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读后感娱乐至死(娱乐至死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27 06:46: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2

读后感——娱乐至死,第一章,媒介即隐喻在第一章里,作者提出了他的第一个核心观点“媒介即隐喻”。媒介是指任何可以帮助人们交流信息的技术或者工具,例...

2000字读后感娱乐至死(娱乐至死读后感)

读后感——娱乐至死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在第一章里,作者提出了他的第一个核心观点“媒介即隐喻”。媒介是指任何可以帮助人们交流信息的技术或者工具,例如书籍,广播,电视或网络。媒介即隐喻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媒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但是,人们却难以察觉自己的生活是被媒介塑造的。
我很赞同作者的这个观点,当我用他的观点来看待我周围的世界, 我发现,自己和周边人的生活都沉浸在由电视和网络塑造出来的世界里 。我用了沉浸这个词是因为我和我周围的人无法意识到电视和网络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之大。 电视和网络用它们特有的形式——电视以视觉图像为主,网络以碎片化信息为主——通过不断地暗示,最终定义了我和我周围的人的生活的态度和思考的习惯 。我用了暗示这个词是因为电视和网络影响我们的方式是无形的并且不是直接的。电视或者网络没有直接告诉观众或者使用者,你们不要思考,只用享乐,而是通过提供娱乐,促使人们丧失思考的能力并放弃思考,而只专注与享乐。而我这里提到的网络主要是指网络游戏,网络小说和网络视频(包括电视剧,动漫和综艺节目)。

生活态度这里主要是指做事的态度。我自己在做事的时候非常浮躁。做一件事的时候,我总是想着什么时候才可以结束,或者想立刻知道自己可以得到什么益处。我无法做成一件反馈周期长的事,例如长跑,例如进行长时间地学习或者阅读。这种浮躁态度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一种想要获得即时的正向反馈的习惯。而这种习惯正是由大量看电视和使用网络所造成的。电视和网络可以给观看者带来即时的快感,例如,我在观看综艺节目的时候,过10分钟就可以被逗笑一次;或者我在看网络小说的时候,每看完几章就会看到吸引我的情节。而现今社会,由于大多数人都使用网络和观看电视而不是读书,习惯接受即时反馈而不是长期反馈,大家都很浮躁,没办法踏实地做事。

同时,电视和网络也通过不断地暗示让大众懒于思考,并且无法进行复杂的分析。由于网络承载了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只是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使用网络的人不会因为接收到这些信息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相反,接受信息的人只是接受了大量的容易遗忘的事实。他们并不能把这些信息纳入他们自己的思维体系,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质量。进一步说,在网络和电视的驯化下,大众变得懒于思考也无法进行复杂的思考。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2000字(一):   《骆驼祥子》读后感2000字

  老舍的《骆驼祥子》真实地绘画了一个人力车夫命运的悲惨。他叫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我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所轻力壮,正当生命的黄金时代;又勤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到达这一目的。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我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可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之后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虎妞对他的那种推脱不开的感情又给他的身心都带来磨难。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我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象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最终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终一朵期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先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辗得粉碎。这个杯具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

  小说细致地描绘了祥子为了实现自我的生活愿望所作的各种努力。作为一个没有觉悟的个体劳动者,尽管他怀有改善自我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才是解放自我的正确道路,他从来没有想到应当大家团结起来进行斗争,而仅仅是执拗地幻想凭借个人的要强和努力去到达这样的目的。他的人生梦想是狭小的,他的斗争手段更是错误的。结果,使自我远离了周围的朋友,孤独无援,更加无力抗拒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既然要买上自我的车成了他奋斗向上的全部动力,以至于是他生活在世上的唯一目的,那末,在他逐渐意识到自我根本无法实现这样的要求以后,他失去的就不单是一个梦想,而是生活的全部意义,从而必然陷于精神崩溃的境地。盲目的个人奋斗,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命运,正象作品中所比喻的,好象是拉洋车为了抄近道,误入了罗圈胡同,绕了个圈儿,又绕回到原处。这就更加增添了他的不幸并且给人以沉重的窒息之感。小说的末尾,明确指出祥子是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在深切的惋惜之中包含了批判。整部作品,在控诉旧社会吃人的同时,也宣布了企图用个人奋斗来解放自我的道路的破产。这就比之一般的暴露黑暗现实的作品具有更深一层的社会意义。

  作品还经过一个饱经人生沧桑的老车夫的口,意味深长地指出:干苦活的打算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看见过蚂蚱吗独自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叫小孩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赶到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光,谁也没法儿治他们!尽管这种提法还比较模湖,也没有在作品中进一步用具体的情节正面地表现出来,却仍然能够看出这是老舍探索劳动人民解放道路所得出的一个崭新的结论,显示了他过去作品中所没有的可贵的进展。

  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进取和坚韧的精神。平常他好象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扬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境,都能够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所认为的有了自我的车就有了一切,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买车当车主剥削别人;他所梦想的可是是以自我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这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

  作品描述了他在曹宅被侦探敲去了自我辛苦攒来的积蓄以后,最关心的却是曹先生的委托,就因为曹先生在他看来是一个好人;还描述了他对于老马和小马祖孙两代的关切,表现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杯具之所以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这些性格特点也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终也最终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作品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包含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我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此刻人还把自我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我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杯具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祥子出身于旧社会的下层劳动人民家庭,自幼家境困苦。他是京城里一个普通的车夫,像一棵树一样挺拔而又健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祥子不怕吃苦,开始根本没有一般车夫的那些能够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祥子有小生产者所共同的进取进取的求生意志和人生梦想。虽然自我梦想不算高:有一辆自我的车,自食其力,能娶上一个健康年轻能吃苦的穷苦人家的女儿过日子。他要强,期望能凭本事吃饭.但生于那个黑暗的世道,在经历了好不容易买来的新车被抢委曲求全地娶了自我并不爱的虎妞卖车安葬难产而死的虎妞自我喜欢的小福子被卖到白房子后又自杀等一系列事情后,他对生活的企望和信心以及要强的性格都在生活中一点点丧失。他变的懒惰狡猾,极端自私,还耍无赖,慢慢地滑向堕落的深渊。

  祥子的一生,一路的风景。有明媚完美的开始,可最终是黑暗慵懒的结果。祥子经过自我的努力,一次次地去要创造完美幸福的生活,而又一次一次屡遭失败他有着完美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兴奋的等待,可是呢。

  不会成功,祥子再努力又有什么结局又如苹果不结果,开花有什么用毛毛虫没有拥有破茧而出的美丽,等待的再久又有什么用考学落榜了,寒窗辛苦倍尝,又有谁会怜悯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训练再苦再累,又有谁会在意

  生活中最需要的其实就是期望,有了期望,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期望,就有了可能步向成功的路。祥子是生活在一个腐朽的社会,一开始不断经历挫折,又每次都是从那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可是受当时社会的影响,祥子最终是没能扛的过社会的黑暗,但如果他生在我们的社会呢必须会有所作为的。正是祥子心中的期望和他的不懈努力支撑着他走过了很多的道路。

  我们此刻在学校,在生活中,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努力,应当学习祥子身上的一种精神,他能够为着自我心中埋下的梦想而向着一个目标去实现它,我们也能够给自我心中种下一片期望,可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要勇于克服一切的困难,才能看见我们的期望抽枝发芽茁壮成长结出果实。祥子虽然最终还是渐渐堕落,可是我们的社会和他的不一样,我们的条件很好,完全能够经过自我的付出去让心中的愿望实现。一道难题,我们能够经过努力去解决,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倒,我们能够凭着自我的力量站起来继续勇往直前

  祥子他之后被腐朽社会抢去了期望和努力的包裹,而我们完全有条件将它们保管好。相信只要我们把这些包裹一向挂在心里面那么必须就能够突破一切,走向一个完美幸福的地方!

  读后感2000字(二):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2000字

  拿到《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就被可爱的封面所吸引。它好像一下子把我带回了童年。我怀着好奇的心理打开这本书,看到很多成功者对它的赞誉,于是我迫切地开始读起来,期望这本书也能给我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和帮忙。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四个小人物。他们是及早嗅出变化的嗅嗅、立刻采取行动的匆匆、担心事态变得更加糟糕而否认或抵制变化的哼哼,以及发现变化能够带来更好的生活后及时作出调整的唧唧。故事中的嗅嗅、匆匆与唧唧、哼哼分别代表了我们简单的一面与复杂的一面,他们在迷宫中寻找奶酪的方法与应对奶酪消失时作出的不一样反应映射了我们应对变化时的不一样反应。

  人类复杂的头脑能够帮忙人们解决许多困难的问题,促进人类的发展,社会的提高。但人类复杂的头脑所带来的复杂感情也会战胜他们的理性思维,使他们看问题的眼光变得黯淡起来。

  嗅嗅和匆匆是两个头脑简单的两个小老鼠。在寻找奶酪的过程中,他们总是运用简单低效的反复尝试的方法寻找奶酪,他们会经常迷路,离开正道走错了方向,有时甚至还会撞到墙上,但他们却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奶酪。哼哼和唧唧是两个小矮人,拥有复杂的头脑,他们则是靠着脑袋行事,他们运用思考的本事,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靠复杂的脑袋,搞出一套复杂的寻找奶酪的方法,尽管他们的方法比小老鼠的方法高效,但他们也会经常迷路与走错方向,但他们也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奶酪。最终有一天,在某个走廊的尽头,在奶酪C站,他们找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奶酪。在寻找奶酪时,复杂的头脑使两个小矮人更少地迷路与走错方向。然而,在奶酪消失时,他们复杂的头脑并没有帮忙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相反,复杂头脑所带来的复杂情感阻碍他们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当嗅嗅和匆匆发现奶酪消失后,他们并没有过多的惊讶,而是把一向挂在肩上的鞋穿上,前往更深的迷宫继续寻找奶酪,而当唧唧和哼哼发现奶酪消失时,感到十分地惊讶,他们不能相信眼前的事实甚至以为这一切都是虚假的。他们不去寻找新的奶酪,反而在那里不断分析着是谁拿走了奶酪。他们终日在C站等待,复杂的脑袋阻碍他们改变,他们习惯了奶酪C站,奶酪带给他们的不仅

  仅是填饱肚子,它意味着他们悠闲的生活,意味着他们的荣誉,他们不能理解这一切都将消失,他们无法适应这种改变。

  有时候,有所畏惧是有好处的,当你害怕不做某些事情会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时,恐惧心反而会激起你去采取行动。可是因为过害怕而不敢采取任何行动时,恐惧心就会变成前进路上最大障碍。

  一段时间里,哼哼和唧唧都在为是谁拿走了奶酪而分析着,等待着奶酪的出现。由于饥饿和焦虑,两个小矮人已经变得有些虚弱。唧唧开始明白,再继续等待下去,情景只会变得更加糟糕,他犹豫着自我是否应当进入迷宫寻找其它的奶酪。但恐惧感使他放弃了这种做法。最终有一天,唧唧开始嘲笑自我愚笨,正是恐惧使他如此裹足不前、坐以待毙的。当哼哼再次对他说外面可能也找不到奶酪时,他又感到了那种使他停滞不前的恐惧感。可是立刻,他又想到如果找到了新的奶酪呢那种享受新奶酪的喜悦再度使他鼓起了勇气。他尽力发挥自我的想像力,在脑海中为自我描绘了一幅他最信赖的、最具现实感的图画他在寻找和品尝新的奶酪。这种真实的图面,使他充满信心,他能够在迷宫里找到奶酪,一切完美的事物都会随之而来。唧唧明白走进迷宫,他会迷路,会遇到各种困难,但他还是充满信心,鼓起勇气走进迷宫,他明白,有些事情改变了就不可能再回到以前的样貌,生活一向在改变,我们也应当随之改变,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

  在寻找奶酪的途中,他不断地找到一些奶酪,但都吃不了多久,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开始怀疑,找到奶酪是否能成为现实,但当感到泄气时,他脑海里那真实的画面就会浮现出来支撑他继续走下去。当唧唧站在一条黑暗深邃的通道时,又一阵形恐惧感袭来,他开始想像各种可能降临到他身上的可怕的事情,他越想越害怕。忽然,他又觉得好笑,他意识到畏惧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当他想通这点,他不再畏惧,他笑着跑向这条通道,同时他在墙上写道:当你超越了恐惧时,你就会简便自在。

  尽早注意细小的变化有助于我们适应即将来临的更大的变化,陈旧的信念不会帮忙我们改变。

  变化总是在发生,我们应尽早预见变化,当变化发生时,我们要改变心境,要有充足的勇气和信心去面改变化,尽快适应变化,我们应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变化!

娱乐至死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娱乐至死》是20xx年5月由广西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尼尔·波兹曼。作者在书中指出,现实社会(书中主要以美国社会为例)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

  令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这是一本写给电视时代的图书,但是其所蕴含的道理与关怀在网络时代也毫不过时。每天,我们打开电视机,打开电脑,那些花边新闻如洪水般涌入,即使是严肃的新闻,也多配以噱头的标题和血腥的图片,或干脆用戏说的形式。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用眼睛来消化所得,我们的感官感受更甚于我们头脑的追求,而电视这些媒体终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而使人们失去印刷时代时所具有的品质。我们的文化终将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这是我们大家不想看到的,作者为了把这种不易察觉的文化伤害以及对人自我意识的彻底剥夺表达出来,在本书中一步步地向我们解释、举例、引用。

  作者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媒介即信息”。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把握了传播的把柄,就会把握传播信息的主动权。在书里,波兹曼又有一种更为深入的认识——媒介即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而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因此,媒介就好比是一剂精神,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依赖,当完全上瘾后,你明知痛苦与自由的丧失,但却无法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补救,因为这剂毒药已经深入你的灵魂和骨髓了。

  波兹曼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他说“我们并不一定是为了看时间而去看表”因为“有部分人只是好奇于表示时间的方式”。当传媒的作用不仅仅是实用,而只是满足当代人浮躁的社会心理与挑剔的口味,那么娱乐业就应运而生了。在印刷时代,印刷品的出版与读者意见的反馈是有时间差的。因此,当我们发现只有报纸与杂志才能达到承载海量信息的功能时,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读者去适应印刷品的品味乃至排版要求。这时就需要人们思考,选择汲取知识,所以在纯印刷年代,娱乐对于传媒的影响很小。

  但是,电视时代的到来,宣布了“娱乐”概念的汹涌澎湃也同时到来。电视作为一种新媒体,具有反馈快、形式多、内容大等特点,因此对于观众口味的转变,电视制作部门往往能获得第一手资料,这除了与信息时代到来有关外,与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都知道,评价一个电视节目是否受欢迎的指标就是收视率,你只需动动鼠标,就可以知道你的以及其他竞争对手的节目在群众中的被认可程度。所以这说明了为什么每当一档节目走红后,会有无数的跟风者一拥而上,如《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

  而赚取足够的收视率又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广告收入的增长。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广告,我们常常听说什么格莱美、《中国好声音》拍出破纪录天价广告费。这样一来就可以理解电视台为什么那么热衷于追求收视率了,虽然收视率本身并不会赚钱,但是它会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所以当经济命脉也变得商业化时,节目的商业化也不可避免,为了满足社会浮躁心理带来的对快餐文化的渴求,电视节目愈来愈往戏说、炒作等方面发展。比如看《非诚勿扰》,看《快乐大本营》,我们张大嘴巴肆元忌惮地笑,但是等节目结束,我们往往是捧着有些酸痛的面颊,然后头脑空空地再次投入生活斗争的苦海之中。

  如果只是普通老百姓对娱乐文化有疯狂的追求,这可以理解。可是,当一个社会的精英阶层也倾向于用娱乐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观点时,我只能用疯狂二字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了。

  某次竞选失败,气急败坏的尼克松拒绝检讨自己,反倒跟自己的化妆师大发脾气,一口咬定该次失手,原因全在于化妆师蓄意破坏……如你所知,这样的茶余饭后的笑点其含义已经和八卦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了。至少,它让我们在听说当下任何一位政客在如火如荼的竞选热浪中亦不忘为自己特聘“笑话”参谋这样的新闻时,不再惊诧……“政治”正演变为一种娱乐——尽管刘晓庆的脸、周杰伦的女友等其实无关政治。

  但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一切都可以成为可能。记住,这不仅仅是玩文字搭配的游戏,是我们的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在消费年代里都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娱乐的附庸。

  如果以上我所说的还让你觉得将信将疑,那么我来举一个你肯定熟悉的例子:一直都很受欢迎的让学术与明星联姻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固然,用电视做文化普及很好,很不错。但是一旦需要与电视的表现形式相适应,就会慢慢偏离我们初始设定的目标。以《百家讲坛》为例,它的确让我们记住了于丹,记住了钱文忠,他们或许风格迥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戏说形式:戏说三国,戏说明史,戏说红楼以至戏说《弟子规》。个中引起的争议,我想大家应该知道很多了。当学术成为了“戏术”,当一个社会的学者和知识分子,也开始向娱乐献媚,我想这只能引用孔老夫子的一句话来抒发我的心痛:觚不觚,觚哉!觚哉!

  柏拉图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洞穴理论。他说人类一直被困在一个洞穴中,只能看见被火光投射在墙上的影子,便执着地以为这些影子就是一切。现代人类也处在一个大洞穴中,只不过这些洞穴是由强大的传媒、信息网络构建的,我们只有拥有一件现代的电子产品,才能保证自己还活着,保证娱乐还存在着。在这种可怜的依赖感中,我们还能找到心中最初的童话吗?

《娱乐至死》读后感

《娱乐至死》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整理的《娱乐至死》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尼尔·波兹曼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们坐在一起却各自玩着手机,这一调侃的话与《娱乐至死》中作者反应的问题不谋而合。书的封面是一个只有躯干没有头颅的四口之家,画面很骇人但也引人深思,过度娱乐的生活挖空了人们的头颅,吞噬了人们的思维能力,我们越来越忽视灵魂的需求,单纯地凭借眼、声与肉体的感官快感去衡量所见所闻,评价信息,做出判断。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本书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转型时社会文化的整体娱乐化现象。文化不再是上层民众身份地位的象征,不是少数人可以享受的物品而成为商品,廉价便捷通俗,充满单纯的感官刺激。作者在文中提出电视“泛娱乐化”的原因:媒介。他认为每种媒介都有自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规范并控制了传播内容的形式,甚至规范了决定了话语的内容。所以当媒介的形式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甚至整个思维方式都随之发生改变。

  综括全书,波兹曼主要提出了几个观点:一方面,电视介入政治使得原本严肃的竞选仿若综艺节目,民众热衷于政治家的花边八卦,对他们的着装外表评头论足,并让这些毫不相干的因素直接影响手中的投票器。 另一方面,电视新闻报道的强势覆盖,大规模轰炸,使得原本多元情绪的新闻事件都变得淡化和娱乐化。电视1900年诞生至今不过百年,但它已将政治、新闻、教育乃至整个世界变成了一场喧哗缤纷的"杂耍"。波兹曼精准地剖析了娱乐的篡位过程。在印刷术统治世界的时代,报纸和图书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当时的人们通过阅读报纸获得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行动与信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切随着电报的发明而改变,电报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即时性,全球各地的新闻穿越时空距离被罗列到人们眼前,这迫使人们在无形中修正了信息的定义:它不再是对人们生活工作有着巨大影响的要素,而只是一大堆看上去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实际却毫无意义的.文字符码,而接下来的 “图像革命”则更具有强烈的冲击,随着摄影技术的发明和大规模应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开始统治人们的眼睛。

  波兹曼在书中对西方媒体的娱乐倾向持一种批判的倾向,但是在展开批判的过程中,他也道出了媒介发展的大势所趋:一切都在朝着娱乐化的方向迈进。娱乐化并没有错,关键是如何能把娱乐和电视的其他功能结合起来,这是目前电视最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今天,从政治到学术,无论什么内容,如果不披上娱乐的外衣,不屈从于观众浅表阅读的口味,就无法能够有效的传播。这或许是出现了一种病态,用波兹曼教授的话来说:对于一个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我们能有什么救命的良方?在我看来,"娱乐至死"更多地表达的是在这个消费时代大众审美的趋势。毕竟,人是矛盾体,这就仿佛人体内的调节反馈机制。迟早,人天生的对崇高的追求会激发,引领正确的道路。媒体应当成为拓宽我们认识世界的途径,而不是扭曲和异化人本身,剥夺我们思考的能力,将我们的灵魂变成机器媒介冰冷的附属品。我希望媒体延伸我们的器官,用他们独有的特性将我们人自己的思考变得更有力量,而不是造出批量的文化复制品;我希望媒体锻炼我们的器官,用声、色、触给我们更加敏锐的直觉器官而不是磨钝我们的感觉,变得麻木,变得不断偶求更强的感官刺激。这是一个娱乐的世界,但这个世界需要会思考的灵魂。莫让媒体时代娱乐了你的灵魂。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二、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三、目录。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第五章  躲躲猫的世界

第六章  娱乐业时代

第七章  “好……现在”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恒

第十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四、摘要。

1、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2、电视无法表现政治哲学,电视的形式注定了它同政治哲学是水火不相容的。

3、我相信,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的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4、18世纪和19世纪的美国公众话语,由于深深扎根于铅字的传统,因而是严肃的,其论点和表现形式是倾向理性的,具有意味深长的实质内容。

5、电报引入之后……“了解’事实开始有了新的意义,因为“了解”并不意味着人们能够“理解”事实的言下之意、背景知识与其他事实的关联。

6、和大脑一样,每种技术也有自己内在的偏向。在它的物质外壳下,它常常表现出要派何种用场的倾向。只有那些对技术的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才会相信技术完全是中立的。

7、“好……现在”也像“呃噢”一样可怕,甚至更可怕,因为说这几个字的时候,人们不会紧锁眉头,而是带着一种弱智般的笑容……它已经成为当今美国公众话语支离破碎的一种象征。

8、沃尔特·李普曼:“无法察觉谎言的社会是没有自由的。”

9、电视告诉杂志:“新闻是一种娱乐“,杂志转而告诉电视”只有娱乐才是新闻“。

10、在现在流行的、观众来电点播节目中,观众的语言不过是一种类人的咕哝声。

11、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文化不会因为假信息和错误观点而灭亡,但历史从来没有证明过,一个自认为可以在22分钟内评价整个世界的文化还会有生存的能力。除非,新闻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带来多少笑声。

12、我们在真正的宗教中看到的图像是以施展魔力为目的的,而不是为了娱乐。这当中的区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通过赋予事物魔力,我们可以获得神性,而通过娱乐,我们走得离神越来越远。

13、约翰·杜威:“课程的内容是学习过程中最不重要的东西……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也许比拼写课或地理历史课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

14、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15、当严肃的话语变成了玩笑,我们该向谁抱怨,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抱怨?对于一个因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我们能有什么救命良方?

16、如果某种媒介的使用者已经了解了它的危险性,那么这种媒介就不会过于危险。

17、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五、感受与评价。

这本书的论述实在是太精彩了!第一部分把我带到上个世纪印刷媒体占主导的时代,一个深度阅读的时代,一个思想闪光的时代。作者以“诠释时代”作为对那个时代的总结真是太精妙了!作者以电视作为电子时代的代表展开论述,政治、新闻、宗教一切严肃话语的形式都借由电视沦为公众的娱乐,没有思考,没有辩论,有的是碎片化的思想和支离破碎的话语。娱乐至死,意味着人走向理性的另一面,人抛弃了对意义的深度思考。结果就是,在电子媒体充斥的年代里,我们以为我们了解很多,其实我们一无所知。我们除了知道眼前现实的生活外,我们一无所知。多么可悲!教育没有沉淀,艺术没有思想!电子媒体技术的娱乐倾向是否开启了文化的自毁按钮?我们也曾有那样的时刻,为电子媒体绑架,一睁眼就是拿起手机,浏览各式各样的无聊琐碎的垃圾图像,让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了真正的自由!我们被娱乐狠狠戏弄了!深深悼念那个温情的纸媒时代,多读书,少玩手机。
本文标题: 2000字读后感娱乐至死(娱乐至死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248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猫羽毛的故事读后感(《羽毛》读后感8篇)野马传奇读后感50字(野马传奇中有什么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