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幸福》读后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为大...
《恰到好处的幸福》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恰到好处的幸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恰到好处的幸福》读后感1上学那会就很喜欢散文,
刚好接触第一本读物就是毕淑敏老师的散文集。当时很青涩,对于那些优美的文字只是觉得很舒心读起来。于是我早上晨读都要背诵,比背诵课文还要认真。一遇到好的片段,我会专门用手抄本给记录下来。每当拿着手抄本欣赏的时候,我都很开心,而且经常在自习课上手抄毕淑敏老师的文章。如今已经上班好多年,上学那时候的习惯已经没有了,但是看见她的散文集,依然爱不释手。
《恰到好处的幸福》当我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就被这个题目吸引。自从成人自己奋斗,各种各样的压力随之而来。每日为生计奔波在家和公司之间,心很累,总觉得生活过的好辛苦。一直重复在奔波劳碌的路上来来回回,似乎已经忘了生活的美好,没有幸福的感动,日复一日匆忙工作,上班下班,奋斗工作。生活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过程。当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忽然发现久违的欣喜和内心的平静,原来之前的那种感觉和喜欢深入骨髓,融入到我的生命里。
本书是一本充满温暖力量的灵魂读物,纵有千间房屋,夜间无外一床安宿,纵有万亩良田,一日终究只需三餐。幸福是一种心的富足,不以物质的多寡来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它代表的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长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佛家有一句话,叫“无挂碍物者无恐怖”,不妨借用来,少需要物者少烦恼。因为必需少,所以受限轻。人就获得了更快的行走,更高的飞翔。
毕淑敏老师以烛光般温暖的文字引读者穿过漫漫长夜,把“幸福”作为一种正面的人生价值提出,教你构建合理期望,学习面对幸福把握尺度,在欲望和现实中找到平衡,收获丰硕愉悦的幸福人生。你,幸福吗?
幸福是一种人生体验,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在这个纷扰复杂的社会中,我们还是需要守住自己一方净土。不为车房这些物质条件而不停的为难自己。日日活在比较和羡慕嫉妒中,生活就会黯然失色,过分的为难自己就会痛苦,恰到好处即可。
胸怀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很喜欢这本书,给自己定下第二个目标:毕淑敏老师的《拯救乳房》,希望自己成长,内心越来越平静。做一个淡淡的
有香气的女子。
《恰到好处的幸福》读后感2毕淑敏认为,谎言是一颗三叶草:当三片叶子长满的时候,人是可以说谎的。
第一片叶子是善良。生活中需要善意的谎言。毕淑敏当过医生。身患绝症的病人问她:我能治好吗?毕总是毫不犹豫回答:能治好!她甚至觉得这不是谎言,因为能治好是医生和病人共同的希望。当事情没有糟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善良的谎言是支撑我们前进的动力。
一些有上进心的后进生或他们的家长也会问我:老师,我这样还有救吗?我也会说,当然有!任何时候都不迟。有句话说,种一棵树的最佳时间,除了十年前,还有此时此刻。其实这也不是谎言,希望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至于是否真的有救,除了老师给的些许建议和家校督促,主要还是看学生自己的智力和决心。)
第二片叶子是维护对方的面子。比如对于没有必要的不感兴趣的约会,用一个诙谐的玩笑或温婉的借口推托过去,既维护了对方的面子,又遂了自己的心意,岂不两全。
学生也是要面子的,如果老师经常不给学生面子,学生也就不会照顾老师的面子了。因此对于学生不好的表现,我们也经常可以用玩笑和幽默讽刺批评之,既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又维护了他们的面子。(当然如果该生死不悔改,跟你撕破脸皮,你还是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灭他威风,给他一记刻骨铭心的教训,同时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谎言三叶草的第三片叶子是维护自尊(保护自己的面子)。我们常常会做错事,很多错并没什么了不起,改过来了就是。但如果因为错误在众人面前伤了自尊,就由外伤变成了内伤,不是一时半会儿治得好的。我们可以在深夜自我检讨,但没必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自己当次品展览。当年,一个聪敏的小男孩(列宁还是高尔基?)打碎了姑姑家的花瓶没有承认,也是怕自己太丢面子了。既然革命导师都有这样的顾虑,我们自然也可原谅自己。
老师也会有犯错的时候,这时我们同样可以用幽默来带过;当我们自己都不确定自己是否正确的时候,可先自信正确,后期再纠正,其实是维护了自尊,也为做更好的自己争取时间。这种为了维护自尊的说谎,说到底是维护我们在学生心里树立的威信,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
这就是教师的谎言三叶草:出于对学生的善意,维护学生的面子,维护自己的尊严。出发点还是一切为了学生。
《恰到好处的幸福》读后感3幸福,应该是所有人向往的目标。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什么地位,谁能说自己不在乎幸福。但是,何谓之幸福?毕淑敏在这本书里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也许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也许是依旧嘘寒问暖的问候,又或许是患难中的一个扶持。只要心态是好的,什么都可以是幸福的。
幸福是一个抽象的词汇,好像无影无形,不可捉摸,其实不然。比如说空气,我们天天置身其中却瞧不见,摸不着。但是花开的时候可以闻到漫天花香,雨后初晴可以看到一抹彩虹,这些不都是空气存在的印证么。幸福也是一样。幸福就是孩子得到心爱的玩具,母亲看着孩子熟睡的脸庞,丈夫回家闻到一桌的饭香。
幸福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是它不张扬,喜欢悄悄来到你身边。尤记得高中时候,整天一睁眼就在做题背书,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倒在学海之中。某个寒假补课期间,我们班主任叫来了几个他以前教过的优秀学生来教室,给我们讲解学习经验,顺便分享了他们的大学生活。听了前辈们对大学的描述,感觉那肯定就是人生最美最幸福的,瞬间又点燃了大家学习激情。进入大学后,却发现生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虽然少了些学习上的压力,却多了很多生活上的迷茫,反倒怀念起一大群人怀揣梦想一往无前的高中时光。而对于现在工作的我来说,再回首大学时光又觉得弥足珍贵。所以毕淑敏在书中写到“人们总是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
幸福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是它太简单,反而让人不容易找着。毕淑敏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幸福,缺少的是发现幸福的眼睛”。平静的生活会磨平当初锐利的目光,让人身处幸福却不自知。因此我们需要时时提醒自己。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这是春天啦,心里就会泛起茸茸绿意;幸福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请尽情享受这幸福时光吧,幸福就会长久地伴随我们。
费尔巴哈说过:“你的第一责任是使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了,你也就能是别人幸福,因为,幸福的人愿意在自己周围只看到幸福的人。”因此,幸福虽然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并不是一件小事,它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使命。如何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毕淑敏在幸福讲堂里这样说:“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但凡福祸相依,苦乐掺半,只要从容处世,看淡得失,积极努力地发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幸福的感觉就会接踵而来!”。
《恰到好处的幸福》读后感4在每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五彩斑斓的梦想,并为之去奋斗、努力,而这个奋斗努力的过程就是成长。
有人说,“一年一年长大,这不也是成长吗?”对,这也是成长,但是年龄的成长,为梦想去努力是心理上的成长,前者与后者皆为成长,但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后者对我们也至关重要。
我的梦想就是希望我可以幸福。幸福是一种心的富足,不以物质的多寡来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它代表的豁达与淡然,是幸福门前的走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
许多人的.期望很高,但期望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期望太高了,达不到,就会心生怨恨和沮丧,长久以往,就会丧失信心。期望太低了,没有动力和目标,得过且过,也会让人萎靡不振。所以,期望和梦想都要合理,在愿望和实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有些人的梦想是长命百岁,我认为生死并不是胜败与否的决斗,只是无尽长河中的一环,泰然相向,生命之高下并不决定于绵长或短暂,更在于丰美和深邃。幸福是思想的花朵,和身体器官是否无懈可击并不相关。
太多的人习惯珍藏苦难,甚至以此为傲和自虐,这种对苦难的持久迷恋和品尝,会毒化你的器官,会损伤你对于美好生活的仔细体察,还会让你歧视没有经受过苦难的人。
幸福还要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上。我以为,真诚是一门艺术,真诚是一种勇敢坦诚的生活态度,他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似乎因清澈透明而软弱无力,但实际上,他其实是强韧而富有弹性的,是我们干爽清正而简洁明快。
感动也是一种幸福,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顽强闪现着钻石般的瑰彩。
对于“每人都有一个梦,当梦碎的时候,就是认命的开始”这句话我不是特别认同,因为我不想认命,命运是靠自己争取来的。
我们会有偶然的“迷路”,也必然会有许多灰暗的时刻,但是人生不会因为我们的“迷路”或灰暗,而停止流转,世间的一切也不会由于我们情境的失落而驻足不前。
幸福只要你肯认真寻找,那就比比皆是。幸福不是一种颜色,也不是七种颜色,甚至也不是一千种颜色……幸福比所有这些相加还要多,幸福是无限的。
恰到好处的幸福就是我的梦想,我会坚持这条路走到最后。我不怕“迷路”,因为我的梦想就像一盏灯,照亮我前方的道路,然后一步一脚印走到终点。
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的梦想引领成长。
《恰到好处的幸福》读后感5这是一本很中意的作家的书,这已经是三刷了,还是感到它在心中的分量。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享受,更多的是不常有的理性与感性交融的深思,这对我来说是实属罕见的,这也是我百读不厌的原因。
一本散文集,那就聊聊最喜欢的一篇。不可思议,仔细去翻了一下,我最喜欢的那一篇居然是作者的自序,此前还从未觉得那是一篇序。那一篇的题目就是《恰到好处的幸福》,作者阐述了自己如何感到幸福是一种如咖啡中的奶,不能多也不能少的东西。
她的文章总是让我感到一种亲切,一种母亲的口吻。文章中说:幸福,是一种艺术和哲学的结晶体,它所代表的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长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这句话是让我思考甚多的。忆往,自己在幸福面前是否是豁达,不过是接受与给予,这么微不足道的细节有没有做到。淡然——这一点是确信的。自己从未将它看做必须品一般。
恰到好处。这个词并不沉重,反而像一个重力的支撑点一样,不偏不倚地落在你心上。但这个词也并不平常,仔细想想,生活中鲜少用到这个词是的确。但是当它与幸福结合在一起,就像不合拍的天生一对,不是那种梁山伯和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牛郎织女的那种,而是梁山伯遇上林黛玉,牛郎配上嫦娥的这种,的确看上去很荒谬,但是你仔细看看,也挺好的呀!它只不过不是人们惯性思维中的那个样子罢了,没有什么大不了。
它俩为什么这样比喻,因为你反过来想,恰到好处,可以是饭量,火候,怎样的幸福,可以是甜蜜或是痛苦,但是当它们结合到一起,没有任何语病,只是不顺眼。而且它们讲述的也只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物极必反。对,就这样。但是这样的组合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它有一种亲切中间隔层纱的感觉。十分奇妙,难以捉摸。
那索性就不纠结了,幸福嘛,恰到好处,纠结嘛,也恰到好处。挺好,有时随性一点更好。
说下来,这便是这本书引人注意的地方。恰到好处,这么一个言简意赅的形容词在幸福面前竟幻化成如此万千的模样,也不禁感叹奇妙。
最后用一句它的话收尾:就让一切恰到好处,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
《恰到好处的幸福》读后感6幸福是恰到好处的,它不多也不少,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却又不会使人在幸福的海洋里畅游。所以,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吧!
——题记
这正是我从毕淑敏的《恰到好处的幸福》中学到的。正如她在书中写到:当一个人在田园香径中行走时,不论眼前的事物多么引人注目、光彩绚丽,他更向往的往往是小径深处有着多么完美的风景。但当他真的走到那里时,才发现刚才他所错过的风景是如此美丽。
幸福的降临,犹如水潭中的清波,一波连着一波,使人不胜欢喜。渐渐地,人们会忘记当初所得,现在所有,他们会盼望着下一次幸福的到来。可幸福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就像水波,最后只剩平静的水面,毫无生气。而这时,人们早已将拥有的都抛弃了。其实,眼前的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有一次,我和母亲去超市买西瓜。她一眼就看中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可她看来看去,又觉得不够好,又挑选了一个,又不满意。结果挑到最后,她还是认为第一个最好,可那时,已经有一个人将瓜抱走了。无奈,母亲只有再选一个了。但回家后发现那个瓜并不甜。她说:“要是当时就把那个西瓜买了该多好!”
这虽是一件非常普通的小事,却正巧反映了一个道理:眼前拥有的就是最好的,不要只专注于远处看似绚丽的风景。所以,珍惜眼前拥有的吧!
幸福的降临总是持续的,但它不会太长也不会太短,而是恰到好处。人们很容易被持续降临的幸福蒙住双眼,使得他们看不到现在所拥有的。幸福总是在快结束时,在远处安排更吸引人的事物,它驱使着人们向前,却又在最后撤销障眼法。当人们回过头来时,发现他丢失的比得到的更多。所以,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吧!
现在摆在你眼前的,或许不是那么让你满意,但它却是最好的,是最值得你去珍惜的。请在田园香径的某一处风景中,停下你追求完美的脚步,收起你挑剔的目光,去快乐的拥有它、珍惜它,因为幸福恰到好处,给了你一处美丽、一份满足,就不会再给予你更多的了。
它是要你携带着这一小份幸福,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所以,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吧!
正是因为我从书中学到了这个道理,现在无论对什么事物,有的不是挑剔,而是接纳。这时你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恰到好处的幸福》读后感7幸福,这两个字引出了我无数的联想。幸福要怎样才能被称之为幸福,幸福又是什么?毕淑敏则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回答了我们的这个问题。幸福人人都需要,但是也要恰到好处。我们在生活中,并不缺少幸福。而有时幸福却过了头。
这本《恰到好处的幸福》,则是毕淑敏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他曾说过:“幸福是一种心的富足,不以物质的多寡来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它代表的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长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而我觉得幸福要恰到好处才是真的幸福。书中也有写过:“酒精的浓度不能太高,过了那个最佳值,结果就适得其反。幸福也一样,切不要贪得无厌。”
恰到好处的幸福,只要用心,在平常仍能看到,就像平常的事。深深地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这里面,不就已经有幸福了吗!我们要学会真诚地面对自己,不然如何去接受那幸福。
有人问过,幸福有几种颜色?毕淑敏说有无数种,数不清。也有人说仅仅只有七种。但我相比起来更喜前一种说法。不同的人在面对幸福的同时,觉得幸福的颜色也不一定会相同。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不可能感觉到幸福仅仅只有七种颜色。
有些人根本就误解了“恰到好处”这四个字的含义。因为某种机缘看到了好房子,就设想以后能在这屋结婚生子。看到了豪车,就设想能开豪车,知道寿星活到90岁,就发誓自已一定要活到100岁......这根本就是不合理的期望。目光太高,就违背了“恰到好处”这一原则。
我们并不需要有太高的目标,我们只需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把它做成功了。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幸福么?只不过需要我们适度。
幸福,在我眼中,只是平平淡淡地过好自己想要的却也并不过分的生活。只需要自己不要太贪得无厌。
走过恰到好处这一条不寻常的长廊,你就已经走到幸福的门前。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就可以得到你自己梦寐以求的幸福。读了毕淑敏的这本《恰到好处的幸福》,使我对幸福的看法也有所改变,不像以前那样苛求。
《恰到好处的幸福》读后感8今天与大家分享一本书,毕淑敏的《恰到好处的幸福》,这是一本散文集,有40多篇小文章组成。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理学专业背景,用朋友的口吻讲述了生活中的点滴故事,阐述自己看待生活、逆境、幸福的观点。故事生动、用词优美,值得一读。
关于“幸福”的话题,央视曾做过“你幸福吗”的调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回答:“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但当记者再一次问“你幸福吗”,他的回答是“我姓曾”。越来越快的工作、生活节奏,物价上涨、买房难、看病难等问题,人们常感受到的是“压力山大”,幸福的感觉似乎离我们很远。相比,英国报社也曾向社会有奖征答“谁是最幸福的人”,结果显示第一种最幸福的人是刚给孩子洗完澡,抱着婴儿的母亲;第二种是治好了病人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第三种是在海滩边筑起沙堆的孩子。这个例子在提醒着我们,只要认真寻找,幸福比比皆是,它没有统一的标准,也不与财富、地位、声望成正比。毕淑敏说,不容易感受到幸福的人,常常是因为对事物抱着“不合理的期望”。如看到好房子,就设想能在这屋里结婚生子;看到豪华跑车,就设想能开着它风驰电掣;看到别人的娇妻,就想着未来伴侣定要倾国倾城;看到别人活到90岁,就渴望自己赶超100岁……若达不到,就感受不到幸福。其实,期望并不是越高越好,期望也需要“恰到好处”。房子不用大,够用即可;车子主要功能是代步工具,而不是彰显财力的勋章;另一半不必国色天香出人头地,价值观相同、有共同语言,就是神仙伴侣;身体健康不必求全,体检表上有了向上或向下的小箭头,可以实时纠正。生命之高并不决定于其长短,更在于其丰满和深邃。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能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勇敢的人依然可以微笑的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
幸福常常是朦胧的,轰轰烈烈的幸福并不常见,大多数幸福总是悄悄扑面而来,要常常提醒自己幸福,并对自己说,“请记住这一刻”,幸福就会长久的伴随我们。
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做不焦虑的父母
武汉一名14岁的男孩,因为在教室与两位同学玩扑克牌,学校请家长到校配合管教。监控拍到的画面里,男孩被情绪激动的妈妈当众责骂、扇耳光。妈妈离开后,男孩在走廊静默地站了两分钟,然后就从5楼纵身一跃。
这个14岁、正当最好年华的少年,就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每每看到类似的新闻,总会听到同样的声音,现在的孩子太多脆弱,打不得骂不得,稍微不对就去跳楼了。其实任何一个悲剧都绝对不是一天就酿成的,在悲剧之前其实早就是日复一日糟糕的亲子关系。
脆弱的孩子,缺失的父亲和焦虑的母亲,现在好像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写照。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里就有一个典型的焦虑妈妈——宋倩。无疑宋倩是非常爱自己的女儿乔英子的,想要给孩子最好的一切。但她事无巨细、24小时监控一般地包办了乔英子的学习和生活。这样高压的爱以“为你好”的名义,让乔英子窒息到只想逃离妈妈。而宋倩却一直没有看到孩子的求助。直到乔英子得了重度抑郁。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其实都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出现的,是否能够在孩子出现问题之前就“看见”或者“听见”孩子的求助,对父母来说至关重要。
《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做不焦虑的父母》的作者丽莎·舒格曼有着丰富的儿童教育实践经验,她在本书里总结出了18个孩子学习、交往、自我成长等18个方面的教养误区,让家长们真正地远离育儿烦恼、改善亲子关系,以平和的心态帮助陪伴孩子成长,同时实现自我成长。所以相信这本书将会是指引育儿路上迷茫又焦虑的父母们前行的一盏明灯。
作者认为,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完美的孩子,而是培养具备自我调适能力,能够勇敢、从容、乐观地应对生活带来的所有挑战的孩子。父母能够传授给子女最重要的技能,就是犯错以及跌倒之后可以爬起来继续前进。
停止无谓的比较,放下“高期待”,接纳孩子的本真
这届家长最大的标签就是“焦虑”,而很多时候焦虑的根源就是总是忍不住拿“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自己的娃。
这种让自己心累的“比较”甚至从婴儿期、学步期就开始了。自家娃一晚上醒10次吃奶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可以就睡整觉了?自家娃母语还没说溜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可以说英语了?自己娃只会满场疯跑,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可以静下来画画、玩乐高?一旦我们把“别人家孩子”的优异表现作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标准,我们就难以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了。
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有的孩子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轨道与发展节奏。 当家长真正接受了每个孩子生而不同的理念,认同了孩子的发展需要遵循孩子自己独特的生理时钟,家长就会放弃对那些“无意义比较”的执念了。这些毫无意义的和同龄人的比较会让孩子们身心俱疲,也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不安全感和伤害。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接纳孩子的本真,会让家长从对孩子的不切实际的“高期待”中解放出来,同时也会让孩子从家长施加的不切实际的压力中解放出来。
作者认为鼓励孩子认清自我、接纳真实的自己是家长信任孩子的表现。孩子一旦能够感受到家长的支持,他们就会发挥出无限的潜力。
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暑假,差不多一整条街上同龄的孩子会穿梭于各个院子来捉迷藏、扮家家,会在小街上跳房子,打羽毛球,直到吃饭的时间才各回各家。童年暑假的记忆就是疯玩的记忆。
而现在的孩子呢,家长们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两个月的暑假就变成了家长期待孩子弯道超车的暑假。
曾经那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月薪三万撑不起一个孩子的暑假》就代表着当今孩子的高配暑假。孩子们除了完成学校的暑假作业,还要奔波于各个补习班、兴趣班,没有把孩子的空闲时间填满,家长就会焦虑地假想,暑假结束后孩子是不是会被同学远远甩在身后。写作、奥数、英语一门落下了,家长心里都不会踏实。补习班也许不见得能让孩子受益多少,但至少是家长的一味安慰剂。
但作者指出,有一种极具破坏力的现象叫做过饱和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家长担心孩子无所事事,就用各种课外辅导班、兴趣班把孩子原本自由的时间填得满满的,使孩子终日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而最终爆发。因为孩子需要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来疏解压力,安排过多的课外班会让孩子疲于奔命,就算孩子本身也很喜欢所参加的兴趣班,但他们依旧期望有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作者在书中梳理了一些孩子缺乏自由时间导致的不良后果:
1. 他们不会自娱自乐,只会缠着家长不放;
2. 他们无法参加参与静态和相对独立的活动;
3. 他们缺乏想象力;
4. 他们无法消化日常积压的情绪,不知道如何疏解压力;
5. 他们不容易接受他人的鼓励;
6. 他们不知道如何独立生活。
当然作者的意思并不是说孩子不能参加兴趣班,只是说家长在给孩子规划课外兴趣班的时候,应当保持理智,学会做减法,不要让孩子的自由时间完全被占据,他们需要有时间在大自然里疯跑,也需要有时间放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尽量给予孩子自由创造、自由探索,自主思考,独立规划个人生活的机会。孩子需要一个完整的、真正的童年,孩子需要像孩子一样长大。
学会倾听对方,建立高效的亲子沟通
对于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作者的建议是:少说,多听。
前两天有看到一篇文章说,中国的父母最欠缺的素养就是“倾听孩子”的能力。家长们总是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认为孩子的事都是无足轻重的小事,总是习惯性地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来否定孩子的感受,在孩子需要共情、需要安慰的时候,家长总是迫不及待地要讲大道理。
到后来,孩子也就慢慢地学会了不跟父母沟通内心的想法。反正说了也不被理解。“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当孩子的感受需要被父母“看见”或者“听见”的时候,父母的回应于他们而言,便是一束温暖的光。
当然除了父母不会倾听孩子,我们当父母的也会经历无数次孩子对我们的“充耳不闻”,还记不记得有多少次老母亲温柔的呼唤,最终会升级为愤怒的咆哮。
作者也告诉我们,在和孩子遭遇沟通危机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首先,家长应该做到准确把握儿童心理,孩子总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他们在开始独立接触家庭外部世界后,会逐渐不再接受家长的意见。
其次,家长在遭遇沟通危机的时候应该保持冷静,即使孩子不予回应,家长也应该保持心平气和。
如果冷静和耐心都不起作用,那不妨也可以让孩子也尝尝被他人无视和忽略的滋味。
最后,如果以上所有的招数都不起作用的时候,那家长干脆直接离开一小会,让争执冷处理。毕竟我们沟通的对象是未成年人,家长首先要时刻保持冷静。
于家长、于孩子而言,这都是一个学习倾听和沟通的过程,在不断的磨合过程里,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通过良好的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和接纳。
快乐的父母养育快乐的孩子,乐观是父母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正如作者在序言里提到的,父母能够传授给子女最重要的技能,就是犯错以及跌倒之后可以爬起来继续前进。
当然前提是,父母本身就拥有这样的技能。如果父母不管面对生活里的任何困境,任何挑战,都能乐观地去应对。那么孩子肯定也能学会,不管生活怎样,依然善待生活,接受生活里的各种境遇,心平气和地去接纳生活本来的面貌。
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孩子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积极或是消极。但我们可以主动去转换看待世界的视角,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明白, 乐观就是他们的超能力,可以像盾牌一样,帮他们抵挡所有的负能量。
有能力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个本不完美的世界,这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写在最后
丽莎·舒格曼说家庭教育本就不是一门精密的科学,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模板可以套用。教养之道也注定不是坦荡之道。为人父母能够做到的就是,一边陪伴,一边学习,心平气和,不急不缓。陪伴孩子长大的路上,但愿父母们都能安放好自己的焦虑,给予孩子最恰到好处的爱。愿所有孩子都能在父母恰到好处的爱里,学会温暖而坚强,愿每个孩子的人生都拥有灿烂千阳。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后感
“一眼看上去,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孩子。但是,通过孩子生活中的活动,我们会认识到,每个孩子状态背后都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帮助到一个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状态背后的一些缘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在书中马老师给出了答案。马老师说,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
也就是说,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 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读这本书,我就像在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温馨爱与亲切。看着故事里的孩子们游戏、学习、捣乱,看着看着我就会被这些小家伙感染,一起笑,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长。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书里没有深奥难懂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创见,没有苦心的劝导,有的只是老师对孩子浓浓的爱,一种发现优点的眼神,一种可以温暖孩子心灵的光,引领幼儿成长。透过马老师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一个宁静的世界,一个充满力量的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觉得应该像她学习,用心去体会孩子,真心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们融汇在一起。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