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法读后感(《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 2024-05-31 11:01:1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6

《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弗洛伊德初印象,对于精神分析学之父“弗洛伊德”的最初印象是他的“本我...

精神分析法读后感(《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

《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

                                                 弗洛伊德初印象

对于精神分析学之父“弗洛伊德”的最初印象是他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处理协调好“本我、自我、超我”关系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本我”完全处于潜意识,是具有原始欲望的人性,他自私、冲动、偏激……是最真实的人性的反映;“自我”大部分有意识,是现实条件下人性应对现实生活的人格类型;“超我”是有意识地、超越性的理想的道德的完美人格,是内在或良知的道德判断。

这套理论可以用来分析每一个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拿阮籍举例,他的狂放不羁自由洒脱似乎是他的本我,但其实这种佯狂是他在乱世之中用于自保的手段,本我和超我共同作用以后在现实中所体现出来的“自我”。

我们的痛苦来自哪里?就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挣扎与落差。本我就像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不断地暴露着欲望、索取与自私;而超我就像是一个成熟的自我克制的成年人,当自我产生欲望时,超我会用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去束缚管理限制欲望,这种欲望难以得到满足的落差与自我管理的挣扎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弗洛伊德说:“人是带着道德面具的动物。”我们处理痛苦的关键就在于将“本我、自我、超我”协调好。

                                                        过失心理学

弗洛伊德很喜欢从细小的琐碎的生活中的事情去发现,从日常生活中那些经常遇见但很少有人会注意的现象中选取,从现象世界的废料中吸取精华。比如开篇就以细小的生活中的事例解释了各种过失,作者说“精神分析并没有规定说从不研究琐碎的小事,恰恰相反,精神分析所观察和研究的材料往往是被其他学科认为是琐碎的、平凡无关紧要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事实材料中的废料。”从细小的事件中总结出过失,再从细小的过失中产生研究的兴趣,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犯下细小的过失,这些细小的过失也会暴露一些信息。

注意力是造成过失的重要原因。比如当我们在走路时如果低头玩手机就会被手机分散精力,注意力不会全部集中在走路这件事上,这样可能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过失。不过这也不绝对,当经验足够丰富,技能足够熟练,过度的集中注意力反而会让你犯错,相反不自觉间的动作或许会因为熟练而更加准确。或许这就像生活中的我们,有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如果我们过度地过于功利地追求成功,反而不容易成功。就像他们说的“后来我才知道,我输的原因是包括我太想赢这一点的。”

暗示也可能会造成过失。暗示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四种,比如当你一直被告诫不要犯一个错误时可能你会因为受到告诫的暗示而对这件事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在后续过程中犯下这样的过失。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没有口误这回事,所有的口误都是潜意识的真识的流露,当你瞧不起一个人的时候这种轻视一定能够感觉得到,那他/她就会做出某些事情来自卫。”这和书中的针对舌误的心理分析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过失是有意义的,或者它是你内心的真实感受的流露。或者是未来事情的征兆。

比如我们的口误有时能反映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的,也就是我们的真实想法从口误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就像是在《雷雨》中鲁侍萍的一段经典台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本来要脱口而出的“我是你的妈”被残忍的现实无情的周家给压下了,这时的些许口误正是鲁侍萍看到自己儿子周萍时的真情流露。

再比如我们的过失有时也是一种预兆,这就是因为在过失中能看出我们的情感倾向。就比如一个人最初犯下的小过失可能暗示着他对这件事情态度不够认真,或许以后这件事情也不会做的很好。

                                                    梦里不知身是客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白天我们小心翼翼地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小心地隐藏着自己的喜欢。但在梦里,或许你已经上演了一个小剧场。或许是今天她对你微笑的那一下,你在心中又上演了后续的小欣喜和小浪漫。

就像傅斯利的水彩画《梦魇》,画中的女子在挣扎,,一定是做了噩梦,在她的身上压了一个魔鬼,看着她痛苦的样子魔鬼似乎很快乐。人在睡眠的时候,大脑处于休眠状态,中途会做梦。一般人只有在大脑处于浅睡眠的状态下,才会做梦;深度睡眠,是没有意识的,就像在深海中一样。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梦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我想先抛开梦的心理分析假说只单纯地谈一谈梦。我一直觉得梦是人的第二世界,是灵感、心酸、失落、满足的来源。

做一个美妙的梦的感觉就像是即使你在广袤的草原,你也可以去邂逅远处的无边的蔚蓝大海,听着草原上的风声,也是徐徐的海风从脸颊上温柔地刮过,听着野马的嘶叫声,也是温柔的海上的气泡的碎裂声。这种轻盈的脚步在海上漫步的感觉就是梦带给你的舒适和轻快。

当然梦也会带给你虚无的缥缈的,尤其是当你面对着现实与梦境的落差时,便像是从广阔的美好的大海上一下子坠入痛苦的深渊。这就像是梦中你看着他的眼睛,和他一起听着音乐,但当你醒来时,你面对的便是一个人的寂寥。

我们做的梦经常与过去的事情产生联系,如果以每个人的梦为出发点,我们可以透过梦的窗子看到许多过往的事情,遥远的记忆。

 做梦人对于梦中元素的联想是广阔而细致的,这就像是从一个事物的代名经过广阔而细致的联想,联想到事物的本名。对于梦的遗忘也像是对于专名的遗忘,可能因为独立于意识之外的情绪而影响到梦的记忆。

就像是我对于初中的记忆是相对完整的,但我仍然不记得初中化学老师的名字,大概是因为我对于这一学科是厌恶的并且是弱势的;而对于数学老师的每一句话我都能很清晰的回忆起来。其实这并不是由于印象深浅造成的,而是因为我本能的回避和不愿记起。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梦的语言,就要走进梦的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我们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便可以周游世界,到任何一个地方去旅行。将释梦比喻成潜水,从水面潜下去,潜到内心深处,潜到那幽冥未知的世界,从那里得到珍珠——知识与智慧。

我们的解梦技术就是根据对这些事物的自由联想而使做梦的人产生一种被替代的意义,然后从这种替代意识出发,推出隐藏着的原有的思想。其实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梦境是有记忆的,只是有时没有主动去回忆,所以他们根本意识不到他们能记起这件事,当医生去引导他时,他便会记起关于梦的一些细节。

梦的元素对于梦的隐喻关系时,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种:部分替代整体、暗喻、意象以及象征。这样的对于梦境的联想对于解梦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关于梦境的第一联想,是对于梦的解释最为重要的一步,因为第一联想是没有经过或多粉饰的真实的联想。自由联想是解梦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联想的要素就像一串排列在一起的珍珠,拉起一个珍珠就会拉起其他的珍珠,于是就会由一个联想的出发点进而联想到很多相关的梦境。就像是一首歌会带给你的联想,是由心情到场景的联想构成的,拿《高山流水》这首曲子举例,我们联想到青翠的高山在远处巍峨屹立,喷涌的流水从远处倾泻而下,构成一幅高山流水的美妙画面,进而你会联想到锺子期伯牙的知音故事,这就是自由联想。从一个点或者一个场景出发,由此引出对于其他事物的联想,以此来丰富画面和意境。

关于梦的显意和隐意。梦的显意便是说出来的梦境,梦的显意通过表现成图像,只有极少数的思想和情感。梦的隐意是其背后隐含的意义,只能由联想得知,做梦人可以以评论者自居。也就是做梦者说出的或者能够回忆起的梦的部分是梦的显意,而没有说出来的部分需要用联想完成的就是梦的显意。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愿意去接受或者说我们没有想到的自己的一面。

儿童的梦被认为成未被改造的梦,具有儿童天真单纯的特点,梦也是简短明确易懂等特点,意义也简单而清晰。对于儿童的梦进行分析的意义在于我们知道了梦是对心里刺激的反应,它使得刺激得到了回应,未完成的心愿得到了满足,是兴奋的另一种宣泄。这些例子证明了梦不是无意义的心理活动。结论是梦的内容是需求得到满足,作用是抵消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刺激,保证人的睡眠。这就使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一个梦的破坏者到一个梦的守护者,睡眠过程中做的美梦会让我们的欲望在睡眠过程中得到满足,让我们无处安放的欲望得到宣泄,也就是说与一个美梦会守护着我们的睡眠,提高我们的睡眠质量。

成人也会做一些简单纯粹的儿童梦,这种梦主要是满足最为原始的欲望的表现,这些原始欲望包括“饥饿、、口渴、性欲望”这些欲望出现时在人们的梦境中就会单纯简单的呈现。比如当一个人饥饿时他的梦中可能会出现山珍海味的大宴。一个人口渴时可能会梦到他在喝水,并且他睡醒时还会因为做的梦而感到兴奋。就像一幅著名的画《囚犯的梦》很好地体现了弗洛伊德的“梦的满足”和“欲望的实现”,囚犯想要逃离监狱,监狱门口射进的光亮,将他从梦中唤醒。重叠而立在窗前的狱神恰好是犯人想要逃离的方位,这就表现狱犯想要自由但受到现实的冲突的矛盾,他对于自由的渴望只能通过梦来实现来得到刺激和愉悦。

与儿童单纯的梦相反的是经过改造以后的梦,改造后的梦会隐藏一些情绪,会对梦的内容进行删改、改动。在梦的过程中或许会有不符合我们道德标准的元素出现,一般来说,越违背道德伦理标准,对它的改造作用也会加强。有自我约束比较强的人在刻意控制着自己的梦,他们对梦的检查作用也会加强。这就涉及到改造作用的两个关键因素:梦的违背道德的程度和人的自我约束程度。比如人们被解梦后会本能地做出反抗比如“我怎么会怨恨我的父亲呢?”“我怎么会想让我的丈夫死呢?”“我怎么会对我妹妹产生性冲动呢?”

这些本能的反抗是站在“人性本善”的立场上论述的,但实际上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再进行探讨。在我国古代既有孔子的“人性本善”的学说也有荀子的“性恶论”的学说,我个人比较认同“性恶论”,因为我觉得每个人生来都是自私的利益至上的,我们都是单独的个体,都为自己的利益汲汲营营地努力着,在追寻利益的过程中我们难免动了别人的奶酪。因此,人性本恶,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发展中摒除恶的那部分,留存善的那部分。

 因此对于梦的解析不仅能够明白他的渴望以及内心还会洞察到一个人不为人知的内在品质或原始欲望。

象征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比拟,梦境是由许多个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是经过有意识的加工的,在这一加工过程中因为有意识地存在而成为象征的部分,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象征的部分下面的潜意识挖掘出来。弗洛伊德认为:“梦中的各种事物都是一种象征,代表了另一种意义,他们都有固定不变的解释,因此对于一连串的梦的线索,都可以用一个固定的翻译。因此在进行梦的分析时,只有想办法弄清梦的象征意义,才会挖掘出梦的本质。例如房屋象征人体;壁架或阳台象征女人;性是梦中最常见的代表物了,比如数字三、拐杖、流水、弹簧、热气球等都能代表男性生殖器;而水果、糖果等都能代表女性。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是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

作者以精神病患者的小动作开篇讲述了精神病的小症候动作,这样的小动作有着本身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偶然出现的、有心理背景的、能从中推断一个更为重要的心理历程的。以这些症候中所表现出来的细节可以透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况。

我们现在有很多人以各种各样的病自居,,仿佛如果没有点什么心理疾病就与大家格格不入了。比如有的人天天说自己有强迫症、选择困难综合症等等,但其实强迫性神经病是一种典型的精神疾病。

病人会被迫去做一些明知道没什么意义却不得不做的事,他们心里不情愿,但又不得不白白地耗费时间和精力,如果不做他们便会痛苦焦虑。但这样的强迫性为都是一种行为或是一个场景的替代,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比如病人在一个房间的桌子边按响摇铃让女仆看到桌子上的红墨水,其实代表了结婚初夜他丈夫的行为;一个少女睡前做的许多准备也都是有象征意义的。这一点和梦的象征意义很像,或许我们所有被意识或不被意识支配的行为都可以通过象征性为来分析解释。

一个精神疾病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都会遭到患者的反抗,但患者和其家属都不愿承认。患者本能上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病的,在对医生产生抗拒心理以后,就会刻意的隐藏自己的情绪,改造揶揄地说出自己的情况、分析时出现的偶然事件来阻碍分析的进行。

                                                               性

关于性,弗洛伊德性学说认为:性欲及其能量(力比多)生来即有,婴儿也有性欲,不过表现形式与成人不同而已。他认为人有两大本能,分别是:爱及生存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攻击与破坏本能。他将婴儿吮吸乳头的行为看作是吃的欲望与性的欲望的双重满足。但对于儿童性发育还未完全阶段,就会产生性冲动的观点我不是很赞同,将性上升到人类本能,上升到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这样的“泛性化”我不是很能接受。

如果将每一个人都放在具有“俄狄浦斯情结”的前提下讨论关于性欲的问题,便将每一种对于父母、兄弟姐妹的情感都放在情欲的前提下进行讨论,者算不算是否定了亲情的纯洁性的存在?这样的性本能化和泛性化就是将性这一人类文明繁衍传播的工具放在与文明同等重要的位置,真的不是很能认同。

原谅我用短短几天时间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我的第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我想等我能些许理解之后会再次重新精读这本巨作。感谢作者。

150字读后感2篇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精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 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么?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读《永别了武器》
一个告别了武器的人,不是敌人的俘虏,就是爱的俘虏.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护,实在是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数据库,已经不需要进入的密码,随时都可以打开全部程序,可以读出全部的文件.我说的俘虏,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俘虏.当我把自我放到阳光下的时侯,我明白从此不能有所伪装,隐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当我意识到抗拒的无奈,有多少时间无可挽回,有多少记忆渐渐从内心淡出.说到底,俘虏就是一个不能抵挡伤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够的勇气放弃希望,必须承受生存的全部压力.本来,在属于个人的空间,可以沉浸于独自的幻想,可以从尘埃里开出虚拟的花朵.而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是连欺骗自己都不能, 只有不断地净化内心世界.
《哈姆雷特》读后感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这本书在表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 正如剧中人霍拉旭所说: 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 曲折选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而展开.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最大的感受.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在我们也有几度的叫好后不免有点心惊.
《释梦》读后感
弗洛伊德(1856--l939)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横跨半个世纪,对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和大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如果以影响的范围作为衡量伟大的标准,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动了人类思想史上又一次哥白尼式革命,他指出人类的无意识是无法被意识所控制,人类的潜意识中蕴含了巨大的心理内容,他以最理性的声音诉说了人类的无理性.《释梦》是弗洛伊德支柱性的学术著作.通过对梦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身的探究的幅度,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与黑》读后感
作家笔下展现的,首先是整个法兰西社会的一个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维里埃尔城的政治格局.贵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长是复辟王朝在这里的最高代表,把维护复辟政权,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在政治上得势视为天职.贫民收容所所长瓦尔诺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会的秘密组织圣会而获得现在的肥差,从而把自己同复辟政权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玛斯隆是教会派来的间谍,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监视之下,在这王座与祭坛互相支撑的时代,是个炙手可热的人.这三个人构成的三头政治,反映了复辟势力在维里埃尔城独揽大权的局面.而他们的对立面,是为数甚重,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咄咄逼人的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司汤达一方面向人们描述了保王党人的横行霸道,一方面又让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握有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定将是最后的胜者.《红与黑》成书于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汤达竟像是洞悉了历史运动的这一必然趋向.
《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如此之宏著怎一个梦字解决呢?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
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1900)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
简爱读后感
《简爱》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学著作。至今已152年的历史了。它的成功在于它详细的内容,精彩的片段。在译序中,它还详细地介绍了《简爱》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
从中我了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许多事。她出生在一个年经济困顿、多灾多难的家庭;居住在一个远离尘器的穷乡僻壤;生活在革命势头正健,国家由农民向工业国过渡,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的时代,这些都给她的小说创作上打上了可见的烙印。
可惜,上帝似乎毫不吝啬的塑造了这个天才们。有似乎急不可耐伸出了毁灭之手。这些才华横溢的儿女,都无一例外的先于父亲再人生的黄金时间离开了人间。惜乎,勃郎特姐妹!

300字左右的名著读后感

8
名著读后感~基督山伯爵~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最大的感受。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在我们也有几度的叫好后不免有点心惊。
名著读后感~红与黑~
作家笔下展现的,首先是整个法兰西社会的一个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维里埃尔城的政治格局。贵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长是复辟王朝在这里的最高代表,把维护复辟政权、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在政治上得势视为天职。贫民收容所所长瓦尔诺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会的秘密组织圣会而获得现在的肥差,从而把自己同复辟政权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玛斯隆是教会派来的间谍,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监视之下,在这王座与祭坛互相支撑的时代,是个炙手可热的人。这三个人构成的“三头政治”,反映了复辟势力在维里埃尔城独揽大权的局面。而他们的对立面,是为数甚重、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咄咄逼人的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司汤达一方面向人们描述了保王党人的横行霸道,一方面又让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握有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定将是最后的胜者。《红与黑》成书于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汤达竟像是洞悉了历史运动的这一必然趋向
名著读后感~西游记~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如此之宏著怎一个“梦”字解决呢?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
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1900)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
名著读后感~傲慢与偏见~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化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至今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吗?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鲁滨逊漂流记》
暑假里我看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是一部世界名著,讲述一位遇险的航海商人独自一人飘流到一座荒岛。他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靠顽强的意志和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在岛上生活了28年,终于遇救返回故乡。
这本书的主人公鲁滨逊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整整28年,多么惊人的数字。要是我在这个荒岛上生活,恐怕一个小时,我也熬不过去,何况他还在荒岛上凭着自己的双手双脚做出所有的生活用具。这样一比较,我是多么懦弱,而他却多么坚强。想到这里,我就决定要以鲁滨逊为榜样,要学他那样坚强,不能懦弱。我不是要像他那样在荒岛上生活,而是要在生活中向他学习。例如:做人要坚强不要常常哭,遇到紧急关头不能懦弱要镇定的解决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在生活中坚强的表现。
鲁滨逊的坚强不仅让我佩服,他的乐观精神也很让我佩服。初到荒岛,鲁滨逊因为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板都要四十二天。他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的。看到这里,我不禁反省以前,我做事一旦不成功,就会气馁,然后就不做了。这样是不对的,应该像鲁滨逊那样,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
读了《鲁滨逊漂流记》后,我受益匪浅。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大家推荐下比较好点范文的!字数在3000左右的!......
精神分析引论,用浅意思和抑制的学说分析了日常生活的失误动作,如口误、笔误,并探讨这些现象的心理根源,从中发觉了潜意思的存在,表明了“抑制”作用的功能,指出这些动作是有意义的心理现象,是两种不同意向相互牵制的结果,失误动作无非就是两种冲突意向的一种调解。通过对梦的分析指出梦不是躯体现象而是心理现象,梦是有意义的而且是潜意识的,梦是潜意思化装了的代替物,通过自由联想的方法可以分析和推知那隐伏在背后的原念。梦的功用是保护睡眠,它由两种相互冲突的倾向而引起,一是要睡眠,二是要满足某种心理刺激,梦的特性就是愿望满足和幻觉的经验,主要性质在于把思想变形为幻觉,以达到欲望的满足。弗洛伊德通过对神经症症状的分析还指出,神经症症状的意义在于与病人生活的关系,这些症状都起源于潜意识的精神历程,精神分析的治疗在于把潜意识的病源都使之进入意识之内,人的意识系统有三个层次,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神经症的症状就是性的满足和代替。性在精神分析学中有比通常更广泛的意义,泛指身体一切器官的快感,又称为里比多。治疗神经症的工作在于解放里比多,使其摆脱其先前的迷恋物,而重复服务于自我,从而消除其症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给医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人文科学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尤其对心理学影响更深,它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了我们自身的潜意识的存在和重要性以及性在精神分析学中的重大意义。

笔记10《精神分析诊断》偏执型人格读书笔记@水仙

本章主要描述了偏执性人格者的外显和内隐特征,强调他们对于投射防御机制的依赖。其原因包括先天的攻击性或易惹性,和随之而起的对恐惧、羞耻、嫉妒和愧疚的高度敏感。治疗师向偏执型来访者展现对自我的悦纳和缺点的常识,对情感加以分析,但非着眼于防御识别,症状性愤怒的特定病因,避免对来访者的偏执性解释,给予正面攻击,分辨思维和行动的差异,保持咨访界限,展现咨询师的坚定,真诚和尊重。
一、

(1)偏执型人格是指个体习惯性的使用,否认和投射等防御方式,将内部感受投射为外部威胁,这种投射过程中伴有意识的狂妄自大。
(2)“病态”偏执者比“健康”偏执者更为多见,许多具有偏执人格的人可以在自我强度、认同整合、现实检验和客体关系的任意水平都表现正常。
(3)偏执诊断应考虑如下可能性:是否有合理的刺激因素,是否受到别有用心者的迫害,致使来访者前来就诊。
二、偏执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1)重度偏执的个体由于认为痛苦源自外部环境,因此常常不会攻击自己,而把攻击指向他人。
(2)偏执与婴儿期的活跃症状。如不服管教,适应困难,反映过积极负面情绪存在相关,同时也与对刺激高度敏感导致的兴奋过度相互关联
(3)偏执者不仅要与愤怒、怨恨、恶意及其他显而易见的敌意作斗争,还要承受难以抵挡的恐惧。ST将偏执状态总结为恐惧和羞耻的混合体
(4)外表自命不凡的偏执者实际上内心饱受恐惧威胁,对身边的人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5)偏执型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太过专注估摸治疗室的心思,因而忽略聚焦自己的内部体验,使治疗寸步难行。
(6)偏执型来访者难以承受的潜意识内疚心理也使他们难以获得帮助,他们十分担心,一旦治疗师了解他们的内心会对他们的罪恶与堕落感到震惊,排斥或惩罚他们。其实他们潜意识地渴望被揭穿,但却将对被揭穿的恐惧投射成揭穿他人的真实意图。
三、偏执者的防御和适应机制
(1)投射及对投射的否认占据着偏执者的大部分内心世界,基于其自我强度,可将偏执者定为精神病性、边缘型或神经症型。
(2)偏执者普遍需要以投射来应对烦恼,这必然导致他们频繁的使用否认λ作用相似的反向形成。我们每个人都使用投射,事实上普遍的投射倾向正是移情的基础,投射-移情的存在使得分析性治疗成为可能。但偏执者投射的目的是强烈的回避负性态度,这种态度使投射的过程是如此不同,使该过程充斥着全然否认的气息。
(3)弗洛伊德还认为偏执中也包含着强烈的同性渴望。希认为任何形式的渴望对于偏执者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危险因素。
(3)治疗偏执者的棘手问题是:判别他们的基本情感与防御后的情感表现之间相距几何、有多迂回。
四、偏执者的关系模式
(1)临床经验表明,偏执者在童年期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曾遭受过严重的创伤 :  他们大多反复体验过压制和羞辱等。
(2)在偏执者的成长背景中,极端严厉的批评、反复无常的惩罚、毫不留情地痛斥以及难以取悦的家长都十分常见。儿童可以观察到父母身上多疑、责难的态度,尽管父母声称家人是唯一应该信任的对象,但儿童不难发现父母平日的表里不一——暴虐的内心与友善的外表。
(3)养育者如果难以控制焦虑情绪,子女也容易形成偏执性人格。
(4)偏执症的几种核心要素:①客观现实经常受到扭曲,情感回应常常阴差阳错,因此成员相互间体会到的更多是恐惧和羞耻,较少获得理解和支持 ;②养育者的否认和投射会被子女效仿 ;③原始性全能幻想在家庭互动中得到了强化,这种原始全能感造就了强烈的内疚和混乱情感的基础 ;④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丝毫无益于解决问题,只会平添愤怒,还会增加儿童在基本感受和认知方面的困惑。
(5) 如果儿童拥有令人畏惧的父母,且无从知晓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感受,便很容易滋生偏执、攻击的性格。
(6)尽管偏执者与人交往时的情绪频繁变幻、戒备心强和敏感多疑,但偏执者却能拥有内心深层的依恋,能够一如既往的保持忠诚,这种爱的能力依然能够使治疗得以继续。
五、偏执型自体
(1)偏执者的两个极端自体表征分别是 : 无能、羞辱、卑微 ; 或者全能、执拗、自得。两极之间的矛盾张力浸润了他们全部的内心世界。无能的自体将伴随对受虐和蔑视的恐惧,自体会费尽心思感受周边环境的危险因素。全能的自体又因为名不副实而不可避免的造成强烈的负疚感,产生大量的“牵连观念”,仿佛天下事事实关己。
六、偏执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1)多数偏执者的移情反应转换迅速、张力十足且负性移情居多。他们时常表现出冷漠、泰然、无动于衷的态度来刺激治疗师。甚至,他们会死死盯着治疗师,临床称之为“偏执的凝视”状态。
(2)偏执者的反移情通常是焦虑或敌对。
七、诊断的治疗意义
  1.面对治疗师偏执者的阻抗,治疗师应该如何做?
①治疗师可以适当地表现幽默感。幽默,尤其是自嘲反映的是“真实”感受,它既非装模作样,也不是诡计多端,因此很可能对来访者具有治疗效用。②治疗师可以运用“暗度陈仓”、“迂回包抄”(根据个人喜好)等方法化解复杂的偏执型防御,揭开其隐藏于后的情感的面纱。③治疗师能够通过识别近期刺激性事件,识别来访者偏执状态加重的原因。应该避免与来访者的偏执对质。④人们的思维与行动之间的有着本质的区别,大脑可以反复思虑憎恶的念头,但不妨碍人性中充满卓越、高尚和创造力。治疗师如果能从敌意、贪婪和缺乏人性等倾向中读出积极的感受,而非将这些观点引起的厌恶付诸行动,会有助于偏执者降低对失控感和罪恶感的恐惧。⑤治疗师必须高度注意界限问题。保持一致性对于维护偏执者的安全感极为重要,缺乏一致的情境诱惑将诱发他们更加确认内心想法可能成真。⑥治疗的关键在于治疗师应明确无误地、坦率地表达个人态度。
八、鉴别诊断
1、偏执性人格,vs精神变态人格
①偏执者具有良好的客体依恋。偏执者认为你和他价值观相同,却能够在困难时对你有所依靠,那么便会对你表现出无比的忠诚和慷慨。
②精神变态人格善用投射机制,却基本不具备共情的能力。
2、偏执性人格vs强迫性人格
①偏执型人格和强迫型人格的来访者对羞耻感的敏感性和既往经历存在差异。强迫者害怕受到控制,偏执者对躯体伤害和情感屈辱更加在意。
3、偏执型心理vs解离心理
①许多解离认同型障碍的个体会同时具备偏执人格,有时治疗师会以偏概全,误以为偏执是个体的全貌,偏执和解离人格的起源都包含有对情感的错误理解,因此个体兼具偏执和解离倾向就十分普遍。
九、阅读推荐
《偏执状态》M
《精神分析诊断》研读
本文标题: 精神分析法读后感(《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776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思考与致富读后感(《思考致富》第11章到第15章读后感)看演讲读后感200字(演讲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