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出乐观的孩子有感读完《教出乐观的孩子》整本书,感觉有些内容一遍看完,还不能很好地消化,但给我总的一个感受就是积极、乐观,给我们传递着正能量,...
读教出乐观的孩子有感
读完《教出乐观的孩子》整本书,感觉有些内容一遍看完,还不能很好地消化,但给我总的一个感受就是积极、乐观,给我们传递着正能量,难怪称之为“积极心理学”。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那时儿子江江5岁左右,由于我婆婆每个月要去服侍太公10天不在家了。记得那个冬天的早上,我起床后,到厨房打开水、拿早饭,结果在路上碰到穿着单薄的睡衣、流着眼泪的儿子。当时我鼻子一酸,眼泪就想掉下来:我们两个没人管、没人疼,老公又腰椎不好不能来看我们。但是我转念一想:哎,这不是可以当作对我们两个的考验。我不会去刻意制造困难,让孩子吃苦头,但是遇到困难,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提高孩子的生存等能力。这样一想我轻松了许多,于是我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对儿子说:“江江,妈妈很高兴你能跑出来迎接我,下次醒来早还可以帮妈妈的小助手。但是今天有2个小事情没做好:第一,大冬天没穿好衣服;第二,哭鼻子。下次你能改掉这两个坏毛病吗?”这样既教育了孩子,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应对生活困境的好方法,而且我自己也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不怨天尤人的好妈妈。这真是一箭三雕的好事情。
其实这只是人的一念之差而已。如果我按着前一次的感觉走,我会一直沉浸在痛苦当中,越觉得好像全天下的人都亏欠你似的。我一直记得这样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好坏都不是绝对的,好事中也存在着坏的隐患,坏事中也存在着好事的兆头,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我会鼓励自己:这也许是好运快要近了,在这样的逆境中我才能更快地成长起来,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放宽眼界,其实这算不了什么。确实一件事在当时认为是很难过、很痛苦的,但你过去了一段时间,再回过头去看看,也许真的不算什么。
所以我认为要教出乐观的孩子,那么老师自己要做一个乐观的.人。尽管我在学校里总带有一丝紧张感,感觉有做不完的事情,但是我努力地在改变自己:这几次周前会议樊秋霖老师的礼仪教育,让我受益匪浅,腰挺得更直了,人显得精神多了;每天晚上快走半小时,做佳木斯半不时,整个人在运动中放松了身心、发泄掉了不良情绪,人感觉更有活力了……。
我明白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在努力改变当中,就像我的数学教学一样,我努力地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可能目前我的课堂当中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但是可以算是量变了吧,等积累到一定阶段就可以达到质变的效果了。我努力着,也期待着……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那时儿子江江5岁左右,由于我婆婆每个月要去服侍太公10天不在家了。记得那个冬天的早上,我起床后,到厨房打开水、拿早饭,结果在路上碰到穿着单薄的睡衣、流着眼泪的儿子。当时我鼻子一酸,眼泪就想掉下来:我们两个没人管、没人疼,老公又腰椎不好不能来看我们。但是我转念一想:哎,这不是可以当作对我们两个的考验。我不会去刻意制造困难,让孩子吃苦头,但是遇到困难,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提高孩子的生存等能力。这样一想我轻松了许多,于是我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对儿子说:“江江,妈妈很高兴你能跑出来迎接我,下次醒来早还可以帮妈妈的小助手。但是今天有2个小事情没做好:第一,大冬天没穿好衣服;第二,哭鼻子。下次你能改掉这两个坏毛病吗?”这样既教育了孩子,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应对生活困境的好方法,而且我自己也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不怨天尤人的好妈妈。这真是一箭三雕的好事情。
其实这只是人的一念之差而已。如果我按着前一次的感觉走,我会一直沉浸在痛苦当中,越觉得好像全天下的人都亏欠你似的。我一直记得这样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好坏都不是绝对的,好事中也存在着坏的隐患,坏事中也存在着好事的兆头,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我会鼓励自己:这也许是好运快要近了,在这样的逆境中我才能更快地成长起来,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放宽眼界,其实这算不了什么。确实一件事在当时认为是很难过、很痛苦的,但你过去了一段时间,再回过头去看看,也许真的不算什么。
所以我认为要教出乐观的孩子,那么老师自己要做一个乐观的.人。尽管我在学校里总带有一丝紧张感,感觉有做不完的事情,但是我努力地在改变自己:这几次周前会议樊秋霖老师的礼仪教育,让我受益匪浅,腰挺得更直了,人显得精神多了;每天晚上快走半小时,做佳木斯半不时,整个人在运动中放松了身心、发泄掉了不良情绪,人感觉更有活力了……。
我明白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在努力改变当中,就像我的数学教学一样,我努力地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可能目前我的课堂当中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但是可以算是量变了吧,等积累到一定阶段就可以达到质变的效果了。我努力着,也期待着……
给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爱孩子是本能,育孩子是责任。从古至今,中国父母为孩子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总想为孩子多创造财富,多积累家业。让自己辛苦,再辛苦一些,只希望等孩子长大后还有老可啃,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投入到了带孩子带孙子这件事业上。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们用尽一生的时间去试图燃烧自己,照亮孩子,但是换来的却未必是孩子的感激。豆瓣上有个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122737的成年孩子们在控诉着父母用爱的名义对自己带来的伤害。而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中。
心理学界在介入心理问题的治疗时,不可或缺的也是挖掘人的原生家庭。不得不说,父母不恰当的爱,带给一个幼小心灵的,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那么,什么才是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呢?
被成为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的马丁.塞利格曼先生用自己大量的实证研究和丰富的理论支撑写了一本关于育儿的书--《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指出--乐观,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的确如此,让孩子乐观就是让他们在心理上免疫,防止他们陷入情绪抑郁,退缩,较低的成就感,甚至不健康的身体。让孩子乐观,就是给了他一对可以翱翔蓝天的翅膀。
如何教给孩子乐观呢?
(1)做乐观的父母
马丁.塞利格曼先生指出,孩子的悲观来自四个来源,它们分别是: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性批评、掌控感和无助感的经历。
由此可见,要想培养乐观的孩子,家长必须有意识地改变和完善自己,让自己先成为乐观的人。父母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恐惧都具有传染性,两者都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制品。爱孩子,不仅仅在于一粥一饭,一车一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父母身上的乐观和力量。想要给予孩子真正的爱,首要的就是教育好自己,让自己心智成熟,情绪稳定,乐观智慧,热爱生活。也需要父母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与懒惰对抗,与恐惧较量。
(2)感觉满意vs 表现满意
有一天,上三年级的儿子闷闷不乐的拿回了他的语文试卷,92分。他很不开心,给我说考的太差了,因为全班平均分是94分。作为一个自认为深爱孩子,试图安慰孩子的妈妈,与孩子展开了下面的对话:
我:“你已经考得很好了,你看,作文只扣了三分。前面错的也都是粗心,下次努力会更好的。”
孩子:“你说得不对,我都连续三次倒数了。很差,我很差。”
说完他就趴在桌子上哭起来了,比刚见我的状态还要悲伤。
哪尼?不是都说要鼓励孩子吗?不是说要肯定教育吗?为娘的我已经很克制了,怎么鼓励失效了?......
这样类似的情况出现过很多次,我所以为的鼓励教育非但没有燃起孩子的斗志,反而让孩子陷入更大的沮丧。问题出在哪里?
赛利格曼先生的这本书给了我答案。
父母重视孩子的自尊,但是忽略了孩子的掌控感、坚持、克服挫折以及应对挑战的能力,这会使孩子更容易抑郁。
也就是说,如果只让孩子在虚假的鼓励中感觉满意,而非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掌控感和自信心,得到表现满意。这样虚假的感觉满意,反而会让孩子陷入更大的沮丧和抑郁。
看来,肯定教育必须建立在孩子有了好表现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一概而论的肯定和鼓励。
亚里士多德对快乐做出过这样的定义:“快乐不是一种可以与我们所作所为分开的感受,快乐就好像舞蹈中优美的动作,不是舞者在跳完舞后的感受,而是将舞跳得很好时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成就感。除了正确的行动以外,快乐是无法从其它任何方式中得来的。”
因此,放手让孩子去做,当有了进步和成绩时给予大肆的赞赏,这才是肯定教育的精髓。越俎代庖地照顾孩子,会让孩子失去了获取掌控感的机会。而没有成绩,只有虚假的赞赏,也教不出乐观的孩子。
(3)积极的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是乐观养成的基础。乐观的“积极思维”告诉我们,乐观可以是那些百说不厌的励志言词,例如,“每一天,每一件事,我都越做越好”。再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的语录。这些可以是乐观的证明,却远不是乐观的全部。乐观不是没心没肺的傻乐呵。
对解释风格的判断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
永久性,是指影响我表现不好的因素你是解释为永久性的还是暂时性的。
普遍性,是指这些不好的因素仅仅只是影响了我某个点还是影响了我的全部生活。
个人化,是指这次不好情况的原因是我个人因素还是外界条件造成的。
在塞利格曼先生看来,乐观的解释风格就是在遇到困难时,解释为暂时性,特殊性和外归因,从而让自己更加乐观,拥有抗挫折力。遇到成功时,则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和内归因,从而让自己更加乐观,拥有自信力。
举例来说,孩子一次考试考不好,乐观的孩子就会认为是暂时的,只是这次没考好而已。认为是特殊情况,比如只是这门课差了点,但跑步跑得超级快,也不影响自己的自信心。认为是外因的,比如是考题比较难。这样的内在解释风格会让孩子顺利的扛过挫折,对下次的成功和进步依然怀抱希望。
有人可能会质疑,如果总是外归因,是否会让孩子学会了逃避责任?
这当然需要父母慢慢教会孩子对一件事的客观认知,这需要在慢慢的成长升级思维方式。但是在幼年时期,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是未来更加客观和负责的基础。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犯错时或总结失败时,责怪具体的错误行为本身,而不是责怪孩子的个性。这也是建立乐观的解释风格过程中外归因的一个表现。
(4)积极的气氛
温暖与热情的气氛,清楚的安全信号,无条件的爱但有条件的奖励,这些都会增加孩子生活中的乐观性。
无回应处即绝境。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指出父母温暖而尊重的回应是一个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必要条件。
还记得微信圈里疯传过一个小学生写的给妈妈洗脚的作文,在于孩子的互动中,这位妈妈全程关注手机,对孩子的所言所行只是敷衍了事的回应。这大大的刺痛了孩子满满的寻求关注和连接的心。
对孩子来说,批评是可怕的,责骂是可怕的,但最可怕的是石沉大海般的无响应,是一个人不知所措地面对冷漠。最好的爱是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肯定的语言,精心的时刻,身体的接触,用心的礼物,服务的行动。这些都是能给予孩子的爱的语言。
爱孩子,不是高高在上的管束,而是用眼看,用耳听,用嗅觉,用触觉,用味觉去给予有温度的爱。在这样的五感之爱的包围中,才有可能教育出乐观向上,有共情力有抗挫折能力的孩子。
爱孩子是本能,育孩子是责任。从古至今,中国父母为孩子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总想为孩子多创造财富,多积累家业。让自己辛苦,再辛苦一些,只希望等孩子长大后还有老可啃,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投入到了带孩子带孙子这件事业上。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们用尽一生的时间去试图燃烧自己,照亮孩子,但是换来的却未必是孩子的感激。豆瓣上有个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122737的成年孩子们在控诉着父母用爱的名义对自己带来的伤害。而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中。
心理学界在介入心理问题的治疗时,不可或缺的也是挖掘人的原生家庭。不得不说,父母不恰当的爱,带给一个幼小心灵的,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那么,什么才是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呢?
被成为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的马丁.塞利格曼先生用自己大量的实证研究和丰富的理论支撑写了一本关于育儿的书--《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指出--乐观,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的确如此,让孩子乐观就是让他们在心理上免疫,防止他们陷入情绪抑郁,退缩,较低的成就感,甚至不健康的身体。让孩子乐观,就是给了他一对可以翱翔蓝天的翅膀。
如何教给孩子乐观呢?
(1)做乐观的父母
马丁.塞利格曼先生指出,孩子的悲观来自四个来源,它们分别是: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性批评、掌控感和无助感的经历。
由此可见,要想培养乐观的孩子,家长必须有意识地改变和完善自己,让自己先成为乐观的人。父母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恐惧都具有传染性,两者都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制品。爱孩子,不仅仅在于一粥一饭,一车一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父母身上的乐观和力量。想要给予孩子真正的爱,首要的就是教育好自己,让自己心智成熟,情绪稳定,乐观智慧,热爱生活。也需要父母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与懒惰对抗,与恐惧较量。
(2)感觉满意vs 表现满意
有一天,上三年级的儿子闷闷不乐的拿回了他的语文试卷,92分。他很不开心,给我说考的太差了,因为全班平均分是94分。作为一个自认为深爱孩子,试图安慰孩子的妈妈,与孩子展开了下面的对话:
我:“你已经考得很好了,你看,作文只扣了三分。前面错的也都是粗心,下次努力会更好的。”
孩子:“你说得不对,我都连续三次倒数了。很差,我很差。”
说完他就趴在桌子上哭起来了,比刚见我的状态还要悲伤。
哪尼?不是都说要鼓励孩子吗?不是说要肯定教育吗?为娘的我已经很克制了,怎么鼓励失效了?......
这样类似的情况出现过很多次,我所以为的鼓励教育非但没有燃起孩子的斗志,反而让孩子陷入更大的沮丧。问题出在哪里?
赛利格曼先生的这本书给了我答案。
父母重视孩子的自尊,但是忽略了孩子的掌控感、坚持、克服挫折以及应对挑战的能力,这会使孩子更容易抑郁。
也就是说,如果只让孩子在虚假的鼓励中感觉满意,而非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掌控感和自信心,得到表现满意。这样虚假的感觉满意,反而会让孩子陷入更大的沮丧和抑郁。
看来,肯定教育必须建立在孩子有了好表现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一概而论的肯定和鼓励。
亚里士多德对快乐做出过这样的定义:“快乐不是一种可以与我们所作所为分开的感受,快乐就好像舞蹈中优美的动作,不是舞者在跳完舞后的感受,而是将舞跳得很好时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成就感。除了正确的行动以外,快乐是无法从其它任何方式中得来的。”
因此,放手让孩子去做,当有了进步和成绩时给予大肆的赞赏,这才是肯定教育的精髓。越俎代庖地照顾孩子,会让孩子失去了获取掌控感的机会。而没有成绩,只有虚假的赞赏,也教不出乐观的孩子。
(3)积极的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是乐观养成的基础。乐观的“积极思维”告诉我们,乐观可以是那些百说不厌的励志言词,例如,“每一天,每一件事,我都越做越好”。再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的语录。这些可以是乐观的证明,却远不是乐观的全部。乐观不是没心没肺的傻乐呵。
对解释风格的判断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
永久性,是指影响我表现不好的因素你是解释为永久性的还是暂时性的。
普遍性,是指这些不好的因素仅仅只是影响了我某个点还是影响了我的全部生活。
个人化,是指这次不好情况的原因是我个人因素还是外界条件造成的。
在塞利格曼先生看来,乐观的解释风格就是在遇到困难时,解释为暂时性,特殊性和外归因,从而让自己更加乐观,拥有抗挫折力。遇到成功时,则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和内归因,从而让自己更加乐观,拥有自信力。
举例来说,孩子一次考试考不好,乐观的孩子就会认为是暂时的,只是这次没考好而已。认为是特殊情况,比如只是这门课差了点,但跑步跑得超级快,也不影响自己的自信心。认为是外因的,比如是考题比较难。这样的内在解释风格会让孩子顺利的扛过挫折,对下次的成功和进步依然怀抱希望。
有人可能会质疑,如果总是外归因,是否会让孩子学会了逃避责任?
这当然需要父母慢慢教会孩子对一件事的客观认知,这需要在慢慢的成长升级思维方式。但是在幼年时期,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是未来更加客观和负责的基础。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犯错时或总结失败时,责怪具体的错误行为本身,而不是责怪孩子的个性。这也是建立乐观的解释风格过程中外归因的一个表现。
(4)积极的气氛
温暖与热情的气氛,清楚的安全信号,无条件的爱但有条件的奖励,这些都会增加孩子生活中的乐观性。
无回应处即绝境。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指出父母温暖而尊重的回应是一个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必要条件。
还记得微信圈里疯传过一个小学生写的给妈妈洗脚的作文,在于孩子的互动中,这位妈妈全程关注手机,对孩子的所言所行只是敷衍了事的回应。这大大的刺痛了孩子满满的寻求关注和连接的心。
对孩子来说,批评是可怕的,责骂是可怕的,但最可怕的是石沉大海般的无响应,是一个人不知所措地面对冷漠。最好的爱是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肯定的语言,精心的时刻,身体的接触,用心的礼物,服务的行动。这些都是能给予孩子的爱的语言。
爱孩子,不是高高在上的管束,而是用眼看,用耳听,用嗅觉,用触觉,用味觉去给予有温度的爱。在这样的五感之爱的包围中,才有可能教育出乐观向上,有共情力有抗挫折能力的孩子。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书笔记第八章——第十章
第八章
1、如何找到实验对象,计划第一部分教孩子捕捉思维、第二部分教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冲突和解决社交问题。
2、我们人手有限,需要教会更多父母和老师懂得这些方法,让大家一起帮助孩子做心理免疫,所以作者开始教导更多的成年人。
第九章
乐观认知技能:第一技能是在您感觉最难过的时候,要尝试指认出闪过脑海里的那些想法,也就是“捕捉思维,第二对自动思维进行评估,第三解释自动思维,第四化解灾难性的思维。
ABC模式:A、代表不好的事,C、代表后果,不愉快事情后的感觉和行为 B、代表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与解释。
第十章
习得性乐观不是对世界持有未经证实的正面想法中而来,而是从”非负面“思维的力量中而来。
解释风格悲观的: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乐观的暂时性、特殊性、非个人的。
乐观解释需要正确性,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是个人责任、第二是”空虚乐观“也就是没有证据的乐观解释,这些是作者不支持的。
1、如何找到实验对象,计划第一部分教孩子捕捉思维、第二部分教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冲突和解决社交问题。
2、我们人手有限,需要教会更多父母和老师懂得这些方法,让大家一起帮助孩子做心理免疫,所以作者开始教导更多的成年人。
第九章
乐观认知技能:第一技能是在您感觉最难过的时候,要尝试指认出闪过脑海里的那些想法,也就是“捕捉思维,第二对自动思维进行评估,第三解释自动思维,第四化解灾难性的思维。
ABC模式:A、代表不好的事,C、代表后果,不愉快事情后的感觉和行为 B、代表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与解释。
第十章
习得性乐观不是对世界持有未经证实的正面想法中而来,而是从”非负面“思维的力量中而来。
解释风格悲观的: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乐观的暂时性、特殊性、非个人的。
乐观解释需要正确性,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是个人责任、第二是”空虚乐观“也就是没有证据的乐观解释,这些是作者不支持的。
读书笔记(三)《教出乐观的孩子》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书心得
坦率说这本书我只读到第九章,可能后半部实操部分更需要费心研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这本书令我受到震撼的部分有好几个,下面我主要想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其中的一个:孩子的乐观从哪里来。
“ 孩子乐观与否和家族基因-父母解释问题的模式-老师、朋友等亲密接触人的看待问题方式有很大关系。父母乐观,孩子也更容易乐观。批评或引导孩子要注意不要把问题解释为长期的、普遍的、人格化的,而要针对一时一事,解释为暂时的、个例的。 ”
在看这本书之前,其实晨晨已经出现过很多次甩锅现象,我没有在意和及时纠正,整个周末我们在一起,留意之下很惊人:粥烫到嘴,她生气的指责“这么烫你为什么喊我吃,不能等等的吗?”做水球游戏的时候她拿了另一种型号的气球去接水,套不进水龙头“都是妈妈的错,干嘛买这么小的气球啊!”这个孩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大气了呢,早教书早就教育过我们,孩子摔跤的时候不能当着孩子面责怪地板不平整,这点全家人一直做的挺好的呀?
“解释风格”!!!我的解释风格正以明显的信号向孩子传递,要知道,我自己就是典型的“甩包袱”人格,出状况的时候第一时间想两件事:一、不是我搞砸的,二、能找谁来帮我。而晨晨爸爸完全是另一种人设:一、自己能否解决,二、还是靠自己。虽然这充分体现了我俩三观不那么合,但这点上,其实还是对我家先生充满敬意的,真的勇士。
我对为人父母进行的第一次思考,是在儿时,郑渊洁有一本书里这样讲:“ 你要想让你的孩子跟你一样出息,你就当本色演员,你正常什么样,你就表演给他看,然后你就多管教他;但是如果你要让孩子比你强,你就演,当演技派,你就演给他看。 ”成为母亲之后,我对本色出演和演技派这件事特别较真,认认真真的“表演”了四年之后,人设崩塌,鸡飞狗跳,所谓育儿先修己,在演技派的道路上,继续修行。
关于ABC法则:
不好的事:先生提出要给我过生日,但当天我们都很忙,快下班时他询问订什么饭店,孩子们怎么来,我抓紧时间订了一家新开的亲子餐厅并请外婆送孩子们前往,开车赶去餐厅的路上接到先生第二个电话,问有没有订好蛋糕,没有的话让我自己订一个。
想法:原地爆炸!(90)这是给我过生日呢?自己订餐厅还不算,还得自己给自己订蛋糕?有没有诚意?意思是他只是出席一下?(85)他总是这样,毫无浪漫细胞(85),我为什么要和这样的人过下去(70)。
后果:首先,我对先生十分生气,几次摔了电话(90),其次,我为自己觉得悲哀(70)。联想到余生要过的几十个毫无惊喜毫无新意的生日,累觉不爱。当然这件事是happy ending,先生订好蛋糕之后快速赶到餐厅安排位置,而我平复心情没有第一时间开撕,给了他解释的机会,全是得益于我的豁达。。。
坦率说这本书我只读到第九章,可能后半部实操部分更需要费心研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这本书令我受到震撼的部分有好几个,下面我主要想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其中的一个:孩子的乐观从哪里来。
“ 孩子乐观与否和家族基因-父母解释问题的模式-老师、朋友等亲密接触人的看待问题方式有很大关系。父母乐观,孩子也更容易乐观。批评或引导孩子要注意不要把问题解释为长期的、普遍的、人格化的,而要针对一时一事,解释为暂时的、个例的。 ”
在看这本书之前,其实晨晨已经出现过很多次甩锅现象,我没有在意和及时纠正,整个周末我们在一起,留意之下很惊人:粥烫到嘴,她生气的指责“这么烫你为什么喊我吃,不能等等的吗?”做水球游戏的时候她拿了另一种型号的气球去接水,套不进水龙头“都是妈妈的错,干嘛买这么小的气球啊!”这个孩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大气了呢,早教书早就教育过我们,孩子摔跤的时候不能当着孩子面责怪地板不平整,这点全家人一直做的挺好的呀?
“解释风格”!!!我的解释风格正以明显的信号向孩子传递,要知道,我自己就是典型的“甩包袱”人格,出状况的时候第一时间想两件事:一、不是我搞砸的,二、能找谁来帮我。而晨晨爸爸完全是另一种人设:一、自己能否解决,二、还是靠自己。虽然这充分体现了我俩三观不那么合,但这点上,其实还是对我家先生充满敬意的,真的勇士。
我对为人父母进行的第一次思考,是在儿时,郑渊洁有一本书里这样讲:“ 你要想让你的孩子跟你一样出息,你就当本色演员,你正常什么样,你就表演给他看,然后你就多管教他;但是如果你要让孩子比你强,你就演,当演技派,你就演给他看。 ”成为母亲之后,我对本色出演和演技派这件事特别较真,认认真真的“表演”了四年之后,人设崩塌,鸡飞狗跳,所谓育儿先修己,在演技派的道路上,继续修行。
关于ABC法则:
不好的事:先生提出要给我过生日,但当天我们都很忙,快下班时他询问订什么饭店,孩子们怎么来,我抓紧时间订了一家新开的亲子餐厅并请外婆送孩子们前往,开车赶去餐厅的路上接到先生第二个电话,问有没有订好蛋糕,没有的话让我自己订一个。
想法:原地爆炸!(90)这是给我过生日呢?自己订餐厅还不算,还得自己给自己订蛋糕?有没有诚意?意思是他只是出席一下?(85)他总是这样,毫无浪漫细胞(85),我为什么要和这样的人过下去(70)。
后果:首先,我对先生十分生气,几次摔了电话(90),其次,我为自己觉得悲哀(70)。联想到余生要过的几十个毫无惊喜毫无新意的生日,累觉不爱。当然这件事是happy ending,先生订好蛋糕之后快速赶到餐厅安排位置,而我平复心情没有第一时间开撕,给了他解释的机会,全是得益于我的豁达。。。
本文标题: 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读教出乐观的孩子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131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