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切读后感(《耻·库切》原文|读后感|赏析)

发布时间: 2024-06-10 22:03: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0

《耻·库切》原文|读后感|赏析,【作品提要】,52岁的戴维·卢里是南非开普敦技术大学文学与传播学教授。他结过两次婚,有个女儿,但不在身边,所...

库切读后感(《耻·库切》原文|读后感|赏析)

《耻·库切》原文|读后感|赏析

【作品提要】

52岁的戴维·卢里是南非开普敦技术大学文学与传播学教授。他结过两次婚,有个女儿,但不在身边,所以他单身一人住在公寓里。他每周四下午会与一名叫索拉娅的 *** 待上90分钟。一天,他在街上无意间碰到索拉娅和她的两个儿子。从此,她便从卢里的生活中消失了。

出于情欲的诱惑,他 *** 了自己的学生梅拉妮。事发后,卢里丢掉了教职,来到农场,投奔他的女儿露茜。他不仅要努力与女儿沟通,也要与他以前根本就看不起的人共事,干他以前嗤之以鼻的事。与此同时,他还尝试着写那酝酿已久的歌剧——《拜伦在意大利》。

但是,厄运又一次降临。露茜遭到三个黑人 *** ,其中一人居然还是未成年的男孩。在 *** 过程中,卢里被暴徒浇上酒精烧伤。让他无法理解的是他女儿对这件事的态度: 露茜认为施暴者不单单是发泄 *** ,还是在发泄种族仇恨。于是她放弃与凶手抗争,准备生下施暴者的孩子,甚至宁愿成为黑人雇工的小老婆,以求留在这块“晦暗之乡”。

【作品选录】

一个星期三。他起得很早,可露茜在他之前就已经起床了。他发现她正看着水池里的几只野鸭。

“真可爱,不是吗?”她说道。“它们每年都回来。同样的三只。它们能来我这里,我觉得自己真是很幸运。竟然被它们选中了。”

三个。这倒可能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他、露茜、梅拉妮。或者是他、梅拉妮、索拉娅。

两人在一起吃了早饭,然后带着两条道勃曼狗出去遛遛。

“你觉得能在这里,在这个地方生活下去吗?”露茜猛不丁地这样问道。

“为什么?你是不是想雇个新的护狗员?”

“不是。我可没那么想。不过你肯定能在罗德大学找个职位什么的——你在那里一定有些熟人,再不然就在伊丽莎白港。”

“没有,露茜。我已经没人要了。我走到哪里,这丑闻就会跟到哪里,粘在身上弄不掉。不行。即使我要找份工作,也得是那种不太招人耳目的事,比方说记账员啦,护狗员啦什么的。”

“可你要是想堵住散布丑闻的人的嘴,难道就不应该站起来为自己洗刷名声吗?你一味地藏藏掖掖,闲言碎语不就更厉害了?”

露茜小时候说话不多,很少出头,对他只是观察,却从来——据他自己看——不作评判。现在,到了二十五六岁上,她开始表现出不同了。护养狗,忙菜园,看星相书,穿没有性别特征的衣服。这每一个现象,他都感觉是一份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目的的独立宣言。同时也是与男性世界决裂的宣言。过自己的生活。走出他的阴影。很好!他完全同意!

“难道你觉得我就是这么做的吗?”他说道。“逃离犯罪现场?”

“反正你撤退了。从实际上看,这有什么区别?”

“你没有说到点子上,亲爱的。你要我做的事是根本做不成的。我们这时代做不成。即使我设法去做,没人会听我的。”

“你说得不对。就算你如你自己所说,是什么道德恐龙,总还会有人好奇,想听听恐龙说话呢。我就算一个。你到底做了什么!说出来听听嘛。”

他迟疑了。她是想让他吐出更多的隐秘事情吗?

“我的事情起因于欲望的权力问题,”他说道。“起因于甚至一只小鸟也会因此而颤抖的神。”

在想象中,他似乎看见自己在那女孩子的屋子里,在她的卧室里,屋外大雨瓢泼,屋角里的那只暖炉散发出一阵阵煤油气味,他跪在她身边,一件一件地脱着她的衣服,而她的双臂则像个死人似的直挺挺地伸展着。那时候,我就是爱神伊洛丝的侍从: 这是他一直想说的话,可他难道就真如此厚颜 *** ?那是神附我身的作为。还真有脸这么说!可这绝不是撒谎,绝不全是撒谎。在这整个糟糕透顶的事情中,还是隐隐有一点高洁的东西,努力地想表现出来。要是他早知道这段情分如此之短有多好!

他再次试着把话说清楚,于是放慢了速度,“你小时候,我们还住在肯尼沃斯,隔壁的那家养着条狗,一条金毛寻物狗。我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

“隐约还记得一点。”

“那是条公狗。附近只要来了条母狗,它就会激动起来,管也管不住,狗的主人就按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原理,每次给它一顿打。就这么一直打下去,最后那可怜的狗都糊涂了。后来它一闻到母狗的气味,就耷拉着耳朵,夹着尾巴,绕着院子猛跑,哼呀哼的就想找地方躲起来。”

他停住不说了。“我还是没听出问题来,”露茜说。是啊,问题到底在哪里?

“我对这样的情形感到十分沮丧,是因为这其中有点很卑鄙的东西。我觉得,狗要是做了像咬碎你的拖鞋一类的事情,要打要罚完全应该。可它的情欲是另外一回事。按自己的本能行事就得受惩罚,这样的正义没有一种动物能接受。”

“所以就应当允许男的随意按自己的本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没有人去管束一下?这故事是不是这个意思?”

“不,这不是故事的意思。我说肯尼沃斯的那件事很卑鄙,是因为那可怜的狗后来竟然讨厌起自己的本性来。再也不要人去揍它了。它随时会惩罚自己。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恐怕最好就是一枪把它给处理了。”

“或者给它治治。”

“也许吧。可从最深层说,我看它可能还是宁愿吃枪子。它也许宁肯选择死,也不接受其他的选择: 违背自己的天性,还要在起居室里度过余生,整天东转转,西转转,叹叹气,嗅嗅猫,养得肥肥胖胖的。”

“戴维,你是不是老有这样的感觉?”

“不,不总是有。有时候我的感觉正好相反,觉得欲望这种负担,我们没有它也完全可以活得很好。”

“我得说,”露茜插话道,“我自己也倾向于这样的观点。”

他等她顺着话题说下去,可她没有。“咱们回到先前的话题吧,”她说道,“不管怎么说,出于安全考虑,你让人撵走了。你的同事们可以重新呼吸舒畅,而替罪羊却在荒野里游荡。”

这是一句断语?还是一个问题?她真相信他仅仅是只替罪羊吗?

“我觉得寻找替罪羊并不是最好的说法,”他小心翼翼地说下去。“在实际生活中,凡是要寻找替罪羊的时候,背后总有宗教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把全城的罪孽架在一只羊的背上,把它撵出城去,全城人因此得救。这么做能起作用,是因为人人都明白那些典仪该如何去理解,包括其中的神。后来,神死了,突然之间,人们得在没有神助的情况下清除城里的罪孽。没有了象征的手法,人们只好求助于实际的行动。因此就产生了审查制度,是罗马意义上的审查制度,其口令就是监视: 一切人监视一切人。抽象的清除被实际的清除取而代之。”

他自己都不知道说到什么地方了;他是在说教。“不管怎么说,”他像在做总结似的说道,“同城市告别之后,我在荒野里干起了什么呢?给狗做护理。给一个会做 *** 和安乐死手术的女人打下手。”

听到这里,露茜笑了起来。“你是说贝芙?你说贝芙也是让你感到压抑的原因之一?贝芙可崇敬你了!你是个大教授。她过去可从来没见过老派的教授。当你的面,她吓得要死,生怕犯个什么语法错误。”

小路上有三个人迎面走来,或者说是两个大人,一个小孩。他们像乡下人那样迈着大大的步子,走得很快。走在露茜身边的狗放慢了脚步,浑身的毛竖了起来。

“我们该觉得心慌吗?”他喃喃道。

“我也不知道。”

她抽紧了狗脖子上的皮绳。那三个人说着就到了他们跟前。一个点头,一声招呼,大家擦肩而过。

“是什么人?”他问。

“我从来没见过他们。”

两人走到了农场的尽头,便折身返回,那几个陌生人已不见踪影了。

离家不远时,他们听见笼子里的狗在喧闹。露茜加快了脚步。

那三个人就在那里恭候着他们。两个大人站在稍靠后一点的地方,那男孩站在笼子边,边对着笼里的狗嘘嘘,边朝它们做着威吓的手势。愤怒的狗又吠又叫。露茜身边的狗想挣脱皮绳。甚至那条似乎已被他认养的老母狗,也在低声吼叫。

“佩特鲁斯!”露茜喊了一声。可不见佩特鲁斯的影子。“别惹那些狗!”她高声嚷着。“咳!”

男孩赶紧跑回去和两个大人站在一起。男孩长着一张扁平脸,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两眼透着贪婪的光芒。他身穿一件印着花朵图案的衬衫,套着宽松的裤子,头戴一顶黄色的太阳帽。两个大人都套着工作服。个子稍高一点的那个相貌英俊,英俊得有些让人吃惊,额头高高,颧骨突出,鼻孔十分的宽大。

一见露茜,狗都安静了下来。她打开第三个笼子,把这两条道勃曼狗放了进去。他暗想,这么做可够勇敢的,可是不是聪明之举呢?

她问那两个大人,“你们要干什么?”

那年轻一点的说,“我们要打个电话。”

“为什么要打电话?”

“他的姐姐”——说着他用手胡乱往身后面一指——“出事了。”

“出事了?”

“对,很糟糕的事。”

“什么样的事?”

“孩子。”

“他姐姐要生孩子了?”

“对。”

“你们从哪里来?”

“埃拉斯穆斯克拉。”

他和露茜交换了一下眼色。埃拉斯穆斯克拉,那是在保留林深处的一个小村庄,没有电,没有电话。这么说有点道理。

“你们干吗不在护林站打?”

“那地方没人。”

“你别进去,”露茜朝他悄声说道,接着问那男孩,“要打电话的是哪个?”

男孩指指那高个子的英俊男人。

“进来吧,”她说着打开了后门进了屋。那高个子男人跟着进去了。过了一会儿,第二个男人把他往边上一推,也进了屋。

他立刻就感到: 不对劲。“露茜,快出来!”他喊了起来,可一时不知道该跟着进去,还是在这里看着这男孩。

屋子里什么声音也没有。“露茜!”他又喊了一遍,正要冲进屋去,只听得门闩咔嗒一声给推上了。

“佩特鲁斯!”他竭尽全力高声喊着。

那男孩一转身,拼命地朝前门跑去。他立刻松开那条母狗的皮绳。“追上他!”他一声大喊。母狗拖着笨重的步子赶了上去。

他在屋子前面赶上了他们。那男孩拾起一捆豆秸秆,用它把狗拦在一边。“嘘——嘘——嘘!”他边喘着粗气边挥舞着秸秆。狗发出低沉的声音,左右绕着圈子。

他顾不上这里的情况,赶紧向厨房后门跑去。厨房后门的下半扇没有闩,猛踢几下便给踹开了。他立刻趴在地上爬了进去。

猛地,他当头挨了一下重击。他刚一想: 我还有知觉,我还没完蛋,立刻四肢就像在水里溶解了一样,没有了感觉。身子一软,便瘫在地上。

他能感觉到自己被人横拖过厨房,随即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他脸朝下躺在冰冷的铺着瓷砖的地上。他努力想站起来,可不知怎么的,腿一点也动弹不得。他又闭上了眼睛。

他被扔在了卫生间,是露茜家里的卫生间。他晕乎乎地撑着站了起来。门上着锁,钥匙不见了。

他在坐便器上坐定,努力回过神来。屋子里静悄悄的;狗还在狂吠,但似乎并不是因为狂躁,而是在尽责。

“露茜!”他扯着沙哑的嗓子喊道,接着提高了嗓门又喊了声,“露茜!”

他踢了踢门,可腿好像不属于他自己的,卫生间地方十分狭小,那扇老式的门十分坚实。

这一天终于来了,考验的一天。没有预兆,没有声响,说来就来,一下就把他抛进了旋涡的中心。胸腔里,心脏在激烈地跳动,虽然它与外界并没有直接的接触,它一定也明白了这一点。他和他的心脏,这两个将如何挺身而起,接受这样的考验呢?

他的孩子落在那两个陌生人手中。迟一分钟,迟一小时,都可能太迟了,在这段时间里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就会刻在石头上,属于过去。但现在还不算太迟。现在,他必须采取行动。

虽然他凝神屏息想从屋里听到些什么声音,可还是什么都没听见。可要是他的孩子在呼叫,哪怕声音再低,他也肯定会听见的!

他拼命敲打着门,喊着,“露茜!露茜!你说话呀!”

门开了,把他推了一个踉跄。只见眼前站着那第二个人,个子稍矮一些的那个,一手举着只一升的酒瓶架在肩膀上。“把钥匙拿来。”那人说。

“没有。”

那人推了他一把。他往后一个踉跄,重重地坐在了地上。那人举起瓶子,脸色漠然,并没有气愤的表情。这只是一件他在做的事情: 让一个人交出一件东西。如果要达到目的需要用瓶子砸他,那家伙一定会这么做,一定会一下接一下地不停手,直到达到目的,哪怕把瓶子砸碎。

“拿去吧,”他说。“要什么就拿什么。就是别碰我的女儿。”

那男人一言不发,接过钥匙,又把门锁上了。

他一阵冷战。危险的三人组合。他怎么就没有及时看出来?可他们却没有来伤害他,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是不是拿走这屋里的东西他们就满足了?他们是不是也没有伤害露茜?

从屋后传来一阵声音。狗吠声又大了起来,还显得十分激动。他站到坐便器上,从窗栏向外张望。

那第二个男人拿着露茜的枪和一只装得胀鼓鼓的垃圾袋,刚好从屋角拐过去。汽车门砰的一声给关上了。他听出了这声音,是他的车。那人空着两手又折回来。一时间,两人的目光相遇。“嘿!”那男人嘴一咧,说了句什么话。接着又是一阵大笑。过了一会儿,那男孩也走过来,两人站在窗下,边审视着被他们囚在屋里的人,边讨论着如何处置他。

他会说意大利语,他会说西班牙语,可无论是意大利语还是西班牙语,到了非洲的这个地方,哪一个都救不了他。一个能帮帮他的人都没有,就像是卡通片里的那个当传教士的萨利大妈,身披法衣,头戴草帽,双手合掌,两眼向天,而那些野蛮人则用怪诞的语言咕噜咕噜地说着什么,就等着把他扔到开水沸腾的大锅里去。传教: 那旨在把野蛮人提高一个档次的伟大工程到底留下了什么成果?他是一点也没看出来。

这时,那高个子绕过屋角出现了,手里还拿着那杆枪。他熟练地取出一只弹夹,推上膛,把枪筒往笼子里一插。那条最大的德国牧羊狗愤怒地喷着唾液,扑了上去。就听得重重的砰的一声,鲜血和脑浆在笼子里飞溅开来。狗吠声立刻停止了。这男人又放了两枪。一条狗的胸部被子弹贯穿,即刻就死了,而另一条伤在脖子上,血流不止,重重地趴倒在地上,两耳耷拉着,用凝视的目光看着眼前这个人的一举一动,而这人居然都没想到要再给他coup de gr^ace。

一阵寂静。剩下的三条狗无处躲藏,退到了笼子的最顶端,挤来挤去,发出轻轻的哼声。这人不慌不忙地把它们一个挨一个地结果了。

沿走道响起了脚步声,卫生间的门猛地被人推开了。那第二个人站在了他的面前,从他背后,他瞥见了那个穿印着花朵图案衬衫的男孩,正在掏冰淇淋吃。他一侧肩,试图从那男人身边挤出去,却重重地摔在了地板上。被他使了绊子: 他们准是在踢足球时学的。

他正在地上用力爬着,突然被人从头到脚浇上了什么液体。两眼立刻火烧火燎地痛起来,他赶紧抹抹眼睛,闻出是加了甲醇的酒精。他挣扎着要爬起来,可还是给推回到卫生间去了。只听得嚓的一声,一根火柴给擦着了,他浑身上下立刻跳起了浅蓝色的火苗。

原来他大错特错了!原来他和他的女儿并没有给他们放过!要烧他,要他死,而如果他要死,露茜也会死,最重要的是露茜也会死!

他像疯子似的拍打自己的脸,头发一烧着了就焦脆地断裂下来;他四处撞来撞去,发出一声声咆哮,那声音除了表示恐惧,没有任何其他的意义。他拼命想站起来,又给人按了下去。有短短的一刹那,他的眼睛能看清东西,他看见,就在他眼前几英寸的地方,一身蓝色的工装和一只靴子。靴子的前端往上翘着,靴底纹路间嵌着几片草叶。

一片火焰在他手背上无声无息地跳动着。他挣扎着跪起身来,把手 *** 坐便器中的水里。门在他身后给关上了,还听见钥匙转动的声音。

他趴在坐便器沿上,拼命往脸上洒水,还把头浸到水里去。烧焦的头发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他站起身,把衣服上最后几处火苗拍打掉。

他扯下手纸,浸湿后用它使劲擦着脸。两眼酸胀,有一只眼睛的眼皮已经睁不开了。他抓抓头,手指上立刻粘满了黑黑的烟灰。除了一边耳根后还留着点头发,他似乎已经没有了头发;整个头盖骨好像都变软了。浑身上下什么都变软了,什么都给烧着了。烧着了,烧完了。

“露茜!”他喊道。“你在家里吗?”

他似乎看见露茜正同那两个穿蓝布工作服的家伙厮打,奋力厮打。他痛苦地扭了扭身子,想打消脑海里这样的情景。

他听见自己的汽车给人发动起来,轮胎蹭着地面卵石的声音。结束了?他们打算走了?真不可置信。

“露茜!”他一遍接一遍不停地喊叫着,直到他觉得自己的声音里竟透出了一丝疯狂。

天保佑,插在门锁里的钥匙转动了一下。等他把门一打开,露茜已经转身背对着他。她披着件浴衣,光着脚,头发湿漉漉的。

他紧跟着她穿过厨房,冰箱大门敞开,原先放在里面的食品给撒得满地都是。她站在后门口,打量着狗笼里的惨相。“我亲爱的,我亲爱的!”他听见她在喃喃自语。

她打开第一个笼子,钻了进去。那条脖子上受了伤的狗不知怎么居然还在呼吸。她弯下腰去,同它说了句什么。那狗微微摇了摇尾巴。

“露茜!”他又喊了一声,直到这时候,她才第一次转过身来定定地看着他。她眉头一皱。“他们怎么把你弄成这个样子?”她说道。

“我亲爱的孩子!”他说着随她进了笼子,想一把抱住她。她温和地,但却坚决地甩开了他的胳膊。

起居室里一片狼藉,他的屋子也一样给弄得乱七八糟。东西都给拿走了: 外衣,那双还能穿穿的皮鞋,而这还仅仅是开头。

他站在镜子前看看自己。从前那头头发所留下的痕迹,就只剩罩着脑袋和前额的一头灰黄的粉末。再往下,是一脸浓重的粉红。他碰了碰自己的皮肤: 生疼生疼的,还开始往外渗着液体。一边的眼皮肿得使眼睛无法张开;眉毛和睫毛都已经不见踪迹。

他走到卫生间门口,可门给关上了。“别进来,”那是露茜的声音。

“你没事吧?有没有伤着了?”

多愚蠢的问题;她没有回答。

他打开厨房水槽的龙头,一杯接一杯地往头上浇水,想把一头的灰粉冲掉。水顺着脊背往下直淌,他冷得打起了哆嗦。

他努力想说服自己: 这样的事情每天,每时,每分钟,在全国的每个角落都会发生。能捡条命逃过来,就算是万分幸运了。没给人捆着塞在一辆急驰的汽车里,没在天灵盖上挨一枪子给扔在陡沟底下,就算你万分运气了。露茜也该算有运气。这才是最重要的: 露茜也有运气。

拥有点东西的确十分危险: 无论是汽车,还是一双皮鞋,还是一盒香烟。东西总是不够分: 汽车不够分,皮鞋不够分,香烟也不够分。人太多,东西太少。有了点什么,就得大家轮流享用,这样才能人人有机会快活上一天。理论上就是这么说的,人就该信了这理论,别另外自找没趣。那同人类之恶没有关系,那只是一个巨大的流通网在起作用,在这里扯不上什么怜悯和恐惧。在这个国家,就应当这样来看待生活: 生活就是一张巨大的流通体系图。不然的话,真能让人头脑发疯。无论汽车、皮鞋,连女人也是这样。这一体系中总该有女人,以及发生在她们身上的事情的位置。

露茜出了卫生间,来到他身后。她套着件宽松长裤,上身蒙着件雨衣;头发向后梳着,脸洗得干干净净,什么痕迹都看不出来。他直视着她。“亲爱的,亲爱的?”说着说着,声音哽咽起来,一股泪水涌上眼眶。

她根本没有要安慰他的意思。“看你的头,太可怕了,”她说道。“洗手间柜子里有婴儿用的油脂。去擦一点。你的车给抢了?”

“是。我看他们是朝伊丽莎白港方向去的。我得打电话报警。”

“打不了了。电话给砸烂了。”

她说完便出了房间。他坐在床沿上等着。虽然身上裹着条毯子,他还是不停地打颤。一只手腕也肿着,一跳一突地疼。他想不起来是怎么把手腕弄伤的。天色已开始暗下来。整个下午似乎一眨眼就过去了。

露茜回到房间里。“他们把我车胎的气给放了,”她说。“我得走到爱丁杰家去。一会儿就回来。”她说着顿了顿。“戴维,有人问起来,你能不能只谈发生在你身上的事?”

他摸不着头脑。

“你说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我说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她重复了一遍。

“你这就犯了个错误。”他的嗓音很快就变得十分嘶哑低沉。

“我没在犯错误。”她说道。

“孩子啊!孩子!”他边说边向她伸出胳膊。见她没有迎上来,他把裹在身上的毛毯一扔,站起身来,把她紧紧搂在怀里。可即使搂在他的臂弯里,她依然浑身像木杆般的僵直,没有丝毫软下来的迹象。

(张冲、郭整风 译)

注释:

法语,意为(为解除垂死痛苦而给予的)慈悲的一枪。

【赏析】

库切是南非当代著名小说家。自1974年起,他先后发表了《幽暗之乡》、《国之中心》、《等待野蛮人》、《麦克尔·K的生平与时代》、《敌人》、《铁的时代》以及《彼得堡的主人》等小说。1999年出版的小说《耻》获英国布克奖。

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一直是库切创作的基本主题。《耻》出版的时间,恰好是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废除五年之后。当时的政治气氛正如作者所言,“传统的殖民社会土崩瓦解,白人和黑人的个人生活都处于政治风云激荡的社会之中。”

《耻》的主人公戴维·卢里的女儿露茜遭三个黑人 *** 这一章节,是全文的 *** 部分。在这一事件发生之前,露茜和卢里有一段关于“替罪羊”的谈话。“在实际生活中,凡是要寻找替罪羊的时候,背后总有宗教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把全城的罪孽架在一只羊的背上,把它撵出城去,全城人因此得救。”“没有了象征的手法,人们只好求助于实际的行动。因此就产生了审查制度,是罗马意义上的审查制度,其口令就是监视: 一切人监视一切人。抽象的清除被实际的清除取而代之。”这段谈话可以被看作是将要发生的事情的一个征兆。小说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昔日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但小说中所有人物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危害和影响。露茜遭到黑人的 *** ,就是这种政策的必然后果。可以说,露茜其实就是殖民主义下种族隔离制度的替罪羊。

1652年,第一批荷兰殖民者踏上了这块由黑人居住的土地。白人依靠先进的武器,占领当地人的土地,肆意掠夺。他们对黑人从种族歧视逐渐发展到种族隔离。1948年,以荷兰裔为主的国民党上台后,变本加厉地推行隔离制度,并使其合法化。从此,这一制度深入到南非生活的各个方面,黑人在白人眼里猪狗不如,白人可以任意逮捕、殴打甚至枪杀黑人。黑人不能进入白人的商店、餐馆和娱乐场所,不能和白人同坐公共汽车,甚至“公园的长凳也被标上了‘白人专用’的牌子”。在这种隔离制度下,肤色决定一切。肤色决定居住地区、所受的教育、从事的工作、工资标准以及其他种种待遇。

露茜的遭遇带有强烈的象征色彩: 它是“历史”(白人 *** 黑人女子)的讽刺性置换。历史的“仇恨”与“报复”在施暴者施暴的过程中得到了恣意的发泄,“甚至赢得了恐怖的合理性。”作为种族隔离制度替罪羊的露茜,感受到了这种历史“仇恨”的深度:“那完全是在泄私愤”,“那种震惊感怎么也无法消失。那种让人仇恨的震惊。就在他们干那事的时候”。

或许正如卢里所说,“他们的行为有历史原因”,虽然他承认历史,承认历史中的殖民者所犯下的罪恶,“一段充满错误的历史。就这样去想吧,也许会有点帮助。这事看起来是私怨,可实际上并不是。那都是先辈传下来的。”虽然承认历史不能回避,但卢里依然难以走出历史的阴影;他始终无法摆脱对黑人的偏见,白人的优越感使他不能正视现实;他认为女儿露茜现在的生活是一种非“更高层次”的生活,并对这种生活方式表示不满;他轻蔑黑人贝芙·肖,在黑人佩特鲁斯家聚会时,对他们“宰杀”牲畜的方式表示厌恶与反感等等。

然而,露茜却选择了替罪羊这一历史角色。当卢里要求她离开时,她断然拒绝。因为她明白:“唯一明智的是习惯这种现状并试图去做一个好人。”她深知这种仇恨是无法改变的。因此,为了生存,她选择接受现实: 遭受 *** 后,不报警,财产被抢掠后不报复,甚至与黑人结婚,把“施暴者”的“孩子”——“一个历史与现实传承关系的象征物生下来”,并且决定留在这里生活下去。露茜清醒地意识到:“在这里”、“在非洲”、“在他们中”生存下来就意味着对残忍、耻辱的承受。她必须也只能因殖民者的“父辈”之罪恶而负重蒙羞:“也许这就是我该学着接受的东西。从起点开始。从一无所有开始。真正的一无所有。一无所有,没有汽车,没有武器,没有房产,没有权利,没有尊严。像一条狗一样。”

作家善于通过一个接一个场景的转换完成叙述。正如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所言,“库切的小说以其结构精致、对话隽永、思辨深邃为特色。”

(袁 曦)

闻书香识女人的读后感

闻书香识女人的读后感
  《闻书香 识女人》是当代著名作家徐坤为第四届全国“书香三八”读书活动,奉上的一部新作。徐坤以智慧幽默、犀利深刻、侃侃而谈的妙趣横生,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平易亲切,讲述了自己如何从读书到写书、再到品书论理与识人的读书心得与创作心得,表现出了中国当代知识女性,读书点亮智慧人生、读书改变生存命运的意识觉醒过程。因徐坤在这本书里倾注了太多的爱心真诚与姐妹情谊,阅读起来更是字字入心,句句扣理,颇具启发性。可以说,这是一部女性思想成长与精神解放的必读教材,更是一部能够引起女性共鸣的心灵读本。
  她开篇就现身说法,以散文来回忆读书是自己童年的最大乐趣,用“偷着读书”“饥饿读书”,来描述读书给自己内心带来“隐秘的快乐”。并且,在和祖母、母亲与自己的比较中娓娓道来,读书如何成就自己人格的爱与善、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如何照亮自己的生活与写作,渐渐地,读书与写书成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她看来,读书是追求精神快乐的一种方式,是完善自我的必修课。这些亲历的读书经验,有一种带着体温的鲜活感,体验感。从中可以悟出如何读书才能读有所获,读有所用,以书相伴成长。
  第二、三、四章,是徐坤不同时期引起文化“风暴”的短论力作。那种嬉笑怒骂的侃侃而论,酣畅淋漓的一语破的,对女性意识的凸显、男权文化的剖析、男性形象的重审,对女性现实困境的洞见,以及反思女性主义的论断,表现出永不妥协的文化批判与性别关怀。甚至,她以“双调夜行船”的仪式,“通过”灵魂黑夜,考察发现男女不平等关系的全部秘密:男权统治与男权中心文化世代相因的袭染与异化,把倾斜的情感关系内化成了亘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如当年《因为沉默的太久》发表之后,那位自诩为学术权威的丁先生再无还手之力,终止了一场性别之争。她对女性历史地位与现实处境成因的精辟思辨,会如精神之光注入灵魂而使之豁然开朗。
  女性究竟应该读什么书?徐坤在第五章里提出“读大师、吟经典”的读书理念。大师是成就经典的大师,经典是大师笔下的经典。不仅要阅读大师是怎样成为大师的个人传记,还要阅读经过经典化过程的大师作品。因为“读大师、吟经典”能够与大师的“真我”相遇,更可能遇到更好或未来的自己。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里谈道:“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从这个方面讲,徐坤阅读的英国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法国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当年启迪她的女性著作,莫言、库切、门罗等等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可以堪称经典,女性都可以拿来“重读”。另一个方面是,女性读书要有选择的读好书,要超越性别国界樊篱,汲取多元文化中的“人类精神”营养,才能塑造理想自我,主宰自己的命运。
  徐坤的五部中短篇小说束为最后一章,即《厨房》《狗日的足球》《遭遇爱情》《橡树旅馆》《午夜广场最后的探戈》,展现出女性遭遇的爱情、婚姻与婚外情问题。尤其是“厨房”“广场”“庙堂”的意象,对知识女性命运是一种预言性隐喻。在我看来,既然女性经历了从“厨房”“拎垃圾”、在“广场”“摔跟头”的疼痛涅槃,“新生”也就不远了。“庙堂”虽高,在全球化时代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智慧女性群体,正在成为一道举世瞩目的当代风景。阅读着徐坤这些刚柔相济、观照深远的文字,人类平等和谐的希望,顿时在心中冉冉升起。

读诺贝尔故事读后感800

A. 诺贝尔读后感

看了《诺贝尔》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它的几个情节我都记忆犹新。他从一个无知的婴儿走到了科学和文化的最高层。他成功过,也失败过,在他成功的背后遇到过无数的绊脚石,经历无数的坎坷,才能成为这个世界的佼佼者。 这本书主要是讲: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父亲的接送下全家一齐搬迁到俄国。天生就热爱学习的诺贝尔去了俄国后,接触到更多新知识,对科学和文化有着几乎痴迷的热情。因为国内的知识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需求,17岁的诺贝尔就出国留学了。19岁后,收获了丰富的知识的诺贝尔回到俄国。这也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铺好了基础。 经过十个春秋,诺贝尔因为发现硝化甘油有非常大的爆炸威力,并运用它,让自己的事业突飞猛进。然而,世事往往是意料之外。他的哥哥与助手在实(验室做实验。意外发生了,硝化甘油因天气炎热导致自燃爆炸,他们当场死亡。诺贝尔很伤心,但他越过了这道坎坷,以惊人的毅力和耐心继续进行工作。他废寝忘食。日夜不停地工作。他与助手做了无数次实验,绞尽脑汁地思考,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发明了达纳炸药,而且以达纳炸药为基础,又发明了炸胶。这两项发明足以让他走向世界的顶峰。之后,诺贝尔开发了油田,创立了石油公司,并且发明了一种新型炸药——无烟炸药。 诺贝尔他一声都在奋斗,一生都在努力,他把人生贡献给社会,为社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让我学会了做人要有毅力与耐心,对每一件事情都要认真对待。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这个家喻户晓的人,他的丰功伟绩,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l

B. 读近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写读后感怎么写

提供一点资料~~~

2003年至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2003年 库切(1940~)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等待野蛮人》、《昏暗的国度》、《来自国家的心脏》、《耻辱》、《钢铁时代》等。 20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2004年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奥地利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女情人们》、《我们是骗子,宝贝》。获奖理由:“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 *** 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她由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

2005年 哈罗德·品特(1930~),英国剧作家,被评论界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看房者》(The Caretaker,1960)、《生日晚会》(TheBirthdayParty,1958)、《归家》(TheHome鄄ing,1965)等. “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

2006年 奥罕·帕慕克,土耳其作家,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主要作品有《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等。“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冲突和融合中的新的象征”。

2007年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 ),英国女作家,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为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简述下地狱》、《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简·萨默斯日记》等。授予多丽丝·莱辛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的史诗性的女性经历。”

C. 名人故事读后感 列宁肖邦 李白 诺贝尔

今年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课外阅读书,其中有一篇文章是介绍回诺贝尔的,读完以后,我感觉答诺贝尔好伟大呀!他是瑞典的化学家,小时候生活困苦,他还好好儿地坚持用功读书初中作文,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发明了现在用的黄色炸药,这个发明,不仅是一项伟大的贡献,也让诺贝尔变得很有钱,为了去世后还能造福人类,诺贝尔捐出财产作为诺贝尔奖的基金,用来奖励更多对人类有贡献的新发明。
为了纪念诺贝尔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从1901年开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里,即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这就是诺贝尔奖的由来。
现在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将来也要在社会上做个有用的人,为人类做出贡献。

D. 读诺贝尔读后感100字

答:读诺贝尔读后感
读诺贝尔以后让我受益匪浅,它的几个情节我都记忆犹新。他从一个无知的婴儿走到了科学和文化的最高层。他成功过,也失败过,在他成功的背后遇到过无数的绊脚石,经历无数的坎坷,才能成为这个世界的佼佼者。
这本书主要是讲: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父亲的接送下全家一齐搬迁到俄国。天生就热爱学习的诺贝尔去了俄国后,接触到更多新知识,对科学和文化有着几乎痴迷的热情。因为国内的知识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需求,17岁的诺贝尔就出国留学了。19岁后,收获了丰富的知识的诺贝尔回到俄国。这也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铺好了基础。
经过十个春秋,诺贝尔因为发现硝化甘油有非常大的爆炸威力,并运用它,让自己的事业突飞猛进。然而,世事往往是意料之外。他的哥哥与助手在实验室做实验。意外发生了,硝化甘油因天气炎热导致自燃爆炸,他们当场死亡。诺贝尔很伤心,但他越过了这道坎坷,以惊人的毅力和耐心继续进行工作。他废寝忘食。日夜不停地工作。他与助手做了无数次实验,绞尽脑汁地思考,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发明了达纳炸药,而且以达纳炸药为基础,又发明了炸胶。这两项发明足以让他走向世界的顶峰。之后,诺贝尔开发了油田,创立了石油公司,并且发明了一种新型炸药——无烟炸药。
诺贝尔他一声都在奋斗,一生都在努力,他把人生贡献给社会,为社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让我学会了做人要有毅力与耐心,对每一件事情都要认真对待。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E. 《诺贝尔文学奖经典阅读》读后感300字

祖国,来自不易的繁荣富强——阅读红色经典感悟。
今年是我们敬爱的祖国90岁的生日。我们的党,历经90年的风风雨雨,始终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党的旗帜下,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祖国的花朵我又怎么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呢,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难忘的圣诞节作文)献上一句最真诚的祝福。
我认真地阅读了《光辉的旗帜》,觉得受益良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90年来中国 *** 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从之前外国人口中的东亚病夫到现在的一条巨龙,取得了今天巨大辉煌的业绩。在中国这片神气的土地上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有幸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更应该努力学习,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我们的祖国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中国 *** 成立于1921年,90年来从上海的法租界走到西湖的游船,从井冈山到二万里长征,等等事例,都见证了祖国的成长。当我读到《黄土地创造奇迹》,这一章节时,我心潮澎湃,我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2008年奥运盛会在中国北京取得了圆满成功。2021年上海世博会令全世界感到震惊。我亲眼目睹了上海世博会的盛况,更加懂得了:没有伟大的党,就没有我们国家的强盛!就没有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我们青少年,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要为祖国献出自己一切的力量。
在抗美援朝时期,一颗燃烧的弹落宰了他的身边,燃烧到他的身上,但邱少云为了胜利,在烈火中纹丝不动,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平时我被开水烫一下就痛得不得了,我想邱少云也想叫一下,滚一下,但他为不暴露目标动都没动。邱少云虽已逝去,但他在烈火中永生经典阅读读后感300字作文经典阅读读后感300字作文。读到这里我既感到敬佩又觉得羞愧,敬佩的是邱少云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暴露目标,这种顽强的意志值得我们学习;羞愧的是有时候在课上,有时候忍不住和同学说,做一些小动作和邱少云相比真是差太多了。
九十年风风雨雨,九十年历经沧桑,换来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换来了人民的幸福安康。没有伟大的党,就没有新中国。

F. 诺贝尔读后感

《诺贝尔》读后感

昨天,老师给我们讲了《诺贝尔》这篇课文,给了我很专大的启示。

故事中的属诺贝尔是一个热爱科学、热爱人民的人,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投入于炸药的研究,让开山工人少些砸石的劳累,多些休息的时间。诺贝尔发明了诺贝尔爆炸油,但同时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炸死了自己的弟弟,炸残了自己的爸爸,还炸掉了自己的实验室,但他百折不挠,还要继续发明一种引爆装置----雷管。

经过长期的研究,他发明了雷管,是用雷酸贡制作的,还发明爆炸力更强的炸药。他的一生发明过355种东西,其中炸弹就有129种,得了30亿瑞典币,把它们的利息分给5个领域的人。他不爱钱财,致力投身于科学研究,还把钱投身于研究中,这可以看出他热爱人民,更能体现出他对人民的无私奉献与博爱,再看看我,平常很自私,我以后一定要向诺贝尔学习,改正自己缺点,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G. 诺贝尔传记读后感450字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诺贝尔的家不富裕,他从小体弱多病爸爸妈妈对他没希望,觉得他活不了没抱太大希望。可瘦弱的诺贝尔已有了4岁的罗伯特、2岁的路德维希。诺贝尔有胃病常常口吐白沫,四肢挺直。他的脉搏一会跳,一会不跳。成年的诺贝尔回忆童年写了一首诗:
我的摇篮好像死床, 忧虑的母亲。 多年看护在旁, 尽管希望渺小, 却要拯救这欲灭之光。 我好容易股起劲来, 吸几口乳汁充肠, 接着是抽筋痉挛,
涉于死亡。 直到我抓到生命之光, 死前之苦方告沫决。
诺贝尔出生不久大火烧了他的家,家产严重损失,一家只能住在一所破小屋里坏消息一个接一个,父亲工厂也倒了后来,父亲去了国外打工,三个孩子也上学了。母亲每次都让大哥保护好诺贝尔。他很爱读书一次测试,他得了优秀奖82人2个人得这个奖项。没多久父亲来信,母子能团聚了。母亲以往担心的眼神也没了。到了俄国,爸爸请了吉宁老师诺贝尔学的很快,爸爸相信他以后是个好帮手。他长大了虽然工厂随时会倒闭但他坚持不懈不放弃希望后来成了富翁,时不时给母亲寄钱。自从埃米尔牺牲后死神就在他家徘徊:爸爸去世后,二哥因病去世,妈妈去世,大哥去世,诺贝尔也去世,享年63岁。

H. 诺贝尔奖获奖者故事,读后感

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劳厄因发现晶体的x射线衍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1918年12月10日第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因创立量子论、发现基本量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注:本届诺贝尔奖仅颁发两项1919年12月10日第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斯塔克因发现正离子射线的多普勒的效应和光线在电场中的分裂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0年12月10日第二十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1921年补发)1921年12月10日第二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美籍德裔科学家爱因斯坦阐明光电效应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2年12月10日第二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英国科学家希尔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5年12月10日第二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弗兰克、赫兹因阐明原子受电子碰撞的能量转换定律而共同获得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6年12月10日第二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人白里安因促进《洛迦诺和约》的签订、德国人施特莱斯曼因对欧洲各国的谅解作出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27年12月10日第二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维兰德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1928年12月10日第二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温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1929年12月10日第二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作家曼因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获诺贝尔文学奖.1930年12月10日第三十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1931年12月10日第三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博施、伯吉龙斯因发明高压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德国科学家瓦尔堡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32年12月10日第三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海森堡因提出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35年12月10日第三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斯佩曼因发现胚胎的组织效应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德国人奥西茨基因揭露德国秘密重整军备获诺贝尔和平奖.1936年12月10日第三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英国科学家戴尔、德国科学家勒维因发现神经脉冲的化学传递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38年12月10日第三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库恩因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获诺贝尔化学奖.但因纳粹的阻挠而被迫放弃领奖.1939年12月10日第三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布特南特因性激素方面的工作、瑞士科学家卢齐卡因聚甲烯和性激素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布特南特因纳粹的阻挠而被迫放弃领奖.德国科学家多马克因发现磺胺的抗菌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因纳粹的阻挠而放弃.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1944年12月10日第四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哈恩因发现重原子核的裂变获诺贝尔化学奖.1946年12月10日第四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瑞士籍德国作家黑塞因小说《玻璃球游戏》等获诺贝尔文学奖.1950年12月10日第五十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狄尔斯、阿尔德因发现并发展了双稀合成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53年12月10日第五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施陶丁格因对高分子化学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1954年12月10日第五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玻恩因对粒子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德国科学家博特因发明符合计数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6年12月10日第五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医生福斯曼、美国医生理查兹、库南德因发明心导管插入术和循环的变化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61年12月10日第六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美国科学家霍夫斯塔特因确定原子核的形状与大小、德国科学家穆斯堡尔因发现穆斯堡尔效应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3年12月10日第六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詹森、美国

本文标题: 库切读后感(《耻·库切》原文|读后感|赏析)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976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城南旧事惠安馆读后感20个字(城南旧事惠安馆读后感50字)巜匆匆读后感(《匆匆》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