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折读后感(大转折观后感400字以上)

发布时间: 2024-05-17 01:40: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1

大转折观后感400字以上铁的纪律,是赢得民心的关键所在,——从《大转折》中小平“挥泪斩马谡”谈起,李金华,“刘邓”部队进入大别山后,毛主席...

大转折读后感(大转折观后感400字以上)

大转折观后感400字以上

铁的纪律,是赢得民心的关键所在
  ——从《大转折》中小平“挥泪斩马谡”谈起
  李金华
  “刘邓”部队进入大别山后,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作了三种估计:一、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根;二、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又被打了出来;三、付出了代价,被打溃散了,只好就地打游击。后两种情况,可想而知,将大大缓解解放战争的进程,错失我军与敌军决战的战机。为了争取第一种情况,开创出一个良好的局面,除了军事上抓住战机、歼灭敌人外,更重要的是获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军才能在大别山站稳脚根。而要获得群众的支持,就必须要有一条严密的军纪,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如果没有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部队在大别山是站不住脚根的。鉴于此原因,所以,小平一方面积极与当地商人公平交易,筹集部队急需之粮食和衣料,一方面深人访贫问苦,救济群众,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当发现我军的一名战斗英雄某连连长,为解决部队粮食,强行买走某商家粉丝等物资,引起群众非议时。小平顾全大局,忍痛“挥泪斩马谡”。小平难道不疼爱自己的部属吗?小平同志难道不会爱护自己的英雄吗?不!为了维护军纪,为了军民关系,为了获得群众支持,为了部队在大别山站住脚,为了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他含泪忍痛割爱,当着老百姓的面处决了这个连长。
  我们看到在禁闭室里,英雄连长为自己一时的性急暴燥,违反了军纪,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影响,有损我军形象和大局掉下了沉痛悔恨的泪水。同时也为邓政委顾全大局,维护军纪忍痛割爱,坚持原则流出了深深的理解的泪花。更为邓政委悉心安排好他的妻儿老小的生活掉下了感激的泪水。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让大别山群众真正看到,确实是当年的红军回来了。使部队得到了群众的信任理解支持,大别山的群众无不为这文明之师的严密军纪所感动而落下了敬佩的眼泪。部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支持和帮助,终于在大别山站稳了脚根。
  通过这一件事情的处理,惊吓在外的群众陆续回来了,关门闭户的人家敞开了大门,迎接自己军队的归来。你看:低矮的茅房,灰暗的黑墙,泥糊的灶台,破损的小桌,漏风的门扇,凄苦不堪的老大爷和瘦弱的小孙儿迎来了刘邓部队的政委。老大爷像对待当年的红军一样,把仅有的一点稀糊抬到了邓政委面前。老百姓对自己军队的情谊全盛在这碗稀糊里了。老百姓对严密军纪的铁军的信任和支持也全盛在稀糊里了。邓政委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看到了经国民党骚扰后群众生活的苦难,抑制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老大爷,我们对不起你们,让你们吃苦了,这笔血债我们一定要让国民党加倍偿还。”随即把一把银元放在小桌上,含泪离去。此时,老大爷深深理解了自己军队的情谊,在缺衣少食情况下还那么慷慨的救济老百姓。老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激动,感激的热泪滚滚而出。此时电影换了另一镜头:蓝天、白云、绿树、山崖,巨大的瀑布从高高的山崖上一泻而下,汇成了潭底股股清彻的泉流。这不正是我们党、部队、邓政委滋润老百姓心田的泉流吗?这不正是老百姓干枯的心灵得到浇灌感激的泪水象股股瀑布奔泻而下吗?这一映衬,象征了我军像股股清泉流淌在人民的心中,我军在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形象。也预示着伟大的新的局面的打开,新的转折的开始。也正体现了我军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老大爷心田的滚滚泪水,流自心灵深处,闪现着群众对我党、我军的感激之情,泪水尽显军民情。

电影大转折观后感1500字的作文

大转折观后感
今天我们要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可天气很 糟糕,呼呼的大北风吹得你直打颤。可又 不能不去,我本来是要坐车去的,天气很 冷,路上连一个影子都没有,更谈得上 车?我冻得坚持不住了,回头望了望,妈 妈还没有出来,我只得自己先往前走了, 走了约有五六分钟,后面才骑着车过来 了,走到了我跟前,我才认出了这是我的 妈妈。她那前额和眼角,过早地刻下了几 道极细的皱纹,留下了艰辛和忧患的痕 迹。妈妈把车子让给了我,我当时真是冷 极了,再加上电影快要开演了,不管三七 二十一地骑上了就走了,终于赶到了电影 院。 我们看得电影是《大转折》,当我看到那 解放军士兵在大雪纷飞的冬季踏着冰前进 的那一幕感人情景时,我心里真有一种说 不出的苦滋味。许多革命志士为了我们这 一代,抛头颅洒热血,付出得太多了,而 我们这一代却娇生惯养,身在福中不知 福,把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花在没 用的地方,我们这样做能对得起谁呢?我 们又有何理由不好好学习
为祖国出一份力呢?我又想起了我自己在 今天早上做得那件事,后来得知妈妈是走 着来的,我心里仿佛呆了,跳动慢了,同 样一个环境,而电影里的战士们能够坚持 下去,而我呢?的确,现在年代不同了, 可虽是年代不同,但我们不能把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的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忘了, 我们应该牢记它,为中华民族去创设、去 奋斗、去努力、去争娶去开拓。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 折.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 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 标志是与时俱进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 革开放。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 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它经历了从农 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 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 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改革从农村开 始,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党中央尊重群众愿望,积极支持试验,几 年功夫在全国推开。废除人民公社,又不 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 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解决了我 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 八亿农民获得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加上 基本取消农产品的统购派购,放开大部分 农产品价格,从而使农业生产摆脱长期停 滞的困境,农村经济向着专业
化、商品化、社会化迅速发展,广大城乡 人民得到显著实惠,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 设事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 的又一个伟大创造。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 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 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适应改革从农 村向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十二届三中全会 通过了关于
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我国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 品经济,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 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的新发展,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 了新的理论指导。接着,党相继决定对科 技体制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进一步提 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兴办深 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是对 外开放的重大步骤,是利用国外资金、技 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 试验,取得了很大成就。 实践证明,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在 兴办经济特区之后,又相继开放沿海十几 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 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 不断扩大,两亿人口的沿海地带迅速发 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 建设。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 力的思想和政治保证。党提出一系列“两 手抓”的战略方针,强调一手抓改革开 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 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 抓精神文明。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决 议,指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推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 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 建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 设。党还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进程中都要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 育和斗争。

大转折之挺进大别山读后感二百字左右

大转折之挺进大别山读后感二百字左右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简称《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 (1841-1931)写的一本社会心理学著作。
这本连他自己都没太在意的书在1895年出版后,居然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疯狂传播,到1921年就已印到第29版。目前《乌合之众》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仅中译本就有近20种翻译版本之多。
大名鼎鼎的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也许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孙中山打抱不平的读后感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千万年后,那个拄着手杖,在风雨中疾行的医生,该是怎样的形象?有些人看来,他遥远地背着一座山,茕茕而前行,虽不见前方的一点星光、一个人影;另一些人看来,他在众人的哈哈大笑中摸爬滚打于乱石的河滩上,血、污泥和雨水早已含混不清;还有一些人看来,他左手托起的分明是昆仑之山,他右手举起的手杖分明挥向每一个灵魂中的每一根长辫,而他无声的叹息和沉默的热泪,分明在那黄河与怒海之间,惊涛拍岸;或有一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具医生的骸骨。
走近一些吧,重新想起这个渐行渐远的名字,便会看见那不仅仅是一具屹立的骸骨,更是一个透明的灵魂。即使在漫天的阴霾下,从这个灵魂的一隙之明中,也能看到一排排颠沛流离的妇孺、一列列疲惫孤寂的男子,从黄河两岸矢志不移地走向远方的足迹。在那足迹之上,布满了梧桐枝的灰烬,却从中袅袅升起了火的凤凰——如果说这具屹立的骸骨,承担的是每一个悲剧生命的总和,这具骸骨掩盖不住的明亮的灵魂,就是昆仑顶上留下的、在每一次黑夜之中轮回的初曙。
这具屹立的骸骨:民族民权民生之骨。这个清澈的灵魂:天下为公之魂。这是一个朴素的名字:孙文,他是一个医生。这具医生的骸骨,这个灵魂的名字,具体又是怎样的形象?
一百多年前,他是少数几个医学博士的一员,这些热门行业走出了一批批青云直上的幸运儿。他可以选择幸运,可他选择的是不幸。他的不幸,并非两袖清风白手起家之艰,亦非九死一生之险、十次惨败之难,而是明明可以用墨写的谎言一时掩盖血写的事实、求得一把手术刀带来的富贵与平安,他却偏偏要折断手术刀,从第一滴沸腾的血开始,抚慰这个民族的伤口,欲图让那些两百多年前已经亡国、两百多年后快要灭种的“国民”——他念念不忘的名字——起死回生,并重新站在昆仑之巅。按过去、现在、将来无论哪一个时代的眼光,这都是疯子般的念头。
可他开始了。“朴学”的故纸堆里追求“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红顶子们,亦不乏水滴石穿的勇气,但只有他拿出了最彻底也最不可思议的勇气——以卵击石的勇气。如果说滴石之水,终究会得到历史天平的容纳,那击石之卵,则可能一瞬间形神俱灭,只余下一掊逐渐风干的黄土,才能埋葬那些威名赫赫者的轻蔑。即便在那个过程中,他也有后悔的余地,尚能在异国他乡购置一片养牛场,或者再不济,好歹在那昏浊的尘世中,学那孤芳自赏的天涯客,归隐红尘,终老于东篱渔波。但是,就如同十个、一百个、一千个鸡蛋不停击向那块奴役的顽石,如同百片、千片、万片飘散风中的绿叶不断敲向那口自吅由的古钟,他毅然决然地开始了:广州起义、惠州起义、潮州起义、钦州起义、南宁起义、河口起义……黄花岗起义,他也失去了:陆皓东烈士、邹容烈士、陈天华烈士、吴樾烈士、史坚如烈士、秋瑾烈士、林觉民烈士、徐锡麟烈士……甚至宋教仁、黄兴在枪声和汽笛声中永远离他而去。
不知他的勇气从何而来,他的力量——灵魂的力量——又如何而来。他的陵墓上镌刻着“天下为公”,意味着他立志做黄帝魂的拯救者——这也许能解释:重扬黄帝旗的同盟会在武昌的一声枪响,十六年的鸡蛋终于一朝撞碎了石头,这个医生却没有摇身变作历史上成百上千画地为隅的枭雄,而是将自己作为最后一片蛋壳,向摇摇欲坠的巨石发出了最后一击——他竟以唾手可得的龙椅,换取鞑虏内部的最后一逼。那一刻,模糊不清的尧舜禅让,被永远定格的现实一刹,赋予了一个医生对一个民族毫无保留的付与。他又怎知,被后世戴上“国父”“革吅命先行者”两顶桂冠的自己,却面临着更多的暴风冷雨?他成了被袁氏清廷余孽四处驱赶的国父,成了被东西两洋栽赃构陷的国父,亦成了被后世肆意涂抹的先行者。而这,究竟是竟辛亥之功的挫折过程,还是用全部的挫折和无止境的奋起,写就的一个民族走向彻底胜利的开始?
他的形象清晰了起来:恢复中华,他胜利了;创建共和,他胜利了;重焕黄帝文化,他胜利了;揭开现代建设,他胜利了;黄埔肇基两岸国防,他胜利了;他的继承者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赢来了港澳回归,他胜利了……这位医生在天上会怎样俯瞰着这个苦难的民族呢?是依旧忧郁地凝望着她的病痛?是仍然抚摸着被虚骄的讪笑所掩盖的病灶与伤痕?还是悲悯地注视着她膝盖之下被风化已久的盐碱地,恨不能再生人间、再尝一遍俗尘的辛酸,以将她脊梁里潜伏的“强掩弱、众暴寡”的辫子连根拔起,重生那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华夏原型,再现她“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华夏姣颜?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发出了召唤,泪水早已打湿了我们灵魂的信笺——我们的灵魂,就是黄帝的灵魂,就是中山的灵魂;我们每一个灵魂,不论是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呐喊的、彷徨的、遥远的,都早已在黄帝和中山为我们注入的血脉里,回荡着黄河的号角。在这号角中,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再属于自己,同时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从此属于我们自己。革吅命远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每一个炎黄子孙,正在那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医生的骸骨下瞻仰着凡十三亿、历八千年的灵光,他告诉我们:从这里开始吧,迈开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难与耻辱挺进,为了我们所爱的华夏。
孙中山传读后感2000字二:读《孙中山传》有感(1960字)
有的人,不仅其生前活动为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其去世后,仍保有着持久、强大的影响,人们会从他的遗产中汲取教益,获得力量,继续推动社会和历史向前。孙中山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十九世纪末叶,中国积弱积贫,孙中山最初喊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从那一时期起,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奋斗;在今后的若干世纪内,中华儿女也仍将继续为之奋斗。
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广东省翠亨村的一个贫困家庭,七岁时进入私塾,从青少年时起就博览群书,勤奋好学,而在檀香山接受的五年西式教育,使他不受传统忠君观念的束缚,接受了“博爱”、“平等”的新思想,从而萌生了拯救民族、改造中国的雄心壮志。1894年11月,他创立了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以此来开展积极的革命活动。20XX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并在《民报》上首次提出“三民主义”。
经过艰苦的斗争,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因为其对革命工作的巨大贡献和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20XX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并于1月3日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这是先生的最大的历史功绩。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经过斗争后被迫接受与袁世凯妥协的条件,在清帝退位后,于20XX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一心妄图独裁专政,孙中山领导了二次革命,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为了捍卫革命的果实,孙中山展开了护法运动。20XX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政策,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直接推动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他参加工农群众的集会,称赞工农是革命的先锋和基础,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并于3月组建黄埔军校。
艰苦的革命工作,使他积劳成疾,于20XX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享年58岁。先生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是中国第一个非仕宦出生的政治领袖,在其长达三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从未领导过一个统一的中国,但他和同时代的大多数政客不同,他时刻践行着自己“不做大官,要做大事”的人生哲学,未曾用政治来谋取私利,而是时刻在为一个现代的,强大的,独立的和民主的中国而奔走呼号。孙中山思想的核心的部分是坚决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历史实现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古老的中华大地升起了“共和国”的大旗。此后的历史虽然反复多变,但是,将我国建成具有高度民主水平的现代国家始终是中华儿女不变的奋斗目标。
孙中山不仅期望国家富强,人民民主,而且期望民生幸福。孙中山高于他的同时代战友的地方就在于,他在领导人民进行一般的民主革命的同时,还创造性地提出“民生”问题,要求建立一个新社会,人民普遍享有“文明之福祉”,达到“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境界。孙中山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从提出“驱逐鞑虏”,到提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到提出国家政权应该“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从提出“平均地权”,到提出“耕者有其田”:处处体现出,孙中山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发展自己的思想。孙中山又是一位大公无私的爱国者。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民国初建,他将临时大总统的崇高地位让给袁世凯,固有“知人不明”之憾,但同时不也反映出他以天下为公,视个人权位如敝屣的博大胸怀吗?
孙中山还是一位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家。最初他只是一个人,然而,却毅然、决然向清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发起冲击。民国建立,是孙中山理想的成功,然而,失望与挫折接踵而来。孙中山一次又一次掀起革命斗争。在晚年,他更改组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重视和扶助工农力量,为推翻北洋军阀、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打下胜利的基础。用无数次失败,换取了最大的成功,失败与成功的交替,铸就了他的人格。公而忘私,救国救民,百折不悔,愈挫愈烈,是他留下的遗产。
孙中山的革命史,吸引了各党派,使他们有了对民主、和谐的追求,以及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向往。孙中山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其经历、事迹、精神、思想都将永远是中国人民的珍贵财富。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作为中国第一个非仕宦出身的政治运动领袖,他不能说不是成功的。即使过程很坎坷,进行得不是很顺利,但是他使中国人民看到了一个非帝制的社会的雏形,让后人朝着那希望之光不断地奋进。在中华民族最终完成国家统一、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必须了解孙中山、学习孙中山、继承孙中山事业的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这一珍贵财富的作用。
孙中山传读后感2000字三:读《孙中山传》有感(2171字)
19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在遭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凌后,封建统治更加腐朽不堪,整个社会更为动荡不安,广大中国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困苦艰辛。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中西各种势力大撞击的动荡年代,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一个伟人诞生了。这个伟人也就是后来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建立中华民国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艰难曲折而又宏伟壮丽的事业中,孙中山先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孙中山的一生是战斗革命的一生。在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孙中山由一个怀揣强烈的爱国之情的热血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位坚定执着的革命者,并由此登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舞台。
作为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他以政治家卓越的组织才能,倡导建立并壮大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和中国国民党;他以百折不挠的大无畏气概,策划并指挥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此后为保卫共和制度,他又带领人民进行了维护统一、反对封建军阀割据的长期不懈的斗争。晚年,在新世纪曙光——苏联十月革命的映照下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通过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不断追求真理,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了中国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的统一战线,实现了国共合作,从而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进程。
在读完《孙中山全传》之后,我了解到孙中山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他选择了正确的道路。我个人认为在孙中山成功之路上有五大转折点(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首先,孙中山在广州行医之时,想要通过上书以救时局来将他的“医国”的想法付诸实践,草拟《上李鸿章书》,谋划北上天津投书。文中一些于我们至今耳熟能详:“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然而,此次上书终究失败。怀抱“改良祖国”大志却痛感报国无门的孙中山愈益忧愤,遂赴檀香山在华侨中揭露清王朝的腐朽残暴,倡议集结团体,共谋救国大计,成立了兴中会。通过了孙中山草拟的《兴中会章程》,强调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宗旨。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这是孙中山成功的第一大转折点。其次,于1905年,孙中山成立了同盟会。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组建本部机构。同盟会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革命小团体存在的领导机构组织不健全的缺陷。
它的产生,标志着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派在组织建设方面的一次理性飞跃。遗憾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坚持最初的“三权分立”,而是“总理负责制”。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姿态走上历史舞台。这是孙中山成功的第二大转折点。再者,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得知消息回国后,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任命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对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意义,首先,它推翻了封建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其次,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这是孙中山成功的第三大转折点。然后,伴随宋教仁被刺事件引发的“二次革命”的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这是孙中山革命生涯中最困难、最感孤独的岁月。而在这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孙中山得到了宋庆龄的巨大支持和鼓励。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结合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此后的岁月证明,这桩婚事对孙中山最后十年的革命活动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同时,孙中山在
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华革命党。这是孙中山成功的第四大转折点。最后,1922年因陈炯明叛变,退居上海。在中共和苏俄的帮助下,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国民党。1942年1月召开中国革命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国共第一次合作加快了革命的步伐,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到革命的洗礼。然而,无法否认的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并未成功。正如孙逸仙先生所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须努力”。
我们都清楚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是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靠武力和政治欺骗,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来还一度恢复帝制。虽然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不可不谓之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说道:“我们越南人民,深切崇敬孙中山献身的奋斗精神和崇高道德。孙中山毕生的民族民主革命活动,曾大大地鼓舞了越南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曾说“孙中山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我想“孙中山”这三个字将烙印在我们千千万万人心中,直到永远
本文标题: 大转折读后感(大转折观后感400字以上)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500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月亮与六便士第一章的读后感(月亮与六便士~第一至第八章读后感)同窗好友的读后感50(求帮忙 爱的教育我的同窗好友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