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味蕾留点时间读后感(以《给味蕾时间品不同滋味》800字作文)

发布时间: 2024-08-29 09:19: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5

以《给味蕾时间品不同滋味》800字作文历史的经卷悠远而绵长,太长的日月交替,太多的斗转星移为单调而平庸的土地创造了神奇的美味。而人类用它敏锐的味...

给味蕾留点时间读后感(以《给味蕾时间品不同滋味》800字作文)

以《给味蕾时间品不同滋味》800字作文

历史的经卷悠远而绵长,太长的日月交替,太多的斗转星移为单调而平庸的土地创造了神奇的美味。而人类用它敏锐的味蕾细致地品味出了它的辛酸咸苦甘,让平凡的土地充满了神秘。
中国人是有智慧的,他们最早学会耕种,继而成了最懂得享受美食的国家。是美食给予了他们身心的满足,是美食让平庸的生活有了炙手可热的张力和悲与欢,它如清泉一般浇灌着中国人的最与黄昏,养育着他们独有的灵魂。
驰骋沙场,你是否嗅到血腥与铜锈味下散发着“八百里分麾下炙”的豪迈与醇香,那是一种特有的热情,炙热的炭火与滑腻的油脂相融合,充实了壮士的胃、振奋了他们的心。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是何等的醇香诱得太白愿舍弃钟鼓馔玉来取一杯美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何等的佳饮能海涵孟德这山海之愁。酒是悲壮的挽歌,是延纳愁恨的良品。它以简单的五谷为原料,历经发酵的艰难与辛酸,最终获得了与原物截然不同的新的滋味:或绵长、或劲烈。或以之寄愁,或以之作气。它的滋味正是太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与豪迈。它的滋味正是曹操“山不在高,水不厌深”的广阔胸怀。是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诚恳誓言。
在经卷的底端,我看到了南山下荷锄的隐士,无比平凡的黄蚕豆是他自给自足的美食。寡淡无味的豆子在他淡泊宁静的性情中又有怎样的升华。在卷轴处,我看到散发弄扁舟的诗人,瘦瘦的乌篷船上正喂着一坛清白鳜鱼,袅袅白烟如许,清爽的鱼肉在他放荡不羁的脚步中有着怎样的寄托。在那篇辉煌的
烟花中,我独看到梁武帝衣食安简,车马不齐;在战火纷飞、金戈铁马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在歌舞升平、弃涨渭流中独看到勾践每日必尝苦胆,是那种苦涩让他记起了亡国的伤痛,立下洗刷血耻的心志。
中国的历史上,滋味不仅是味蕾的跃动,更是心灵的感受。正是这种纳天地精华的美味,勾出了文人墨客的悲欢离合之情,道出了帝王的历经精阁治之艰。它用五谷滋养了人的生命,用五味滋养了人的灵魂。

《味蕾上绽放的爱》 读后感 200字就够了.

好不容易迎来又一个周末,坐在车上用心感受与家越来越近的距离,把头侧向车窗边,不经意间一禄炊烟央入眼前,心中那份熟悉的味道顿时满口生津.
  迈进家门,看到爸爸妈妈欣喜的容颜,萨那间就觉得心胸开阔.放下书包,妈妈问我想要吃些什么,我随口就回答了一句我最爱吃的辣椒炒肉,妈妈会心的笑着说:“好.”于是便赶到菜市场去买辣椒.妈妈不一会儿就回来了,手中提着两个袋子,一个袋子装着辣椒,另一个袋子装着肉.妈妈从厨房里拿来两个装菜的篮子,将辣椒又倒入一个篮子,他们就像一把把未撑开的青伞,妈妈一手握着辣椒,另一只手捏住辣梗,用力一按,再顺势一扭,辣椒便骨肉分离了.然后再将洗净的辣椒放在板上,用力拍几下,边拍边打几下,边拍边说:“味已经出来了!拍他几下,味更长!”将拍碎的辣椒用力切成丝,几个辣椒霎时便堆成了一座小山丘.
  经过一番奋斗,一碗满含爱心的辣椒炒肉便出锅了,端上桌时白腾腾的香气扑面而来,吃上一口,爱的味道在嘴角挂起,再吃上一口,那种味道再也不会忘记.
  虽然我和父母天各一方,但那爱的味道还在心中回荡.

周作人散文名篇读后感300字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1
  活在民国年代,战火纷飞中一不留神,小说中血肉横飞的情节就会在自己身上上演。谈起那时文人的为人处世,虽说的确需要积极面对与投身变革,但在某些时节沉郁淡泊些或许能活得相对“轻松”和“舒坦”些。
  这是我读罢《周作人早期散文选》的第一感受。
  说起文才笔法,周作人未必逊于其兄鲁迅,甚至某些方面有所超越,却因对事物看得极为透彻的眼光以及生来易于烦躁激动的性格,字里行间总是透出一股独特的幽怨郁愤之气。其实他也曾做过鲁迅那样斗士般的文人,以满腔热忱毫不留情地一次次直戳时代、社会或人民的痛处,为的是大众听到这些呼喊与击打能有所反应、想法甚至行动。而从这本书中,我恰好看出他蕴含着的或激愤或淡然的复杂情感。从头读过,通篇带着闲寂恢诡的日式幽默与变革时代的批判思想,彼此从思想上似乎是对立的,读来却顺理成章。
  倘若排除时代与社会因素,饮茶听雨、尝鲜品酒、谈鬼说蝇,不经意间天南海北的零七碎八已经被周作人摹了个遍。以掩藏于温吞之下的犀利目光扫视着埋藏在家常里短中的风花雪月,然后将其转换成袅袅婷婷的文字,宛若一叶随波荡漾的小舟,不紧不慢地掠过一处处山川草木,总要在某处有所停留,幽雅地打个怜惜而玩味的转儿,待吸够了香气、尝遍了滋味再悄然前行,于不经意回眸间又在某处风景留下一道浅而雅的痕。
  这恐怕正是周作人前期的闲适杂感散文风格受到诸多好评的原因所在。从《初恋》中对“她”的“淡淡的一种恋慕”,到《喝茶》中“瓦屋纸窗下、可抵十年陈梦”的“清泉绿茶”;从《乌篷船》中充满旧江南风趣情味的明瓦乌篷船,到《谈酒》中感到喝酒之时“怀着‘杞天之虑’,生恐强硬的礼教反动之后将引起颓废的风气”,无不以怜惜品味的态度、丰润雍容的京派笔法雕琢着每一个本不腴润的平凡物事,从中提炼出庸人体会不到的不平凡来。
  比起平和冲淡来,周作人的犀利浮躁之风格同样老辣痛肤,尤其在涉及封建礼教之愚昧、国民性格之丑恶及军阀统治之暴虐等方面,愈发激烈敏感,其思想深度也愈发深入骨髓。如《风纪之柔脆》一文中,看到报上“因有关风纪而查禁女孩入浴堂洗浴”的小新闻,即知封建道学者之变态堕落至于“非禁止女童入浴堂而不能维持这‘更嫩更脆,像骄养的小儿一样愈加怯弱下去’的风纪矣”,的确是“深可寒心乎哉”;又如《头发的名誉和程度》中,见到“因剪发女生投考者程度不佳”而不取剪发女生之大谬新闻更生发了“乌云覆顶则经书烂熟,青丝坠地而英算全忘乎”的痛怒感问……诸如此类,读来实在惊心震慑,让人心寒不已却无从反驳。
  以比谁都清醒的状态看待当时黑暗的沉重,恐怕正是这样才造就了周作人内心幽怨郁愤的情感,反映在文字上就成了平淡与激越交织的独特风格。平和冲淡,老辣犀利———仿佛在地下贮藏了多年的陈酒,留在敏感味蕾上的是交织了辛辣的醇厚。这些文字就像反光强烈的镜子一直高悬墙面,以便那些自以为醉生梦死的人们随时随地从中映照出真实的自我。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2
  通过阅读1990年的日记,才知道我第一次读周作人的书是在1990年6月18日,书名是《苦竹杂记》,该书是在淄博一个私人开的小书店里买到的,书不厚,才二百来页,当时日记这样记着:“这几天可能是下雨的原因吧,所以甚感身体的不适,吃过晚饭,躺在床上顺手拿起下午买的周作人的《苦竹杂记》,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地入迷了……当合书睡觉时已是晚上十二点了……”
  由于该书是岳麓书社出版发行的,第二天中午就向岳麓书社邮购部写了封信,询问是否有周作人的其他书,半个月后,岳麓书社来了邮购书单。我邮购了书单中周作人写的全套书籍,其中有《雨天的书》、《秉烛谈》、《夜读抄》、《风雨谈》、《看云集》、《自己的园地》、《苦茶随笔》、《永日集》等,读这些书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多半是在晚上读的。
  我读周作人《看云集》中的《金鱼》一文时,看后很有余兴。作者不喜欢养金鱼,我也是一个不爱养金鱼的人,原因正如作者所说:“因为我懒,不高兴为区区视听之娱一日三餐去饲养照顾。”再有原因,我觉得年轻人养金鱼是玩物丧志,有这两个原因,我对金鱼就没什么好感。记得蜜月旅行时,在杭州花港观鱼,我对金鱼的情趣不如花来的有趣,尽管金鱼在水中忽隐忽现的游动,但毕竟不象花那样可以近以观之,当然鱼的动比花的静,来得更有陶然之趣,但花的香却是鱼身上找不到的。作者对金鱼的眼睛描写尤为细致,“金鱼的眼睛是一种残废……”,以“金鱼”比作“穿红布袄裤的新娘”,从“金鱼的眼睛的残废”感想到旧时小脚女人的“残废”,看后是很有意思的。
  读周作人的书很容易让人产生创作的冲动,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人人都能察觉且经历的事,在他的笔下是那么的生动有趣,是那么的平和、冲淡、飘逸,这些看似平淡的生活琐事自己为什么不能写?
  “今年冬天特别的多雨,因为是冬天了,究竟不好意思倾盆的下,只是蜘蛛似的一缕缕地洒下来。雨虽然细得望去都看不见,天色却非常阴沉,使人十分气闷。这样的时候常引起一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
  “前天十足下了一夜的雨,使我夜里不知醒了几遍,北京除了偶然有人高兴放几个爆仗以外,夜里总还安静,那样哗喇哗喇的雨声在我耳朵已经不很听惯,所以时常被惊醒,就是睡着也仿佛觉得耳边粘着面条似的东西,睡的很不痛快……。这回的大雨,只有两种人最是喜欢,第一是小孩们,他们喜欢水,却是极不容易得到,现在看见院里成了河,便成群结队地去“淌河”去。赤了足伸到水里去,实在很有点冷,但他们不怕,下到水里还是不肯上来。大人们见小孩们玩得有趣,也一个两个地加入,但是成绩却不甚佳,那一天里滑倒了三个人……“。
  下雨是件十分平常的事,但在周作人笔端流出冲淡平和的趣味。
  在《初恋》一文中,作者写自己少年时代的一次初恋。
  “我在那时候当然是丑小鸭,自己也是知道的,但是终不以此而减少我的热情。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
  这段娓娓的叙述,在平淡中流露出真挚,在素雅中显示出深情,我读后,余馨萦绕,回味无穷。
  在我眼中周作人不是作家,而是一个十足的读书人,我认为他读书的时间绝对比他写作的时间多,这可从他的随笔,杂感中感知到,他文中谈古论今,广征博引,挥洒自如。读之,如引人漫步在书海和智林之中,读他的书也不象是在读书,而是在和他谈心,这也正如他把读者也作为友人谈话一样。“我自己知道这些文章都有点拙劣生硬,但还能说出我所想说的话。我平常喜欢寻求友人谈话,现在也就寻求想象的友人,请听我的无聊赖的闲谈,我已明知我过去的蔷薇色的梦都是虚幻,但我还在寻求……”这是周作人《自己的园地》中旧序中的一段。
  1996年我在南昌出差,从书店买到,《周作人集外文》,分上下两册,该书收集的文章多是周作人用各种笔名发表,散见当时报刊的文章,由于工作忙,读这两册书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最近又在鹰潭书店买到《周作人自传· 知堂回想录》。周作人虽晚节不保,后宦事敌伪,以至于身系缧绁,名声扫地,但他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却是不可磨灭的。
  周作人有的文章一味杂陈典籍,广征博引,显得有些掉书袋带、摆弄学问,实在是让我读不懂,这是我读周作人的书唯一的美中不足之处。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3
  我家有两个书柜,书柜里摆满了我心爱的书,闲暇时这些书便是我的伴侣。前两天,从书架上看到闲置在那里的《周作人散文集》,便取下来,细细品读,这一品,我更加爱不释手。
  周作人是鲁迅先生的二弟,他的人生道路曲折而复杂,抗战时期,他投故附逆,当过汉奸。然而,他却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散文作家,他的文风平和恬淡,我非常喜欢。
  记得上小学时学过一篇《蜘蛛》,“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下八挂阵,单捉飞来将”,这首诗非常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蜘蛛捉蚊的神态,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到后来,我非常喜欢他写的《乌篷船》,以至于文章里的好些句子到现在我都能背下来。“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箸,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称为明瓦。”“你坐在船上,应当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的景色,随处可见的山,岸边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就是因为这篇《乌篷船》,我的脑海里总会想象自已坐在乌篷船里赏景喝茶的情景,后来我们单位在浙江有工程项目,我总算可以圆梦了,可以坐船感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景致,可惜我坐的却不是乌篷船。
  早晨起来,站在窗前,大声朗读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一连读了几遍,令人真是品味不尽。周作人的散文特色就是平和恬淡,对于抒写自已的情怀时,好象总是经过了一种艺术淡化处理,从而将蕴涵于中的激情舒缓、有节制的、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表现出来,给人一种熨贴、宁静、幽远、质朴的美感。如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作者没有正面去舒写对故乡的怀念,却淡淡地说:“故乡对于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他。”在这淡淡的舒写之中,却贮满着对故乡的眷念、依恋。在舒写故乡野菜的黄花麦果之后,他说:“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萤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这是舒述,也是怀念,是真实情况的记写,更是思乡之情怀的委婉表达。
  又如在《初恋》一文中,作者写少年时代寄寓在杭州时的一次初恋:“我在那时候当然是丑小鸭,自已也是知道的,但是终不以此而减灭我的热情。每逢她抱着猫看我写字时,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在平淡中流露出真挚,在素雅中显示出深情,令人读后,余馨萦绕,回味无穷。结尾处写听说“她”的死:“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象她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石头已经放下了。”以这样闲闲两笔,叙写了蕴蓄于心底的一缕情丝,写得那么婉曲而有节制,清淡中显出纯真。
  周作人学识非常的渊博,他翻译过大量的著作,写过许多随笔、散文,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最主要的成就是他的小品文,不管经历多少年,他恬淡自然的文风还会影响无数读者,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甚至崇拜。

《学会吃饭》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学会吃饭》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会吃饭》读后感1

  刚开始读这本书时,觉得似乎和自己的意图不符,但是细细读来还是有很大收获的,就“正念”两字就足够了。减肥、暴饮暴食等问题,似乎不是自己所关心的,不过读完这本书,觉得应该对想减肥的人也许会有更大的帮助,所以闲来还是值得一读的。

  这本书最对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正念”两字,专注当下,认真聆听身体发出的讯息,感受此时此刻的真实感觉。以前觉得吃饭有什么可学的,拿起食物吃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可曾在吃饭前真正感受到肚子有多饿?饿有几分?这种饥饿感是来自生理还是来自外界的干扰?比如是心情不好想吃东西,或是只因为食物在眼前放着,不经意地顺手拿起来而吃?还是因为别人在吃自己也盲目地拿起来吃?当我们在吃东西的时候,是否真正地感受到食物的味道?随着进食食物的增加,食物的.味道是否发生变化,腹部的饱腹感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等等一些在吃饭过程中的感觉,你是否细细体会过。

  当我们在吃饭过程中,多专注当下,多问一问自己当下的感觉,问一下舌头的感觉,问一下鼻子的感觉,问一下牙齿的感觉,问一下肚子的感觉,问一下大脑的感觉……我们不禁发现,我们曾经是多么的暴殄天物,食而不知其味,白白浪费美食,似那猪八戒吃人参果。而不知不觉吃得过饱过撑有何尝不是浪费食物且危害身体呢。

  书中有一个观点也很值得分享的,“正念”是察觉、是以第三者的身份观察这一切,并不带一丝批判、评价,也就是在“正念”状态下,你现在的感受、所做的事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对错之别,仅仅是实事求是的反映这一切就好。这样最大的好处是,不打击自己的积极性,以事实说话,更能展示真实的自己、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产生内生的动力去改变现状。

  最后,这本书应该非常适合暴饮暴食、肥胖症者好好学习。有理论,有具体练习方法,一步一步按照书上的练习去体会、去感受,我想一定能够获得意想不到收获。

  《学会吃饭》读后感2

  最近在读《学会吃饭》这本书,首先声明,我是一个被书名和封面吸引到的读者,仔细读来,觉得看这本书还是值得。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用正念饮食来指导我们的进餐。所谓“正念饮食”我的理解是吃饭时感受我们身体所传达的信号,有弹性地进食,享受食物。

  如第一个信号,我们的味蕾,吃到第一口我们喜爱的食物时,那种美味喜悦的感觉,然后接着吃第二口,第三口……但是要注意吃饭的时候要专心感受食物的味道,不要分心看视频、走路什么的。悉心感受每一口食物的味道,慢慢咀嚼。其实吃到后面你会发觉食物越来越没有什么味道,到后面可能只剩下甜腻咸等感觉。这就是你的味蕾在告诉你可以停止吃这种食物了。刚开始看书上这样说悉心感觉的话食物会越吃越没味,我还半信半疑,后面自己尝试了一下,真觉得书说越吃越没味道是客气的了,简直越吃越难吃!

  第二个身体的信号,就是胃部的饱胀感。你可以在吃东西的时候留意味觉的变化的同时,感受腹部逐渐饱了,你可以选择自己最舒适的饱腹感。

  第三个信号就是身体的感觉,大约是食物入胃后,被消化吸收,血糖这些的升高,使身体告诉你不用再吃了。不过我觉得第三个信号书中描写得不如第一二个信号那么详细,可能是因为其实血糖的升高这种东西,相对于味蕾的感受和腹部的饱胀来说,不那么容易感觉吧。

  然后书中还对暴饮暴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首先你要分清楚你是真正的饥饿还是因为情绪性进食。如果是真饿了或者饥饿+情绪的话,还是要吃一些东西的。不过以我个人的经验啊,什么饿不饿是不存在的,就是有时候因为不高兴,烦恼,或者太高兴了,特别想吃一些东西来发泄或者庆祝一下。或者是想逃避一些问题,不想做一些事情,借吃东西来拖延时间。言归正传,当遇到情绪性进食的时候,有两个方法,一个方法就是去吃,另一个方法就是转移注意力。

  总之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和小练习及其反思,你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些来练一练,相信会有收获,特别是关于饮食与减重的心态方面。

本文标题: 给味蕾留点时间读后感(以《给味蕾时间品不同滋味》800字作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036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儒林外史俩正派读后感(初三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通用版六篇)好小子儿童故事读后感(读《好小子童年故事》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