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蒙森《罗马史》读后感两千字)

发布时间: 2024-06-22 03:21: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7

历史读后感(一)《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这本书的内容很吸...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蒙森《罗马史》读后感两千字)

历史读后感

(一)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相齐、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女纺织家黄道婆》这个故事了。
黄道婆善良、好学、诚实的品格,让我钦佩。她家境贫穷,父母养不活她,就把她卖给别人当童养媳。黄道婆整天都要干活,还要被公婆打骂,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因为她的勇敢,她终于逃出了公婆家,到处去流浪。有一天,黄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条船,跟着船一起来到了海口市。她和当地居民一起学纺织。但她时刻不忘自己的家乡,过了三十多年,黄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乌泥泾镇。她把自己学到的纺织技术传给了镇上的妇女,从而生产出了大批的“乌泥泾被”。当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
这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我知道了黄道婆,了解了黄道婆为了家乡的发展,她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她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二)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罗马帝国与汉晋帝国的衰亡史》的读书笔记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书笔记作文1500字

一提到在欧洲历史上叱咤风云千余年的罗马帝国,想必人们便会下意识的想到英勇善战却又拜倒在美人裙下的恺撒。诚然,恺撒是一位天才的将领,卓越的统帅,在他的治下,罗马军队为共和国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恒久光荣。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罗马之所以能在强敌环伺的中欧控制西方文明长达十几个世纪,所依赖的并不是在最初几百年间攻克的辽阔疆域,而是强有力的政治和社会体制。这后者,自然应该归功于罗马帝国的实际开创者,奥古斯都大帝,即屋大维。

很多人以为屋大维不过是凭借着恺撒的声望轻而易举地登上帝位的,其实不然。恺撒被刺之时,作为其养子的屋大维才18岁,正在阿波罗尼亚的军队中,无论从地位、声望、势力上,都远远比不上恺撒的同僚,雷必达和安东尼。那么,这个不及中国弱冠之年的年轻人,是如何击败声誉卓著、势力庞大的两位前辈,登上罗马帝国的至高宝座的呢?除却恺撒的余荫影响之外,更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个人的才华和努力。

蒙森《罗马史》读后感两千字

蒙森《罗马史》读后感两千字
罗马人阿庇安的巨著《罗马史》共有24卷,历经两千年的战火,留传至今也有10卷之多,厚厚的上下两册,即使我囫囵吞枣地坚持每天阅读,读完它也耗费了四个月的时间。生逢罗马帝国盛世的阿庇安写就的却是一部共和国的历史,《罗马史》实际上是一部罗马共和国史。上册讲述的是罗马人是如何从台伯河畔的一个村庄成长为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帝国的历史,即罗马人的征服与扩张史。下册则讲述的是罗马内战史,即罗马共和国是如何从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埋下衰亡的种子,在它最鼎盛的时候嘎然而址,“罗马国家从各种各样的内乱中过渡到和谐状况与君主国家。为了表明这些事情是怎样产生的,我著作和编撰了这部历史”。
对我来说,世界历史中最伟大的命运就是衰落,以辉煌的绽放对抗衰败的时间流逝的侵蚀。因此,罗马共和国的伟大和不朽,以及造就这一切的罗马人的精神与品格,毋庸我多说,很多人很多书都已经谈过了,建议去看《希腊罗马名人传》,而这里我只想谈谈共和国衰亡的原因。注意,要与爱德华吉本的那部《罗马帝国衰亡史》区别开来,后者主要讲述的古罗马帝国的衰亡,而阿庇安的《罗马史》则讲述的是公元前八世纪罗马建城到公元前一世纪共和制结束君主制建立的这段历史。吉本的衰亡史则讲述的是君主制罗马帝国的衰亡史。
在关于罗马共和国内部斗争的古代史料中,只有阿庇安一人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这一斗争归根到底是为什么进行的,即为土地所有权进行。从马略到屋大维,罗马的军事将领和统治者们都非常懂得利用土地和金钱等物质利益去诱惑、收买社会下层民众和士兵。罗马内部最初的不和并没有引起战争,无论是土地还是债务以及执政官的选举,他们只有意见的纠纷,在法律范围内的斗争。罗马法是在他们彼此让步、彼此尊重的情况下制定的。然而,从提比略格拉古这个被后世尊为为民请命的改革家开始,他为了替罗马城之外的意大利同盟者谋求土地和公民权,并解决罗马日益困扰的兵役问题,而不惜动用了暴力。是时,许多公民因为债务战争和灾害等原因失去了他们的土地,因此也失去了被征召入伍的权利。提比略在公开集会中,提出了许多论点,问他们,让贫民分配国有土地难道不公平吗?难道一个公民无论在任何时候不值得比一个奴隶更要多加照顾吗?难道一个在军队里服务的人不比一个不在军队里服务的人更为有用吗?难道一个在国家中有份儿的人不会更加忠心于公共利益吗?他说,罗马人所占有的土地大部分是从征服得来的,他们还有占领世界上其他可以居住的土地的希望;但是现在最困难的问题是:他们是要有许多勇敢的士兵去征服世界上其他地区呢,还是要由于他们的贫困而不能参军,使敌人把罗马人已经取得的土地夺去呢?他因推行一个最好的计划过于激烈,因而丧失了生命。元老院以破坏国家法律的名义杀死了他,他成为了罗马内乱的第一个牺牲者,但也在罗马内部第一次播下违背秩序与法律,破坏和谐的先例。格拉古之后,谋杀与暴动是内部的、零散的,以后党派的领袖带着巨大的军队,依照作战的习惯,彼此互相进攻,他们把国家变为他们争夺的对象。每次当一个党派首先占领罗马城的时候,反对党在名义上是为了反对他们的敌党而进行战争;但是实际上他们是为了反对他们的祖国而进行战争,他们猛力攻打罗马城,好象攻打敌国的首都一样。
这就是罗马内乱的起因,因为:土地。格拉古死后,元老院立即进行了针对改革的反攻倒算。公元前111年,元老院立法宣布,任何私人占有的意大利和行省公地皆属私产,大土地的占有不再受任何限制。小农的破产使建立在其上的罗马公民兵制度随之瓦解,罗马兵源逐渐枯竭、军纪败坏,士气涣散,这些变化导致罗马军队在对外战争中屡次败北。之后马略与秦那和苏拉的两党内战,也是因为土地。马略为公元前l07年的执政官并任军事统帅,进行了重大的军事改革。他放弃征召有产公民服役的公民兵制,改行募兵制,凡志愿又符合服役条件的公民无论财产等级皆可应募人伍。服役期为16年,国家负担武器装备并发薪饷,退伍后分给土地。并且把属于同盟者身份的意大利城市和农村的自由民征募入伍,要求给予意大利同盟着公民权。因此,罗马兵源问题得到解决,扭转战局,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苏拉则代表了贵族元老派。此时罗马形成了所谓的贵族派和民主派。贵族派以保守的元老贵族为主体,在其体制内的共和,民主派则是指那些凭借平民运动打击元老贵族、建立个人独裁统治的人。两党兵戈相向,罗马城两度被罗马人自己所攻占,血雨腥风。但是,这只是内战的开幕式而已。
到了前三头的时代,恺撒作为马略的亲戚,以承诺以给予老兵们土地而战胜了承诺恢复公民自由的庞培。后三头时期,屋大维继续恺撒的政策,以分配给军团士兵土地战胜了坚持共和传统与民主自由的布鲁和喀西约,又战胜最后一个共和的希望安东尼。罗马在血腥内乱中终于过渡到了和谐稳定的君主独裁。这也许对接受了民主自由观念的现代人来说是一个违背历史的结果,就像那最早的民主城邦雅典被君主制的斯巴达征服一样,历史有时真的违背所谓的普世价值。当屋大维战胜小庞培之后,在罗马的广场上,要求封赏的士兵们聚集而暴动,军团将校俄飞利阿斯大声喊道,“冠冕和紫袍是儿童的玩具,士兵的奖赏是土地与金钱。”这便是士兵和战争真正的需求。
因此,今人格兰特在他的那本《罗马史》中曾感慨道,“经历了残酷的内乱,秩序比自由显得的更加重要”。而土地和民主,物质和精神,历史让雅典和罗马共和国告诉了世人一个失败的民主模式。我并不鼓吹君主制优于民主制,我只是在阅读了古代雅典和罗马的历史后对民主不再那么无原则地顶礼膜拜了,“民主是世界上最完美或者最不坏的政治制度,”在了解雅典和罗马历史之前,我也是这么被书本和舆论教育和灌输的。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和了解希腊史和罗马史,因为这个两个民族的历史几乎把世界上已知的所有政治制度都试遍了,那种想当然的把所有问题的解决归结于体制的改变和民主的建立,即是不切实际的妄想,也是不读历史的幼稚。成功的民主,其条件非常严格,没有条件和契机而强行推行所谓的民主,只能是坏事,一腔爱国之心,造下误国之事。
说到土地,中华民族历史上也只有两次机会翻天覆地改变了旧有的土地模式,一个是商鞅变秦,一个是老毛的土改。前者彻底改变了公卿贵族占有土地制衡王权的春秋战国模式,从而开后世两千年中华帝国的基本模式,后者彻底改变了地主占有土地、乡绅霸占公权的历史。农村保卫城市,实质上就是土改包围城市。在土地的诱惑面前,任何思想和军队都得退后。
今天,土地问题绝对是关系民族存亡与发展的大事,解决土地问题,让国家中最广泛和最基层的人享有土地的拥有权,应该是和谐社会的定海神柱,即使你要再和谐一万年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罗马共和国走向衰落的启示

罗马共和国走向衰落的启示
罗马共和国在政治上议会权利中心,执政官作为行政者。由于行省制导致地方贵族势力过于强盛,每个行省的执政官就是一个大军阀。议会手中没有武装力量。当时有句话叫:进入罗马城的军队都没有武器,因为武器不属于罗马城。说明了武装夺取罗马城控制权是相当容易的,只是其他军阀不会放任你武装掌控罗马城的。
所以结合起来说,中央权利机构没有具有权威性的武装力量,仅仅长期的作为立法机构存在。每逢遇到对外战争,军事指挥不统一,军阀也各自为战。经济体制依旧是奴隶制,奴隶的抗争情绪依旧明显。这是共和国衰落的原因。
共和国解体,就主要是某一方军阀过于强大,并且取得了内部斗争的胜利。比如凯撒就是打仗多,赞了很多人气,然后成了首席执政官,干得好,大家就让他做皇帝了。屋大维则是借着凯撒的旧势力,力压其他各路军阀,贵族,从而复辟的帝制
本文标题: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蒙森《罗马史》读后感两千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167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出则弟读后感600(弟子规 出则弟的读后感)一只贝读后感400字(一只贝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