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读后感800字(《台阶》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5-17 13:34: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5

台阶读后感500字,今天,老师在语文课上,跟我们讲了《台阶》这篇课文下课后这“台阶”的场景仍旧在我的脑海中闪过,想避也避不开,因为这太使我回味无...

台阶读后感800字(《台阶》读后感)

台阶读后感500字

 今天,老师在语文课上,跟我们讲了《台阶》这篇课文下课后这“台阶”的场景仍旧在我的脑海中闪过,想避也避不开,因为这太使我回味无穷了。
  老师在课上提问说:"哪里最能突出作者对童年的难忘,。心中早已有了答案的我,怕老师不点我回答,这时,我便举起了高高的手老师和蔼的说道:“好,姜苗来讲讲”。我信心十足的说道,在文中的第四段,说道“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的泥沫子”。
  下课后,我眼中浮现出我小时候在外公家时候,外公家门前放着一块大石磙,儿时不知那有什么用,直到无意中看到外公在门前牵着水牛后面镶嵌着老旧的麻绳,外公手中拿这细长的牛鞭,拍打着牛儿的股,我不时也笑笑外公,牛儿似乎也在偷偷的笑着。我便问外公拉这有何用?外公详细的告诉我这是在为地按摩呢?我百思不得其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我便知道了这有何用,外公所说的按摩其实就是在给地结土,土硬了人便好走了。也象征着一个家庭的和谐,比如说如果某家的土地松,说明他们家的人都不爱劳动,你说爱劳动和不爱劳动的人哪家和谐呢?因此,我便“爱”上了这个创造和谐的的桥梁。“石磙”
  在石磙上我不知流下了多少泪水,不是摔跤就是跌倒,但是不重来不会因为痛而放弃我对石磙的爱戴因为我坚信这个和谐的桥梁是不会为我流下一滴泪的,我为何要在他的面前表现我得脆弱呢?
  此时,我们学了李森详的《台阶》记叙父亲的,暗示父亲不怕吃苦和一个慈父的表现,不正是像石磙吗。
  现在感觉,无事时读读这些文章,何乐而不为呢?

台阶读后感

台阶读后感范文1

  有人说过人生就像把一块不断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推上山,然后石头又从山上滚下来,又把石头推上上。人一辈子就这样努力着,生活着,辛辛劳劳着。

  李森祥的《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位勤劳淳朴的农民,老实厚道。他在农村里没有什么经济地位,他总觉得自家房屋的台阶低,因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他为了改变自家的地位开始了漫长的准备,从捡一砖一瓦、积累一角一角钱开始,年年辛苦劳碌,任劳任怨,目的只有一个————改变地位,获得别人的尊重。最终愿望实现了,可是父亲却为此衰老了,身体也跨了。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贫困落后,小说深沉的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中国的农民终于走进了时代的春天,现在过上了好日子。

  我作为一位普通的老师,教书十多年,工作中兢兢业业。通过不断的努力,换了个工作环境,每月工资四到五千元,而当地的房价每平方一万或更高,如果很节俭过日子,每年可攒下二到三万,想买个一个普通的小房子住,就得工作三十年。我们一辈子有多长的工作时间?我们一辈子生命又有多长?那我们比台阶中的父亲强多少呢?也许我们会成为房奴。

  试想,将来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要读二十多年书,该要花多少钱,等到他将来通过努力到大城市里工作,一辈子也就只能为房子奔波了。

  人啊,真的不容易!

台阶读后感范文2

  《台阶》一书中,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房子盖成了,父亲却老了。

  文中有一段话“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以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父亲究竟失去了什么?这种若有所失的心理该如何理解?在上课前,我真担心养尊处优,无忧无虑的孩子们体会不到。可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孩子们的发言令人感动,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善解人意,体贴入微。请听孩子们的发言:

  (1)父亲一贯辛苦劳累,砍柴、担谷、抽烟、拾砖捡瓦、挑水,生活很有规律,可他现在忽然无事可做,觉得空虚无聊。

  (2)父亲一辈子渴望赢得别人的'尊重,现在房子盖好了,台阶高了,他一下子没有生活目标了,觉得没奔头,没劲。

  (3)父亲干了一辈子,年轻时三百来斤的青石板一下子背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如今连水也挑不动了,他失去了生机、活力,觉得自己没用了,每价值了。

  我亲爱的孩子们呀,难得你们如此善解人意。

台阶读后感范文3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不习惯,不对劲。

  我觉得,人有时不可以太要强。太要强了,失望的频率也会比常人高,当自己的能力不如往常时,总会有明显的失落感,使自己心情不悦。文中的父亲,往常总是不服老,但自从闪了一次腰后,“我”便不让父亲挑水了,父亲也总觉得少了什么。这也是人生的无奈。

  我们总说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但事实上,生命中总有些事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比如文中的父亲老了,对于这些事,我们应面对现实,并在现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另外,这篇文章也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爱,单是一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就写出了作者为父亲老了而感到的伤感。

  我不由想起了朱自清《背影》中的话“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干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两位老父亲如此的相似,再想想自己年迈的父亲,为家庭为生活又何尝不是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还有那些为社会为家庭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人,在老境颓唐之时,他们内心的失落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和体会呢?关爱老人吧,让他们在失去青春、失去活力、失去健康之时,得到一些温暖吧!

台阶读后感范文4

  这是一篇小说,不仅体现了“父亲”勤劳、仔细认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性格,而且表现了当时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苦,科技上“新台阶”的艰难和对先进生产力的渴望与向往。作者在本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和篇幅去写旧台阶。为的是写出父亲在建台阶前的生活十分的艰辛和劳苦。在25段最后一句“我已经是大人了”,写出了父亲为了造新台阶准备了许久,“我”已经由当年那个小孩子长成了一个健壮的“少年”。由之前“我们家的台阶低”到“建完新的台阶不知所措”,看出父亲一直渴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也写出了当时社会对农民或者说是底层员工的不在乎和轻视。在农村台阶的高低就象征着地位的不同,所以“父亲”才会想要建一个新台阶。不仅如此,还写出了当时父辈的使命感。这篇小说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的父亲和台阶的故事,对于父亲来说,新台阶意味着他的物质期待,更是他的精神追求。当父亲用汗水和辛劳终于砌成了向往已久的台阶后,他却又感到许多“不自在”。这就是因为“父亲”劳作了一生,可是突然没有了目标,使“父亲”才感到,原来他已经老了。

《台阶》读后感1000字

  目标决定未来

  ——读《台阶》有感

  有人说过,人生就像一块不断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推上山,然后石头又从山上滚下来,又把石头推上山。人的一辈子就这样努力着,生活着,辛劳着,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去努力。

  李森祥小说《台阶》中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勤劳淳朴的农民,老实厚道。他在农村里没有什么经济地位,总觉得自家台阶低,因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相应就高”。所以父亲的心愿就是建一个拥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用那淳朴坚强的汗水,为坎坷的人生之路滴灌,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他为目标付出心血。父亲就像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一样,他勤劳、节俭、执着,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他勤劳,一年中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每天鸡叫三遍时出发砍柴,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半个月捡建高台阶新屋的材料——印石;剩下半个月编草鞋。他节俭,为了达到建新屋的目标,他准备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有中断过,在这大半辈子中,虽然又苦又累,但他活得有骨有肉,有声有色,父亲以他的执着追求着目标。

  一颗小小的种子,种在土里,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终会发芽结果,长成参天大树。一路无论多么艰难坎坷,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严寒酷雪,它都坚持着自己的初心,尽力汲取营养,茁壮成长。一颗小小的种子,就可以结出数以万计的果实。那么,父亲的目标经过几天,几十天,几百天的努力,一定会有达成的一刻。父亲头发上像是挑起了一层细雨,每一根都艰难地挑起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布满了黄豆大的水珠。一颗颗小小的水珠,映射着父亲的坚强与执着,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父亲的目标实现了,新屋建好了,高高的台阶耸立门前,父亲也老了,但他不服输的性格促使他依然干着年轻时干的重活,一次次吃苦,仍改变不了父亲倔强的品格。父亲的品质,父亲的美,也将永远烙在长着青痕的一级级台阶上。

  我们中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成绩,也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坚持不懈地学习,即使难题有千万道,但也不放弃,追寻自己的道路。即使前方道路艰险,也勇往直前,为以后的前途奠定基础。生活坎坷回沟千万道,只为目标奋斗。

  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感悟是:人的一生不能没有奋斗目标,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时期制定适应于社会、适应于自己的目标。有了目标我们才能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才能活得有声有色,才能享受胜利的喜悦,并努力寻找自己的下一个人生目标。只要有了目标,未来就会活色生香!

《台阶》读后感550字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台阶》读后感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不习惯,不对劲。
  我觉得,人有时不可以太要强。太要强了,失望的频率也会比常人高,当自己的能力不如往常时,总会有明显的失落感,使自己心情不悦。文中的父亲,往常总是不服老,但自从闪了一次腰后,“我”便不让父亲挑水了,父亲也总觉得少了什么。这也是人生的无奈。
  我们总说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但事实上,生命中总有些事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比如文中的父亲老了,对于这些事,我们应面对现实,并在现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另外,这篇文章也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爱,单是一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就写出了作者为父亲老了而感到的伤感。
  我不由想起了朱自清《背影》中的话“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干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两位老父亲如此的相似,再想想自己年迈的父亲,为家庭为生活又何尝不是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还有那些为社会为家庭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人,在老境颓唐之时,他们内心的失落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和体会呢?关爱老人吧,让他们在失去青春、失去活力、失去健康之时,得到一些温暖吧!
感谢父亲
——李森祥的《台阶》读后感
  
  大地撒下厚重的夜幕,将流光溢彩的衢城包裹得严严实实,街上行人渐稀,喧闹的城市也变得安静下来。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轻柔的风夹带着淡淡的花香敲击着沙窗,银色的月光像瀑布直泄而下、穿过窗棂落在我的额头,在《久别的人》那优美的音乐相伴下,白天的劳累烟消云散,我习惯性地打开电脑,轻击《台阶》鼠标,把思绪带回到父辈们艰苦创业的世界里,走进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去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小说以台阶为主线,围绕“台阶”来组织材料,脉络清晰,段落层次分明,语言详略得当,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台阶》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不少笔墨,有着其多的方面作用: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台阶》中这一处描写,意在表现父亲他羡慕、向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这一思想感情。
  “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我的理解是,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我感受到小说中的父亲首先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其说,小说中的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再者,小说中的父亲身上又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台阶》中父亲形象的刻画意蕴深远。首先,从人类需要角度看,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其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看,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生产力的呼唤。
   我在想,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子女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实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
  随着岁月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生活在乡下的父辈们感受到了现代文明的新风,虽然一些农村仍存在着造气派楼房“长脸”的现象,但这毕竟不是当今农村社会的主流,更多的父辈们不再以屋前台阶的高低来衡量谁家地位的高下,他们更看重家庭成员的致富能力、和睦安康等。
  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从社会进步中尽享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父亲失去了什么
——<台阶>读后感
《台阶》一课中,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房子盖成了,父亲却老了。
父亲究竟失去了什么?父亲一贯辛苦劳累,砍柴、担谷、抽烟、拾砖捡瓦、挑水,生活很有规律,一辈子渴望赢得别人的尊重,现在房子盖好了,台阶高了,他失去了生活目标;父亲年轻时三百来斤的青石板一下子背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如今连水也挑不动了,他也失去了生机、活力。
再想想自己的父亲,为家庭为生活又何尝不是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还有那些为社会为家庭奉献了一辈子的人,在老境颓唐之时,他们内心的失落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和体会呢?关爱老人吧,让他们在失去青春、失去活力、失去健康之时,得到一些温暖吧!

《台阶》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台阶》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台阶》读后感 篇1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同时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民。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的父亲形象;一位强烈要求得到别人尊重的父亲形象;一位具有愚公移山精神和坚韧不拔毅力的父亲形象;一位老实厚道,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的父亲形象;同时,我们也看到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我们可以想象,他出去本想细心体检以下被尊重的感觉,这位要强的父亲多么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但是台阶再高,又带来什么呢?父亲老了,他所认为的辉煌,也已被失落所代替。再回观相邻们对台阶的看法:“相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这“戏称”一词,也无不带有一些调侃之意。文章结尾写道,年龄与心境都已日薄西山的父亲,“将头深深地埋在膝盖里”,目标已达到,不再遥望台阶的父亲,却更加迷茫与空虚。“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父亲想追寻原因,然而这位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农民,他能想到如何的深度?看文章的结尾:“怎么了呢,父亲老了。”生老病死乃人之归途,父亲老了,不能劳动了,生活对他也失去了意义,这便是父亲找到的答案。但在文章淡淡的凄苦与辛酸中,我们该有更深入的思考。

  这位父亲有成就事业所需要的持之以恒、励精图治的品质。九级台阶新屋虽已建成,但没有真正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面貌。所以在同情父亲的同时我们也该给农民指出一条出路了,他们也应该像鲁迅所写的那样“应该有新的生活”。不仅是发展生产力,尽快结束农民老牛拉破车的日子,更应该是要让农民摆脱封建的狭隘的精神追求。在这里,人们对台阶高就象征地位高的思想已根深蒂固。这种封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遗留物”,往往是和生产力不发达、精神生活不够丰富的社会阶段相适应的,这种封建等级观念会制约着他们的眼界和心胸,甚至支配着他们一生的选择和人生目标的追求。然而父亲何曾想过,他所追求的不过是形式上的提高身份而已,就象祥林嫂的一个门槛换不来她和别人的平等,闰土的香炉和烛台祈求不来生活的安定幸福,父亲的九级台阶又怎能真正筑起受尊重的地位呢?还是再来品品这句话吧:“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遥望台阶的父亲啊,你是否明白,你那渴望别人尊重的希望,就象你头顶的旱烟雾,飘散开去,台阶能代表什么?这山区里朴实的人们,那一双双皲裂犹如枯藤的手,苦涩的皱着岁月沧桑纹路的面孔,被大山困住,走不出黄土地,走不出五千年文化与封建侄楛的阴影。由此我们非常自然的想到鲁迅先生关于拯救中国民众的深邃见解:要救中国民众于水火之中,首先必须拯救中国民众的意识,从民众最深层之处来改造国民的精神。因此我们在解读父辈为提高社会地位以及改善生活的执著而艰辛的奋斗历程中,我们更应该站在更高的“台阶”上,从精神的层面上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塑造父亲的形象的意义。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台阶》读后感 篇2

  台阶这篇文章很简单,就是一个父亲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新房子高台阶之后,没有欣喜,反而是失落。

  这听起来或许很奇怪,好不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应该是无此兴奋吗?其实不然,有时候当我们得到自己日思夜想的东西或生活后,反而变得迷茫失落。当一个人不再想要得到所期待的生活。他整个未来都是围绕这件事。当他真正得到想要的生活时,他前行的路上反而没有了目标,没有了前行的动力,也没有了对其他事物的追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做这些事的动机,目的其实并不只是为了他自己,他其实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和他一样,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好的成就,有一个好的未来。“望子成龙”这种思想是所有父母的愿望。父母辛辛苦苦上班挣钱养家让我们孩子有更好的基础,也是希望我们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希望我们能过上好的生活。

  《台阶》读后感 篇3

  当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只是单纯的想打发时间而已,可是读完之后却让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对友情有了新的了解。

  看到他们从无知的少年一步步走向成熟。在那些青春美好的日子里,他们在心底里开心,眼睛里闪烁灿烂的光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苏小婕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她她是一个很耐看的人,纤纤的样子,精巧的五官,扎着马尾,整一个欺骗善良民众的妖孽邻家少女。可是我觉得他的血液里有不安分的东西在蠢蠢欲动,这种东西不断挑唆着他,使他不得安宁。她是痛苦的又是幸福的。面对青梅竹马的顾晓晋,对他一往情深的魏致,还有一见钟情的许子君,在这样的感情中是痛苦的,可是他们每个人都舍不得逼她做决定因此他又是幸福的。

  尽管苏小婕是全文的重点,可是我更加喜欢杨曼西。他总是以一个单纯的心灵活着。她是他们当中最完美的,他美丽,博学,活泼。潇潇洒洒,可是唯独把苏小婕看的很重,有时候我觉得他对苏小婕就像是对亲妹妹一样,凡事都亲力亲为。帮小婕处理感情问题,甚至为了小婕放弃自己喜欢的男生,只为小婕有一个美好的初恋。当然,他对待爱情有一套自己的道理---沙子哲学。他会用特真诚的微笑对你说:“我是一颗美丽而温柔的小小的沙子,别人踩不弯我,因为我有韧性。别人踩了我不道歉,没关系我不会生气,只要你不是故意的,因为我有礼貌。别人不小心落泪在我身上,我会抬起头告诉他不要哭泣,要忘掉忧愁和困境勇往直前,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一个小小的沙子而已,我们装不下太多的烦恼和悲伤。别人爱上我,我会喜欢你,如果你长得不会吓到我,如果我也喜欢你的话。”可是在面对自己的爱情时,他真的是勇往直前,不放弃。

  魏致是一个十分有才的男孩。我原先以为他真的是一个抛弃一切的人,后来,我才发现是我错了。他爱苏小婕,爱的那样一心一意,有时候让我心疼,他满腔热血的爱都快不知道如何是好了,真是那样捧着怕摔了含着怕化了。

  也许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青春时界在逝去的青春里有过热血不悔的誓言。当这些远去,我们必须在哭泣中学会长大。

  《台阶》读后感 篇4

  有人说过,人生就像一块不断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推上山,然后石头又从山上滚下来,又把石头推上山。人的一辈子就这样努力着,生活着,辛劳着,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去努力。

  李森祥小说《台阶》中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勤劳淳朴的农民,老实厚道。他在农村里没有什么经济地位,总觉得自家台阶低,因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相应就高”。所以父亲的心愿就是建一个拥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用那淳朴坚强的汗水,为坎坷的人生之路滴灌,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他为目标付出心血。父亲就像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一样,他勤劳、节俭、执着,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他勤劳,一年中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每天鸡叫三遍时出发砍柴,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半个月捡建高台阶新屋的材料——印石;剩下半个月编草鞋。他节俭,为了达到建新屋的目标,他准备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有中断过,在这大半辈子中,虽然又苦又累,但他活得有骨有肉,有声有色,父亲以他的执着追求着目标。

  一颗小小的种子,种在土里,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终会发芽结果,长成参天大树。一路无论多么艰难坎坷,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严寒酷雪,它都坚持着自己的初心,尽力汲取营养,茁壮成长。一颗小小的种子,就可以结出数以万计的果实。那么,父亲的目标经过几天,几十天,几百天的努力,一定会有达成的一刻。父亲头发上像是挑起了一层细雨,每一根都艰难地挑起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布满了黄豆大的水珠。一颗颗小小的水珠,映射着父亲的坚强与执着,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父亲的目标实现了,新屋建好了,高高的台阶耸立门前,父亲也老了,但他不服输的性格促使他依然干着年轻时干的重活,一次次吃苦,仍改变不了父亲倔强的品格。父亲的品质,父亲的美,也将永远烙在长着青痕的一级级台阶上。

  我们中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成绩,也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坚持不懈地学习,即使难题有千万道,但也不放弃,追寻自己的道路。即使前方道路艰险,也勇往直前,为以后的前途奠定基础。生活坎坷回沟千万道,只为目标奋斗。

  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感悟是:人的一生不能没有奋斗目标,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时期制定适应于社会、适应于自己的目标。有了目标我们才能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才能活得有声有色,才能享受胜利的喜悦,并努力寻找自己的下一个人生目标。只要有了目标,未来就会活色生香!

  《台阶》读后感 篇5

  几节台阶,却记叙了父亲的大半辈子。一位朴实的农民,却因这几个台阶,一个极朴实的愿望操劳了大半辈子。乍读,一个农民坐在青石板上,嘎嘎嘎地对着青石板敲烟枪的铜盏的形象映入脑海,挥之不去的还有那高高的九级水泥台阶上,一位驼背的老农民迷惘地看着高高的水泥的台阶。

  细读,为什么父亲要修高高的台阶?为什么父亲老得如此之快?台阶修好后,父亲为什么又很少出家门?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娓娓道述了父亲的大半生,他读懂了父辈的艰辛?父亲悠悠地坐在青石板上敲烟枪的铜盏,起早贪黑地去砍柴、卖钱,一点点地攒盖房用的瓦片、石头,以及到最后不习惯高高的水泥的台阶,这无疑都说明了父亲的质朴,农民特有的朴实。我不禁想到了今天的社会,还有几人保存了那份朴实?一幅朴实的乡村画面,令今天不少人憧憬。因为朴实,所以父亲的愿望也十分简单,修一座好房子,建高高的台阶。父亲为此操劳,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为了维持生计,父亲不得不如此辛苦,父亲的辛酸,我们一点一滴清晰地感觉到。然而,同样是因为这份难得地朴实,在新房子高高的水泥台阶修好后,父亲却无法享受高台阶带来的快乐。朴实的农民就是这样,无法习惯那曾为很多人追求的高高在上的感觉,水泥台阶却成了父亲心理的一堵墙。今天,没有几个人不追求高位,父亲的朴实不值得我们好好想想吗?父亲操劳了一辈子,却又什么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得到。农民的辛酸把我的心揪起,但环境不同,注定那是我读不懂的辛酸。

  整篇文章中,作者用朴实的笔调讲述了朴实的父亲的朴实的故事,父亲带着他的朴实,艰难地踩着坚硬地石块一步步走过来,悠悠的青石没了,只有朴实依在,我真的好向往朴实、纯净无暇的乡村,静静地享受嘎嘎嘎在青石板上敲烟枪的铜盏的朴实之乐。朴实之乐,人生大乐趣!

  《台阶》读后感 篇6

  《台阶》我想大概是有这么几层含义的:

  父亲只是一介农民,他没什么文化造诣,空有一身劲儿,也就想着趁自己年轻,用自己的价值来换取在村中的地位,可他换来的却是舒适的新房和只增不减的自卑,或许我们看到的是“劳动人民最光荣”,但在他的眼里,却可能还是认为自己是社会最底层人民以及对子女做得少之又少的愧疚,而这样来看,在挑水一事当中,父亲冲“我”发火,也并非仅限于他认为自己老了,而还包含着他觉得自己连给子女做“挑水”这件小事的能力都没有了,这是源自父亲对子女的情感。

  第二则是老师提到的间歇性失落,父亲在造成新屋后又为什么尴尬且失落呢?因为他真正享受的或许不是房子建好后的成果,不在于他为子女提供的平台,那些都只是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去做的,可真正让他体会到自己价值,让他感到充实的在于半辈子一砖一瓦的积累,在于他虽然疲惫却每天都精神满面的日子,在于他每天清晨都把地砌好,然后对着成果满意的微笑,可真正当他完成的时候,他却觉得自己最享受的时光已经逝去了,文章中在描写父亲检查新台阶的时候很细致,他每隔几天都会去检查,这样频繁的次数是因为他想珍惜自己这最后一点劳动的时光。

  第三则是来自于曾经生活的回忆,父亲如果没有儿女,或许不会这样急于修建新屋,因为曾经的三块三百斤重的青石板是他磨破了草鞋一口气扛回来的,青石板虽没有水泥舒服,却是几十年经历风吹雨打的记忆。那时光里有父亲磕烟斗的场景,有我从小就乖乖坐在那里的场景,还有还有太多父亲曾经习惯了的“舒适”。

  作者说父亲一生都憨厚老实,没有什么地位上的追求,可他没有地位上的追求仅限于他是一个个体。如今他是一位父亲,便不能再凡事都如从前,他要为自己的后辈做长远的打算,他牺牲了自己太多,来贡献给自己的家庭。

  他为什么失落了呢?

  或许不仅仅因为他老了。

  《台阶》读后感 篇7

  父亲用那纯朴坚强的汗水,为坎坷的人生之路滴灌,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他为理想,付出心血。父亲每天鸡叫三遍时出发砍柴,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第次砍柴父亲都面对着家的方向,斧头一次一次的挥落,父亲的背一点一点的弯下,随着岁月年轮的转动,父亲的背再也直不起来了,父亲以他的勤奋追求着梦想。父亲的一生中,赋闲的时间了了无几,一年中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在用来大溪滩上拴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在父亲词汇中根本没有假日这个词语,父亲以他的执著追求着梦想。

  一颗小小的种子,种在土里,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终会发牙结果,长成参天大树,一颗小小的种子,就可以结出数以万计的果实,那么,父亲的梦想经过几天,几十天,几百天的积攒,也会有实现的那一刻。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一颗颗小小的露珠,映照着父亲的坚强与执执著,正因为这种精神,父亲的梦想达成了,新屋建好了,高高的台阶耸立在门前,父亲也老了,但父亲不服老的性格促使他仍然干着年轻时所干的重活,一次次的吃苦,依然改变不了父亲倔强的品格,也许有一天父亲会轰然倒下,但父亲的品质,父亲的美,会永远烙在长着青痕的一级级的台阶上。

  《台阶》读后感 篇8

  语文下册课本,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台阶》。上课之前,我从未想过会问“是否值得”这个问题,也没有想过居然还真的有人会说“不值得”。可转念一想,每个人所处位置不同,身份不同,所经历的事不同,思想和观念又怎么会相同呢?

  之所以说其值得,一大原因就是这位父亲的身份——农民。身为一个农民,一个大山里的农民,你怎么能指望他外出创业呢?那个时候恐怕都无这样的观念。能做好眼前的事,并为自己所认为的目标而努力已经是实属不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父亲在最后修了新房子新台阶时,固然父亲若有所失,但他后悔了吗?我想并没有,他在一个合适的年龄做了合适的事,并无什么不对。若必须赚得的必须是一个好结果才算值得,似乎过于物质化了吧?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站在高处去看事物,就好比是现代人总觉得古人愚蠢一样,这可能也是一种悲哀。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得到一件事物,往往就意味着要失去另一件甚至更多事物。文中的父亲不就是在去追寻这样的一件事物吗?用尽一生就是为了得到那个答案,我想他绝无后悔。读完文章,我并没有大彻大悟,也没有读出人生哲理。只是明白了他是一位父亲,天底下的父亲也都是如此,只是所处环境的大小有异,梦想有大有小而已。人物不大,却都会有自己的故事。

  我至今仍无法理解为何有人会觉得“不值得”,可能这就同他们不理解为何“值得”罢。

  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

  《台阶》读后感 篇9

  《台阶》一书中,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房子盖成了,父亲却老了。

  文中有一段话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以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父亲究竟失去了什么?这种若有所失的心理该如何理解?在上课前,我真担心养尊处优,无忧无虑的孩子们体会不到。可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孩子们的发言令人感动,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善解人意,体贴入微。请听孩子们的发言:

  (1)父亲一贯辛苦劳累,砍柴、担谷、抽烟、拾砖捡瓦、挑水,生活很有规律,可他现在忽然无事可做,觉得空虚无聊。

  (2)父亲一辈子渴望赢得别人的尊重,现在房子盖好了,台阶高了,他一下子没有生活目标了,觉得没奔头,没劲。

  (3)父亲干了一辈子,年轻时三百来斤的青石板一下子背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如今连水也挑不动了,他失去了生机、活力,觉得自己没用了,每价值了。

  我亲爱的孩子们呀,难得你们如此善解人意。

  《台阶》读后感 篇10

  有人说过人生就像把一块不断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推上山,然后石头又从山上滚下来,又把石头推上上。人一辈子就这样努力着,生活着,辛辛劳劳着。

  李森祥的《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位勤劳淳朴的农民,老实厚道。他在农村里没有什么经济地位,他总觉得自家房屋的台阶低,因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他为了改变自家的地位开始了漫长的准备,从捡一砖一瓦、积累一角一角钱开始,年年辛苦劳碌,任劳任怨,目的只有一个——改变地位,获得别人的尊重。最终愿望实现了,可是父亲却为此衰老了,身体也跨了。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贫困落后,小说深沉的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中国的农民终于走进了时代的春天,现在过上了好日子。

  我作为一位普通的老师,教书十多年,工作中兢兢业业。通过不断的努力,换了个工作环境,每月工资四到五千元,而当地的房价每平方一万或更高,如果很节俭过日子,每年可攒下二到三万,想买个一个普通的小房子住,就得工作三十年。我们一辈子有多长的工作时间?我们一辈子生命又有多长?那我们比台阶中的父亲强多少呢?也许我们会成为房奴。

  试想,将来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要读二十多年书,该要花多少钱,等到他将来通过努力到大城市里工作,一辈子也就只能为房子奔波了。

  人啊,真的不容易!

本文标题: 台阶读后感800字(《台阶》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51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四十七篇(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47篇)学跳伞读后感(生死跳伞 读后感急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