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财政思想史读后感(焦点访谈观后感2021汇总_观2021焦点访谈有感(3))

发布时间: 2024-07-30 13:33: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9

国富论读后感心得,《国富论》是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基本包括了当时人类所建树经济理论、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财政学、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涉及...

西方财政思想史读后感(焦点访谈观后感2021汇总_观2021焦点访谈有感(3))

国富论读后感心得

《国富论》是经济学的 百科 全书,基本包括了当时人类所建树经济理论、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财政学、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历史、伦理、经济和政治所表现的社会行为的各方面,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划时代巨著之一。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国富论 读后感 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富论读后感心得1

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齐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

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本事,能对他的 笔记本 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本事,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之后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我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构成了我们今日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终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

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所以,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仅包括"可怕的"军队,并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

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终,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之后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

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终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虽然斯密也劝说放任自由,但他的论证却更多地是反对政府干预和反对垄断;虽然他赞扬贪欲的结果,却又几乎总是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他也不认为商业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赞美的。

国富论读后感心得2

忙里偷闲拜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觉得很受启发,它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并明白了什么样的书才能称得上划时代的巨作,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经济学始祖”的称号。《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亚当斯密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此书共分为五篇,总计三十二个章节,分别讨论了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政治经济学体系和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全书基本涵盖了古典经济学派所讨论的所有问题,并对各个问题进行了最基本的理论阐述,对后世经济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书中,斯密首先阐述了他的劳动价值论。他认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节生活必需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的物品。而劳动的生产率要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是什么比例。不论一国土壤、气候和面积是怎样,它的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必然取决于这两种情况。

紧接着又论述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他认为分工有以下的好处: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劳动置换的时间减少;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当论及分工产生的原因时,斯密认为劳动或者说职业的差异并不是分工产生的原因,而是分工所带来的结果。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是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至于交换产生的原因,斯密认为,主要源于人们的利己心,希望把自己不用的物品去换取别人的,对自己有用的物品。既然有了交换,那么就必须有交换的媒介。这时斯密介绍了各种交换媒介,如牲畜、贝壳、烟草、鞣皮等,当然还有贵金属。那么这些媒介与交换物之间的交换价值比例是如何确定的呢?斯密把这个问题分成三点进行阐述: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即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格的,究竟是什么;第二,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第三,什么情况使上述价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时高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有时又低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换言之,使商品市场价格或实际价格,有时不能与其自然价格恰相一致的原因何在?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后来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国富论读后感心得3

在国富论中,第四章起名为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可通读全章,看到更多的是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限制进口、出口退税、奖励金、通商条约、殖民地等涉及国际贸易的内容,可能在亚当斯密的概念中,凡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的内容就属于政治经济学。

由于我所理解的政治经济学更多的是强调国家与市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国家维持社会稳定及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管理制度,所以在理解上,无法同意亚当斯密将自己所写的第四章纳入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在我看来,重商主义、限制进口等更准确而言应该归属于国际贸易的内容。

这里有一个名词解释一下:

“重商主义——18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经济管理体现,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顺差——既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这是16、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者说经济体系,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这个理论目前依然有许多经济学家引用,包括中国国内目前奉行的国际贸易政策。从具体表现上看就是,为了维持贸易顺差,一国政府会倾向于通过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出口退税(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奖励金(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等手段,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出口大于进口的目的,达到吸收贸易逆差国的资本流入本国,借以提高本国的资源条件,从而增加本国的国民总收入,以实现经济的增长。

亚当斯密由于是坚定的市场经济倡导者,其一直提倡小政府理念,所以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第四章几乎每页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意思——重商主义提出的绝大多数的维护贸易顺差的手段,都在某种程度扭曲了市场在资源调配中的决定性作用,从长期看都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国家应该减少监管,应该放手由市场自发调节进出口。也许是由于时代背景,也可能由于其他原因,亚当斯密并没有完成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只是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与重商主义观念不一致的思想和理论。

回到现实,回到本文所述的国际贸易体系,在我看来,国际贸易的最大作用和好处主要是两个,其一让市场扩大,其二促进了社会分工并使得生产效率提升。市场扩大比较容易理解,比如中国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商品生产国,各种细分市场的商品,尤其是家电类产品(手机、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其主要生产地都是中国,如果没有国际贸易,中国已经形成的生产体系就会出现生产过剩。所以对于目前的中国而言,因为国内的生产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已经建立并形成了自己的工业体系,短期内实现改变不是太现实的事情,所以相比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中国都更需要国际贸易的自由但又有序的发展。但是否意味着我们必须要追求贸易顺差呢?我的观念是,贸易顺差来源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也有限度,贸易顺差用最简单的言语表述就是,我们通过劳动及资源投入,生产出来了商品,但本国消费不完,那么就出口到外国,而外国给予的是本国无法流通的纸币,其实这种贸易顺差实现的外汇储备,类似一种债券。也就是逆差国用债券,购买了顺差国的各种商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短期看顺差有利,但长期看,贸易顺差就如同几个世纪前的殖民地一般,顺差国就是逆差国的殖民地。

更简单的说,我反对维护贸易逆差,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出口等于进口是对一国人民最公平和合理的劳动奖励。

除了顺差逆差外,关税、出口退税等都可以单独成文书写,本文不做累述。

希望看完本文,你对重商主义有所了解,对国际贸易有初步认识,最好能理解贸易顺差的意义和缺陷。

国富论读后感心得4

在一个美妙的午后,笔者有幸浏览到现代经济学之开山之作——《国富论》,笔者便怀着几分激动与崇敬之情开始了这一次的神游之旅。需要在那里在那里说明的是,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需要在那里说明的是,《国科的诞生,亚当斯密也所以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亚当·也所以声名显赫,被誉为科的诞生,亚当·斯密也所以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手《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手——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换,由交换而产生交换媒介——货币。再由货币解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换,由交换而产生交换媒介——段——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换,由交换而产生交换媒介——货币。再由货币解析商品价格及商品价值,以及价格的构成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进而联系析商品价格及商品价值,以及价格的构成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进而联系整个政治经济体系,阐述其内在联系。整个政治经济体系,阐述其内在联系。《国富论》作为现代经济学开山之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也正因《国富论》作为现代经济学开山之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也正正因如此,它有许多发人深思之处。而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观点尤为感为如此,它有许多发人深思之处。而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的观点尤为感兴趣。所以,本文也是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观点的有感而发。兴趣。所以,本文也是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观点的有感而发。“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这是亚当·斯密在第一章的开头语。

为了使读者决定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是亚当·斯密在第一章的开头语。为了使读者亚当更加明白分工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亚当斯密进而举了扣亚当·更加明白分工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亚当·斯密进而举了扣针制造业的例子来加以说明。由此,咱们也明白正因有了分工,同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点:第一点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86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点:第一点,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工作量。

其分工而日渐提高。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第二点,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要损失不少时刻。有了分工,就能够免除这种损失。第三点除这种损失。第三点,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从分工开始,亚当斯密接下来谈到分工的缘由:人类的物与物交换。正因亚当·从分工开始,亚当·斯密接下来谈到分工的缘由:人类的物与物交换。正因人类有物与物交换的意愿、需求,继而产生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又引起更大范围的物与物交换。

在那里亚当斯密谈到亚当·谈到“的物与物交换。在那里亚当·斯密谈到“例如,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有个善于制造弓弩的人,他往往以自我制成的弓弩与他人交换家禽或兽肉。结果,他发觉,造弓弩的人,他往往以自我制成的弓弩与他人交换家禽或兽肉。结果,他发觉,与其亲自到野外捕猎,倒不如与猎人交换。正因交换所得却比较多。

为他自身的利益打算,他只好以制造弓弩为业。于是,他便成为一种武器制造者。另有一个人,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往往被人请去造屋,得家禽兽肉为酬。于是,他发觉,完全献身于这一工作对自我有利,因而就成为一个房屋建筑者。同样,第三个人成为铁匠或铜匠,第四个人成为硝皮者或制革者。这样一来,人人都必须能够把自我消费不了的自我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拿来换得自我所需要的别人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得自我所需要的别人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这就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种特定业务,使他们在各自的业务上磨练和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或才能。”

国富论读后感心得5

这本书买来一年多了,断断续续的看,至前几天次才看完主要部分。实在惭愧,既没有一气呵成的毅力,也没有成段自由的时间。可是,这本书给我还是很有收获,却不仅仅在于是对经济学理解。

朱光潜在《谈读书》里说,要学某门学问,这门学科的经典就不得不读,譬如学经济就得看斯密《国富论》,如今我看完这本书的主体部分,发现这真是不太恰当,关于《国富论》,我至少能够提出这么几点:

1。斯密的经济理论是基于一种几乎完全开放的自由经济体制,而当今世界完全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几乎没有,中国更是如此,大型国企占了重要领域的大部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相当之大。在此不谈论这两种体制孰优孰劣,可是斯密的理论与现实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社会体制。

2。社会形态不一样。斯密的时代大约是18世纪,当时欧洲以农为主,工业革命正在起步,制造业刚刚兴起,而各种科技产业几乎没有,当时社会阶层大约是地主阶级,工人农民(劳务)阶级,资产阶级,以及贵族官僚阶级(我感觉斯密属于这个阶级),而此刻地主阶级已经没有了,而工薪阶级却很多存在,社会形态已不一致了。

3。背景的不一样,导致理解较为费力。

斯密常常以英国地区,城市,还有英国古老的货币单位为例,由于缺乏对此的感性认识,往往难以理解深刻。4。由于本书成书较早,许多书中经过精细论述而提出的结论早已被之后的历史所证伪,有些而此刻已成为常识,比如关于货币性质,作者仍然很多论述,显得冗杂而烦乱。或许《国富论》在

世界经济历史上意义确实难有后者,可是本书作为两百多年后的之后者学习,显然已不太适合,以往经典未必此刻适宜。

当然经过本书还是了解到了许多的经济学知识,异常是经济学的那种推理,我想这应当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比如论述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比如论述劳动产物的阶级分配,比如资产的划分。

基本看完这本书,对于以后选什么样的书,对于经典,对于权威的推荐,我感觉更能理性的去选择了,经典未必适合,权威未必正确。或许一本书某人觉得读了醍醐灌顶,另一个人读了却毫无感觉,读什么书,为何而读?自我才是主体。别人的感受能够交流,却不能复制。

但我还是依然深信,书里包含了别人数十年的 经验 ,或者包含了前人数十年的艰苦探索所得理论技术,如此方便易得,不拿岂不太可惜。所以我坚信着读书的力量,坚信努力的力量。


国富论读后感心得相关 文章 :

★ 国富论读书心得

★ 国富论读后感范文5篇

★ 国富论最新5篇心得体会

★ 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6篇

★ 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7篇

★ 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5篇

★ 国富论读后感范文500字

★ 国富论读后感高三年级学生作文

★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

★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

《西方美的历程》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西方美的历程》是一本由程波著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页数:267,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美的历程》读后感(一):美是一种社会实践

《西方美的历程》读后感(二):追求美,探索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西方,形成了具有学科性质的美学。可见,美,概念之深,范围之广,需要探究研究的内容之博大。在我们现代生活中,美,更多会用艺术品来表现。绘画、雕塑、影像等各种美术工艺,来展示美。在西方,人们又是如何来“审美”的呢?我们可以在《西方美的历程》这本书里了解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但是它不是枯燥的学术性的美学研究,而是赋予了鲜活的知识和见解。既让我们了解了西方美学的发展史,又通过图文了解了美学产生的必然性以及美学史上的代表作品,并从中对美学发展中的人物有了较明朗的了解。

这本书从西方美学的发源地——希腊爱琴海写起,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从新古典主义到启蒙运动、再到德国古典美学到现代主义美学、后现代主义美学,条理结构很清晰。古今中外,很多人写过关于西方美学的著作以及讲演稿等,这本,我觉得更适合中国人阅读,因为对于西方美学而言,我们属于外国人,对西方的历史发展、美学形成,还是存在一定的陕隘和片面的认知。通过这本书可以系统地了解西方美学的发端发展。

苏格拉底是西方美学的轴心人物,他和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书中有较多的篇幅讲述三人的哲学思想。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提柏拉图说过的话——艺术”和真理隔着三层“。我的理解是艺术架构于真理的基础上,模仿现实,但是又有脱离,现实可能是残酷的,艺术却可以只保留其中美好的一面,但是事实上,我们看到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此后的历史阶段,艺术家们也会在艺术作品中体现时代黑暗的一面。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关于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说是在蒙娜丽莎人物肖像的背景里隐藏着几种动物,有很多画家专家在解读画作的隐含的内容。不知道是后人想得太复杂了,无中生有,还是真的这幅画里有未解的“达芬奇密码”?聊这些,总是因为众人对西方美学的深入研究,想通过名家名作来探求西方美学。

研究西方美学,提高艺术品味。但是对于我等俗人,阅读这样的书,虽然不能登峰造极,但是多少能培养一些审美情操,关键是对西方美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当下和将来,欣赏艺术作品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尤其是像我们这样本身对绘本艺术感兴趣的人而言,在解读西方美学,了解艺术发展史上杰出人物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之后,可以激发自己的艺术修养。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西方美的历程》读后感(三):既古老又年轻的西方美学

古希腊神话,在卡德摩斯和哈默尼的婚礼上,众神赞美新郎和新娘:“唯有美的才受人爱,不美的,没有人爱。”类似的故事以及古希腊人对美的歌颂频现于后人的诗文。但是,“从现实的角度上说,西方美学并不遥远,我们去了解它,不但能通过它了解超越了东西方的普遍的美学,而且还能在一种参照之中,加深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的理解。”青年学者、美学研究工作者程波在他的著作《西方美的历程》中如此说道。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探讨西方美的历程,溯本追源,必然要由希腊开启这趟旅程。美存在于自然与人类生活之中,但有意识的审美需要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古希腊的很多思想家注意到了美的各种现象,力图通过他们的思考和阐述,揭示出美的本质和规律。他们的学说或许显露天真偏面,但人类的审美和艺术实践的经验因他们而触及了哲学的高度,逐渐构成了西方美学理论的雏形。

毕达哥拉斯由打铁的节奏感中发现了数的比例关系,又于竖琴的弦长粗细进一步得出了“美就是比例的和谐”的观点;苏格拉底最早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强调美必须从现实中得到合理解释,进而使得文艺的现实基础问题、社会功用问题成了“美”的重要课题;柏拉图说,美是超现实的,超感性的,是最高永恒的“理式”,对永恒“理式”的凝神观照所产生的“无限欢喜”,就是最高的美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那个时代的艺术实践的集大成之作,车尔尼雪夫斯基后来评价《诗学》是迄至十八世纪末叶,一切欧洲美学概念的基础……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美学的历史是古老的,它的源头距今已有几千年之久。

美学是古老的,同时又是年轻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正式产生于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首先使用了“美学”这个术语,即“伊斯特惕克”。按照希腊字根的原意,这个词表达了“感觉”、“感情”的意思。鲍姆加通认为,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它的对象是感性认识所理解的完善,这种理解到的完善就是美。很显然,鲍姆加通所讲的感性认识实际上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美感。在鲍姆加通之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黑格尔都沿用了“伊斯特惕克”这个术语,而且都有专门的著作。他们把美学的基本范畴系统化了,使它有了一个完整意义的理论体系,成为哲学研究的分支体系。这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事情,就时间而言,西方美学真的很年轻。

本书讲了哲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这些探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西方美学的理解。不过仅此远远不够。正如程波所说,我们要了解的西方美学,并不是仅仅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而是在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的美学。所以本书在时间轴的安排上突出关键节点的同时,程波很注重美学思想和实践的互动关系,力求在散点透视中把更多的知识点和趣味性嵌入对美学的讲读之中。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展读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而此时西方美学早已在我国广泛传播并时刻浸淫我们的日常生活,阅读中不断对撞的思想共鸣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现代主义表现出对于实际生活的疏离、不满和反抗,后现代主义则表现出对于生活的妥协、调和与迎合。人们一方面追求个性和创新,一方面又被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所俘获,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同时又拓展了美学的内涵,使得各种美学思想纷繁丛生,呈现出更加年轻的旺盛的生命力。

朱光潜先生说:“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审美活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高度统一,了解美学理论,不是要求从抽象概念出发去理解美,而是让我们对现实生活更多一份敏锐的观察力。美无处不在,它的无限丰富的内容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发现,对美的寻求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本人。谢谢。

《西方美的历程》读后感(四):西方美学简明史

美学不仅仅只是文学理论或者是美学所研究的东西,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若没有美,将是一片黑暗或者是丑陋。所以,美,其实是伴随着这个世界而诞生的,它一直就在那里,无论你发现还是没有发现。而美学正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美。程波《西方美的历程》关注到了学界以及学界之外人的兴趣点,用一种简单明了、诙谐幽默的介于学术与非学术之间的语言、配以精美的名画向我们讲述了西方美的发展历史。

世间万物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都有自己的基点,西方美学作为抽象之物,自然也有自己的基点,它的基点就是古希腊、罗马。作者指出“言必称希腊”,未必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恰好体现出美的多变性,进而展示出美学研究内容的多变性以及其理论体系的多变性。

《西方美的历程》以其看似高高在上实则“接地气”的理论架构为我们体现了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横看成岭侧成峰,原地高低各不同”,不说生活在同一个社会背景下的人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就算是一个人面对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如此,更不用说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架构不属于自己文化背景下的美学历程。从程波的简历以及其他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西方美的历程》绝对不是他的泛泛之作,而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精心之作。隔着一个差距不算小的文化差异,却能够写出如此通透的美学著作,可见他掌握的美学理论知识之深之广!

《西方美的历程》涵盖知识面比较广,从古希腊到反抗永恒性、一致性、连续性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文化的饕餮盛宴。一般用来做教科书的文学理论或者是美学,都没有配以如此丰富的名画。自然让人提不起兴趣,既然学的是美学,自然在阅读的时候就要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引导作者去欣赏美。《西方美的历程》中不但为我们提供了我们自己无法寻找到或者就算找到也不知道和哪种美学理论相结合的名画,而且对这些名画都进行了精准的美学解读。如此,就算是不懂美学的人也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有用的知识。

人类对美的追求不会停止,美学的研究之路也不会停止!《西方美的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西方美学发展简史的机会,也为我们深化对美的理论认识提供了契机!

《西方美的历程》读后感(五):在时空中感受美

上大学的时候顶礼膜拜过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在图书馆借了很多次也没读完,其实是自己没有沉下心欣赏中华几千年的美,那个时候学习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读文章如过眼烟云,而不知道自己如何走进美、发现美。然而李泽厚大师的《美的历程》始终没有因为我们读者层次的层次不齐而影响它的“江湖地位”,以至于很多年过去了,我也不再从事和我专业相关的工作,但看到《西方美的历程》这本书又想起了《美的历程》。

同样是美的历程,只不过一个用来讲述我们东方的美学发展,一个是讲述西方的美的历程,都是纵向分析美学的产生、发展的那些事儿。如果单从纵向的角度来讲,《西方美的历程》可能牵涉到的内容更加宽泛,不仅仅涉及一个国家,而是整个西方体系中美学的衍变和发展。而作为美学本身,我们大部分读者觉得和此没有关系,甚至我们如果不学习理论的美学知识也丝毫不影响欣赏美、感受美,但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如果有了美学知识作为底子,那么欣赏美、感受美也会变得格调高雅、层次提升了不少。

其实,“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在西方产生的,而且是在18世纪,然而这并不影响它讲研究的对象追溯到更久远的古希腊和罗马时期,而且美学的涵盖面非常广,艺术、哲学、宗教、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都有牵扯,如果不是足够的知识积累,是不足以穿透历史的长河梳理出清晰的发展脉络,不足以欣赏历史长河中那些散落的美学“珍珠”。

此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有两点,首先是文字的风格,很多理论图书因为文字过于艰涩难懂、内容又枯燥无味,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而《西方美的历程》既保持了美学发展中最基本的科学严谨的内容,又采用了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大大提高了此书的可读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在比较难懂的地方作者还用形象的比喻进行,而且每一部分作者都进行了提炼和总结,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述篇章的“中心”,一下子就切中了“命脉”,读起来能够提纲挈领,更轻松;第二点就是文中配了大量的图片资料,这些图片大部分是比较著名的艺术品,包括雕塑、绘画作品等,并采用彩图印制,非常精美。

《西方美的历程》读后感(六):学习美学的目录

喜欢看电影,也喜欢写影评,可是自己的水平太差劲,虽然看过不少片子,但总评不到点子上。有个朋友对我讲,说我不懂美学。美学是什么,我还真的是不明白,看完了这本《西方美的历程》,总算是有了个懵懵懂懂的认识。可要让我说,美学到底是什么,我还是说不出来。

百度上有美学的定义,这里就不再去粘贴了。按照我的理解,美学就是一切关于美的学问,比如诗歌、文学、绘画、雕塑等等,当然,现在还要算上电影。说起电影,不得不说的是,这本书的作者程波教授就是搞电影的,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位作者的简介,才让我下定决心来读这本书,因为美学与电影的联系实在是太过紧密了。不过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美学的发展,真正涉及到电影美学的部分,只不过是全书最后的十几页罢了。

如果单纯就美学二字进行讨论,我认为是甚是无趣的,但是在作者的引领下,纵览西方世界从古至今的美学创作,倒不失是一件美事。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在给我们讲解诸多艺术作品的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讲解,的确是让我这样的小白收获颇丰。

从希腊到罗马,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现代到后现代,本书的主线和层次非常清晰。作者讲述美学,并不直接从定义出发,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例来告诉读者,到底什么是美学,美学又美在何处。这些实例涵盖了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各个方面,阅读之后的确让人感觉美不胜收。

正是这些实例,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浅薄和作者的渊博。也同样让我认识到,为什么自己的影评写不好。心中没有美,笔中自然没有美。美学中涉及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如果不尽可能多地去进行了解,自然不会有好的评论作品出现。

自以为自己读过不少的东西,但是看到这本书中提及的艺术作品和人物,自己至少有一半不认识不了解,还有一部分不是很清楚,知之甚少,真正熟悉的并没有太多。书中的人名和作品其实也是给了想要了解美学的读者一个学习的目录,如果真的能把本书中的人物都熟悉了解,那么至少可以迈进美学这个门槛了。

书很精美,图文并茂,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造成本书的油墨味颇重,常年遭受雾霾侵袭的华北人都觉得有点儿难以忍受。如果不是这个原因,本书恐怕就完美了。

《西方美的历程》读后感(七):从苏格拉底到安迪?沃霍尔

简而言之,所谓“美学”,就是研究“美”的学问。虽然听上去十分高冷,但其实,它就蕴藏在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事物之中。没有人可以否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当今时代“美”已经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然而,越是处在一个随时随地能感受到美的世界里,我们越是会发觉自身的失语。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欣赏绘画作品时,我们只会感叹“好美啊!”就再也说不出更多的词汇。这是因为我们的审美素质和理论修养还达不到对我们的审美活动进行指导和借鉴的程度。

《西方美的历程》作为一本梳理西方美学发展脉络的简史作品,介绍了西方美学从古希腊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经历的从萌芽、发展、演变过程。而在跟随作者一同沿着西方美学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前进之中,我们也收获了作为一个美学入门者最基本的认识与知识。

由于“美”本身的丰富和复杂性,它涉及的学科与知识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多。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然哲学进入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其自身从哲学体系中的独立过程。哲学、文学、艺术都在美学的形成过程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因此,《西方美的历程》采用的是提纲挈领的方式,选取重要历史阶段中的重要人物与作品,用尽可能浅显生动的语言来讲述这一学科的历史。书中大量的图片内容,让读者可以在图文的互相参照之中,更加直观和立体的感受到美学的现实面貌。

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美学的萌芽与发展,到中世纪的黑暗与文艺复兴的曙光,进而感受进入新古典主义和启蒙运动后美学戏剧、诗歌、思想领域的发展。而当18世纪,鲍姆加通将“美学”命名,使其成为真正的独立学科之后,美学在康德、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歌德与席勒的诗歌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兴起则让人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对一个学科的影响与改变。读者不妨尝试将这本书当作是一次有趣的选修课程,十二节课程,五个主要阶段,用并不漫长的时间去探索和了解一下不曾知晓的西方美学。

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之中,作者着重介绍了后现代主义美学的代表思想和作品。品钦和巴塞尔姆用“拼贴”解构了小说;杜尚的《泉》和《带胡须的蒙娜丽莎》用解构和反讽的方式阐释着后现代之“美”;安迪?沃霍尔把风情万种的玛丽莲?梦露变作了现代商业社会中一个代表着空虚与迷惘的标签与符号。苏格拉底“追求真理、反省人生”的“哲学精神”,如今成为了“人死了”,“美”进退两难的悲观论断。美,真的不存在了吗?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帕特农神庙门楣和墙壁上的雕刻依旧以其自然而极富生命力的姿态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当我们阅读拜伦和雪莱的时候,仍旧能受到诗人澎湃的 *** 和沉思的浪漫;马蒂斯和毕加索笔下的人体固然比例失调,但我们还有莫奈和梵高……美,一定还存在着。它只是和最初人们看到的模样大相径庭了。

掩卷沉思,真切地感受到扉页上“审美如同旅行,到达目的地与经历一段过程同样重要”这句话的内涵。辉煌与成就属于过去,思考与叩问留给今天。西方美学以无数的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美学作品滋润和影响着现代人们的心灵,也将继续影响着未来一代,是馈赠,也是谜题。

作者程波教授用如此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原本枯燥的西方理论和哲学凝练成趣味横生的简明美学史,希望能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美”、爱上“美”、真正迈入审美之门。正如作者所言,把握美学思想的轨迹和历史脉络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困难,不妨把这本书当做是一个开始,一段路标,一起打开寻找美的地图,踏上属于自己的美学之旅,一定会收获非凡。

《西方美的历程》读后感(八):一本有见解又脉络清晰的美学书

之前在大学期间就听说过这本书,今日有幸读到它,对于美的历程有了更系统的了解,美学的概念又加深了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美学”在作者的笔下竟具象了起来,尤其在本书中,看到一些哲学家们对于美学的辩证的观点时,”美学” 这两个字竟立体了起来。

这本书展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美学理解,以及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美学的地位也有所不同。从古希腊时期到一战二战再到后现代主义的大量艺术作品也都在本书中展现,对于美术的学习者来说是很大的福利。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便被用心的排版,精美的插图吸引,拿在手上的感觉也便有所不同。虽然作为美术生的我们一眼就看出,色差还是有的,但是作为这种纸质的打印已经算是非常好的了。

这本书不仅仅只涉及美学,其中内容也涉及绘画、雕塑、音乐、文学。一些艺术大家们在作者的笔下也活灵活现。看这本书你绝不会觉得作者只是在记录一个美学的发展历程,而是连同时代的特征脉络,那个时期的艺术家们、文学家、以及当时的朝代对于美学的一种态度,都做了交代。

这本书绝不是从其他书中的摘录,和内容的拼凑,而是一本脉络清晰,有见解的一本书,你可以一气呵成的读完它。因为自己也读过《西方美术史》、《艺术的故事》等一系列的书,也有系统的整理过艺术潮流的特征(艺术潮流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期人们对于艺术的一个态度,和当时人们对于美学的观点)。所以才会下这样的结论,这本书是一本有态度、有深度的书,也是一本值得艺术生好好拜读的一本书。文中没有太多的专业词汇,通俗易懂,读起来非常的轻松,但又交代的很清楚,即使不是美术专业的人,相信读这本书也会是非常好的选择。

每个时期的画反映了当时的美学观点,这也是为什么作者会放大量的艺术作品的原因。你可以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内容,加深对于“美“的理解。

最后写上两句话:

1.审美如同旅行,到达目的地与经历一段过程同样重要。

2.即便走马观花,依然精彩纷呈。

这两句话是书中前后的插页,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西方美的历程》读后感(九):一本图文并茂的西方美学史

说起西方美学史,我们都会自然而然的想到我们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西方美学史》,这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也代表中国学界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这部著作由出版界的名家——商务印书馆出版,在学界影响深远,可谓名满学界。但朱先生的《西方美学史》比较学术化,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本书看起来是比较累的,而且这本书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没一张图片,多是理论的阐述,不适合美学的初学者阅读。

程波的这本《西方美的历程》却是图文并茂,比较适合美学初学者阅读。既可以学到一些基础的西方美学理论,也可以欣赏到这些精美的在西方美学史上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书籍和代表人物的肖像。纵览全书,基本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书写来,简明扼要地梳理了西方美学思想的整体框架与历史变迁,从古希腊到罗马、从中世纪的黑暗到文艺复兴的曙光、从新古典主义到启蒙运动、再到集大成的德国古典美学以及变形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学,都有所涉猎和论述。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节点,一个都不少。整本书的结构完整、清晰,读后可以使读者对西方整个美学史有一个框架式的了解。

这本书的文字是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既谈到了理论,但不是就理论谈理论,都是结合了相应的艺术实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这对于读者理解西方的美学史大有裨益。在书中作者又配以精美的图片,这更是让读者是欣赏“美”过程中,知晓了西方美的历程。可谓是寓教于乐,不亦快哉!

本书作者程波教授,70后,也算是一名青年学者,现就职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他既写诗和小说,策划和创作影视剧,也从事美学原理、电影美学、剧本写作、类型电影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可说是既有艺术实践的经历,也有教深厚的美学理论功底。由他来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西方美学发展历史,也是比较合适的。这本图文并茂的西方美学史值得读者参阅。

《西方美的历程》读后感(十):探索西方美学之源 领略西方之美

根据程波教授所言,“美学”就是研究“美”的学问。如果再通俗点来说,可以这样理解——美学,是以哲学的方式研究艺术,不是研究艺术个体,而是研究艺术的普遍规律。所以说,如果我们研究西方美学的历程,就绝不能只盯着某位艺术家或思想家、某一门独立学科,而是要结合美术史、哲学史甚至各种人文社科学等等去广泛挖掘那“美”的规律。

尽管讲述西方美学的历程是个庞大的体系,程波教授在这本书里却用娓娓道来的文字给我们梳理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因为以时间为纵轴对西方美学思想的整体框架和历史变迁做归纳是此课题写作者的一般思路,在此就不多说了。我所感兴趣的是他在以时间点介绍西方美学时,对某些美学母题的展开叙述和详细讨论。印象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希腊神话艺术和哲学思想对西方美学萌芽产生的关键作用。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记述过公元前6世纪和公元前5世纪之间,希腊两派人之间曾经发生过一场旷日持久的“诗歌和哲学之间的古老论争”。哲学家指责诗人们假聪明和真无知;诗人们则认为自己用神妙的音乐性和恰当的形象开导了民众的思想,说明了事物和人生的本质。

如果从审美理论发生的角度看这场“诗歌和哲学之争”,我们会发现哲学和艺术之间存在的巨大裂隙。因为当时的哲学家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逻辑和宇宙学方面,所以,他们认为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这些知识才是真理,才具有绝对的权力;而艺术之“美”或者说美的“艺术”不具备揭示真理的功能,所以他们反对诗人们的做法,并急于将人们的注意力拉到自然科学上来。

但是,美真的不具有认识功能吗?大家可以看看英国诗人雪莱的观点。他在写出《西风颂》里“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之后,坚定地说“诗人兼具预言家和立法者的职能”。作为一个既是浪漫主义诗人又具有严肃的社会哲学家气质的人,雪莱的前后两句话将诗歌艺术和哲学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和转化:美妙的诗句固然表达了他的意思,哲学家的语言更是进一步深化了这个意思。

同类的例子还有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他那里“诗人尼采”和“哲学家尼采”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角力和斗争,所以后人才能看到历史上那个矛盾而又生动的尼采。程波教授认为,雪莱和尼采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这个世界上需要也存在一种东西,能够来弥合艺术与哲学间的裂隙,而这种东西就是美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就应该能够理解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对美的论述,为什么总带着那浓浓的科学意味。看来,他们总是不自觉把美与宇宙联系在一起,并非真正的意图,而是受当时的哲学发展所限。等到西方的哲思潮流发生根本的转向时,“美”的定义和规律也就随着改变了。

比如,到了苏格拉底那里,“美”便不再是和艺术没什么关系的哲学概念了。他认为一种事物是否具有“美”的属性,要取决于其效用,而效用的好与坏,又取决于使用者的立场。在此,“美”、“文艺”、“现实”在苏格拉底这里已经联系在一起了。本书也提到,后来代表了古希腊美学最高成就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只是在试图解答苏格拉底提出的一些问题而已。

而更后世的美学家也一直在思考和解答前辈们留下来的一些问题。比如贺拉斯对亚里士多德的继承、普罗丁对柏拉图的传承、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对柏拉图的继承等等。当然,本书对于西方美学源流及母题的种种探索是极为全面详尽的,从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启蒙运动——德国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沿着历史的脚步,你会发现看似抽象的美学思想之衍变其实是个充满了逻辑的过程。对相关研究感兴趣的朋友来说,此书确为一个较好的切入口。

求一篇 商业史相关书籍的读后感 2000字左右

《货币战争》读后感 第 1 页 共 4 页 网络营销作业一本文部分原始资料来自网络只供学习作业之用 ----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第 2 页 共 4 页 《货币战争》此书在很早以前就有耳闻不过一直没有闲心和机会阅读。这次借作业这个机会能够认认真真读读这本堪称金融学入门读物的书也是一件幸事。以前的我只知道比尔多有钱多有钱当我中书中了解罗斯柴尔德家族50万亿美元的资产时我惊讶极了。这是超过全球GDP的数字。当我听所金融染生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70万亿美元时我更加觉得金融的威力。《货币战争》的核心思想便是阴谋论书里描述的事情是世界经济被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这些银行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们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美国1929的经济危机、两次世界大战这些银行家甚至控制了战争的惨烈程度。这让我在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怀疑。 首先从历史方面来说《货币战争》一书轻率地改写了人们早已广为接受的世界近代史尤其是美国历史。书中美国独立革命不再是北美各殖民地人民浴血奋战改变被英国统治剥削地位争取政治独立与经济自由的斗争而是为了所谓某些财团的“货币发行权”南北战争不是因为是否废留奴隶制所引起的尖锐冲突而是“国际银行家”的操纵结果。从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从亚伯拉罕·林肯到约翰·肯尼迪再到罗纳德·里根美国历史上所有总统遇刺事件无一例外都被该书统统归结为一小撮国际银行家争夺所谓“货币发行权”的阴谋策划所致。 就连殃及全球的两次世界大战也仅仅是少数银行家暗箱操作的结果。该书宣称没有美联储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是以美国、英国、苏联与中国为首的盟国反击纳粹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与日本军国主义野蛮侵略的正义史诗而是罗斯福总统玩世不恭地在战争硝烟中验证凯恩斯的赤字财政和廉价货币的主张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并让国际银行家们在战争中再次大发一笔横财。如果说肯尼亚总统被刺杀是因为他签署了一份“鲜为人知”的关于白银券的11110号总统令这可以当做正史那越南战争结束的本质原因乃是伦敦黄金战场的惨败导致统治精英阶层的金融“底气”损耗殆尽就难免让人觉得牵强如果世界的历史都能如此简单的推翻那全球人民二十年都活在谎言之中倒真是让人匪夷所思了。 第二从金融方面来所。由于作者的文笔流畅博古通今的实例佐证它引人入胜勾起了一般读者对枯燥金融问题的兴趣这是该书的一个贡献也是值得佩服的地方。但遗憾的是我认为该书对许多经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缪误甚多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全然的相信其中的内容。虽然可以从此书大致了解金融业是如何如何重要但是我觉得若政策制定者都一味相信此言必定会导致更大的社会危机。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货币战争》读后感 第 3 页 共 4 页 天下建立繁荣的经济若没有强大的坚实基础一味建立泡沫般的金融业后果可想而知。 《货币战争》讲述了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如何拥有神秘的超级权力可随心所欲地玩弄王权与政府于股掌之上肆意操纵世界的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萧条。他所讲的那些听上去令人震惊的故事都是真的吗我不知道。在世界近代金融史上罗斯切尔德家族的确曾有过很大的影响力。他们一度呼风唤雨左右逢源这些都是有案可查的。不过这个家族目前的情况如何则不太好说。作者认为如果仅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来计算其家族资产到今天大约有50万亿美元之 巨。如此庞大的资产以什么形式存在呢应该主要是金融资产。可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截止到2006年底包括各种衍生品在内的全球金融资产总值为 350万亿美元左右。这样算来仅罗家族就拥有世界全部金融财富的七分之一。坦率讲对这个数字我将信将疑。尽管数字可能与事实有出入但说西方世界是由为数极少的精英所运作我大体上还是赞成的。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就曾经指出任何时期、任何国家 的上层都是由5的人口构成的。这种被称作“布罗代尔5法则”的现象在欧洲和美国表现得特别明显。而少数上层成员中就一定包括罗斯切尔德那样的家族。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觉得《货币战争》所依据的逻辑框架看上去还是正确的不过我也同样希望作者讲述的故事纯属臆想因为这样我们便可以坚守住以往的信仰即人类大致生活在一个诚实的世界中没有被一小撮国际银行家玩弄于股掌。读完这本书不仅使我不再崇拜西方的繁荣反倒让我更加坚信真实的富强之路是踏踏实实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们整天忙忙碌碌都在为银行家打工这不公平——纳税、利息、通货膨胀......资本家对人的剥削远远超过马克思同志的想象了。老老实实的创造财富不可能比上转移财富的人。我们努力、拼搏为的是什么 总之《货币战争》受到如此广泛而热烈的关注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作者讨论的问题触动了当今中国读者的神经。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年了而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就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我们对外开放的重心是放在了贸易与投资之上而在金融领域的开放则十分谨慎。实践证明这样做在策略上是正确的。然而时至今日既有主动的一面也有被动的一面中国已经开始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我们的金融服务业正在逐步开放外国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在进入中国外汇储备累积到天文数字且还在飞速增长国际国内出现资产泡沫和市场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此时《货币战争》给出了警示因而给我们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新《货币战争》读后感 第 4 页 共 4 页 鲜的冲击。
本文标题: 西方财政思想史读后感(焦点访谈观后感2021汇总_观2021焦点访谈有感(3))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722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西游记前俩回读后感(《西游记》前三章读后感6篇)激荡三十年读后感范文(激荡三十年读后感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