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元素读后感(为什么设计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7-03 04:13: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6

为什么设计读后感问题一:《为什么设计》读后感4000字,写读后感需要真情实感,所以还是自己阅读后,自己动笔比较好,下面提供关于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设计元素读后感(为什么设计读后感)

为什么设计读后感

问题一:《为什么设计》读后感4000字 写读后感需要真情实感,所以还是自己阅读后,自己动笔比较好,下面提供关于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写作方法: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写作要点:
要弄懂原作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要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问题二:《设计中的设计》 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 读后感]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设计中的设计》 读后感。”--------原研哉
“轻轻地将手肘撑在桌子上,托着脸来看这个世界,眼前的一切似乎也会随之有所不同。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的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
当你因为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意味着你对设计的认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迈进了一步。”
这是作者――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先生写在开篇自序中的一段话。也正是这句话让我产生了第一个疑问:
这本书要告诉我什么?
什么是设计?这个我再熟悉不过的问题,在读完短短几百字的自序后,突然变得陌生,陌生到好像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如同逐梦的人,可能由于走的远了,追的乏了,一颗坚定顽强的心在饱经现实的打压、诱惑后,虽然依旧在奔跑,但早已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舍弃了精髓,徒有其表罢了,读后感《《设计中的设计》 读后感》。
原研哉终其一生都在思考,设计到底是什么。这位日本顶级设计师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生活的变迁和世界的变化。和我们不同的是,他在面对各种变化的时候,喜欢把所有复杂的、繁乱的、色彩缤纷的东西划归到一个永恒的起点来重新审视。
再设计追求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遭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讨设计的本质和内涵。从无到有自然是一种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原研哉认为设计的本质就是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与洞察能力”。这句话或可代表作者的“设计观”,原研哉对设计的认知中心,一切都是以“建筑”为核心而生发出去的,作者曾说过:“建筑是综合一切的最高水平……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纺织品设计等只不过被看成被建筑统一前的低水平的、被切割成片的小房间而已”。
〔《设计中的设计》 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问题三:我看设计是什么读后感 [我看设计是什么读后感]看了不少的书,很少写读后感,我看设计是什么读后感。昨天晚上看完了这本《设计是什么?》,一本关于保罗・兰德给弟子讲设计的书。书的内容很少,只有前半部分几十页是有用的。我记录一下大师对几个点的个人理解   在设计时,使用一个元素、仅仅只是一个单一的个体,一旦引入其它元素,两个元素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关系存在。要么是这种关系,要么是那种关系。当引入更多元素的时候,元素间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这个角度来看,设计是一种关系,即在复杂的元素中间寻找(和谐的)关系。保罗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关系”,如果这个理论正确,那么一切都是可以设计的,因为我们来做某个设计,就是处理其中的“关系”。设计并不是决定某个产品的形状、材质、风格,而是当人想要做某个行为时,自然会找到一个“关系”以满足这个条件(现在看深泽直人设计的CD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保罗也认为“设计是一钟比例”,相比“关系“,”比例“似乎还是在处理“关系”,要么是大小、要么是颜色等等。   先前在工作中,在修改阶段大量的要求我们去思考、分析设计稿中每一个元素的使用,认为每一个元素都应该有一个理由存在。为什么要在这里这么用,为什么要那么用,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是那样,我大量的考虑了元素存在的义,其实忽略了元素之间的关系,读后感《我看设计是什么读后感》。因为,元素多了,大家都会把元素映射在脑子里,大脑不断在思考多元素之间的关系,会觉得复杂,难以理解。 反过来再看优秀的设计,都是简单的。那么设计和商业需求平衡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我想是保罗的下面一个观点。   保罗认为设计是形式与内容的操作。内容就是想法,而形式是我们如何处理想法或是怎么做它。比如我要去医院,这个是内容,即我想要去做什么事,“座车”或“打的”这个是形式,形式是我们可以决定做的。现在也不难理解,如果“要去医院”没有确定,座车和打的是没有办法敲定。所谓的“冲突”,是两者达成一致之前的未解决的东西。坦白说,这个观点我还没完全理解透,先记录一下。   这个结论应该会被大多数人认同,保罗提到了“先繁后简”的过程,认为繁简的因果关系是应该被关注到,设计是一个逐步到“简”的过程。 不能说一下子上来就“简”,应该是反复的处理“关系”,从而达到“简”。   用政治的、社会的和美学的手段― 这是个大难题。”我想这里大师其实是在探讨“说服力”的问题,好的方案是否能被客户接受,要靠“政治的”、“社会的”、“美学的”的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提案,可能解决不了温饱的问题,多种“手段”来促成,而不是简单的拿出方案给客户。设计师担负的不仅仅是设计的使命,更多的是把设计推广给他人接受。   整本书很短,值得回味的东西很多,推荐给即将踏入设计行业的同学们。   〔我看设计是什么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问题四:读后感《设计是什么?》 [读后感《设计是什么?》]看了不少的书,很少写读后感,读后感《设计是什么?》。昨天晚上看完了这本《设计是什么?》,一本关于保罗・兰德给弟子讲设计的书。书的内容很少,只有前半部分几十页是有用的。我记录一下大师对几个点的个人理解。这本书拍拍网上也有卖,有喜欢的可以点击下面的封面去购买。观点一:设计是一种关系。在设计时,使用一个元素、仅仅只是一个单一的个体,一旦引入其它元素,两个元素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关系存在。要么是这种关系,要么是那种关系。当引入更多元素的时候,元素间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这个角度来看,设计是一种关系,即在复杂的元素中间寻找(和谐的)关系。保罗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关系,如果这个理论正确,那么一切都是可以设计的,因为我们来做某个设计,就是处理其中的关系。设计并不是决定某个产品的形状、材质、风格,而是当人想要做某个行为时,自然会找到一个关系以满足这个条件(现在看深泽直人设计的CD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保罗也认为设计是一钟比例,相比关系,比例似乎还是在处理关系,要么是大小、要么是颜色等等。先前在工作中,在修改阶段大量的要求我们去思考、分析设计稿中每一个元素的使用,认为每一个元素都应该有一个理由存在。为什么要在这里这么用,为什么要那么用,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是那样,我大量的考虑了元素存在的意义,其实忽略了元素之间的关系。因为,元素多了,大家都会把元素映射在脑子里,大脑不断在思考多元素之间的关系,会觉得复杂,难以理解。反过来再看优秀的设计,都是简单的。那么设计和商业需求平衡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我想是保罗的下面一个观点,读后感《读后感《设计是什么?》》。观点二、设计是形式与内容的冲突。保罗认为设计是形式与内容的操作。内容就是想法,而形式是我们如何处理想法或是怎么做它。比如我要去医院,这个是内容,即我想要去做什么事,座车或打的这个是形式,形式是我们可以决定做的。现在也不难理解,如果要去医院没有确定,座车和打的是没有办法敲定。所谓的冲突,是两者达成一致之前的未解决的东西。坦白说,这个观点我还没完全理解透,先记录一下。观点三、设计是化繁为简的过程。这个结论应该会被大多数人认同,保罗提到了先繁后简的过程,认为繁简的因果关系是应该被关注到,设计是一个逐步到简的过程。不能说一下子上来就简,应该是反复的处理关系,从而达到简。最后还有一句记忆深刻的:我们不只是设计师,我们还得处理客户,用政治的、社会的和美学的手段-C这是个大难题。我想这里大师其实是在探讨说服力的问题,好的方案是否能被客户接受,要靠政治的、社会的、美学的的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提案,可能解决不了温饱的问题,多种手段来促成,而不是简单的拿出方案给客户。设计师担负的不仅仅是设计的使命,更多的是把设计推广给他人接受。整本书很短,值得回味的东西很多,推荐给即将踏入设计行业的同学们。  〔读后感《设计是什么?》〕随文赠......>>

问题五:《为什么要问为什么》读后感 《顾客凭什么购买》读后感 文/张令凯 一写读后感就头大,都不知道怎么写了。 此书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其中以销售的方法论居多。 我将本书中个人认为有意思、实用的方法和工具模型进行整理、提取,并少部分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反思、发散。 一、7Q销售 营销人整天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口号含的太多就真的就只能成为了口号,真正做到的人是将此刻在心里,埋藏于心,外化于行。 说道销售,没有人不熟悉,我们每天都在消费、买东西,都在接触不同的人,无时无刻在销售自己(思想或劳动力)。 什么是销售呢?关于销售的概念实在太多,有人说是实现交换,有人说实现价值的货币表现,有人说完成产品到商品的转化…… 其实,销售不仅仅是贩卖产品,实现交换,销售自我,贩卖观点,影响别人,建立个人品牌也是一种销售,属于一种更广义的销售。 个人认为,销售是实现信息沟通,获得认同,达成一致,最终交换的过程。当然,我们说的更多的销售主要还是指社会商品的交换。 以顾客为中心除了在产品研发、功能设计、价格拟定、渠道通路建设等方面,在销售人员的终端销售成交板块同样需要以顾客为中心。如果销售人员能够站在顾客的角度,对自己提出正确的问题并给予正确回答的话,情景模拟,练好应对技巧与话术,以万变应万变,销售就会有效地加快顾客的购买决策步骤,快速成交。 作者提到了顾客在购买过程必须面对和回答的7个问题,即7Q销售模型: 1.我为什么听你讲?开口三句话必须让顾客感受到谈话给他带来好处,让顾客愿意继续深谈,一靠技巧,二靠前期对顾客资料掌握程度,三分析顾客所有可能需求。 2.这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产品超熟悉,能根据不同顾客需求个性化、针对性介绍产品。 3.与我何干?掌握顾客需求,同时能够把产品如何给顾客带来好处、利益点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4.为什么相信你?证明向顾客承诺的都是能够兑现的,不是在忽悠。 5.值得吗?必须向顾客说明他将得到价值远远超过他所付出价钱,让顾客认为物超所值,自以为占到便宜。 6.为什么在你这里买?从销售价值系统(包含产品、公司、品牌、销售员等全方位提供附加值)找出顾客非买你不可的价值点、利益点,给他选择理由。 7.为什么非要现在买呢?要让顾客明白这个时机购买最合适。 只有解决以上7个问题,顾客才会下定决心购买。如果销售人员能够回答上述7个问题,熟谙于心,势必能够获得顾客青睐,加快销售进程,提高销售成交率。 二、顾客购买行为 1.个体顾客消费行为 (1)购买类型:复杂购买决策、品牌忠诚、有限理性购买决策、惯性购买 (2)购买过程:需求和问题的认知、信息搜集、产品和品牌比较、决策、购买、消费、购买后再评价、对下次购买和消费行为反馈。 对顾客购买与消费过程8个阶段的管理非常重要,不但会影响整个销售进程,还会影响顾客满意度及品牌形象塑造。 (品牌资产的构成: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质量感知与品牌联想。) 2.群体顾客购买行为 组织购买中存在着以下角色和分工:购买发起者、实际使用者、信息提供者、决策者、购买者。在开发群体顾客(大客户时)时要注意对不同角色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要做到“三对”――找对人,说对话,做对事。 3.顾客购买常用技巧 (1)货比三家:如招标、比稿等。(2)虚张声势、表里不一等。 三、顾客为......>>

问题六:《为什么读书》读后感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内容概要:作者凭借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将自己从日本战败后的生活与成长,以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娓娓道来。大江夫人也应丈夫之邀,亲手为《为什么孩子要上学》绘制插图,使我们在阅读文字、欣赏图画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来自家庭的脉脉温情……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读后感
看这本书,回到了简单的美好。像是在听一个长者在给我们温柔地讲他过去的故事,让我们去追求相信美好,那些有道理的话和谆谆教育我们像在延续他自己那样,看了心暖。1994年大江健三郎成为了日本第二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对智障儿子light光的教育,就知道他是个多有爱的人。光成为了作曲家,在这之前,父亲留意到了他对鸟叫的敏感,这就是教育,不放弃懂挖掘未被开发的才能和赞扬。 丈夫写故事,妻子配图,多和……
《孩子为什么要上学》 读后感
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作者,日本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刚毕业的时候喜欢读小说,当时就读过大江健三郎的书,也是冲着他的名气读的,一本是《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结果是没读完,还有《性的人》这本好算读完了,但是也没感觉好在哪里。可能是文化差异和翻译的原因吧。像这样的经历在那个读经典的时代遇到的多去了。多数经典都感觉不好读,读不下去,读下去了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那时候没有人指导所以走了很多弯路,不过那些弯路也都变成了有价值的财富。 不过一直知道大江健三郎有一个智障的孩子,名字叫做光。这次看到这本书,我还以为是写他的孩子的呢。书的介绍里说这是大江写的唯一一本给孩子看的书。于是就下了订单。书里有很多空页和插图,插图是他太太画的,虽然不是很专业,不过在业余水平中,也已经很了不得了。字数不多,今天用了两个小时就看完了,感觉一般,也许是不太符合我现在的阅读兴趣了吧。我现在更喜欢真实的故事,更喜欢有逻辑的分析,更喜欢写实的照片,更喜欢精心设计的结构,可惜都没看到……

问题七:读后感可不可以写读那种设计书的感受? 可以的 只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就好

问题八:史铁生《好运设计》读后感400字 看完这篇《好运设计》,我不禁想提这样一个问题:此作的基调究竟是欢乐还是忧伤?或许有人会说是欢乐,因为整篇散文文笔幽默,详尽地描摹着一个美好的有关理想人生的白日梦;尽管其中不无调侃,但也绝谈不上讽刺,反而能在一种逗乐中让人若有所悟,会心一笑。或许也有人会说是忧伤,因为一个白日梦的背后往往隐含着人生的缺憾,这种缺憾越是以一种相反的形态表现出来,缺憾本身就越能让人在蓦然间体会到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尽管作者在文章的结尾于否定这个白日梦的同时,正面提出了另一个考察人生价值的指标――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倒更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圆其说,犹如一块刻意掩饰伤口的创可贴。
以上两种看法究竟何种准确呢?我以为都准确。也正因为如此,这篇散文的基调究竟是欢乐还是忧伤便成为一桩说不清的事情。“说不清”并非一件坏事,它是真实的人生。而所谓纯文学和流行文学的主要不同也就在这里显现出来了。流行文学作为一种“样式文学”,将人生的感受在强化中简化,以满足读者对某种特定情绪的消费需要:悲情的文字就是为了赚人眼泪,喜剧的情节就是为了逗人一笑。而纯文学又“纯”在何处呢?纯就纯在它是对真实人生的纯粹的自我呈现,它不是刻意的“秀”,它最真实也最自然

《重新设计一所好学校》读后感

    这本书我们是4月份就进行了阅读,也是按章节进行的,一章一章的读,开始的时候用了进行记录,后面觉得麻烦,就开始在书上进行注释,读到好的地方就进行标注表示认同,就这样陆陆续续的在六月中旬也就阅读完了,说实话,读完感觉还是有些地方不太能看懂,记住的东西也不多。于是对每一章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了梳理,又听了一遍唐晓勇校长的伴读,然后进行了一些整理,形成了文字。

      在本书中主要是围绕学校所有空间设计展开的,包括学校入口,教学楼,教室、办公室、一体化学习区域,图书馆、户外公共区域等,这种空间设计的背后所依据都是旨在满足人的内在需求,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跳出功能需求的传统设计定位,重建以人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打破教学的边界,倡导交往,表达,合作,自主的学校空间设计。

      这本书中对于学校空间的设计让我想到了未来学校。未来学校的各项设施完善,所有的空间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需求。这让我想到了未来学校的建设,以前都觉得未来学校是需要推倒重建的,而实际上,未来学校不是推倒重来,更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就是在传统学校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和完善。再融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它就是未来学校。
      本书的很多教育理念也触动了我,如学习型教学楼,学习型的教学楼,可以不仅突破了教学楼的“教室与铃声”、还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型,让教学楼符合人的发展需求;让教学楼的设计符合四项基本的原则:宾至如归,多功能,支持各种学习活动,能够传递积极的信息。所以在视觉上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受欢迎的,色彩上应该给人舒服感。理想设计元素包括高质量的人工照明,好的采光和视野,效果好且可以调节的声响,个性化的学生作品展示,符合人体工学的桌椅,合适的资源和储物区,等等。不仅如此,教学楼的设计还需个性化,还要给孩子安全感,还要覆盖信息科技。书中还提到最成功的教学楼一般都是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元素,比如,允许课程变动,可以使用未来科技,可以迎接未来挑战的学习者和教学团队。只可惜,在我们现在的教育形势下学校教学楼的设计都是建筑师先设计好的,这样的设计并未考虑到未来的学习模式。
  书中提到进入一个学校,第一印象很重要,更应该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我们的老校区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简单。一个水泥操场和两栋简单的教学楼。过于简单和简陋了。在思考如何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呢?

      传统的教室是为了两种学习形式而设计——老师讲课,学生展示。这也是教室设计的现状和弊端。改善教室设计,转变为学习工作室进而变成学习套间和学习社区就能实现20中学习形式。即1.独立学习2.同伴之间相互切磋3.和老师一对一学习4.老师讲课5.团队合作6.基于项目的学习7.远程学习8.通过移动科技学习9.学生展示10.基于网络的研究11.圆桌讨论12.基于表演的学习13.跨学科学习14.自然主义学习15.基于艺术的学习16.社交情绪学习17.基于设计的学习18.讲故事19.团队教与学20.基于游戏和移动的学习。

    奈儿提到把学校拆分成小型学习社区,这个小型的学习社区可以跨年龄组,人数不超过150人。对于我们这种排排教室个人感觉还是没有办法实现。工作室的话在有教室多余的情况下应该可以尝试。

“设计利于协作的空间”来体现对教师的支持,这是为满足第二个教育策略——教师合作。我们学校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立的办公桌,但是都是一个一个隔开的,大家都是孤立的,不便交流。办公室相对狭小,除了办公桌及过道没有多余的空间。对于书中提到的可以打私人电话,可使用的白板及会议桌,个人的存储空间都没有办法提供。(老校区搬迁之后,可以把教室改造成办公室或许可以实现。)新校区可以选择大的办公室作为教室工作室,再配备必要的设施,个人觉得也OK。

      图书馆是汇聚人群,碰撞思想的空间。图书馆的核心不是存储藏书,而是人与思想联结的地方。图书馆的根本品质是给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带来欢乐的源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也出现了多种类型:校园中心图书馆,贯穿校园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社区图书馆,没有书的图书馆。学校怎样实现图书馆的最大用途也还要思考。对照图书馆的改造清单,最容易做到的是在图书馆里增加阅读空间或许可以做到。其次是,建立学校的流动图书角及班级的迷你图书角是可以做到的。

    走出教室,到户外去学习。书中提到了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孩子切近自然,探索自然的奥妙,从活动中获取知识,现在我们的城市教育有一种“自然缺失症”,安全起见,教室成了最安全的场地。若干研究已经指出,与自然关联有助于缓解认知疲劳,提升个体注意力,类似的研究表明,与自然的互动,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症的孩子来说也是有益处。个体对安全水平的觉察,以及有机会身处可以沉思和反思的环境也被认为具有修复的益处。

      我们这边的新学校都是设计师设计好,建设好后直接接交于学校使用的,学校也未能参与到学校的设计与建设中。就像我们的新校区已经建成,9月份就要投入使用。但是学校的建筑设施都显得过于呆板和机械化。说好听一点是符合条条框框的标准化建设,实际并不满足于人的发展需求,还是满足于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服务的。在改造学校空间的前提我觉得教学理念的更新更为重要,否则一切都无法进行。要更新教育理念学习首当其冲。

   

《佐藤大--用设计解决问题》读后感+

佐藤大的书《用设计解决问题》,如同他的设计作品一样,简简单单而饶有趣味。

关于“书”
1. 哪怕一页排的满满的,也不过近500个字。阅读起来给人的感受只有“轻松”“简单”,他与《设计中的设计》不同,读《设计中的设计》是一个对着高手膜拜的过程,读《深泽直人》,恍然大悟的体验。

而《用设计解决问题》一书,张弛有度,分为几十个小章节,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或者咀嚼。

明快的风格,宛如对话般的语言,让你犹如置身于nendo,和佐藤大坐在沙发上闲聊一般。似乎什么都记住了,似乎又想不起来说了什么,似乎也忘记一开始想要说的是什么,但是始终围绕你的,一直是这种轻松的氛围。

书后总结性的内容,往往是一些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前面讲了什么没有搞清楚,每一章后的总结性内容总会让你茅塞顿开。
2. “潦草”的插图

佐藤大用手寥寥几笔勾描的插图,曲线也说不上优美,内容也说不上有趣,表达效果也一般般,很难看清楚他想表达什么。但是却另有一番诙谐之处。

故显拙劣的笔法画出不大清晰的内容,却为正文的内容增添了一丝趣味,或许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吧。

但是反过来想一下,倘若佐藤大在书中展现了完美的插图水平,使得他的作品锦上添花,效果会怎样呢?优秀的文字+插画,这一形式屡见不鲜,未必会令人印象深刻,而故显天真拙劣却不失艺术感的画作,往往更容易为人们所牢记。
关于佐藤大和他的作品

“简单到极致”的设计风格起源于西方,给大众于一种简约、单一、优雅、整洁的视觉体验,后来被人们称为极简主义。在设计方法上,西方的极简主义是由构成主义出发,对日本的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造成非常大的冲击。西方的极简主义设计和日本的极简主义设计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在对物的实用性这一研究基础之上建立的,力图发挥产品的最大功能性。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西方的极简设计更偏向功能理性,而日本文化更偏向感性,日本的极简主义设计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结合风俗习惯、哲学以及人与自然的理解进行设计。
1 佐藤大的设计理论

佐藤大是一名日本设计师、设计工作室nendo 工作室的创始人。他的设计延续了日本极简的设计风格,把更多的细节构思灵巧地注入在简单的设计中,赋予产品幽默和友好的感情色彩。他所理解的设计是:不错过任何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用心观察并且分析,然后从中发现灵感。而他也提倡在设计的时候要让人们知道为什么研发这产品,其设计理念是什么,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1. 1退一步的设计理念

设计者不用创造出多么精美绝伦的设计,应当在恰当的时候考虑“退一步”,留出空间让消费者用自己的能力,让产品起着较大的实用价值。
1. 2制造违和感

佐藤大所传达的“违和感”就是将广告创意里的“戏剧化”运用于产品的设计中去。在看起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产品上加一点戏剧化冲突,让你感觉有趣的同时,又会留下深刻印象。这和他平常的生活方式有关联,佐藤大除了探究设计案,平时别的什么都不做,从不为了激发灵感而特意去做什么事。佐藤大这种观念几乎歪曲了设计师以内的创作方式和思考方式。
1. 3休息时间,别有洞天

研究事物被废弃的时候,对其加以适当设计运用,给予它们全新的使用价值。这个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平常忽视的,将两个平常毫不相关的事物关联在一块,从而造就出全新的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混搭,就算两个完全没有联系的事物间,也几乎能在某些方面存在微小的共同之处,而如果将这些相同的要素联系起来,就有可能塑造出全新的实用价值。

1. 4隐藏的设计理念

越是希望展出的事物就越要特意隐藏,这样才能体现出让人读得懂的故事。借助每个人的好奇心,通过隐藏事物的某些部分来激发人们的兴趣爱好,如果这个过程让他们快乐了,他们就可能会情不自禁的想要体验我们的产品。将产品全部摆放在人们容易看见的地方,人们只会往里看一眼然后就毫不眷恋的走开了,只有通过不完全的展示出产品,才有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好奇,让他们被自己看见的设计所吸引,只有感动人心,才有可能会引起更多的追捧。
2 佐藤大的产品分析佐藤大在许多著作和访谈中都对他的设计理念进行过说明。他强调他的作品设计元素通常来自于对日常生活中的元素理解以及提取。他曾经为可口可乐公司设计过一个餐具系列。当时可口可乐公司的要求是回收用过的可乐瓶研发新的产品。可口可乐公司有很多独特的品牌元素可以引用,比如红白两色的主色调,以可乐瓶独特的造型设计。只要充分利用这些元素就更加好的设计出专属于可口可乐的作品。但是佐藤大又考虑到直接运用这些元素的话太过张扬,用户使用的话可能会有些难为情。因此他只在杯底呈现出品牌的元素,用户每次对着杯底喝水的时候都可看到可口可乐的品牌元素。他在设计这一系列餐具的时候玻璃依旧保持可乐瓶本身色,杯底也沿用了可乐瓶瓶瓶底的圆润造型,瓶底的凸起的部分也被利用了起来。将这些朴素的元素放在一起,给人带来了一种隐隐约约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是运用到了隐藏的设计理念,给人们带来喝水时突然发现这是可口可乐产品的惊奇感。
在 2006 年,佐藤大为知名口香糖品牌LOTTE 设计“ACUO”包装,当时的口香糖市场中,包装都有一个共同的设计倾向,即努力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比如在色彩鲜艳的圆环内弹出水果图案之类的设计。除了令人瞩目的广告语,LOGO 的设计也不落后,有的包装还会加上珍珠装饰或用上全息拍照技术。想来也是,口香糖都被摆放在靠近收银台的货架上,顾客判断购买与否的时间只有 0.2 秒,而在便利店某种产品的周销量不好的话很快就会被下架。大家都觉得必须比其他产品更进一步夺取消费者的青睐,而佐藤大则反而想后退一步,把产品变的不这么显眼。在包装方面他利用了真空镀铝膜包装纸的银色底色,不显花哨,还加入了渐变的绿色来表示薄荷的清凉感。就是这样退一步的理念,在这款产品上市后反响非常好,上市不久就创下了便利店周销量史上最高的记录。

3 结语日本本身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是日本极简主义的形成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的产品设计不仅仅考虑到在功能需求时不矫揉造作,还让人感受到每一件产品都抛弃了繁杂无用的设计,只遗留产品最纯粹的核心因素,追求简约、整洁、集成化的多功能设计,重视用户的体验和产品的细节。通过学习研究佐藤大的设计理念,使我们了解到设计师需要做的,是需要比别人思考更多,比别人更有热情,一个人是否成功,取决于他在这件事情上投入了多少。这正是中国商业产品设计中所需要借鉴和思考的问题。
佐藤大于 2002 年 成 立 了 nendo 设 计 工 作 室,之 所 以 取 名 为“nendo”( 日语粘土之意) ,是因为他们希望创造像粘土一样在颜色和造型上拥有无限可能的作品。nendo 设计工作室承接的项目各式各样,他们不仅是对单独的产品进行开发、研究与更新,还会帮助企业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

从那时候开始,佐藤大的独特思考术便成了 nendo 设计工作室所倡导的一种思维方式,而此间种种思维方式也象征着日本民族,日本文化独有思维,并且通过作品外化而出。让我不得不为之感叹,我们中国设计,确实任重道远。

(作者已关闭评论区)
本文标题: 设计元素读后感(为什么设计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333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将进酒的读后感500字(关于将进酒的读后感三则)读鸟岛读后感300字(鸟岛读后感30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