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的如何变老读后感(读罗素《论老之将至》)

发布时间: 2024-06-11 17:49: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0

罗素自传读后感请各位帮帮忙吧,急需一篇罗素自传的读后感,谢谢!!!对罗素的关注源于对哲学的朦胧兴趣,很久以前就有想法想了解西方的哲学发展历程,一...

罗素的如何变老读后感(读罗素《论老之将至》)

罗素自传读后感

请各位帮帮忙吧,急需一篇<<罗素自传>>的读后感,谢谢!!!
对罗素的关注源于对哲学的朦胧兴趣,很久以前就有想法想了解西方的哲学发展历程,一个偶然的机会拿到了《西方哲学史》这套书,这本书的作者正是伯特兰·罗素,苦于对西方哲学了解的甚少,恐难以读懂,所有便想到寻找罗素的传记阅读。这便是我阅读《罗素自传》的初始目的。

作为传记,这是我看见的一部最长的自传,共分三卷本。罗素的一生,95年的历程差不多纵贯了一个世纪,在他临去逝前的第七年,也就是1960年完成了这本个人的自传。在他的一生里,经历了人类最动荡的历史时期。我常想是不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亲身经历,造就了历史上的罗素?

95岁的生命历程,造就了传奇的一生。贵族家庭的出身,但一生的历程也是跌宕起伏,曾经有过自杀的想法,也经历过飞机失事的危险,有过牢狱的经历,婚姻上四次的变故,所有的这些从生活到情感,他的经历应该比任何人都丰富,所以,才能有晚年的从容和淡定,才能有他对这个世界和人生的最为独树一帜的看法。

早年的罗素致力于数学的研究,曾经有《数学原理》的重要论著,中年以后致力于哲学研究,也许是因为早期的数学研究经历,所以,他成了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因为他的哲学思想基于数学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所以,他写下的文字对于自然科学知识贫乏的人阅读起来很是费力,尽管是个人的传记,我个人阅读这套书的时候就是这个感受。加上这部传记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其中穿插了大量的私人交往的信件,有些时候需要搞清楚他及与他交往的那些人的历史背景,所以,就更是感到费力。

罗素不简单是一个学者式的哲学家,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他的晚年更致力于政治活动,倡导和主张和平,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他利用自己的影响,为世界的和平奔走呼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阅读这部书的感受,很多的地方都是不够清晰的,一定是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的心灵。但对于他作为一个父亲的感受和体验,我是真切的强烈的感受到了,甚至是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能理解一个五十多岁的父亲的感受,更能理解一个拥有了对人类、世界和人生独特理解的自己的思想的父亲的内心感受,那是一种期待,一种生命大爱得以延续的期待,这种期待绵延无期……

第一卷讲述的是1872年到1914年,罗素的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青少年时代,他最初的婚姻(22岁与爱丽丝结婚)和写作《数学原理》一书的背景,共42年的生命历程。

第二卷讲述的是1914年到1944年42岁到72岁30年间的生活,介绍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和平主义立场,他的第二次婚姻(1926年9月27日54岁时,与多拉结婚),他对苏联的态度,他在中国的经历和与中国各界的交往,以及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滞留美国讲学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第三卷记叙了罗素在1944年至1967年从72岁到95岁23年间的生活,其中介绍了他反对核武器试验、防止核战争、解决世界争端、参加和平抵抗活动等一系列事件,体现了他和平主义主张,还描述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90岁寿庆活动的热烈场面,介绍了他发起成立基金会等有关情况。

这部书对于哲学有兴致的人,还是与必要了解和阅读的,因为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不能缺少的人物。

罗素:如何看待老之将至

How to grow old(论变老)是波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的一篇著名的演讲稿,其主题围绕如何看待变老这件事,以及变老了的我们应该怎么做。读起来颇有深意,值得回味,一下是文章的一些摘选。

他对如何不变老提出了一些建议,在开头当然少不了幽默:

他建议, 最好选择朝气并且晚死的祖先,才能保证自己也能长寿。 (笑)

他提到了自己活到92岁的祖母,跟爱德华•吉本(英国近代杰出历史学家)是好朋友。她曾有9个孩子,另有一个夭折和一个流产;丈夫死后,她投身于妇女教育和医疗事业,创办了自己的学院。 她曾说:“天啊,我有着足足72个外孙,如果我天天生怕他们中的哪一个离开的话,我岂不是每天都活得郁郁寡欢了。”

80岁之后,她的睡眠变差,于是她养成了半夜流行科学杂志的习惯,那时她已经没有时间注意到自己变老了。

罗素认为, 人是不能活在过去的回忆,不应被过去的遗憾和朋友逝去的悲哀牢牢困住。一个人的思想应该是引导向未来的,关注的也应该是未完成的事情。 虽然要做到如此真的不容易,但 我们要忘记过去的不堪,也不要把过去太当真。

罗素说, 当年轻人长大了就会想过自己的生活,而长辈们就不应该把自己的情感寄付在孩子身上,因为他们再也不是当初嗷嗷待哺的婴儿了, 而长辈也没有必要一举一动都监视着他们,他们需要自己的生活,而老年人也是。虽然对年轻人感兴趣是好事, 但老人的兴趣更应该是通过深思冥想,变得更沉稳,更成熟,并且最重要的,变得博爱。

因为老年人普遍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这无疑大大地提高投入兴趣领域的成效,无需给自己很大压力,就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真理。 没有了广泛的兴趣爱好,人的精神就会变得空洞,就自然地放在牵挂孩子身上。

因此, 他提到没有必要花很大的精力劝说年轻人不要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相信你,而是犯错误其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他们做了,犯过一次错误,就自然会懂得了。况且无论老人们是否继续给他们提供物质帮助,都不要指望他们有多乐意陪伴你。

年轻人害怕死亡是正常的,因为他们会担心死亡夺走了生活给予的美好东西;但是老年人在经历了一生的喜怒哀乐,做完了人生应该做的事情之后,就没有必要害怕死亡了。 更何况,死亡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无论再怎么担心害怕,它还是会降临。

对罗素而言,克服死亡恐惧最好的办法是 让自己兴趣变得更广泛,从而一点点地消除自己作为个体的自我障碍,让自己的生命融入大众的生活。 在这里,他还使用了一个比喻:

老年人以这种心态看待自己生活的话,他就不会害怕死亡,因为他关心的东西会一直延续。并且随着活力减退和疲倦感增多,反而会接受长眠这样的想法。

知道自己未竟的事业会有人来延续,知道自己已经尽力完成了能做的一切,不也感到很欣慰吗?

谈谈罗素的《中国问题》读后感有哪些?

在《中国的未来》一文中,罗素认为中国要想真正达到稳固坚定的境地需要工业的制度和民主的政治。工业的制度保证中国经济的发展,消除物质上的匮乏,解放劳动力,为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民主的政治是实现个人自由发展的平台。资本主义制度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资本主义制度却对自由之路不断束缚摧残,阶级矛盾一直存在,和平事业困难重重。民主的制度是要保证社会的正义。

《罗素快乐智慧书》读后感500字

  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先后执教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在哲学、数学等方面的精深造诣和突出成就使他成为20世纪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的思想大师,并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罗素快乐智慧书》读后感。罗素一生著述极多,其中最著名的著作有《哲学问题》、《哲学原理》、《西方哲学史》、《西方的智慧》、《心的教育》等。作为一个哲学家,罗素的著作博大精深,充满了睿智与温馨。爱因斯坦曾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读后感《《罗素快乐智慧书》读后感》。”这是非常好的一本书,特别是对生存在现在社会身心俱累到很难再感受到快乐的.人们,我们或许拥有前人无与伦比优越的物质条件,心灵却失去生机,而且罗素是最喜欢的哲学家,因为他是数学家;因为数学即哲学。第一次读的时候是很喜欢的,觉得有一个人在讲你心里的话。然后,你会发现,那些概念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逻辑的...东西都解决不了现实的东西。最后,只剩下直觉和下意识,和一句“我的世界观不因任何人而坍塌”。念念不忘快乐的智慧,只有智慧才有快乐,只有智者才会有快乐的权利,虽然外国的历史不像中国那样的源远流长,不过,他们也从另一个角度来阐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打开另一扇窗看世界!

幸福之路-罗素-读后感

罗素是英国的哲学家,数学逻辑家,作家,诺贝尔文学奖。活到1970年,98岁。

幸福之路值得一看。为什么不幸福,能否获得幸福的人生,罗素给出了质朴的答案。

幸福是快乐的集合,不是短暂的激情而是持久的平静和满足。

人不幸福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世界观、错误的伦理观和错误的生活习惯导致。不幸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自我厌恶,一种是自我沉溺。自我沉溺又有三种形式:畏罪狂、自恋狂、自大狂。我认为自我厌恶罪不可恕,上帝只救自救之人。如果自己都厌恶自己,没有人能更好地拯救你,让你实现幸福的人生。

认为宇宙的本质是苦,是一种拜伦式痛苦。聪明人会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尽情快乐,一旦他发现对宇宙的思考会让他过于痛苦时,就会思考别的问题。而一旦有拜伦式的痛苦,也就与幸福很难沾边了,认为吃饭无聊的人就是拜伦式痛苦的牺牲品。

如果错认为人生就是无休止的竞争,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那也离悲苦不远。现代生活之所以会强调竞争,主要是文明标准的普遍衰败。教育是培养享受的能力。而现在很少有人有时间去关注大自然的内在美和莎士比亚著作的内涵。

烦闷、疲劳、嫉妒是幸福的三大杀手。生活平静是伟人的特质。康德、达尔文和马克思的生活都归于平静。幸福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平静的生活,因为真正的快乐只能常驻在平静的环境里。单纯的疲劳往往可以成为幸福的原因之一,精神的疲劳容易让人心力交瘁。消除疲劳忧虑的关键是保证睡眠和健康。除此之外,要有固定的真空放松时间,如果知道我们焦虑的事情不重要,就会大大减少我们的焦虑,方法之一就是注视思考他,直到完全熟悉他为止。(罗兰夫人,不自由毋宁死。)如果要避免孩子的嫉妒之情,那么一定注意父母要对孩子绝对公平,慈爱。(有关性的早期道德教育一定是有害的。尊重孩子,让其自信。)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因为别人有的东西而放下自己的快乐。如果真正消除嫉妒之心,那么就是从思维上、心胸上去看透世间的本质,超越自我。真正让人满意的幸福,都是伴随着充分运用我们的官能、充分认识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而来的。

预防被虐狂,也是需要重点注意的。如何预防?1.不要认为自己多高尚。2.不要认为自己多牛逼。3.不要认为别人很在意你。4.不要幻想别人会怎么伤害你。一句话,一定要尽可能去低估自己。

那么我们还可以快乐、幸福吗?获得幸福的基本原则,首先是满足道德约束下的本能需求。比如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能给大多数人带来快乐。做父母的快乐要多过其他任何快乐。其次是不要让自己太过悠闲。认真对待工作和生活,既要创造价值,也要有闲情逸致。睁眼看待整个缤纷的世界,置身其中,体味世界宇宙的丰富多彩,切忌井底之蛙。还有就是不要过于自负,要尽可能低估自己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保证健康和睡眠,消除疲劳,获得能量,焕发精神。如果能有一些游戏,也不无裨益,这是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创造力的一种方式。

坚信某事也是幸福的源泉之一。比如坚信佛教,可以度化自己,进入极乐世界。真正的幸福快乐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依赖于对人对物的善意的兴趣。

明智地度过闲暇时光的能力是文明的终极产物。百无聊赖比百般忙碌要痛苦。因此要认真工作、创业,提高技能,建设性地去创造价值,(知识的价值巨大)从而获得满足的幸福。但是也应该有闲情逸致。非常关心自己工作的人往往会陷入狂热的危险。一个明智地追求快乐的人是会在其赖以生存的核心兴趣之外让自己拥有很多附带的兴趣的。

中庸之道很值得称道。

显然幸福不幸福一部分取决于外部环境,一部分取决于自身因素。不快乐的人有不快乐的信仰,而快乐的人会有一种快乐的信仰。快乐的人会实实在在地生活,他们有着自由的情爱和广泛的兴趣,他们靠这些情爱和幸福锁定自己的幸福,而他们幸福的事实又让他们成为其他很多人的兴趣和情爱目标。

其实,我们都有幸福的权力和能力,只是是否捕捉到了而已?
本文标题: 罗素的如何变老读后感(读罗素《论老之将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992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负起知识的责任读后感(谈谈你自己对于“知识的责任”的看法)艾青诗选思考读后感(艾青诗选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