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宦的读后感(儒林外史每回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8-31 12:43: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1

名人故事的读后感,名人故事的读后感(精选10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

名宦的读后感(儒林外史每回读后感)

名人故事的读后感

名人故事的读后感(精选1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名人故事的读后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名人故事的读后感1

  寒假期间,我读了《名人故事》这本书。书中,《林巧稚的意外考试》这篇文章让我思绪万千,感想颇多。

  林巧稚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林巧稚的意外考试》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设在上海进行一场考试。突然,林巧稚的女友晕倒了,她毅然放下自己未完成的考卷去照顾女友。一直等到女友苏醒时,才返回考场,但考试已经结束了,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华所感动,录取她入学。

  林巧稚这种舍己为人的行为让我感到非常感动又惭愧。

  记得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冬天,同学们都早早地来到教室里复习功课,为的是今天能在期末考考个好成绩。可是,我偏偏就迟到了。一路上,我拿着雨伞在雨中艰难地小跑着。雨水淅淅沥沥地下着,寒风吹着雨水到我的裤子和鞋子上。这时,一位跟我同班的同学方丽急匆匆地向我跑来,只见她把书包遮在自己的头上,对我说:“梓涵,我没带伞,我们可不可以共用一把伞?”我想:我用一把伞就成了这副模样,假如两人共用一把伞,那我岂不是变成了落汤鸡了吗?我一时找不出借口去推辞,就假装听不见,向前走去。方丽急忙追上我,微笑地说:“梓涵,我真的没带伞......”我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说:“你用书包不就行了吗?”我径直往教室走去,准备考试。过了一会儿,方丽全身湿漉漉的,冲进了教室,我冷冷地看了她一眼,这不是进来了吗?我看并不需要雨伞啊!正想着,一阵阵喷嚏声传进我的耳朵里,我往后一看,我后悔了——只见方丽双手交叉,抱在胸前,全身缩成了一团,瑟瑟发抖。最后,她发烧了,回到了家。我深深地,一遍又一遍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一定会和共用一把伞。那一次考试,我一直考得很不安心。当我向方丽道歉时,她还是笑眯眯的,只是脸色有些苍白。

  读完《林巧稚的意外考试》这篇文章,我整整齐齐地感受到在个人利益和社会救助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救助活动中去。即使是在一件对自己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我们也要以别人为先。虽然这很可能让我们渴望的事或物失之交臂,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林巧稚舍己为人而被录取的事告诉我们人生的考场不只表面形式上的,还有更多的考场存在于无形之中,人生必须尽心而为。

  名人故事的读后感2

  看完《中外名人故事》这本书,我不禁感慨万千。历史上的这些名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丰功伟绩,真是让人敬佩!但是我知道,他们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天才,而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例如爱迪生,他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他一生中有很多发明,例如电灯、留声机、电影放映机等,这些发明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但是,爱迪生并不是生下来就是天才,他小时候被人们称为“傻孩子”,总是追在大人后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爱迪生甚至只上了三个月的小学就被学校勒令退学了。

  但是,爱迪生最后还是成功了,只不过这份荣誉是来之不易的。他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曾试了1600多种金属,都失败了,可他毫不气馁,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其实,不只是发明电灯,爱迪生的每一项发明都浸透了他和助手们的心血,每一次成功都是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得来的。

  除了爱迪生,这本书里还介绍了许多其他名人,如:孔子、孙武、屈原、韩信、张衡、华佗、王羲之、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海伦凯勒……他们都是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而成为伟人的,他们都值得世人的尊敬。

  俗话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所以,我要以这些名人为榜样,向他们学习,碰到困难要敢于面对,长大后当一位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名人故事的读后感3

  今年寒假我在家读了一本《中外名人故事》书,它精选了50位古今中外名人故事,有叱咤风云的领袖,有才华横溢的文豪,有才智过人的精英,有伟大的科学家.....这些人用他们杰出的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其中,诸葛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和文学家。诸葛亮自幼丧母,14岁父亲也去世了,孤苦无依的他只好投奔了叔父诸葛玄。早年的苦难生活,让诸葛亮为人严肃谨慎,做事思虑周全。

  他喜欢读书,尤其是兵书。他关注天下大事,经常和有才华的年轻人评说天下兴衰。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不顾路途遥远,三次来到诸葛亮的住处,诚心诚意请他出山,刘备的“三顾茅庐”让诸葛亮十分感动,于是做了刘备的军师,辅佐他争夺天下。诸葛亮每天起早贪黑,日理万机,终于积劳成疾,病倒了。在临终前还嘱咐大将如何退兵,成为忠臣的楷模和智慧的化身。读完诸葛亮的故事后,我十分佩服诸葛亮,他自幼没有父母的关爱,过着清贫的日子,却刻苦学习、善于观察、积累学识,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打赢了许多次战役,如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空城计等。他还发明了运输粮草的“水牛流马”和通风报讯的“孔明灯”。他还写了《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好书,为后人引以为鉴。我联想到自己有着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却没有像诸葛亮一样刻苦的学习,常常遇到困难就退缩了,实在不应该。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向这些名人学习。刻苦学习,认真思考,善于积累,长大成为有用的人。作者:王雨桐

  名人故事的读后感4

  今天,我看了一本有关于名人故事的书,书中有许多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等,并且还有各人的事迹和有趣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牛顿,牛顿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科学家,是近代科学的象征。他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对光学、力学、数学、热学、哲学方面的研究,都很有成就,为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在他小时候,一天,牛顿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一辆水车正在车水,水车的奇妙转动使他看得入了迷,连回家都忘了。之后,他每天回家时都要去看一次水车,并且仔细观察琢磨。渐渐地,他想要自己做一辆水车,这可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他一回到家就丁丁当当地做起水车来,经过几天的时间和好几次的失败,他终于做出了一辆像模像样的水车,他想试一下自己的水车做得怎么样,就到小河上试,当他看见水车转动时,十分地得意和高兴。

  其实牛顿小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出众,但是爱好读书,对自然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从小时候起就爱做东西、做实验,爱思考、爱动脑筋,浓厚的兴趣加上刻苦努力地学习,长大后终于成为一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读完这本《名人故事》,我感觉名人也不是天生的神童、天才,成功并不是轻易得来的。他们也经历过许多的波折和困难,都是通过超过常人无数倍的奋斗才取得了巨大成绩。

  名人故事的读后感5

  俗话说得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今天,我读了《名人故事》这本书,受到深刻的教育。

  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齐白石通过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代著名画家;李白通过必生的苦读,成为了一代“诗仙”;伽利略通过不懈地努力,成为了一代科学巨人;匡衡通过几十年的寒窗苦读,成为了我国西汉时期的一个著名的经学专家……

  孔子是世界杰出的文化名人,被后人称为“至圣”。他从小家境贫寒,没钱上学。但尽管如此,他仍发奋读书,不耻下问,老人小孩都是他询问的对象。他打破砂锅问到底,别人便送他“百事问”的雅号。

  成年之后,他的求知欲更强了。一次,他得到了一本《易经》,就像得了稀世珍宝一样,高兴地把它抱回家,逐字逐句地读起来。他一遍读不懂,就读第二遍,第二遍读不懂就读第三遍……这样翻来覆去的读,连穿在竹木简上的牛皮带都断了。就这样,他换了三次带子,这就是“书编三绝”这个成语的来历。

  读完《名人故事》这本书,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明白了只要我们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美好愿望。

  名人故事的读后感6

  这几天,我终于读完了《中华名人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收录了上自中华民族祖先黄帝、下至当代人物雷锋等100位杰出人物: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文天祥、徐悲鸿、华罗庚。这些伟人的名字灿若繁星,无一例外地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景仰的楷模。

  其中有一篇《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给我的启发最大,教育最深。故事颂扬了孔子好学的精神。孔子6岁的时候,他妈妈就亲自教他认字,很快,聪明的孔子把母亲所教的全部学会了。母亲为了让孔子更好的学习,就把他送进学堂。孔子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几年过去了,孔子发现学堂里的知识也满足不了他。母亲干脆把他放在学识渊博的外祖父那学习。孔子更加认真学习,废寝忘食,一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一定要弄清楚,弄明白。由于孔子勤学好问,所以外祖父非常喜欢他。经过不断努力,孔子最终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学问家之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想想我自己,现在正是努力学习、掌握知识的好时候。平时我一直认为自己已经学得很好,不需要努力了。可每次一到考试,不是写错字、就是算错题,粗心大意,总不能取得双百分。今后我一定改掉这些坏毛病,像孔子一样勤学好问。若遇到不懂的问题绝不放过,为学习更多的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长大后成为对祖国、社会有用的人才。

  名人故事的读后感7

  今天我读了《中外名人故事》这一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很多名人小时候的故事。有的名人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有的则是一开始就是在贵族家庭出生并受到良好教育的。

  我喜欢“经天纬地,旷世奇才——诸葛亮”。诸葛亮一生博闻强记,深谋远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他很小的时候便父母双亡,于是他便和叔父流落异乡。后来,诸葛亮的叔父客死他乡,他便在襄阳隆中定居下来。接下来,又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他死去后,留给后世的只有神话一般的人物和机智。

  我最喜欢的是“软件大王——比尔盖茨”。比尔盖茨是第一个软件大王,世界首富。他从小精力过人而且极爱思考,一迷上某事便能全身心投入。当他15岁时,他的电脑才能已远近闻名了。

  这本书收纳了很多名人的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坚持不懈,不可以半途而废,这样才可以成大事。

  名人故事的读后感8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为《中外名人故事》。这本书很好,因为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名人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是周小霞,一部分写中国名人,另一部分写外国名人。这本书全方位的介绍了中外名人,和资料库差不多。

  书中讲到了达·芬奇勤学苦练的故事。也许有人会问:“达·芬奇怎么个勤学苦练法?”他天天画画,不是勤学苦练是什么?达·芬奇还是个学生时,她和爱学习,品学兼优。但最好的一门课还是美术。它还有好多作品呢!

  我又往下读,读到了比尔盖茨编写软件的事。比尔盖茨热爱电脑,他为了编写电脑程序,申请退学了!我才知道现在我们使用的“windows95、windows98、windowsxp”都和比尔盖茨有关系啊!它还被别人称为“世界上第一个软件大王”呢!

  书中,也写到了屈原跳江的故事。屈原的理想破灭了,极度失望,最后,他自沉汩罗江了解了自己的余生,从此有了端午节。真可惜,屈原还是一个大诗人呢!

  还有不少名人故事。总之,向大家强烈推荐这本好书!

  名人故事的读后感9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名叫《中国名人故事》的书。这本书里有几百多个中国名人,我看了深受教育。这本书里的人物是我的榜样,好好学习他们奋斗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很多发明家、思想家、医学家、科学家,像李四光、鲁班、华佗、张仲景。他们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他们都是从小到大认真学习,不怕苦不怕累,所以他们都取得了成功。

  我觉得发明和医学最重要,如果没有发明,就没有今天的电脑、电视、计算机、纸、电灯、电话等。如果没有医生,人们就会病死的,人们就会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就是因为这些名人的不断努力,我们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没有他们,那中国会是什么样呢?

  是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所以我要好好工作,珍惜一切,把育人工作作好。

  名人故事的读后感10

  我读过一本书叫《名人故事》,书上记载着许多名人的故事,如孙中山、爱迪生、牛顿等名人。我就说说孙中山的故事吧,孙中山出生的时候,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刚刚陷落不久,这时的中国,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正在由封建社会变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由于家里很穷,自幼就参加了农村劳动,他刚满6岁时便跟随姐姐上山砍柴,去水塘边捞猪草。

  稍大一点又下田插秧、除草、挑水、打谷,到山上放牛,有时还跟外祖父驾船出海捕鱼,他很小就对农民的艰苦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孙中山因缴不起学费,到10岁的时候才进本村私塾读书。孙中山在私塾里每天从早到晚,除了练习写字,就是机械地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和《四书》一类的书本。孙中山对这种传统的封建教育方式很不满。他敢于向塾师提出质问:“读这些书一点也不懂什么意思?”后来,在一位参加过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战士为他讲了太平天国的故事,这使孙中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百听不厌。太平天国革命的英雄形象,清朝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在孙中山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埋下了革命思想的种子。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很感动,因为这篇文章写出了在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幼小的孙中山心里产生了共鸣,对穷苦百姓有着深厚的同情心,给他后来走上革命道,求索革命道路,求索革命的真理奠定了思想基础,使之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驱者,后个敬仰的伟人。

;

李清照传读后感

  导语:李清照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李清照传读后感。欢迎阅读!

   李清照传读后感(一)

  今晚雨疏风骤,也定然是绿肥红瘦。究竟谁肥谁瘦,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

  但清秀罩婵娟,才情卓越,我真的为你心动!——题记

  第一遍是听了百家讲坛康震教授的《李清照》,从未有过的好奇,让我难忘。第二遍终于让我在学校图书室的一角找到了你,窃喜!于是我小心翼翼地翻开你……

  一直以来就对宋词情有独钟。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是我喜欢,那样细腻那样柔美却不失意境。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齐鲁文化发源地名城济南,文化气氛相当浓厚。父亲---李格非是思想开明的名士。母亲----王拱辰的孙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所以我一直都以为你是个幸福的女子,容貌出众、名门闺秀、才华横溢集宠爱于一身,这样的女子会不幸福吗?现在才慢慢知道,原来并非我想象如此。我怀揣好奇之心开始走进你的世界里,与你同悲同喜……

  在我眼里,你“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你风韵脱俗、你个性张扬,深深地感染着我。

  我痴迷你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还有你的另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好一个青睿、有活力,热爱生活、性格爽朗的女子!以至于我在课堂上跟我的孩子们如痴如醉地徜徉在你这束阳光里……

  其实,让我最欣赏的还是你那份坦率,不羁的思想,所有这一切能让你敢于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地写出那些率真词章,甚至让人才辈出的北宋那些男儿都自叹弗如。

  中国历史上诗歌文化灿若星河,也成就了很多伟大的诗人,但女子为诗人却屈指可数。作为一名女子,你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走向自然,去感受自然之美,玩赏风景,饮酒惜花,逞露才华,更像男子一样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样作为女子,美好的爱情追求在你的笔下却显得那样执着、那样美好、那样独立。《一剪梅》中你酣畅淋漓倾洒你的相思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不是你对爱情大胆热烈的追求,怎会写出有如此“颇尽离别之意”的词来?你用女子特有的那种细腻,那份与生俱来的敏感去捕捉你心中的感受之时,你可知道,也捕捉了我的心。

  当我惊叹你的才华横溢这会,哪想你却生不逢时,北宋破败,金人入汴京。对于丈夫赵明诚的弃城而逃你羞愧难当,继写下千古绝唱的诗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自身都难保,却心系国家,显示出了女子难得的大节大义。赵明诚返回建康,后患疟疾,你接到家书急忙赶赴建康,最后一面还是无缘相见。等你赶到,赵明成已去,至此你流浪于江南。

  孤身一人在乱世苟活,又多次遇到南犯的金兵,随身的家当被抢被盗,所剩无几。几车书卷被金兵焚毁。即使是这样,你依旧写出了惊世的词令《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好一个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居无定所,国破家亡,物是人非,前半生悠然生活,后半生漂泊潦倒。在济南生活时还是丰韵,脸色圆润的女子。流落金华时已经面部消瘦。你几十年孤身一人有家不能回,失去至爱的丈夫,终生没有生育一儿一女,最后郁郁而终在离济南老家遥遥之外的临安。人生天地反差之大,但优越的前半生你没有居深闺而有德无才,后半生你没有自叹自哀,自我放弃,留下千古诗词让我们这些后人咀嚼、传唱。

  这就是你,即使在刀剑上跳舞,依然舞姿卓群。

  宋代的蒋捷说:时光匆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外面虽喧嚣,可对于你,今天的我依然痴迷;痴迷于你的特立独行,痴迷于你的才情卓越,痴迷于你的敢爱敢恨。

  忘不了你的那“争渡,争渡”的调皮可爱,你那“和羞走”的美丽娇羞。一份勃勃的生机,一片斑斓的色彩,演绎了你多少的欢乐与朝气。

  我想问你,你究竟从哪里来?带着淡淡的芳香;你又将身往何方?吟唱的词阕余音绕梁。你号易安,可却颠沛流离了一生;你原是小家碧玉,可那铮铮傲骨硬是比一般苟且偷安的男人还要刚强。

  正如后来人这样评价你——正值花季时期的你已彰显出过人的才华。你的出现在男性主宰重要地位的封建时期是一个精彩的意外,同时也是古代文学银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群山中突然崛起的一座秀美山峰。

  在我心中的你是一位活泼,坚强的女子。

  你分明教会了我——人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才能战胜困难,活出自我,尤其是女子!

  清秀罩婵娟,才情卓越,我真的为你心动!

   李清照传读后感(二)

  回首中华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仿若一部男性作家专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数,大多只以一篇或几篇作品一露峥嵘,题材也仅限于闺阁之中,难成大家。而李清照的出现,无疑为女性文学史上失衡的天平增添了一个分量极重的砝码。

  沐浴着齐鲁文化的光华,感受着家族书香气息的熏陶,李清照早年生活在风姿绰约的.女郎山和包孕灵秀的百脉泉,跟随着父亲与当世第一流的文学大家吟咏诗文,谈古论今,自小就能写出庸常文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文章,且受到了父辈们的青睐。

  京都是无数天子脚下的一方宝地,怀揣着对汴京的无限向往,清照与母亲随后奔赴汴京与父亲一同生活。待清照成年时,她与当时的太学生赵明诚结为连理。

  夫妇两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情感甚笃,也一同搜求金石字画,撰写古书,琴瑟谐美,其乐融融!如清照初婚后的习作《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叫郎比并看。”娇嗔中把初婚女子的心事和盘托出,可见郎君如意,两情相悦,乐在其中矣!而赵因官职在身,不免常要小别美妻,此时从清照的习作中不难看出新婚女子对夫君的深深思恋之情。如《怨王孙》里“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可见清照的望夫心切!

  怎奈好景不长,父亲李格非在官场屡遭迫害,不久便撒手人间。母亲更是于这个多事时节病逝。明诚感疾,驾鹤西去,相见直要待来生!此时的清照就像被遗弃的孤雁,前路漫漫,等候着她的是颠沛流离与世间险恶。

  伤之切,悲之痛,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诸如“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这类的悼词,任谁目触都不禁催下数行泪。景同人非,物在人亡,焉得不悲?

  因此,古代文学史上,清照绝可占据一个席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或许仍不足以阐述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功不可没。

   李清照传读后感(三)

  读《李清照传》,品宋词滋味,不禁被作者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世界所折服,顿觉耳目一新,流连忘返。从平时的“不感兴趣”,到一连几天,脑海里不时萦绕的,都是宋词的精彩片段,以至于想静下心来读下一本书,都变得有点困难。没办法,只有停下来理理这纷乱的思绪,写点读后感之类的文字。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代表。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一代才女李清照,从容一生李清照是一位才华出众,成绩卓越的女作家,就“词”这一文学体式来说,她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寥寥数笔,一幅美丽的少女夜游图已跃然而出:一位活泼多情、热爱生活的少女出外游玩,被大自然秀丽的风光所吸引,为了看落日而忘了回家的时间。

  兴尽而归,泛舟河上,路过一片莲池,想要快点回家而奋力划船的声响,惊扰了池塘边的一滩鸥鹭,扑啦啦展翅而飞;除了词,李清照在诗文上同样有很高的造诣。比如“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除反映出她的创作心态外,比喻的新鲜贴切,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奇巧妙思,不能不令人击节称道。像《乌江》里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更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项羽那虽死犹荣、傲然孑立的身影,黄钟大吕般慷慨激昂的音响,那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无疑对国难当头的人们具有精神感召的力量,同时对于苟且偷安、昏庸无能的南宋统治者也是一种讽刺。

  还有《感怀》、《春残》、《分得知字》、《偶成》等诗,或感怀言志、或睹物抒情,也非同一般手笔;李清照流传下来的文章,当首推《金石录后序》,这是清照散文中的代表作。文章介绍了《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了婚后至夫死乱离34年间的忧患得失,有叙有议,文情并茂。全文叙述线索清晰、叙述顺序井然、细节描述生动形象,尤其是贯穿全文的今昔迥异、聚散无常的情感,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金石录后序》之外,她的《词论》一文,更是彪炳千古,开创文学评论之先河,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论词的理论文章。对于词的品评标准与创作原则,建树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为词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清照以一女性而跻身于男性的世袭领地,并以其创作的总体成就及多方面的才华傲视群雄,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封建社会史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儒林外史每回读后感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儒林外史》第一回的开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儒林外史》所描绘的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人生追求功名利禄,古来有之。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经留下诗词,告诫世人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然而人们始终无法走出功名富贵的怪圈。
王冕就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周进的出场: 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简单的几笔,就把一个穷老塾师的神情面目勾勒出来。像“旧毡帽”表明他还不是秀才,“右边袖子”先破,表明他经常伏案写字,这些都是用笔极细的地方。而这种例子在小说中是随处可见的。白话写到如此精炼,已经完全可以同历史悠久的文言文媲美了。
《儒林外史》第二回描写了一个屡试不中一个年过花甲,屡试不第,受尽曲辱,精神失常的周进到省城参观贡院时的情景:“到了龙门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这是相公们进的门了。’进去两边号房门,行主人指道:‘这是天字号了,你自进去看看。’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里一阵酸酸的。”这句话着实写活了周进的的内心活动,写出了周进苦读几十年书却毫无用武之地的痛苦。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被胡屠夫打清醒后,众乡亲都来奉承巴结了。这真道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呀。
看看范进在没中举人前的生活,却也给人以一种很压抑的心情,这一回让我想到了一个词,那就微是咸鱼翻身!范进在科举的道路上,以生命为赌注,从二十岁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几十年间的打击、折磨,已使他的心灵完全陷于痛苦的木然状态。因此,当一个完全相反的信息出现时,尽管这是他孜孜追求的希望,他却反而没有“力量”接受了,他的心理完全失去了平衡,他疯了。范进的疯魔,带有喜剧的一面也可以说是富有喜剧性的悲剧。范进成了举人,又中了进士之后,地位改变,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即在科举制度薰陶下形成的虚伪、做作等劣性,也真实地表现出来了。作为举人老爷的范进,因“先母见背,尊制丁忧”,在酒席上既不用“银镶杯箸”,也不用磁杯、牙箸,必换了“白颜色竹子的筷子”才肯,以此表示孝子的情状。但吃起来,他却毫无丧母之忧,抢先“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在官方理学规范下的虚情假意,一下子暴露无余。
第四回可见,吏治的腐败同样源于以功名富贵为核心的科举制度。这一制度还造就了一大批鱼肉乡里的土豪劣绅。清代科举唯有“优贡”在制度上强调优良品行以决定应举资格,张静斋为了谋夺和尚的田产,装神弄鬼,唆使地痞流氓诬谄和尚与妇女通奸。官吏之残虐是如此,地方缙绅也同样卑劣无耻。例如劣绅严致中,是个“忝列衣冠”的贡生,他在乡里强买强卖,巧取豪夺。他的一口小猪跑到王家,便以八钱银子强行卖与王家,待王家把猪养到一百多斤时,他又把猪关在自己家里,并说这猪本来就是他的。另外,有一老者黄梦统并没有借用他的银子,但他却强逼黄老汉给他利息。更为无耻的是,他雇船接回新婚儿子、儿媳时,拿普通点心云片糕让船夫吃了之后,却硬说是船夫偷吃了他的珍贵药品,以此赖掉船资。其卑劣可耻的行为,既令人鄙夷不屑,也令人愤懑不已。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高要县的监生严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是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严致和的哥哥贡生严致中,更是横行乡里的恶棍。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在其成为山东学道后,为报老师的恩德特提拔老师的门生荀玫。
古代的官场和现代的没什么区别,只要有关系,就能比别人有更好的机会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含官污吏。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满意请采纳

《东坡志林》读后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的对象不同,感受也会不同,因而,同样的文本、视频,总能得到不同的读后感。下面,为大家带来“《东坡志林》读后感”,更多内容尽在,欢迎大家的阅读。

  《东坡志林》读后感1

  很多年前,一次逛书店,在打折书角落里看见了一本《东坡志林》,36开本,装帧古朴。

  知道《东坡志林》,是因为其中那篇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文中空明如水的月色,月色中飘逸洒脱的身影,以及“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无奈惆怅与恬淡旷达交织的复杂情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手翻开这本《东坡志林》,第一篇是《记游合浦》。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苏东坡奉诏内迁,从被贬谪的海南儋州渡海北上,行程艰难曲折。当六十五岁的苏东坡携带稚子,受困于茫茫大海之上时,他看着“天水相接,星河满天”的景象叹息:“我为什么会多次遇到这样的险阻呢?”他抚摸着随身携带的自己研究经学的心血之作《易传》、《书传》和《论语说》,感叹道:“老天也不想让我从此遭难,我们必能渡过难关!”读到此,感觉心灵震动了一下,那种历经沧桑的感慨,那种天无绝人之路的信念深深吸引了我,我当即就买下了这本《东坡志林》。十几年来,不时翻阅,常读常新,从无厌倦。

  《东坡志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随笔集。“志”是记录的意思。去世前一年,苏轼曾自嘲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是影响了苏轼生命走向的三个贬谪之地。《东坡志林》正是收录了他从谪居黄州一直到遇赦奉诏从海南儋州回到内地二十余年里所写的随笔小品五卷共二百零三篇。文章内容广泛,无所不谈,皆信笔写来,不拘长短,挥洒自如,其中又以短文居多。

  苏东坡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他是个于学无所不窥的大学问家,对于经学、史学乃至诸子百家都很有研究,他精通儒道释三家,思想上兼融贯通,他是散文家、诗人、词人,又是书法家、画家,精通医学,还是个美食家,可谓“杂家”。光是看看目录,便知《东坡志林》的内容有多博杂了:卷一记游、怀古、修养、疾病、梦寐、学问、命分、送别,卷二祭祀、兵略、时事、官职、致仕、隐逸、佛教、道释、异事,其他卷中,还有技术、古迹、玉石、人物、论古等。

  《东坡志林》中谈佛论道的文章,读来是颇有意思的。

  比如《卓契顺禅话》一篇。苏州定惠院的一个做杂役的居士叫卓契顺,不远数千里,陟岭渡海,来看望谪居在惠州的苏东坡。东坡问他:“你带了什么土特产来呀?”卓契顺两手一摊。东坡说:“可惜了你数千里空手而来。”卓契顺做出挑担的姿势,信步而去。佛家禅语有时是不用语言而用动作来表示的,卓契顺的这个动作就表示他是负荷而来,而不是空手而来。是啊,卓契顺是带着苏东坡远在宜兴的两个儿子的牵挂和他满腔的情义不辞辛劳,徒步数千里来到惠州的,东坡诙谐地记录下卓契顺的这个禅语,想必心中也为这古道热肠、深挚情意而感动吧。

  卷一“修养”中记录了一个白居易炼丹的故事,叫《乐天烧丹》,道家有炼丹求长生之术,当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期间,曾经架炉炼丹,快炼成了,炼丹炉却坏了,第二天,朝廷任命他做忠州刺史的诏书就到了。东坡由此感慨:入世做官和出世炼丹不可两全。自己久有炼丹之志,只因世间之事未了而不能有成,而现在我在官场彻底失败,终于可以去实现我的炼丹之志了。话语中到底透着点难掩的伤感,不过文末引用了《尚书》中的一句“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意思是,百姓所想要做的,上天一定会顺他们的意,又幽默自嘲了一把。

  苏东坡还对道家的养生颇有研究,比如他说“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意思是饿了再吃,没到饱就要停下来;他还在空腹时修炼静坐,眼观鼻,鼻观心,数自己的呼吸次数,直至身心俱静。

  他对医者的妙手仁心也有自己的精辟见解,他认为两个医术相差无几的医者,性格平和,品行纯美善良的那个就要远胜另一个,因为他更令人亲近,也会专力于治病救人。

  他论史、评论古人也多有独到见解。比如他说晋朝的刘伶旷达得还不够彻底。刘伶向来是以饮酒旷达而出名的,他常常乘着鹿拉的车,带一壶酒,让人背着挖土的锹跟着他,说:“如果我死了就把我埋了。”苏东坡却说他并不是旷达之人,因为他还想着死后要人埋葬他,还没做到彻底遗忘自己的形骸。他批评南唐后主李煜,说他亡国之时应当在宗庙之外恸哭,向百姓谢罪然后再归宋,怎么只知道挥泪对宫娥,教坊听离歌!

  读《东坡志林》,不仅可以读到一个“杂”字,更可以读到一个“趣”字。书中时不时蹦出的东坡妙语总会让你忍俊不禁。

  东坡并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诵经帖》一文写苏东坡吃肉后诵佛经,有人说:“你这样是不可以念经的。”于是东坡用水漱口,有人又说:“一碗水怎么漱得干净!”东坡说:“惭愧惭愧,阇黎会得(——有道高僧能理解我的)。”大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境界,你会忍不住为他的真实可爱而笑。

  元丰二年,苏东坡刚到湖州任太守没几个月便被弹劾,罪名是作诗诽谤朝廷,于是他被关入御史台的监狱,严加勘问。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书杨朴事》一文,写苏东坡在湖州因“作诗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妻儿送行之时皆伤心痛哭。他却对妻子说:“你就不能像杨处士妻那样作诗为我送行吗?”这是他听来的一个故事,隐者杨朴被皇帝召见,皇帝问他:“临行可有人作诗送你?”杨朴说:“我的妾送了我一首诗:更休落魄耽杯酒,切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皇帝大笑,便放了杨朴回去。此时的苏东坡身陷冤狱,却还能用杨朴的故事来宽解家人,生死未卜之际仍妙语连珠,生趣盎然,可见其心胸。“妻子不觉失笑”,笑中想必带泪,读者笑过之后,恐怕也会体会到一种心酸。

  卷一“疾病”中有一篇《子瞻患赤眼》。苏东坡得了红眼病,有人说得了这个病要忌口,不能吃鱼和肉。有趣的是,苏东坡竟然由此演绎出一番眼与口的对话。口不答应忌口,说:“我给你当嘴巴,它给你当眼睛,你为什么待它厚,而待我薄?因为它患病而不让我吃好吃的,这可不行。”东坡一时难以决断。口于是又对眼说:“有朝一日我久病不愈的话,你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我是决不会来禁止你的。”这让我想起了马季、赵炎等人的群口相声《五官争功》,原来,五官对话的想象力,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苏东坡就有了。当然,苏东坡不是胡思乱想,他是寄寓着深刻的思想的。他引用了管仲的话:“敬畏法令之威严像害怕生病的人,是人民中的上等,放纵情怀像流水一样任意流淌的人,是人民中的下等。”管仲还说:“如果沉湎于安逸享乐之中,就等于喝毒酒自杀。”东坡又引了《礼记》中的话,意思是:君子庄严恭敬,就会一天天地强大起来,如果安乐放纵,就会一天天地苟且偷安。苏东坡知道,人的欲望有时是不能随便满足的,还是得严格要求自己,不可放纵。

  苏东坡有一个朋友叫黎錞,为人老实,反应有点慢,于是另一个朋友刘贡父就给他取了个绰号叫“黎朦子”,那时候他们都不知道真的有一种水果就叫“黎朦子”。卷一“记游”《黎朦子》一篇中回忆了他们几个一起骑马出游的情景:听到市集中真的有人在大声叫卖 “黎朦子”,不由得大笑,几乎从马上摔下来。友情的无间,相处的情趣,在东坡笔下历历在目。文章最后,东坡说,现在我谪居在海南,所住的地方就有这种果木,果实累累,然而我的两位朋友都已过世。坐在这里想念故友的风貌气韵,如今怎么还能再见得到这样的人呢?话语中流露出对友人由衷的赞赏和深深的怀念。

  读《东坡志林》,你一定能读出一个“达”字。苏东坡一生几起几落,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也修炼出了他的乐观通达和超然洒脱。这种处世的态度在《东坡志林》中几乎随处可见。

  谪居黄州时,有一次他到沙湖去看所买之田,得了病,因为治病而结识了当地善医而聋的庞安常。庞安常非常聪明,苏轼在纸上没写几个字,他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苏东坡开玩笑说:“我以手为口,你以眼为耳,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特殊之人啊!”一句玩笑话,隐含了多少感慨。庞安常颖悟绝人,却隐居乡间做一名村医,耳虽聋,却心明眼亮,而东坡因诗文获罪,被贬谪黄州,身处逆境,却仍率性独立,“一时异人”的调侃之语蕴含的是一种乐观,是一种自信。病愈后,苏东坡与庞安常同游清泉寺,看到兰溪溪水不是向东而是向西而流,便作了一首词: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间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白居易的《醉歌》一诗中曾用“白发”、“黄鸡”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东坡却在这首《浣溪沙》中反其意而唱:“谁道人间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谁说人不能再年少,你看流水还能向西而流呢!不要去哀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了东坡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情怀。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侥幸逃脱了死罪,被贬谪到黄州当一个虚有其位的团练副使,先寓居在佛寺定惠院,在那里他曾写下《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表达当时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名句。后来苏东坡得当地太守照顾,搬到了临皋亭。

  临皋亭本来是黄州长江边上的一座驿站,是给江上过往的官员差役小住用的。苏东坡对这个依山傍水的居所颇为喜爱,又在屋旁加盖了一间小屋做书斋。在《临皋闲题》一文中他写道:临皋亭下八十几步便是大江,江水一半来自于我故乡峨眉山上的雪水,我饮食沐浴都是取江中之水,又何必回家乡呢?江山风月,本来就没有固定的主人,谁有闲欣赏,谁就是江山风月的主人了。听说范子丰新造了一个园子,不知道和我这里相比,谁更胜一筹?我比不上的地方,只是不能缴税罢了。言语中颇有自得其乐之意,末了还不忘嘲讽一下王安石的新法。

  其实,临皋亭风景之美,一半来自自然风光,一半则来自欣赏自然风光之人——苏东坡自己。苏东坡住在黄州临皋亭的日子,并不是像他说的那样悠游安逸的神仙般的日子。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他开始在东坡开荒耕种,为了耕种方便,他在地边盖了几间茅屋,在茅屋墙壁上亲自画上雪景,给茅屋取名“雪堂”。他种稻麦,种桑麻,成了真正的农夫,日晒风吹,脸都黑黝黝的了,索性就将他耕种的“东坡”拿来做了自己的号,“东坡先生”的名号从此名扬天下。这样的日子,虽然辛苦,却让苏东坡享受到了他最崇拜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那样的生活境界,他在这样的山水间,远离了黑暗残酷的官场,虽然无奈,虽然不甘,但也逐渐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平和,以这样的心境去欣赏江山风月,江山风月便也给他美的回报。他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都写在这个时期。

  绍圣初年,苏东坡被贬谪到广东惠州,寓居在惠州的嘉佑寺,经常在松风亭附近散步。《记游松风亭》讲述了他的一次脱胎换骨的顿悟: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到脚力疲乏,想要休息一下,却见供人休憩的亭舍还在很远的地方,心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过了很久,忽然领悟:这里有什么歇不得的!难道非要去亭子不可吗?这样一想,就如上钩的鱼儿忽然获得了解脱,心下无比轻松。苏东坡的这个领悟可谓洒脱得彻底,正像他文末所说:即使是在短兵相接,鼓声如雷的战场上,进则死于敌手,退则死于军法,无论身处什么样的艰难时刻,都不妨放开,歇足歇透。此时五十九岁的苏东坡对于人生的领悟已到了一个我等俗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不仅是旷达,更是一种超脱了,摆脱羁绊,不去想过往未来,只要尽情享受当下。有了这样的领悟的苏东坡在惠州乃至后来海南儋州这样的穷山恶水之地,都能感受到一种美好,从以往黄州的无奈之闲,上升为主动在闲中享受生活。这种超然洒脱在《别王子直》和《儋耳夜书》中也有鲜明的体现。这里我们讲一讲《儋耳夜书》。

  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儋州后,当地州官因为敬重东坡,让他们一家住在官府里,定期发给官粮,可是后来他们被州官的上司赶了出来,无家可归,处境十分凄凉,是当地官民帮助他们在桄榔林搭建了三间茅屋栖身。苏东坡感受到当地百姓的淳朴善良,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意。这篇《儋耳夜书》,记录了他来到儋州两年半后正月十五上元节的一次夜游。儋耳就是儋州。

  “那天晚上,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出来一游么?’我欣然答应,跟着他们去了。漫步城西,进入僧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百姓与少数民族百姓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各种小商贩很多,热闹得很。夜游归来已经三更了,家里人已经关门熟睡,鼾声连连了。我放下拐杖笑了,什么是得,什么是失?问自己为什么笑?我是笑我自己啊,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钓不到鱼就想走开,却不知道钓鱼者未必要钓到大鱼。”

  韩愈曾写诗说他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其实是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这里苏东坡用这个典故,嘲讽那些在意功名利禄的人,表达自己超然洒脱,抛却浮华名利,自得其乐的思想情感。

  我不由得想到了他在黄州写的一首词《临江仙·夜归临皋》。词中,同样是夜归,只是不是与老书生们兴致勃勃地夜游上元灯市归来,而是在东坡雪堂饮酒归来,“夜饮东坡醒复醉”,酒醒后接着喝,又喝到大醉,这种情况多半是心中苦闷郁结,借酒浇愁。同样是被关在门外,但却不是像《儋耳夜书》中那般超然洒脱地“笑”,而是孤独地“倚杖听江声”,胸中涌起的是“长恨此身非所有,何时忘却营营”的感慨,产生的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向往,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渴望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体现出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的复杂心境。而在《儋耳夜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已经放弃了无妄的追求,忘却了之前一直困扰他的“营营”,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自身的处境。“盖自笑矣”,他笑自己什么呢?他为自己上元节夜游的欢乐而笑,他为儋耳市井热闹,民风淳朴而笑,他为自己夜游归来吃了个闭门羹而笑,他为自己能尽兴享受生活而笑——他已经完全实现了灵魂的自由,获得了心灵的解脱。也许,外人看他是身处“逆境”,而他自己则已经将它当作平常之境,泰然处之,并能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纯然的旷达超脱是苏东坡经历了几十年的坎坷浮沉才获得的人生财富。

  无论是“杂”,还是“趣”,或是“达”,其实我们读《东坡志林》,归根结底,读到的就是一个“真”字,这是一个真性情的东坡先生,这是一个真实的苏东坡的世界。当然,真实的苏东坡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也有愤愤不平的时候,他也有简单偏激错误的判断。《戏书颜回事》中苏东坡就愤愤不平于贤人因贫困早亡,而盗贼却长寿不死的不公。《辨荀卿言青出于蓝》一文中,他批驳荀子提出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反对荀子的“性恶说”,说人家是“醉梦颠倒之言” ,就显得简单化和片面化,语言也过于偏激了。不过,这样的苏东坡不是更真实,更可爱吗?

  这样的一本《东坡志林》,放在手边枕旁,随时都可以翻阅几篇,读读,想想,有时会心一笑,有时感叹一声,有时沉思片刻……它不会像悬疑小说那样令你废寝忘食,欲罢不能,也不会像教科书那样面目严肃,甚至索然无趣,当然也不会像某些时尚读物那样简单浅薄,让你一目了然。《东坡志林》,就像它的作者那样,恬淡、洒脱、充满智慧、耐人寻味。它经过了千年历史的考验,经得起反复阅读,每一个时代的读者,每一个年龄阶段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打动自己心灵的东西。

  《东坡志林》读后感2

  是夜,余再读《东坡志林》,感慨颇深。

  此书所载各篇,大多留有写作年月,早者为元丰年间,晚者系元符四年(公元1099年),前后历时廿余载,始于被贬黄州,止于元符四年遇赦内徙。计二百零三篇。内容颇为丰富。正如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5)赵用贤《刻东坡先生志林小序》所言:“皆记元祐(当为元丰)、绍圣二十年中所身历事,其间或名宦勋业,或治朝政教,或地理方域,或梦幻幽怪,或神仙伎术,片语单词,谐谑纵浪,无不必具。而其生平迁谪流离之苦,颠簸困厄之状亦既略备。

  然而襟期寥廓,风流辉映,虽当群口见嫉、投荒濒死之日,而洒然有以自适其适,故有不为形骸彼我,宛宛然就拘者矣”。赵氏所述甚详,余亦有此感。

  纵观《东坡志林》,足以窥见东坡之学养、思想及世界观,东坡不愧为是一位学无所不窥之大学问家,他于经学、史学乃至诸子百家颇有研究,且特重视经世致用和以史为鉴。毋庸讳言,尽管东坡所论时有偏颇,不足取之,但足见其用心良苦,古为今用,欲垂戒于后世。

  苏子不是纯儒,且对儒、释、道三家兼容贯通,《志林》所载“佛教”、“道教”各篇中具见,在“修养”、“异事”亦可见。他佛学修养颇深,盖因其与和尚、道士交往甚密,又读过诸多佛经,对佛典之娴熟,如数家珍。然而,苏子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谈佛论道,时而近于戏谑,如《论修养贴寄子由》,即可管中窥豹也!《志林》涉及道家者,主干非道家之哲学观点,而是道家之养生、导引、炼丹、辟谷等。苏子对《易经》亦颇有研究,不仅著有《东坡易传》九卷传世,且精通占卜。余曾躬身拜读数遍,印象颇深,诸多阔论,熟记于心。特别是卷三《记筮卦》,系为其弟子由所占卦辞,他自以为“考此卦极精详”,且亲口传授其二子苏过,又“书之藏之”。

  综观苏子论易,似觉其甚为迷信,且相信命运,“命分”类三篇足见一斑。他认为“人生自有定分”,韩愈以磨蝎星为身官,他亦以己磨蝎为命。所以“平生多得谤,殆是同病也”。又曾说马盟得与之同年同月而生,生日比其晚八天,“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东坡又颇通医术,《修养》、《疾病》、《技术》三类,不乏有此记载,从《志林》一书,足见苏子乃是一位杂家也!诸位如有兴趣,不妨一阅,定会受益匪浅。

  《东坡志林》读后感3

  近日读《东坡志林》,饶有兴味。尤爱其《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读之忘神。全篇仅计八十三字,简洁得无以复加,却有涤肠荡肺之玲珑通透感,数度迷的我神魂颠倒——文言文就是能这么地风雅与性感。置身于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时代,语言的精度和纯度一贬再贬,在不远的将来或许就要消匿了;有言道“尘沸乱心,草木润性”,能“润性”的何啻草木,偶尔去古书里肆意徜徉一番,也不失为一种精神的返璞归真之旅。由此看来,“埋头故纸堆”有时倒未必是件坏事儿。

  然而翻到《论古》一章时,却有些大跌眼镜了: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作起政论来竟如此幼稚!只看《武王非圣人》一篇,便可知其“迂”。终究是书生体质,文人气太重。古之理想主义者每每在现实碰了壁,便总免不了要借笔杆子发一番牢骚,只是这牢骚发得有失水准,反倒贻后人以笑柄。

  先秦以降,中国的多数古典文学固然有堪与西方比肩的美学成就(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了西方,个人拙见),但总归欠了点气度和格局。这原因就在于它始终在儒家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系内转圈,即便是最富有谋略和见识的那一批智人,也极少有突破这一局限者(魏晋人物除外),说来论去都是“忠君”“爱国”“治民”那一套,殊途同归而已。“致君尧舜上”的期许固然是伟大与美好的,却终究是海市蜃楼,这个梦陆陆续续做了几千年还颠扑不破,儒士之心诚可感矣——要我说,“Utopia”(乌托邦)这一理念,当起源于中国。

  古人自古就有“天下观”,但这“天下”,其范围似乎也只涵盖了华夏大地及其周边部分属国,至于那遥不可及的域外,傲慢而务实的中国人必是不去费心的。这个风气长久一贯地沿袭下来,使得我们的精神土壤从根本上无法繁育出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学;而在儒家“官本位”文化下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士人,亦早已在不自觉中成为君权体制内的合作工具。早年周作人曾审视中国古典文学,看看到底有多少作品当得起“人的文学”,结果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寥若晨星(《红楼梦》应该算一个罢)。人文精神的贫乏始终是华夏文明的阿喀琉斯之踵,近代以来,是在西方文明的观照对比之下,我们才蓦然惊觉了自己的意趣阑珊。

  苏子可谓盛德高才矣,尚且不能免俗。览其《雪堂问潘邠老》一文,分明在“入世为宦”与“出世归隐”间摇摆不定,犹难自决。“儒道双修”只是一种体面的说法,真实情况就是:想”儒“而不得,只能修“道”以遣怀。也幸亏此类人数千年以来不在少数,否则我们的文学史真是太萧条了。


   我精心推荐

本文标题: 名宦的读后感(儒林外史每回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048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西游记奇景篇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800字5篇)返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