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中沉沦的读后感怎么写?300字《悲惨世界》——一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它把惨淡荒芜世界中人性的种种改变尽收眼底,让我不禁感叹人性的微妙。...
悲惨世界中沉沦的读后感怎么写?30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2000字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小时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起,那时我时常和楼道里的一些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嬉戏,每次都玩的很开心,以至于每次都忘了时间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声才会依依不舍的结束游戏回家。每逢佳节,吃完团圆饭,我们又会聚集在那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空地上,点燃我们早就准备好的小烟花,在火光中,尽情的奔跑着,欢笑着,舞蹈着,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快乐。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门和其他伙伴们嬉戏了,而是不停的为学业操劳。每封佳节,也不在出去和伙伴们一起放烟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视着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绽放的五彩缤纷的“鲜花”,独自享受着……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不满意 看下面哦……
读《朝花夕拾》随感
《朝花夕拾》是我读过的最深刻的作品之一,它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我敢说,我再也不用以往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了。
在这部回忆性的散文集中,文学巨匠鲁迅用他犀利的笔触,对旧社会的种种黑暗现象予以了无情的揭露,对封建孝道的虚伪、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摧残予以了尖锐的抨击,对打着“公理”、“正义”的“正人君子”和草菅人命的庸医予以了辛辣的讽刺……同时,他还不忘写下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趣闻和逸事:有他在百草园里的欢乐,有藤野先生对他的关怀,有父亲病重时的悲伤,还有与挚友范爱农的一段恩怨……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散文莫过于《父亲的病》。这篇散文回忆了父亲患病时,为父亲求医的坎坷和庸医误人的实质。在求医的过程中,鲁迅请的是S城中最有名的大夫,事实上有名气却不一定能妙手回春。由于当时的社会不发达,西医还未普及,大夫只能用传统的中医来治疗,偏偏用药十分荒唐,诊金又高得很,好像病人生死与他毫不相干,最终父亲不治而亡。可以说,是庸医的名不副实和误人的医德,酿成了这场悲剧。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如今误人的庸医仍然大有人在。
虽然有许许多多在SARS期间献出生命的白衣天使值得我们去歌颂,但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看到庸医误人的现象:不是粗心地把手术刀落在了病人的身体内,造成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就是夸大形容患者的疾病有多么的严重,借以赚取更多的医疗费。前不久,姥姥感到胃疼,到医院一看,买回了一包昂贵的药品,足足有百来块钱。可是吃了一个星期也没见好,还是爸爸托熟人买了一包几块钱的常用药,姥姥一吃胃就不疼了。你说这是不是很可笑?现在,医生拿回扣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贵药”时代,可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由于药价太贵,已经怕去医院了——一到医院,几年的积蓄就得花光,弄不好还要倾家荡产,债台高筑。有病不能看,只能在家等死,农民的凄惨经历,难道这些医生不知道吗?我想,造成“看病难”这一社会问题的根源不仅仅在于体制,还在于医生的良心和道德。如果医生连一点对病人的爱心都没有,那么不论他的名气有多么大,他仍旧是一个误人的庸医。
深深地感激这本《朝花夕拾》,唤起了我对社会的再度审视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是一个多么珍贵的收获啊!
现今的世界,有太多的人承受着社会的不公:中东局势硝烟再起,黎巴嫩平民流离失所;非洲大陆饥荒不断,无数的幼儿无米为炊;中国医疗缺乏保证,重病的农民卧床待死。但在我读了《朝花夕拾》后,深感社会还是在进步的,和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相比,现在人民的生活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逐渐完善。
我相信,21世纪,美好的人间绝不是一个神话传说。
别急……下面还有……
读《朝花夕拾》有感
我喜欢的中国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鲁迅先生了。这本书当年出版时拟订的名字是《旧事重提》,想来是鲁迅先生嫌题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书中,当然也有鲁迅先生一贯的讽刺辛辣,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
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这故事,当时,中国在邻邦日本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没有来由地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 让我想起在郁达夫先生的《沉沦》中,那个在心中默默呼唤着“祖国啊,你怎么不快点强大起来,你的儿女在这里受苦那!”的留日少年。这种国人,希望祖国强大而不去努力,只是无助地祈祷,让人不仅怜悯他。但是那些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作者在此则中更着力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事实上,鲁迅先生留日学医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其次,《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本培养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图》,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阴影,使其觉得“白发的祖母,是和我不两立的人”!呜呼,封建礼教毒害少年,何其之深!
《二十四孝图》,和《风筝》(《呐喊》鲁迅)所想表达的实际大同小异,这可以说是旧中国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弱点所在吗!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子,但丝毫不改其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犹触目惊心,一面庆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一面又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
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怎能不为了中国而去努力呢?从《朝花夕拾》中,我惊见自己的影子,那么单薄,那么坚定的影读《朝花夕拾》有感
我喜欢的中国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鲁迅先生了。这本书当年出版时拟订的名字是《旧事重提》,想来是鲁迅先生嫌题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书中,当然也有鲁迅先生一贯的讽刺辛辣,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
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这故事,当时,中国在邻邦日本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没有来由地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 让我想起在郁达夫先生的《沉沦》中,那个在心中默默呼唤着“祖国啊,你怎么不快点强大起来,你的儿女在这里受苦那!”的留日少年。这种国人,希望祖国强大而不去努力,只是无助地祈祷,让人不仅怜悯他。但是那些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作者在此则中更着力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事实上,鲁迅先生留日学医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其次,《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本培养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图》,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阴影,使其觉得“白发的祖母,是和我不两立的人”!呜呼,封建礼教毒害少年,何其之深!
《二十四孝图》,和《风筝》(《呐喊》鲁迅)所想表达的实际大同小异,这可以说是旧中国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弱点所在吗!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子,但丝毫不改其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犹触目惊心,一面庆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一面又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
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怎能不为了中国而去努力呢?从《朝花夕拾》中,我惊见自己的影子,那么单薄,那么坚定的影子!
鲁迅先生,中国正在崛起!
读《朝花夕拾》有感
我喜欢的中国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鲁迅先生了。这本书当年出版时拟订的名字是《旧事重提》,想来是鲁迅先生嫌题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书中,当然也有鲁迅先生一贯的讽刺辛辣,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
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这故事,当时,中国在邻邦日本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没有来由地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 让我想起在郁达夫先生的《沉沦》中,那个在心中默默呼唤着“祖国啊,你怎么不快点强大起来,你的儿女在这里受苦那!”的留日少年。这种国人,希望祖国强大而不去努力,只是无助地祈祷,让人不仅怜悯他。但是那些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作者在此则中更着力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事实上,鲁迅先生留日学医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其次,《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本培养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图》,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阴影,使其觉得“白发的祖母,是和我不两立的人”!呜呼,封建礼教毒害少年,何其之深!
《二十四孝图》,和《风筝》(《呐喊》鲁迅)所想表达的实际大同小异,这可以说是旧中国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弱点所在吗!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子,但丝毫不改其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犹触目惊心,一面庆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一面又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
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怎能不为了中国而去努力呢?从《朝花夕拾》中,我惊见自己的影子,那么单薄,那么坚定的影子!
鲁迅先生,中国正在崛起!
鲁迅先生,中国正在崛起!
应该可以了吧……
沉沦读书笔记
生活中总是有人沉沦,纸醉金迷,有人奋起直追,自强不息。读者们对沉沦这个小说又是如何认识的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沉沦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沉沦读书笔记篇一半夜躲在被窝里看郁达夫的小说《沉沦》。若没有音乐,是看不下去的。音乐恰巧播到了钢琴曲《我等待你》。这样的音乐很契合郁的文风——也许因为它是《人间四月天》插曲的关系吧!让我自然而然地想到那个年代,想到一样浪漫多情的徐志摩。
《沉沦》,有什么好的呢?
看完了,思考,回味都没有。有点失望。
郁的文笔是好的。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让写出这样痴狂诗句的人像鲁迅一样去深刻地批判,是否是一种苛求?是否《沉沦》更大的意义在于开创而非思想的深度呢?
只是看着小说中的主人公,突然想到自己——同样那么容易把自己困在一个人的小世界里;同样喜欢逼自己,直到自己把自己打败——有一天会不会一样选择。——因为一个相同又不相同的原因?
应该不会吧。前几天看许飞参加的那期《勇往直前》时,决定了如果哪天真的想不开了,就去澳门“高飞跳”。体验一把自由落体,就当是死过一回了
接下来看什么呢?有点想看《唐吉柯德》。因为它的作者经历很坎坷啊。坎坷到像一出戏一样地不真实——塞万提斯倒霉到我想发笑了。据说对于所有不幸,他也只是付之一笑。很想知道拥有如此人生阅历的作家写的东西会给我怎样的启示。可是,没有勇气再看长篇了,而且真的是“长”篇啊。
沉沦读书笔记篇二小说题为《沉沦》,我写此文亦作名《沉沦》,实是我认为“沉沦”这两字妙到了极致。从文章题目到文章内容再返回文章题目,此方为一个完整的轮回。若只有前两步而少了最后一步,距文章的精髓也便远了一步。
那何为沉沦呢?一颗心于漫漫黑夜中躁动地死去,如此是为沉沦。沉沦不是狂风骤雨似的堕落,而是在“这终古常新的苍空皎日,这晚夏的微风,这初秋的清气”中慢慢地、慢慢地侵蚀腐化。
通读全文,才能发现“沉沦”实际上就是这篇小说的母体。这篇小说的任何内容、故事发展线索、感情基调都是从这二字延发出去的,条条蔓延,相互交错,浑然不可分割。
郁达夫在自序中便写道:“《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青年忧郁病,Hypochondria的解剖里面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
所以,沉沦在文中的主要载体就是性——性的需求、性的追求、性的苦闷。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因此他把人类行为的根源归结到“性”。那放在文中就是“他”的一切行为有意或无意地由“他”本身的性本能决定。
留日学生在看到两个日本女学生的时候,不敢上前说一句话,内心紧张害怕。他的心思如今正是被一种大胆和怯弱交织着。大胆是由于本身性欲的渴望;渴望是由于自身的不强大。他的脑子里会“忽然想起刚才那俩女学生的眼波来了。那两双活泼泼的眼睛!”可是他又说道:“呆人呆人,他们虽有意思,与你何干!……复仇复仇,我总要复她们的仇。”“他那火热的颊上忽然滚上了几颗冰冷的眼泪下来。”细看此处,不难发现作者将“火热”与“冰冷”这两重天的东西全部堆在“他”的身上。火热是在说“他”的脸颊火热。他的心火热!他的心在躁动!而冰冷呢?却是一盆凉水直接将他的性欲之火扑灭。这是性欲与现实的冲撞,而冲撞的结果便是性欲的压抑。这是“他”的第一次沉沦。
性的本欲是最天然最难以掩饰的本能,因此无论“他”逃到何处,也总归是难以摆脱如此炽烈的欲望,他毕竟是作为一个生物体存在于世的。所以,伴随着“草色渐渐儿的绿起来。旅馆近旁麦田里的麦穗,也一寸一寸的张起来,草木虫鱼都化育起来”,“他的从始祖那里传来的苦闷也一日一日的增长起来,他每天清晨,在被窝里犯的罪恶,也一次一次的加起来了”。
不言而喻,此处的苦闷就是性的苦闷。他心里是罪恶的、愧疚的、嫌恶的、恐惧的,他也曾经发下誓言不再“犯罪”,可当他紧迫的时候,便又难以控制了。在生理和生理的双重煎熬下,他的心终于变得扭曲,他的心事一刻也欢腾不起来了,直至“到了学校开课的时候,他的两颊的颧骨更高起来,他的青灰色的眼窝更大起来,他的一双灵活的瞳人,变了同死鱼的眼睛一样了。”性的需求在宣泄中变得更加压抑,这何尝不是第二次沉沦呢?
既然沉沦不是“一蹴而就”的,那自然有发展高潮之分。我认为,全书的高潮就在“他”偷窥主人女儿的时候。这段描写可谓大胆露骨,却又极为细腻地描绘出他内心道德与野欲的挣扎,“他起初以为一看便可以走的,然而到了一看以后,他竟同钉子钉住一样的,动也不能动了。那一双雪样的乳峰!那一双肥白的大腿!这全身的曲线!呼气也不呼,仔仔细细的看了一会儿,他面上的筋肉都发起痉来。愈看愈颤的厉害,他那发颤的前额部竟同玻璃窗冲击了一下。”在这肆意而又怯弱地偷窥之后,他想平静又如何平静的了,第二天就疯狂地跑出旅馆,他怕人知道此事,可偏偏周围人好像都知道这件事。愈跑愈发显示出他的慌乱,即便是他跑到山上庄园,也总会有性欲的梦魇缠绕着他。那对男女的偷情倒像是一种预示——无论他如何逃,他总会被这与生俱来的欲望捆绑起来,逃不掉!“他想跑开去,但是他的两只脚,总不听他的话”,欲望战胜了道德,终于“他”距离沉沦的深渊又跌近了一大步。
当最后一次放纵以后,他的心果然沉沦到了极点——死亡。无论是强大的日本人,还是柔弱惹人怜爱心地善良的妓女都是直接将他推向死亡的一把手。他再也不能强自镇定装作无事了,他这次是真真切切地不会笑了。他的宿命在何方?唯有死亡,心死了,沉沦也便终结了。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弗洛伊德认为,适度的性压抑会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的进步发展史就是原始性欲的节度史,因此祖国的落后可以归结为性欲的过度压抑,从而又引发了更多的文明落后的问题。所以可以说“性”是本文中极其重要的意象,它是小说发展线索,亦是推动主人公“他”死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郁达夫对性爱的描写。我们自然不可将其简单地与一些低俗色情小说等同,但他又是决然不同于其他的作家对性爱的描写。便拿村上春树来说,他的小说中也有大量的性爱描写。但他的描写是自然的客观的加工,仅有的加入感情色彩也仅仅是淡淡的难以道出的情绪,用韩寒的话说,就是“吸引女孩子用的”,可以说他的描写是干净的带有青春的明朗的,这便远远不同于郁达夫的描写。郁达夫的描写往往是用一种黑红掺杂的暴力色调去描绘这样的美好事物,因此往往都具有一种暴力美、病态美、扭曲美,甚至难以被世人接受。但这种色调背后都蕴含着一种苍凉,因为他将祖国的感情——大都是一些悲叹加入其中,自然而然地营造出这种效果,在我看来,这便是郁达夫小说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一点,也恰恰是最吸引人的一点。
总之,这篇小说是围绕“性”来展开的,而这种“性”又通过矛盾法则呈现出来,这样就更具有超越一般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或许,这种解读并非作者原意,但作品出世便已独立作家而存在,那么我的推测大概可以成立了。不管怎样,这总归是另外一回事了。
沉沦读书笔记篇三一篇沉沦,一篇南迁,一篇银灰色的死,我是连着畅读下去的。郁达夫在自传里说了,前两篇是一个类型的,我看第三篇也是如此。然而说是畅读也难平,郁达夫的小说也似他散文般文字优美,却比他的散文要厚重意味。
序里写南迁是描写一个无为的理想主义者的没落,其实也可说这是贯穿了他三篇小说。
三篇小说,皆是主人公留学日本的经历,痴痴恋上日本女子,却种种意外,心绪难平,最后终不得好结果。
曾说郁达夫小说深受日本私小说影响,小说故事发生地点都是郁达夫生活过的地方;小说的取材也均为个人的生活经历;小说的主人公,都有作者的影子。从小处而言,的的确确郁达夫是笔笔描写着自己。
郁达夫也曾日本留学,不过事实上,郁达夫在日本的处境和情感生活并不像他的作品描写的那样阴暗惨淡。
那么或许郁达夫小说里一个个沉郁结局惨悲的留学青年,一个大概是他的内心体现,文艺夸张的结果,一个是往往被解读作社会悲剧,怒当时朝代之不争。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内心挣扎的脉络,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满怀着一腔的热情来到日本,却发现没有得到自己追求的东西,反而生活更是寂寞无人语,还被其敏感自尊所折磨,却无力拯救自己,只能在被自己所不屑的欲望里沉沦,又憎恨着自己......在他的话语里,他的遭遇,一方面与祖国息息相关,一方面,其脉络又像是祖国当时的发展,沉沦在那水深火热中,文末,他的确也发出了呼吁:“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强烈体现出其希望祖国富强,自己也能扬眉吐气,这样也是说得通的。
然而纵观全文,我更强烈地感受到了其个人风格,每一名青年的悲剧,似乎都是自作自受,性格使然。他将女性捧得高高在上,自己心思细腻,情感丰富,爱得快爱得深,性格敏感、脆弱、自卑,追求完美,易被影响,情绪化——从太多的细节里都可看出他性格之极端。犹如我的题目——他们的内心都是燃着火热,有着理想的,然而如此无力,不过是在内心奔驰罢了——
他说世间的一般庸人都在嘲笑自己,只有这大自然是他的避难所,已经说出了他内心有一片理想主义着洁净的热土,然后却没有再作出追寻的举动,而是——躲避。
他内心有着渴望,人却浮躁不安,难以平静,一边爱着文学,一边却连静一下真正看篇文章都不肯,“其实他的心里早有一些儿厌倦起来”,这也难怪忧郁症闹得厉害了。
就连被人看见微笑也不愿意,只愿意作出一副忧郁的样子;窥看洗澡以为那房东女儿立在门外时,内心的欢喜也是总不肯承认的;在酒店里也还要去吟诗,循序不宁才发觉自己总想着那侍女——他渴求着浮华名声,将自尊面子看得是够重要的。
几个日本女子欢笑以为是在嘲笑他,以为被房东和农民知道了他偷窥一事,他往往沉浸于自己的幻想世界,对外界的感知往往是错的,却偏偏敏感悲观,难怪觉得这世界无处可去了!
上一刻还被自然之美涤荡着心灵,把昨天性对自己罪恶的吸引全给忘了,下一刻却立刻被偷欢的人吸引去了全部注意力,容易被影响又情绪化。
在自己写的小说里,把自己当做多情的勇士等等,可看见他的俗世的理想,以及他沉溺于他的幻想。他对着自己怜慰:“啊呀,哭的是你么?那真是冤屈了你了。像你这样的善人!”然而他真是这样的妙么?若是,恐怕也不会如此对他的兄长耿耿于怀了。
可是他的无力感,恰恰体现在他的追求完美。什么“自下礼拜一或下月初一起,我总不犯罪了。”“去剃头洗澡去,这是改过自新的记号”可是难有完美的自制,一次犯戒,他又往往自怨自艾,只能沉沦!
这理想主义是害了他了!理想主义本是无害的,可他却是这样懒意的无力,又卑微怯懦,的确活得苦不堪言!那怨恨国家无能的词语,却都成了托词!这不是性格导致的悲剧么?国家的无能,大概只是在火烧的伤上撒的点点盐,虽痛若他不病入膏肓,哪能致命?
我想郁达夫小说里的主角,用南迁里的一些话来形容,是可以的:
“另外还有一种人与纯洁的心的主人相似,就是肉体上有了疾病,虽然知道神的意思是如何,耶稣的爱是如何,然而总不能去做的一种人,这种人在精神上是最苦,在世界上已是最多。”
——粗粗一看仿佛是在讲残疾人生来悲哀,其实却是那心里有了愿景,却被种种自身(而非外力)阻隔的人,才最最悲哀吧!
要不怎说知易行难?
“可怜我一生孤冷!你看那镜里的名花,又成了泡影!”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