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灌娘突围请救兵的读后感怎么写(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15 19:30: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6

红十八师突围记读后感怎么写,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打开红色记忆》的书,这本书里的故事都是写红军长征时发生的事情。,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那篇...

荀灌娘突围请救兵的读后感怎么写(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的读后感)

红十八师突围记读后感怎么写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打开红色记忆》的书,这本书里的故事都是写红军长征时发生的事情。 其中, 最令人难忘的是那篇 “9名炊事员和一口铜锅” , 这篇文章充分表现了, 红军在万里长征时关爱他人胜过自己, 主要写了:
70多年前, 红三军团某连的炊事员背着一口铜锅踏上了万里征程。 这个连一共有9名炊事员,他们天天跟着部队行军、 打仗, 十分辛苦。 上级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 规定每人只准挑20公斤,可是, 可是他们却打了埋伏, 每个人都挑了30公斤以上。 每当部队途中休息, 炊事员们放下沉重的担子, 用铜锅烧开水给战士们喝;宿营时, 他们又将铜锅架起来, 煮饭给指战员们吃。 他们忙忙碌碌,每夜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在过雪山时, 山那么高, 路那么难走, 部队爬了一天, 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 在途中炊事员看到了一个坐下来休息的人,就连忙走上去喂生姜, 灌辣子水, 把他们拉起来, 但就在抢救战士们的同时, 两名炊事员倒下了, 无论战士们怎么呼唤,都没能把他们唤醒。
进入草地以后, 炊事员们每天晚上都会烧热水, 给大家烫脚。 连队首长, 让他们不要给大家烫脚了,可他们却还是天天给战士们烧水烫脚。
最令人难忘的是炊事班的钱班长。 他总是千方百计的为连队改善生活。 打土豪分到的腌鱼、 腊肉, 自己从来不舍得吃一口,全都留给了战士们。
一次,司务长见他发着高烧, 就让他休息, 他却执意不肯。 司务长拗不过他。只好帮他一起干起来。 不一会儿, 他脸上滚下了黄豆大的汗珠, 有些不对劲,他低声让司务长给他点水喝, 可司务长刚盛好热水, 才发现钱班长已经倒在了地上, 司务长不禁大声哭了起来, 战士们听到了哭声,都跑过来看发生了什么事。 一看钱班长死了, 都哭了起来,各各脱帽致哀。
最后9名炊事员全牺牲了。
在艰苦的长征中,这个连队的战士, 除了战斗减员以外, 没有因饥饿而牺牲的人。 而9名炊事员却因饥饿而死。 他们像是战场上不怕死的英雄。 铜锅是见证者!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荀灌娘单骑闯重围的故事是什么?

  荀灌娘单骑闯重围
  平剧及地方戏剧中都有“荀灌娘突围搬救兵”一出戏,虽然稍嫌渲染夸张,大体仍然不脱离史实的记载,荀灌娘生于晋惠帝元康元年,从小不喜欢读书写字,更与针织女红无缘,却偏爱舞枪弄剑,打拳踢腿,小小的女孩儿家,比男孩子还要狂飚骠顽。她的父母无可奈何,索性顺其天性发展,并聘请名师授武艺。荀灌娘十岁以后已能骑马张弓,一根小银枪更是挥舞的出神入化,俨然就是个小女侠的模样。
  苟灌娘的父亲是被誉为“履孝居忠,无惭往烈”的荀崧,他世袭侯爵,曾任襄阳太守,继擢平南将军,坐镇宛城,都督江北诸军事,后封曲陵公。
  荀崧由襄阳太守调升平南将军,是在晋愍帝建兴元年,当时驻节宛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南阳是一片平原地区,苟蹿娘整天驰骋在广漠的原野上,射飞乌,猎狐免,常常满载而归,城里城外只要一看到一骑骏马奔驰而过,大家就都知道这是荀灌娘,此时论枪如游龙飞虎,论箭已能百步穿杨,父母爱如掌上明珠,满城军民更是交相赞誉,而此时荀灌娘实际上也才十三岁。
  就在荀灌娘十三岁这年,春耕刚过,几万贼兵在匪首杜曾带领下由西域流窜到宛城。当时宛城守军仅有千人,又在青黄不接的时侯,贮存的粮草十分有限,势难长期固守,情况非常危急。
  匪首杜曾原本也是官宦子弟,为奸人构陷而全家遭难,杜曾含冤莫白,竟至挺而走险,初意是为父报仇雪恨,后来却因召募的匪徒成份复杂,渐成骑虎难下之势,骚扰州县,奸淫掳掠,所过之处,庐舍为虚,朝廷连番围剿,于是流窜宛城,想取得这个富庶的地区,作为根据地,休养整备,再图大举。
  荀崧自付城中兵力薄弱,守御尚且不足,更不可能轻言出击,然而长此困守,待至矢尽粮绝又当如何呢?想来想去,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派遣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突围出城,驰往临近的襄阳求救。因为襄阳太守石览,是荀内崧的旧部,这时他驻守襄阳,兵强粮足,雄视一方,只要能发兵前来,必可解救宛城之围。荀崧把自己的计划向文武官员宣示以后,大家虽然十分赞同,但却没有一人愿意担任突围求救的任务。
  荀崧感叹不已,正在一筹莫展的时侯,蓦然间荀灌娘由屏风后转出,朗声说道:“女儿愿往襄阳投书请援!”荀崧大惊,加以拒绝:“满庭文武都不敢担此重任,你一个小小女孩子,如何能够突出重围,又如何能够抵挡贼兵的追杀!”不料荀灌娘却答道:“女儿虽然幼小,但却习得一身武艺,乘敌不备,出其不意,必可突围而出。与具坐以待毙,何不冒险一行。倘能如愿,不仅可以保全城池,买际上也拯救了黎民百性的生命财产,如果不幸为贼兵所阻,顶多也不过是一死而已,同是一死,何不死里求生,冒险一行呢!”
  事实确实如此,荀崧考虑良久又作了一番研究与安排,终于同意了女儿的请求,于是选派了壮士十余人,组织了一支闪电突击队,借着浓浓的夜色作掩护,一涌而出,向襄阳城飞奔而去,马快情急,穿垒而过,贼兵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一队人马消失在黑暗的远方。
  一路奔波,第三天的午后抵达襄阳,襄阳太守石览看到老上司的求救信,又听到荀灌娘的慷慨陈词,对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子甘冒矢石,突出千军万马包围的精神和胆识,不禁大为感动。当即发兵,而且还修书一封垦夜飞驰荆州太守周仿,请他协同出兵解救宛城之围。
  大军赶到,如火如茶的战斗展开,荀灌娘挥舞银枪左冲右突,大获全胜。
  荀崧还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荀薤,小儿子叫荀羡。戏剧中为了加强效果,以便形成强烈的对比,不惜把荀薤、荀羡表演成天生的低能儿,插科打浑,增加笑料,殊为不妥。
  一个人的一生,有一足传者即可俯仰无愧,何况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子,竟能力排众议,突出重围,以其勇毅与纯诚,搬来大军救援,复以奋不顾身的胆识与豪气,连番击杀贼将,获得辉煌的胜利,宛城千千万万的军民赖以保全,整个国家也深受其利,荀灌娘能够名垂千古,实非偶然幸致。
  荀灌娘好象一颗耀眼的慧星,又像是昙花一现般的作了一件轰轰烈烈的壮举,正史上没有提及她尔后的一切,稗官野史中也找不到一点儿蛛丝马迹,甚奇。

荀灌突围救城:成千古佳话

>   在西晋末年的流民起义军中,一些有政治野心的地主官僚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趁机起兵反晋,扩张自己的势力。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荆州一带有个叫杜曾的小官僚,利用流民起义的力量,攻城夺地,发展自己的势力。> >    杜曾曾在西廷任过参军、县令等职。他起初跟随一个名叫胡亢的人,在竟陵(今湖北枣阳东)起兵。后来,杜曾杀了胡亢,兼并胡亢部下,自称南中郎将。他 领导着一批流民,逐渐把势力扩展到了沔阳(今湖北襄樊沔水以北)。他在打败晋荆州刺史陶侃以后,带着人马向沔江边的宛城进发。> >   此时, 驻扎在宛城的晋官名叫荀崧,其手下兵力不多。他见杜曾带兵把宛城团团围住,赶紧召集将领和谋士商量对策。荀崧说:“如今强敌压境,城内缺兵少员,粮草又不 充足,这可如何是好?”众人无言,实在没有办法可想。最后,一谋士上前建议:“将军的老友石览,现在襄阳做太守,何不派人到他那里请救兵?”经谋士一提 醒,荀崧觉得很有道理,就立即提笔写了一封求援信,向石览求救。信写好后,荀崧问:“谁能冲出重围,把这封信送到襄阳去?”问了半天,竟无人敢冒风险接受 这个任务,荀崧无奈,只得把信收好,在厅里来回走。> >   忽然间,从后厅走出来一个梳着一根大辫子的小姑娘。她带着几分稚气,大声说:“爹 爹,女儿愿去!”荀崧抬头望去,竟是自己的小女儿荀灌。他不由叹息着对荀灌说:“你愿去请求救兵当然很好,只是杜曾的军队把城围了好几重,靠你这个弱小的 女孩,如何能突出重围!”荀灌见父亲不放心,连忙说:“爹爹!女儿平日跟将士们练武艺,学会了刀枪弓箭。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冲出重围,去给石览叔叔送信,您 尽管放心。”两旁站立的将领谋士见小小荀灌如此勇敢,如此沉着,不禁暗暗称奇。> >   当年,荀灌仅仅13岁,她喜好读书,尤喜读兵书;还热衷于骑马射箭,舞刀弄枪,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荀崧尽管有些舍不得女儿,但眼下没有别的办法,就答应了她的请求,把求救援兵的重任交给了她。> >    荀灌又转身向在场的人说:“我虽然愿意突围去请救兵,但毕竟年少力弱,光靠我的力量是不行的。诸位叔叔伯伯,谁愿与我同去,请站出来!”将士们被荀灌的 勇敢行为所感动,听荀灌这么说,便纷纷报名,要求同行。荀灌从中挑选了几十个精明强悍的壮士,叫他们先回营准备,约定半夜动身突围,她自己则留下来,单独 跟父亲商量突围的办法。> >   黄昏时分,荀灌与数十位壮士饱餐一顿,随即将作战服装穿戴起来。荀灌用一条丝巾束住长长的秀发,身穿紧身衣衫,处披铁铠,足登战靴,腰间悬挂3尺长剑,走到大厅之上,辞别父样。> >   荀崧见女儿一脸豪气,全身戎装,手握利刃,英资飒爽,不觉又惊又喜,便走上前去叮嘱说:“一路之上,你要小心谨慎。”荀灌回答说:“女儿此去送信,必然有佳音,望父亲早作准备,到时与援军内外夹攻,必破敌军。”说罢,从荀崧手中接过书信,藏入怀中,转身走出大厅。> >   大厅之外,数十位壮士早已准备完毕,手握兵器守侯在门口。荀灌走上前去,高声呼唤:“我们走吧!”众人轰然答应。荀灌命令大家上马,自己也跨上一匹战马,向前奔驰,来到城门边。> >    是日夜晚,月黑风高,荀灌一行人暗暗开了城门,向黑暗中飞驰而去。这时,杜曾还以为宛城指日可破,正在饮酒作乐。荀灌一行离城越来越远,围城的哨兵忽然 发现这一队人影,立刻喊叫着追了过来。荀灌对大家说:“不要恋战,且战且走,只要进了山,他们就没有办法了。”说着,她手举宝刀和敌兵拼杀了起来,边杀边 向前冲去。几十名壮士也一拥而上,打散了敌兵。等杜曾闻讯赶来的时候,荀灌他们早已跑到深山密林里,无影无踪了。> >   荀灌和壮士们冲出敌 人营垒后,马不停蹄,连夜急行军,不久就赶到了襄阳。襄阳太守石览本来是荀崧的部下,他看到年仅13岁的荀灌,竟能突出重围,前来求救,不由得肃然起敬。 石览读过荀崧的来信,又向荀灌了解了一些情况,当即决定亲自带兵去援救荀崧。为了请到更多的救兵,荀灌还以父亲的名义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寻阳太守周访那 里,请求援助。她自己和石览则带着援兵先回宛城。> >   寻阳太守周访得知好朋友荀崧被围,立即派遣儿子周抚带领3000人马,连夜奔赴宛城 援救。周抚的援军还在途中,荀灌和石览的援军已经到达宛城。荀灌把援军到达的消息写成信,绑在箭上,射入城中,城内军民拾得信件,交与荀崧。荀崧正日夜盼 望援兵,见信中说援军已到,不由得大喜。城中民众闻听,也不由得欢呼雀跃。荀崧立刻决定亲自率领人马杀出城去接应。> >   荀崧的兵马从城里勇猛地冲杀出来;荀灌、石览指挥援军从敌人背后奋勇进攻。杜曾的军队同时受到了来自前后两个方向的夹攻,正在指挥兵马分头应战,这时,周访之子周抚率领的3000援兵亦赶到战场,立即投入战斗。> >   杜曾抵挡两支兵马的夹攻已感吃力,见又有援军来到,料定此战已无获胜可能,便立即传令退兵。荀崧、石览、荀灌和周抚三路人马乘势进攻,杜曾被打得大败,只得抛弃辎重,慌忙逃命。荀崧、石览合兵一处,乘胜追杀一阵;然后和周抚胜利会师,收兵入城。> >   当晚,荀崧摆出酒宴庆祝胜利。宴会上,人们谈起荀女突围搬取救兵之事,一致赞扬。从此,荀灌娘突围救城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

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的读后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却说糜芳闻荆州有失,正无计可施。忽报公安守将傅士仁至,芳忙接入城,问其事故。
士仁曰:“吾非不忠。势危力困,不能支持,我今已降东吴。将军亦不如早降。”芳曰:
“吾等受汉中王厚恩,安忍背之?“士仁曰:“关公去日,痛恨吾二人;倘一日得胜而回,
必无轻恕。公细察之。”芳曰:“吾兄弟久事汉中王,岂可一朝相背?”正犹豫间,忽报关
公遣使至,接入厅上。使者曰:“关公军中缺粮,特来南郡、公安二处取白米十万石,令二
将军星夜解去军前交割。如迟立斩。”芳大惊,顾谓傅士仁曰:“今荆州已被东吴所取,此
粮怎得过去?”士仁厉声曰:“不必多疑!”遂拔剑斩来使于堂上。芳惊曰:“公如何斩
之?”士仁曰:“关公此意,正要斩我二人。我等安可束手受死?公今不早降东吴,必被关
公所杀。”正说间,忽报吕蒙引兵杀至城下。芳大惊,乃同傅士仁出城投降。蒙大喜,引见
孙权。权重赏二人。安民已毕,大犒三军。
时曹操在许都,正与众谋士议荆州之事,忽报东吴遣使奉书至。操召人,使者呈上书
信。操拆视之,书中具言吴兵将袭荆州,求操夹攻云长;且嘱勿泄漏,使云长有备也。操与
众谋士商议,主簿董昭曰:“今樊城被困,引颈望救,不如令人将书射入樊城,以宽军心;
且使关公知东吴将袭荆州。彼恐荆州有失,必速退兵,却令徐晃乘势掩杀,可获全功。”操
从其谋,一面差人催徐晃急战;一面亲统大兵,径往洛阳之南阳陵坡驻扎,以救曹仁。
却说徐晃正坐帐中,忽报魏王使至。晃接入问之,使曰:“今魏王引兵,已过洛阳;令
将军急战关公,以解樊城之困。”正说间,探马报说:“关平屯兵在偃城,廖化屯兵在四
冢:前后一十二个寨栅,连络不绝。”晃即差副将徐商、吕建假着徐晃旗号,前赴偃城与关
平交战。晃却自引精兵五百,循沔水去袭偃城之后。且说关平闻徐晃自引兵至,遂提本部兵
迎敌。两阵对圆,关平出马,与徐商交锋,只三合,商大败而走;吕建出战,五六合亦败
走。平乘胜追杀二十余里,忽报城中火起。平知中计,急勒兵回救偃城。正遇一彪军摆开,
徐晃立马在门旗下,高叫曰:“关平贤侄,好不知死!汝荆州已被东吴夺了,犹然在此狂
为!”平大怒,纵马轮刀,直取徐晃;不三四合,三军喊叫,偃城中火光大起。平不敢恋
战,杀条大路,径奔四冢寨来。廖化接着。化曰:“人言荆州已被吕蒙袭了,军心惊慌,如
之奈何?”平曰:“此必讹言也。军士再言者斩之。”
忽流星马到,报说正北第一屯被徐晃领兵攻打。平曰:“若第一屯有失,诸营岂得安
宁?此间皆靠沔水,贼兵不敢到此。吾与汝同去救第一屯。”廖化唤部将分付曰:“汝等坚
守营寨,如有贼到,即便举火。”部将曰:“四冢寨鹿角十重,虽飞鸟亦不能入,何虑贼
兵!”于是关平、廖化尽起四冢寨精兵,奔至第一屯住扎。关平看见魏兵屯于浅山之上,谓
廖化曰:“徐晃屯兵,不得地利,今夜可引兵劫寨。”化曰:“将军可分兵一半前去,某当
谨守本寨。”
是夜,关平引一枝兵杀入魏寨,不见一人。平知是计,火速退时,左边徐商,右边吕
建,两下夹攻。平大败回营,魏兵乘势追杀前来,四面围住。关平、廖化支持不住,弃了第
一屯,径投四冢寨来。早望见寨中火起。急到寨前,只见皆是魏兵旗号。关平等退兵,忙奔
樊城大路而走。前面一军拦住,为首大将,乃是徐晃也。平、化二人奋力死战,夺路而走,
回到大寨,来见关公曰:“今徐晃夺了偃城等处;又兼曹操自引大军,分三路来救樊城;多
有人言荆州已被吕蒙袭了。”关公喝曰:“此敌人讹言,以乱我军心耳!东吴吕蒙病危,孺
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
言未毕,忽报徐晃兵至。公令备马。平谏曰:“父体未痊,不可与敌。”公曰:“徐晃
与吾有旧,深知其能;若彼不退,吾先斩之,以警魏将。”遂披挂提刀上马,奋然而出。魏 军见之,无不惊惧。公勒马问曰:“徐公明安在?”魏营门旗开处,徐晃出马,欠身而言
曰:“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
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公曰:“吾
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儿耶?”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
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
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公大怒,亦挥刀迎之。战八十余合,公虽武艺绝伦,终
是右臂少力。关平恐公有失,火急鸣金,公拨马回寨。忽闻四下里喊声大震。原来是樊城曹
仁闻曹操救兵至,引军杀出城来,与徐晃会合,两下夹攻,荆州兵大乱。关公上马,引众将
急奔襄江上流头。背后魏兵追至。关公急渡过襄江,望襄阳而奔。忽流星马到,报说:“荆
州已被吕蒙所夺,家眷被陷。”关公大惊。不敢奔襄阳,提兵投公安来。探马又报:“公安
傅士仁已降东吴了。”关公大怒。忽催粮人到,报说:“公安傅士仁往南郡,杀了使命,招
糜芳都降东吴去了。”
关公闻言,怒气冲塞,疮口迸裂,昏绝于地。众将救醒,公顾谓司马王甫曰:“悔不听
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因问:“沿江上下,何不举火?”探马答曰:“吕蒙使水手尽
穿白衣,扮作客商渡江,将精兵伏于□□之中,先擒了守台士卒,因此不得举火。”公跌足
叹曰:“吾中奸贼之谋矣!有何面目见兄长耶!”管粮都督赵累曰:“今事急矣,可一面差
人往成都求救,一面从旱路去取荆州。”关公依言,差马良、伊籍赍文三道,星夜赴成都求
救;一面引兵来取荆州,自领前队先行,留廖化、关平断后。却说樊城围解,曹仁引众将来
见曹操,泣拜请罪。操曰:“此乃天数,非汝等之罪也。”操重赏三军,亲至四冢寨周围阅
视,顾谓众将曰:“荆州兵围堑鹿角数重,徐公明深入其中,竟获全功。孤用兵三十余年,
未敢长驱径入敌围。公明真胆识兼优者也!”众皆叹服。操班师还于摩陂驻扎。徐晃兵至,
操亲出寨迎之,见晃军皆按队伍而行,并无差乱。操大喜曰:“徐将军真有周亚夫之风
矣!”遂封徐晃为平南将军,同夏侯尚守襄阳,以遏关公之师。操因荆州未定,就屯兵于摩
陂,以候消息。却说关公在荆州路上,进退无路,谓赵累曰:“目今前有吴兵,后有魏兵,
吾在其中,救兵不至,如之奈何?”累曰:“昔吕蒙在陆口时,尝致书君侯,两家约好,共
诛操贼,今却助操而袭我,是背盟也。君侯暂驻军于此,可差人遗书吕蒙责之,看彼如何对
答。”关公从其言,遂修书遣使赴荆州来。
却说吕蒙在荆州,传下号令:凡荆州诸郡,有随关公出征将士之家,不许吴兵搅扰,按
月给与粮米;有患病者,遣医治疗。将士之家,感其恩惠,安堵不动。忽报关公使至,吕蒙
出郭迎接入城,以宾礼相待。使者呈书与蒙。蒙看毕,谓来使曰:“蒙昔日与关将军结好,
乃一己之私见;今日之事,乃上命差遣,不得自主。烦使者回报将军,善言致意。”遂设宴
款待,送归馆驿安歇。于是随征将士之家,皆来问信;有附家书者,有口传音信者,皆言家
门无恙,衣食不缺。
使者辞别吕蒙,蒙亲送出城。使者回见关公,具道吕蒙之语,并说:“荆州城中,君侯
宝眷并诸将家属,俱各无恙,供给不缺。”公大怒曰:“此奸贼之计也!我生不能杀此贼,
死必杀之,以雪吾恨!”喝退使者。使者出寨,众将皆来探问家中之事;使者具言各家安
好,吕蒙极其恩恤,并将书信传送各将。各将欣喜,皆无战心。
关公率兵取荆州,军行之次,将士多有逃回荆州者。关公愈加恨怒,遂催军前进。忽然
喊声大震,一彪军拦住,为首大将,乃蒋钦也,勒马挺枪大叫曰:“云长何不早降!”关公
骂曰:“吾乃汉将,岂降贼乎!”拍马舞刀,直取蒋钦。不三合,钦败走。关公提刀追杀二十余里,喊声忽起,左边山谷中韩当领军冲出,右边山谷中周泰引军冲出,蒋钦回马复战,
三路夹攻。关公急撒军回走。行无数里,只见南山冈上人烟聚集,一面白旗招*,上写“荆
州土人”四字,众人都叫本处人速速投降。关公大怒,欲上冈杀之。山崦内又有两军撞出:
左边丁奉,右边徐盛;并合蒋钦等三路军马,喊声震地,鼓角喧天,将关公困在核心。手下
将士,渐渐消疏。比及杀到黄昏,关公遥望四山之上,皆是荆州土兵,呼兄唤弟,觅子寻
爷,喊声不住。军心尽变,皆应声而去。关公止喝不住,部从止有三百余人。杀至三更,正
东上喊声连天,乃是关平、廖化分两路兵杀入重围,救出关公。关平告曰:“军心乱矣,必
得城池暂屯,以待援兵。麦城虽小,足可屯扎。”关公从之,催促残军前至麦城,分兵紧守
四门,聚将士商议。赵累曰:“此处相近上庸,现有刘封、孟达在彼把守,可速差人往求救
兵。若得这枝军马接济,以待川兵大至,军心自安矣。”
正议间,忽报吴兵已至,将城四面围定。公问曰:“谁敢突围而出,往上庸求救?”廖
化曰:“某愿往。”关平曰:“我护送汝出重围。”关公即修书付廖化藏于身畔。饱食上
马,开门出城。正遇吴将丁奉截往。被关平奋力冲杀,奉败走,廖化乘势杀出重围。投上庸
去了。关平入城,坚守不出。
且说刘封、孟达自取上庸,太守申耽率众归降,因此汉中王加刘封为副将军,与孟达同
守上庸。当日探知关公兵败,二人正议间,忽报廖化至。
封令请人问之。化曰:“关公兵败,现困于麦城,被围至急。蜀中援兵,不能旦夕即
至。特命某突围而出,来此求救。望二将军速起上庸之兵,以救此危。倘稍迟延,公必陷
矣。”封曰:“将军且歇,容某计议。”
化乃至馆驿安歇,专候发兵。刘封谓孟达曰:“叔父被困,如之奈何?”达曰:“东吴
兵精将勇;且荆州九郡,俱已属彼,止有麦城,乃弹丸之地;又闻曹操亲督大军四五十万,
屯于摩陂:量我等山城之众,安能敌得两家之强兵?不可轻敌。”封曰:“吾亦知之。奈关
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视而下救乎?”达笑曰:“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
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
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
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
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封曰:“君言虽是,但以何词却
之?”达曰:“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封从其言。次日,
请廖化至,言此山城初附之所,未能分兵相救。化大惊,以头叩地曰:“若如此,则关公休
矣!”达曰:“我今即往,一杯之水,安能救一车薪之火乎?将军速回,静候蜀兵至可
也。”化大恸告求,刘封、孟达皆拂袖而入。廖化知事不谐,寻思须告汉中王求救,遂上马
大骂出城,望成都而去。
却说关公在麦城盼望上庸兵到,却不见动静;手下止有五六百人,多半带伤;城中无
粮,甚是苦楚。忽报城下一人教休放箭,有话来见君侯。公令放入,问之,乃诸葛瑾也。礼
毕茶罢,瑾曰:“今奉吴侯命,特来劝谕将军。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将军所统汉上九
郡,皆已属他人类;止有孤城一区,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危在旦夕。将军何不从瑾之言,
归顺吴侯,复镇荆襄,可以保全家眷。幸君侯熟思之。”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
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
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
战!”瑾曰:“吴侯欲与君侯结秦晋之好,同力破曹,共扶汉室,别无他意。君侯何执迷如
是?”言未毕,关平拔剑而前,欲斩诸葛瑾。公止之曰:“彼弟孔明在蜀,佐汝伯父,今若
杀彼,伤其兄弟之情也。”遂令左右逐出诸葛瑾。瑾满面羞惭,上马出城,回见吴侯曰:
“关公心如铁石,不可说也。”孙权曰:“真忠臣也!似此如之奈何?’吕范曰:“某请卜
其休咎。”权即令卜之。范揲蓍成象,乃“地水师卦”,更有玄武临应,主敌人远奔。权问
吕蒙曰:“卦主敌人远奔,卿以何策擒之?”蒙笑曰:“卦象正合某之机也。关公虽有冲天
之翼,飞不出吾罗网矣!”正是:龙游沟壑遭虾戏,凤入牢笼被鸟欺。

荀灌娘剧情介绍

荀灌娘的剧情简介 :《荀灌娘》为京戏传统式曲目,东晋时杜曾围住武汉。郡守荀崧女灌娘突出重围去请救兵,找来石览及荆州刺史周鲂进兵救场。后经陶侃商谈,灌娘与周鲂的儿子结婚。《荀灌娘》一名《奇女福》。荀慧生表演,1959年编演。1960年赵燕侠又改写表演。

平剧及地方戏剧里都有“荀灌娘突出重围搬救兵”一出戏,尽管稍嫌3D渲染浮夸,大致依然不摆脱历史事实的记述。

荀灌娘生于晋惠帝元康年间,自小不太喜欢念书写毛笔字,更与针织品女红没缘,却钟爱舞枪弄剑,练拳蹬脚,小小小姑娘家,比男孩儿还需要狂飚骠顽。她的爸爸妈妈万般无奈,索 性顺其本性发展趋势,并聘用优秀教师授武功。

荀灌娘十岁之后已能骑着马张弓,一根小银枪也是挥动得炉火纯青,俨然是个小侠女的样子。

本文标题: 荀灌娘突围请救兵的读后感怎么写(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063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十万个为什么小故事读后感100字(《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100字)墨菲定律读后感800字(《墨菲定律》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