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 韩愈传读后感(新唐书·韩愈传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5-31 04:13: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9

新唐书·韩愈传读后感在寒假里,我有幸阅读了李长之著韩愈传,才感觉自己对韩愈有了更深一点的了解,起初只知道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读了这本书之后,才...

新唐书 韩愈传读后感(新唐书·韩愈传读后感)

新唐书·韩愈传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有幸阅读了李长之著韩愈传,才感觉自己对韩愈有了更深一点的了解,起初只知道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韩愈是让人十分尊敬的。
我还依稀记得里面的这句话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意思是说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很刻苦的学习儒家经典,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诱导。韩愈并不因为自己是孤儿而堕落了,或许会被别人所嘲笑,或许少了父爱母爱,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认真学习,他学习并不是为了奖励,而是自己要学,这样的付出是无价的,想想如今的我们,或许我们曾抱怨过读书累,但是我们的状况比韩愈当时要好多了,我们更不应该放弃,应该发奋,向韩愈学习,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这是韩愈让我尊敬的一点。
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也让我敬佩不已,当然我想这一点与他小时候勤勉读书是密不可分的。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韩愈也和柳宗元一起开创了古文运动,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韩愈对于事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作品更是构思奇特,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
我觉得韩愈的勤勉读书和他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是使他成功的原因,虽然他的家庭并不是很富裕,但他还是努力读书!这和他一系列的成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关系。

《新唐书·韩愈传》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韩愈传》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原文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二、翻译

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他的父亲叫韩仲卿,做官武昌令,有很好的政绩,离开之后,县里的百姓刻石碑来歌颂他的功德。最终做官做到秘书郎。

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上表章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灵柩离开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军队作乱,韩愈于是就离开了。

华阴令柳涧犯了罪,前刺史弹劾他,但还没有得到回复,刺史就被罢免了。柳涧暗示百姓拦住(他)索要军队食宿费和劳役的钱。后刺史很厌烦他这样做,追究他的案件,朝廷将柳涧贬为房州司马。

韩愈经过华州的时候,以为刺史与人相互勾结,便上疏惩治他们。不久,御史再一次勘问,得到柳涧收受贿赂的证据,再一次贬官,做了封溪县尉。韩愈因此重新担任博士。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

旧唐书韩愈传 韩愈是如何为人和为学的?请结合原文改卷回答

以下内容摘自山夫小唱的网易博客:
韩愈《论佛骨表》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後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书史不言其寿,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至中国,非因事佛而致此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後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後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识见不远,不能深究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尝恨焉!伏惟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以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别立寺观。臣当时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信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微贱,於佛岂合惜身命?所以灼顶燔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後时,老幼奔波,弃其生业。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臠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於境,不令惑於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以入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膨祓除不祥,然後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膨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後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於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
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
谏迎佛骨的故事
著名的佛教名刹法门寺位于陕西扶风县北崇正镇的中央,雄伟壮观的“大圣真身宝塔”树于法门寺之中,因此人称“因塔而建寺,寺因塔而著名”。
传说古天竺(印度)国王阿育王异常笃信佛法,他在释伽牟尼灭度(死)后,要把佛法发扬光大于整个世界,因之在全世界修造了八万四千塔,分葬佛(释伽牟尼)的舍利。因为有神力役使鬼神劳动,所以这八万四千塔能在同日建成,其中就有扶风这一塔,绕此塔而筑之寺初名阿育王寺。文献记载,此寺(包括寺塔)始建于东汉天竺佛教沿丝绸之路东来中国之际,已有两千年历史了。
传说在这座宝塔的底层埋藏着释伽牟尼灭度后的一节手指骨,即佛的真身,梵语叫“舍利”,所以此塔一向被尊为“圣冢”,或旌为“大圣真身宝塔”。
因为塔内藏有佛的真身“舍利”,所以被认为是极为灵应神圣的宝塔,古传“三十年开视迎取一次舍利佛骨,则岁岁丰收政通人和。”
武则天自诩“朕即如来”,因感激后梁僧人昙无谶所译的《大云经》中有“女主威伏天下”的宗教预言,所以在登皇帝位后,不但多次表扬此经“以合符命”,而且更加推崇佛教,于天授二年把佛教诏推为诸教之首: “今后释(佛)教直在道法之上,缁服(和尚的黑袍)处黄冠(道士的装束)之前。”这还不算,她又于天授四年迎奉法门寺佛骨至东京(洛阳)明堂供养,并赐绢三千疋修葺寺塔。
她的儿子中宗崇佛更胜武则天一筹,于景龙四年表彰塔寺为大唐圣朝无忧王寺,题舍利宝塔为“大圣真身宝塔”度僧七七四十九人,至此寺内“僧徒济济,几百共众;梵字(庙堂殿宇)嗽嗽,数千其多”,俨然已为宇内的名刹大寺了。
中宗的从孙肃宗更胜他祖宗数倍,于上元元年迎奉无忧王寺佛骨至宫内道场供养,并赐金玉佛像、金银用具及宝石念珠一挂,还有更为珍贵的金栏袈裟一袭,成为自唐以来的最丰厚的赐予。
到了肃宗的玄孙宪宗时,迎佛骨,就更是无以复加了。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宪宗命令太监杜英奇率宫人三十持香花前去扶风法门寺迎舍利佛骨。杜英奇一行来到法门寺真身宝塔下,焚香烧烛,顶礼膜拜如仪后,开启了塔底,只见塔底深有数丈,修筑精致,里边金碧相映,水银为池,池中央浮一黄金之船,船内置一硕大的金莲花,金莲花中心放一琉璃水晶透明匣,匣内葬着佛指。旁边放着唐肃宗上元元年赐的那袭金栏袈裟!看到这里,杜英奇不由得暗暗倒吸了一口气; “啊!想不到如此排场富贵!从金栏袈裟推及,池中之水银、水银池中之金船、船上之金莲花、莲花上之琉璃水晶透明匣,可能全是安史之乱后‘中兴之主’肃宗赐予的吧!……”
中使太监杜英奇领着由数百夫役抬着的安置着佛骨的金珠宝刹进入长安开远门时,只见自开远门安福楼,夹道迎佛骨的士女,僧众、军卒等,人山人海,不可胜数!呼佛礼佛之声振耳欲聋。原来,早在下令迎佛骨之初,宪宗已下诏,令京城及沿途府县之民于路傍垒土为香刹,高一二丈,全部用金翠彩缎装饰,上列金佛玉炉,名香红烛。仅长安城内,这样的香刹就有数万。而京城土民早在三更未明时就拥上街道,看到数以万计的金幡、华盖,旌旗仪仗队,不可胜数的宝帐香舆,人们已惊愕感叹不已,再看到仪仗队后那数百人抬着的黄金空刹里那盛着佛骨的琉璃水晶透明空匣时,众人的礼佛情绪便达到了高潮!不时还有军卒抽佩剑砍断自己的左臂、用右手捧着,一步一礼,鲜血洒地地献于佛骨香刹前;至于匍地肘行,咬断指头,截断头发的人就更多了。更有一些虔诚和尚,把艾绒贴在秃头顶上用火点燃,起名曰“炼顶”。火灼至头皮,痛不可耐,于是摇头呼叫。看到的人无不哂哭。
还有一些街市上的大贾豪富,也在争相举行无遮斋大佛会,整个通衢大街上结彩绸为楼阁殿台,或者用水银灌池,用金玉扎成树,争着招集和尚僧众,到处都摆设上金银佛像,只听僧众们吹螺击钹之声不绝于耳,灯烛辉煌不绝于途……为了向佛骨表示虔诚,不惜倾家荡产、献儿献女、割残肢体!人群中有一位中年人他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韩愈,看到人们为一朽骨发狂示诚,他要向宪上奏谏阻,谁知宪宗并不早朝!
原来佛骨被迎到了大明宫中,宪宗李纯一直亲自供奉了三天,这三天内不理朝政,不管国事,一心礼佛。
韩愈便向宪宗上了一封奏章《论佛骨表》谏阻。上奏宪宗,极论不应信仰佛教,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韩愈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如今,佛已死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应该将这骨头"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世之惑"。韩愈最后极为恳切地说:"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表示愿负得罪佛祖的一切责任。
唐宪宗接到谏表,大怒,要处死韩愈,当时大臣裴度、崔群出来说情,说韩愈"内怀至忠",应该宽恕,以鼓励忠臣提意见。宪宗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太过分,还可以容忍;他甚至说东汉以后,奉侍佛教的皇帝都是短命的,怎么能说这荒唐的话呢?韩愈作为人臣,竟然狂妄到这个程度,怎么能赦免呢?"最后决定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到潮州后,写一谢表,向皇帝表示悔过、谢恩。
韩愈在匆忙中离开长安万里赴任,不幸在蓝关道上因雪迷路,正在危难之中,他的侄孙韩湘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猛见亲人,他不胜感慨,不由得即兴吟诗一首,以赠韩湘,这就是首有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原来韩湘幼年便学道出走,家人、亲戚都不知道他的踪迹,只是民间传说八仙中的道童韩湘子便是他,但谁也投有见过!谁知今日他突然出现在蓝关道上!因而韩愈诗中、说:“我知道你从远处来到这里见我,必定有什么意思吧!”
果然让韩愈言中了,韩湘来是想趁叔祖被贬的时候,劝其弃官和他一起去修道,但任凭韩湘说得口舌生花,还是被积极入世的韩愈拒绝了,因为韩愈既反对佛教,也反对道教。好在韩愈没有被韩湘说动,要不然八仙将变成九仙了。
韩愈没能阻挡宪宗迎佛骨,还险些丧命。受此挫折以后,韩愈做事特别谨慎,深伯得罪人,觉得自己一个人单枪匹马,无力回天。但是,韩愈思想的影响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韩愈的谏迎佛骨表当时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但他敢于据理力争,铮铮铁骨,已冲击了许多人的心灵。第二年"奉佛太过"的皇帝就一命归西,重复了历史上"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的悲剧,证明了韩愈"佛不足信"的论断。再加上韩愈讨究儒术,弘扬道统,文斥异端,情理并茂,"始若未之信,卒大显于时","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新唐书·韩愈传》)韩愈的学生李翱、李汉、皇甫湜、孟郊、张籍、贾岛、刘义,都成为当时有名的文学家。韩愈卒于长庆四年(824),过了二十一年,到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秋七月,诏天下佛寺僧尼并勒归俗"。这是佛教"三武之难"的最后一次大劫难,又称"会昌之难"。前两次是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诏令灭佛的法难。会昌之难,时间很短,到第二年五月,新上台的唐宪宗皇帝就"诏上京增置八寺,复度僧尼"。佛教极盛时,与官吏、百姓矛盾很深,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佛教受到严重打击,元气大伤,从此再也不能重现当年盛况。可以说,韩愈的谏迎佛骨为唐武宗灭佛作了舆论准备,对宋明时代也有深刻的影响。
1987年4月3日,经历了1113年的漫长岁月,法门寺地宫发现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和大唐数千件供佛珍宝,引起世界瞩目,根据陕西省政府部署,组建了法门寺开发建设团队,负责项目开发建设。景区一期工程斥巨资打造(25亿元),占地约1300亩,由曾主持设计台湾中台禅寺及目前全世界最高摩天大楼“台北101”等著名建筑的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主持设计。景区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众多艺术佛像、园林雕塑小品等组成,是陕西省强力推出的十大文化旅游工程之一,是陕西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重大举措,并致力打造“世界佛都”、继兵马俑之后的“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世界佛徒朝拜中心,旅游圣地。

苏轼为何夸韩愈“勇夺三军”?怎样评价韩愈?

孙子云:“夫将者,国之辅也。”此即是强调军事将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我们都很熟悉的韩愈,在宪宗、穆宗两朝,便是极重要的国之辅将。

韩愈在众人眼中,乃文人出生、百代文宗、儒学传承者。他七岁读圣贤书,十三岁能文,二十五岁及进士第,十年后又通过吏部铨选。

但同时,韩愈也有鲜为人知的军职形象,其生涯中有两次重要的军事平乱行动。

其一,用兵淮西时,韩愈担任行军司马。他除了平时管理军务,亦负责作战时攻防策略之筹划与运用,不仅任务繁重,而且举足轻重。

其二,宣抚镇州乱时,韩愈受命为镇州宣慰使。他孤身一人深入形势险恶的镇州,苦心劝说王廷凑止戈为武。

可以说,在这两次行动中,韩愈皆顺利达成使命。因此,苏轼夸他:“勇夺三军之帅!”

在玲珑看来,韩愈“从军”与“从文”两不误,且二者相得益彰。


韩愈《雉带箭》

崇尚勇气,颇具胆识

韩愈之祖先中,不乏有勇有谋者。其七世祖韩耆,于后魏时被封为武安成侯;其六世祖韩茂,武功超群,受封安定桓王。韩愈常常以自己的祖先为荣,而韩家一脉相承之“尚勇有谋”的性格特质,也留存于韩愈的血液中。

韩愈之出生地,在北方。北方自古即有浓厚的尚勇风气,我们从家喻户晓的《木兰诗》中,即可窥豹一斑。

生于斯、长于斯,韩愈自幼便接触骑马、武术应是理所当然;他受当地民风潜移默化的影响,胆识日积月累,不言而喻。

再就韩愈任中央官职前之藩镇幕府工作而言,他早期曾任汴州、徐州观察推官,随各藩镇军队团练是例行公事,骑马、武术、击毯与狩猎等皆属军队平时训练项目。

韩愈诗作中,也曾提及任藩镇推官时的情况。如贞元十五年,他在徐州所作《雉带箭》:“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相倾斜。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即是描写随从节度使张建封射猎野雉时之生动画面。


韩愈雕像

随着年岁、历练增加,韩愈之勇不减反增。元和十年五月,御史中丞裴度为用兵淮西,出使蔡州观察形势。六月,节度使王承宗与李师道派刺客杀害当朝宰相武元衡、裴度,京师上下震撼,而全国笼罩在恐怖的氛围之中。

此时,韩愈先代裴度上《让官表》,随后又上《论捕贼行赏表》,全力支持宪宗之缉凶主张。

当时赞成削藩与捕贼者,皆恐遭杀身之祸,然韩愈置死生于度外,一心为救国救民,更进一步积极参与到讨伐淮西战役中,其展现之勇气与胆识,令人赞赏。

长庆二年,时任兵部侍郎的韩愈,受朝廷之命,到镇州安抚当地乱军。他深入虎穴,未携武器,单车前往,实英勇过人。入镇州途中作有《酬裴司空相公重见寄》。

衔命山东抚乱师,日驰三百自嫌迟。

风霜满面无人识,何处如今更有诗。

韩愈为达王命,不辞风霜辛劳,日驰三百里依然嫌迟;抵达镇州时,等待他的,竟是一群剑拔弩张的蛮横军士。毫无畏惧的韩愈,一面厉声责备王廷凑,一面晓以大义。这在李翱所作的《韩公行状》中有详细的记载。

韩愈凭借胆识,终使王廷凑答应解除镇州之乱;王廷凑还设宴招待他,此举应是受到他正气凛然与无比勇气之感召。

对于只身前往叛军阵地,一般军士皆望而却步,但已经五十五岁、知天命的韩愈,却能携义无反顾、舍我其谁的勇气前往与执行,着实令人钦佩。

《新唐书·韩愈传》亦详细描写了韩愈宣抚镇州一事,并给予其极高的评价与肯定。他的超凡之勇,确实值得后人学习。


韩愈雕像

主动积极,力求有为

韩愈生涯中,一直持续展现主动积极之特质。自幼读书,自动自发;求取科考上榜,努力不懈,并用尽各种方法,诸如求北平王马燧收留、及三上宰相书等。

可以想见,“主动积极”源自韩愈天生的性格;同时,他也将之发扬光大,并善用之于军事领域中。例如在平淮西之役中,处处可见韩愈主动积极的一面。

淮西叛乱之初,韩愈积极上书朝廷,主动支援主战派盟友裴度,成为其坚强后盾,同时也成为主张出兵的宪宗之有力支柱。之后,他受命为行军司马,统领淮西军政事务,甫上任,旋即奔赴汴州劝韩弘协同裴度出兵,其“力求有为”之举,不仅为裴度讨伐淮西寻到胜利契机,也为自身军事生涯开启无穷希望。

已经五十岁的韩愈,其实也像其他年轻军官一般,欲于征战中立下赫赫功绩。他一度主动积极地向裴度奏请率军攻下蔡州,因裴度不愿他与众多将领争锋,故没有允许。

在平淮西获胜后,积极的韩愈迅速地写了一封劝说信,给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希望其和平归顺。在韩愈的感召下,王承宗不仅上奏朝廷归顺,亦进献辖下两州城池,以示忠诚。

由此可知,韩愈积极与力求表现的企图心,完全不输给年轻人;同时,他也因此更获穆宗赏识、仰赖与重用。


韩愈雕像

忠贞爱国,初心不改

韩愈早期担任藩镇幕府时期,便已展现其忠贞与爱国情操,屡屡以诗文提醒天下人应时刻惦记国家百姓,提倡防患未然、有备无患之观念,并随时把握为朝廷与天下苍生贡献己力的机会。

韩愈于贞元十五年任徐州节度推官,对其上司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沉迷于击毯运动”的行为,甚为不满,因此作《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一诗劝说之。

此诚习战非为剧,岂若安坐行良图。

当今忠臣不可得,公马莫走须杀贼。

当时淮西已有叛乱迹象,天下氛围诡谲,韩愈用心劝说张建封应该爱惜生命并用之于讨贼,但张依旧乐之如故。于是,韩愈再次上书:“凡五脏之系络甚微,立坐必悬垂于胸臆之间,而以之颠顿驰骋,呜呼,其危哉!”希望张建封能谨慎爱护身体,并用以报效国家。

若非出于一片爱国赤诚之心,韩愈便不会冒着被免职的风险极力上书,企图说服上司,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韩愈作于贞元时期之诗作,如《汴州乱》、《归彭城》、《龊龊》等诗,皆表露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无限忧思,展现了他对国是日非之忧心。


韩愈画像

元和九年,吴元济于其父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后叛乱。宪宗询问群臣意见,除少数大臣支持宪宗讨伐外,其他多数皆主张安抚。

韩愈于元和十年上《论淮西事宜状》,向朝廷提出建言,分析并举出六项建议与用兵谋略,向宪宗指出取胜之关键点,乃“在陛下断与不断耳”,甚至举古代圣主殷高宗三年才平定叛国的例子:“以天子之威,伐背叛之国,三年乃克,不以为迟,志在立功,不计所费。”

他如此苦口婆心,皆是为了说服宪宗积极用兵、平服叛乱,并为黎民百姓取得天下之安定。

然而,当权主和宰相们对韩愈上书感到不悦,韩愈也因此被贬职。他感慨万千,却依然不改自己忠贞爱国的本性。

止戈为武,战以爱民

基于爱民之思,韩愈主张战争时军队应自律,以维百姓身家性命。他认为“两界之间,疆场之上,日相攻劫,必有杀伤。”而且战争中受害的,不只是捐躯或伤病的将士,不得安居乐业、无法顺利耕织的百姓,亦是受害者。人们望着残破家园,内心之愁苦与感慨不言而喻。

另,韩愈在《论淮西事宜状》写到:“蔡州士卒,为元济迫胁,势不得已,遂与王师交战。”他为蔡州被迫作战的士卒请命。在当时的情况下,蔡州士卒无论是进、是退,皆是死路,因此韩愈希望朝廷能施予仁义、止戈为武。

同时,韩愈也主张一旦控制敌军形势之后,军队即应该自律,不该过分杀戮。此处可以看出,积极主张“武克”的他,同时不忘“仁义”的初衷。

本文标题: 新唐书 韩愈传读后感(新唐书·韩愈传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77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汤姆的花园读后感(《汤姆的午夜花园》读后感700字)不相信龙应台读后感(《目送》读后感500字9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