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博弈论 读后感(博弈论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10 21:12:2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8

博弈论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帮大家...

我的第一本博弈论 读后感(博弈论读后感)

博弈论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博弈论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博弈论读后感1

  博弈论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对于哲学家来说它是哲学,对于军事家来说它是一本兵书,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另一个《浮士德》,这就是博弈论。

  我喜欢博弈论,因为我喜欢思考,喜欢斗争,不喜欢平静,我渴望从博弈论中找到我想要的东西,我渴望博弈论给我迷茫的心指引一条光明之路。

  我读博弈论,虽然懂得准确来说不是很多,但大致的意思我还是明白的。博弈论准确来说不是一门知识,而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思考的工具,它是一种工具,让我们在解决任何事的时候都讲究策略,讲求科学,而不是凭感觉和直觉,博弈论让我们在一条路上走的更远,更久。

  博弈论同样可以让人成长,让人在面对任何事的时候,都变得理智科学,做任何事都有了理论依据。它让我们在做决定时有了方向,不再迷茫。

  博弈论没有出奇制胜的法宝,没有石破天惊的策略;它是平凡无奇的,又是那么让人着迷,因为它会让任何一个读它的人有所收获,不会徒劳而归。他就像一位无私的人民教师,对待她的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每一个读博弈论的人都应该怀着一颗庄重的心,因为它在教诲着我们!

  真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发现博弈论的美,让博弈论引领更多的人走向希望,走向成功!

  博弈论读后感2

  《博弈论》是我很久之前买的书,翻了一下就丢在一边,最近几天因和同学互相洗刷不赢,我决定认真读一下这本书,一读才知道,生活中充满了博弈,我也渐渐地被它所吸引。书的封面写着: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我的目的也是它,让我在生活中获得更好的结局,至少让我有副好口才。

  博弈论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科学。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博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但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还必须考虑他的决策行为可能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其他人的反应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理解,比如2006年的超级女生冠军是尚雯婕,有人提出疑问:他没有安又琪出众的外表,没有李宇春倾倒观众的舞台魅力,没有谭维维”无可挑剔“的唱功。那她凭什么夺冠?而这就反映出疑问者对博弈论的不了解。这个冠军本来就不是尚雯婕一个人得到的,而是主办方湖南电视台、天娱传媒、参赛的女生们、电视观众、媒体、各女生的”fans“等方方面面共同博弈的结果。

  有人还认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还出现了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的可能:某些得分较低女生的”fans“,联手对付得分较高的女生;得分最高的选手联合肯定无望出线的选手以巩固地位,防止次高选手反超。

  然而博弈论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它的基本假设就是:人是理性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决策时往往是有限理性的。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可以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思想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

  回到正题,我怎样才能把博弈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囚徒困境,当我们处在囚徒困境的时候我们的策略处于占优策略,博弈在所有参与者选择占优策略的基础上达到均衡。而对于参与者中的”我“来说,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抛给对方选择,选择分为有益、无益无害、有害,加大选择风险。比如当我们处于劣势时,报复的方式就能起到有效地震慑的作用。而参与者的选择多半是无益无害的,即便有益的部分很吸引人,但人们总是不愿承担风险的,因为有害的伤害是巨大的。

  博弈论读后感3

  博弈论的目的是在于巧妙的策略,而不是揭发,我们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享受博弈论的分析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博弈论的思想既然来自于现实生活,它就可以高度抽象化的用数学工具来表述,也可以用日常事例来说明,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同样通过博弈论的学习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

  有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是这样的:在什么情况下零大于二,二大于五,五又大于零?

  答案是:在玩石头剪刀布游戏的时候。

  博弈,就是用这种游戏思维来突破看似无法改变的局面,解决现实的严肃问题的策略。在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在特定条件下争取其最大利益,强者未必胜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无出头之日,因为在博弈中,特别是多个参与者的博弈中,结果不仅取决于参与者的实力与策略,而且还取决于其它参与者的制约和策略。事实上,博弈过程本来就不过是一种日常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先分析他人的意图从而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而所谓博弈就是行为者在一定环境条件和规则下,选择一定的行为或策略加以实施并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博弈论用途很广。但正如上文所讲,博弈论原是数学运筹中的一个支系,其研究运用了种种的数学工具,一般读者如何能掌握呢?

  这里在在着一个矛盾。一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时,才算是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另一方面,数学似乎成了博弈论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之间的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面对这条鸿沟,很多人的反应要么是耸耸肩膀走开,少数人会企图通过学习数学来渡过。但是这两种反应都忽略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一个不会编程的人照样可以成为电脑应用高手一样,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同样通过博弈论的学习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

  孙膑没有学过高等数学,但是这并不影响他通过运用策略来帮助田忌赢得赛马。

  博弈论首先是我们思索现实世界的一套逻辑,其次才是把这套逻辑严密化的数学形式。博弈论的目的在于巧妙的策略,而不是解法。我们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说到底毕竟只是把博弈论当作一个分析问题的工具,用这个工具来简化问题,使问题的分析清晰明了也就够了。

  另一方面,博弈的思想既然来自现实生活,它就既可以高度抽象化地用数学工具来表述,也可以用日常事例来说明,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本书作者所做的一切努力,正是试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介绍博弈论的基本思想及运用,并且寻求把这种智慧来指导生活决策的方法。

  阅读本书,我们除了了解到令人震撼的社会真实轨迹之外,还可以学到最合适的待人处世方法。

  你还记得上次找上司要求提薪未果,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吗?可惜,那时你还没有学习一点博弈的策略知识,这些知识本来可以帮助你提工资,而且提的幅度你比预料的还多。

  你还记得上次因为迁就女友而倍感委曲吗?如果应用博弈论的知识,保证你能够和她相处得更为。

  你不知应该如何对付一个总是借钱不还的朋友?或者如何与生意对手讨价还价?

  约瑟夫;福特曾经说:上帝和整个宇宙玩骰子,但是这些骰子是被动了手脚的。这话一点不错,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它是怎样被动的手脚,我们又应如何利用博弈论的“花招”,最大限度地在这个被动过手脚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博弈论读后感4

  近日整理书橱时,我偶然看到了在东北财经大学学习研究生课程时所学的《博弈论》这本书。当时我们很幸运,学院特意选了东北财经大学优秀教师史永东教授来讲授这门课。史教授是当时东北财经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时年35岁,32岁时就破格晋升为教授),他把一门很深的学问给我们讲得惟妙惟肖,非常生动。直至今日随手翻阅时,仍能清楚地记起他讲课时激情洋溢的风采,但如今重新阅读这本书却有了不同的感受,当时是为了掌握其中的理论,现在则可以比较从容地去体会其中的道理了。

  博弈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主要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其应用的领域也非常广,最通常的应用该是经济学吧。这本书中的理论很深奥,其数学模型的推导更是复杂,然而书中的案例却既浅显又生动,很值得一看。现在拿出一个例子来,和大家一起分析其中的道理、分享其中的趣味。

  这个例子是“智猪博弈”的故事,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这个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书中还有很多例子,并进行了分析,我们都能悟出些道理。所以读的时候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先有事实,后由理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感觉就像是先有这个社会现象,然后才有这个理论去分析,这个理论套在这个社会现象上恰好合适。

《身边的博弈论》读后感怎么写

博弈,听起来很高深吧?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这本书爸爸看后就一直放在书架上,直到寒假中的一天,妈妈捧读起来,之后,她给我和爸爸出了一个问题:我给你们俩一人一个红包,里面可能是1000元,也可能是3000元,然后她交给我一张纸条儿,写着“1000”,她还给了爸爸一张纸条儿,写着什么我看不到,然后她说:“你们如果愿意交换,就可以请我公证,但每人要交100元的公证费。”
我想:如果爸爸是1000元,我就会亏了100元,但如果他的是3000元,扣除公证费,我还有1900元,这两种情况各占50%的比例,所以整个行动的预期是净赚900元,想到这里,我脱口而出:“我换!”爸爸呢,自然也是这么想的,迫不及待地表示:“我也换!”。
妈妈露出一丝微笑,问道:“真愿意换?”我们俩异口同声地回应:“愿意!”结果,爸爸的纸条儿上也是“1000”,自然我们俩各自亏损了100元,回头想想妈妈刚才的笑容,那得用狡诈、奸笑来形容了。
爸爸是为了配合妈妈出效果才这么决定的,他听了我的想法后,指点我:你开始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因为我也想换,所以我一定也是1000元,否则我必定不愿意换,这时就你该调整自己的决定了。这是个典型的博弈范例,一个博弈至少包括局中人、局中人可选的行动以及局中人在各种博弈结果中可能获得的赢利。再告诉你吧,博弈论的英文是“game theory”,看,game不是游戏吗?很有意思吧?
听完爸爸的介绍,我如饥似渴地开始读这本书,读后我知道了: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即使他并不知道博弈论是什么,但确实常常在与他人进行对抗和较量,这一场又一场的game中,人们就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不少game的技巧。
妈妈和我一起思考书中的博弈故事时,比如智猪博弈、囚徒困境等等,我总是能得到最终的正确答案,妈妈也总是一副崇拜我的样子,不过,到了现实生活中,我可是博弈失误了。
我在寒假中参加了迎春杯考试,我把前面相对简单的题目赶紧算完了,就重点研究后面的题目了,这是一套五六年级共用的题目,对六年级的同学而言都不简单,何况我们了。有好几道题,我都是在后面的一个小环节上出现偏差,但因为是填空题,也就和根本不会等同了。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想:这个比赛,不是一个自我挑战,有很多的参赛同学--局中人,我数学好都觉得难,他们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可能后面的题目他们都无从下手,就会重点把前面的题目做对--局中人的行动,那么我就应该采取相对应的策略,就是也要把前面的分数拿住,后面的题目只要多对一道就不一样了,可是我当时没有这么想,就想着去年我全做完了,还只错了一道,盼望着今年能有更好的表现,结果,欲速则不达,反而在博弈中失去了优势。
不过,虽然我比赛失意了,但是我接触到了博弈论,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这个收获会帮助我以后更好地处理事情,比一个竞赛的收获更有意义。
怎么样,你是不是也对博弈论产生兴趣了?我还知道很多博弈论的故事呢!有时间,咱们一起聊聊吧!或者,读读《身边的博弈》,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伟大的博弈读后感900字系列

伟大的博弈读后感 篇1

  这是一本讲述华尔街历史的书,也是一本讲述金融发展和金融人成长的书,引人深思!

  (1)是什么让华尔街历经各种危机由弱变强,成为霸王?

  思考这一问题需要两个层面,一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美国式如何超越的?二是即使在美国国内,为什么偏偏是华尔街?华尔街的兴起,伴随的是美国的发展强大,这应当是根本。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危机中汉密尔顿式有力的调控(强有力的中央银行),促成华尔街崛起!

  (2)历史规律背后的不变性质是什么,以及发展的历史又是如何改变了这些性质的表现

  繁荣和萧条是发展的必然规律,以繁荣狂热带来的想象力创新飞跃,以萧条痛苦引起的反思进步成长;

  这来源于贪婪与恐惧两种最基本力量,历史规律不断上演的教训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使人们对两种力量的掌控和表现水平提高,客观机制对主观意志的合理引导,使危机不再可怕,破坏力不断减小。

  周期的性质和思维正是发展的常态。我们曾将其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调和的弊端,是导致其灭亡的必然力量。错矣。其实是人性的表现,制度也许会加强或抑制,但不是制度的本质属性。我们曾十分欢喜直线型的思维,其实那往往导致水平线式的发展。

  每一次崩盘和危机,恰恰都是其新生,突破,创新,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力量。

  金融是单纯的,单纯的钱。单纯了,就更容易创新、突破、自我修复和进步。

  如果人类市场游戏,市场法则是公平的游戏规则,但正如游戏所体现的,那些赢的人会自我加强,此时公平的规则就是再强化不公平的结果。社会主义就是不断地清场,让我们再世代后拥有接近平衡起跑线的机会,由此改变天生命运的无奈安排。社会主义必将反强权,以国家共有的形式做游戏的庄家,重新改变游戏者输赢的角色。

伟大的博弈读后感 篇2

  这是一幅呈现美国二三百年金融市场发展史的恢宏画卷。正如文尾“资本市场既是一个物欲横流、鱼龙混杂的场所,又是一处汇集智慧、永远创新的地方;它时时投机充盈,刻刻险情迭出、危机四伏,但永远集聚商机,洋溢活力,充满挑战性;毋庸讳言,它也是一个极富人性的地方。”

  华尔街最早发于美国殖民时期,历史不算久远,但因脱胎于早期欧洲资本市场(尤其是与当时全球最大的英国资本市场的紧密联系)和没有历史利益纠缠负担,迅速发展,华尔街历经多次劫难却更茁壮,与其自我修复能力、历史机遇、紧黏实体发展、后期政府监管作用不无联系,让人看到金融资本所能发挥的无限魅力与其对经济的强大破坏力,就像罂粟花,冗杂着人对其的贪婪与恐惧。

  中国资本市场90年开始成长起来,98金融危机因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低影响较小,08金融危机我们算是渡过去了吗,也许需要更多的时间沉淀才能清晰起来。机遇与风险总是共存。

  第一遍读完零碎感,至少要开始读起第二遍。这书蛮上瘾,十几小时看尽二三百年资本的搅动风云。

伟大的博弈读后感 篇3

  这本书买来好久了,直到过年这段时间才陆陆续续的看完。

  不得不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看的金融类书籍。它讲述的其实是华尔街的历史变迁,其中穿插各种人物、事件、博弈,甚是精彩。

  华尔街上有各色人物,有的光芒万丈、名垂青史,有的风光一时、穷困终老,有的投机取巧、身败名裂,当然大部分的人都是默默无闻、平凡一生。

  在华尔街初期,破产似乎司空见惯,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一是杠杆过高,那时都流行保证金交易,一般只要10%的保证金就可以了,也就是说10倍的杠杆,标的跌10%即可宣告爆仓,风险不可谓不大。二是做空,理论上讲下跌有限,上涨无限,也就是说做空的风险远比做多大。再加上那时候数据不透明,有时候甚至出现卖空数量大于流通数量的情况,这个时候持有者就是爷了,他开价多少,你都得买。这两点是当时投机者们死翘翘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一些外部环境的因素,比如那时候标的少,流通盘小,大佬们坐庄轻松;信息不对称,大佬们的信息更多更可靠;社会环境不公平,腐败、行贿多发,公权力掌握在少数大佬手里,他想立法就立法,他想废止就废止,玩弄于股掌之间。

  而那些成功人士们是如何成就一番事业的呢?有无可借鉴之处?我自己揣摩了一番,觉得以下几个品质最为重要:1.坚定的信仰。他们从来就很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该如何走自己的路,不管前方有千难万险,始终坚定如一的走下去。2.良好的品德。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品德不好的人不可能走太远。3.超群的智商。优秀不需要太高的智商,但是要想做到最优秀,高智商是必须的。4.强烈的求知欲。在蛮荒年代,投资还没有体系,所以不可能系统的学习,也没有太多的借鉴对象,但是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深深的思考、理解,也能把游戏玩好。而立足当前,投资书籍汗牛充栋,穷其一生也不能读遍,当真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另外,财富观的树立也很重要。每每读史,总感觉人生短暂、诸事无趣,万贯家财、倾城资产,终究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化为乌有,所以还不如在自己手上时多多行善,给这个社会做点贡献,投资所得,够花销足矣。

伟大的博弈读后感 篇4

  我建议,如果你对资本市场感兴趣,并且对你的钱包更感兴趣的话,就应该去读一读这本全景展现了美国资本市场300多年历史的书《伟大的博弈》。在最近几年中国的股市如火如荼蓬勃向上的时候,很多人对财富的追逐表现出非常热情的态度,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那你更应该去阅读它了。

  起初,我也是抱着有点功利的态度,即使我已经认识到这完全不是一本工具书(像目前充斥市面的各类所谓教你如何投资股市的书籍),可我仍旧希望在被人的历史中觅得一些诀窍,来帮助我有些发热的头脑,并寻找到一条投资的捷径。

  可是我却错了。和许多看似枯燥但实际有趣的美式书籍一样,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历史小说,它记录了华尔街从诞生起的全过程、所有的重大事件、曾经起过正面或反面作用的大人物。它让我最清晰地了解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但却无法从中汲取一条关于股市投资的细节或者技巧。

  但是我并不后悔,因为它提供了比这些雕虫小技更大的智慧,它让我更深刻地树立起这样一个观念:一个国家的强大,除了建立在强大的工业制造基础上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源源不断的资本;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对一个国家的意义不仅仅是调控经济的工具,而早已成为了所有市场的核心。如果美国没有华尔街,所谓的世界霸权也就无从谈起。

  同时,这本书让我树立起这样一个信念:无论有多少起起伏伏,从宏大的时间长度来看,经济走势的箭头永远是曲折向上的,就像人类社会总是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一样。这一点很重要,它给予我们信心,在任何一个所谓的熊市,所谓的黑色。都只是暂时的困难。即使像1929年的大萧条、1987年的股灾,以及世纪之交的网络股破灭,都无法阻止这种向上的趋势。

  另外,从政府治理的角度看,我们老是喜欢宣扬自己的后发优势,总是想规避掉人家曾经犯过的错误。而我却越来越怀疑它的可行性。别人走过的道路我们一样也要走一遍,没有谁比谁更聪明。

  阅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从每天纷繁的数据和分析中解脱出来,哪怕它们看起来是多么地理性或者危言耸听。用更超脱的心态去面对火热的股市、房市,得到的结果并不会比每天战战兢兢,买进抛出更差。

  所以,看完此书,我仅觅得一个方法,买些你认为会有大前途的好公司的股票,然后尽量忘掉,心安理得地该干嘛干嘛去。

伟大的博弈读后感 篇5

  《伟大的博弈》读后感1000字:

  现在的我处于临近本科毕业和研究生入学的过渡阶段。放眼看周围的同学,早就进行了校园招聘或其他入职考试,踏入了实习就业的征程。而我就很“闲”的待在学校,可能因为突然有了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感到十分的不习惯。也许学习是一件有惯性的事情吧,突然停下来,心里还挺不好受的。

  我决定好好利用这一段时间,在完成学校的毕业论文和实习报告之余,去做一些我考研期间特别特别想做的事情,去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去了解自己。我想把我这段时间所学、所见、所想分享给大家。因为我是同时做一些事情,所以可能会看我一会分享一本书、一会分享一部电视剧、一会分享自己参加的活动等。

  给自己列了一份读书清单,大部分都是和我专业相关的(还是特别喜欢自己的本专业)。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约翰·S·戈登的《伟大的博弈——华尔街帝国的崛起》。看书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以华尔街崛起为主线来描写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作者把这些分析穿插在一系列事件和华尔街有名的人物中,有些描述真的是在一本正经的搞笑,没有基础的人看这本书,应该也会觉得挺有趣的。

  从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华尔街与美国经济发展的交织之路。华尔街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伊利运河的修建、铁路建造、汽车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融资需求,电报、电信和互联网改变的信息传递方式,恩~华尔街的发展应该还和两次世界大战分不开关系。当然资本市场起初的发展和政治也交织在一起,可想而知有多混乱。即使是最发达的美国市场,曾经也有过混乱、肮脏、腐败的时期。政府官员与资本家的“合作”,内幕交易严重。

  你可以看到华尔街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世界金融中心的,它经历过火灾、爆炸、恐怖袭击和很多次金融危机。也许历史像是在不断的重复上演,但是在一场一场的博弈下,历史也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自己了。如果你水平高一些,也可以结合一下当下中国金融市场的问题,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你可以看到在华尔街留下姓名的人。他们有的是因为有手段、太卑鄙又干了几票大的被记住(当然通常他们的下场都比较惨,玩着玩着把自己赔进去了);有的是为华尔街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他们有才华、有正义感、有能力;还有的是因为很有钱又很会赚钱但极度守财被历史所记住。现实世界可比什么八点档电视剧、小说精彩多了。

  对了,你还可以看到译者添加的同一时代的东方和西方的对比。他们的发展经济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

  我不是一个英雄主义的人,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所处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一件事情的成功离不开那些看似巧合却又合情合理的事情的帮助。华尔街的地理位置、美国分封而立的基因、美国经济的发展、时代的机遇和无数次创伤后的改正、改善都在帮助它一步一步坐上如今的位置。

伟大的博弈读后感 篇6

  这本书讲述了华尔街的历史。如果把资金比为血液,那么华尔街就是输送血液的心脏:工业革命时它把资金输送给企业,战争时它通过战争债券把资金输送给国家。科技给资本运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比如自动报价机和计算机的出现,在各自的年代加快了信息的传输,同时资本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按照博弈论的理论,在有限次博弈中,抵抗对方是最好的策略,而在无限次博弈中,合作是最好的策略。可以说,早期的华尔街投机者怀者有限次的博弈的心态玩着资本的游戏,投机者追求短期的利益,卖空和杀空的较量极其惨烈,最后就是资金数量的对抗、贿赂和时间的赛跑。当华尔街意识到长期的繁荣才能带来普遍的利益时,那些歇斯底里的投机者被无情的抛弃出市场,这时就慢慢进入了无限次博弈的游戏格局中。这两者之间的跨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经历了许多的血泪历史后,才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并逐渐形成更广范围的共识,阻挡来自保守派的反抗,最后促成改革,当然也少不了历史的机缘巧合。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到和人性恶的一面的抗争是多么艰难和反复。

  一位华尔街作家曾写到:如果说贪婪和恐慌是华尔街上仅有的两种心理的话,那么我想,现在,是为贪婪说句好话的时候了。贪婪和恐慌是华尔街上空漂浮的两个幽灵,当它们同时发威时,无疑是华尔街的灾难。对于贪婪,人们深恶痛觉,但又难以抵抗,对于恐慌,人们往往束手无措。政府可以把贪婪的家伙扔进监狱,可是恐慌的大众并没有错,政府又能怎么办呢?可以说最早是靠J.P.摩根一人之力来阻挡各种恐慌,正如书中所说,当年的摩根起着相当于今天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作用。后来,如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旨在解决银行挤提问题。诸如此类是在制度上的预防,恐慌终究不可战胜,今后一定还会来惹事。

  投机是罪恶的吗?这不是个好回答的问题。中国以前有过投机倒把罪,但科斯托拉尼则把投机当成职业。用存在即合理来解释未免有些不负责任,但我也实在想不出更好的词来形容了。

  最后提一下作者的写作特点。作者在力度上把握的恰到好处,尽管全书篇幅不短,但总在觉得有更多故事的时候突然停止,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比如摩根的个人史、阁雷厄姆的证券分析,都是值得深入阅读的材料。

伟大的博弈读后感 篇7

  《伟大的博弈》读后感800字:

  上半年看过的两本书,当时没写完书评,现在完成烂尾工程后推出!

  连着读了两本金融方面的书籍,华尔街经典《伟大的博弈》和全球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前者讲述了华尔街从最初名称的诞生,到二十一世纪初之间的三百年跌宕起伏的辉煌历史,后者讲述了作者认为的富人和穷人之间的最根本的原因——对财务知识的重视程度。

  《伟大的博弈》自从出书以来,一直是众人了解华尔街历史的首推书籍,其经典之处在于,作者以小说的笔法书写金融史,并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和讲故事的能力,将长达三百年且纷繁复杂的华尔街历史娓娓道来,读起来令人丝毫不觉枯燥,反而欲罢不能。整个记叙方式和写作手法很像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但不管本文所记叙历史的长度还是复杂度,都远远超过吴书所记叙的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所以本书的知名度和经典程度也要远远大于后者!

  《伟大的博弈》完美地描绘了华尔街乃至整个美国金融史三百年来的发展图景。而从这三百年的发展来看,金融这一门学问,哪怕是到了今天,仍然还是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因为,一方面从历史来看,和众多动辄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学问来比,哪怕是经济学,现代金融学实在是太年轻了!读后感·另外一方面,标志着证券投资走向成熟,正式成为一门科学的事件——格雷厄姆《证券分析》的出版至今也才80年而已!

  在这之前的一年,也就是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证券交易法》,1934年又通过了《斯蒂尔格拉斯法》,这两部法律的通过,标志着证券交易开始有了法律的监管,现代金融才开始走向成熟的发展道路,并在后来七十年代的计算机革命中,为很多新生高科技企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长足的支持!而在这之前,金融要么作为一种高利贷受千夫所指,要是就和赌博相差无几!

《博弈与社会》读后感字

《博弈与社会》读后感2000字

  《博弈与社会》这本书是大二时教授《经济学原理》的老师推荐的,老师曾无数次在课堂上提起过“博弈论”这个概念,对于这个概念我的初步认识是:博弈论的全称是“非合作博弈理论”——这是我从百度百科中得到的。“非合作博弈理论”?!在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时,不自觉的在心里默念了好多遍,说实话,心里充满了不解——难道博弈论是在讨论如何不合作吗?带着这个疑惑,我开始看起了《博弈与社会》这本书,从书中寻求解释。

  该书开篇便向我们抛出了两个问题——协调问题与合作问题。

  张维迎说:“人是群居动物,群体人具有社会属性”。这个不难理解,毕竟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从来都不是具有“个体优势”的生物,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选择聚集在一起——生活在“社会”中而不是“孤岛”里,这也让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法“独善其身”。简单地说,即你的“所思所想”不仅仅取决于自己还会受到群体的影响;你的“所作所为”不仅影响自己还有他人——这就是我们的“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意味着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将不得不与其他人频繁打交道,这个过程必然涉及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而如何解决合作与协调问题,是这个社会运行的基础——决定了这个社会能否顺畅的运行。

  该书在开始探讨博弈论前向我们抛出这两个问题,用意十分明显——能否深刻的认识协调与合作问题,是我们掌握后续博弈论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特定的博弈论是以特定的社会作为载体的——也就是说关于博弈论的一切讨论都是以一个特定的社会为背景展开的。因此,在揭开博弈论的神秘面纱前,搞懂这个特定的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将是必要的,这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和接受后续的博弈理论。可以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对一个博弈论领域的小白是十分友好的,很适合初学者阅读。

  当然仅仅讨论载体是远远不够。载体——特定的社会、主体——博弈的双方、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博弈知识,这是博弈论的三大构成部分,它们一起组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

  书中把博弈论主体定义为:理性人——有限理性的人。

  所谓理性人,就是在给定的条件下,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用张维迎的话说,便是“可以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做出最好的选择”。读后感虽然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完全理性的人——理性人是不现实的。然而理性人假设的存在却是有一定道理的:张维迎的解释是“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都在做出自认为最好的选择,都有着趋向于理性人的趋势。”——即在追求利益的时候,人们会尽可能地成为一个理性人。这为理性人假设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

  协调与合作以及理性人假设,初步为我勾勒出博弈论的外部轮廓,带着对于博弈的粗浅认识继续来读这本书。

  介绍完博弈的载体以及博弈的主体之后,毫无疑问,博弈双方在特定的社会中展现的交互关系将是该书接下来要阐述的重点。作者通过对一个接一个的博弈例子的.剖析以引出相应的博弈思想,这种方式不仅在我的脑海中构建起了一个博弈论的世界,还在这个世界与现实社会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如何用一个博弈的知识去解决另一个博弈问题——可谓是“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以囚徒困境为例。

  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此时,从集体理性的角度来看,沉默是对集体最好的选择。然而,由于囚犯们互不能沟通,出于个人理性,坦白便成了囚犯们各自的占优战略。因此他们会相互揭发,从而各自获刑八年。

  这就是所谓的囚徒困境,很多人都知道何为囚徒困境,甚至能够清楚的明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类似困境——企业的恶性竞争、国家间的军备竞赛、乃至于公共产品的供给等等。然而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并不意味着你掌握了如何去应用它,在这之中的大多数人,应该都不曾想过当有一天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看似不可避免的囚徒困境时该如何去走出来。

  而《博弈与社会》这本书告诉了我如何去走出这一困境——用博弈知识去应对博弈问题。

  张维迎说:“人不仅趋利避害的,还具有长远的眼光——我们可以为了长远的利益而放弃眼前的短利。”这就是我们走出囚徒困境的基础——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一次性的短期博弈,但大多数情况下博弈是多次、长期的,在一次性博弈中走入困境所得到的短期利益和在重复性博弈中所能得到的长远利益那个较大,直接决定了博弈中参与者的个人决策,从而间接的决定了集体能否走出囚徒困境。也就是说,走出囚徒困境的方法就是让博弈者认识到“合作”带来的长期利益。

  读到这里我终于开始理解何为“非合作博弈理论”了——能够理解人们为什么“不合作”,我们才能找到促进合作的有效途径。人既然可以因为“利益”而放弃合作,那么要使他们能够趋于合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更大的利益——合作带来的长远利益,去引导他们进行合作,从而真正做到走出困境。

  当然,帮助我真正理解何为“非合作博弈理论”只是《博弈与社会》带给我的一小部分。在这之上,《博弈与社会》教给我的是一种走出人生困境的思路——探究困境发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导致你陷入其中的,那么走出困境的关键就是用它来引导你走出困境,或许就是常说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吧。这才是这本书所教给我的,最为重要的,足以影响我一生的东西。

;

博弈论读书笔记

博弈论 (Game Theory),也称对策论或竞赛论 。是指研究多个个体或团队之间在特定条件制约下在对局中利用相关方的策略,而实施对应策略的学科。 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

具有竞争或对抗性质的行为成为博弈行为。在这类行为中,参加斗争或竞争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标或利益。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各方必须考虑对手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下棋,打牌等。博弈论就是研究博弈行为中斗争各方是否存在着最合理的行为方案,以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的行为方案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1)根据参与者之间是否具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博弈可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

有:合作博弈(合作中如何分配利益问题,使协议框架内所有参与者都满意)。
没有:非合作博弈(如何争取自己最大化利益,不考虑其它参与者利益)。

2)根据参与者选择的策略,做出决定的先后顺序,博弈可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静态博弈:参与人同时选择策略或者虽非同时选择,但后做出决策的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策略。
动态博弈: 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采取策略的前提下制定自己的策略。

3)根据对其它参与者的信息掌握程度,博弈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

完全信息博弈:每一位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也叫支付)有准确的信息。
不完全信息博弈:每一位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信息了解的不够准确、或者不是对所有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都有准确的信息。

一场博弈包含4个基本要素:

1.至少两人参加
2.参与者间的利益(博弈的目的)
3.策略(行动方案)
4.信息(制定策略的依据)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举,则二人同样判监8年。

博弈分析:

囚徒困境 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显然不是顾及团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解决方案。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1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8年的情况较佳。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二人判决均比合作要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低。这就是“困境”所在。例子漂亮地证明了: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最优和纳什均衡是相冲突的。

假设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 猪圈很长,一头有一踏板,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猪每踩一下踏板,另一边就会有相当于10份的猪食进槽,但是踩踏板以后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劳动”,加起来要消耗相当于2份的猪食。踏板和食槽分置笼子的两端,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

博弈分析:

如果两只猪同时踩踏板,同时跑向食槽,大猪吃进7份,得益5份,小猪吃进3份,实得1份;如果大猪踩踏板后跑向食槽,这时小猪抢先,吃进4份,实得4份,大猪吃进6份,付出2份,得益4份;如果大猪等待,小猪踩踏板,大猪先吃,吃进9份,得益9份,小猪吃进1份,但是付出了2份,实得-1份;如果双方都懒得动,所得都是0。

利益分配格局决定两头猪的理性选择:小猪踩踏板只能吃到一份,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4份。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这是最好的选择。

启发:

(商战)大企业与小企业:小企业(小猪)将行业老大(大猪)的实力转化为自己的助力。
(股市)大户与散户:大户设局形成猪圈,引小户(小猪)入套....。
(奖惩)企业与员工:杜绝智猪博弈(搭便车现象),(移动食物槽位并减少食物投放)。
(董事会)大股东与小股东:大股东为企业的盈利亏损负责,小股东不负责监管直接拿分红。

总结:
无论是商业中的"抱大腿",还是人生奋斗历程中的搭"搭便车"都是一种策略,一次机会。只要我们以一种平实的心态就能以这种快捷的方式获得成功。

源自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古代的村庄有两个猎人。当地的猎物主要有两种:鹿和兔子。如果一个猎人单兵优作战,一天最多只能打到4只兔子。只有两个一起去才能猎获一只鹿。从填饱肚子的角度来说,4只兔子能保证一个人4天不挨饿,而一只鹿却能让两个人吃上10天。

博弈分析:

两个人的行为决策可以形成两个博弈结局:分别打兔子,每人得4;合作,每人得10。这样猎鹿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点,那就是:要么分别打兔子,每人吃饱4天;要么合作,每人吃饱10天。

猎鹿博弈反应的是:合作带来的最大利益。

该模型可以简单概括为:实力越强死得越快。最能体现这个博弈的:赤壁之战。

甲乙丙三个枪手准备决斗。甲枪法最好,80%命中率。乙枪法次之,60%命中率。丙枪法最差,40%命中率。假设他们了解彼此实力,也能做出理性判断。问题一:如果三人同时开枪,并且每人只发一枪。第一轮枪战后,谁活下来的机会大?问题二:如果三人轮流开枪,并且由枪法最差的丙先开枪,他该怎么做?

博弈分析:

问题一:同时开枪

甲的最佳策略:先瞄准乙。因为乙对甲的威胁要比丙大,所以应该首先干掉乙,再干掉丙小菜一碟。

乙的最佳策略:先瞄准甲。一旦将甲干掉了,和丙进行对决,乙胜算的概率要大得多。

丙的最佳策略:也是先瞄准甲。毕竟对丙来说,乙的威胁还是比甲要小一些,先努力干掉甲再想如何面对乙,这是丙的正常思路。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计算一下三个枪手开枪后各自存活的概率:

甲存活概率:40%X60%=24%。
乙存货概率:20%
丙存货概率:100%

问题二:轮流开枪

甲先开枪:必定把枪口对准乙,

乙先开枪:和第一种情况一致,丙的存活率依然最高。

丙先开枪:根据情况适当调整策略,随便开一空抢,接下来由甲开枪,甲会对乙开枪,丙的存活率仍然最高。向甲开枪时一种冒险的行为,因为万一杀死了甲,乙就会向丙开枪,此时丙的存活率为40%。

在现实中,会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如如果枪手甲伪装自己,让乙和丙认为他的枪法最差:这时,幸存者是甲的概率就会大幅上升。在现实中, 能力很强的人要学会韬光养晦 ,往往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能力差的人在竞争中耍弄手腕能赢一时,但往往不能最终成事;提升自己实力会在最后的对决中起到关键作用。 无论是一次性博弈还是相继出招的序惯博弈,博弈者都要努力寻找自己最有力的策略。

如果自身没有优势策略,那就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进行分析,确定对方的最优策略。得到的最终结果都不会超过最优势策略得到的结果,可大胆放心使用。

如果身处复杂的博弈当中,一时间无法确定自己的最佳策略,就先选择把自己的劣势策略排除,来简化博弈情况。

在一个小镇上,只有一名警察负责巡逻,保卫小镇的人生和财产安全。小镇分A,B两区,A区一酒馆,B区一仓库,镇上还仅住着一名小偷,他的目标时A区酒馆或者B区仓库。因为只有一名警察,每次只能选择A区或B区一个区域区巡逻,而小偷正是看到这一点,每次也到一个区域区偷窃。假设A区有2万元财产,B区有1万元财产。警察区A区巡逻,小偷去B区,则B区1万元财产归小偷;如果警察去B区巡逻,小偷也去A区,则被逮捕。警察去B区巡逻,小偷去A区,则2A区2万元财产归小偷,;如果警察去B区巡逻,小偷也去B区,则同样被逮捕。那警察采取那种方式巡逻,镇上的财产损失最少?

分析:

警察抽签的方式(2个A区签,1个B区签),去A区巡逻的概率2/3,去B去巡逻的概率1/3。
小偷抽签的方式(2个A区签,1个B区签),抽到A区签去B区巡逻,抽到B区签去A区巡逻。

试想有两只好斗的公鸡狭路相逢,每只鸡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如果一方退下来,而对方没有退下来,对方获得胜利;如果对方也退下来,双方则打个平手;如果自己没退下来,而对方退下来,自己则胜利,对方则失败;如果两只鸡都前进,那么则两败俱伤。因此,对两只鸡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

这个博弈有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一方前进,另一方后退;或一方后退,另一方前进。但关键是谁进谁退?当然,该博弈也存在一个混合策略均衡,即大家随机的选择前进或后退。不过相对而言,我们更关注于纯策略均衡。一博弈,如果有惟一的纳什均衡点,那么这个博弈是可预测的,即这个纳什均衡点就是事先知道的惟一的博弈结果。但是如果一博弈有多个纳什均衡,则要预测结果就必须附加另外的有关博弈的细节信息。比如,这里谁进谁退,可能就需要附加额外的细节信息才能做出判断。

斗鸡博弈强调的是,如何在博弈中采用妥协的方式取得利益。如果双方都换位思考,它们可以就补偿进行谈判,最后造成以补偿换退让的协议,问题就解决了。博弈中经常有妥协,双方能换位思考就可以较容易地达成协议。考虑自己得到多少补偿才愿意退,并用自己的想法来理解对方。只从自己立场出发考虑问题,不愿退,又不想给对方一定的补偿,僵局就难以打破。

协和谬误即某件事情在投入了一定成本、进行到一定程度而后发现不宜继续下去,却苦于各种原因而将错就错,欲罢不能。

当你进行了一项不理性的行动后,应该忘记已经发生的行为和你支付的成本,只要考虑这项活动之后需要耗费的精力和能够带来的好处,再综合评定它能否给自己带来正效用。比如进行投资时,把目光投向前方,审时度势,如果发现这项投资并不能赢利,应该及早停掉,不要惋惜已投下去的各项成本:精力、时间、金钱……

5个海盗抢得100枚金币,他们按抽签的顺序依次提方案:首先由1号提出分配方案,然后5人表决,超过半数同意方案才被通过,否则他将被扔入大海喂鲨鱼,依此类推。 这是一个高度简化和抽象的模型,体现了博弈的思想。 假定“每人海盗都是绝顶聪明且很理智”,那么“第一个海盗提出怎样的分配方案才能够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博弈分析:

推理过程采用倒推的方式:

从后向前推,在只剩4号和5号的话,4号的方案一定是100,0,此时即使5号反对结果也无法反对。

在只剩3号4号和5号的话,根据5号之前的处境,3号会提出99,0,1的方案,该方案3号一定同意,4号肯定不同意,但5号一定回头赞成票。如果5号投了反对票,就会回到只剩4号和5号的情况。

在2号3号4号和5号共存的情况下,2号最好的分配方案是98,0,0,2,既笼络5号,放弃3号4号,2号和5号投赞成票,3号4号投反对票,方案半数人同意而通过。

那1至5号都在的情况下,假如1号海盗被扔进大海,由2号海盗来分配方案的话,3号和4号海盗什么也得不到,因此1号海盗的分配方案就会从处于劣势的3号和4号海盗入手,最优方案是98,0,1,1,0,这样1号3号4号投赞成票,2和5号投反对票,方案通过。

模型任意改变一个假设条件,最终结果都会不一样。

海盗分金是一个高度简化和抽象的模型,体现了博弈的思想。在“海盗分金”模型中,任何“分配者”想让自己的方案获得通过的关键是事先考虑清楚“挑战者”的分配方案是什么,并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收益,拉拢“挑战者”分配方案中最不得意的人们。企业中的一把手,在进行内部人员控制时,经常是抛开二号人物,而与会计和出纳们打得火热,就是因为公司里的小人物好收买。 1号看起来最有可能喂鲨鱼,但他牢牢地把握住先发优势,结果不但消除了死亡威胁,还收益最大。这不正是全球化过程中先进国家的先发优势吗?而5号,看起来最安全,没有死亡的威胁,甚至还能坐收渔人之利,却因不得不看别人脸色行事而只能分得一小杯羹。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是第一个提出制度的“路径依赖”理论的学者,他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飞轮效应,企业发展因而进入良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就如厄运循环,企业可能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路径依赖现象无处不在。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什么采用这个标准呢?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那么,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因为古罗马人军队战车的宽度就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罗马人为什么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有趣的是,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所以,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在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

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两个博弈的当事人的策略组合分别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均衡。一个策略组合被称为纳什均衡,当每个博弈者的均衡策略都是为了达到自己期望收益的最大值,与此同时,其他所有博弈者也遵循这样的策略。

纳什均衡的重要影响:

1.改变了经济学的体系和结构。

2.扩展了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范围。

3.加强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度。

4.形成了基于经典博弈的研究范式体系。

5.扩大和加强了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改善,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 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进或帕累托最优化。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就是不可能在有更过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一般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如果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夏普利值指所得与自己的贡献相等,是一种分配方式。核心是付出和收益成正比。

考虑这样一个联盟博弈。有这样一个三人财产分配问题。假定财产为100万元,假定这100万元在三个人之间进行分配。A拥有50%的票力,b拥有40%的票力,c拥有10%的票力。规则规定,当超过50%的票认可了某种方案时,才能获得整个财产,否则三人将一无所获。

我们看到,任何单独一个人的票力都不超过50%,从而不能单独决定财产的分配。要超过50%的票力必须要形成联盟。也就是说,在这个例子中任何人的权利都不是“决定性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无权利的”或权利为0.

此时财产应当按票力分配吗?如果是的话,即a、b、c的财产分配为:50%,40%,10%。但如果这样分配的话,c可以提出这样的方案,a:70%,b:0,c:30%。这个方案能被a、c接受,因为对a、c来说这是一个比按票力分配有明显改进的方案,尽管b被排除出去,但是a、c的票力构成大多数(60%)。

在这样的情况下,b会向a提出这样一个方案,a:80%,b20%,c:0。此时a和b所得均比刚才c提出的方案要好,但c成了一无所有,但a、b票力综合构成多数(90%)……这样的过程可以一直进行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理性的人会形成联盟ab、ac或abc。但哪个联盟能够形成呢?最终的分配结果应该是怎样的呢?

夏普里值是这样的一个值:在各种可能的联盟次序下,参与者对联盟的边际贡献之和除以各种可能的联盟组合。在财产分配问题上,我们可以写出各种可能的联盟顺序。而边际贡献就在于在这个顺序中谁是这个联盟的“关键加入者”。如果是关键加入者,那么他的边际贡献就为100万元。下表:财产问题中各种排列下的关键加入者:

由上表,我们得到abc的夏普里值分别为: A=4/6,b=1/6,c=1/6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票力是虚假的实力表示。b、c票里不同,但是夏普里值相同,即权利相同,他们在形成获胜联盟中作为关键加入者的课程性是一样的。

公共资源悲剧最初由哈定提出。哈定举了这样一个具体事例:一群牧民面对向他们开放的草地,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合算的,尽管因平均草量下降,可能使整个牧区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每个牧民都可能多增加一头牛,草地将可能被过度放牧,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食量,致使所有牧民的牛均饿死。这就是公共资源的悲剧。

“公地悲剧”展现的是一幅私人利用免费午餐时的狼狈景象——无休止地掠夺。“悲剧”的意义就在于此。根据哈丁的讨论,结合我们对挣扎在生活磨难中的人们的理解,“公地悲剧”的发生机理似乎可以这样来理解:勤劳的人为个人的生计而算计,在一番忽视远期利益的计算后,开始为眼前利益而“杀鸡取卵”,没有规则,没有产权制度,没有强制,最后,导致公共财产——那个人们赖依生存的摇篮的崩溃,公地悲剧”的更准确的提法是:无节制的、开放式的、资源利用的灾难。

应对之策:

1、明确和稳定产权。
2、配合企业制度改革,力争做到公共产品私人供给。
3、加强制度建设,重视委托、代理、搭便车、机会主义问题研究。

在二人零和博弈中,参与者的利益严格相反(一人所得等于另一人所失),每个参与者都会尽最大努力使对手的最大收益最小化,而他的对手则正好相反,他们努力使自己的最小收益最大化。

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机会就是牺牲一只脚。

给人的启示:当发现自己的行动已经离既定方向越来越远时,果断做出选择,停止行动,不要有一丝侥幸心理。

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一般来说,工作难度越大,思维越活跃,短时间强化的强度就越高,而强化对增强记忆是有益的。因此,被中止的工作往往容易被首先回忆。此外,工作难度大时,人们的情绪变化也大,而情绪对回忆是有很大的帮助。

避免措施:

第一,在看事物的时候运用自己的价值观标准,如果发现一个工作计划不值得做,那么就勇敢地放弃。
第二,编制一个时间表,把必须做的事以及要费的时间都写下来。努力培养出一种较合实际的意识,把期限定在要求办妥的时间以前。如果有笔帐必须在12月1日缴付,那就预订在11月25日付出。
第三,一点一滴地强化意志力,我们可以先从一件小事来训练自己,比如强迫自己在洗碗槽里留下几只碟子不洗,看一本书的时候,尝试停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是的,要不要继续看下去?
第四,从现在开始:做任何事情,不要想着我还有时间去做,等待片刻;这样子会让大脑产生一定的滞后性,会让自己产生懒惰的行文;因此,想到就去实现,做是一切成功的前提;
第五,练习是一件好事,但是切勿目标盲目;
第六,制定一个准确的截止日期;针对每一项工作任务,预测可能需要的时间,根据时间结点来评估自己的任务完成计划;
第七,细分每一步工作计划:对于一项工作任务,不要盲目的去做,前提是仔细思考,细化每一个任务步骤,结合每一步任务所需要的条件即可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即两极分化现象。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与全体中的多数保持一致。既个体行为总是以全体行为为参照。

产生的原因主要为:1.寻求行为准则;2.避免孤独感;3.群体凝聚力

📚📚💎💎

本文标题: 我的第一本博弈论 读后感(博弈论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975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老鼠嫁女儿50字读后感(《老鼠嫁女》读后感)写十篇课外书的读后感200字(急需10篇读后感 200字的 感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