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踪迹》读后感600字两篇,我为大家整理了两篇《温州的踪迹》读后感,更多文章尽在。,《温州的踪迹》读后感600字1,我喜欢...
《温州的踪迹》读后感600字两篇
我为大家整理了两篇《温州的踪迹》读后感,更多文章尽在。
《温州的踪迹》读后感600字1我喜欢读朱自清的散文,除了《背影》、《荷塘月色》、《匆匆》之外,便是《温州的踪迹》了。《温州的踪迹》包括四篇小散文,这四篇小散文风格各异,读来别有感想。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为我们再现了马孟容君画的一张尺多余的小小的横幅:绿帘,稀疏而长;圆月,纯净而雅。帘因月而美,月因帘而静。画面上并不缺少主角,“一枝交缠的海棠花”,“叶嫩绿色”,“花正盛开”。不能让主角太孤单了,还有一对八哥,它们没有白日的聒噪,虽然有一只的眼睛还半睁半闭,但也早已陶醉在这暗香疏影的夜色中了。《“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于区区尺幅中尽显神韵,如诗从行寸中传情,是画也是诗。
读《绿》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梅雨潭的绿美在难以捉摸,这绿是抽象的绿,作者却用比喻将它形象化了,并赋予其无限的美感。梅雨潭的绿美在有内涵,深深的潭水中含着深深的美,像一个气质绝佳的美女,她的举手投足间都能表现出其丰富而深厚的内涵。这绝佳的气质中所深藏的内涵,是潭水厚积薄发的,其表现形式就是绿。白水漈“也是个瀑布,但太薄了,又太细了”。她美在朦胧,周围溅起飞烟,阳光下就是白光。如果梅雨潭和白水漈比美的话,无异于问杨玉环和赵飞燕谁更美。梅雨潭有丰满的绿,白水漈却于细薄中带着灵气,真是环肥燕瘦,各有千秋。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读来让人悲愤、辛酸。生命本是自由的,怎么会有价格呢?可是,一个五岁的女孩不但有了标价,,还几乎是最低贱的七毛钱,使人不得不同情她。作者的愤怒很明确,是冲着黑暗的社会,冲着不合理的制度。人类社会虽然早已进入了文明时期,但在某些角落仍充斥着愚昧和野蛮,即使是如此文明的现代,仍有人受暴利的驱动,而脱不了野蛮的帽子,买卖着被标上价格的小孩和妇女。要想消灭这些愚昧和野蛮,不在于社会的发展,应在于人们对人格、尊严和自由的认识,只要每个人心中有了一个方方正正的“人”字,一切愚昧和野蛮都会被文明取代。于是,生命不会再有价格,生命也就上升了高度。人们和睦地相处,没有杀戮和欺骗,世界一片和谐。
《温州的踪迹》有和谐的自然美,也有不和谐的世俗现象,它们都给我们带来不小的震撼。
《温州的踪迹》读后感600字2我对温州这个城市少得可怜的一点了解,正是出于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虽说只是区区四个部分,可是这诗情画意而又真情洋溢的文笔,却把我的思绪牵得很远。
碧绿帘,圆月亮,在这纯美的背景下,伸出的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双栖而各梦”的八哥,就在这月下盛开的海棠间,引出了作者的猜测: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设问过后作者给出这样的答案: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作者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这些强烈的问号,将作者那“瞿然而惊”,那“留恋之怀”,那“不能自己”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了。
马孟荣的这幅画,我无缘亲眼相见,但是朱自清先生的描绘和“布局经济,设色柔和”的赞赏,使我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这样一张生动逼真的画——“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
作者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三面环山的位置,梅雨亭仿佛一只枝苍鹰展着翼浮在天宇中。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就着手描写梅雨潭的绿,而是说“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说到岩面透着绿,我很少见过,只记得护城河一带岩石上生着苔藓,被泉水冲刷得格外的绿。梅雨潭的水花飞溅,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像微雨落下,但作者说他觉得像杨花。杨花就是柳絮,春天时捉柳絮是我喜爱的活动。但是谁曾在瀑布下捉水花?水花与杨花,只是形似罢了。同样的梅雨潭,一千个游客心中就有一千个。大费笔墨来赞美梅雨潭奇异的绿,大规模的排比来比喻梅雨潭醉人的绿,作者对这天然的绿色的留恋可想而知。作者“送你一个名字,从此叫你‘女儿绿’”,我便能想象得到,这绿如同小姑娘一般招人爱。这样绿的潭,我未领略过,但是大自然的画卷中从不缺少绿——春天嫩得流汁的点点绿芽,夏日已经丰润,站在树下仰望,就是一片绿色的错落有致的大网;草地上沾着露珠的绿,有种让人躺上去拥抱的感觉;站在山顶眺望山脊,那蓊蓊郁郁的景色就像一卷墨迹未干的山水画……
白水漈的幻网,作者寥寥几笔带过,但是这两个瀑布一比较,作者显然是着力赞赏梅雨潭。
在最后一个片段《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中,那满篇的惊叹号刺痛了我的眼,也刺痛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这个被哥嫂以七枚小银元的价格卖给一个伙计的五岁小女孩,作者说,她没有低贱的生命符记,之所以低贱,正因为她是被出卖的。而我们这些孩子之所以高贵,是因为家长没有出卖我们。我的心惨白地冰冷着。我们现在真是幸运了,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在温暖的家里生活,在优秀的学校学习,比起上世纪被卖的孩子,真是有福气!
而我又在替那个小女孩担心,她会有怎样的命运呢?朱自清先生也在替她担忧,他猜测了小女孩接下来的命运:“女儿本性‘碰’,由她去碰罢了!”他列举了小女孩可能被欺负、被宰割的命运:“她的沦落风尘是终生的!她的悲剧也是终生的!”作者禁不住连连感叹——“生命真太贱了!生命真太贱了!”然而这可悲的局面令作者发出更深沉更激烈的疑问——“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人们确实应该深思了。
作者游温州,欣赏了精美的画,游历了秀美的潭,目睹了一件奇事——七毛钱的生命,这一行是有喜有忧啊。我品读此文时,心情也随着文章而大幅度上下翻腾,美好的事物能使人心情舒畅,而七毛钱的生命之事让人义愤填膺。生命本无价,珍惜吧!
这篇东西的读后感~200字以上
绿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文章结构小巧,全篇只有四段文字,大约有一千二百字。这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而是通过梅雨潭的绿绿的潭水,抒写作者之情。所以,第一段只用了一句话,“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起笔突兀,却点了题,使读者对本文抒写的中心一目了然。“梅雨潭是一个瀑布”,写瀑布的飞流直泻,飞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为了映衬梅雨潭的奇异、可爱的潭水;写梅雨亭,正是为了过渡到写亭下深深的梅雨潭。这都在为下文着意刻画梅雨潭的“绿”作好铺垫。所以,作者没有详细地描述游览的经过,而只是顺着游历的足迹,对瀑布、对梅雨亭作了简洁而形象的介绍。在描写梅雨亭与瀑布的中间,插入了这样两句话:“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既交代了出游的时节,也从那“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中,扣紧“绿”字,时时与文章要描写的中心相照应。最后,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一语骤然刹笔,仍然归结到“绿”字上,与开头相映照。起笔不凡,收束利索。结尾与开头的不同处,只加了“不禁”二字,却是传神之笔。经过作者的一番描绘,连读者也“不禁”要为梅雨潭的绿所惊诧。
“绿”字不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关连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点。作者象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和的神光了。”“招引”与“追捉”这两个词默契得多么好啊!把梅雨潭的绿对“我”的强烈的吸引,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色的急切心理,融为一体,至此,情与景真象水乳那样难分解了。作者通过比喻不仅描绘了潭水静态的美,“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使作者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托着的裙幅,……”随着作者的笔触,随着作者感情的波澜,不仅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而且我们的指肤间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作者甚至把她想象为“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想拍她、抚她、亲她,别致地把她叫做“女儿绿”,感情柔美到了极点。那明艳多姿的画面,那逸趣横生的情怀,多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绿》一文之所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不仅在于它形象地描绘了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而且在于它字里行间所洋溢的那一种浓郁的诗味。它不仅具有诗的构思,诗的结构,更有诗的情感,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可以说做到了以诗为文,文中有诗。而后三者,即真挚充沛的情感,大胆丰富的想象,生动传神的语言,我认为是构成《绿》的诗意特征的主要因素,是《绿》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绿》虽是一篇写景散文,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他对祖国山水的一片“至情”融于对梅雨潭景物的细致刻画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使景物既写得细腻生动,又具有绵密深厚、真挚清幽的情致,抒写出“作者心灵的歌声”,从而使全文充满着诗情画意。同时,作者这种情感的抒发并不象奔腾的长江大河,一泄千里,直抒胸臆,而是在构思上采用了欲擒故纵,欲抑先扬的笔法。先以“惊诧”一词道出对梅雨潭的绿的总体感受,也象征着作者要追捉、探究梅雨潭胜景的内在驱力。然后,通过拟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梅雨潭周围环境的立体画卷。
在《绿》一文中,作者还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将读者带入如诗似画般的艺术境界,也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真挚充沛地情感,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朱自清先生在语言上颇有造诣。其散文语言多用口语,简洁朴素,平易自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加工,注重创辞炼字,努力以生动而传神的语言创造出诗的意境,于朴素之中见风华,达到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绿》的语言就很有代表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美感特征:绘画美、动态美、音乐美。
绘画美,体现在作者描写山间瀑布,只用了一句话“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以一个“镶”字描绘瀑布处在山涧中的状态,既准确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体感。动态美,作者写梅雨亭的形象是“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一个“踞”字,气势尽出,一个“浮”字,神态毕现,一“踞”一“浮”,化静为动,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写得神采飞扬,惟妙惟肖。音乐美,《绿》的语言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明朗、和谐的旋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能使读者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产生“既能悦耳,又可赏心,兼耳底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急求4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1.余秋雨的【垂钓】的读后感 2.朱自清的【温州的踪迹】 3.【牡丹的拒绝】张抗抗的 4梁实秋的【雅舍】 要求500字左右就可以,急要啊"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当你打开这本书,也许你还不知道它曾经激励过多少热血青年,帮助过多少人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人、红军战士、共青团员——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书中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出生在乌克兰的舍佩托夫卡城,他和母亲、哥哥生活在一起。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生活得很贫穷。保尔因报复凶狠的神甫的虐待,被学校开除了。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保尔参加了红军,成为一名优秀的侦察兵,后在著名的英雄布琼尼率领的骑兵部队中英勇作战。他因负伤回到地方,担任共青团的工作。他忘我地投身到为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和斗争中。在严寒的西伯利亚修筑铁路时,保尔的旧伤复发,差点儿死去。出院后,保尔已不能正常工作,他很痛苦,身体每况愈下,以至双目失明。但他始终顽强地与病魔斗争,并用笔写下了光辉的人生。
读了这本书,使我的精神受到了一次洗礼和心灵的震撼。保尔*柯察金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当他一次又一次踏进鬼门关时,全靠自己的顽强毅力,让他一次又一次地逃脱了死神的魔掌。我跟保尔相比,简直是太渺小了,渺小得如同一粒沙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一听到老师、父母或其他人的批评,就会哭鼻子、掉眼泪。大人说我是“心理素质差”,我总是不以为然。读了这本书后,我猛地感到一种强烈的反差:如果把保尔比作“英雄”的话,那么我就是“懦夫”;如果保尔是“刚强”的代名词,那么我就是“脆弱”的代言人;如果说英雄和刚强是因为有远大的理想和宽广的胸怀作为人生的支撑,那么懦夫和脆弱恰恰是因为眼中只有自己和狭隘的心胸在作怪。回想起来,哎!真不应该。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钢只有百经磨难,历经千辛才能修成正果,而人却何尝不是这样呢?人不比钢差,钢是磨练出来的,人更是从生活的艰难困苦中锻炼出来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有限的生命,为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我很喜欢冒险一类的书,书中那些惊险、变化多端的场面、扣人心弦的情节,常常使我流连忘返,激动不已。我很喜欢《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那顽强的生命力,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了鲁滨逊为圆自己的航海梦,在19岁那年,独自登上了开往伦敦的船。不幸,在海上遇难,被迫漂到一个荒凉的小岛上,没有粮食,没有水,没有船,要生存,一切都得靠自己。鲁滨逊没有被困难吓倒,靠着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历尽千辛万苦,建造了自己的家和各种器具,还种了庄稼,养了一群羊。他在岛上独自生活了30年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鲁滨逊不怕困难,创造了奇迹。我们在生活、学习中也要相信自己,勤于思考,不断摸索,也一定能达到目标。爱迪生为了创造出电灯,不辞辛苦,用了一千多种丝做实验,花了好几年,终于找到了钨丝,使电灯亮了起来。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落潮总有涨潮日”,前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在访问七国时,柬埔寨发生政变,他几十年流落他乡,可是他并不放弃,克服重重困难,在人民的帮助下,几十年后重新坐到了国王的宝座上,我非常敬佩他。和这些伟人相比,我可差远了。我碰到难的题目,有时不想深入思考,想想老师肯定会讲,我就不用多想了。光听老师的答案,没有把它化为自己的东西,最后还是半懂不懂。以后,我要不怕难,不怕烦,勤学习,爱学习,使自己的成绩更好。我们生活在和平、富裕的时代,更要从小培养吃苦耐劳、不怕挫折、永不放弃的品质。
人的一生会碰到许多挫折,要相信自己,不怕困难,勇于探索,一定会取得好成绩。我们要牢记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我读《爱心树》
翻着爱心树,脑海里突然跳出了这三个词语:追求、人生、母爱。
母爱。书的腰封上有这样一句话:“看了这本书,孩子们会更爱妈妈。”我一直在想,这棵苹果树是什么的象征?我觉得就是妈妈。世界上只有一种爱,只想付出,不求回报,那便是母爱,世界上最无私的爱。看那颗苹果树,把自己的树叶、果实、躯干都一股脑儿的给了孩子,这不就是妈妈的爱吗?我注意到了绘本上的几个细节:当孩子第一次来到大树跟前的时候,手状的树叶在迎接孩子,敞开了母亲温暖的怀抱;孩子爬树的时候,妈妈的手就在旁边,时刻准备给他保护和帮助;孩子在和她捉迷藏的时候,她的手轻轻的指着自鸣得意的孩子,一如母亲的恬静;孩子摘下树叶做成王冠的时候,大树的枝叶也成了帽子的形状;孩子在树下睡觉的时候,你看见了吗?作者画出了树的运行轨迹,她犹如妈妈撑着的移动的伞;孩子抱着大树的时候,大树也抱着他;孩子和女友在树下心心相印的时候,大树的枝叶也挽成了同心圆,她在为孩子祝福;孩子一次一次的来索取,最终大树只剩下一截树桩,他很快乐,但是心坎里却有些……有些什么呢?老人的惆怅;浪子终于回来了,坐在树桩上,凝望远方,大树很快乐。
追求,人生。人的一生在追求什么呢?大树很快乐,孩子呢?孩子也曾经快乐过,但随着他的长大,他开始了有了追求,他爱上她,心里不再是“me+T.”而是“me+YI.”他要盖房子,他要到远方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但最终他老了,他回来了,坐在母亲旁凝望,收着他的是那个不变的“me+T.”。
于是,孩子们,当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苦苦求索的时候,当我们每天都在为了某些欲望不断忙碌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意的停下脚步,去抚摸一下那些默默滋养我们的大树?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