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第七章精神奖励读后感(拥有让教育变革的勇气 《教学勇气》感悟(云伴读16))

发布时间: 2024-07-17 08:27: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7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的读后感,说实话,拿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并未激起我任何的阅读欲望,直至要交读书笔记才从书柜里将之取出,...

教学勇气第七章精神奖励读后感(拥有让教育变革的勇气 《教学勇气》感悟(云伴读16))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的读后感

  说实话,拿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并未激起我任何的阅读欲望,直至要交读书笔记才从书柜里将之取出,漫不经心地开始了我的阅读。让自己觉得诧异的是,一经打开,便放不下手了。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它得到过多少赞誉,而是书中的观点给予我的震撼,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与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它让我产生阅读的渴望,也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心理纠结寻找到了答案,重新拾得那久违的“坦然”。这是一种心灵的回应!

  看完整本书,回过头来再来看帕克·帕尔默所提出的把握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空间设计中的六大悖论,不觉欣喜,因为我从中找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托,它让我更为自信且愉快地面对教学中的成功与问题,不会因为某种“恐惧”而觉得沮丧难堪。课堂上多的反而是不知觉地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多方面的愉悦感。也是因此,掩卷之时,这六点依旧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一、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的又是开放的。

  二、这个空间应该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三、这个空间应该是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四、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

  五、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并用集体智慧作充分的支撑。

  六、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

  我所理解的“有限”与“开放”不仅仅只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它更是依托着目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而这种开放往往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时,当我将目标设定为依托文本,教会学生凭借写批注这一方法深入思考文本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学生由茫然到活跃的自然转变。他们由认同写批注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种呈现方式开始,先学后用,逐步深入文本,并享受着彼此分享的快乐。当然,这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分享是建立在彼此“紧张”独立的思考基础之上的。

  为了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这份愉悦,在个体交流前,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小组中将自己的所得与成员交流,哪怕仅仅一个词、一句话。在个体交流时,除了充分肯定主动交流的学生,还适时地将一些没有发言的同学的观点通过教师这一媒介呈现出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鼓励”与肯定。

  当然,在交流中,因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有差异,接收的各方面信息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记得班里有一孩子这样说,“远远望去这棵已经这么美,如果走近看一定更美。”而另一孩子马上反驳,他认为,“近有近的美,远有远的美,这两种美是不同的。”两个孩子所表达的观点都基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难道不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吗?

  我想,教学空间会呈现出怎么的气氛,不是教师说我要它呈现出怎样的气氛。我认为,那是一种建立在彼此的认同基础上的自重感的获得。如此简单的道理,我此时顿悟,心中自然感激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感激于写书的帕克·帕尔默!

《教学勇气》各章内容之我见

        《教学勇气》这本书共有七章
                  第一章教师的心灵

    翻开第一章,就被文中的一段话所吸引:30年来,我努力探索教学技巧,我上的每一节课都是这样的;我的学生和我,面对面地进行一种古老精深的、被称之为教育的交流。我掌握了的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紧紧靠技巧是不够的。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即席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我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地位。因此,帕克.帕尔默认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那么,什么是自身认同与完整呢?帕克.帕尔默认为“自身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
                第二章 一种恐惧文化

        帕尔默先生说:“我总会恐惧,但我不必置身于我的恐惧之中——因为在我的内心世界景观中还有我表达和行动的天地。”我想这里所说的就是面对真实的自己,真诚对待存在的恐惧,而不是用另外的手段掩饰或躲避自己的恐惧。

      身边经常会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多难教,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之类的话。帕克帕尔默在书中也谈到了这一点,看来这是世界性的问题,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症结所在:“在任何受困扰的职业中,责备当事人是惯有的防卫手段,而且这些陈词滥调方便地减轻了我们队学生问题应负的一切责任——或者说减轻了解决学生问题的责任。”文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这种看法的不合理。

        教师走进学生不是说教师要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喜欢,并以此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教师能够为学生设身处地着想,因而获得学生喜欢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教师不能够为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喜欢迎合学生,“它使我去迎合学生,使我丢掉了我的尊严和我的方式”。教师走进学生,帮助学生时为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说白了就是为了自我的提升和生活的完整,“我们习惯的诊断方法容许我们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所以我们帮助学生根本的目的不是受到学生的认同和喜欢,这顶多算是一个附加值,有或无显然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事。

        文中提到“客观主义”:真理是只有通过把我们自己、把我们的身心与我们要认识的事物相分离才能获得的东西。反观我自己的工作、生活,有时候我觉得我完全是一个局外人,这可能与我固有的思想有关。有时候我固执的认为:事情的发展都会遵循它自身的规律,无能为力也是人之常情。正是这种思想让我的身心与我要认识的事物相分离,然后我们渐行渐远,我开始变得封闭和保守,不敢或者没有主观愿望去触碰原本需要我去参与解决的问题。我远远的观望,充满了失望和无奈。其实,我应该试着走进它、理解它,然后做出努力和改变,即使没有转机,我也从它身上重新认识了自己。对,就应该这样做,让我投入到实践中去吧!
      第三章 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

        帕克帕尔默在开篇引用了一首诗歌:

        一切可见的事物

        都蕴藏着

        看不见的富足

        暗淡了的光

        谦恭的无名

        隐性的完整

        这神妙谐美的凝聚和完整

        是智慧、是万物之母

        是创造万物之灵

        我想这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读者认识到事物的完整性是多么惬意和美好的一件事,然和割裂事物完整性的想法和做法都毕竟破坏和谐,并带有撕裂般的痛楚。

        回到教与学的悖论中,作者总结了六种悖论,分别是:既有界限又开放;既愉快又紧张;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既尊重学生的小故事,又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发故事;既支持独处又运用集体的智慧;既是沉默的又是争论的。
                第四章共同体掠影

        优质教育总是重视过程多于成品,优质教育会教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并能洞察别人所宣称的事情是否正确。而当教育共同体的市场模式(共同体模式还有治疗模式、公民模式)假定客户永远是对的时,无论它的问责伦理标准怎样恰当,它都不能达成优质教育的初衷。真正的共同写的特征体现于这一主张中,现实是共同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

        真正的共同体代表着相当不一样的认知,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犹如真实的生活,不存在纯粹的知识客体,也没有绝对权威。

        真正的共同体事实上是许许多多的共同体,遍布在广阔的空间,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改变。当我们试图去了解真正的共同体的主体(比如课堂上的核心问题)时,我们就展开各种复杂的形式的沟通:分享观察和释义,互相纠正和补充,一时因认真而分开,接着又因达成了共识而结合。真正的共同的绝对不是线性的、静态的、分等级的,而是圆形的、互动的、动态的。如果运作的好真正的共同体就是通过论争,而不是竞争来推动我们的认知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成为胜者。
            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

      《教学勇气》第五章《教学与共同体中》有这样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和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帕克·帕尔默说得多。,教师的满堂灌不合时宜,学生的满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师生专注于一伟大的事物,惟有师生的教育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的课堂才是最美的课堂。伟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学习共同体,成就学生、教师、学科三位一体的精彩课堂。

        然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还是教师讲的多一些。要么就是满堂言。我们没有勇气寻求伟大事物,没有勇气以伟大事物为主构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当学生发言离题遥远,我们恐惧完不成教学任务,恐惧使我们与学生、学科保持分离。于是教师越俎代庖,慌里慌张、糊里糊涂讲完课,冷落了学生的心灵感受,冷落了“伟大事物”,让“真知”尴尬地站在教室门外徘徊。要么学生发言,教师无所适从,盲目肯定。让真理游离与教室外,让新知在书本上躺着不动。教学勇气何在?扪心自问,这时候,我们需要呼唤灵魂的回归,一起去寻求共同体的存在。是的,应该有勇气去创建最佳的学习共同。
                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

        第六章开头帕尔默引用了怀特的一首诗:“伤心最大的益处,”梅林回答说……是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这是绝对灵验的。你可能衰老到全身在颤抖,你可能彻夜不眠,静听你紊乱失调的脉络……你可能看到你周围的世界被邪恶的疯子蹂躏得面目全非,只有一样东西可以对付它——学。

        学习为何人世如此沧桑,学习什么令它变迁。

        只有学习能令你的思维永不枯竭,永不孤立,永不受折磨,永不恐惧或怀疑,也永不会起后悔的念头。学习这东西最适合你。”

        每次读到这儿,我都很感动,即刻充满了力量。是啊,只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思维永不枯竭,永不孤立,永不受折磨,永不恐惧或怀疑,也永不会起后悔的念头。这虽是诗化语言,对照现实生活人生百态,我不得不佩服怀特的洞见,也非常感激帕尔默《教学勇气》的引用,因为他的引用,我有幸读到这首诗。
              第七章关于教育改革

        在本书的第七章,我认为作者在试图为我们指明出路,简单说就是:心怀希望教学,过一种不再分离的教师生活。大的环境我们无法改变,自身可以自己把握,当我们沉浸于抱怨,甚至是由抱怨而生发“怨恨”,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要想发展,我们必须心怀希望,只有希望,我们才可能看到神圣、看到尊敬,引书中所言:在我们的眼里,“当什么都不再神圣、不值得尊敬时,我们最多只能达致平庸。”

        而如何“不再分离”!作者试图通过提取一般运动本质上的特点的四个阶段来告诉我们,从自身开始变革。

        第一阶段: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任何人强加于我们头上的惩罚莫过于我们在自我泯灭的妥协中的自我惩罚。

        环境可以令我们不爽,但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谁?我为何而工作?正如作者所言:“人们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要么,一直让自我枯萎,要么坚持呼唤美好生活和优秀教学之来源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必须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枯萎还是发展,是个问题,关键在于自我。沉浸于抱怨外在环境的过程,正是自我枯萎的过程。

      第二阶段:组建志同道合的共同体。

孤单者似乎觉得只有自己孤单,那是因为你不敢或者没有进行孤单的表达。孤单在内心,是一种封闭的孤单。当然,对于表达,大多时候我们会心怀恐惧,因为它时常会招来指责。如果没有承受可能指责的耐力,你就不可能有表达的勇气。积极表达,勇于表达,是组建志同道合的共同体的第一步。

        第三阶段:走向公众。

        任何变革都不可能是温室中的花朵,见不得大风大浪。必须要靠走向公众,来接受考验,并在考验中通过反馈而及时的调整。在实践的考验中完善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走向公众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第四阶段:基本认识应该是这样的,任何人所能够提供的奖赏都比不上他们自身按照自己的本真生活所获得的内在奖赏。

      幸福是每个人毕生不懈的追求,而幸福是主观的。他的幸福加诸你身可能是一种痛苦,而他的痛苦对你而言则可能是幸福。关键在于自身的追求。
        通过走进帕尔默的内心世界,走进每位教师都需要的《教学勇气》。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勇气的重要性,每位教师都需要教学勇气。通过共同体的帮助,锻造自我认同与自我完整,在力量场中升级教学勇气。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够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找寻到自己的教学勇气,在教学体验中不断探索,不断思索,在教学共同体中不断升级优化。做一名有勇气,紧随时代步伐,紧扣教学改革的有勇气的新时代好教师。
     
本文标题: 教学勇气第七章精神奖励读后感(拥有让教育变革的勇气 《教学勇气》感悟(云伴读16))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568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后感的方法(写读后感的方法)超级天使投资读后感(创业时如果钱用完了怎么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