作适合自己;和谁结婚才会得到终身的幸福;在上班高峰时走哪条路线最省时间;投资给谁有更高的回报率;扑点球时应该向左还是向右……而且,我们周围的人都是决策的制定者,你不是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做决定。相反,你身边全是和你一样的决策制定者。虽然冲突的成分很多,但是合作的因素也不少。
《策略思维》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奈尔伯夫教授与普林斯顿大学迪克西特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推出的一部关于“博弈论”的名著。在出版前,知道博弈论的人还寥寥无几,懂得将博弈论用于实践的人更是屈指可数;有关博弈论的著作充满数学公式,令人望而生畏。作者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博弈论策略思维的道理。试看一例:奈尔伯夫大学毕业的时候,在剑桥大学的正式舞会上参加轮盘赌游戏并且以700:300的大比数领先。眼看大奖在望,鬼使神差他却无视已经具有的后动优势,在最后一轮大意先行,结果功败垂成。事后他回忆那天酒喝多了,忘记了博弈论的教导:领先的时候要采取让对手先行的保守策略。这位博弈论的高才生,就这样输在原来处于第二位并且曾经求和建议分享奖励的女士手下。
而后来,先是纳什获得诺贝尔奖,然后又有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博弈论达到全盛时期,在绝大多数大学中博弈论成了。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前页中国南方中等城市从事单调而重复工作者如我辈,忙忙碌碌如蒙眼之驴盲目前进,对博弈论只是略有所闻,对《策略思维》没听过也无兴趣。奉师长之命而读书,初读以为如鬼谷子之诡计,细读之才发现这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博弈论》读书笔记
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了解了一些经典的博弈理论,比如囚徒困境、博傻理论、智猪博弈、哈丁公用地悲剧、纳什均衡、帕累托优势、胆小鬼博弈,相继博弈与同时博弈等等。“智猪博弈”解释了为什么占有更多资源者必须承担更多的义务。胆小鬼博弈表明了将自己的意图传达给竞争对手的重要性。在胆小鬼博弈中,如果对手知道你的策略。而且这项策略比较强硬,那么你就会成为赢家。因此,在胆小鬼博弈中有一件事很重要,就是千万不要阻止对手来打探你的行动。如果你隐瞒,就表明了你并没有进入的决心。纳什均衡是指在一个策略组合中,所有的参与者面临这样的情况:给定你的策略,我的策略是我最好的策略;给定我的策略,你的策略也是最好的策略。即双方在对方给定的策略下不愿意调整自己的策略。博弈的结果可以达到均衡,也可以不均衡。博弈的均衡是稳定状态,因而是可以预测的。有些博弈的均衡点不止一个,比如夫妻博弈中就有两个纳什均衡点。不是所有的博弈都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点,但至少存在一个混合策略均衡点。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均衡。
非合作博弈的过程,感觉博弈的双方是在下棋。每做的一个策略都是对对方策略的反应。相继博弈过程中,博弈双方是在一个来回一个来回地下棋,而在同时博弈过程中,博弈双方需要一次性下多步棋,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比如《时代》和《纽约时报》的选题。
同时,本书也有很多有趣的博弈案例,比如警察与小偷的博弈、夫妻博弈、不虞现象、柠檬市场,等等。通过这些案例会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类似的情景。还有,本书也提出了面临生活中的博弈,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比如面临“冤冤相报”的困境如何破解?人际交往中如何博弈?在爱情中的两人如何博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怎样在相亲中有效地利用单独评价与比较评价的优势?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分好粥?军事战争中攻守双方如何博弈?怎样的威胁才适度?怎样的惩罚才有效果?在冤冤相报过程中,博弈双方如果每次能在报复时减少10%,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在恋人之间的博弈中,胜利总是属于那些善意的、宽容的、强硬的、简单明了的恋人们。相亲中的比较策略比较有意思,如果你是个女孩子,要准备去相亲。如果你长得漂亮而你的朋友很丑,那就带她一起去,这样可以反衬你的美;如果你们两个都很漂亮,那你就应该选择一个人去;如果你们两个都很丑,应该一起去,因为如果你一个人去的话,他会将你和他日常见过的女孩子比较;如果你们都很丑,假设你有一个很明显的丑陋的标志(如胎记,显性特征),而你有知识和谈吐方面的优势(隐性特征),就应该让室友同去。自己一个人去的话,可能会一眼对你的形象大打折扣。反过来,如果室友知识渊博而有明显胎记,你就应该自己去。这个策略可被用于求职、产品促销等方面。
有一个博弈的例子让我感触良多,就是“待宰的猴群”。每天主人打开笼子的时候,每只猴子都不敢有任何举动,以免引起主人的注意而被杀掉,当主人选中其中一只猴子的时候,别的猴子幸灾乐祸,但最终,所有的猴子都被杀掉。这让我想起了南京大屠杀,为什么那么少的士兵能杀那么多的老百姓,而没有人起来反抗?公共汽车上的窃贼与乘客也是这样的例子。
还有一些烧脑的博弈例子,如三个快抢手的对决、强盗分钻石。懂得博弈论后,我们会知道并不是实力最强的人赢的机会最大。还有一些关于概率论的例子,给我感觉比较深的是,关于概率,不能相信感觉。概率论也是需要好好掌握的理论。
分粥游戏也很有意思,各方博弈的结果最终会形成一个制度。一个7人小团体共同生活,怎样进行分粥呢?第一种方法是指定一个大家信得过的品德高尚的人分粥,一开始还比较公平,后来就开始偏向溜须拍马和亲戚,风气也越来越坏。第二种方法是大家轮流主持分粥,一周每人分一天,结果每人每周只有一天能吃饱。第三种方法是成立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对分粥进行监督和制约,这种方法可以公平分粥,但效率太低,每次分完粥都凉了。第四种方法是每人轮流值日分粥,但分粥的人要最后一个领粥,这个制度保证了么七个碗里的粥一样多。这个博弈达成共识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一个制度。一个制度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找到了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纳什均衡。
书中还提到一个精彩的案例,美国小公司哈勒尔如何打败保洁公司推出的”新奇“清洁喷液的。”新奇“清洁喷液的推出给哈勒尔带了巨大的恐慌,他随即采取了三个步骤:第一步,宝洁在丹佛试销产品时,哈勒尔选择悄悄从丹佛撤出了自己的所有产品,方法是中止在丹佛的所有广告和促销,停止供货,使宝洁的试销“感觉良好”。第二步,在宝洁大面积上市“新奇”产品时,哈勒尔以原来50%的价格倾销,使宝洁遭遇伏击,哈勒尔还开始广告攻势“销售期有限”,使消费者在很短时间内购买了可以用半年的哈勒尔产品。之后,新奇再采用降价策略已经不管用了,消费者在半年之内已经不可能再买了。于是,“新奇”遭遇严重滞销,宝洁认为这是错误产品,中止了生产销售计划。
本书还谈到最佳策略的选择。最佳策略就是能够给你最大成功机会的策略。在我们面对选择时,决策的核心并不在于结果的最优,而是决策过程的最优化,只要策略合理,结果当然就不会差。每个策略都可能会产生不虞现象,需要仔细考虑。了解博弈论,做个理性的决策者,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
(2021.7.29)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