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国风骨读后感1500字(民国风度的内容简介)

发布时间: 2024-05-19 11:52: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1

《觉醒年代》观后感,《觉醒年代》观后感9篇,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

明国风骨读后感1500字(民国风度的内容简介)

《觉醒年代》观后感

《觉醒年代》观后感9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我整理的《觉醒年代》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觉醒年代》观后感1

  不得不推荐一下最近看的一部剧《觉醒年代》,看完之后,除了震撼,就是感动。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神剧情节,也没有至高点的宣讲教育,贴合人物原型,将书中的历史人物活生生的带到了我们眼前,他们不完美,有小脾气,会开小玩笑,但恰恰是这样的不完美,才与他们伟大的爱国奉献情怀形成了强大的对比。无论他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他们为了同一个理想中国而奋斗。在那个靠吃人、吃血馒头才能活下去的社会,在那个被列强欺压、被军阀迫害的社会,在那个完全没有人权可言的社会,要靠什么才能站起来呢?

  剧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便是:“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我们为了爱国,必须要救国,倒袁,我们为了我们的中华民族,更必须要救国,倒袁。”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犹未悔。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先后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救国先救思想,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联合北大教师以发表刊物的形式向百姓传达启蒙思想。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他们开始接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明白要想彻底实现思想启蒙,必须建立一个政党,领导中国进行革命。

  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他们在一开始是站在与陈独秀的思想对立面,他们坚持“无政府主义”,但在法国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了,这套理论根本不适用于中国的社会,在历史发展的必然条件下,社会主义道路才是真真正正的大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是必然发展的产物。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有血性的,是他们披荆斩棘换来了今天我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与时光之镜对话,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会实现!

《觉醒年代》观后感2

  回溯到100多年前,那是一个动荡不安,时局不稳的年代,却也是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觉醒的年代。辛亥革命以来,整个民众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中国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踏上了探索国家新出路的征途。

  在这样一个时代,无数青年才俊毅然回到中国,力图“求一可爱国家而爱之”。为了启发民众的思想觉悟,也为了塑造新一代青年、再创一个崭新的国家,陈独秀先生首当其冲。他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创办《新青年》,掀起了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像一滴晶莹的露珠,落在了中国这棵干枯的小树苗上,使其得以复苏,甚至开出灿烂的花。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头羊”,陈独秀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以惊人的才华和毅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提倡白话文白话诗。

  “如今我们回来了,请你们看分晓吧!”这是胡适之说过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我们”——中国有着拳拳之心的青年们回来了,他们将要献身于国家,为国家的尊严、人民的生存而奋斗!那些欺辱中国人、瞧不起中国的人们,请你们看看吧!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要醒过来了,它一定会成为世界强国,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每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都是普通人,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一百年前的中国,有正直的易白沙、忧国忧民的李大钊、弃医从文的鲁迅;如今,有我们!

  我将无我,不负国家。我们身为青少年,应该好好学习,不负韶华。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待,不辜负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报效祖国。我坚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一定会强大起来的!

《觉醒年代》观后感3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当大多数人还在沉睡时,有一些人已经觉醒,也正是他们,才使中国翻天覆地!

  ——引言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一部名为《觉醒年代》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在民国时期,当全国人民都沉寂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中时,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领导着《新青年》和北大的诸多学子,开展了改变中国历史的“新文化运动“。

  这部电视剧还原了许多当时的情景,如鲁迅写的《狂人日记》,北大“红楼”的修筑,还有袁世凯,张勋的两次复辟帝制……可以说常常使人浮想连翩,惊喜连连。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国革命大家,文学泰斗鲁迅先生所写《狂人日记》时的情景,这本书是以一个疯子为第一人称所写,它讲述了在一个疯子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以一个疯子的言语讽刺了封建的“吃人礼教”。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一个毫无生气的黑暗社会表现地淋滴尽致。

  还有李大钊与工人们互帮互助,纯朴真切的友情更是让我感叹,记得在剧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李大钊先生听说自己的工友朋友们没有领到工钱,便大过年的用自己的薪水买了好多年货,带给工人们,还亲自和他们包饺子。号外,他还给工人们讲了马克思主义,让工人们重新对新生活燃起了希望……

  这部影视作品展现了一个黑暗无光的封建社会,但又塑造了陈独秀等一群为祖国带来希望光芒的人。他们追求新文化,向往新生活,他们为中国注入了新鲜血液。

  剧情中陈独秀为了发扬新文化,不惜一次次与权威大家斗智斗勇,这坚定的决心使我敬佩。

  感谢《觉醒年代》,它让我见识了先烈们是怎样为了今天的新生活而奋斗,也让我明白,唯有拥有知识和胆魄,才能改变命运,改变时代!

  觉醒吧!同学们!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精神改变时代

《觉醒年代》观后感4

  以新青年的精神——观《觉醒年代》有感

  暑假的时候,我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成立的一段中国伟大觉醒历史。那个时代,正处于青春时期的新青年们不断以青春追求救国的理想,坚持斗争的精神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在1915年-1921年这段时期,陈延年与陈乔年努力寻求救国真理,经过千锤百炼后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投身于革命事业;赵世炎跟随李大钊先生了解并领导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先锋;许德珩在以青春为五四运动维护国家主权奔走,对牢房毫不畏惧,***从向《新青年》投稿到领导驱张运动,后来深受李大钊先生与陈独秀先生影响将一腔热血终生奉献于革命;周恩来在南开呼吁师生,在狱中坚持学习、坚持抗争,对理想不断追求。这是那个时代的青春精神。

  他们是黑暗时期一批勇于奋斗的新青年们,他们因拥有着共同的理想而相识,并一直“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他们为国家,走出校园,走向街头,以青春的昂扬精神,使更多的人们走上救国的'道路,他们互相鼓舞,并肩作战,只为追求真理,救亡图存。

  因为有了那个时代的新青年,才有了他们所创造的“青春之中华”。百年过去,我们是百年后新一代的新青年,今日的“青春之国家”正需要我们以青年精神去创建,以新青年的精神踏向新的征程,如同百年前的青年们一样不懈追求理想,接好时代的接力棒,做好新时代的新青年,继承百年前青年的精神。

《觉醒年代》观后感5

  这个暑假,我追了一部剧——《觉醒年代》,对伟大的先驱李大钊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第一次了解李大钊,是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先生的女儿李星华回忆父亲从被捕到就义的悲壮历程。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崇高伟岸、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

  这次看完《觉醒年代》,李大钊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仰望中的高大,而变得更加丰满、真实。

  李大钊先生平易近人。他一出场,身穿长袍,戴着眼镜,坐在一群留学生中,和年轻人讨论着国家大事,呼吁学子奋起“倒袁”,拯救国家。

  李大钊先生敢于表达和坚持自己的观点。当他听到陈独秀先生说“中国没救了”时,立即进行反驳,表明自己的观点,坚信国家有光明的未来。

  李大钊先生胸怀宽广。虽然在对国家未来的辩论中有不同见解,在陈独秀先生被一群学生围着殴打时,他还是挺身而出,掩护陈独秀先生逃出,并且在知道对方真正意图后,和陈独秀先生成为朋友,还把自己的大衣送给了陈独秀先生。

  李大钊先生关心民众疾苦,深爱自己的孩子。当一位母亲在大街上乞讨,希望得到一些医药费给孩子治病,李大钊先生站了出来,帮这个穷苦的家庭交上了医药费,当得知孩子需要住院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衣物、怀表等放到了当铺;当李大钊先生的一位学生因为缺钱而上门求助,希望能得到资助时,李大钊先生不顾自家的情况,毅然为学生凑齐学费,却差点和自己的孩子毁约,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去吃一顿涮羊肉。

  李大钊先生,既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先驱,同时又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普通人。

《觉醒年代》观后感6

  《觉醒时代》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优秀电视剧目、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

  该剧主要以192021《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人生百态。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之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让我感悟最为深刻的不是思想家革命家的激情演讲,而是那一个个不经意反映出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的画面。孩子们就坐在泥泞的路上,与坐在车里,手里拿着烧饼的富家少爷、小姐截然不同。一个妇女高叫着:“卖孩子、卖孩子。”他们兴许是被抛弃了,又或许是被这可恶的人贩子拐走了。还有那些官兵斩首后,一个又一个的妇女拿着馒头、花着钱、蘸着人血,可笑地以为自己可以拿它救活自己的孩子。除了愚昧和无知,贫穷也是他们迷信的根源。

  但好在,有了这些革命青年,咱们的中国“活”过来了,不会再有人相信这种荒谬至极的救治方法。虽然现在中国已成为了数一数二的大国,但我们仍要牢记历史,为咱们的新中国做出贡献。

《觉醒年代》观后感7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题记

  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封建复古的思想充斥着整个中国,毒害着人们的灵魂,束缚着人们精神上的解放。

  就在这种腐朽思想大肆蔓延的时候,《新青年》像黑暗中的一束火光,冲破了旧思想的罗网,从而开始了一场历史意义深远的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的主办人独秀在第一卷第一期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说,“中国社会到处充满了黑暗,首先觉悟、勇于奋斗的青年,必须用快刀斩乱麻的精神,同陈旧腐败的思想决裂,推动社会的前进。”这种思想犹如漫漫黑夜里迸发出的火花,所以《新青年》一出版,就受到进步青年的追捧。

  在《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中,我还看到了友善细心的李大钊、朝气蓬勃的毛泽东、正直的陈乔年和陈延年等等许多人物。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不为名不为利而活,也不甘平凡一生,他们的一生,不是为了存在,而是为了燃烧,愈是黑暗,他们燃烧的愈加猛烈,于是变成了火炬,点亮了一个时代的夜空。

  曾在《新京报》中看到过一段话,我想引用这段话作为我今天习作的结尾。

  “我们深信,世界必然向好,今天所有的混乱与芜杂,努力与精进,都将在进步中变得更加清晰。时光漫长,道路宽广,我们仍旧拥有理想,拥有未来。”

《觉醒年代》观后感8

  最近,我观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我感慨万千。

  新生的中华民国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不甘沉沦,一心想着救国,他们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并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才能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才能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彻底消灭旧中国,建设新中国。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史上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那么“南陈”与“北李”是如何认识,并走到一起的呢?他们的第一次交手,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剧中一开篇,就展现了陈独秀与李大钊相识的过程。

  开头几集,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激情却不用力过猛,有气场却不虚张声势。既展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深邃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无可奈何。人物的塑造有温度有情感,看起来极具感染力。

  看《觉醒年代》就像在看历史,年代感、画面感极强。剧情清晰勾勒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风貌。剧中的人物刻画非常生动和形象,往往一出场,便令人肃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谁才是主角。有故事,有思想,有现实,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人之风骨,为天下苍生的担当。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追求真理,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理想抱负,积极投身于革新运动中,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奋发有为,积极探索,刻苦学习,争做国家栋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觉醒年代》观后感9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共广播电视台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了一部反映建党历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的《青年杂志》,以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为背景,讲述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认识到走上不同人生道路,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建党的历史。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还将他们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整个中国为之一振;《新青年》实行同人编辑,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在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日新月异,之后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也相继问世;在这之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打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从此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普遍传播开来。

  在五四运动时,为支持学生运动,陈独秀和李大钊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学生、商人,工人等,以直接行动对社会实行根本改造,并亲自上街散发《北京市民宣言》。陈独秀在散发宣言时被捕,五四运动风靡全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代表拒绝签巴黎和约,取得巨大成果。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完成了它的思想启蒙任务。

  不少看过剧的网友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20xx年最棒的剧集没有之一!正如剧名那样,整部剧想要再现100年前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激情澎湃的觉醒年代。

  整部剧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形象,让历史课本上的人物又一次出现了人们眼前,表达了对事物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寻。

  “因为我爱这个国家,我要为这个国家去做点什么”,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史为鉴,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

教师的《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整理的教师的《觉醒年代》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的《觉醒年代》的观后感1

  适逢建党百年,中央1套隆重推出了《觉醒年代》,详细介绍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中华民族新派从反封建到求共产的转化,在影视题材里第一次正面大张旗鼓的树立了陈独秀先生独立思考、个性张扬、奋发有为的形象。

  从流亡日本反思国可以爱也可以不爱被愚忠派当做汉奸,到回国创立新青年杂志,再到入京任教将新青年转移到北京,被北洋政府逼迫从北京返沪,陈独秀先生倡导的民主和科学,振聋发聩,一时风头无两,激励国人。

  觉醒一词,用的恰如其分。清末以降,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图存之路。有封建士绅的洋务运动,有勋亲贵胄的君主立宪,有封疆大吏的东南互保,有神鬼颠倒的太平天国,有农民起义的捻军,有不明真相的义和团,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有张骞为代表的实业救国,甚至有袁世凯为代表的军政府复辟、张勋复辟……各派各流,粉墨登场,偌大中华,成了演练场,成了试验田。为国,时代精英和盲流们真是操碎了心。凡此种种,皆以失败告终。当那之时,知识分子的苦闷,不可为不大,竟连周树人,也无奈的沉迷故纸堆,考据金石,以古封今,麻痹自己!

  大变革的年代,自然是风雷激荡,大变革的年代,自然是新旧交替。胡适之先生留美返国,一方面作为新青年的导师,首倡白话文、白话师,誓与旧文化旧文坛决裂并一战高低,另一方面娶老家安排的小脚女人,相濡以沫;李大钊先生一方面深入工厂,与长辛店工人交朋友,另一方面对家中一字不识事实上的童养媳宠爱有加;辜鸿铭留着辫子养着奴才,却娶了日本女人,说着流利的几国外语,驰名欧美;周树人一方面抨击着吃人的礼教,呼喊着救救孩子,另一方面又不违母命,和发妻在一个院子里住着却不同床……凡此种种的纠结与扭捏,是时代的注脚!

  新文化运动,白话诗文和小说,事实上降低了文化门槛和思想表达门槛,扩展了文化和文明的覆盖面,有效降低了学习成本,将文化逐步的推向大众甚至结合工农识字班推向工农。文化,再也不是皓首明经的有闲阶级专享。

  当代人说,风起时,猪都能飞上天。潮流来的时候,本着求同存异,新思想新文化在襁褓中总要团结奋进,战旧战古战当局,但潮流滚滚中,对于将来,同袍亦会有分歧。在倡导新文化反封建上,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甚至吴稚晖都能同仇敌忾,法国派、俄国派、美国派、无政府主义等等,都有共同的敌人,封建主义。在反封建的下一步发展上,大家产生了分歧,巨大的分歧,从思想到行动上都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归根到底,是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五四运动中,李大钊最早发掘并激励了工人的力量,接触马克思主义后毛泽东认真思考了中国工人阶级弱小需要同盟的问题,陈独秀在武汉演讲中公然抛出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道路选择。一代人的集体智慧,逐渐凝结,慢慢滴灌中华大地。

  经过了理论传播与思考、学习与讨论、学生与工人运动结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成熟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在嘉兴的游船上,一个小规模的秘密社团建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此,经历28年风霜雪雨,中国共产党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觉醒年代》里,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和使命,是为劳工、为大众、为民族、为社会!观看此剧,作为一个中年人,我数次热泪盈眶!我为是这个伟大组织的一员感到光荣和自豪,我愿为人民的幸福、社会的进步肝脑涂地!

  此致我亲爱的党!

  教师的《觉醒年代》的观后感2

  古今多豪杰,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救国、救民之水深火热。——题记

  回溯到100多年前,那是一个动荡不安,时局不稳的年代,却也是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觉醒的年代。辛亥革命以来,整个民众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中国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踏上了探索国家新出路的征途。

  在这样一个时代,无数青年才俊毅然回到中国,力图“求一可爱国家而爱之”。为了启发民众的思想觉悟,也为了塑造新一代青年、再创一个崭新的国家,陈独秀先生首当其冲。他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创办《新青年》,掀起了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像一滴晶莹的露珠,落在了中国这棵干枯的小树苗上,使其得以复苏,甚至开出灿烂的花。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头羊”,陈独秀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以惊人的才华和毅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提倡白话文白话诗。

  “如今我们回来了,请你们看分晓吧!”这是胡适之说过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我们”——中国有着拳拳之心的青年们回来了,他们将要献身于国家,为国家的尊严、人民的生存而奋斗!那些欺辱中国人、瞧不起中国的人们,请你们看看吧!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要醒过来了,它一定会成为世界强国,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每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都是普通人,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一百年前的中国,有正直的易白沙、忧国忧民的李大钊、弃医从文的鲁迅;如今,有我们!

  我将无我,不负国家。我们身为青少年,应该好好学习,不负韶华。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待,不辜负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报效祖国。我坚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一定会强大起来的!

  教师的《觉醒年代》的观后感3

  最近,我观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我感慨万千。

  新生的中华民国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不甘沉沦,一心想着救国,他们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并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才能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才能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彻底消灭旧中国,建设新中国。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史上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那么“南陈”与“北李”是如何认识,并走到一起的呢?他们的第一次交手,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剧中一开篇,就展现了陈独秀与李大钊相识的过程。

  开头几集,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激情却不用力过猛,有气场却不虚张声势。既展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深邃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无可奈何。人物的塑造有温度有情感,看起来极具感染力。

  看《觉醒年代》就像在看历史,年代感、画面感极强。剧情清晰勾勒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风貌。剧中的人物刻画非常生动和形象,往往一出场,便令人肃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谁才是主角。有故事,有思想,有现实,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人之风骨,为天下苍生的担当。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追求真理,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理想抱负,积极投身于革新运动中,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奋发有为,积极探索,刻苦学习,争做国家栋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的《觉醒年代》的观后感4

  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题记

  看完老师布置的12集《觉醒年代》后,再次拾起笔来,想在此写写自己对这部影视剧的评价。觉醒年代是由于和伟,张桐,张晚意等一批没有流量的老戏骨主演的,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没有营销,没有热搜,没有词条,就是这么低调的,过了十多天,没有说教,没有无聊,没有为了献礼而拍摄的臭毛病,有的只是慢慢陈述那段历史,那段峥嵘岁月,讲述她从何而来,又为何而来?

  查找《觉醒年代》相关背景资料时,网页上各种声音众说纷纭,有说其演的不好,有说不符合历史的,这些都仅是表层的。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仅看一眼就这般评议它未免也太过跟风了吧,经典就是经典,毋庸置疑,在我看来这反而是一部值得我们全国上上下下的人都细细揣摩的影片。

  《觉醒年代》剧如其名,讲述的是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中国红船革命之间近十年的历史,短短十年,唤起了中国这沉睡了数百年的巨龙。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胡适,蔡公,鲁迅等人成为这期间中国人思想之启蒙,他们共同经营着新青年杂志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他们是光,照耀着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

  黑漆漆的“吃人”社会终于觉醒了。

  看剧的过程中,我被一些影片细节所打动,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讲话,“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一群日本留学生中斩钉截铁的他似乎象征着中国的意志。还有一幕尤为感人,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立志要靠自己谋取一片新天地,烈日炎炎下,衣衫褴褛的他和弟弟却要看人眼色,饱受折磨,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背上背着两三大袋粮食没站稳,倒了下来,就要被主子用皮鞭狠狠的抽打,一道道鲜红的血印折射出当时社会之腐败,处处充满酸臭味的吃人社会,平民老百姓过得连牲畜也不如,延年和乔年啃着发了霉的干窝窝头,身为哥哥的延年尽管生在黑暗中,却一心向阳,碗中的一只小蚂蚁也要将它放归自然,这要是放现在,蚂蚁早被人们碾死了。

  剧中无声胜有声的细节片段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但从这些英雄的革命先驱身上,我们都不难发现,它们爱才爱国,不畏惧牺牲,心系革命,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是中国14亿人共同的偶像。

  这部剧中涉及众多,革命社会底层的婚姻,友情等众多领域来自那个封建时期的韵味,只有细细揣摩才能悟出来,那时似乎每个人不论底层人士还是学术人士,都会有一场无奈的婚姻。

  伴随着共产党的成立,影片即将落幕,我想说的是,影片会落幕,而那段深入人心的历史永远都不会落幕。

  中国之觉醒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牺牲,是信念的坚守。

  谨以此片献给那些革命先驱者们,历史永存,国家腾飞,都源于你们的坚守。

  教师的《觉醒年代》的观后感5

  电视剧《觉醒年代》主要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一段历史展开的叙述。

  这段时间是一个动荡不安,人民步伐不一的艰难时世,当时的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混乱不堪的面貌。有人愚昧无知、有人迷茫不前、有人企图复辟帝制,同时也有一大批青年先进分子,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

  剧情开篇,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消息引起国民哄动,让在国外留学的一部分有志者青年李大钊等人愤愤不平,他们纷纷回国寻求一条救国之路。李大钊说:“我们必须要唤起民众觉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精神”。同时陈独秀也创办了《青年杂志》宣传新思想,倡导白话文,为寻找一条救国之路打开了新思想涌流的闸门。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们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革命观点。

  在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北京大学”里,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随后又在民巷建立起“新青年编辑部”。此时北京大学的一些顽固的保皇党也与新青年展开了激烈的争执。这些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不断进化。

  在探索和发展真理时,十分艰难。在各种思想和主义的交锋之中,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起来。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加上白话文的迅速传播,如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等巨作横空出世,大大推动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国道路的步伐。

  这部剧中也有很多风云人物,他们的服饰习惯也反映出当时那个时代的繁杂和混乱。比如留着长辫子端着烟袋讲国学的辜鸿铭教授。张勋的辫子军领兵复辟及海外留学回来,西装革履的胡适等人,这些极具色彩与魅力的人物形象全部映入观众眼帘。而且他们的人物特点也十分鲜明。在北大红楼的衬托下,一批批洋溢着爱国热血的青年学子也让我们过目不忘。他们让我们看到当时那个时代有一批爱国人士正在不惧艰难险阻,努力寻找成功之路使中国登上历史舞台。

  《觉醒年代》为我们展演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以深刻的历史意义揭示了这条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同时赞扬了觉醒年代时期一批共产主义者的一颗颗爱国之心。

  这部剧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让我们看到中国的艰辛,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民的团结。所以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不负众望。

  教师的《觉醒年代》的观后感6

  2021年的寒假生活结束了,在此期间,我曾观看了几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内心收获满满。其中,我觉得电视剧《觉醒年代》最能打动我的心,它让我想起了那个时代的中国……

  那个时代的中国:战火硝烟,国民愚昧无知,国君袁世凯复辟帝制,镇压了二次革命。最先开始的陈独秀离开日本稻田大学,回国途中,看到已被德国占领的胶州湾,悲愤不已,到上海发表了讨伐信奉五教三纲的袁世凯等人的檄文,也是唤醒国民愚昧思想的良药——《青年杂志》(从第二版起改名为《新青年》,并使新文化运动逐渐兴盛起来了。新文化运动,就好比一株刚萌发的芽儿,一些《新青年》的同人编辑主将的加入,犹如为其增添了养分。而那些毒害国民思想的保皇派与新文化运动所发生的冲突,好像虫子在啃食其茎叶。在与旧文化的搏斗中,战场搬到了北大,斗争也十分的激烈……

  在新文化运动已成长到一株能承受风雨的小树时,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李大钊推行马列主义,并与陈独秀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红船精神,由此,中国人民逐渐走向了正确的道路。

  当我看完《觉醒年代》时,把自己跟这里面的人物进行了一次对比,差距就出来了。当时很多人说“这个中国没救了!”如果我是当时的李大钊,我就想逃避,但是李大钊却反驳了那些人的观点,在与陈独秀的一次谈话中说:“我认为这个国家还是有救的!”很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这个爱国者的伟大情怀,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当段祺瑞要求蔡元培恢复克德莱的职位时,如果我是蔡元培,我会听从上级的安排,但蔡校长却竭尽全力地反对。正因如此,新文化运动才会成功;共产党才会成立;中国才会焕然一新。正如陈独秀而言:“新文化运动,当下最需要的是人,而不是钱。”

  正是有这样的革命先烈,我们才有如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使革命先烈的精神得以传承!

《无问西东》电影观后感

电影《无问西东》用138分钟讲述了四个有关青年选择的 故事 ,是很多人喜欢的一部影片。这部影片讲述了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它将是由你自己选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无问西东》电影 观后感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无问西东》电影观后感1

《无问西东》里面还讲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上课的一些 历史故事 。

说实话,汪老师并不是资深的电影控,我能走进电影院去观看这部文艺电影,是缘自对这所中国百年名校的敬仰而去的,实事证明,这部电影没有让我失望,立意之高,底蕴之深厚,是最大的看点。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超级棒的 名言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文人的风骨,国难当前,大学 教育 的担当,故事主要运用四代人的故事,架构起清华大学精神的传承。影片中折射出来的大学精神,教育之根本,是汪老师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地方。

一个国家,强不强大,重在教育的发展。作为清华名校走出来的的学子,更是要胸怀天下, 毕业 于清华大学的高晓松曾说:“名校是干什么用的?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培养人才,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这才是一个名校生的风范。

《无问西东》采用四重叙事手法,构思别致。四段故事,人物主角都是清华毕业,纵横交错、情节上跨越时空,每个人物都足以给我烙下深刻的印迹。

无论是一部电影作品、还是一部文学作品,只要你用心去体会,都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理解,将这些体会提炼出来,就会有更多收获。《无问西东》给汪老师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做人一定要真实,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要听从内心的想法。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一位富家公子沈光耀(王力宏演),他考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他的家人希望他在这所名校好好读书,不要想着报国不报国,要按照家人的意愿,顺利读完大学,然后结婚生子,不是大富大贵,而是平静的过完一生……可是,在面对自己上课的大学被日本飞机狂轰滥炸时,他在孝道与报国从军之间纠结,当他看到流离失所的民众和死去的同胞,这位名校高材生听从内心,毅然从军。不是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课桌,而是整个国家都危亡了。想必,做为一个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人,都会理解沈光耀的做法。

另一个人物吴岭澜,英文成绩第一,而物理成绩却落在了“无列”,他一时迷茫不绝,还是想跟风学自己并不突出的理科,因为他认为学理科有出路。当时,他清华大学老师让他转文科专业,且这位老师的一席话,说出了做人做事,以及学习的根本意义,他让吴岭澜要“真实”,不要被现实给左右了,要听从内心。这位民国大学老师提到,真实是什么?真实就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电影中这段大学老师对学生的谈话,告诉学生,做人不必客意去迎合,不随波逐流,要听从内心。汪老师特别欣赏这一番话,有时我们就是太在意别人的感受,整天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从而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坚守自己的人生方面,从容笃定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无问西东,不正是我们当下浮躁的社会所欠缺的吗?

汪老师写到这里不禁想到了「魏晋风骨」,竹林七贤他们至真的性情,不就是活脱脱的“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吗?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大文学家。当时,司马昭大权独揽,权倾朝野,他曾想拉拢嵇康,但是,嵇康在当时的政治争斗之中是倾向曹家皇室一边的。对于司马昭他采取不合作,不给面子的态度。因此司马昭特别忌恨他。

嵇康和山涛本来是好朋友,但因山涛结交了司马权贵,嵇康一怒之下,写出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他这种「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的做法,为世人所敬仰。后来司马昭还是容不下他,要除掉嵇康。临刑前,嵇康神色自若,弹奏一曲《广陵散》,从容赴死。嵇康身上的真实,就是魏晋风骨最典型的代表。《无问西东》这部电影也让汪老师隐隐约约找到了这种文人风骨,简单地说,就是“人”的觉醒。

当汪老师走进历史之中,稍有风骨的文人身上,似乎都有着「真实,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的一面。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还过才瞑目。吴季札心里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边的树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功名。这些人在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保持气节,听从内心,不必客意去迎合别人,不随波逐流......这些或许也正是百年名校清华的精神,具有这样人格的人不得不让人敬仰!

走出影院之后,汪老师在想,眼下我们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正是给人以从心里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的情怀。

《无问西东》电影观后感2

无问西东,这是一个青春的故事。

整部影片有四条时间线。第一条时间线是1920年的北平时代,心高气傲的吴岭澜和温文尔雅的梅校长思考什么是真实。若不善于实科,便可不钻于实科。吴岭澜看到泰戈尔身边站着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群人,逐渐坦然接受了现实。“人把自身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却丧失了真实,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种自省而醒的故事,从来都是一个人波澜壮阔的史诗,我觉得从来不比那些飞机大炮渺小。

第二条时间线是西南联大时代。吴岭澜是沈光耀的教授,这是吴岭澜真实精神的延续,也是沈光耀一心报国的青春的绽放。西南联大是中国高校教育史的巅峰,这里云集了各个领域的院士,是那个时间段的中国的荣耀。虽破瓦寒窑、一介布衣,但端坐的老师,黑板上的静坐听雨,就是一片锦绣山河。虽战机呼啸、警报拉响,但老师们仍可以慢条斯理地聊泰戈尔,聊恐龙化石。浪漫的教育赋予他们自由和思想上的安宁。里面两个自贡的娃儿确实是个亮点,影片最后给沈妈磕头令人泪目。

第三条时间线是1960年代的特殊时期,而沈光耀是陈鹏的晃晃叔叔。这条时间线是整部电影最具矛盾冲突的一条,敏佳本来只是面对着爱情二选一的烦恼,却因为一封信和一个谎言跌入万劫不复的境地。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言论没有现在自由,思想却比现在纯洁。也正是那个时代,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第四条时间线是2021年代的当代,上个时代背叛敏佳的李想是果果父母的救命恩人。在这个利益与良知互相矛盾多重碰撞的年代,果果依然展示他沉默在阴影里如刀削一般的英俊侧颜。

我注意到了他们的最后一眼,敏佳看到了她的朋友站在群众前面要与恶势力保持距离,赢得了众人的掌声,她笑了。许伯常老师的夫人看到她与许伯常老师琴瑟相谐的情景,她笑了。沈光耀在击落一架敌机的时候看到了降落伞,说了一句,妈,对不起。李想看到了他在边疆支援的情景……

影片在最后七分钟里回顾了电影中出现过的一些人物,重新向我们介绍了他们:

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王国维、冯友兰、钱穆、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袁复礼、邓稼先…

中华千载春秋、百年兴衰。是无数人于世间一掷孤勇,才造就了眼前繁花似锦。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而他们不朽的风骨,当被世人永记。

《无问西东》电影观后感3

听朋友说《无问西东》是讲民国的文艺片,看别的影评说电影讲到了西南联大的大师,觉得应该是感兴趣的题材,所以下午去看了。

总的来说,说是一部文艺片定位不错,整个故事拍得场景看上去很美,人物很热血,那么多句“真心”真是大写的尴尬。

在民国、抗战那么困难的时候,电影场景物资竟然如此充足,都显违和。

民国大环境总体应该表现的是沉重的历史背景与大师背后不屈从命运的心和爱国的情怀。但是电影拍得轻飘飘的,不算多雷,也不算多好,好歹迎合了小清新的心吧。这个题材,本可以拍得更好的。钱穆当年写《国史大纲》是以为中国要亡国,编史以作为日后复国的基础。这样伟大的情怀,电影没有表现出来,可能是因为导演功力不够,表现不出来吧。

影片各个主角,都在各自的人生、各自的命运中做出选择,表现了追求,表现了无悔的心。除了尴尬之外,也算不错。

叙事方面,各个故事线穿插得很凌乱,四个时代,每个故事线都有关联,但联系不是很明显,而且时间上也很乱,总觉得在讲述方式上表现得过了,抓人眼球的效果虽然体现了,但故事线太多、显得凌乱。《西伯利亚理发师》七条线齐头并进,都讲得那么清楚,是导演功底不够之过呀。

有两个小细节表现得很好:1.章子怡演的女主角在明白过来被心爱的人抛弃的时候笑了,从死亡线挣扎醒过来看到黄晓明扮演的男主角反而痛哭,永不在逆境、敌人、众人前示弱,是坚强的表现。

2.西南联大的时候,教室盖得不结实,屋顶又漏雨,风声雨声与飞机的轰炸声盖住了老师讲学的声音,老师终于在黑板上写“静坐听雨”字,然后静坐,听雨;学生也明白过来老师的意思,也静坐,听雨。现在少见的是这样的师者,以及能够明白师者“静坐听雨”之心的学生。有这样精神的老师和学生,环境的恶劣,物资的匮乏,又算得了什么呢?中国到底不亡。

总的来说,不踩到雷的电影算少见的了,推荐。

无论怎样,都是无悔的一生呀。

影片末尾挂出了众大师的一生,站在屏幕面前眼泪止不住地流,那是一个多么璨烂的时代,多么伟大而令人敬仰的一生呀!


《无问西东》电影观后感相关 文章 :

★ 《无问西东》电影观后感

★ 无问西东观后感5篇影评范文

★ 《无问西东》电影观后感1000字

★ 无问西东观后感5篇300字影评范文

★ 无问西东观后感500字范文

★ 无问西东观后感5篇400字影评范文

★ 电影无问西东观后感

★ 《无问西东》电影观后感:只问真实,无问西东

★ 无问西东观后感500字初中生范文

★ 无问西东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本文标题: 明国风骨读后感1500字(民国风度的内容简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54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阿拉丁与神灯的 故事读后感(阿拉丁与神灯读后感)一本书读完经济学名著读后感(《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