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诚信的读后感…………诚信和读后感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它锁住人的贪念,人的自私。假如有哪一天有一个修锁的人打开了它,那它将被一...
金融与诚信的读后感…………
诚信和读后感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它锁住人的贪念,人的自私。假如有哪一天有一个修锁的人打开了它,那它将被一切吞没。”我抚摸着散发着淡淡墨香的《诚信故事》,斟酌着自己一点一滴感悟出来的道理,一时心潮澎湃,感念万千。
于是,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心底无私天地宽,人至无求品自高。”不是吗?人的欲壑是难填的,多少人为了心中的那膨胀的私欲,忘记了诚信这一民族精神,尔虞我诈,疯狂敛财,以前赴后继的勇气重蹈“飞蛾扑火”的覆辙。当“大头娃”的悲剧产生,当新建的大桥轰然倒塌,当“飞车贼”流闯于大街小巷,当“医托”让多少爱美女士在轻信下变得“面目全非”……人们在痛心疾首之际,不禁发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哀叹。
“嫩枝易弯也易直”,在种种丑行的狂轰滥炸下,多少青少年迷失了方向,沾染了寡信善欺的陋习。把班级图书角的好书“偷”回家;侥幸地拿假钞交学费;面不改色地编造美丽的谎言;出尔反尔,口是心非,见风使舵,随便毁约,不守时……越来越多的校园问题已成为困扰广大师生、家长的难题。“教之道,德为先”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要塑造真正文明的社会,得从人心抓起。
心锁无价,因此,老锁匠将一生的技艺传给了用多出大师兄15分钟开锁时间却没说出保险柜秘密的二徒弟。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才能够对钱物视而不见。哪一行都有哪一行的职业道德,医生拒收红包,老师不搞有偿家教,学生不能为了谋取高分而作弊。
http://www.oh100.com/a/202104/73348.html
亲爱的朋友啊,在你还没打开你的心锁之前,来看一看这套《诚信故事》吧。书中那一个个高尚的灵魂会以磁铁般的人格魅力把你牢牢吸住的。她以一百个种类繁多,图文并茂,体裁各异,涉及古今中外的故事,整整的四本书籍,以小见大,以古谏金,韵味隽永,其中既有伟人枭雄,也不乏凡夫俗子,他们共同诠释着一个主题——诚信。他们会让你迷途知返,让心灵的尘埃落地。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它锁住人的贪念,人的自私。假如有哪一天有一个修锁的人打开了它,那它将被一切吞没。”我抚摸着散发着淡淡墨香的《诚信故事》,斟酌着自己一点一滴感悟出来的道理,一时心潮澎湃,感念万千。
于是,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心底无私天地宽,人至无求品自高。”不是吗?人的欲壑是难填的,多少人为了心中的那膨胀的私欲,忘记了诚信这一民族精神,尔虞我诈,疯狂敛财,以前赴后继的勇气重蹈“飞蛾扑火”的覆辙。当“大头娃”的悲剧产生,当新建的大桥轰然倒塌,当“飞车贼”流闯于大街小巷,当“医托”让多少爱美女士在轻信下变得“面目全非”……人们在痛心疾首之际,不禁发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哀叹。
“嫩枝易弯也易直”,在种种丑行的狂轰滥炸下,多少青少年迷失了方向,沾染了寡信善欺的陋习。把班级图书角的好书“偷”回家;侥幸地拿假钞交学费;面不改色地编造美丽的谎言;出尔反尔,口是心非,见风使舵,随便毁约,不守时……越来越多的校园问题已成为困扰广大师生、家长的难题。“教之道,德为先”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要塑造真正文明的社会,得从人心抓起。
心锁无价,因此,老锁匠将一生的技艺传给了用多出大师兄15分钟开锁时间却没说出保险柜秘密的二徒弟。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才能够对钱物视而不见。哪一行都有哪一行的职业道德,医生拒收红包,老师不搞有偿家教,学生不能为了谋取高分而作弊。
http://www.oh100.com/a/202104/73348.html
亲爱的朋友啊,在你还没打开你的心锁之前,来看一看这套《诚信故事》吧。书中那一个个高尚的灵魂会以磁铁般的人格魅力把你牢牢吸住的。她以一百个种类繁多,图文并茂,体裁各异,涉及古今中外的故事,整整的四本书籍,以小见大,以古谏金,韵味隽永,其中既有伟人枭雄,也不乏凡夫俗子,他们共同诠释着一个主题——诚信。他们会让你迷途知返,让心灵的尘埃落地。
金融危机读后感
注社会 珍惜岗位一、全球经济形式现状中新网11月23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消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22日在接受瑞士媒体采访时说,金融危机还没有到达峰顶,并正在演变成为一场更广泛的经济危机。布兰查德说,现在危机才刚刚开始,最坏的情况还没有到来。未来经济数据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并导致预期更加悲观,需求加速下滑。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昨天在巴黎警告称,目前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经济危机。他表示,在未来几个月还会引发一场失业危机,并且导致食品和能源供应恶化。上述说法随即引发广泛关注,上海社科院和复旦大学的专家在接受晨报采访时,基本认同佐利克的观点,并强调中国仍需坚持打开内需。当前形式分析:经济危机最先冲击的是虚拟经济国家,其次是能源输出国家,最后冲击的是人力输出国。根据我国的趋势发展状况最困难的时间还没有到来,但下降趋势已经开始显现了。帮忙看完后写出这个的读后感`好的可以加分`要2篇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启示
当前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脆弱的经济,引起美国股市崩盘,也给出其它国家经济带来极大危害。那么为什么华尔街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确背景,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大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其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从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提供次级抵押贷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对一般个人家庭来说,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于是大量居民进入房贷市场。到2006年末,次贷涉及到了500万个美国家庭,目前已知的次贷规模达到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
2.以房产作抵押是造成风险的关键
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都流转不起来了。房价缩水和利率上升是次级抵押贷款的杀手锏。
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
3.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加重了危机的扩散
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便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
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投资机构现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也得到了分解和共享,风险也得到了分摊。但事物都有两方面,金融创新制度带来风险分散机制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像次贷这样一种创新使美国不够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变成次级债,将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买了美国次级债的国家,就要被迫为美国的次级危机“买单”。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级贷款人还不起贷时,不仅抵押贷款企业陷入亏损困境,无力向那些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支付固定回报,而且那些买了次级衍生品的投资者,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失去了高额回报,同样调进了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困境。自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金融机构开始报告大额损失,反映了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的价值大幅下跌。
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过程实际上是资产组合和信用增级的一个过程,也是多种资产叠加、多个信用主体信用叠加的一个过程,在资产证券化后,这种资产证券化组合的信息和相关风险信息披露可能趋于更加不透明,导致市场中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读懂其中的风险,更不用说对其进行实时的风险定价了。由于对资产真正的价值和风险认知不足,投资者严重依赖评级公司的报告作出决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信用评级也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必要和重要环节。信用评级是否客观公正,是否真正了解金融工具,是否存在着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本来是从一些低质资产发展而来,“金融创新”则使这些低质资产通过信用评级公司评级获得了高等级标号,事后证明价值被严重高估。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损失不明,一旦次级抵押贷款出现了重大风险和损失,构筑在这些证券上信用增强和信用叠加也会如同沙漠上的空中楼阁一般会“瞬间倒塌”,由此必然会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恐慌,规避风险的本能加速了投资者的抛售,并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灾难也就在劫难逃。在次贷、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这个风险传递链条中,如果没有信用评级公司的参与,次按危机或许根本就不能发生。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我国应引以为诫。
1.认识和防范房贷的市场风险
房贷有房产作抵押,似乎是最安全的资产,但房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向好时,房地产价格上扬会提高抵押物的市值,降低抵押信贷的风险,会诱使银行不断地扩大抵押信贷的规模。但房地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无休止地涨下去,因为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可能无视其生产与生存的成本。当市场发生逆转时,房价走低,银行处置抵押物难,即使拍卖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偿还贷款。这不仅给贷款银行带来大量的呆账坏账,还会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及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银行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中做出理性的选择,提高识别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认识和防范信用风险
次级贷款违约率高,原因在于贷款机构在放贷中没有坚持“三C”的原则,即对借款人基本特征(Character)、还贷能力(capability)和抵押物(collateral)进行风险评估。从国外的经验看,借款人的基本特征(年龄、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职业)、购房目的(自住还是投资)、婚姻家庭状况,还贷能力(房贷房产价值比、房款月供收入比、家庭总债务收比、资产负债比等)和抵押物(房产价值、新建房、二手房、使用期限、地段、独户、多层高层建筑等)都与违约率密切相关。
香港在东亚危机中资产价格大幅缩水,许多购房者承受负资产的压力,但银行却没有出现违约率大幅上升的问题,就是因为香港银行业自身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个人住房贷款有严格资格审查标准,借款人购房多是自住,职业稳定,收入现金流不变,房产使用价值不变,仍会按期还贷。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扩大个贷业务中应避免“政绩目标”等非经济和非理性色彩,减少行政手段介入信贷资金配置,加强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审查,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借款人实施不同的风险定价、借贷标准,包括自有资本金、首付比例、利率、期限等,以促进银行从服务风险定价向客户风险定价转变,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个性化转变,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3.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贷款规范
监管部门应监督从事住房信贷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各类贷款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让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推进标准化的合约、贷款审核程序、借贷标准,规范银行贷款行为和贷后的服务。
4.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
既然金融风险在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监管部门的职责就是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预测、防范、规避和化解风险,提高风险的可控性。因此,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是迫在眉睫,它将对银行体系的安全,房地产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5.政府部门应从危机中得到警示
让百姓安居乐业是政府的职责,但“人人享有适当住宅”并不意味人人都要买房,让无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进入购房市场,拔苗助长不仅事与愿违,还会产生许多负效应。特别在我国抵押担保、抵押保险等相关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无形中让银行承担了许多政策风险。因此,一个优化的住宅市场结构应是新建房与存量房,出售房与租赁房,商品房与政府提供公共住房多样化的统一。政府应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改变经济适用房“只售不租”为“租售并举”;并通过信贷、税收、土地政策引导房地产企业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在开工许可审批中优先考虑普通商品住宅。
6.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
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完善住房信贷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引入商业保险和政策性担保的机制,有利于促进抵押贷款营销的规范化、合约的标准化,抑制商业银行盲目放贷的冲动;合理的保险风险定价机制,有助于商业银行规避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风险。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当前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脆弱的经济,引起美国股市崩盘,也给出其它国家经济带来极大危害。那么为什么华尔街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确背景,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大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其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从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提供次级抵押贷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对一般个人家庭来说,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于是大量居民进入房贷市场。到2006年末,次贷涉及到了500万个美国家庭,目前已知的次贷规模达到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
2.以房产作抵押是造成风险的关键
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都流转不起来了。房价缩水和利率上升是次级抵押贷款的杀手锏。
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
3.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加重了危机的扩散
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便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
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投资机构现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也得到了分解和共享,风险也得到了分摊。但事物都有两方面,金融创新制度带来风险分散机制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像次贷这样一种创新使美国不够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变成次级债,将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买了美国次级债的国家,就要被迫为美国的次级危机“买单”。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级贷款人还不起贷时,不仅抵押贷款企业陷入亏损困境,无力向那些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支付固定回报,而且那些买了次级衍生品的投资者,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失去了高额回报,同样调进了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困境。自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金融机构开始报告大额损失,反映了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的价值大幅下跌。
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过程实际上是资产组合和信用增级的一个过程,也是多种资产叠加、多个信用主体信用叠加的一个过程,在资产证券化后,这种资产证券化组合的信息和相关风险信息披露可能趋于更加不透明,导致市场中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读懂其中的风险,更不用说对其进行实时的风险定价了。由于对资产真正的价值和风险认知不足,投资者严重依赖评级公司的报告作出决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信用评级也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必要和重要环节。信用评级是否客观公正,是否真正了解金融工具,是否存在着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本来是从一些低质资产发展而来,“金融创新”则使这些低质资产通过信用评级公司评级获得了高等级标号,事后证明价值被严重高估。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损失不明,一旦次级抵押贷款出现了重大风险和损失,构筑在这些证券上信用增强和信用叠加也会如同沙漠上的空中楼阁一般会“瞬间倒塌”,由此必然会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恐慌,规避风险的本能加速了投资者的抛售,并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灾难也就在劫难逃。在次贷、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这个风险传递链条中,如果没有信用评级公司的参与,次按危机或许根本就不能发生。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我国应引以为诫。
1.认识和防范房贷的市场风险
房贷有房产作抵押,似乎是最安全的资产,但房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向好时,房地产价格上扬会提高抵押物的市值,降低抵押信贷的风险,会诱使银行不断地扩大抵押信贷的规模。但房地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无休止地涨下去,因为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可能无视其生产与生存的成本。当市场发生逆转时,房价走低,银行处置抵押物难,即使拍卖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偿还贷款。这不仅给贷款银行带来大量的呆账坏账,还会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及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银行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中做出理性的选择,提高识别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认识和防范信用风险
次级贷款违约率高,原因在于贷款机构在放贷中没有坚持“三C”的原则,即对借款人基本特征(Character)、还贷能力(capability)和抵押物(collateral)进行风险评估。从国外的经验看,借款人的基本特征(年龄、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职业)、购房目的(自住还是投资)、婚姻家庭状况,还贷能力(房贷房产价值比、房款月供收入比、家庭总债务收比、资产负债比等)和抵押物(房产价值、新建房、二手房、使用期限、地段、独户、多层高层建筑等)都与违约率密切相关。
香港在东亚危机中资产价格大幅缩水,许多购房者承受负资产的压力,但银行却没有出现违约率大幅上升的问题,就是因为香港银行业自身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个人住房贷款有严格资格审查标准,借款人购房多是自住,职业稳定,收入现金流不变,房产使用价值不变,仍会按期还贷。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扩大个贷业务中应避免“政绩目标”等非经济和非理性色彩,减少行政手段介入信贷资金配置,加强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审查,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借款人实施不同的风险定价、借贷标准,包括自有资本金、首付比例、利率、期限等,以促进银行从服务风险定价向客户风险定价转变,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个性化转变,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3.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贷款规范
监管部门应监督从事住房信贷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各类贷款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让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推进标准化的合约、贷款审核程序、借贷标准,规范银行贷款行为和贷后的服务。
4.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
既然金融风险在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监管部门的职责就是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预测、防范、规避和化解风险,提高风险的可控性。因此,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是迫在眉睫,它将对银行体系的安全,房地产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5.政府部门应从危机中得到警示
让百姓安居乐业是政府的职责,但“人人享有适当住宅”并不意味人人都要买房,让无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进入购房市场,拔苗助长不仅事与愿违,还会产生许多负效应。特别在我国抵押担保、抵押保险等相关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无形中让银行承担了许多政策风险。因此,一个优化的住宅市场结构应是新建房与存量房,出售房与租赁房,商品房与政府提供公共住房多样化的统一。政府应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改变经济适用房“只售不租”为“租售并举”;并通过信贷、税收、土地政策引导房地产企业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在开工许可审批中优先考虑普通商品住宅。
6.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
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完善住房信贷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引入商业保险和政策性担保的机制,有利于促进抵押贷款营销的规范化、合约的标准化,抑制商业银行盲目放贷的冲动;合理的保险风险定价机制,有助于商业银行规避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风险。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金融的价值读后感100字
《金融的价值》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的价值》读后感(一):了解和读透金融领域的调整逻辑和价值所在,这才是生存所必须
在当今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金融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同时,金融和经济又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和每个人的一生都息息相关的金融领域,工资、存款、理财、消费等都是人们时刻关注的方方面面。
虽然,每个人能够感受到的金融氛围仅仅是一个局限的认知,但实际上,整个金融领域是一个庞大的管理体系,从宏观看趋势,从微观看逻辑,每一个调整都是有的放矢,每一个动作都有其具体的含义,这是一个严谨、重要的领域,彰显金融的价值。
由北京大学教授黄益平著作的《金融的价值:改革、创新、监管与我们的未来》是一本在细致研究金融系统的趋势、体系、创新、监管以及风险等方面以后写就的金融经济类专业读物。了解一定的金融知识,对我们的生活能够带来巨大的益处。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化时代,再到即将而来的全方位数字化进程,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然进入新的阶段,相对应的,金融领域的政策调整亦在同步进行。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体系,关联到方方面面,金融的价值体现,重点在于是否契合当下的社会形态和发展趋势,毫不夸张的说,金融领域的一举一动,都值得我们更加关注。
数字金融、创新金融、科技金融是时下非常流行的术语,代表了金融领域向前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同样重要的,是金融领域的实际发展是否能当下的人们的实际生活的利益相辅相成。一个金融政策的轻微调整,可能会对某个板块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人民币的发行、存款利率的调整、金融支付手段的变更等等。在宏观层面,金融政策的调整是实时的,必然伴随社会的实际动态发展而改变,人们需要时刻关注,才能最大限度的适应这些调整,继而改变自己的一些思路和思维,切身利益必须重要。
另外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点是金融领域的风险管控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经济下行的风险加大,金融领域的爆雷无处不在,违约、跑路、亏空,无情的吞噬着普通民众的投资和理财资金,各类金融风险的叠加放大了这些风险和影响力,这虽然是金融体系中一个普遍的现象,但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这些风险和损失,对于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未来,金融体系的发展具备多样性的特点,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相对应的金融的价值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必须要了解和读透金融领域的各种调整逻辑和价值所在,这才是最重要的生存所必须。
《金融的价值》读后感(二):金融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创新之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21年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新挑战交织叠加,会议明确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显示出2022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实现宏观经济大盘和社会大局“双重稳定”。为此,有必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的兴衰成败,更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收入增长、物价水平、存款利率、投资回报、税收政策等等……金融为什么重要,它到底是以何种逻辑运行,又是如何影响国家和社会并产生作用的?
由北大国发院金光讲席教授、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黄益平的新作《金融的价值》将为读者解答以上问题。书中深入剖析金融之于国家、社会与个人的价值,阐述金融体系的改革、创新、风险把控与监管,分析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让我们在金融大潮越来越风高浪急的时代,更好地了解现状,把握未来。
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二章则着重回顾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第三、四章,结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以及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向给出作者的观点;第五、六章,讨论了数字金融与数字货币未来发展的预测;最后第七、八章,则重新回归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防控与历时教训。
自1978年我国开始经济改革规划至今,四十年来我们一直试图找到最适合的金融发展模式。一方面,我们几乎白手起家,重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金融体系,从商业银行到资本市场的逐渐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金融体系也在不断的市场化,从资金配置到定价,市场的作用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虽然外界多有改革不够彻底的评价,但从结果上看中国的金融改革总体遵循“务实”的原则。“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和实验,虽然可能不彻底,但符合时代和国情的需要,而且实际效果也很不错。作者从金融运行的底层逻辑和时代背景,总结了几十年来中国“双轨制”金融改革的得失,同时针对未来金融发展趋势和风险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建议。金融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创新之一,它使得劳动分工、规模效益成为可能,从而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的进程。正确认知金融规则,可以让我们紧跟时代与国家发展的步伐,洞悉市场的瞬息变化,取得先发优势。
《金融的价值》读后感(三):因势利导,价值共生——夜读《金融的价值》
在例行繁忙的一周后,偶然一朋友机缘,我晚上拿到了黄老的这一新书,一气读完后,却心思澄明,酣畅淋漓——这应该就是与书对话的欢快。
如今,中国金融、经济领域的专家也许处在一个过度的“通货膨胀”之中。在知乎、B站、抖音、公众号中能够看到很多论证充分,义正词严的观点,如果我都相信,或许我认为中国要垮了,又要称霸世界了,美国要倒衰退了,又要崛起了。很多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对一个事件进行了偏颇的分析,而对于问题的结论和意见,却是陈词滥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尽管细看,也很难增加自己的洞察。但是,许多业界大佬,对公式、模型运用得极好,可对中国问题的具体问题却缺乏清晰的见解,使人对此难以亲近。
所以,当我读到黄益平教授的《金融的价值》时,分外惊喜。这本书刚刚出版,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金融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入手,探讨今天以及未来的金融改革与创新。书中以作者在年轻时在乡村参与农民粮食统销统购的感触与分析出发,分析了自历史起,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是如何通过金融、货币手段,温柔征税,实现了我们早期资本的快速积累,也塑造了中国特殊的金融发展体系。整本书以当前金融体系中不同主体比例的变化为主线,串起了改革开放以来在金融市场中种种让人无法直接理解的现象,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解释框架,也能够和中国的文化和国民特点相结合。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这种既有宏观视野、又有理论基础,更能关注现实问题的金融学读物在今天能够读到总是一种幸运,读来颇有拨云见日之感,看到貌似不合逻辑现象背后都存在着管理与发展的博弈,不得不佩服作者洞察之深刻,创新之巧思。
在《金融的价值》的全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黄老对当前我国数字金融发展深深的自豪感和长远的期望。今天的日本人还在用现金、美国人还在写支票、而中国人却已经在使用移动支付。为什么我们的数字金融可以得到如此跨越地发展呢?也许你看过很多作者的专业分析,而在这本书中,黄老用“修长城和蒸汽机”的例子阐述了金融模式的改革本质是经济发展增量的现实要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作为一个长期实施金融抑制政策的大政府,一个貌似长期保守的国家,金融领域的“入门者”,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能够走在世界最前沿的位置并引发深刻的社会革命,这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对新的增量具有新的增量变革需要,因此引导了新金融手段的产生,恰恰这些新的手段能够解决普惠金融落地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有效获客,并设定准确的利率,本质是风险定价的问题(正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以及我们每日在网络消费的日常行为积累)。这一刹那,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部财经类的书,而是一部中国的《枪炮、细菌与钢铁》,它从一个金融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历史与当下。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绝非只有这一点,比如对我们金融监管机构的立场研究和从机构利益出发的“政策倾向”,对数字货币的“谨慎乐观”,对“平台经济与垄断”的特性分析和建议等等文章的撰写都能引经据典,中西合璧,可以说是了解中国金融发展阶段和理解政策的佳作。
最后,黄益平教授本人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存在,他的演讲和课程在B站上能够找到,他在课上引经据典,博古通今,甚是好看。还诚恳地提醒大家“学这个赚不了钱哦”。甚至只是为了“吐槽”一下大家人来的太多还专门讲了华尔街两次来人太多的讲座和之后的经济危机,让人甚至很难把这个课程看作是在清华大学中的严谨教学,而是像一位先生在同自己的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经验与见解。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本人非金融专业出身,难免挂一漏万,推荐此书实在是个人畅快。本书虽行文流畅,涉及知识背景多有细致讲解,但内容上多是演讲转化,篇章间有一些重复,体系性稍弱。所幸只要深入,能知其要义。希望常读常新,强烈推荐。
《金融的价值》读后感(四):什么是金融
《金融的价值》一书围绕以回答什么是金融为引子,介绍了金融作为一个学科、作为一门现实工具的现在与未来,由此明晰了金融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可能存在问题,最终明确了金融的价值何在这个问题。全书实际上是作者不同时期演讲、评论等文章的合集,彼此之间难免有内容的重合,但重合的问题恰恰是“金融”这个主题下最为迫切也是经济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因此,综合而言本书对于初学者理解何为金融、对于经济生活参与者把握当代我国经济生活发展的重要领域均有裨益。
经济和金融这两个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扑朔迷离,二者究竟是并列或是从属关系呢?实际上理解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理解什么是金融乃至金融价值的一个必要环节。经济研究的是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金融关注的则是如何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从这个意义上看,金融当属于经济的分支。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最初金融服务的对象即产业资本让位于金融资本,虽然金融仍然解决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问题,但是此处的资源已经由最初的产业资本变换为了自身即具有生息性质的金融资本,金融逐渐开始脱离于经济成为一个具有(甚至可以说)更具生命力的领域。这种变化其实在经济中并不鲜见,类似于金融与经济,外汇与国际贸易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由此演变的自然是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二者之于国际经济。回归本书,正是金融与经济间关系的这一变化,才有了本书中频繁提及的第一个问题:金融是否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个问题并不是我国经济独有的,事实上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全球都在反思金融与经济间关系,一时间“产业空心化”、 “脱实向虚”、“脱媒”等词语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报端,引起了普通民众对金融讨论的热潮。但是正如本书所言,金融是否服务于实体经济,现阶段在我国可以总结为更具体的一个问题,即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这正是本书对理解什么是金融提出的第二重问题。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麦金农教授所提出的金融抑制问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普遍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发展中国家纷纷进行了以金融深化或金融发展为特征的金融自由化,我国也不例外。当然,正如本书所言,金融抑制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甚至到21世纪初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甚至利大于弊。但是金融资本先于产业资本、金融创新引导产业创新的当代经济发展规律决定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需要金融发展、金融创新。解决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这两个问题正是其中关键。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既依赖于改革的不断深化也需要金融创新。由此本书深入到了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深化发展的最新表现。一方面是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则是坚持以数字金融为主的金融创新与发展。虽然这些名词似乎颇为拗口,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发生于你我生活之中。这或许就是现代金融的魅力:既可以是看似遥远的而资产市场血雨腥风,也可是便捷的移动支付。当然也正是因为现代金融的如此贴近普通人,影响的规模也如此庞大,金融监管重要性日益提升。正是在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间的互动,助推着金融体系的总体发展,,二者的良性互动也正是金融体系合理发展的关键。
至此,围绕着什么是金融特别是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作者给我们展示全面而生动的图景。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是金融。阅读全书,我们可以发现,诞生之初的金融体系服务于经济体系,是经济活动受限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环节;现今这一作用同样重要,但是金融本身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不断加强,金融也正日趋成为一个独立的环节。从属关系到并行关系的转换,让我们更多的关注金融体系,也更关注二者之间互动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影响。’
《金融的价值》读后感(一):了解和读透金融领域的调整逻辑和价值所在,这才是生存所必须
在当今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金融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同时,金融和经济又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和每个人的一生都息息相关的金融领域,工资、存款、理财、消费等都是人们时刻关注的方方面面。
虽然,每个人能够感受到的金融氛围仅仅是一个局限的认知,但实际上,整个金融领域是一个庞大的管理体系,从宏观看趋势,从微观看逻辑,每一个调整都是有的放矢,每一个动作都有其具体的含义,这是一个严谨、重要的领域,彰显金融的价值。
由北京大学教授黄益平著作的《金融的价值:改革、创新、监管与我们的未来》是一本在细致研究金融系统的趋势、体系、创新、监管以及风险等方面以后写就的金融经济类专业读物。了解一定的金融知识,对我们的生活能够带来巨大的益处。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化时代,再到即将而来的全方位数字化进程,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然进入新的阶段,相对应的,金融领域的政策调整亦在同步进行。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体系,关联到方方面面,金融的价值体现,重点在于是否契合当下的社会形态和发展趋势,毫不夸张的说,金融领域的一举一动,都值得我们更加关注。
数字金融、创新金融、科技金融是时下非常流行的术语,代表了金融领域向前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同样重要的,是金融领域的实际发展是否能当下的人们的实际生活的利益相辅相成。一个金融政策的轻微调整,可能会对某个板块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人民币的发行、存款利率的调整、金融支付手段的变更等等。在宏观层面,金融政策的调整是实时的,必然伴随社会的实际动态发展而改变,人们需要时刻关注,才能最大限度的适应这些调整,继而改变自己的一些思路和思维,切身利益必须重要。
另外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点是金融领域的风险管控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经济下行的风险加大,金融领域的爆雷无处不在,违约、跑路、亏空,无情的吞噬着普通民众的投资和理财资金,各类金融风险的叠加放大了这些风险和影响力,这虽然是金融体系中一个普遍的现象,但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这些风险和损失,对于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未来,金融体系的发展具备多样性的特点,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相对应的金融的价值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必须要了解和读透金融领域的各种调整逻辑和价值所在,这才是最重要的生存所必须。
《金融的价值》读后感(二):金融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创新之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21年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新挑战交织叠加,会议明确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显示出2022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实现宏观经济大盘和社会大局“双重稳定”。为此,有必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的兴衰成败,更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收入增长、物价水平、存款利率、投资回报、税收政策等等……金融为什么重要,它到底是以何种逻辑运行,又是如何影响国家和社会并产生作用的?
由北大国发院金光讲席教授、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黄益平的新作《金融的价值》将为读者解答以上问题。书中深入剖析金融之于国家、社会与个人的价值,阐述金融体系的改革、创新、风险把控与监管,分析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让我们在金融大潮越来越风高浪急的时代,更好地了解现状,把握未来。
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二章则着重回顾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第三、四章,结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以及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向给出作者的观点;第五、六章,讨论了数字金融与数字货币未来发展的预测;最后第七、八章,则重新回归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防控与历时教训。
自1978年我国开始经济改革规划至今,四十年来我们一直试图找到最适合的金融发展模式。一方面,我们几乎白手起家,重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金融体系,从商业银行到资本市场的逐渐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金融体系也在不断的市场化,从资金配置到定价,市场的作用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虽然外界多有改革不够彻底的评价,但从结果上看中国的金融改革总体遵循“务实”的原则。“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和实验,虽然可能不彻底,但符合时代和国情的需要,而且实际效果也很不错。作者从金融运行的底层逻辑和时代背景,总结了几十年来中国“双轨制”金融改革的得失,同时针对未来金融发展趋势和风险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建议。金融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创新之一,它使得劳动分工、规模效益成为可能,从而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的进程。正确认知金融规则,可以让我们紧跟时代与国家发展的步伐,洞悉市场的瞬息变化,取得先发优势。
《金融的价值》读后感(三):因势利导,价值共生——夜读《金融的价值》
在例行繁忙的一周后,偶然一朋友机缘,我晚上拿到了黄老的这一新书,一气读完后,却心思澄明,酣畅淋漓——这应该就是与书对话的欢快。
如今,中国金融、经济领域的专家也许处在一个过度的“通货膨胀”之中。在知乎、B站、抖音、公众号中能够看到很多论证充分,义正词严的观点,如果我都相信,或许我认为中国要垮了,又要称霸世界了,美国要倒衰退了,又要崛起了。很多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对一个事件进行了偏颇的分析,而对于问题的结论和意见,却是陈词滥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尽管细看,也很难增加自己的洞察。但是,许多业界大佬,对公式、模型运用得极好,可对中国问题的具体问题却缺乏清晰的见解,使人对此难以亲近。
所以,当我读到黄益平教授的《金融的价值》时,分外惊喜。这本书刚刚出版,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金融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入手,探讨今天以及未来的金融改革与创新。书中以作者在年轻时在乡村参与农民粮食统销统购的感触与分析出发,分析了自历史起,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是如何通过金融、货币手段,温柔征税,实现了我们早期资本的快速积累,也塑造了中国特殊的金融发展体系。整本书以当前金融体系中不同主体比例的变化为主线,串起了改革开放以来在金融市场中种种让人无法直接理解的现象,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解释框架,也能够和中国的文化和国民特点相结合。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这种既有宏观视野、又有理论基础,更能关注现实问题的金融学读物在今天能够读到总是一种幸运,读来颇有拨云见日之感,看到貌似不合逻辑现象背后都存在着管理与发展的博弈,不得不佩服作者洞察之深刻,创新之巧思。
在《金融的价值》的全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黄老对当前我国数字金融发展深深的自豪感和长远的期望。今天的日本人还在用现金、美国人还在写支票、而中国人却已经在使用移动支付。为什么我们的数字金融可以得到如此跨越地发展呢?也许你看过很多作者的专业分析,而在这本书中,黄老用“修长城和蒸汽机”的例子阐述了金融模式的改革本质是经济发展增量的现实要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作为一个长期实施金融抑制政策的大政府,一个貌似长期保守的国家,金融领域的“入门者”,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能够走在世界最前沿的位置并引发深刻的社会革命,这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对新的增量具有新的增量变革需要,因此引导了新金融手段的产生,恰恰这些新的手段能够解决普惠金融落地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有效获客,并设定准确的利率,本质是风险定价的问题(正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以及我们每日在网络消费的日常行为积累)。这一刹那,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部财经类的书,而是一部中国的《枪炮、细菌与钢铁》,它从一个金融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历史与当下。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绝非只有这一点,比如对我们金融监管机构的立场研究和从机构利益出发的“政策倾向”,对数字货币的“谨慎乐观”,对“平台经济与垄断”的特性分析和建议等等文章的撰写都能引经据典,中西合璧,可以说是了解中国金融发展阶段和理解政策的佳作。
最后,黄益平教授本人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存在,他的演讲和课程在B站上能够找到,他在课上引经据典,博古通今,甚是好看。还诚恳地提醒大家“学这个赚不了钱哦”。甚至只是为了“吐槽”一下大家人来的太多还专门讲了华尔街两次来人太多的讲座和之后的经济危机,让人甚至很难把这个课程看作是在清华大学中的严谨教学,而是像一位先生在同自己的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经验与见解。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本人非金融专业出身,难免挂一漏万,推荐此书实在是个人畅快。本书虽行文流畅,涉及知识背景多有细致讲解,但内容上多是演讲转化,篇章间有一些重复,体系性稍弱。所幸只要深入,能知其要义。希望常读常新,强烈推荐。
《金融的价值》读后感(四):什么是金融
《金融的价值》一书围绕以回答什么是金融为引子,介绍了金融作为一个学科、作为一门现实工具的现在与未来,由此明晰了金融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可能存在问题,最终明确了金融的价值何在这个问题。全书实际上是作者不同时期演讲、评论等文章的合集,彼此之间难免有内容的重合,但重合的问题恰恰是“金融”这个主题下最为迫切也是经济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因此,综合而言本书对于初学者理解何为金融、对于经济生活参与者把握当代我国经济生活发展的重要领域均有裨益。
经济和金融这两个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扑朔迷离,二者究竟是并列或是从属关系呢?实际上理解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理解什么是金融乃至金融价值的一个必要环节。经济研究的是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金融关注的则是如何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从这个意义上看,金融当属于经济的分支。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最初金融服务的对象即产业资本让位于金融资本,虽然金融仍然解决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问题,但是此处的资源已经由最初的产业资本变换为了自身即具有生息性质的金融资本,金融逐渐开始脱离于经济成为一个具有(甚至可以说)更具生命力的领域。这种变化其实在经济中并不鲜见,类似于金融与经济,外汇与国际贸易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由此演变的自然是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二者之于国际经济。回归本书,正是金融与经济间关系的这一变化,才有了本书中频繁提及的第一个问题:金融是否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个问题并不是我国经济独有的,事实上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全球都在反思金融与经济间关系,一时间“产业空心化”、 “脱实向虚”、“脱媒”等词语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报端,引起了普通民众对金融讨论的热潮。但是正如本书所言,金融是否服务于实体经济,现阶段在我国可以总结为更具体的一个问题,即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这正是本书对理解什么是金融提出的第二重问题。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麦金农教授所提出的金融抑制问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普遍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发展中国家纷纷进行了以金融深化或金融发展为特征的金融自由化,我国也不例外。当然,正如本书所言,金融抑制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甚至到21世纪初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甚至利大于弊。但是金融资本先于产业资本、金融创新引导产业创新的当代经济发展规律决定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需要金融发展、金融创新。解决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这两个问题正是其中关键。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既依赖于改革的不断深化也需要金融创新。由此本书深入到了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深化发展的最新表现。一方面是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则是坚持以数字金融为主的金融创新与发展。虽然这些名词似乎颇为拗口,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发生于你我生活之中。这或许就是现代金融的魅力:既可以是看似遥远的而资产市场血雨腥风,也可是便捷的移动支付。当然也正是因为现代金融的如此贴近普通人,影响的规模也如此庞大,金融监管重要性日益提升。正是在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间的互动,助推着金融体系的总体发展,,二者的良性互动也正是金融体系合理发展的关键。
至此,围绕着什么是金融特别是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作者给我们展示全面而生动的图景。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是金融。阅读全书,我们可以发现,诞生之初的金融体系服务于经济体系,是经济活动受限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环节;现今这一作用同样重要,但是金融本身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不断加强,金融也正日趋成为一个独立的环节。从属关系到并行关系的转换,让我们更多的关注金融体系,也更关注二者之间互动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影响。’
《金融的本质》读后感
《金融的本质》是我2021年读的第51本书,我没有想到在年末的时候还能够再读到一本书。这本书是从12月21号决定开始要读,其实也就是花了5天的时间就读完了它,它是一本理解难度不大,同时会让我能够比较清晰的看到08年的次贷危机是怎么发生的一本书。本书作者是08年次贷危机时的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这本书让我对美联储的背景、使命、金融危机下的做法等等有了一些认识,读完这本书再去读其他的次贷危机相关的书籍,会更容易理解。
手上这本书是中英双语版,4讲内容一共160页左右,我一共生成了18张卡片,从卡片数量来看,带给我的知识点不少。第1讲介绍了美联储成立的背景以及使命,第2讲介绍了二战之后的美联储,第3讲是美联储对于金融危机的政策反应,第4讲是危机带给美联储的启示。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在这样体系的国家之下,最初是没有中央银行来调控和监管美国金融。在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的40多年里,美国前前后后经历了6次大的银行体系恐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承担起央行职能的机构呼之欲出,它就是美联储。
美联储成立于1913年,主要是肩负着两大使命:①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缓解甚至阻止金融恐慌和金融危机。②维持经济的稳定,保持低通胀和经济稳步增长。最开始美联储也不是独立运行的,直到1951年,美国政府才第一次明确承认美联储应当被允许独立运行。从美联储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来看,主要分为三个:①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调节利率,给经济升温和降温。②金融工具。主要是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贷款来给市场提供流动性。③金融监管工具,不过在这本书里没有过多的提及。
要说起大萧条,不得不提的是1929年发生的大萧条。当时美联储只有成立16年,在这一次的大萧条中,甚至有一些束手无策。也正因为大萧条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和问题,让美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从而面对后续的金融危机,能够很快的让美国重回经济复苏。
1929年的大萧条并不局限于美国,它是全球性的,世界各地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倒闭,世界主要经济体经历了萧条和衰退。分析大萧条的成因是复杂的,包括但不限于一战的后续影响、金本位制、股市泡沫以及金融恐慌蔓延等。在经济逐步从大萧条中恢复回来之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货币政策变得过于宽松,并最终导致了通货膨胀。当时经济理论和实践认为通胀与就业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制衡关系,如果让通胀略高于正常水平,可以保持长时间就业增长和失业的减少。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还处于通货膨胀阶段时,尼克松总统引入了工资与物价管制政策---禁止企业提高价格。由于这一政策让日益激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为的压低了通货膨胀率,使得在取消这一政策后出现了通货膨胀率大幅飙升的现象。同时由于这一政策带来了太多的经济问题,对美联储后续调控宏观经济,留了非常多的难题。
在经过了沃尔克主席强硬的努力下,经济逐步恢复,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6年间,美国GDP和通货膨胀更趋稳定,这一时期被称为大缓和时期,直至次贷危机爆发。
专门研究经济泡沫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认为美国房地产泡沫从1998年就开始存在,针对房价持续上涨,当时有两种解释,第1种解释是认为技术泡沫的中间阶段刺激了股价的飙升,同时也导致了房价的飙升。另一种解释是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平息之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开始大量积累外汇储备,美元资产包括房产被充当外汇储备。从时间轴上来看,外币流入美国的时间节点恰好是在1998年初。
房地产泡沫的日益恶化总有破灭的一天,2008年的次贷危机的整个事件链源于房价下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可以非常清晰地呈现恐慌情绪的传导流向。房价下跌之后,住房抵押贷款债务拖欠,导致雷曼兄弟公司的商业不动产投资出现亏损,公司最终出现资不抵债,在这个局面下雷曼兄弟融资出现了困难,企业现金流丧失了流动性,最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破产意味着雷曼兄弟公司之前发行的商业票据变得一文不值,那些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票据的基金公司招到了挤兑,恐慌情绪在票据市场迅速蔓延。为了尽快平息市场恐慌情绪,当时美联储向银行提供贷款银行购买货币基金资产,来稳住货币基金市场的流动性,同时财政部启动临时担保计划,保障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最终在政府机构的努力下,平息了挤兑风波。
从这个事件链上可以看出来,金融危机并不是发生在银行和储户之间的,而是发生在经济交易商与回购市场,货币市场基金与商业票据之间。在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美联储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有必要也有义务向市场提供充分的流动性。根据白芝浩原则(1873年《伦巴第街》),缓解金融恐慌的最佳方式是为那些缺乏资金的机构提供流动性。根据联邦储备法案第13条第3款,在非常时期和紧急情况下,美联储可以为银行以外的实体提供贷款。
2008年的次贷危机对于像雷曼兄弟这样,持有大量住房抵押贷款相关证券和商业不动产的公司来说冲击极大。贝尔斯登和美国国际集团就是其中的两家典型,2008年3月也就是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的半年,美联储的一笔贷款促成了摩根大通对贝尔斯登的收购,避免了贝尔斯登破产。而2008年10月美国国际集团濒临破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保险集团,它与美国和欧洲的金融体系以及全球性银行联系紧密。如其破产,金融危机势必更加快速地蔓延到全球范围,且变得失控。当时美联储在顾全大局的考虑下,为其提供了850亿美元贷款,平息了潜在风险。同时也让美国开始思考如何让“大而不能倒”的公司,影响最小地破产。
让美国经济尽快恢复到增长的渠道上是美联储在次贷危机后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作为央行,主要能应用的工具是货币政策。传统的货币政策是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即升降息。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则是使用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也就是量化宽松。
在08年次贷危机之后启动了两轮量化宽松,第1轮是2009年的3月份开始,第2轮是2021年的11月份。量化宽松带来的影响是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增加了2万多亿美元规模。美联储购买国家或者政府支持企业证券后,投资者不得不转向其他类型的证券,从而降低了证券整体的收益率。基金保持低利率,更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这正是美联储要的。从这个角度上面来看,面对金融危机必然会出现量化宽松这一非传统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作为调控宏观的手段,是以金融监管为基础的,如果监管和干涉都不能够达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才会去实施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虽然是强有力的工具,但他其实没有办法解决存在的所有问题。美联储可以提供经济刺激,可以提供净利率,但货币政策本身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财政问题及其他影响经济的重要问题。可以说美联储在一次次危机下反思和完善机制,正是美联储的高公开频率和高透明度,塑造了美联储的声誉,在金融恐慌、金融危机期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在思考,一次危机之后的措施往往为下一次危机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体制机制也在越来越健全和完整,经济恢复节奏也可以被政策更好地引导。金融真是有意思。
手上这本书是中英双语版,4讲内容一共160页左右,我一共生成了18张卡片,从卡片数量来看,带给我的知识点不少。第1讲介绍了美联储成立的背景以及使命,第2讲介绍了二战之后的美联储,第3讲是美联储对于金融危机的政策反应,第4讲是危机带给美联储的启示。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在这样体系的国家之下,最初是没有中央银行来调控和监管美国金融。在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的40多年里,美国前前后后经历了6次大的银行体系恐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承担起央行职能的机构呼之欲出,它就是美联储。
美联储成立于1913年,主要是肩负着两大使命:①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缓解甚至阻止金融恐慌和金融危机。②维持经济的稳定,保持低通胀和经济稳步增长。最开始美联储也不是独立运行的,直到1951年,美国政府才第一次明确承认美联储应当被允许独立运行。从美联储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来看,主要分为三个:①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调节利率,给经济升温和降温。②金融工具。主要是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贷款来给市场提供流动性。③金融监管工具,不过在这本书里没有过多的提及。
要说起大萧条,不得不提的是1929年发生的大萧条。当时美联储只有成立16年,在这一次的大萧条中,甚至有一些束手无策。也正因为大萧条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和问题,让美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从而面对后续的金融危机,能够很快的让美国重回经济复苏。
1929年的大萧条并不局限于美国,它是全球性的,世界各地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倒闭,世界主要经济体经历了萧条和衰退。分析大萧条的成因是复杂的,包括但不限于一战的后续影响、金本位制、股市泡沫以及金融恐慌蔓延等。在经济逐步从大萧条中恢复回来之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货币政策变得过于宽松,并最终导致了通货膨胀。当时经济理论和实践认为通胀与就业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制衡关系,如果让通胀略高于正常水平,可以保持长时间就业增长和失业的减少。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还处于通货膨胀阶段时,尼克松总统引入了工资与物价管制政策---禁止企业提高价格。由于这一政策让日益激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为的压低了通货膨胀率,使得在取消这一政策后出现了通货膨胀率大幅飙升的现象。同时由于这一政策带来了太多的经济问题,对美联储后续调控宏观经济,留了非常多的难题。
在经过了沃尔克主席强硬的努力下,经济逐步恢复,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6年间,美国GDP和通货膨胀更趋稳定,这一时期被称为大缓和时期,直至次贷危机爆发。
专门研究经济泡沫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认为美国房地产泡沫从1998年就开始存在,针对房价持续上涨,当时有两种解释,第1种解释是认为技术泡沫的中间阶段刺激了股价的飙升,同时也导致了房价的飙升。另一种解释是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平息之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开始大量积累外汇储备,美元资产包括房产被充当外汇储备。从时间轴上来看,外币流入美国的时间节点恰好是在1998年初。
房地产泡沫的日益恶化总有破灭的一天,2008年的次贷危机的整个事件链源于房价下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可以非常清晰地呈现恐慌情绪的传导流向。房价下跌之后,住房抵押贷款债务拖欠,导致雷曼兄弟公司的商业不动产投资出现亏损,公司最终出现资不抵债,在这个局面下雷曼兄弟融资出现了困难,企业现金流丧失了流动性,最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破产意味着雷曼兄弟公司之前发行的商业票据变得一文不值,那些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票据的基金公司招到了挤兑,恐慌情绪在票据市场迅速蔓延。为了尽快平息市场恐慌情绪,当时美联储向银行提供贷款银行购买货币基金资产,来稳住货币基金市场的流动性,同时财政部启动临时担保计划,保障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最终在政府机构的努力下,平息了挤兑风波。
从这个事件链上可以看出来,金融危机并不是发生在银行和储户之间的,而是发生在经济交易商与回购市场,货币市场基金与商业票据之间。在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美联储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有必要也有义务向市场提供充分的流动性。根据白芝浩原则(1873年《伦巴第街》),缓解金融恐慌的最佳方式是为那些缺乏资金的机构提供流动性。根据联邦储备法案第13条第3款,在非常时期和紧急情况下,美联储可以为银行以外的实体提供贷款。
2008年的次贷危机对于像雷曼兄弟这样,持有大量住房抵押贷款相关证券和商业不动产的公司来说冲击极大。贝尔斯登和美国国际集团就是其中的两家典型,2008年3月也就是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的半年,美联储的一笔贷款促成了摩根大通对贝尔斯登的收购,避免了贝尔斯登破产。而2008年10月美国国际集团濒临破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保险集团,它与美国和欧洲的金融体系以及全球性银行联系紧密。如其破产,金融危机势必更加快速地蔓延到全球范围,且变得失控。当时美联储在顾全大局的考虑下,为其提供了850亿美元贷款,平息了潜在风险。同时也让美国开始思考如何让“大而不能倒”的公司,影响最小地破产。
让美国经济尽快恢复到增长的渠道上是美联储在次贷危机后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作为央行,主要能应用的工具是货币政策。传统的货币政策是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即升降息。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则是使用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也就是量化宽松。
在08年次贷危机之后启动了两轮量化宽松,第1轮是2009年的3月份开始,第2轮是2021年的11月份。量化宽松带来的影响是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增加了2万多亿美元规模。美联储购买国家或者政府支持企业证券后,投资者不得不转向其他类型的证券,从而降低了证券整体的收益率。基金保持低利率,更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这正是美联储要的。从这个角度上面来看,面对金融危机必然会出现量化宽松这一非传统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作为调控宏观的手段,是以金融监管为基础的,如果监管和干涉都不能够达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才会去实施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虽然是强有力的工具,但他其实没有办法解决存在的所有问题。美联储可以提供经济刺激,可以提供净利率,但货币政策本身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财政问题及其他影响经济的重要问题。可以说美联储在一次次危机下反思和完善机制,正是美联储的高公开频率和高透明度,塑造了美联储的声誉,在金融恐慌、金融危机期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在思考,一次危机之后的措施往往为下一次危机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体制机制也在越来越健全和完整,经济恢复节奏也可以被政策更好地引导。金融真是有意思。
本文标题: 金融的读后感(金融的价值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291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