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部第一段有感)

发布时间: 2024-05-30 04:12: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5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部第一段有感《传习录》中有这么一段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阳...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部第一段有感)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部第一段有感

《传习录》中有这么一段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阳明先生借此来说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康德这段关于“直观”、"感性”、“思维”、"概念”、"感觉”的叙述,以另一种说法表达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理念。

        一个存在着的物体_表象,从根本上讲,首先,必须先进入我们的视线,我们才能感觉它的存在;

    其次,进入到我们视线的物体,如果不以某种方式,刺激到我们的心灵,我们也感知不到它的存在。这时,它虽存犹无,与我们没任何关系,对我们不产生任何影响。

    把某个人或事,当空气一样,无视其存在,是对这个人或事最大的鄙视或轻视。

        再次,当这个表象刺激到我们的心灵后,我们感知它的存在。在感知过程中,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见听闻嗅触其色声香味形,同时,心中对它的形性进行分析、判别、归类等活动,亦即是思维。最后因为这种思维活动,产生概念。

    那是不是只有我们直接观察到某个存在的物体,才会对它产生感知认识呢?当然不是,我们可以借助概念,对它进行一般性的认识。对这种概念,我们称作抽象表象。

    人通过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来认识、了解这世界一切。

    能够认识一切,却不能被任何事物所认识的,就是主体。当人在认识其他事物时,他是一个主体。当人被其他人所认识着时,他是一个客体。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人是通过思维确定他的存在,确立他的主体地位的。如果某个人不能思考,形如行尸走肉,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永远称不上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可称作主体的人。

  说存在一个 主体,就意味着必定存在着与之相对的客体。主客体必须同时存在,共存共亡。

  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个客体,认识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庄子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这也是说没有绝对的对错与是非,只在于人怎么看。所以,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

怎么才能看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到底在说什么

可以看一些相关书籍,在这里大概说一下
要了解哲学首先必须了解哲学家面对的问题,康德的问题背景是这样的,当时机械唯物主义盛行,大家认为人就是一架机器,没有灵魂,没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思考意识是靠分泌的激素决定的。这个观念导致道德崩溃。因为我杀人是因为我生气,生气因为我体内激素造成的和我没关系。这让康德不能忍受,他认为机械唯物主义把世界解释为完全有理性定理决定的观念导致这种道德观念,他想证明理性和定律不能解释所有现象,但要证明这一点他必须说明理性不是万能的。如果理性不是万能的那么由理性推导的激素决定论就不能立足。纯粹理性批判就是为了证明理性不是万能的。具体方法是这样,康德证明理性需要有材料,而材料的获得需要人类的先天能力,然后他归纳了12个范畴,并说这12个范畴是认识的基础,简单说一个盲人不可能用颜色来推理,一个聋子的理性不能推导声音。所以康德的名言:理性为自然立法,意思是我们只能认识我们身体机能允许我们认识的东西,自然的维度是无穷的,但人的认识维度只有12个,因此理性只能认识在这12个维度以内的事,从而论证理性不是万能的,而是有边界的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Ⅶ纯粹理性的建筑术

        “纯粹理性的建筑术”位于《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先验方法论的第三章,属于全书靠近结尾的部分。受老师推荐先阅读这个部分,希望对于理解第一批判乃至康德整体思想有所裨益。我将不会如之前做笔记的一样读一句写一句,而是概览之后再做分析。

先验感性论讨论数学何以可能,先验分析论讲自然科学何以可能,先验辨证论讲以往形而上学何以不可能;这里先验方法论则要讲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了,就是讨论形而上学的条件和根据。建筑术就是他建筑纯粹理性系统所使用的“术”,即方法。在系统中最根本的是形式统一性,是最根本的形式统一性使知识不是再是量的叠加,而成为有秩序的系统。这样的系统中的知识就不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完整的、确定的。(这里的艺术Kunst,有造型艺术的一层含义,“造型”有形式的暗示。)

系统是注重形式的,而“梦幻曲”(Rhapsodie)就是狂想曲,翻译成梦幻曲或许有所不妥,相比于强调形式的梦幻,Rhapsodie指向其反面“醉狂”,Rhapsodie也指自由(形式的)诗,是有形式的反面。理性要求的是一种形式和系统,一种规定性和秩序。在形式系统中,知识作为质料才能够支持和促进理性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促进系统整体向上的生成。这里既强调了形式对质料的引导,也提及了质料的生成作用;但根本上,康德强调的是质料是在形式中才能发挥生成的作用,形式是质料依托的根据和条件。

系统不是杂多知识的排列组合或简单相加的整体,而是有内在形式统一性的,康德甚至说系统就是统一性,就是知识中内在的最高的形式统一性,正如先验逻辑中的统觉。在形式统一性的规定和引导中杂多知识各得其所,整体处于和谐的状态。

理性的概念,即理念,柏拉图将“理念”看作一个起统一性作用的概念,是“一”,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理念系统。而康德这里的理念是纯粹的、先验的,纯粹理念应该从最高层次理解。而这里我则先将其粗浅地理解为一种最高形式。

康德这里强调理念中包含的目的和与目的相一致的整体形式,形式与目的的一致性亚里士多德曾明确提出过,形式因是中间阶段的目的因,任何形式都趋向于其目的。理念的“一”就表现为形式与目的。知识整体中的理念,也就是整体中的目的及其形式,内在于整体的各部分知识,使得整体具有形式统一性和方向性。比如将人看作一个整体,提到手就能想到脚(每个部分都能在其他部分的知识里被想起来),人不会长出第三个手(没有任何偶然相加)。整体中的各部分具有联系,部分以整体为前提生成,而不是从外部加入(人吃饭是将饭消化吸收,不是把饭挂在人身上)。

理念的实现需要图型,正如范畴的实现(运用到直观上)也需要图型。康德曾说过,图型作为一种表象,是纯粹的,一方面是知性的,另一方面又是感性的。在康德看来图型应该按照理念产生,提出目的,在知识整体中实现理念,即规定本质性杂多和各部分的秩序,这样建筑术就有了统一性。图型在这里是作为理念与杂多知识的中介。

科学的形而上学需要建筑术,杂多东西的类似性和知识具体地在所有各种随意的外部目的上的偶然运用都是外在的、经验性的。凭借建筑术,整体中内在的,并使整体成为可能的目的就可以推导出科学。这之中的图型则需要满足三个要求,一是先天包含整体轮廓,二是划分整体各环节,三是依照原则将整体与其他整体划分。

图型及其提供出的定义在开端时与理念是有距离的,这是因为理念内在于科学系统,系统在初始阶段还在生成之中,没有充分体现理念。

科学的创立者没有搞清楚理念,就不能对这个科学系统整体提供一种规定性。这个任务交给了哲学家,清晰的理念提供了系统一种自然统一性,系统中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而普遍联系。科学系统中的理念在理性本身中有着根据,这也体现了康德哲学中人为自然界立法以及由此得到的主客同一性。

系统的生成是有过程的,在历史中沿着一种方向由残缺到完备。诸系统各自都有着源自自我展开的理性的图型,由于这种本源的统一性,诸系统之间也有着整体的合目的的统一性。

知识的建筑术是从纯粹理性中建构出来的,康德意在寻找纯粹理性与知识系统的本源的形式统一性,也是一种主客同一性。这个工作的立足点也是包括了知性的作为高级认识能力的理性,合理的东西与经验性的东西对立也是理念与杂多的对立。

历史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是一种先天的划分,前者是出自事实知识,即源于经验;后者是出自原则的知识,即通过对设定的原则演绎得来的。本源地被给予的知识就是源于理性运用,从理性的源泉中汲取的。

对于康德所说的这个人来说,沃尔夫的体系就是历史的知识,出自经验,是外在给予而非出自理性运用的。这样的出自经验的历史的知识是封闭的,无法拓展而超出其自身,本质上只是记忆和背诵。

一个人的哲学知识倘若不是出自自身的理性,那就是历史的,只能模仿他人的知识而不能自己生产,学习哲学知识需要从自身的理性的普遍源泉即源泉中汲取。这样的知识才是对于主体而言真正的理性知识。

这里说的前一章指先验方法论第一章“纯粹理性的训练”,概念的构造(entwerfen)在这里指的就是“把与它相应的直观先验地展现出来”。康德说:“哲学知识只是在普遍中考察特殊,而数学知识则在特殊中、甚至在个别中考察普遍,但却仍然是先天的和借助于理性的,”哲学与数学的差异是形式上的差异,数学的知识(量的知识)可以构造,即可以先天地在直观中展示;而哲学知识(质的知识)则只能在经验性直观中表现出来。

康德意在说明,哲学知识客观上的确是来自理性的合理的知识,但由于不能构造,只能通过经验性直观表现,所以在主体学习哲学知识中,哲学知识就在主观上成为了历史的知识。而数学知识则因为可以构造,而在主客观上都是合理的理性的知识。

数学知识的需要的是概念的构造,构造是先天的,没有经验因素的干扰,不能通过经验学习,使得学徒学习中也同样需要理性对于概念的构造,这样就不但保证了数学在传授中不会成为历史的知识,也使数学具备了确定性。

哲学本质上是不能学习的,历史地学习哲学无法拓展哲学知识,也无法超越前人,是在学习哲学史,我们在理性方面仅仅可以学习做哲学研究,学习开发和运用理性,用理性来建构哲学知识。

哲学本身是哲学知识的系统,是一种形式。真正的哲学系统是客观的,建立于主客同一性之上,而各门派的具体哲学知识及其体系则有差异。

哲学是一种理念,所有各个门派的哲学都是理念的摹本,哲学的诸摹本有着向哲学的理念趋近的方向,揭开感觉的障蔽,达到最终的蓝本。

学习哲学在康德看来是学习哲学研究,即运用理性的原则,锻炼理性的能力。但是理性对于自身的原则也应该保持警惕,对理性的原则进行溯源,对理性原则运用的范围进行考察,这也是第一批判力图完成的工作。

哲学在没有达到哲学的理念的形式统一性以及明确的合目的性,而缺乏内在的秩序和逻辑完善性。这样哲学就难以达到普遍性和必然性以及确定性,康德意在指出前人哲学的缺陷,并为哲学向理念的前进探索方向。

哲学是人类理性的目的论与基于人类理性的一切知识的关系,哲学家则是探索人类理性原则,及其根源的人类理性立法者。

数学家、自然科学家和逻辑学家都是运用理性在一个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而哲学家则是考察他们工作的基础和条件,即人类理性的,并且还兼有对各门专门知识进行安排和计划,使其合乎人类理性的根本目的。

理念就内在于人类理性,哲学家对人类理性立法正是基与理性自身的理念,是理性为自身和世界的立法,

最高目的只有一个,是人类的全部使命,根本目的从属于最高目的。因此有关于人类理性最高目的的哲学就是道德学。如果说理论理性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世界,基于实践理性的道德学,则关系到人在世界上的生活、行动,人类理性的最高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人类理性的两个对象是自然和自由,前者针对实然之物(存有之物),后者针对应然之物(应当存有之物),这里说的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都是人类理性所立之法,康德的前两大批判分别对其进行考察。

康德关注的是来自纯粹理性的纯粹哲学,一切经验性学科,如物理学、天文学、等等都可以算作是经验性哲学。哲学的外延在古代和近代比现代要广。

批判哲学是检查理性能力的一种入门,形而上学是基于并包括前者并的全部系统的纯粹哲学。数学虽然也是先天知识,但排除在形而上学之外。

康德将哲学的体系已经在这里说得很清楚了。可以说康德的哲学是关于形式的哲学,体系各个方面都是形式,由高到低的形式,知识得以可能的原则、实践需要遵守的原则,都是形式。因此康德的哲学是纯粹哲学。康德第一批判里提到质料,都是作为概念来运用,而不包含任何具体的内容。如果包含具体的质料,就不得不将质料纳入纯粹哲学中,成为经验性哲学。形式是先天必然的,质料是经验而不确定的。

道德性如数学一样由几个根本的原则(公理)先天推演出来,但区别是,前者的原则源自人类理性,后者的公理源自人类感性直观的纯形式。道德形而上学不考虑经验性因素,是纯形式的哲学。

来源于理性的知识与经验性的知识需要作出区分,源于理性的知识在运用中会与经验性的要素结合,但康德要将其分离并展示出来。

形而上学在人类理性的思辨中一直都存在着,但没有区分其中的成分。

知识有先天和后天要素,这在康德前的形而上学中没有被清晰地指出和划界,这是形而上学在长时间中没有实现的原因。

先天知识与经验性知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种类的知识,形而上学追寻人类知识的第一原则,这个定义是模糊的,经验性原则也可能混入其中,虽然其本有着更根本的先天原则。比如根据范畴派生的知性概念与原初的十二个范畴。经验性原则隶属于先天原则。后者是最初的,前者是最末的。但这还不够,康德要找出先天和经验的分界。

隶属等级是可以无限细分的,就像柏拉图的理念论,“运动”和“静止”的理念都隶属于“有”的理念,“上升”和“下降”由可以隶属于“运动”的理念。康德将这种寻找确定的普遍性和共相的层层抽象的思路转变成了划分先天和经验性要素、为经验寻找先天要素的思路。

形而上学与数学同为先天知识,以往的哲学家都意识到了他们的同质性,笛卡尔以数学的方法代替经院哲学的四因说,斯宾诺莎运用几何学公理推导的方式从事形而上学。但是却很少有哲学家说出数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分标准。康德认为数学是通过对概念的先天构造来做判断的一类知识,而形而上学则出自概念。

形而上学在以往遇到的困难。

纯粹先天知识唯一位于其中的特殊认识能力就是单纯源自理性(包括知性)的认识能力,理性能力的统一性保证了纯粹先天知识的统一性。形而上学应将这些知识展现在一个系统中。“其所是的”(iwie sie ist)指本质(essentia),指向了本体论、存在论领域,“所应是的”(wie sie sein stollte)指理想世界,指向了道德哲学和神学。这种“存在学/神学”,是海德格尔认为的形而上学典型的双重结构。

较狭窄意义的形而上学就是考察“其所是”的形而上学。先验哲学是其中的基础,只考察先验的知性及其概念原理以及理性本身,不考察具体的客体,也就是说,考察的是认识客体的先验条件基础,及其发生过程。纯粹理性的自然之学考察作为被给予的对象总和的自然,其实就是经验对象,合理的自然之学就是说考察的对象是合乎理性的对象,就是现象。而对于现象背后的物自体,则不能认识。

理性在对合理的自然之学的考察中的运用有两种,分别是自然性的、内在的、在具体经验中的运用,和超自然性的、超验的、超越于一切经验之上的运用(经验对象的超验连接)。以超验的自然之学的内部连接为对象的是先验的世界知识;以全部自然界与超自然的存在者的关联的知识是先验的上帝知识。

这里“先验的上帝知识”看起来与康德强调的对物自体没有知识和上帝作为理念的存在有矛盾,但可能康德说的是上帝与自然界之间的关联的自然之学,而不是关于上帝的知识。

内在的自然之学从自我意识的角度看自然,将自然看作感官对象的总和,自然界被给予我们的方式就是通过直观被给予我们,这种给予需要的先天条件就是空间和时间感性形式以及知性范畴。对于外感官的对象,我们以空间形式直观,即将对象直观成有形自然;而内感官对象则以时间形式直观,以灵魂为对象,但认识到的还是符合时间形式的现象,就是合理性的心理学知识。

康德在这里完成了理性建筑术的先天划分部分,将形而上学先天划分出了四个部分。由于康德在这里的划分及其各部分的定义在文本中不甚规整,下面进行一下汇总:

1.哲学(一切哲学知识的系统)

    1.1.纯粹哲学(由纯粹理性而来的知识)

        1.1.1.批判(在一切纯粹先天知识方面检查理性能力的一种入门(预习)。)

        1.1.2.形而上学(出自纯粹理性并系统关联起来的全部(真实和虚假的)哲学知识。)

             1.1.2.1.思辨运用的自然形而上学(更严格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1.1.2.1.1.先验哲学(只考察知性,以及在一切与一般对象相关的概念和原理的系统中                  的理性本身,而不假定客体会被给予出来(即 本体论 )。)

                1.1.2.1.2. 纯粹理性的自然之学 (考察自然,即被给予的对象的总和(不论它们是                          被给予感官的,还是被给予另一种类的直观的,如果我们愿意这样说的话)。)

                    1.1.2.1.2.1.先验的世界知识(是内在的,是自然知识能够被(具体地)应用于经验                      中这个范围内针对着自然界的,以内部连结为自己的对象,是全部自然界的自然之                      学。)

                        1.1.2.1.2.1.1 .合理的物理学 (针对的对象是外感官的对象,因而这些对象的总                              和,即有形自然。)

                        1.1.2.1.2.1.2. 合理的心理学 (针对的对象是内感官的对象,即灵魂,以及根据一                          般灵魂的基本概念而来的思维着的自然。)

                    1.1.2.1.2.2.先验的上帝知识,即 合理的神学 (是超验的,针对着经验对象的超越于                      一切经验之上的那种连结的,以外部连结为自己的对象,是全部自然界与一个超自                      然的存在者的关联的自然之学)

        1.1.2.2.实践运用的道德形而上学。

    1.2.经验性哲学(由经验性原则而来的理性知识)

可以看出来,“ 合理的宇宙论 ”在康德的之前的划分中并没有出现,这里直接提出,可能与之前提出的某个或某些概念有包含关系。

这种划分源自纯粹理性本源的理念,是先验而非经验地按照建筑术进行,是确定不可改变的。

康德要回答的问题是:何以在经验的对象中得到先天知识,达到形而上学?何以按先天原则认识到事物的本性,达到合理的自然之学?据之前的划分这里的形而上学应指先验哲学。康德的回答是:考察我们的经验的发生结构,即内外感官的客体如何分别通过“我思”和物质概念发生。

这一段讨论了经验心理学的位置,康德认为其不能与形而上学混淆,而应该暂时归于应用的哲学中,它的最终归宿是人类学。

形而上学在这里有几个角色:其一,宗教的捍卫者;其二,一门约束理性的科学;其三,防止思辨理性在道德和宗教中破坏。形而上学在康德看来必不可少。

在康德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只有:自然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和批判。它们都具有合目的性,与人的生存的方向息息相关。而数学、自然科学等经验性知识则并不直接与人类的根本目的相符合,需要通过形而上学知识才能达到合目的性。

教养(Kultur)是对文化修养,对文明的培育,在这里则应当指形而上学对人类理性具有一种引导和限制的作用,引导人类理性符合人类的根本目的地运用,限制人类理性不越界。形而上学还要为具体科学的可能性和科学的运用奠定基础。并且,形而上学更多时候是作为否定性的,也就是消极的作用,用于防止错误而不是扩展知识。形而上学要将一切其他学科引导向人类的根本目的,在这康德说,就是普遍幸福。

                                                                                                                                   2021.12.10.

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简单介绍及理解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创作的批判哲学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781年,是康德三大批判之一。该书是欧洲哲学史上一部具有转折意义的哲学著作。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中的代表人物,其哲学被称为先验的唯心主义。所谓先验,即先于经验。康德是先验主义者,在认识论上康德持的是先验观。先验主义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柏拉图在认识论上持的是灵魂回忆说,这便是西方哲学近现代先验论的前身。先验论认为,人类心灵中天生存在着许多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知识,它们是人类先天具有的,先于后天经验而存在。 书名中的“纯粹理性”,指的是独立于一切后天经验的理性。此处的“纯粹”一词对“理性”进行了规定。而此处的所谓“批判”,并不是说要进行批评,这里的“批判”是一种考察的意思,指对纯粹理性进行考察。康德为该书冠以这一名称,是为了弄清人类认识的来源、范围及其界限。
《纯粹理性批判》主要是一部认识论著作。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是哲学的一个传统的研究领域。哲学的研究领域极多,除了认识论,还有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等。认识论主要是对人类的认识进行研究,包括人类认识的能力、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范围、认识的来源等。康德的认识论属于先验主义认识论,这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不一样的。但是,哲学单纯从学理上来说,并没有谁对谁错可言。它们只是视角不同、思路不同而已。虽然从政治上讲,我们国家的执政党是提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但这主要是出于一种政治上的考虑。单从学理上而言,这些学说其实是无所谓谁对谁错的。
康德撰写《纯粹理性批判》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应对当时欧洲哲学界的怀疑论危机。所谓怀疑论,指的是对人类知识的正确性、有效性进行怀疑,同时也怀疑人是否具备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当时怀疑论的带头者是苏格兰的休谟。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人性论》等哲学著作中提出了系统性的怀疑论思想。休谟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存在,他把因果关系理解为人的一种主观的习惯性联想。比如,我们通常认为,因为阳光撒到石头上,所以石头被晒热了。而如果按照休谟的说法,这种因果关系并不客观存在,石头被晒热了和阳光撒到石头上并没有客观存在的因果必然联系,只是我们经常看到阳光撒到石头上,然后石头热了,然后习惯性地将两者联系起来。“休谟的怀疑把我从独断论的泥潭中惊醒。”康德如是说。
《纯粹理性批判》除了“序言”和“导言”外,还可以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先验原理论”,第二部分阐述“先验方法论”。康德先是考察了人的知性范畴等人类理性中先天地存在着的东西,意图对人的理性本身、人类先天具有的认知能力进行一种批判性的考察,探讨人能认识哪些东西和人不能认识哪些东西。《纯粹理性批判》书中有一个二律背反的论证。康德从纯粹理性的角度,从正反两方面,考察上帝是否存在(上帝存在问题)、人类是否有不灭的灵魂(灵魂不朽问题)、人类是否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自由意志问题),然后康德发现,这三组命题存在二律背反的现象。所谓二律背反,指的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结果都发现可以成立。值得注意的是,康德是从纯粹理性的角度来对这几组命题加以证明的,他不是从经验的,或者说科学的角度。他是从单纯思辨的角度。康德在发现这几组命题存在二律背反的现象后,就认为,这些问题不可以用理论理性来解决。然后,康德就把它们转变为实践理性的、信仰的问题,把它们转变为一种道德领域的东西。康德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你就要去信仰它们,并以其作为实践理性所依据的原理。至于这方面的探讨,详细可以看康德的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的第一批判,康德有三大批判,分别为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其实还有第四批判,《历史理性批判》,但它没有前面的三大批判影响力大。
《纯粹理性批判》译本的话,国内有李秋零本、邓晓芒本等。我个人更加推荐邓晓芒本。邓晓芒是我们国家当代的一名学者,他是一个哲学教授,现在在武汉市的华中科技大学教哲学系。他是专门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康德哲学属于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除了康德哲学,还有黑格尔哲学、费希特哲学、谢林哲学。邓晓芒对这方面很有造诣,大家阅读德国古典哲学著作时可以参考邓晓芒先生写的句读,作为工具书或辅助材料。
我们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这类的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著作时,可以获得很多收获。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德国的古典精神和德语文化所具有的一种思辨特征。通过研读这类书籍,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异质文化,还可以显著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学术评价对《纯粹理性批判》有什么看法?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经过近12年的冥想,用4~5个月时间写成的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很有创造性的哲学巨著。这是欧洲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它开始了欧洲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也给宗教神学以有力的冲击。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最大的成就在于论述了主体能动性的思想,这是近代哲学史的一个转折点。他认为,认识的全过程都是主体思维能动地对认识材料进行综合、改造,也是解决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过程,并认为解决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虽然康德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但是,他所提出的这一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在哲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力图将经验论与唯理论、现象界知识与本体界知识结合起来,但他并没有完成这一任务。因此,时至今日,有的哲学家仍在发挥康德有关本体论方面的理论,有的则在发展其关于现象界的理论。这充分说明了康德哲学的影响之深远。

本文标题: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部第一段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750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可怕的科学动物的狩猎绝招读后感(读《可怕的科学》有感)水的真相读后感(读后感:水的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