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的详细专业方向其实,有些方向不是严格意义的区分到某一个方向里,老师研究课题的时候也有不少是交叉研究的,大家做个了解,具体内容建议大家中...
心理学考研的详细专业方向
其实,有些方向不是严格意义的区分到某一个方向里,
老师研究课题的时候也有不少是交叉研究的,大家做个了解,
具体内容建议大家中国知网,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报等核心期刊研究一下,有的学校在每年十月份正式报考的时候就是要分细致的,那这种时候建议平时就看看最新科学进展和方向,比如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学硕就需要你报考的时候选择了呢。
绝大多数院校,细化的分支是大家研究生之后才会跟着导师做的。
那么言归正传了。。。。。。。
First of all,
心理学考研研究方向之基础心理学:
概况
基础心理学是国家重点学科,目前本专业所在系所实力比较好的院校已建立ERP实验室、眼动研究实验室、视觉认知实验室、应用实验心理学实验室等,其研究领域主要有:
1.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2.语言认知
3.心理测量与评价
4.基本认知过程与应用
5.认知心理学(也有社会认知与人格心理学)
6.生理心理学
7.进化心理学
8.情绪心理学
9.行为机制分析与应用
10.优秀人才心理学
等~
心理学考研研究方向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由传统的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方向构成,是我国最早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之一。专业发展目标旨在深化发展科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推动领域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为中国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决策和实践提供实证支持、理论依据和专业技术服务。其研究领域主要包含了:
01认知发展与智力资源开发
02脑功能与认知发展
03学习与教学心理学
04社会性发展与健康人格教育
05学校心理咨询与评价
06儿童语言发展与促进
07儿童青少年认知与情绪发展
08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
09创造力心理
10教学心理
等~
心理学考研研究方向之应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学科方向覆盖面广,学科交叉性强,它是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向其他领域延伸和推广的平台,这种延伸和交叉既可能产生学术研究上的新的学科增长点,又可能产生实践应用领域的创新性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研究领域主要包含了:
01社会心理学
02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
03健康与临床心理学
04心理测量与咨询
05人格与社会
06心理测量与应用
07工程心理学
08 EAP
09 消费心理学
10 积极心理学
等~
以心理学界翘楚之一的院校——华东师范大学培养模式和就业去向举例
基础心理学专业 简介
概况
基础心理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上海市“浦江人才”2人,上海市“杨帆计划”人才1人。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实验心理学、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认知心理学、优秀人才心理学及心理学原理与行为机制的分析应用等。目前本专业所在系所已建立ERP实验室、眼动研究实验室、视觉认知实验室、应用实验心理学实验室等。
主要招生导师(2021年)
官网有链接
张卫东 邵志芳 王艳梅 李先春 郭秀艳 胡谊 李世佳 李林
专业课程:
高级心理统计、基础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心理学论文写作、基础心理学研究进展、应用认知心理学、艺术与审美行为机制分析、专业外语、心理学实验技术分析、社会认知、情绪心理学进展等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
毕业生大多在各级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或研发机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等就职和工作。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 简介
概况
由传统的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方向构成,是我国最早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之一。专业发展目标旨在深化发展科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推动领域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为中国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决策和实践提供实证支持、理论依据和专业技术服务。 专业目前具备一批学历层次高、专业扎实、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研究与教学团队,在系列传统研究领域或新的学科发展点上保持着前沿水平。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认知与语言发展、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情绪发展与情绪障碍、教育心理学、学习科学、创新学习与创造性发展等。 面向国际前沿、扎根本土实践,本专业近年来开始进一步强化学科交叉和联合攻关科学研究,致力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发展与学习科学研究和儿童青少年综合发展跟踪研究。
主要招生导师(2021年)
官网有链接
王青 桑标 刘晓陵 宋永宁 邓赐平 郝宁 庞维国 刘俊升 严超 林立甲 王一集
专业课程:
高级心理统计、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方法与技术、发展与学习科学进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前沿专题、心理、脑和教育专题、儿童青少年发展专题、认知发展研究、情绪发展与情绪障碍、行为观察研究方法、心理测验理论与运用、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科学研究思维与写作等。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
毕业生大多在各级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或研发机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等就职和工作。
应用心理学专业 简介
概况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成立于2008年,隶属于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拥有的硕士生与博士生招收方向是: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学科方向覆盖面广,学科交叉性强,它是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向其他领域延伸和推广的平台,这种延伸和交叉既可能产生学术研究上的新的学科增长点,又可能产生实践应用领域的创新性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主要招生导师(2021年)
官网有链接
李萱 段锦云 崔丽娟 庄锦英 陆静怡 严文华 刘永芳 王继堃 姚琦 房慧聪 张麒 李凌 马伟军 孟慧 王鹏 王彦 席居哲
专业课程:
高级心理统计、应用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心理学论文写作、应用心理学前沿与进展、临床心理学研究、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专业外语、整合的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等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
毕业生大多在各级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或研发机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等就职和工作。
应用心理专业 简介
概况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硕士教育中心(Education Center for 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是2021年申报并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硕士点,于2021年首次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于2021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专业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
中心在对MAP的培养上主要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两个方向。
其中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方向现有教授8名、副教授11名,其中18名拥有博士学位,这些教师在全国及上海市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相关协会、专业委员会等部门中担当重要角色,其中1人担任应用心理全国教指委委员;临床心理咨询心理学方向现有教授7名、副教授6名以及讲师1名,其中12名拥有博士学位,这些教师在全国与上海市的临床心理咨询的相关协会、专业委员会中担当重要角色。此外,中心还拥有一批校外兼职导师,均具备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在其行业内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甚至是业界知名专家。
主要招生导师(2021年)
官网有链接
崔丽娟 邵志芳 王艳梅 房慧聪 宋永宁 陆静怡 李林 段锦云 汪晨波 李世佳 李凌 张麒 刘永芳 邓赐平 杨安博 姚琦 王继堃 王青 王一集 马伟军 孟慧 李先春 王鹏 王彦 席居哲 严文华 陈国鹏 刘晓陵
专业课程:
应用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心理学论文写作、应用心理测量学、应用心理统计学、组织心理学、消费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团体心理训练、用户研究案例教学,等;在课程培养上,中心秉承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理念,以高标准逐步建立了多层次的实践基地。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方向的实践基地包括管理咨询公司、实体企业、职业学校等。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方向的实践基地包括医院、法院、高校、中小学、心理咨询机构等。覆盖了当前心理咨询行业主要的服务方向。这些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得校内课程与实践工作实现对接,促进学生将知识和能力迁移到实际工作中。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
毕业生大多在各级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或研发机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等就职和工作。
好啦~~
记得点赞哦~
老师研究课题的时候也有不少是交叉研究的,大家做个了解,
具体内容建议大家中国知网,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报等核心期刊研究一下,有的学校在每年十月份正式报考的时候就是要分细致的,那这种时候建议平时就看看最新科学进展和方向,比如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学硕就需要你报考的时候选择了呢。
绝大多数院校,细化的分支是大家研究生之后才会跟着导师做的。
那么言归正传了。。。。。。。
First of all,
心理学考研研究方向之基础心理学:
概况
基础心理学是国家重点学科,目前本专业所在系所实力比较好的院校已建立ERP实验室、眼动研究实验室、视觉认知实验室、应用实验心理学实验室等,其研究领域主要有:
1.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2.语言认知
3.心理测量与评价
4.基本认知过程与应用
5.认知心理学(也有社会认知与人格心理学)
6.生理心理学
7.进化心理学
8.情绪心理学
9.行为机制分析与应用
10.优秀人才心理学
等~
心理学考研研究方向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由传统的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方向构成,是我国最早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之一。专业发展目标旨在深化发展科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推动领域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为中国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决策和实践提供实证支持、理论依据和专业技术服务。其研究领域主要包含了:
01认知发展与智力资源开发
02脑功能与认知发展
03学习与教学心理学
04社会性发展与健康人格教育
05学校心理咨询与评价
06儿童语言发展与促进
07儿童青少年认知与情绪发展
08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
09创造力心理
10教学心理
等~
心理学考研研究方向之应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学科方向覆盖面广,学科交叉性强,它是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向其他领域延伸和推广的平台,这种延伸和交叉既可能产生学术研究上的新的学科增长点,又可能产生实践应用领域的创新性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研究领域主要包含了:
01社会心理学
02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
03健康与临床心理学
04心理测量与咨询
05人格与社会
06心理测量与应用
07工程心理学
08 EAP
09 消费心理学
10 积极心理学
等~
以心理学界翘楚之一的院校——华东师范大学培养模式和就业去向举例
基础心理学专业 简介
概况
基础心理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上海市“浦江人才”2人,上海市“杨帆计划”人才1人。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实验心理学、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认知心理学、优秀人才心理学及心理学原理与行为机制的分析应用等。目前本专业所在系所已建立ERP实验室、眼动研究实验室、视觉认知实验室、应用实验心理学实验室等。
主要招生导师(2021年)
官网有链接
张卫东 邵志芳 王艳梅 李先春 郭秀艳 胡谊 李世佳 李林
专业课程:
高级心理统计、基础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心理学论文写作、基础心理学研究进展、应用认知心理学、艺术与审美行为机制分析、专业外语、心理学实验技术分析、社会认知、情绪心理学进展等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
毕业生大多在各级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或研发机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等就职和工作。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 简介
概况
由传统的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方向构成,是我国最早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之一。专业发展目标旨在深化发展科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推动领域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为中国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决策和实践提供实证支持、理论依据和专业技术服务。 专业目前具备一批学历层次高、专业扎实、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研究与教学团队,在系列传统研究领域或新的学科发展点上保持着前沿水平。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认知与语言发展、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情绪发展与情绪障碍、教育心理学、学习科学、创新学习与创造性发展等。 面向国际前沿、扎根本土实践,本专业近年来开始进一步强化学科交叉和联合攻关科学研究,致力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发展与学习科学研究和儿童青少年综合发展跟踪研究。
主要招生导师(2021年)
官网有链接
王青 桑标 刘晓陵 宋永宁 邓赐平 郝宁 庞维国 刘俊升 严超 林立甲 王一集
专业课程:
高级心理统计、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方法与技术、发展与学习科学进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前沿专题、心理、脑和教育专题、儿童青少年发展专题、认知发展研究、情绪发展与情绪障碍、行为观察研究方法、心理测验理论与运用、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科学研究思维与写作等。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
毕业生大多在各级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或研发机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等就职和工作。
应用心理学专业 简介
概况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成立于2008年,隶属于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拥有的硕士生与博士生招收方向是: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学科方向覆盖面广,学科交叉性强,它是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向其他领域延伸和推广的平台,这种延伸和交叉既可能产生学术研究上的新的学科增长点,又可能产生实践应用领域的创新性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主要招生导师(2021年)
官网有链接
李萱 段锦云 崔丽娟 庄锦英 陆静怡 严文华 刘永芳 王继堃 姚琦 房慧聪 张麒 李凌 马伟军 孟慧 王鹏 王彦 席居哲
专业课程:
高级心理统计、应用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心理学论文写作、应用心理学前沿与进展、临床心理学研究、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专业外语、整合的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等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
毕业生大多在各级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或研发机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等就职和工作。
应用心理专业 简介
概况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硕士教育中心(Education Center for 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是2021年申报并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硕士点,于2021年首次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于2021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专业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
中心在对MAP的培养上主要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两个方向。
其中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方向现有教授8名、副教授11名,其中18名拥有博士学位,这些教师在全国及上海市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相关协会、专业委员会等部门中担当重要角色,其中1人担任应用心理全国教指委委员;临床心理咨询心理学方向现有教授7名、副教授6名以及讲师1名,其中12名拥有博士学位,这些教师在全国与上海市的临床心理咨询的相关协会、专业委员会中担当重要角色。此外,中心还拥有一批校外兼职导师,均具备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在其行业内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甚至是业界知名专家。
主要招生导师(2021年)
官网有链接
崔丽娟 邵志芳 王艳梅 房慧聪 宋永宁 陆静怡 李林 段锦云 汪晨波 李世佳 李凌 张麒 刘永芳 邓赐平 杨安博 姚琦 王继堃 王青 王一集 马伟军 孟慧 李先春 王鹏 王彦 席居哲 严文华 陈国鹏 刘晓陵
专业课程:
应用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心理学论文写作、应用心理测量学、应用心理统计学、组织心理学、消费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团体心理训练、用户研究案例教学,等;在课程培养上,中心秉承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理念,以高标准逐步建立了多层次的实践基地。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方向的实践基地包括管理咨询公司、实体企业、职业学校等。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方向的实践基地包括医院、法院、高校、中小学、心理咨询机构等。覆盖了当前心理咨询行业主要的服务方向。这些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得校内课程与实践工作实现对接,促进学生将知识和能力迁移到实际工作中。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
毕业生大多在各级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或研发机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等就职和工作。
好啦~~
记得点赞哦~
值得深研细读的《教学中的心理学》
距离上一篇《怎样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发布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有没有影响到一两位同行书友自觉沉浸于枯燥但必要的理论学习中也未可知。临近开学,此番推荐的是大部头的《教学中的心理学》。
发现这本书纯属偶然,驱使我果断买进并决定读下去有两个理由:
第一,封面“第14版”的字样。我很好奇,怎样的一本书会经历这么多次修订?被修订这么多的一本书会是什么样子呢?好奇心在“译者序”中得到解答——《教学中的心理学》是国际教育心理学领域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教材之一;本书于1971年出版第1版,每3-4年修订一次,读者对象从师范专业大学生扩展到各级各类在职教师;本书特别注重与时俱进……“本教材建设的周期之长、体系之完备,应该说是不多见的”,译者如此评价。
第二,译者是“庞维国”。我于十几年前读过的《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第一次将我带入学习心理学这个领域,这本书的译者正是华师大庞维国教授。《认知风格》这本书让我从根源上理解了学生差异的本质,开始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思考个体差异对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影响,并认真考了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小本本。因此,对这个名字倍感亲切和信任。
翻开《教学中的心理学》,从目录看不出与“心理学”有太大关联,反倒更像是一部完整的教育思想论著。
第一章就极具鼓动效果,跳过“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的概念阐述,直接看到的是“学习教育心理学,助你成为更好的教师”的章节题目——编者极力吸引准教师和在职教师们走上教育研究之路,并提出三个论点加以解释。这三个论点足以支持我们打开书,认真读下去。
教师这个职业的复杂性,不是深处其中是无法理解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工作对象——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明特点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着截然不同的需求,工程师设计一个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出一模一样的,科学家可以只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一个问题或知识点,而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师需要从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不同头脑的角度理解一个问题或知识点,并且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或时段让这些不同的头脑掌握特定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学的复杂性更在于教师需要持续不断地做决策,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头脑对知识的反馈是不一样的,即使教师进行了充分的备课、预设了100种学生的反应,但课堂上仍然会出现第101种“意外”,对这些“意外”的处置我们通常称之为“课堂调控”,实际上这是一种需要教学机智支撑的“决策”;学生管理过程中,我们更是无法完全预料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学生的突发情绪、学生之间突然爆发的矛盾冲突……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些现象都可能蕴涵着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深处其中的教师没有深思熟虑的时间,也来不及等待任何可用的资源,这些“决策”或“权衡”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如何进行最有效益的权衡,其中的复杂性不言而喻。
教育心理学提供的一些有用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教学的复杂性,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实书本并不能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但重要的是这些文字所提供的是需要灵活运用的一般原理、一般规律。因此,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一边阅读一边搜寻日常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生的各种现象,思考这种现象的发生可以用哪些原理解释、处理此类问题可以借助哪些规律,以此逐渐丰富我们的“教育机智”,更好地适应教学的复杂性。
请注意,这里是“启发”,而不是为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本书每个章节都描述了一些教学实践案例,为书中的观点提供支持。但实际上,正因为教学存在复杂性,那么任何已经存在的研究成果都是具有条件性和时效性的。教育心理学旨在研究学生、教师、学习任务和教育情境如何相互作用以产生最佳教育效果,没有哪一种研究结果是适用于任何人、任何情境的。比如,我们有时候会借鉴名师、名家的教学设计,甚至在观摩名师课堂后模仿其上课的每一个环节,但我们仍然遗憾地发现即使逐句模仿,我们也无法达到期待的教学效果。
所以无论是阅读这本书还是其它的教育著作,我们从他人成功的案例中应该获得具体的启示:这一理念在哪些学生身上更加有效?在什么情境下有效?用于哪一类型的学习任务?用来产生哪一类型的结果?而不是理所应当地获得简单的、一般性的结论:我的学生适合A案例还是B案例?因为教育理念提供的一般原理和规律,那么我们获得也将是可能会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的一般原理和规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
当下的教育教学实际中,无论新老教师几乎总是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有其不可言说且不可改变的原因,但从我们自身出发,如果能持续提升职业胜任力,无疑会在分内工作中获得较高的效能感。
日常的教师培训,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业务能力,或许能让我们应对日常的一般性工作,但不一定能帮助我们获得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的能力。常态化的学科培训,或许能让受训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学科成绩更好,但在应对教育复杂性方面未必能游刃有余。常规集体培训,不足以让教师获得个性化的发展。而个性化、有深度的学习刚能滋养我们获得持续的发展。
在上一篇《怎样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中,我已经对教师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有所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教师面对这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存在一种为教师提供万无一失的问题解决方案。对学生而言,学习效果与其动机、信念、价值观、情感等相关,对教师而言,也是如此。我们总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这时候,有没有思考过我们自己有没有持续学习、持续精进的内在动机?
后疫情时代给教育带来了太多的改变,新的学期、新的学生,我们每个人都将迎接一个新的开始,用这本书开启一段新的探索之旅,期待一切美好的遇见和改变。
发现这本书纯属偶然,驱使我果断买进并决定读下去有两个理由:
第一,封面“第14版”的字样。我很好奇,怎样的一本书会经历这么多次修订?被修订这么多的一本书会是什么样子呢?好奇心在“译者序”中得到解答——《教学中的心理学》是国际教育心理学领域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教材之一;本书于1971年出版第1版,每3-4年修订一次,读者对象从师范专业大学生扩展到各级各类在职教师;本书特别注重与时俱进……“本教材建设的周期之长、体系之完备,应该说是不多见的”,译者如此评价。
第二,译者是“庞维国”。我于十几年前读过的《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第一次将我带入学习心理学这个领域,这本书的译者正是华师大庞维国教授。《认知风格》这本书让我从根源上理解了学生差异的本质,开始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思考个体差异对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影响,并认真考了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小本本。因此,对这个名字倍感亲切和信任。
翻开《教学中的心理学》,从目录看不出与“心理学”有太大关联,反倒更像是一部完整的教育思想论著。
第一章就极具鼓动效果,跳过“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的概念阐述,直接看到的是“学习教育心理学,助你成为更好的教师”的章节题目——编者极力吸引准教师和在职教师们走上教育研究之路,并提出三个论点加以解释。这三个论点足以支持我们打开书,认真读下去。
教师这个职业的复杂性,不是深处其中是无法理解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工作对象——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明特点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着截然不同的需求,工程师设计一个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出一模一样的,科学家可以只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一个问题或知识点,而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师需要从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不同头脑的角度理解一个问题或知识点,并且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或时段让这些不同的头脑掌握特定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学的复杂性更在于教师需要持续不断地做决策,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头脑对知识的反馈是不一样的,即使教师进行了充分的备课、预设了100种学生的反应,但课堂上仍然会出现第101种“意外”,对这些“意外”的处置我们通常称之为“课堂调控”,实际上这是一种需要教学机智支撑的“决策”;学生管理过程中,我们更是无法完全预料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学生的突发情绪、学生之间突然爆发的矛盾冲突……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些现象都可能蕴涵着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深处其中的教师没有深思熟虑的时间,也来不及等待任何可用的资源,这些“决策”或“权衡”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如何进行最有效益的权衡,其中的复杂性不言而喻。
教育心理学提供的一些有用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教学的复杂性,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实书本并不能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但重要的是这些文字所提供的是需要灵活运用的一般原理、一般规律。因此,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一边阅读一边搜寻日常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生的各种现象,思考这种现象的发生可以用哪些原理解释、处理此类问题可以借助哪些规律,以此逐渐丰富我们的“教育机智”,更好地适应教学的复杂性。
请注意,这里是“启发”,而不是为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本书每个章节都描述了一些教学实践案例,为书中的观点提供支持。但实际上,正因为教学存在复杂性,那么任何已经存在的研究成果都是具有条件性和时效性的。教育心理学旨在研究学生、教师、学习任务和教育情境如何相互作用以产生最佳教育效果,没有哪一种研究结果是适用于任何人、任何情境的。比如,我们有时候会借鉴名师、名家的教学设计,甚至在观摩名师课堂后模仿其上课的每一个环节,但我们仍然遗憾地发现即使逐句模仿,我们也无法达到期待的教学效果。
所以无论是阅读这本书还是其它的教育著作,我们从他人成功的案例中应该获得具体的启示:这一理念在哪些学生身上更加有效?在什么情境下有效?用于哪一类型的学习任务?用来产生哪一类型的结果?而不是理所应当地获得简单的、一般性的结论:我的学生适合A案例还是B案例?因为教育理念提供的一般原理和规律,那么我们获得也将是可能会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的一般原理和规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
当下的教育教学实际中,无论新老教师几乎总是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有其不可言说且不可改变的原因,但从我们自身出发,如果能持续提升职业胜任力,无疑会在分内工作中获得较高的效能感。
日常的教师培训,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业务能力,或许能让我们应对日常的一般性工作,但不一定能帮助我们获得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的能力。常态化的学科培训,或许能让受训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学科成绩更好,但在应对教育复杂性方面未必能游刃有余。常规集体培训,不足以让教师获得个性化的发展。而个性化、有深度的学习刚能滋养我们获得持续的发展。
在上一篇《怎样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中,我已经对教师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有所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教师面对这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存在一种为教师提供万无一失的问题解决方案。对学生而言,学习效果与其动机、信念、价值观、情感等相关,对教师而言,也是如此。我们总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这时候,有没有思考过我们自己有没有持续学习、持续精进的内在动机?
后疫情时代给教育带来了太多的改变,新的学期、新的学生,我们每个人都将迎接一个新的开始,用这本书开启一段新的探索之旅,期待一切美好的遇见和改变。
本文标题: 庞维国教授教学理论读后感(值得深研细读的《教学中的心理学》)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72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