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力量读后感[习惯的力量读后感]本书中有一篇名为《我是谁?》的小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习惯的力量读后感。,我是你的终身伴侣,我是你的最...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
本书中有一篇名为《我是谁?》的小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习惯的力量读后感。 我是你的终身伴侣,我是你的最好的帮手,我也可能成为你最大的负担。我会推着你前进,也可以拖累你直至失败。我完全听命于你,而你做的事情中,也会有一半要交给我,因为,我总是能快速而正确地完成任务。我很容易管理———只要你严加管教。请准确地告诉我你希望如何去做,几次实习之后,我便会自动完成任务。我是所有伟大人们的奴仆,我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伟人之所以伟大,得益于我的鼎立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我的罪责同样不可推卸。我不是机器,除了像机器那样精确工作外,我还具备人的智慧。你可以利用我获取财富,也可能由于我而遭到毁灭。抓住我吧,训练我吧,对我严格管教吧,我将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你的脚下,。千万别放纵我,那样,我会将你毁灭。我是谁?我就是习惯。这一字一句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过去,对于自己的行为,也没什么在意。对于成败,常常归结于自己运气不佳,而从来不去考虑为什么会失败。事后想想,和自己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人本来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习惯的影响力如此之大,我也是如此。比如我一吃完饭,便坐在电脑前,从来不考虑那样长期会使自己的身体走样;平时不爱运动,出门也常常打出租车,这样既浪费又会养成贪图享受的坏习惯。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强加管教自己的习惯。在工作中,很多时候也常常是习惯造就工作效率。如有的人在做事的时候,总喜欢拖拖拉拉,把工作放到最后来赶着做。万一有时候事情多了,常会忙地不可开交,甚至完成不了任务。而有的人习惯就很好,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做事,常常把工作做到前面去,而不是拖到最后才来做。所以对于这一类人,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做事总是有条不紊。有的人做事很粗心,而有的人很仔细;有的人做事很有毅力,而有的却常言放弃,对于总总的比较,我们也不难看出,习惯的力量对我们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是要做好表率的作用。要不断地鞭策自己,强加管教自己的一言一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和行为习惯。克服不良习惯,把自己的理想付之于实际行动,这样才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所以,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使自己不成为空想家,让我们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吧。工作中的责任心是人生中的必须义务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 有感于书中引用马克·吐温的一句话: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样,你便不会为那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这就是养成自觉习惯的黄金定律。,它是用来解释如何做到克己自制的,读后感《习惯的力量读后感》。 在我看来,不愿意做的事情,一部分是懒得做的,一部分是厌恶做的,一部分是畏惧做的。懒得做的事情,若是工作中的事情,有时觉得做了就吃亏了,所以不做。厌恶做的事情的确是因为自己心里不愿意做,如果做了就会痛苦。畏惧做的,大多是自己力不能及的或者说要与人合作的事情,是由不得自己心愿的事情。 之所以用工作中的责任心是人生中的必须义务来做这篇读后感的标题,私下以为工作——人生、单位(集体)——家庭(婚姻)是统一的,贯穿自我一生发展的。我们用单位和家庭来做一个比较,对比一下责任心的大小,看看义务在单位和家庭中是否都是必须的,从而降低消极意识形态在我们心里的作用。 《习惯的力量》52页列出一些影响一生的好习惯,比如:*永远信守承诺;*开会和约会不迟到;*从来不忘记回复电话;*与同事、客户、家人的沟通更记分一些;*总是明确告知他人自己将做什么以及日期安排;*快速处理各种琐碎的行政事务;*积极倾听;*永远不要等到最后一刻才做计划;*与人交谈时,保持良好的眼神接触;*保证每天的饮食健康;*定期锻炼身体;*少看电视;*多读书等等,我不厌其烦地列出来,是希望自己能够把这些好习惯分分类,一类是与人合作的,一类是针对自我的,而这两类习惯在家庭中、在单位中,我们所持的意识和态度有没有分别?比如一些习惯在家庭中就能做到,而在单位中就做不到,也就是说,好习惯在家庭中是愿意做的,因为这种思想意识的存在,就不会让自我感受到痛苦;这些习惯如果放在单位中去做,自己心里就不愿意做,做了就会痛苦。 我认为任何成年人都具有分辨好坏的能力,但却在思想意识的深处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公私分界线!真实的情况是公私没有分界线!公私只限于环境的大与小,而这种大小也是平等的,对集体来讲,在单位公是大的,而家庭是小的。对家庭来讲私是大的,而集体是小的。从人生的角度来讲,集体和家庭是平等而相容的,他们的发展是统一的,是不能分开的,因为个人的发展和进步都确实的体现在集体和家庭的发展过程中,所以讲人生中的必须义务就具体体现在工作中的责任心和家庭生活中的责任心方面。 我们在工作中的责任心和家庭生活中的责任心方面,应该是一样的,但在实际中体现出来的行为和思想却是大不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呢?家庭的幸福源自责任心和必须的义务,责任心的表现、应尽的义务和经济来源的支持是家庭幸福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这是家庭环境中的个人发展。我们会很在意经济收入的高低,这必然和单位的发展联系起来,工作中的责任心是人生中的必须义务,是个人在事业上发展的基石,工作——人生、单位(集体)——家庭(婚姻)是统一的,贯穿自我一生发展的。我们不需要家庭和单位的换位,我们需要把家庭和单位同等的看待,改变两种不同环境中的习惯个性,谋求个人家庭和事业的共同发展,这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让我们的视野开阔一些,让我们的境界高尚一些。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精选8篇
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心中感触颇多读后感的作用便是记录自己疑问的产生到最后疑问的解答。那么你对于写读后感的方法了解吗?于是,我为你收集整理了习惯的力量读后感。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篇1)昨晚看完了《习惯的力量》的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个人喜欢的成因,习惯不能消除,而只能改变。
文章通过对猴子看到图像,拉杆子,得到梅汁这一习惯做出分析,图像是暗示,拉杆子是惯常动作,从而得到梅汁这一奖赏。最后得出结论,习惯的养成必须有暗示,和奖赏两部分。
后来又通过例子,解释了,只有这两个部分还不够,要想养成习惯,还需要渴求这一愿望来达成。
作者用戒烟的人在遇到特殊事情后会继续吸烟,戒酒的人在压力来临的时候会继续饮酒这一习惯,告诉大家,习惯是不能完全被消除的,而只能通过改变的方式来进行。
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实验和例子,比如减肥,节食,还有运动。我在想,我也想要减肥,想要节食,想要运动,但是还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只是一两次的冲动罢了。希望可以在下一篇文章中写一下哪些是对我的暗示,哪些是我的奖赏,从而养成更好的习惯。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篇2)有一种谬论是形成一种习惯只需要21天的时间,对于这种说法,我想说的是这短短时间完全是不够的。
人处在安逸环境中会使心智发生变化,总觉得自己不学习也能拿到钱,拖延懒惰也随之产生。学习是终身的目标,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使得大脑储备更多的知识,同时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改变自我。
记得《把时间当做朋友》中有句话感触很深,大意是“我们的大脑能控制我们的大脑”,我们能够控制大脑使得执行力增强。比如懒惰拖延是大脑潜意识的控制身体,谁都知道早晨睡懒觉是很舒服的,哪怕多睡一分钟也是美好的,这就是早起比较难的原因。
每个人都会形成一种拖延的习惯,喜欢把事情拖延下去,等真正到检验的一天,却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状态。治疗拖延懒惰最好的办法是强迫自己去执行。
自信来源于信仰,态度决定一切。摆在面前的不管是任何事,哪怕是小事,我们都要认真去对待。
大家都喜欢做这样那样的计划,总觉得任务越多越好,希望更好的完成。却不曾想过,在重压下,人的心理上会回到以前的舒适区,重拾旧习。这就是为什么刚开始信心满满、干足十劲,到后面会完不成的原因。
《微习惯》告诉我们,小的不可能失败的习惯,再小的习惯也要自律做后盾。一个坏习惯不能完全消除,只能有新的习惯替代旧的习惯。
参加百天约读为了使自己更好的形成一种习惯,也使自己丰富知识,充实自己,不能虚度光阴。读书学习给了我们暗示,丰富自己的知识带给我们的奖赏,从而一种惯常行为形成,读书习惯就这样形成回路。
自参加读书会以来,感受到小伙伴满满的正能量,大家都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活动,读书学知识。每个人都想得到知识力量的输入,也想通过读书学习改变自己。
一个企业的存在离不开团队的支撑,每一位成员都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团队精神,这样的企业才会走远。《习惯的力量》中有句话说的特别好,“当人们独自一人时,很可能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改变自己,但当他们聚在一起时,大家就会说服他们将疑虑搁置在一边。所以,是社群创造了信仰。”
“一个人走得快,但一群人走得又快又远。别忽视团队,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报团取暖才能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也成为逼迫自己的动力。
上个月参加百天约读以来,每天读书并且打卡,一种新的习惯无形中替代旧习惯。
这种氛围下,都相互督促在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学到东西。
现在跟着小伙伴们早起打卡,已经打卡将近一个月,在钱堂社区签到一百八十多天,三月份读完十几本书并完成读后感。
这都是一步步在改变,每天都有微小的变化。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篇3)世界上有两种人,分别是空想家和实干家。但最终空想家什么都没有,还把宝贵的时间扔了,而实干家则往往成了大器。那么,空想家和实干家之间是否相距很远?不远,他们中间只隔了一种东西——习惯。
正如作者在书中写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也间接地话明了习惯的重要性。而习惯也分两种:好习惯和坏习惯。好习惯能使人心想事成,但坏习惯只能让你一事无成。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好习惯呢?首先要定下死目标,而且要思考哪些同学、家长和老师能帮助你,并把你的计划告诉他们,而且还要写一些纸条贴在家里,用来随时提醒自己。但是一定要去用行动改正。就拿一个小例子来说,树上有5只鸟,飞走2只,还有几只鸟?答案是3只;树上5只鸟,有2只鸟想要飞走,还有几只鸟?答案是5只!这也就说明光想或光说但不去做是不行的。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要坚持。就像一个故事所说的:一个球队教练对队员训话:“迈克尔.乔丹放弃过吗?”队员们回答“没有!”教练又说“怀特兄弟呢?”队员们又回答“没有!”教练再次说“爱迪生呢?”“没有!”他又问“艾尔.洛卡拉斯呢?”队员们沉默了一会儿问“艾尔.洛卡拉斯是谁呀?”教练说:“你们当然没听说过他,因为他放弃了!”由此可见坚持的重要性。
再来看看改掉坏习惯方面,正如同“改掉”里的“改”字,坏习惯应该被替换成好习惯,而不是直接抹去。因为抹去是不可能的,习惯就像性格,抹不了。如果把坏习惯比作一辆正在运行的火车,那不管你在路上放多少门塞都不能将其停下,而当你成功地把它停好时再放上一个门塞,它就怎么都开不起来了。所以说最重要的还是立刻去做,并且做就要坚持。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篇4)在15岁那年,曾疯狂地迷恋上八字算命之类的占卜书籍和方法,在小房间里,没日没夜地阅读推算,入门之后,找一些故去之人的八字,然后对照此人的秉性和生活经历,来分析自己的推算结果,也许是我技艺不精,浮于表面,考虑过狭,有些人的命运与八字是南辕北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认真的读了《易经》,不断地思考其深意,才明白不是推算方法的原因,所谓不准确其实是人,生而有命,命是恒数,而运是变数,命运是恒数与变数交织作用的结果,有些人一生暗合命理,有些人是日日新月月新,不断地调整与选择,命数就拒他不住,这也是“大善大恶之人不走命”的道理,后来就很少推算,慢慢就放弃占卜了!用了五个月,断断续续读完了《习惯的力量》,理解了习惯回路框架:暗示、惯常行为、奖赏、内在渴求,从而揭示了我们所谓的高明与卑劣行为,不过是各种简单或复杂习惯作用的结果,作者也给出了大量正面与反面的案例,引出“你有自由,亦有责任”来重塑个人习惯,特别是书中讲到生于吸毒之家的狂躁高中毕业生,从失败到毫无希望,通过改变个人思考与行为的习惯,走向一个成功经理故事,又讲到一个家庭主妇,慢慢陷入赌博深渊,到破产;从继承遗产,再到破产的经历;他们都在重复一个“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的回路,或许我们“痛恨”的人,当我们明白一个被习惯控制的可怜之人时,才真的回到自身,梳理个人的习惯,不断地用新的习惯来取代坏的习惯,获得一个物质和思维意识的新生,这也能解释为何很多人的人生经历是命理无法推定的,因为他早已通过个人强大的意志力和选择能力,改变了先天的格局,破局而出!习惯始于点滴,长于循环重复,当然改变某些习惯很难,但一旦你认识到习惯的力量与背后机制,从术的层面就有超越习惯的可能,拥有了掌控自己生活的力量,进而利用好的习惯,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创造美好的生活!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很难超越他所处的时代”,也可以理解人很难突破肉体所在的时空,但拥有强悍的自我反省自查能力,凭借持之以恒的意志力,或许我们可以改变一点,哪怕是一点点也好,十五年前的某个夜晚,坐在灯泡下,推算他人八字的时候,我从未想到十五年后的我坐在大海边写下这段话,未来不可知,然你可以选择!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篇5)平时,我们总是说“某某学生脑子好用,就是习惯太差,不出成绩;某某学生不是太聪明,但是习惯好,出成绩。”那么,习惯究竟是什么呢?我在百度上查了一下,习惯就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那么学习中久而久之养成的学习方式就可以叫学习习惯。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的培养更是重要。这时候的学生年龄小,可塑性比较强,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一旦养成了,今后就比较难改了。
结合我的课题,学生的自主审题也是一种习惯养成,一旦这种审题习惯成为自然,那么今后的数学教学就可以侧重于数学知识的教学,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我认真阅读了《习惯的力量》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呀!书中写到:"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反映给别人的印象都是由行为留下的,而别人评价一个人时,更多的是在评价这个人的性格好不好,那么由此二者的好坏将给此人的命运带来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老师如何帮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是相当重要的。科学研究表明:要用二十一天才能养成一种习惯。也就是说,我们家长和老师要坚持三个星期不断的督促学生,这样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好习惯。其中可能还会有一些学生需要的时间不止二十一天,可能更长些。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新习惯形成的二十一天里,第一个七天表现为“刻意,不自然”,第二个七天表现为“刻意,自然”,第三个七天表现为“不经意,自然”。
在《习惯的力量》中,查尔斯·杜希格还讲到了“习惯回路”的三个要素:第一步,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那种习惯;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行为,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则是奖赏,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慢慢地,“习惯回路”就由刻意到半自动化,最后就变得越来越自动化了。这也就是英国作家王尔德说的:“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当一些习惯性的行为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学习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好的习惯对我们的生活、学习的进步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相反的,坏习惯就恰恰成为他们的阻力。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要更多的引导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改掉坏的习惯,每个学生的原有智力水平不同,但是智力是可以靠后天的努力开发的,只要他能努力培养自己的好习惯,那么他就可以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科学研究:学生的行为中百分之九十甚至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来自于他们的习惯。因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提高了他们的智力水平。
当学生已经养成了不读题就做的坏习惯后,我们要怎样才能改变他们的坏习惯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掌握《习惯的力量》中“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这三大要素,并长期坚持,才能有效。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篇6)美国畅销书作家杰克霍吉撰写的《习惯的力量》,向我们剖析了习惯在每个人生活和事业中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并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力量,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难能可贵的是向读者提出了若干不断改变坏习惯、培养好习惯的有效小技巧,让读者能有效地改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获得更大的成功。作者把他的观点讲得深入浅出,朴实而不玄奥,别具风致。作者玉想琼思,宏观博识,妙喻珠联,警句泉涌,也是本书的一大看头。这本书对于引导我们如何克服困难很有教育好处,能给读者带来许多启迪。加上这本书印刷精美,插图悦目,佳言隽语编排独出心裁,颇足增加阅读时的兴会。怪不得被亚马逊书店、《纽约时报》等权威组织评为2003年度最畅销的商业生活类图书。
人们常说命运无常,成功但是幸运罢了,吃多少,穿多少,注定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习惯的力量》告诉我们:所有的成功都能归结于一种习惯习惯就是把成功所必需的事情坚持下来。讲得多好啊!简括弘深,微言妙论。是的,只要我们持续每一天进步一点点,持续每次进步一点点,持续在每个环节进步一点点,就是这样,每一天都完成小目标,向大目标迈进一点点,假以时日,功到自然成。反照我们的行为:要么临河羡鱼只有空想,没有行动;要么临渊结网平时不准备,到时做不来;要么三分钟热度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要么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缺乏恒心,时断时续;要么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懒得就懒;要么功亏一篑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就放下了。我们做事所欠缺的正是成功所必需的一往无前的气概、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所以,我们往往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是情理中事了。由此可见:命运不是无常,而是我们越努力,运气就会越好;成功不是幸运罢了,而是天道酬勤的结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吃多少,穿多少不是注定的,而是靠我们自己去争取的。
在本书第一部分第五章中,作者倡导我们:每一天做些苦差事来磨练自己。乍看悖于常理人的本性是远离困苦,追求安乐。细想却富有哲理人乐为者多非善事,而事之善者每即人所恶为,故人之所应为当为辄反于其欲为愿为,甚且非其所能为可为;即使自讨苦吃有自虐倾向,苦中作乐有自欺思想,但往往可将潜力发挥到极致。作者的本意是:磨难,是提升自我的最佳捷径;人无磨难,无以战胜自我。
人之百年,忧劳总至,快乐难留。好像上帝造人是叫他们来这世间专门受苦受难似的。应对苦难,我们时常会觉得有些不习惯,或者感觉有些紧张和压力,甚至是焦虑和恐惧,但这正是我们成长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在苦难中磨练自己,那么我们将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存在畏难情绪,备受苦难的煎熬。苦难是不打不倒的。要打倒苦难,做事就要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惟其如此,才会在困难和挫折中突围而出,取得某种成就;才会排斥舒适,斩断温柔,在暴风骤雨中鹰击长空,在惊涛险滩上乘风破浪,得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得以俯仰无愧,快慰平生。
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并由此养成一种勤奋的习惯、坚持的习惯、思考的习惯、严谨的习惯,这就是成功的不二法门,也是本书作者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篇7)查尔斯•杜希格是《纽约时报》的记者,拥有耶鲁历史学本科和哈佛企业管理硕士的综合背景,20xx年还拿了普利策奖。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妙笔生花的作者。
总体来说,阅读本书轻松愉快,又能获得心理学、社会、历史等诸多学科的故事和理论,从而深入理解习惯如何影响个人、组织和社会。是一本值得精读和思考的书,通常需要花费5-6小时读完。
这本书有几个特点:
1.一个核心框架贯穿全书。从第一章研究大脑,到最后给出行动建议,始终围绕习惯的公式——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的循环。暗示,是指一个触发点,可能是时间、声音、情绪等内外因素;惯常行为,是指大脑不经思考就会自动执行的动作;奖赏,是指结束惯常行为之后的奖励行为,可能是轻松的心情,也可能是允许自己吃一个汉堡。这3个要素持续循环构成了人类的习惯。
2.三个层次展开。整本书有三个大部分,个体、组织和社会。1).个体部分,重点解释人类的习惯如何形成,怎么创造新习惯,如何改变个体习惯。这里心理学占据了较大篇幅。个体习惯的形成及改变不仅应用于个人的提升,也解释市场营销、带领球队成功、戒烟戒酒等有效的活动如何发生。2).组织部分,介绍了如何通过找出一个组织里面的杠杆解习惯来撬动整个全局的改变,甚至形成文化、价值观。当组织形成好的习惯之后,会带动员工的人生变化、并产生巨大商业和社会价值。反之,不顾这些规律,也会踩地雷。最后,这里还介绍了大数据如何预测消费者行为,这一点在目前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已经普遍应用。3)社会部分,通过如何推动民权运动引出社会群体习惯如何形成,这里已经进入社会学的范畴了。个人认为,最后一章通过梦游和赌博谈社会责任,略有牵强。
3.贯穿始终的经典故事。查尔斯对每一章都采取了主故事+副案例的方式展开每一章。1)主故事出现在开头、中间和结尾,因此每一章都首尾呼应。例如第5章,主人公出生在吸毒家庭,高中未毕业,在麦当劳等公司工作过,但始终被生活阴影笼罩。他进入星巴克之后,星巴克塑造组织习惯的方式提升了他的工作能力,改变工作和生活习惯,他最终成为一个成功店长、并拥有了有别与父母的生活。主故事均取材实际故事,甚至来源于大量的采访,因此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和阅读愉悦感。2)为了引入和介绍该章的理论,查尔斯会从不同的行业学科引入故事。例如第7章,介绍预测消费者行为时,会引用唱片行业如何制造金曲的例子。基于研究,金曲往往具有粘性,而粘性来源于听众大脑感到熟悉,从而不由自主的多听、甚至爱听。创造金曲的方式就是创造熟悉感,为此,电台将未来之星夹杂在已经成功的金曲中,形成旧-新-旧的播放模式,从而引导听众不由自主的多听,最终达到熟悉感,那么新金曲就成为旧金曲了。
本书核心观点众多,值得花些时间阅读和体会。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意志是最重要的元素。而我刚刚开始利用本书的方法,通过写书评创造“成就感”的奖赏,推动自己多读多写的习惯养成。[偷笑]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篇8)读《习惯的力量》读后感1000字:
2月,是自己刚刚回归工作岗位的时间,也是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拜读了《习惯的力量》这本书,自己去年工作过程中考勤方面迟到次数过多,体重增长明显,这些都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因此龚哥特地推荐我品读这本书,希望提升自控力。
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本书中将成功人士的良好习惯总结为六点,分别是做规划的习惯,积极行动的习惯,管理自我的习惯,卓越思考的习惯,持续学习的习惯和与人合作的习惯。结合自身,自己尤其对于管理自我的习惯与规划的习惯感触最多。
管理自我,是极具挑战的事,但是越自律越自由,所以想要增强管理自我的习惯,需要增强自控力,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增加自己的意志力。而意志力的提升,最重要的一点是自我认知能力。
当我们有一个要达到的长期目标时,如何达到它其实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这其中会经历很多无聊无趣的时间,而我们的感性又喜欢去做那些不需要动脑子,和更有意思的事情。这时候没有自控力的人,就会随着感性走,从而在通往目标的路上就会来回反复,很难到达目的地。而缺乏自控力的人,也就是那些随着自己的感性走的人,他们在走弯路的时候根本没办法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因此对于自己的有效认知,是提升自控力的重要前提。
当前提还未实现或者还在转变过程中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习惯来改善自身的管理能力。书中提到在日常生活当中,大约有40%的行为是在相同情景下。洗脸之后用毛巾擦脸,做完早饭后就吃饭,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走相同的路线去上班或上学。这些行为自然而然的发生,让我们不需要在行动前思考,并作出决定的,从而帮我们省掉了大量的时间。
而这些固定的行为,如果能够培养更多的好习惯,我们就可以把做某件事所需要的纠结时间全部省下来,用于处理更复杂,更困难或更紧急的事,变得更加高效和从容。这就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秘密,通过培养习惯开始。
所谓自制力较强的人,会花更多时间用于养成有效的习惯上,而不是亡羊之后的自救上,也就是说是习惯是人们对自制力的需要。读后感·比如喝完茶就习惯性的把杯子洗干净,用完的东西归回原位,把你养成了这样的小习惯,你根本无需动用自制力,养成优秀个人习惯是需要自制力的。习惯一旦养成,我们就可以省心省力完成想要完成的事了。
而想要改变习惯,首先就要从生活中做起,结合自身,我预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做起:饮食更健康,定期锻炼,明智的储蓄和消费,适当放松休息和享受,简化清洁和整理,同时相信这些生活中的良好习惯也会带来工作上效率的提高。
《习惯的力量》阅读杂记
这几天在读查尔斯·杜希格( Charles Duhigg )写的 《习惯的力量》( The Power of Habit)**,这是一本干货十足的书。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分别论述了个人、组织和社会的习惯如何形成。作者从具体的案例出发,以例子开头,提出问题,中间穿插各种心理学研究,用科学研究的结论解答问题,最后再回到一开始提出的例子上,将故事叙述完整。条理十分清晰,引人入胜。
第一部分是个人的习惯,共分为三个章节,分别论述了习惯的形成、如何创造新的习惯,和习惯改变的黄金法则。
在第一章中,作者从尤金·保利的病例入手,介绍了医生们如何研究他在短时记忆完全丧失的情况下,如何能做到自己一个人出门散步而又能找到回家的路。期间作者穿插了MIT的研究人员针对老鼠的研究项目,最后得出结论:大脑负责习惯的那一部分位于“基底核”,这是大脑中相对原始的部分,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思考。而习惯形成的原因则是出现了一个回路,即 暗示出现之后,个体做出惯常行为,最后获得奖励 。例如,在 “看到甜甜圈就去拿一个吃” 这一习惯中,暗示是“看到甜甜圈”,惯常动作是“拿一个吃”,获得的奖励是“摄取糖分”。
第二章,作者通过“白速得”和“纺必适”广告的例子,说明要创造新的习惯,关键在于要人们形成对 奖励的渴求 ,也即在出现暗示后,个体就期待会得到特定的奖励,而当这种奖励没有出现时,就会变得焦躁起来。因此为了获得奖励,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采取惯常行为。以“纺必适”为例:当人们形成在清洁屋子之后,喷上一些纺必适的习惯以后,每次在开始打扫时,就会开始期待“纺必适”的香味,如果不在打扫结束后喷上一些的话,人们就会认为清洁没有结束,或者房间没有打扫干净。只有在闻到“纺必适”的气味以后,这个“清洁仪式”才算结束。正是因为这种对气味的渴求,使得人们每次打扫房间都会去喷洒“纺必适”。
第三章,作者以海盗队和主教练邓肯的经历,以及匿名戒酒互助小组的经验说明习惯是可以改变的。虽然习惯形成的回路相当稳固,但改变起来其实也很容易,其“黄金法则”就是 在相同的暗示和奖励之间,替换掉原来的惯常行为,而以新的惯常行为取而代之 。这是本书第一部分最重要的一个结论。根据这一原理,当人们要改掉坏习惯时,要做的并不是将旧习惯彻底摒弃,而仅仅只是把它替换掉。而当旧习惯过于顽劣时,还需另一个因素: 信仰 ,即相信自己能够改掉坏习惯。团体则在这个时候起到很大的作用,就像匿名戒酒互助小组那样,它能创造出一种氛围,让团体当中的个人从外部获得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微博上有人发起”早起团“、”跑步团“等等”团体“的原因。再回到改变旧习惯的黄金法则上来。以戒烟为例:许多人抽烟并不是喜欢尼古丁,而是抽烟能让他们放松,舒缓压力。所以,当感到压力时,他们会抽上一根,舒缓心情。戒烟要做的,仅仅是把”抽上一根“替换成另一种行为,让人们能在感到压力时,同样得到内心的舒缓,可以是找人倾诉,也可以是运动,不一而论。只要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获得同样的奖励,就是成功的。
本书第二部分,作者考察了组织机构——尤其是公司企业——的行为习惯。而实际上,组织与个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类似的,也就是说,通过观察一家企业改掉旧习惯,养成新习惯,从中也能得出对自己——也就是个人——适用的经验。
第二部分分为四个章节,从第四章到第七章。作者在这四个章节中,分别论述了 “核心习惯” 、 “意志力” 、 “危机” 和 “预测行为” 。
在第四章中,作者用“美铝”的经验论述了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一个核心习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变化 。美铝曾是一家不怎么安全——或者说,不比其他公司更安全——的企业,工伤事故时有发生。而在1987年新任CEO保罗·奥尼尔上任后,这一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奥尼尔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强化安全监管责任、督促工人采取安全操作规范的政策,然后,奇迹发生了。美铝不仅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公司,工伤事故几乎为零,而且迸发出十足的活力,产量增加,盈利不断上升。奥尼尔上任时,美铝正苟延残喘;当他于2000年卸任时,美铝的净收益是他上任前的5倍。而这沧海桑田般的变化都只源自他最初这个看起来很不起眼、甚至有些不合时宜的决定:让美铝更安全。
实际上,这就是 “核心习惯” 的作用。一个新的核心习惯一旦建立,就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例如,一个肥胖者开始记录自己吃东西的时刻,那么渐渐地,他也会开始关注自己在这些时刻都吃了些什么,进而开始用健康的食物,如水果蔬菜,来代替高热量的垃圾食品,再进而达到减肥的目的。虽然最开始他迈出的只是一小步,甚至与减肥的目标毫无关系,但最后却取得了成功。
第五章,作者论述了意志力的培养和“使用”。这部分内容我在 《自控力》 这本书中就读到过,二者的观点相同。首先,意志力是一种资源,这就意味着意志力是可以耗尽的。以一天为周期,像格斗游戏的血槽一样,起床时满血,白天逐渐消耗,到了晚上达到最低,甚至为0。如果白天不那么努力,那么到了晚上意志力剩余较多,就可以较为轻松地“管住自己”;而一点白天工作学习很累,那么到了晚上就只想摊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其次,意志力时一种能力,这意味着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并且,意志力和身上的肌肉一样,肱二头肌既可以用来做俯卧撑,也可以用来拎包。同样,通过健身、运动锻炼出来的意志力,也可以用在长时间读书工作和少吃垃圾食品上。
在解释了意志力是什么之后,作者继续用星巴克培训的例子,论述了将意志力转化为习惯的过程: 在困境发生之前想好解决措施,然后在困境来临时依法处理 [1] 。此外,在意志力训练过程中,应该给受训者更多的参与和掌控感,这样训练的效果更佳。
第六章,作者论述了危机在新习惯形成中的作用。作者阐释了理查德·纳尔逊和西德尼·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的观点,即任何企业要生存,都必须形成一套不成文的惯例,内部员工需要达到一个竞争与合作的平衡点,保证企业能继续盈利,而他们的内耗才能得以继续。然而,这种平衡有可能是及其危险的,这种表面的“和谐”也可能是恶性的。每个人都只对自己负责,当重大事故的苗头显现时,员工都以“不管我的事”而置之不理,最终酿成大祸,也即危机。危机一旦出现,每个人就会产生一种“不得不变”的紧迫感,危机造成了一种外部压力,逼迫组织形成新的习惯。
第七章,作者用塔吉特公司的例子说明, 消费者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而预测的前提是,消费者在购物时,作出决策的基础恰恰就是他们的习惯 。企业,尤其是超市,通过为每一位消费者——至少是忠实的消费者——分配唯一的ID,并将每次购物的信息与之链接,再辅以数据分析,就能很快得出你的购物习惯。而消费者的习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经历重大事件后,如结婚、离婚、怀孕、亲人去世等,会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超市在发送给消费者的商品目录中,会根据每个消费者的习惯,夹杂着一款他们的主推商品。以孕妇为例,比如纸尿裤和婴儿车。但超市不会很唐突地一下子就寄给一位准妈妈满是纸尿裤和婴儿车的email。他们会一次一点地逐渐增加纸尿裤和婴儿车出现的频率,让准妈妈慢慢习惯,直到最后婴儿出生以后,他们就会很自然而然地拿着海报上八五折的优惠,去超市买纸尿裤了。同样的原理电台也在使用。他们会将主打新歌——往往是大众不太熟悉的新歌——夹杂在好几首经典老歌当中,并逐步增加新歌播放的频率,培养听众的“黏性”,直到大众对其不再陌生,为新歌赢得大卖。这种“旧瓶装新酒”的伎俩对于培养新的习惯十分有用。
本书第三部分讲的是“社会的习惯”,共分为两个章节。第八章论述了社会运动如何发生,第九章则分析了我们是否、以及在何种情况下要为我们的行为负责。
在第八章中,作者以历史上非常有名的 “蒙哥马利公交车抵制事件” 为例,论述了社会习惯何以形成,或者说,社会运动如何才能发生。其实,历史学家造就研究过大规模社会运动的发生原因,并归纳成三个过程:
归纳起来,运动因熟人爆发,因“不熟”的弱联系而发展,因形成新习惯而持续。回到蒙哥马利公交车抵制事件上来看,事件的导火索是罗莎·帕克斯拒绝在公交车上为白人让座而被捕。但帕克斯并非第一个因为拒绝让座而被捕的黑人,但她不同之处就在于,她认识很多人。她是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参加并领导很多团体,受人尊敬。所以当她被捕后不久,她被捕的消息就人尽皆知,许多人都在为她想办法,将她保释出来。但这还不够,她的一些朋友则试图以此为突破口,改变公交车上种族隔离的政策。于是,他们印发传单,号召在第二天集体抵制公交车。事件发展到此,起作用的都是帕克斯的“强联系”,但让抵制活动持续下去的,却是那些并不认识她的人,或者说,是她那些“熟人的熟人”。
当时的情形是,每个人都看到自己周围的人在抵制公交车,他们也就不由自主地会加入其中,最后形成了一股极有力量的合力。而在这当中,以及后来新习惯的形成中,我们著名的马丁·路德·金作为教堂牧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凭借着这种“我周围的人都参加了,所以我也得参加”的想法,蒙哥马利的公交车抵制运动得以持续。
然而,所有运动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黑人的抵制自然招来了白人的反扑。炸弹、逮捕、起诉,各种试图打压这股运动的行为接踵而来。但是,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黑人社区已经形成了新的抵制习惯,即“非暴力不合作”;他们更获得了一种新的身份,他们都是其中的一份子,有义务和责任将非暴力不合作推行下去,直至目的达到。无论敌人如何反扑,他们都为之不动。
最终,蒙哥马利公交车抵制运动取得了胜利。种族隔离法被判违宪,黑人的权利也最终得到承认。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社会运动的三个过程。
在第九章中,作者探寻了自由意志的界限,也即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对自己的习惯负责。作者引用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沉溺于赌博不能自拔,输光家产后因欠赌场巨额赌资而被告上法庭的家庭妇女;另一个是梦游时失手杀死妻子的丈夫。两名当事人都是因为自己的习惯(沉湎于赌博是一种习惯,梦游也是一种病理性的习惯)而酿成大祸,他们都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但判决结果却大相径庭。赌徒妇女被判有罪,而杀妻丈夫却无罪释放。作者分析道:杀妻丈夫的行为是在梦中做出的,他无法预测,进而通过改变旧习惯来避免惨剧的发生;而赌徒妇女明知自己沉湎于赌博,她是有机会做出改变的,但她却没有,任凭自己在赌桌上输光所有。
作者从各种角度分析了习惯的形成和改变,最后落脚到这么一个人人都关心的问题: 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 ?
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并不简单。作者在附录中介绍了一种实践指南:
找出惯常行为 是最容易的,因为这“惯常行为”就是我们想要改掉的坏习惯。在下决心要改之后,需要做的是找出这一习惯带来的奖赏。这就不太容易了,因为一种行为带来的奖赏可能是多方面的,而只有其中的一个是你内心真正渴求的。比如“到咖啡厅买饼干吃”这一行为,带来的奖赏可能是填饱肚子、吃到甜食,也可能是能在买饼干的间隙休息或者与同事聊天。而找出这一奖赏的方法就是进行尝试,最终锁定自己内心真正渴求的那一种。
奖赏锁定之后,就应该锁定暗示。往往我们做出某种行为的暗示并不明确,很多时候甚至是下意识的行为。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列出各种暗示的情形。作者整理了暗示的五大类:
用这个分类尝试不同的情形,逐一排除,最后找到真正的暗示。在暗示、行为、奖赏三个要素都被锁定之后,我们的习惯回路就呈现在眼前了。这时候就需要制定计划,用新的行为代替旧行为,但保留旧习惯的暗示和奖赏。在练习的时间足够长以后,新习惯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最后,我想说说作者的写作手法。在读这本书时,我常常有一种看纪录片的感觉,甚至耳边都能听到一个富有磁性的声音在读解说词。这当然是作者写作手法的原因。作者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用故事开篇,用故事的起承转合牢牢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而同时在讲故事的中间,夹杂着论述与结论。更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并不是用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而是同时穿插着多个故事,用不同的故事论证相同的结论,或者同一结论的不同方面。作者讲故事、安排材料的手法可谓炉火纯青,我十分喜欢。相比之下,我讲出来的故事就像是白水,索然无味。
《习惯的力量》这本书讲了什么?
【一】
你了解自己的习惯吗?
习惯一直是许多人又爱又恨的东西,它有时让你悬崖勒马,有时让你勇往直前,有时也会带你走向一条不归路。可是,尽管你知道某个坏习惯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往往还是不能自拔地继续坚持着。
比如你有一个每天都要吃几块巧克力豆饼干的坏习惯,然后这个习惯让你胖了8斤,你的朋友针对你的体重说了一些让你不爽的话,于是你不断强迫自己停止吃饼干,但还没坚持几天,你就觉得很累,甚至在电脑上贴了即时贴,写着再也不吃饼干了。但是每天你还是会当这张即时贴不存在,照样晃悠着去咖啡厅买饼干,然后在与咖啡店老板闲聊时就开始吃。
吃的时候感觉很好,吃完就难受了。你跟自己发誓,说你明天会用全部的意志力来抵制饼干的诱惑,明天会是新的一天。可是到了第二天,这个习惯依然照旧……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改变坏习惯变得如此之难?为了揭开习惯的神秘面纱,今天精读君就为大家介绍这本美国作家查尔斯•都希格所著的《习惯的力量》。
【二】
什么是习惯?
在读此书之前,精读君对习惯也只是一般性的理解,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依赖的一种行为,或长期养成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动作就称之为习惯。但习惯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多大力量?如何利用人们的习惯来做产品营销?相信各位读友也和精读君一样迷惑不解。幸运的是,读罢这本豆瓣评分高达8.0的《习惯的力量》后,精读君就找到了上述所有问题的答案。对于“什么是习惯”这个问题,总结起来就是:
习惯不能被消除,却能被替代。只要掌握“习惯回路”,学习观察生活中的暗示与奖赏,找到能获得成就感的正确惯常行为,无论个人、企业还是社会群体,都能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学会利用“习惯的力量”,就能让人生与事业脱胎换骨。
这本书共分三个部分,分别论述了个人、组织和社会的习惯如何形成。作者从具体的案例出发,以例子开头,提出问题,中间穿插各种心理学研究,用科学研究的结论解答问题,最后再回到一开始提出的例子上,将故事叙述完整。全书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是一本干货十足的好书。
下面,精读君就根据大家的认知和理解的逻辑,和大家捋一捋书中的精华。
【三】
为什么改掉坏习惯如此困难?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要先要弄清楚“习惯回路”这个术语。什么是习惯回路呢?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用下面这个实验,对其进行了解释:
研究人员将老鼠放到T形的迷宫中,并在另一端摆了一块巧克力。迷宫前有一块隔板,当隔板打开时会有很大的咔嗒声,老鼠听到这个声音,就会走进迷宫到处嗅,直到找到巧克力。当这个实验不断重复时,老鼠穿过迷宫的行为也越来越熟练。此时它们的思维活动开始减弱,行进路线也变得越来越自动化。老鼠的习惯就这样形成了,并且会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叫做习惯回路。之后,研究人员在巧克力上涂上毒药,或者让巧克力旁边的那块地板通电,当老鼠走向奖品时,就会因食用有毒巧克力而得病,或触电。开始实验时,老鼠在吃过有毒的巧克力或触电后,知道了食物和迷宫有危险,于是躲得远远的。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等它重新看到以前的暗示,听到咔嗒声时,仍然会毫不犹豫地走进迷宫并吃食物,甚至在吃了食物后发生呕吐或者被电得跳起来后,也依然不放弃。
老鼠的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是因为它已经被嵌入了大脑的结构中,大脑会将这一系列行为变成一种自动的惯常行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往往也得益于这种行为,比如你把牙刷放进嘴里之前,会习惯性地把牙膏抹上去。
【四】
习惯改变的黄金法则是什么?
了解了习惯回路,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基本方法来创造自己的习惯。比如,你想多锻炼,就选择一个暗示(比如每次一醒来就去健身房),然后找一个奖赏(比如每次健身后来一杯奶昔)。想想奶昔,或许你就会有一种欣快感,从而让自己去预期奖赏的出现,最终,这种渴求就会让你每天更想去健身。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这么一个案例,说的是一位酗酒者,在意识到酒瘾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各种严重的后果时,便找到一家帮助戒酒的诊所,虽然控制住了酒瘾,但没过多久,突如其来的生活压力使他酒瘾复发,一切努力也功亏一篑。然而,在科学家的另一项研究中却发现,虽然习惯不能被消除,但可以被替代。
研究中说的是一位吸烟成性的女士,起初只是通过跑步来分散想要吸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她不但成功戒烟,同时养成了跑步锻炼的好习惯。在对她的大脑进行研究后发现,吸烟的旧习惯在大脑中形成的神经模式,已经完全被新模式取代。虽然研究人员仍然能看见以前行为引发的神经活动,但这些神经脉冲在大量的新脉冲面前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了。
也就是说,当她看到烟的时候,大脑与欲望和吸烟有关的区域依然活跃,吸烟的冲动仍然存在,但这个区域有了新的活动,正是这部分活动使她抑制住了自己的行为。大脑的这部分活动,随着这位女士自律成功的次数越来越多,也变得越来越明显。旧习惯便慢慢被新习惯替代。
因此,要改变习惯,我们就必须留住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提供旧习惯回路中的奖赏,但要插入一个新的惯常行为。这就是黄金法则。比如本文开篇中的饼干案例,你的惯常行为是从办公桌旁起来,走到咖啡厅,买巧克力豆饼干,然后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吃。要替代掉这样的习惯,你就要弄清楚,这一惯常行为中的暗示和奖赏分别是什么?
如果你发现这其中的暗示是,全身心投入到下一个工作前渴求的一个短暂休息,而奖赏只是通过吃饼干达到临时散散心的效果。那么,你就可以在改变这一习惯时,试着把“吃饼干”替换成跟同事闲聊、或是到走廊散散步等。
【五】
改变习惯需要注意什么?
除了了解习惯回路和习惯改变的黄金法则外,精读君认为,改变习惯还需要注意两个要点,这也是精读君在阅读本书第二部分——组织机构及行为习惯后的体会。
①意志力的培养和“使用”
意志力是一种资源,可以被耗尽。如果用格斗游戏的血槽来类比,那么就是起床时满血,白天逐渐消耗,到了晚上就达到最低,甚至为0。如果白天不那么努力,那么到了晚上意志力则剩余较多,就可以较为轻松地“管住自己”;而如果白天工作学习太累,到了晚上就只想摊在沙发上。
但意志力也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通过健身、运动锻炼出来的意志力,也可以用在长时间读书工作和少吃垃圾食品上。星巴克的管理者就通过训练员工的意志力、指导员工调节情绪、管理自律性,使得他们在8小时轮班的最后一刻,也能一如既往地为顾客提供所需要的更高级别的餐饮服务。
②借助组织或团体的力量
这里所说的组织,可以理解为一个企业,一所学校,一所医院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某些部门就建立了这样的组织惯例:当无人火箭在起飞时爆炸,部门领导依然给予赞赏。最后,在每次备受鼓励的任务控制中,一些宝贵的东西迸发出来,就形成了组织习惯。这便是通过人为建立组织惯例的方式,鼓励工程师敢于冒险,从而改善机构的现状。
对于个人而言,这也是改变或创造习惯的一个有效辅助方式,当你处于团体之中去练习时,更容易有意识地练习你的习惯。精读读友会近期开展的 “一起读”活动也是如此,加入读友会的会员在群体组织习惯的影响下,便逐渐养成了定期阅读一本书并做笔记的习惯。
【六】
如何通过习惯来“读心“?
这本书中除了详细阐述了习惯的形成过程外,还介绍了某些机构或企业利用习惯的方法。比如,超市或商场经营者就会请来专人破译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来说服他们花更多的钱。他们通过一系列线索,就能轻易预测顾客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人在买毛巾、床单、银餐具、平底锅和速冻食品吗?那么他们不是刚刚迁入新居,就有可能是劳燕分飞了。
如果顾客的手推车被驱虫喷雾剂、儿童内衣、手电筒、一堆电池、《简单生活》杂志和一瓶白葡萄酒塞得满满当当呢?那就说明,夏令营指日可待,妈妈已经等不及了。
……
通过这些数据,商家还能确定哪些家庭有孩子,哪些家庭是清一色的单身汉;哪些消费者酷爱户外运动,哪些消费者更倾向于端着冰淇淋欣赏爱情小说。一旦新生儿的父母在自己的店铺买过一次东西,他们便会在接下来的好几年里成为这里的常客。换句话说,找出那些怀孕的顾客,可以为店铺带来可观的收入。
只要营销人员能够了解消费者特定的购物习惯,就能引导消费者去购买任何商品。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最后,精读君想要提醒大家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个改变恶习一劳永逸的方法,而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的框架,让我们看清习惯的机理,从而指导我们如何去试验改变习惯。它让我们知道,改变可能不容易,但只要付出时间和努力,几乎所有的习惯都可以改变。
你的问题 这里有答案 微信公众号 【精读君】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