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战第一章读后感(《孩子:挑战》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23 05:54: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1

《孩子:挑战》第九章读后感孩子:挑战,第九章,发展对秩序和规律的尊重看到这一章实在是太有共鸣了。孩子三岁,平时跟我们睡一个房间(加床),所以她的...

孩子挑战第一章读后感(《孩子:挑战》读后感)

《孩子:挑战》第九章读后感

孩子:挑战 第九章 发展对秩序和规律的尊重
看到这一章实在是太有共鸣了。孩子三岁,平时跟我们睡一个房间(加床),所以她的小房间布置成了游戏屋,这样客厅或者卧室应该不会太杂乱,但是她仍然时常把玩具拿到客厅玩,之后就扔在那里。

后来我就模仿玩具的口吻,一边假哭,一边说:“呜呜呜,我不要我的小主人了,她不送我回家,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我不知道我的家在哪里,呜呜呜,我好伤心好害怕呀!谁来帮帮我。”

姑娘一边看着我一边笑说:不怕,我送你回家。

再一次,她同学姐弟俩第一次来家里玩,看到什么都很新奇,把玩具房弄的乱七八糟,时间晚了,同学妈妈喊自家孩子回家还让他们把东西放回原位,可能玩的正尽兴,所以两个孩子都没理,我姑娘一边说明天还要上学,今天要早点睡,你们可以下次再来玩,一边慢悠悠的把东西一件件摆好,我随手放了一样,她又重新放,还告诉我放错地方了。

吾甚感欣慰.

《孩子:挑战》第二十七章读后感

第二十七章  不要可怜
        孩子相对成人而言,是弱小的,是需要保护的,是需要爱的。当孩子遇到了不幸的事,家长可以提供保护,避免孩子遭受二次伤害;给予爱,帮助孩子更勇敢地面对,更好地过渡。不要因为孩子正在受苦、楚楚可怜,就忍不住屈从和妥协。没有人可以让孩子不受苦,这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当我们避免可怜孩子,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克服失望,才有勇气自己去克服困难。

        小逸是一个活泼讨人喜欢的孩子,可是有一段时间他变得只愿意自己一个人玩,跟家长和小伙伴的沟通也几乎没有了。家长很担心,就带小逸去医院进行了全身检查。检查结果让家长大吃一惊,小逸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听觉障碍。家长非常自责,觉得是自己的疏忽造成了小逸的不幸,从此以后,他们加倍的宠爱小逸,想要借此来弥补心中的亏欠。结果,小逸并没有因为获得更多的宠爱而变得开朗,反而变得越来越糟糕。

        被怜悯宠爱的孩子,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会一直在形成着“我非常不幸,这个世界欠我的”这样的心态。
        另一个例子:《奇葩说》中有一位盲人辩手蔡聪,他的一次分享《这个世界不该有“残疾人”》让我印象深刻。当他十岁因药物性青光眼导致视神经萎缩时,周围的人都非常的惋惜,觉得他的人生从此完了,他一度也曾这么认为过。直到有一天,他有幸采访了哈佛大学法学院历史上第一位聋盲人女大学生海伦,才豁然开朗。他说:如果在遇到残障这件事时,周围的人不是怜悯地说“你完蛋了”,而是告诉你“你的人生只是换了一种新活法”,那么他们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呢?会不会在各行各业中闪现他们杰出的身影?

        在这里,我们需要分清同情和怜悯。具有同情心是一种美德,而怜悯,则会给对方带去更大的不幸。

        关于区分同情和怜悯,书中是这样说的:

        同情是就事论事的态度,传递出的信息是:“我理解你的感受,你受了很多伤害,我明白这对你来说是很大的困难。我会帮助你渡过难关。”

        而怜悯,则是无原则地可怜对方。传递出的信息是:“你很可怜,我为你难过。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你承受的痛苦做出弥补。”

          细细品味同情和怜悯的不同,受益匪浅。我的身边都是孩子,其中也有一小部分是残疾人(包括家长),在这种环境氛围下,很容易滋生怜悯之情,在此,为以前自己无意中所带给对方的伤害行为或态度深感抱歉。

        以后,继续同情之心,拒绝怜悯之情。

《孩子:挑战》读后感

这半学期的效率不是很高,至少这本书读了半学期!这本书是鲁道夫•德雷克斯和薇姬·索尔兹所著,甄颖翻译的,它用一个一个生动鲜活的实例来指导父母该如何养育孩子,赢得孩子的合作。

书中一个个事例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我们也不禁感叹孩子太过聪明,他们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机会来挑战父母,挑战周围的一切,但是,如果父母很有智慧,也可以很轻易地化解。

本书一共写了38章,介绍了34种不同的方式,书中称他们为养育孩子的新原则。分别是:

1.鼓励孩子

2.避免奖赏和惩罚

3.利用合理和自然的结果

4.坚定而非强硬

5.尊重孩子

6.引导孩子遵守规则

7.引导孩子尊重别人的权力

8.杜绝批评和减少错误

9.让生活有规律

10.花时间训练

11.赢得合作

12.避免过分关注

13.避免权力之争

14.不介入冲突

15.做,而不是说

16.不要“赶苍蝇”

17.慎用取悦,有勇气说“不”

18.避免冲动行为,做孩子意料之外的行为

19.避免过度保护

20.鼓励孩子独立

21.不介入争执

22.不被恐惧驱使

23.做好自己

24.避免怜悯孩子

25.要求合理简洁

26.言出必行,保持一致

27.对孩子一视同仁

28.倾听

29.注意说话的语气

30.放松从容

31.对坏习惯不要小题大做

32.一同享受乐趣

33.“和”他们说话,而不是“对”他们说话

34.家庭会议

在这些原则里又用一个个故事告诉我们具体该怎样做,让新手父母能够很好地理解和学习。

我想,新手父母有必要提前了解一下这些原则,这样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更从容一些。

虽然有时候即使我们知道了也未必能做到,但至少我们能够分清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规避一些风险过高的做法。

宠爱孩子甚至溺爱孩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所以,作为父母更应该有强大的信息和毅力去做对孩子成长和发展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顺从和宠爱,给足爱和安全感的同时,也要有边界意识,在遵守规矩的同时还能够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更重要。

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所以,要用对方法爱孩子!

《孩子的挑战》第十章到十一章读后感

崇尚爱和自由的家长,有时候会以为所有的权利都在孩子那里边。而事实上,在平等的关系中,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权利。
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需要语言指令清晰,给孩子有限选择的时候,注意情绪平稳,既尊重了孩子也尊重了自己。卡里的例子,展示了独裁和坚持自己权利这两者之间微妙的界限。

在生活中,看见孩子打妈妈或者打奶奶的案例不在少数,通常要么过分纵容,要么过分严厉,最终都没有任何改变。在纠正孩子错误行为的时候,游戏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比如艾伦和妈妈的拍拍打打游戏,纠正了她爱打人的习惯,是真的打,而不是拍玩。

小时候经常听见大人们说很多孩子是人来疯,根据行为背后的目的来看,孩子应该属于寻求特别关注。有限选择真是一个好工具,我也屡试不爽,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都会很好的遵守。

孩子会犯错误,做错事,这很正常。假如我们抱着批评的态度,就会无意中将好行为中偶然发生的错误单独拎出来,放大了错误的严重性,反而渐渐给孩子培养出永久性的缺点。

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多,只要一看到孩子犯了错就立刻指正。我们习惯对待孩子的方法,似乎很努力把他们训练成为毫无缺点的人。然而,其实我们只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就会发现,我们都是在跟着自己的行为习惯走。而如果我们的关注点是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并且表现出我们信任他们的能力,并给予孩子们鼓励。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反而会因此得到改善。(鲁道夫.德雷克斯)

正如德雷克斯博士所言,如今,我们总是担心孩子学不好,养成坏习惯,出现不良人生观,走上歧途等。于是我们不断的监督他们,想尽办法预防可能犯的错误。孩子的路是要靠他们自己走的,我们总不能帮他们扫清所有人生道路的障碍,他们的人生总归要自己走。

每个人都会犯错,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的,而是直到出现结果时才知道。我们必须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气,同时也要允许自己的孩子不完美。只有这样,我们和孩子才能进步和成长。如果,我们不过多的关注错误,而是将关注引向正面,孩子们就能保持勇气,启发式提问:现在出了错,我们可以做什么呢?这样的问话,就可以将孩子引向进步的方向,激发孩子的勇气。和学会事后补救的能力相比,犯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时刻是指引者,而不是控制者,孩子也需要尊重。当孩子捣乱的时候,没有学习之前,我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和脾气,首先想到的是惩罚他的错误行为,而不是看到背后的行为目的,引导孩子将一场失败转变成长学习的目的。

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共情之后陪伴孩子找出解决办法是至关紧要的,并且和孩子还能保持友善的关系同时,孩子也从错误中学习到了新知识。

孩子会犯错误,做错事,这很正常。我们需要优点放大镜,而不是缺点放大镜,忽视孩子因为缺乏知识和经验而出现的错误,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我的老大以前也会害羞,见到亲人朋友都会不愿意打招呼,奶奶每次强调:娃害羞。有的亲戚爱逗小孩就会上来捏他的脸,还会开玩笑说:男孩子,还害羞?有啥出息嘛!

看着儿子涨红的小脸,我感觉很不舒服,为了气氛和面子也没及时阻止。好像看到了我小时候,被亲戚也定义为胆小怕生的孩子。

后来查了很多资料,也看了很多书,直到遇到《正面管教》我知道了,我首先要做的是共情,然后我会跟亲戚说:“不,他不是怕生,只是现在不想讲话。等会儿他准备好了就想讲话了。”也会带着他一起说:阿姨好,奶奶好!然后忽视他的瞬间不自在,让自己去玩,渐渐的他有了很大的改变,至少见到陌生人不再拘谨了,可以自己打招呼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就是避免冲动的对孩子做出反应,应该什么都不做,没反应。

例如孩子的哭泣通常是会得到大人的同情,我们心里会感受孩子的痛苦。在我家二宝两岁左右,他把哭泣这个工具用的炉火纯青,每天家里都能听见他的哭声和奶奶对哥哥的咆哮声。

他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得到他需要的玩具和大人的关注,我和奶奶深谈了达成一致,遇到这样的场景,只告诉他:我们看见了,他想玩和哥哥商量。有时候,通过我暗自的观察,当没有大人参与的场合,他们合作的很好,并没有出现冲突,更多的是合作。

《孩子:挑战》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 读后感

第二十八章  提出合理恰当的要求
       

第二十九章  有效跟进,前后一致
        我们总说自己与孩子是平等的,可是在日常的行为言语中,却又透露着“我是权威,你要听我的”。

        记得有一次跟朋友聊天时聊到过这样一件事:小雪是个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妈妈为了显示自己的民主教育,就问小雪是想先玩再做作业呢?还是想先做作业再玩?小雪脱口而出“先玩再做作业”,妈妈便同意了她的选择。谁知道小雪还没玩多久,妈妈就开始催促她去做作业,小雪还是自顾自的玩,妈妈的催促声越来越不耐烦……后来就是妈妈拎着小雪的耳朵送到写字桌前,小雪一边哭,一边开始做作业。是妈妈让小雪自己选择的,可是最后又是妈妈破坏了规则。

        我们试着换种方式从头再来。

        首先,小雪的妈妈如果能以“尊重”的心态去问这个问题,小雪可能也会抱着同样“尊重”的心态去思考(当然,也有可能不会)。

        其次,无论小雪的选择是什么,妈妈都要配合,时刻整理自己的心情。并且要让小雪明白:拥有选择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果实在太过分了,那就镇定地跟小雪聊聊,或者协助她一起做一份时间规划。

        小雪能在这整件事中获得什么,完全取决于小雪妈妈的说话方式。

        如何向孩子提出合理恰当的要求?如何让自己说出去的话前后一致?这些都需要刻意练习。原以为孩子学习,愿意为孩子改变的父母,才是层次最高的父母!
本文标题: 孩子挑战第一章读后感(《孩子:挑战》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184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上大学为了什么 书 读后感(上大学为了什么读书心得)家书1954年读后感(傅雷家书1954年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