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敲木头研究读后感(敲敲木头 斯金纳的鸽子实验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 2024-06-21 22:03: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3

敲敲木头——斯金纳的鸽子实验是怎么回事?实验过程,谢谢斯金纳以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等心理学成果闻名于世。作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他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

敲敲木头研究读后感(敲敲木头 斯金纳的鸽子实验是怎么回事)

敲敲木头——斯金纳的鸽子实验是怎么回事?

实验过程,谢谢
斯金纳以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等心理学成果闻名于世。作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他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经强化形成的操作条件反射,包括迷信。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迷信是因为他们相信或推测迷信行为和某些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人们相信这种联系是因为该行为曾经被偶然地强化了一次、两次或者几次。斯金纳称之为非关联性强化。这种强化与特定行为并不一一对应,但人们却相信这种因果关系确实存在。
为了证明自己的推论,斯金纳进行了严谨而细致的研究。研究采用的被试是8只鸽子。他首先连续几天喂这些鸽子少于它们正常进食量的食物,以便在测试时它们处于饥饿状态,由此增强寻找食物的动机,同时增加强化的效果。然后,他把鸽子放进一只箱子(心理学史上著名的斯金纳箱)。箱子里有食物分发器,而且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15秒便自动放出食物,也就是说,不管鸽子做了什么,每隔15秒它都将获得一份食物,或曰奖赏,即强化。
之后,他让每只鸽子每天都在实验箱里待几分钟,对其行为也不作任何限制,但会由两个独立的观测者(避免人为主观误差)来观测记录鸽子的行为表现,尤其是两次食物放出期间的行为表现。
最后,斯金纳归纳分析了这些记录。他发现,鸽子们在食物发出之前的时间里,出现了一些古怪的行为,并由于食物的出现而被固着下来。有的鸽子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有的鸽子反复地将头撞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还有的鸽子的头和身体呈现出一种钟摆似的动作,它们头部前伸,并且从右到左大幅度地摇摆。鸽子们表现得这些行为好象会产生食物一样。也就是说,它们变的迷信了,迷信这些动作会给它们带来食物。
随后,斯金纳选了那只摇头的鸽子继续实验。他把两次投放食物的时间间隔慢慢拉长到1分钟。这时,他发现,鸽子表现得更加精力充沛。在两次强化间的1分钟内,这只鸽子竟像是在表演一种舞蹈,他称之为“鸽子食物舞”,那是一种典型的迷信行为。
最后,实验要消除鸽子的这种迷信行为。这意味着在测试箱中的食物,也就是强化不能再出现。这样,迷信行为就会逐渐消退,直至完全消失。然而,让人惊奇的是,这只“跳舞”的鸽子在迷信完全消退前的这种反应次数竟超过了1万次。
斯金纳由此认为,这一实验证明了一种迷信。鸽子行为的依据是行为和食物间的因果联系,虽然这种联系实际上并不存在。在解释这个结果时,斯金纳还举了打保龄球的例子,因为他发现有些打保龄球的人扔出球后,球在球道上滚动时他还在转动胳膊,似乎这可以控制球,但是,这些动作并不真能对沿着球道滚动的球起作用。
不过,斯金纳补充说,打保龄球的人转动手臂与球的运动方向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也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是,当球离开掷球者的手之后,掷球者的行为虽然对球没有影响,但球的运动却对掷球者有反作用。换句话说,有时候球可能碰巧沿着掷球者身体移动的方向运动,球的运动及其全中或补中的结果偶然强化了掷球者的转臂行为,使掷球者相信他的转臂是有用的,从而使这种迷信得以保持。
斯金纳这个研究成果没有引起多大的争议,并慢慢成为迷信心理方面的一个经典研究。或许有人会认为,用鸽子来做被试是欠妥当的,那么,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列维斯基设计的一个实验就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他们用人来做被试的一个实验同样证明了人类是多么的容易形成迷信行为。

达尔文与生命密码读后感800字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达尔文与生命密码》的书,在诙谐的文字和有趣的漫画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达尔文的冒险故事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就如谈家桢所说的:“一个人要是想100%的成功必须付出无比巨大的努力来换龋就像他小时候一样因为在求职与旺盛的年龄所以对周围的许多事情冲忙了好奇心,他的外公是一个木匠,一天看见粗糙的木头在外公的手里经过一道道工序,马上就变成了美观耐用的木制产品,十分的羡慕。于是,便趁着大人不注意拿起了斧子,找了块木料,便学起大人的手势劈了起来。毕竟他消失还是个孩子,一走神,斧子一歪,劈在了左手的大拇指的指甲盖上鲜血马上溢了出来!大哭过后我便缠着外公要学木匠活。他们教会了我敲敲打打、锯锯刨刨。到了后来,我居然能自己设计并设计出像样的木头来。可以说那时我便开始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这个谈家桢小时候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你肯去努力的学习,一定可以得到非凡的收获。这也是谈家桢为什么会取得这样好成绩的最大原因了!
这本书的最大看点便是谈家桢给我们的一个个意义深刻的大道理,这一个个大道理也是从谈家桢生活故事中来的,所以我们要将甚或中的每一件事做得好,还做得非常的漂亮!
2.
读了科普著作《生命的密码》,收获颇多。打开书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印如入眼帘,如“人是谁创造的”、“瓢虫与果蝇”、“二龙抢珠和三八线”等,一共有36个。每个故事都讲述作者的经历的一件事,使我们感到科学在故事中发生,生命就在故事中成长。
虽然都是些故事,却让我们看到了求学、研究、做人的快乐,每个故事仿佛一粒珍珠,串成了一个强大的生命;每一个故事都与科学的发展、国家的荣誉联系一起,好像我们在观看一颗星星时,会欣赏到美丽的天空;随着作者的讲述,读者会一会儿到美国、一会儿又到了英国、苏联,思维周游整个世界,让我们感觉到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不像在读书,倒像是在游览各国。
作者从1909年开始说起,直到1998年,这中间经历了清、民-国、新中国的时代更迭,一本小小的册子,跨越了近100年的时空,让我们了解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知识、科学的不同态度,由此会想到自己在科学面前应做怎样的人?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向科学家那样去观察思考,去反思提高。

为何说遇到厄运,敲一敲木头就能破除厄运?

因为在古代木头是比较厉害的一个东西,早在一些儒家经典著作里就有说过木头可以和神进行沟通,慢慢地,人们传着传着也就有了敲木头可以破除厄运的说法了。

在儒家经典《论语·八佾》里,有这样的记载:“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社”是土地神,古人认为神灵总要借助某种中介,来享受人间的祭品。木质牌位就是中介,被称为神主。夏、商、周分别用松木、柏木、栗木制作神主。人们说了过头话,敲敲木头,是对神主的大不敬。神主就不会将你说的话传递给神灵,你的毒誓或灰心话,就全都作废了。

除此之外,《论语》还记载了仪(今河南兰考县)的地方官拜见孔子之后的感慨:“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得以夫子为木铎。”

木铎,是带木舌的铜铃。古代发布政令时,摇木铎以提醒民众提高觉悟。这句话是说,天下道德沦丧已经很久了,上天将要把孔老夫子作为警醒民众的木铎,当鲁国人的精神导师。

木铎除了警示众人,它的另一个功能是可以沟通天与地、人与神。马王堆西汉一号墓出土的“非衣”图案里,天界两个兽面人身的风神飞廉,分别用绳子拉着一个木铎,使之振响,将天界的声音传递给人间。因此,人们敲打木头,就像敲打木铎的木舌,让它莫开尊口,不要把不吉利的话传递给上天。


为什么说到倒霉事要敲敲木头?

说到倒霉事时有时要说一句“敲敲木头”,是怎么回事?
我也没听过,自己理解可能是,让联想起和尚敲木鱼吧,有种劝慰看破红尘,一切都顺其自然,不要顾虑太多的感觉。呵呵,

鲁豫有约姚明跟陈鲁豫说敲木头是什么意思?

Knock on wood 按字面的意思就是”敲敲木头”, 这个短语是指接触木制的东西可以确保好运、甩掉坏运气。这是一个典型的英语惯用语。例如:I have never been without a job, touch wood!
这个短语的起源和宗教信仰或迷信有些关联。它很可能起源于古代人的一种信念,即碰一碰树木可以驱邪或可以找到保护神,当时人们认为保护神是住在树里面的,特别是橡树。
也有的人认为knock on wood 起源于基督徒发誓或祈祷好运时触摸一个木制十字架的仪式。早期的基督徒认为他们所触摸的正是耶酥殉难的那个十字架。到了后来他们认为只要触摸任何木制十字架或是十字架的一部分,其意义都和触摸耶酥殉难十字架是一样的。
在英国有一个短语意思和knock on wood 一样,这个短语是touch wood 。它最早见于1908年的《威斯敏斯特公报》上。它有可能起源于19世纪英国一种叫做"touch-wood"的游戏。依照游戏规则,触摸到木头的人就可以不被捉到。
Knock on wood 在挪威有一个变体,即knock on the table 。既然在室内很难找到木头,找一件包含木制材料的家具代替木头也就顺理成章了。
本文标题: 敲敲木头研究读后感(敲敲木头 斯金纳的鸽子实验是怎么回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163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家的读后感的主人公(《家》读后感)西游记13到26回读后感800(西游记第13回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