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园冶》读后感~~~~~我是学园林的……上造园学的课老师要求写一篇《园冶》读后感……求哪位高手帮下忙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急求《园冶》读后感~~~~~
我是学园林的……上造园学的课老师要求写一篇《园冶》读后感……求哪位高手帮下忙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冶》读后感
“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延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读毕这段文字,仿佛迎面吹来一阵清风,满目绿意,恍如画里。这就是明人计成在《园冶图说》一书中对造园艺术的精妙总结。
明代初期朱元璋鉴于元代奢靡亡国的教训,提倡节俭朴素,到成祖朱棣修建紫禁城时,仅仅保留了元代的太液池,开挖了南海,皇帝自奉如此,官员岂敢造次“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藻井”、“不许于宅前后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池塘,以资游眺”(《明史·舆服志》),这些规定限制了园林在明初的发展。而到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经济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前代的水平,当时经济的重心在江南,俗谚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谓,且江南山清水秀,地杰人灵,向为文化繁盛之地。随着个人生活水平和文化意识的提高,以及个人行为与专制政权的矛盾,把那种息政退思、独善其身的理念融于园林之中,使得私家园林在苏州、无锡,扬州等地兴盛发展起来,成为当时的社会一景。计成就是热衷其中的一位实践者(计成,苏州吴江人,字元否,号否道人,生于万历十年,其时明王朝已开始走向衰落)。计成精通绘画,“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擅长诗文,《园冶》一书经常引用列举庄子、扬雄、潘岳、陆云、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典故、作品,涉及到《尚书》、《左传》、《说文》、《释名》等典籍,可以看到他的文化修养是相当高的,这使得《园冶》的写作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意境,全书文字雅致,如隽永之小品文。计成晚年之时正当离乱,抱负无所施展,惟用心于造园之事,在实践中他获得了许多造园的实际经验,先后有武进的吴又于、仪征的汪士衡、扬州的郑元勋邀其为己造园,计成把自己的体会撰成《园冶》一书,使明代的造园技术获得了总结性的成果,也使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粹得以泽被后世。
《园冶》全书文字约18000字,各类插图253幅,分作三个部分:卷一是兴造论,下有园说、相地、屋宇、装折;卷二是栏杆;卷三是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造石、借景等内容,是明代造园技术经验全面、精辟的总结。最有味道的是卷一中的兴造论、园说和相地三章,计成对于园林艺术的体会,被那种简练雅致的文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园冶》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技术作了集中的阐述,有关造园营林的方方面面要言不烦:从梁架的形式到窗棂的图案,从假山的布局到池塘的疏浚,从地砖的铺设到草木的配置,不但有文字描述还有图示配合,全书可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足见作者并非一个普通的旁观者,而是深研 此道的行家。计成本人常说造园乃是“三分匠,七分主人”,且强调这个“主人” 并不仅是户主、出资人的概念,而是“能主之人也”,我想“主人”正是计成自况。
读到这里忽然想起了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也曾提到《园冶》这本书,指出了窗棂图案与家具构件造型的关系。如今把这些棂格的样式一页页看去:冰裂式、束腰式、井字变杂花式;家具的扇活上有、卡子花上有、脚踏上也有这些图案。再往后栏杆的样式:笔管式、绦环式、套方式,几乎在家具的造型、装饰上都有体现。一些研究家具的前辈专家对这种建筑与家具的联系早有述及:无束腰的家具脱胎自建筑的大木梁架,有束腰的家具则源自须弥座的造型,在大的方面如此,在细微之处看来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的建筑与传统的家具因此而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也是园林艺术的追求:景与物、花与木、小径与深院,毫不突兀的化作一幅画,计成的心中正有这样的画,这就是园冶之“冶”。
由《园冶》讲到家具似乎走题,其实学问之道正在于融汇贯通,我读《园冶》对此有所体会。研究的视野原本是该开阔些的,不应囿于一个较为狭窄的范围,业务知识的积累能在深度和广度共同进步才好,许多专家、大家都谈到过这点。好了,引申就到此为止吧,继续说《园冶》的读后感。
《园冶》作为古代中国园艺的重要资料,它的流传历经坎坷:由于奸臣阮大铖的序,使得《园冶》的流传大受影响,多年默无声息,在清代更被定为禁书,几乎在中国失传。部分刊本流入东瀛,才使得《园冶》得以保存。20世纪30年代,幸亏有识之士由海外抄回刊布,才得以流传后世。我读过王世襄先生的《髹饰录解说》,他解说的古代漆工艺专著《髹饰录》也有着和《园冶》相似的经历,这使得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研究和整理更加困难,不过现在情况有所好转,以《园冶》为例,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著作已经不少,《园冶图说》一书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另辟蹊径,用中国各地著名园林的照片参考解释正文,直观明了,增添了阅读的乐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一书读罢,掩卷之余思绪难收:人们每日穿梭于城市的水泥丛林中,为了生活奔忙不已,为交通的拥堵着急,为住房的局促上火,为囊中羞涩而沮丧,如果这时翻开《园冶》,神游名园之中,于幽篁槐荫之下小憩片刻,不亦乐乎?
我想你一定很急,绞尽脑汁,增出几段话,希望能帮助你: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园林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园林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总之,我国古代的科学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许多发明创造被世界公认,在世界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高度赞扬,他说:“世界上有古无今的文化很多,有今无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则很少,像中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文化传统简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
所以,我们祖国不仅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国家。长期以来,我们的祖国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驱,领先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使我们祖国成为世界上文化发达的最早国家之一,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是一个具有特别旺盛生命力的伟大民族。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为祖国的这一历史而骄傲、自豪,并由衷地热爱这一历史。
古代史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灿若群星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一定要发愤图强,继承先人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在园林技术,乃至科学技术上作出新的突破!
“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延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读毕这段文字,仿佛迎面吹来一阵清风,满目绿意,恍如画里。这就是明人计成在《园冶图说》一书中对造园艺术的精妙总结。
明代初期朱元璋鉴于元代奢靡亡国的教训,提倡节俭朴素,到成祖朱棣修建紫禁城时,仅仅保留了元代的太液池,开挖了南海,皇帝自奉如此,官员岂敢造次“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藻井”、“不许于宅前后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池塘,以资游眺”(《明史·舆服志》),这些规定限制了园林在明初的发展。而到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经济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前代的水平,当时经济的重心在江南,俗谚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谓,且江南山清水秀,地杰人灵,向为文化繁盛之地。随着个人生活水平和文化意识的提高,以及个人行为与专制政权的矛盾,把那种息政退思、独善其身的理念融于园林之中,使得私家园林在苏州、无锡,扬州等地兴盛发展起来,成为当时的社会一景。计成就是热衷其中的一位实践者(计成,苏州吴江人,字元否,号否道人,生于万历十年,其时明王朝已开始走向衰落)。计成精通绘画,“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擅长诗文,《园冶》一书经常引用列举庄子、扬雄、潘岳、陆云、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典故、作品,涉及到《尚书》、《左传》、《说文》、《释名》等典籍,可以看到他的文化修养是相当高的,这使得《园冶》的写作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意境,全书文字雅致,如隽永之小品文。计成晚年之时正当离乱,抱负无所施展,惟用心于造园之事,在实践中他获得了许多造园的实际经验,先后有武进的吴又于、仪征的汪士衡、扬州的郑元勋邀其为己造园,计成把自己的体会撰成《园冶》一书,使明代的造园技术获得了总结性的成果,也使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粹得以泽被后世。
《园冶》全书文字约18000字,各类插图253幅,分作三个部分:卷一是兴造论,下有园说、相地、屋宇、装折;卷二是栏杆;卷三是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造石、借景等内容,是明代造园技术经验全面、精辟的总结。最有味道的是卷一中的兴造论、园说和相地三章,计成对于园林艺术的体会,被那种简练雅致的文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园冶》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技术作了集中的阐述,有关造园营林的方方面面要言不烦:从梁架的形式到窗棂的图案,从假山的布局到池塘的疏浚,从地砖的铺设到草木的配置,不但有文字描述还有图示配合,全书可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足见作者并非一个普通的旁观者,而是深研 此道的行家。计成本人常说造园乃是“三分匠,七分主人”,且强调这个“主人” 并不仅是户主、出资人的概念,而是“能主之人也”,我想“主人”正是计成自况。
读到这里忽然想起了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也曾提到《园冶》这本书,指出了窗棂图案与家具构件造型的关系。如今把这些棂格的样式一页页看去:冰裂式、束腰式、井字变杂花式;家具的扇活上有、卡子花上有、脚踏上也有这些图案。再往后栏杆的样式:笔管式、绦环式、套方式,几乎在家具的造型、装饰上都有体现。一些研究家具的前辈专家对这种建筑与家具的联系早有述及:无束腰的家具脱胎自建筑的大木梁架,有束腰的家具则源自须弥座的造型,在大的方面如此,在细微之处看来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的建筑与传统的家具因此而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也是园林艺术的追求:景与物、花与木、小径与深院,毫不突兀的化作一幅画,计成的心中正有这样的画,这就是园冶之“冶”。
由《园冶》讲到家具似乎走题,其实学问之道正在于融汇贯通,我读《园冶》对此有所体会。研究的视野原本是该开阔些的,不应囿于一个较为狭窄的范围,业务知识的积累能在深度和广度共同进步才好,许多专家、大家都谈到过这点。好了,引申就到此为止吧,继续说《园冶》的读后感。
《园冶》作为古代中国园艺的重要资料,它的流传历经坎坷:由于奸臣阮大铖的序,使得《园冶》的流传大受影响,多年默无声息,在清代更被定为禁书,几乎在中国失传。部分刊本流入东瀛,才使得《园冶》得以保存。20世纪30年代,幸亏有识之士由海外抄回刊布,才得以流传后世。我读过王世襄先生的《髹饰录解说》,他解说的古代漆工艺专著《髹饰录》也有着和《园冶》相似的经历,这使得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研究和整理更加困难,不过现在情况有所好转,以《园冶》为例,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著作已经不少,《园冶图说》一书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另辟蹊径,用中国各地著名园林的照片参考解释正文,直观明了,增添了阅读的乐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一书读罢,掩卷之余思绪难收:人们每日穿梭于城市的水泥丛林中,为了生活奔忙不已,为交通的拥堵着急,为住房的局促上火,为囊中羞涩而沮丧,如果这时翻开《园冶》,神游名园之中,于幽篁槐荫之下小憩片刻,不亦乐乎?
我想你一定很急,绞尽脑汁,增出几段话,希望能帮助你: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园林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园林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总之,我国古代的科学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许多发明创造被世界公认,在世界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高度赞扬,他说:“世界上有古无今的文化很多,有今无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则很少,像中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文化传统简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
所以,我们祖国不仅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国家。长期以来,我们的祖国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驱,领先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使我们祖国成为世界上文化发达的最早国家之一,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是一个具有特别旺盛生命力的伟大民族。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为祖国的这一历史而骄傲、自豪,并由衷地热爱这一历史。
古代史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灿若群星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一定要发愤图强,继承先人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在园林技术,乃至科学技术上作出新的突破!
清平乐见校山园书所见读后感
清平乐见校山园书所见读后感 上片描写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下二句“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 下片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既有很强的情节性,又具强烈的行动性、连续性.可以设想,如果画家把这场面稍事勾勒、着色,就是一幅生气勃勃的农村风俗画;如果作家用散文把这场面和人物的活动记下来,又可成功为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小品.只是平常的几句话却具绘画的立体美,又具散文的情节美,稼轩运用语言文字功力娴熟,由此也可见一斑. 毋庸讳言,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未免太理想化了.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当然,这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对生活的认识不免受到局限. 赏析二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岁的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随即又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作者不得不回到在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作者不仅没有因被迫闲居而苦恼,反倒有摆脱官场纷扰的愉悦.因此,在闲居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赞美带湖风光、歌唱村居生活的词篇.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题目中的“山园”,就是他的带湖居第. 洪迈的《稼轩记》说,这里“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既筑室百楹,才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决决,居然衍十弓”.“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整个庄园,廊庑曲折,花木扶疏.亭台有植杖亭、集山楼、婆娑堂、信步亭、涤砚渚……陈亮的《与辛幼安殿撰书》则说,“作室甚宏丽”,朱熹曾“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睹”.“检校”,是查核的意思.
中国庭院观后感
中国庭院观后感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无声的历史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一座有代表性的建筑往往集中了当时文化、艺术的精华。在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建筑是古代一定社会历史的缩影,是古老的珍贵的旅游资源。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各有特色。通过课堂学习方拥的《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我了解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类型、特征与思想体现。
一、 传统建筑类型
我国传统建筑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
我国古代中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各种宫室殿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就已达到惊人的规模。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宫城周围达8900米。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奢华的宫殿多随着岁月而去,如今保存下来的宫殿实为珍稀。说到宫殿,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故宫,因为它是当今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整个故宫规模宏大,极为壮观。故宫中有乾清门,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故宫宏伟壮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我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目甚多,多集中在江南一代,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苏州地理环境极佳,文化氛围浓厚,山明水秀,物质丰裕,为园林的塑造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园林内多以假山,花草树木,亭廊楼阁,水池和漏窗为主要景物,是集绘画、雕刻、山池和园艺于一身的综合体。我国古代能将天地山水与人心才情兼收并蓄、融于一体的非园林莫属,所以我国古代园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首先,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二、 传统建筑特征
1、守成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和古代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展的,有着极久的历史,极稳定的系统。而西方建筑变幻不断,风格各异,与中国建筑风格成鲜明的对比。“祖宗之法不可变”,是中国古人行为的准则。尊重祖宗,恪守祖制的思想。所以后人对先人的建筑不会去做多的改动,所以从古代到现代,台基,柱子造型依然如故,即使到了现在很多建筑也没有用石代木,这体现出人们对木材的深情以及对传统的严格恪守。
2、协调 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传统建筑既重自然的山林风水,也重人工的山林风水,让人工的与自然的谐调,院内的与院外的衔接,造成“天上人间”之境,使人产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旷神怡之感。
中国传统建筑的第二个特点,更加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恰恰与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可见,重山林风水的传统思想必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发扬、发展,以创造优美的建筑环境,实现大自然的回归。
3、生气
从古代保存下来的来看其建筑多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情越浓,艺术性越强。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而西方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着的雕塑或绘画——观赏艺术,无法给建筑物自身带来生气。
三、传统建筑思想体现
1、礼制思想
在中国,礼制观念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其核心内容就是肯定社会等级阶层、尊卑、长幼有序的理念。其在建筑上的表现为:以建筑形式来区分人的等级,例如皇宫,会在地理位置最佳的地方设为皇上的住所,其次再是皇后妃嫔以及王子公主。这样做是为了达到维护阶级秩序的目的,这在世界上是中国仅有的。我国古代建筑的表现形式不能随心所欲,要符合礼的要求,故贵贱有别。
2、天人合一
古代传统建筑力求尊法自然,合于天地,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像宫殿会在外城设置天地日月四坛用来祭天,而且符合乾南坤北,日升月将的顺序。古代民居庭院将人工与自然融合,在庭院内建有假山水池,种植花草树木,尽量引入自然情趣。
3、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空间布置都是为人服务的,以人为本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北京四合院规划布局形成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形成了一个符合人的心理,保持传统文化和邻里融洽相处的居住环境。徽派建筑则会引水入村,目的是为了方便于人。
四、总结
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城市建筑的特色,优美杰出的建筑群能以无声的语言提升城市的品味。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是历史的文化积淀,既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也展示着民族的文化底蕴。在学习了这门课后我领略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所在,课堂上老师拓展了书本知识,并结合PPT以及视频等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其建筑的不同风格,看着视频,宛如身临其境,激发了我们对古代建筑探索的欲望。所以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要向世界宣传我们的建筑文化,要合理积极的保护身边的建筑资源,要按照文物保护法法规来严格保护,把保护传统建筑文化提高到保护人类环境和人类文化的高度,把保护和利用开发科学结合起来。中国传统建筑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现代建筑师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要很好地保持传统建筑的精髓,又要按照现代人群生活理念布局设计从而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一、 传统建筑类型
我国传统建筑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
我国古代中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各种宫室殿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就已达到惊人的规模。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宫城周围达8900米。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奢华的宫殿多随着岁月而去,如今保存下来的宫殿实为珍稀。说到宫殿,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故宫,因为它是当今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整个故宫规模宏大,极为壮观。故宫中有乾清门,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故宫宏伟壮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我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目甚多,多集中在江南一代,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苏州地理环境极佳,文化氛围浓厚,山明水秀,物质丰裕,为园林的塑造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园林内多以假山,花草树木,亭廊楼阁,水池和漏窗为主要景物,是集绘画、雕刻、山池和园艺于一身的综合体。我国古代能将天地山水与人心才情兼收并蓄、融于一体的非园林莫属,所以我国古代园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首先,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二、 传统建筑特征
1、守成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和古代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展的,有着极久的历史,极稳定的系统。而西方建筑变幻不断,风格各异,与中国建筑风格成鲜明的对比。“祖宗之法不可变”,是中国古人行为的准则。尊重祖宗,恪守祖制的思想。所以后人对先人的建筑不会去做多的改动,所以从古代到现代,台基,柱子造型依然如故,即使到了现在很多建筑也没有用石代木,这体现出人们对木材的深情以及对传统的严格恪守。
2、协调 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传统建筑既重自然的山林风水,也重人工的山林风水,让人工的与自然的谐调,院内的与院外的衔接,造成“天上人间”之境,使人产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旷神怡之感。
中国传统建筑的第二个特点,更加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恰恰与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可见,重山林风水的传统思想必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发扬、发展,以创造优美的建筑环境,实现大自然的回归。
3、生气
从古代保存下来的来看其建筑多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情越浓,艺术性越强。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而西方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着的雕塑或绘画——观赏艺术,无法给建筑物自身带来生气。
三、传统建筑思想体现
1、礼制思想
在中国,礼制观念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其核心内容就是肯定社会等级阶层、尊卑、长幼有序的理念。其在建筑上的表现为:以建筑形式来区分人的等级,例如皇宫,会在地理位置最佳的地方设为皇上的住所,其次再是皇后妃嫔以及王子公主。这样做是为了达到维护阶级秩序的目的,这在世界上是中国仅有的。我国古代建筑的表现形式不能随心所欲,要符合礼的要求,故贵贱有别。
2、天人合一
古代传统建筑力求尊法自然,合于天地,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像宫殿会在外城设置天地日月四坛用来祭天,而且符合乾南坤北,日升月将的顺序。古代民居庭院将人工与自然融合,在庭院内建有假山水池,种植花草树木,尽量引入自然情趣。
3、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空间布置都是为人服务的,以人为本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北京四合院规划布局形成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形成了一个符合人的心理,保持传统文化和邻里融洽相处的居住环境。徽派建筑则会引水入村,目的是为了方便于人。
四、总结
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城市建筑的特色,优美杰出的建筑群能以无声的语言提升城市的品味。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是历史的文化积淀,既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也展示着民族的文化底蕴。在学习了这门课后我领略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所在,课堂上老师拓展了书本知识,并结合PPT以及视频等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其建筑的不同风格,看着视频,宛如身临其境,激发了我们对古代建筑探索的欲望。所以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要向世界宣传我们的建筑文化,要合理积极的保护身边的建筑资源,要按照文物保护法法规来严格保护,把保护传统建筑文化提高到保护人类环境和人类文化的高度,把保护和利用开发科学结合起来。中国传统建筑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现代建筑师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要很好地保持传统建筑的精髓,又要按照现代人群生活理念布局设计从而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读后感400字 作文 是读颐和园的毁灭
颐和园》看了两遍,很难形容看完后复杂的心情,所以读后感一直迟迟不肯动笔。关于《颐》的影评已不胜枚举,我也一样对这部片子的台前幕后怀有极大的兴趣。不过今天我只想谈谈人的精神、命运、幻想,这些不着边际的东西。
有些人注定要过艰难的生活,很多时候这并非上天的安排,而是自己的选择,我们称之为宿命,余虹的经历使我再一次坚定了宿命这个词的份量。记得王小波说过,人生的舞台上,大部分人只是演员,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成为编剧。余虹执着地为自己编写命运,尽管这个编剧文艺了一点,一意孤行了一点。
命运本身就是件很戏剧性的东西,当邪恶、粗俗、卑鄙、下流……这些阴暗低劣的人性品质聚在一起,我们似乎不难想象这个人的经历,结局也许坏也许并不坏,大家都能接受。而当敏感、孤独、真实、善良、炽烈、幻想……当这样的人性聚集在一起,就很难说会造就怎样的人生了。纯粹而美好的东西揉合在一起,不一定就是甜美,多一点不切实际的幻想,也许命运就此出现拐点。
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年轻的余虹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从影片的一开始,电影就告诉我们,余虹是个特别的女孩,她的追求与众不同。为了报答同学,余虹把处子之贞奉献给他。那是在一处荒郊野外,以一种粗糙不堪的形式解除了自己处女的包袱。此后的余虹,没有什么可以限制住她为自己的思想和身体插上翅膀:她自由了。
碰上周伟似乎是个意外,其实是必然——她在等待和寻找这样一个人,她总会遇见一个为之疯狂的人,这个人一出现,她就完了。这是她的宿命。周伟说她是疯子,是的,但她是在他面前才变成了疯子,因为她深爱着他,她急于向他表白自己的爱,恨不得将一颗真心剖出来血淋淋地摆在他面前。周伟应该庆幸自己拥有这样的经历,青春泛着残酷的美,回忆的伤口是早已凝固的痂壳,望一眼,就心痛一次,麻木一次。这种感觉,不是人人都曾有的。
然而我要说的是余虹,这个内心孤独、执意走向悲剧的人。悲剧是自我的毁灭,是眼看着美好的东西支离破碎,悲剧是喜剧永远发生在别人的身上。本来可以拥有优越、舒适甚至灿烂的人生,但是她不屑,她要过一种非主流的自我折磨的生活。精神上离群索居,身体上自由放纵,一如早春的寒风吹起漫天飞舞的柳絮,她的灵魂比柳絮还要轻柔,随风飞扬,然而肉体是重的,向下的,坠落在枯竭的泳池肮脏的地面上。
轻就一定灿烂,而重就一定残酷吗?有时候,轻所带来的残酷远远超出想象。因为精神(灵魂)飞得太高,孤离而没有目标,没有人能够理解她(他们也无法理解)。想与其他人交流,惟有放下自己的身体。放下身体对于她而言,是一种同情,一种给予,她把自己施舍给那些需要她的人。德国人称做爱为“一次小死”,灵魂找不着方向的余虹,也许只有在无数次“小死”中,才能体会到灵魂的存在,在黑暗中憧憬光明。
所以她在日记里写道:“为什么我总是急于同你们,我的男孩子们,做那件事,那是因为只有在那件事的进行中,你们才懂得我是善良的。我试过多少种办法,可最后还是确定了这个极为特殊、直截了当的方式。我已经一劳永逸地使两个、或者三个异性了解了我,理解了我的善良和仁慈……”我想起了木子美,一个已经几乎被遗忘的名字,我一直认为,木子美被人围攻批驳的性开放完全是出于她超越常人的同情心。
对于性的这种态度,似乎很容易成为人们的诟病,不象有些女人把性放在一个有价值的地位,当做资本。然而把性当成资本的女人有一招失算了,就是每个女人都有这个资本。所以说余虹是聪明的,我们前面说过,余虹又是独特的,所有女人都具有的东西,她怎么会在意?!面对那些试图靠近她,在她身上寻找片石瓦砾的男人,她索性把身体全部都给他,因为那是无爱的荒漠。
象影片中的柳絮,没有方向,甚至没有重量。她因此而过着与众不同又从不安宁的生活,她的生活颠沛流离,甚至物质是贫穷的。女人一辈子,总要疯上一回,为了这年青时代的“疯”,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她有疯的资本,畅想疯的权利以及履行疯的自由。因为这是她的人生,她有权决定怎么做。周伟最后远渡重洋找到她,可是两个人的结局却不免令人唏嘘。十年过后,他们已不再有勇气接纳对方,象一块永远也好不了永远也不敢揭开的伤疤,应了余虹的那句话,“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和平中你寸步难行……”
当周伟从汽车倒后镜里看着余虹的身影飞快地远去,消逝在视线外,这个故事已基本结束。没有人会知道,荒僻的高速公路站点内,有这样一个内心孤独如荒漠枯树般的女子。如果你了解她的经历,怎能不为之心疼。故事就要结束了,所有的不安和痛苦似乎已经告一段落,画面一转,回到当年白衣飘飘的大学时代。他们刚刚相识,目光一交投,便认定那是自己等待的人。Paul Evans的“7 Little Girls Sitting In The Backseat”轻快响起,他们在一起跳舞,嘴里叼着烟卷,脸上总是一幅玩世不恭表情的的女孩露出天真的笑容,我的耳边响起一段话:“有一种东西,它会在某个夏天的夜晚象风一样突然袭来,让你措不及防,无法安宁,与你形影相随,挥之不去,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能称它为爱情……”
一切已经过去,那段美好的美好时光已经一去不返了。
有些人注定要过艰难的生活,很多时候这并非上天的安排,而是自己的选择,我们称之为宿命,余虹的经历使我再一次坚定了宿命这个词的份量。记得王小波说过,人生的舞台上,大部分人只是演员,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成为编剧。余虹执着地为自己编写命运,尽管这个编剧文艺了一点,一意孤行了一点。
命运本身就是件很戏剧性的东西,当邪恶、粗俗、卑鄙、下流……这些阴暗低劣的人性品质聚在一起,我们似乎不难想象这个人的经历,结局也许坏也许并不坏,大家都能接受。而当敏感、孤独、真实、善良、炽烈、幻想……当这样的人性聚集在一起,就很难说会造就怎样的人生了。纯粹而美好的东西揉合在一起,不一定就是甜美,多一点不切实际的幻想,也许命运就此出现拐点。
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年轻的余虹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从影片的一开始,电影就告诉我们,余虹是个特别的女孩,她的追求与众不同。为了报答同学,余虹把处子之贞奉献给他。那是在一处荒郊野外,以一种粗糙不堪的形式解除了自己处女的包袱。此后的余虹,没有什么可以限制住她为自己的思想和身体插上翅膀:她自由了。
碰上周伟似乎是个意外,其实是必然——她在等待和寻找这样一个人,她总会遇见一个为之疯狂的人,这个人一出现,她就完了。这是她的宿命。周伟说她是疯子,是的,但她是在他面前才变成了疯子,因为她深爱着他,她急于向他表白自己的爱,恨不得将一颗真心剖出来血淋淋地摆在他面前。周伟应该庆幸自己拥有这样的经历,青春泛着残酷的美,回忆的伤口是早已凝固的痂壳,望一眼,就心痛一次,麻木一次。这种感觉,不是人人都曾有的。
然而我要说的是余虹,这个内心孤独、执意走向悲剧的人。悲剧是自我的毁灭,是眼看着美好的东西支离破碎,悲剧是喜剧永远发生在别人的身上。本来可以拥有优越、舒适甚至灿烂的人生,但是她不屑,她要过一种非主流的自我折磨的生活。精神上离群索居,身体上自由放纵,一如早春的寒风吹起漫天飞舞的柳絮,她的灵魂比柳絮还要轻柔,随风飞扬,然而肉体是重的,向下的,坠落在枯竭的泳池肮脏的地面上。
轻就一定灿烂,而重就一定残酷吗?有时候,轻所带来的残酷远远超出想象。因为精神(灵魂)飞得太高,孤离而没有目标,没有人能够理解她(他们也无法理解)。想与其他人交流,惟有放下自己的身体。放下身体对于她而言,是一种同情,一种给予,她把自己施舍给那些需要她的人。德国人称做爱为“一次小死”,灵魂找不着方向的余虹,也许只有在无数次“小死”中,才能体会到灵魂的存在,在黑暗中憧憬光明。
所以她在日记里写道:“为什么我总是急于同你们,我的男孩子们,做那件事,那是因为只有在那件事的进行中,你们才懂得我是善良的。我试过多少种办法,可最后还是确定了这个极为特殊、直截了当的方式。我已经一劳永逸地使两个、或者三个异性了解了我,理解了我的善良和仁慈……”我想起了木子美,一个已经几乎被遗忘的名字,我一直认为,木子美被人围攻批驳的性开放完全是出于她超越常人的同情心。
对于性的这种态度,似乎很容易成为人们的诟病,不象有些女人把性放在一个有价值的地位,当做资本。然而把性当成资本的女人有一招失算了,就是每个女人都有这个资本。所以说余虹是聪明的,我们前面说过,余虹又是独特的,所有女人都具有的东西,她怎么会在意?!面对那些试图靠近她,在她身上寻找片石瓦砾的男人,她索性把身体全部都给他,因为那是无爱的荒漠。
象影片中的柳絮,没有方向,甚至没有重量。她因此而过着与众不同又从不安宁的生活,她的生活颠沛流离,甚至物质是贫穷的。女人一辈子,总要疯上一回,为了这年青时代的“疯”,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她有疯的资本,畅想疯的权利以及履行疯的自由。因为这是她的人生,她有权决定怎么做。周伟最后远渡重洋找到她,可是两个人的结局却不免令人唏嘘。十年过后,他们已不再有勇气接纳对方,象一块永远也好不了永远也不敢揭开的伤疤,应了余虹的那句话,“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和平中你寸步难行……”
当周伟从汽车倒后镜里看着余虹的身影飞快地远去,消逝在视线外,这个故事已基本结束。没有人会知道,荒僻的高速公路站点内,有这样一个内心孤独如荒漠枯树般的女子。如果你了解她的经历,怎能不为之心疼。故事就要结束了,所有的不安和痛苦似乎已经告一段落,画面一转,回到当年白衣飘飘的大学时代。他们刚刚相识,目光一交投,便认定那是自己等待的人。Paul Evans的“7 Little Girls Sitting In The Backseat”轻快响起,他们在一起跳舞,嘴里叼着烟卷,脸上总是一幅玩世不恭表情的的女孩露出天真的笑容,我的耳边响起一段话:“有一种东西,它会在某个夏天的夜晚象风一样突然袭来,让你措不及防,无法安宁,与你形影相随,挥之不去,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能称它为爱情……”
一切已经过去,那段美好的美好时光已经一去不返了。
本文标题: 风水山园读后感作文(三年级观后感 学习风水山党支部 红色文化知识读后感怎么写)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787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