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理论读后感(读《社会契约论》)

发布时间: 2024-07-02 22:54: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7

打破契约关系的读后感打破契约关系的读后感《第五项修炼》描述了公司如何通过采用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对策,来排除威胁组织效率和事业成功的学习障碍。彼得...

契约理论读后感(读《社会契约论》)

打破契约关系的读后感

打破契约关系的读后感
《第五项修炼》描述了公司如何通过采用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对策,来排除威胁组织效率和事业成功的学习障碍。彼得圣吉所创立的是学习型团队,他希望建立的组织模式能够更适合人们的工作。在一个团队中,很多有共同理想的人组成一个大的学习型群体,使人们在团体中都能以自己的理想为目标,不断的前进。同时在团队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敢于挑战极限,不断创新,帮助他人,和其他人一起,共同创造知识的成果。从真正的团队学习中体会工作生活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在学习型组织中,新型的、扩张性的思考模式得到培育,集体的热情得到释放,大家不断在学习中开创自己真心向往的成就。
彼得圣吉首先提出企业应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并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①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②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③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④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其次他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技巧,即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
一、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不断厘清和加深我们个人的真正愿望和最高目标的修炼,是持续集中我们的精力,培养耐心,增强我们的毅力,并客观的观察现实的修炼。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和重要基石。要发展“自我超越”,必须把它当作一项修炼——一种透过实际应用来验证的一系列练习。不断精熟与扩大自我超越首先要建立个人“愿景”,其次要保持创造性张力,三要看清结构性冲突,四要诚实地面对真相,最后要运用潜意识。当自我超越成为一项修炼、一项融入我们生命之中的活动后,它的背后包含两项动作:首先是不断厘清到底什么对我们最重要。其次是不断学习如何更清楚地看清目前的真实情况。精熟“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为了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奋力拼搏,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我认为自我超越是个人的前进动力、远景目标,是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追求新境界的精神。 自我超越虽然以磨练个人才能为基础,却有超乎此项目标的最高鹄的;它虽以精神的成长为发展方向,却超乎精神层面的纤发之上。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以创造,而不是反应的观点,来面对自己的生活与生命,它兼容并蓄了东方和西方的精神传统。
二、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而难以为我们所察觉,并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图像、印象。在团队中,改善心智模式十分重要,它是保证团队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开放心灵,接受别人的想法。在团体中,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一个团队的成功合作,就需要我们打开自己的心扉的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想法和意见。在我看来心智模式实际上指的是我们对事物的固有看法和思维定势。如果我们被心智模式所限制,那么我们的行动就只会被限制在过去熟悉和舒适的范围之内。虽然处理起来游刃有余但却无法突破。当我们面对困难的事后往往会想到一个最完美的解决办法,但是这些完美的办法却未能付诸实践。这不是由于意愿不强,也不是由于意志不坚,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心智模式。进一步来说,这个最完美的办法与我们内心深处某些固有的模式、思维发生了冲突,而这些模式、思维把我们局限在了习以为常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心智模式的突破关键在于反思,在实际的反思过程中,我们就要交流沟通,通过沟通把对方好的思想与我们的想法相结合,开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接受他人积极的影响,以完成我们对固有思维的破除,使之得到提高和完善。彼得圣吉还在书中提到要管理企业的心智模式,其一是把传统的企划工作视为学习过程;其二是建立“内部董事会”,将资深管理阶层与地方管理阶层定期聚集一堂,共同挑战与扩
展地方决策背后的想法。
三、建立共同愿景
所谓共同愿景,就是指一个全体所共有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共同愿景也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向或景象。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并把他们的智慧凝聚起来。如果团队拥有共同的愿景,那么,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会为了这个共同的愿景而努力。就好像我们国家的乒乓球事业,由于乒乓球属于国球,上至老人,下至孩童,都很喜欢这项运动,从中我们就能发现许多优秀的选手。同时,国家也大力支持这项运动,这种凝聚力俨然超越了个人的想法,成为了全民族的共同理想,这也是中国的乒乓球事业屹立于世界的巅峰的重要原因。“共同愿景”不是一个想法,也不是一项共同愿望。它是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人们寻求建立共同愿景的理由之一,就是他们内心渴望能够归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事业或使命。建立共同愿景需要我们学习聆听、我愿中有你,你愿中有我、更上一层楼、坚持投入与奉献的准则、融入全业理念。
共同愿景是给组织激励与启迪,促使我们不断追求的未来图景。它把个人与组织成功的凝聚在一起,促使每一个个体不断前进,为公司的目标、远景规划而不懈的努力。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性的学习”,只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时,才会产生“创造性的学习”。共同愿景能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孕育出无限的创造力,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创造明天的机会。
四、团体学习
团体学习就是要以团队作为学习的基本单位,共同学习、协同工作,不但使团队能够取得非凡的成绩,更能使每个成员都能比在其他情况下更迅速的成长, 从而实现1+1>2的效果。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团体学习的修炼从”深度汇谈”开始。“深度汇谈”是一个团体的所有成员,在群体中让想法自由交流,以发现远比个人思考更深入的见解。就拿挑战杯来说吧,它比的不仅仅是大家的创意,还有团队的协作能力、共同嘘唏凝聚力,同时大家在深入探讨的时候,互相交换意见、想法,传递知识,每个人都能在已有思想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思想,以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在组织内部,团体学习有三个面向需要顾及。首先,当需要深思复杂的议题时,团体必须学习如何萃取出高于个人智力和团体智力。其次,需要既具有创新性而又协调一致的行动。第三,不可忽视团体成员在其他团体中扮演的角色与影响。最后,团体学习的修炼像任何的修炼一样,都需要练习。
只有团体能真正地共同学习,团体的集体智慧就会高于个人智慧,同时能搭配整体,这样不仅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团队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更为快。学习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越是学习,越能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无知,而团队学习是一个无尽的知识海洋。通过思想的传递,不同方向的思想交融汇合,能够使人们变得更聪明。
五、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整合其他各项修炼成一体的理论与实务,防止组织在真正实践时,将各项修炼列为互不相干的因素。在我看来,系统思考可以简单理解为基本世界观,完善的知识体系,以及全面的思维模式。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系统中的一部分,活动也是由相关的、系列性的行动所组成,并通过无形的网络编制在一起的。这些活动之间相互影响,但却不容易显露出来。因此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需要全面的从整体方面去考虑。身处集体之中,当我们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就需要我们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集体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以期实现两者的平衡。
系统思考是一个概念框架,是一个知识体系,更是一个工具。它不像片段思考——无法帮助我们探究隐藏在背后的巨大力量,相反它可以让各类的思考模式清晰的展现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认识和改变这些模式,帮助我们认清整个变化形态,并知道我们如何有效地掌握变化,
开创新局面。
以上五项修炼可以归纳理解为:个人在目标(自我超越)的激励下,与企业文化(共同愿景)相结合,形成一个共同学习的团队(团体学习),通过打破固有的看法和思维定势(心智模式),从全局的角度思考群体的价值取向,进而调整与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系统思考),最终形成学习型组织,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最终目标。伟大的团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摸索所致。而精熟这五项修炼,正是创造学习型组织,挥别传统威权控制型组织的先决要件。
彼得圣吉还指出,在学习型组织之中,设计师、仆人和教师是领导者。他们负责建立一种组织,能够让其他人不断增进了解复杂性、愿景和改善共同心智模式的能力,即领导者要对组织的学习负责。
《第五项修炼》指出了我们的现状,由于我们片段的思考,造成了目前破粹的世界,使我们丧失了一体感。而《第五项修炼》正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乱中超越混沌、走出杂乱、迎接新时代的指引。它引导并帮助人们重建一种新的看问题的方式,由看片段,到重新观照整体;由看事件,到看变化背后的结构;以及由静态的分析变因,到看见其间的互动,进而寻得一种动态的平衡。他的观点顺应了信息化时代的大潮,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完全符合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发展“终身学习”的发展目标。
《第五项修炼》对我们的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性,它帮助我们在弄清为什么的前提下,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自我超越的能力、改善心智的能力、团体学习的能力、系统思考的能力。
发展学习型的团队合作是彼得圣吉贯穿全书的基本观点,当世界更息息相关、复杂多变时,这就要求我们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来适应变局。当我们还小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但当我们踏入大学这个小社会,不得不独自面对所有一切时,团队的力量就彰显出来。有朝一日当我们走出校园,真正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时,一项任务的完成往往需要几个人的通力协作,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团队的协作。我们应该从书中学到自己需要的理论,并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第五项修炼读后感2021-11-04 03:00:21 | #2楼回目录
《第五项修炼》读后感
《第五项修炼》从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协调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以使个人与组织不断革新、不断磨合、不断成长,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
自我超越,自我超越以磨练个人才能为基础,以精神成长为目标,以创造现实来面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将自己融入整个世界。自我超越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组织的学习具体到个人的学习,组织的超越具体到个人的超越,每个人都要不断的给自己制定新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有动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将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增值。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每年、每月、每周我们都会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完成个人、部门和公司的全面超越。心智模式,不良的心智模式会妨碍组织学习,而健全的心智模式是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光有积极进取的激情是不够的,在工作中,都会受到自己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我们要开阔思路,广开言路,积极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的完善个人的心智模式,才能往正确的方向快速地前进。因此我们才会有周列会,月列会,总场月列会,鲜花交流会等,还要求每月都要读书学习,还有参观学习等。 共同愿景,共同愿景为组织学习提供了目标和能量。在缺少愿景的情况下,组织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性学习,而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他们深深关切的目标时组织才会产出创造性学习。一个公司只有拥有共同的理想才能真正地通力协作,将所有的力往一处使。如果我们在价值观上没有共同点,对公司未来缺乏信心,那么公司这座机器显然无法发挥出最大的工作效率,这会使员工对于公司的信心越发动摇,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需要通过塑造公司的共同愿景,使员工们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让公司高速运转,那么员工们会为实现公司的美好愿景而更加积极努力,公司也将越办越好。团体学习,团队学习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未能整体搭配的团队,其成员个人的力量会被低效浪费掉。团体是个体的总和,一个优秀公司能够发挥出的力量要远大于各个个体的总和。团队学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学习型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队而不是个人,只有团队进行了学习,组织才能学习。而在现代社会,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团队合作,把团队的智慧放在一起,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系统思考,它可以帮助公司以整体的、动态的而不是局部的、静止的观点问题,为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了指导思想、原则和技巧。系统思考将前四项修炼融合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用联系的方方面面去考虑问题。只有全面系统地
观察、判断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发展方向,我们才不会遗漏事件中可能存在的细微问题。从大局着眼,全面、联系、深入地去思考问题,将使我们的团队产生质的飞跃

社会契约理论的缺点与历史意义

1、意义:

由社会契约理论导致的主权在民论。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社会契约说深入到达美国的第一批殖民者的人心,在清教徒中,将契约当作"国家"的成立基础在新英格兰、康涅狄格、罗得岛等地是普遍实行的。

社会契约说引发了新的国家的诞生,因此,它的历史进步意义是不容否认的。但是自然状态是不可论证的假设,自然权利主要是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2、缺点:

社会契约论对国家起源的解释是一种假设,不符合历史的实情。只是为了进行对国家起源问题的讨论和解释,根本宗旨并不在于追根溯源地考究国家的诞生原因,而是从逻辑的意义上研究国家起源,追求国家存在的理由。正如卢梭所言,不应把社会契约论的研究认为是对历史真相的研究,它只是一些理论假定的和在其基础上的推理,它与其说是为了解释国家的起源,不如说是为了探究国家的性质。

扩展资料:

质疑和批评 

社会契约论对于近代西方国家影响极其深远,但是仍然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不断出现。人们对它的质疑和思考主要集中在它的理论假设上。马克思主义对于它的批判,指出了它的国家起源观是不科学的,带有主观臆想性。而契约论的代表性人物,如霍布斯,都没有否认它的主观性。 

由于社会契约论的基本理论假设是预设人类处于自然状态,出于自保或是合作的需要缔结契约。显然契约是一种假设,自然状态也不是真正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缔结契约的行为也没有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契约说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

作为一名大一的法学生,在法理课老师的推荐下,我选择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本名著进行阅读。这本书分为四卷,分别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主权及其权利、政府及其运作形式、讨论了几种社会组织。以下仅仅是我在阅读整本书籍时摘抄的部分语录,以及一些批注和自我理解。

在第一卷的题旨中,卢梭把家庭看作政治社会的原始模型:父亲是首领的模型,孩子是人民的模型。而且,每个人都是生来就自由、平等的,只有为了利益,他才会转让自己的自由。而全部的区别就在于:在家庭中,父子之爱已经足以偿还父亲对孩子的关怀。然而在国家中,既然首领对他的人民没有这种爱,于是就用发号施令的乐趣取而代之。
第13章论生死权

“频繁施行刑罚是政府衰弱或无能的标志。不是所有的恶人都不能改邪归正。我们没有权利处死别人,哪怕仅仅是为以儆效尤而已,除非留下他还会继续有危险产生。”

——社会契约是使人感到幸福的集合,生命是幸福的一部分,剥夺生命便是剥夺幸福,违背了社会契约自身,所以法律不能剥夺人的生命,但是出于对损失的弥补,可以使之劳动来减少损失。处罚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社会正义。
第14章论法律

“如果正直的人对别人都遵守正义的法则,而别人却不对他遵守,那么正义的结果只能是正直人的痛苦和坏人的幸福了。所以,我们就要用约定和法律把权利与义务结合在一起,并让正义符合它的目的。”

——公平是全部人的公平,正义也应该是全部人的正义,只有部分人的正义,那就是对这部分人的伤害,以及对另外一部分人的纵容。但我们也是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力求公平与正义。如果所有人都能在某个所谓的高度接受公平与正义,那可能就不需要政府与法律了。毫无疑问,所存在的普遍的正义是完全出自理性的!
“于是继续存在的这种关系只能导致产生两个不平等的部分。”

——首先,什么样的价值决定什么样的法律。因为价值是由道德产生的,道德又是有阶级性的,这里的价值是观念价值而非商品价值。所以每个国家的法律在某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其次,就卢梭这本书所讲,法律是政治体的行动,而政治体是由人与人的社会契约构成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法律是维护社会契约的平等和正义所建构的。
“我们也不用质疑法律的公正性,因为大家对自己都会是公正的。我们更不用问为什么人是自由的但是又要服从法律,因为法律只不过是我们自己意志的记录。”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也就是每个个体意志的体现,人们服从法律其实就是服从自我意志的体现。
第16章论人民

“犹如人一样,大多数民族只有在青春时代才是乖顺的,一旦年纪大了,就无法进行矫正了。一旦风俗确立了,偏见生根了,想再进行改造就是一件徒劳而危险的事情了。人民甚至无法忍受别人为了纠正缺点而触碰自己的缺点,就像胆小而愚蠢的病人一见到医生就会发抖一样。”

——任何民族性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出来并一代又一代传承的,而我们国家民族众多,更应保留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包容,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请自由的人民牢牢记住这条定理:‘人们能够争取自由,却永远无法恢复自由。’ ”

——这里争取的自由是社会的自由,是有公意约束的自由,而无法恢复的则是自然的自由,即天然无约束的状态。对于当代社会,也是在遵循法律下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
第17章论人民(续)

“所有政治体的力量都有一个不能超越的极限,而且往往是随着它的扩张就会偏离这个极限更远。社会的纽带延伸得越长,就越松弛;而一般来说,在比例上,小国要比大国更加坚强。”

——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早期的哲学家对政治格局的选择都是小国寡民,过于辽阔的疆域虽然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人口,但是这背后也隐藏着更复杂的矛盾,诸如行政矛盾、地域差别和风俗各异等等,这也就给统治阶级实现统一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当然,卢梭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是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的。一些制度和治理结构是能够改善这种情况的。中国秦始皇通过书同文,车同轨,建立郡县等措施来统一国家,因此能够使得中华民族拥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也就能够统治更多的疆域和人民。另外,现代科技的进步可以极大的拓宽疆域范围,交通、通讯、信息、资本流动……这些新生的事物可以极大的加强统治能力,从而使大疆域的统治成为可能。
第18章论人民(续)

“立法工作之所以艰难,其实不在于那些一定要建立的东西,相反,是在于那些一定要破坏的东西。”

——立法的法代表着阶级的利益,新的统治阶级通过调整手段以建立新的秩序,而新的秩序必然会颠覆旧有的社会关系、损害旧式阶级的利益,因此会遇到强大的阻力。我国司法部的司考改革就很高明,用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巧妙化解了这一矛盾和冲突。
第21章政府总理

“政府就是在主权者与臣民之间建立的一个中间体,它的存在是为了使两者能够互相适合,它负责执行法律以及维护政治和社会的自由。”

——主权者由全体成员的共同人格组成,拥有立法权,也就是公共意志。作为主权者的执行人——政府仅行使行政权,政府就是在主权者与臣民之间建立的一个中间体,它的存在是为了使两者能够互相适合,它负责执行法律以及维护政治和社会的自由。
第22章论各种不同政府形式的

“行政官的人数越多,政府也就会越弱——这是一条根本准则”

——行政官员只是根据主权者的意志办事,如果行政官员数量过多,负责的人越多,处理事务就越慢,因为过于谨慎,对时机,人们就会重视不够,以致坐失良机,同时,因为反复考虑,人们往往会错失考虑的结果。所以综合来说,是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的。
第28章论没有一种政府形式适宜于

“专制制度统治臣民的目的并不是要让他们幸福,而是要让他们穷困潦倒,从而统治他们。”

——专制主义是在一点点消耗人民资源,这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违背的,正所谓水可载舟,亦能覆舟。当一套理论逐渐偏离了自然的轨道,那势必会消失,这是历史的趋势。所以说民主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百年大计,不仅以教育为本,还要以人为本。
《社会契约论》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它刚一问世就遭到了禁止。卢梭本人也被迫流亡到英国。在这本书中,卢梭把政权明白地分成了立法和行政两个部分,前者属于社会契约的范畴,而后者不是契约的内容(因此是可变可推翻的)。这个理念对后来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社会契约论》自始至终只扬弃了一种体制:专制政府。按卢梭的话,这就是那种蔑视法律把个体的权力高于主权者之上的体制。其他的体制,卢梭仅仅论述了它们合法的自然依据。从直接民主制、贵族代议制到君主立宪制,统治的根据必须是人民主权———其真正表达就是法律。卢梭并进而把任何真正依法而治的政体统称为共和政体。总的来说,卢梭的政治理念属于民主政治的范畴。但是卢梭对现实政治的考虑显然不是民主主义者,由于受到当时的技术水平的限制,卢梭不认为有真正的民主社会存在,他甚至认为大国适合君主制,他认为真正的民主政府只可能在小国寡民中实现,在其他情形下“民主政府或群众政府比其他形式更可能出现内战和动乱”。在卢梭看来,他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形态是腐朽的,他要到古希腊时代才能找到合理的回归。
值得一提的就是,卢梭的政治著作中有许多思想独特新颖,引人入胜。但是总体说来就是一种追求平等的强烈欲望和一种同样强烈的感受:现存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已经达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程度,人生下来本来是自由的,但是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戴上枷锁。卢梭自己可能并不喜欢暴力行为,但是他无疑激励了其他人实行暴力革命,逐步改革社会制度。《社会契约论》所提倡的民主理论很快风靡全世界,它引发了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法国国家格言“自由、平等、博爱”便来自《社会契约论》。

由于本人只读了一遍《社会契约论》,对其精髓和本意还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因而只是粗略的记录了自己的读书笔记。《社会契约论》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他从人的本性出发,对个人、社会、政府的权利,对政府的形成、运作和一系列制度,对国家的形成、兴盛和衰亡等等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是一本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经典巨著。

《社会契约论》名句摘抄及感想

     忙里偷闲,顺手拿起上个月网购的何兆武先生翻译的卢梭《社会契约论》来读。读到酣畅处,摘抄下自己认为的精彩内容。作为西方启蒙运动重量级的文献,《社会契约论》对于我们认识西方社会有极为重大帮助。
      第一卷
      1. 假如我是个君主或者立法者,我就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来空谈应该做些什么事了;我会去做那些事情的,否则,我就会保持沉默。

        2.生为一个自由国家的公民并且是主权者的一个成员,不管我的呼声在公共事务中的影响是多么微弱,但是对公共事务的投票权就足于使我有义务去研究它们。

        第一章 第一卷的题旨

        3.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4.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绝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第二章 论原始社会
        5.孩子解除了他们对于父亲应有的服从,父亲解除了他们对于孩子应有的照顾之后,双方就都同等地恢复了独立状态。
(读有所感:这里说的是国家和主权者的关系。人民通过契约把一部分权力权力让渡给国家,也可以把权力收回来。)

        6.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于其自身所应有的关怀;而且,一个人一旦达到有理智的年龄,可以自行判断维护自己生存的适当方法时,他就从这时候起成为自己的主人。
        7.人类便被分成一群群牛羊,每一群都有他自己的首领,首领保护他们,就是为了吃掉他们。
        8.凡是生于奴隶制度之下,都是生来做奴隶的;这是再也确凿不过的了。奴隶们在枷锁之下丧失了一切,甚至丧失了摆脱枷锁的愿望。
      第三章 论最强者的权利
        9.强力并不构成权利,而人们只是对于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
        第四章 论奴隶制
        10.既然任何人对于自己的同类都没有任何天然的权威,既然强力并不能产生任何权利,于是便只剩下来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11.监狱里的生活也很太平,难道这就足于证明监狱里面也很不错吗?
        12.孩子们生来就是人,并且是自由的;他们的自由属于他们自己,除了他们自己自以外,任何别人都无权加以处置。
        13.规定一方是绝对的权威,另一方是无限的服从,这本身就是一项无效的而且自相矛盾的约定。
        14.无论是一个人对一个人,或者是一个人对全体人民,下列的说法都是同样地毫无意义:“我和你订了一个担负完全归你而利益完全归我的约定;只要我高兴的话,我就守约;而且只要我高兴的话;你也得守约。”

      15.无论是一个人对一个人,或者是一个人对全体人民,下列的说法都是同样地毫无意义:我和你订立一个担负完全归你而利益完全归我的约定;只要我高兴的话,我就守约;而且只要我高兴的话,你也得守约。(有感而发:奴隶制下,有一部分人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资本主义思想家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做了新的阐述:每一个人既享有权利,又要履行义务。)

  第六章  论社会公约

    16.人类既不能产生新的力量,而只能是结合已有的力量;所以人类便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自存,除非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力量的总和才能够克服这种阻力,由一个唯一得动力把它们发动起来,并使它们共同协作。

(读后有话说:单个个人不能自存,人是群居动物,通过某种方式结合起来,可以形成整体力量,但问题是奴隶制也是人类的一种结合方式。因此不在于是否结合,而在于以什么样的方式结合。奴隶制是人们被动地被强制结合在一起,而卢梭理想中的社会是人自由地结合,把一部分权力通过契约的方式授予某个集团。从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程度来看,若不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人类迟早会玩完,因为资本的力量已经脱离了卢梭所认为的“契约”了。)

第七章  论主权者

      17.每个个人在可以说是与自己缔约时,都被两重关系制约着:即对于个人,他就是主权者的一个成员;而对于主权者,他就是国家的一个成员。但是在这里却不适用民法上的那条准则,即任何人都无需遵守本人对自己所订的规约;因为自己对自己订约,和自己对自己只构成其中一部分是的全体订约,这两者之间是大有区别的。

(读有所感:把权力通过契约的方式交给主权者,自己还是主权者吗?怎么能保证权力交出去了以后还能让权力为最初的主权者所掌握?契约,我理解为现实中的法律,最终为谁所掌控?)
本文标题: 契约理论读后感(读《社会契约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329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国家公法的读后感(宪法第26条 29条的读后感)读后感题目名字(读后感该取什么名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