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读后感(《如何才能不焦虑》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 2024-05-13 06:45: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2

心理学书读后感,心理学书读后感,心理学书读后感一:心理学与生活,这本...

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读后感(《如何才能不焦虑》读后感10篇)

心理学书读后感

心理学书读后感

   心理学书读后感一:心理学与生活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学书读后感二: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在心理健康研究中,主流心理学主要以病理学为依据,认为心理健康只不过是身体上“没有病”而已。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健康包含着更高的要求,是人的内在潜能和价值的最高实现,达到身心健康长寿、超凡脱俗的境界。

  对于超个人心理现象和神秘的内心体验的研究,主流心理学要么认为它毫无意义、要么斥之为病态的或宗教的。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病理的自我分裂和超越自我的非认同是有重大差异的;并且认为所谓神秘体验中也存在着科学真理。科学心理学不去研究,那就只能让位给宗教。

  针对主流心理学的这些不足,马斯洛、萨蒂奇、格罗夫等人多次协商,决心建立“第四种心理学”,即超个人心理学。1969年春《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1971年超个人心理学会正式建立。其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三人外,还有塔尔特(C.Tart)、沃什(R.N.Walsh)、威尔伯(K.Wilber)、克瑞普纳(S.Krippner)、阿玛斯(A.H.lmaas)等人.

  超个人心理学关心的是那些与“终极的人类能力或潜能”有关的心理学方面。萨蒂奇曾指出:“这种新出现的超个人心理学(第四势力)特别关注对成长、个人和种族的超越需要、终极价值、统一的意识、高峰体验、存在价值、神入、神秘体验、敬畏、存在、自我实现、本质、极乐、惊叹、终极意义、超越自我、精神、一体性、宇宙意识、个人与种族的协同一致、最高的人际了解、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超越现象、宇宙的自我幽默和嬉戏、最高的觉知、反应与表达,以及相关的概念、经验和活动等实证的与科学的研究,对它们的认真贯彻实施和研究发现”。

  超个人心理学有三个关键性主张:第一,超个人心理学家认为人除了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以外,还有精神(或灵性)的层面;第二,超个人心理学家揭示一般人的自我迷失。大多数人盲目和错误地认同自己所扮演的某种角色、自己的人格、自我观念,或认同自己在平常清醒的意识状态下所含含糊糊觉察到的所谓“我”,但这些都不是我之所以为我,也就是说,都不是“真我”;第三,超个人心理学家强调,每个人都不是绝对独立的个体,而是属于“大我”,并置根于“大我”的,因此,人的使命不只是人本心理学所强调的自我实现而已,人还需要自我超越。

  对我而言最迷人的就是威尔伯的著作。

  初读时就与人曰:我只承认两个天才,一个是写《丹东之死》的毕希纳,另一个便是威尔伯。只惜毕希纳这等人物二十四岁即死于高热,不再得见其他著作。如今怕是只承认威尔伯一人。

  通达广博的威尔伯以整合观点为核心,凭借深入到底的洞悉力和几乎恐怖的归纳整合能力,提出了诠释法界构成演化的二十条法则、四大象限、从长青哲学的大存有连上发展而来的意识光谱等基本概念,展示了能同时容纳科学、宗教、艺术、社会、哲学、个人内心成长、灵性擢升等各方面的统观知识体系。由此揭露了许多领域有意或无意忽视其他方面,这样排他的封闭、狭隘和傲慢,最终造成自身体系的崩毁坍塌。

  他所谓“定位归纳”法的关键观念在于:各种不同的知识领域在纯抽象的层次上,其实是相互融通的。将各种领域的相对真理提炼归纳,串连成紧密相系的网状纲要,可由此照见较为狭窄的途径中的不完整。

  玛丽琳的《宝瓶同谋》和威尔伯的《万法简史》都是让译者苦不堪言的“硬书”,横跨各大领域,以纯粹的理性研究态度切入意识领域,视野开阔,对资讯的处理和思考的深入精密着纵横捭阖,对普遍存在的盲信、崇拜、教条、传统的狭隘以及被扭曲得面目全非的理论和观念有着强大的除旧布新作用。

  毫不夸张地说,那是难以概其纲领叙其精妙的。绝不是我这样几笔带过能够展示筋骨的,顶多只是描其皮相。

  《万法简史》里威尔伯试图定位诠释整个“法界”的气魄令人咋舌,所谓“法界”是包含了物质、生命、心智、灵魂和灵性等所有存在领域的定性本质与过程。他提出二十条法则,如法界由全子组成,所谓全子,既为整体又为更大整体的部分。全子沿着一定的秩序演化,谓为“全阶序”……等等。

  由个人、集体、内在、外在组成的这看似思考范畴极其简单的四大象限,填充后且不敢说是最严密周到的考量体系,但确定的是,展开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知识地图,比以往支离破碎上的傲慢要开阔宽容得多。

  在这几个基本概念的支撑下,他探讨了远古、魔幻、神话、理性和存在期的核心观念的发展脉络,尤其理清了长久以来存在于各领域的“前成规期”和“后成规期”(前和超)的混淆,以及各种现代与后现代典范里或明显或微妙的二元对立议题。

  额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定性式术语挑剔得近乎苛刻的选择,很大程度地昭示了,如今使用的语言系统是如何僵化了我们的思维,将我们带入了狭隘的境地。

  但读来击节赞叹,如获至宝,非但不觉艰涩枯燥,反而觉得像熠熠生辉的明珠,本散落四处,现终被一双用心的手拾起串联,美得光芒四射。

  有时甚至觉得自己以前在不少领域浮光掠影地涉猎,仿佛只等待着有朝一日与这般书籍的邂逅。于是零乱散落的知识碎片像遇到一只魔棒,轻轻一挥调遣,各自归位,整个的知识结构震颤抖动,渣滓簌簌落下,杂乱残缺而僵固的认知结构整合成具有更好弹性的新结构演化,并将持续演化。

  契合之处实在太多,难以细述,只一点于我尤其重要。“究竟有没有这样的本源存在,能消解和否定各种由此延伸发散并固置的价值意义,而不是被各种观念所抽象掉?是否它的核心在于有流动着的、生发性的否定力量?如有,如何跳出先验范畴和已有概念的阴影,去追溯这种个人真实性?”

  这个问题现在仍旧没有解决,只是我终于清楚明白我那时始终觉得不对劲的重点——我寻求和相信的,是那冠以千名的,本体、道、梵、谛、空性、上帝、绝对真理等的个人真实体验,我要弃绝的是对这种体验扭曲了的诠释。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则是,我寻求的是真正的光明,而不是光明的投影。

  而威尔伯带来的是我态度的转变——只要放下盲信,一直保持辨别,这投影也就是入口所在。各种诠释都可为我所用。

  “我所寻找的,正是那寻视的。”

   (二)

  《恩宠与勇气》被称为威尔伯难得的感性之作,以他和妻子崔雅的灵修之路贯穿始末,由崔雅的日记、威尔伯的补充注解以及学术议题组成,一则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在“伟大的智慧传统、静修的本质、心理疗法与灵修的关系,以及健康与治疗的本质”(威尔伯语)的主题表达中,荡气回肠地演绎。

  美丽聪慧的崔雅,有着十多年的灵修基础,已认为自己可能一辈子都遇不到适合的男人,却在三十六岁那年遇到了“梦寐以求的男人”——小她两岁,身高一米九五、光头、长相犹如外星人的超个人心理学者肯。俩人一触钟情,第一次见面就感觉奇妙,仿佛生生世世都在寻找对方。两周后决定结婚。却在新婚几天后发现崔雅患了癌症……

  这戏剧化的开头简直像一个童话故事的初始。也是我“梦寐以求”的——一个契合的灵魂伴侣,一份能全方位深入并促进彼此发展转化的关系。

  真正吸引我的,除了书中对以上那些主题纯理论的介绍探讨,便是在崔雅在面对种种挑战——癌症、身心反应、情绪起伏、夫妻间的龃龉——时,对自我的坦诚得接近赤裸的自省和剖析。

  在崔雅和肯的身上都发现了不少自己也有的特质,综合起来是过于阳性、倾向于做而非存在的价值观;对理性、智虑的执著;强烈的掌控欲; “喜欢在最简单的事物上编织理论”;对“由理论、逻辑、概念与符号组合而成的理念的阿波罗世界”的热爱……

  有了这样的印证,随着俩人赤诚地一步步自我揭露、剖析和转化,尤其是阅读俩人身心灵都落入泥潭的艰难时期的叙述,我很多深埋的意识也随之曝光,辅以阿玛斯强有力的威胁和干扰,开始自我转化与自疗。

  读到最后,崔雅接纳和承担了生命中的'种种磨难,通过爱与慈悲的修行,保持了静定、喜悦、自在并充满着生命力的精神状态,并透过磨难转化自我,最终解脱。而肯也从放弃自己的事业、五年随侍左右这样无私的奉献中,了悟了无我和解脱的真谛。

  读到接近末尾时忍不住流泪,完全读毕,心中却是一片纯然的温暖平静。

  <三>

  阿玛斯“钻石途径”的理论基石,在我看来几乎足以概括所有非后人本心理学的“坑洞”理论。

  此理论的核心在于:刚出生的孩子和本体是合一的(当然,这种不能分辨的合一与后来证悟了的合一,完全不是一回事),因为童年某些创伤经验、与环境互动中的艰难造成了失去和本体某些面向的联结,会造成某些坑洞。而一旦隔绝了本体中的能量、热情及价值感,我们势必会感到虚弱、匮乏和不满足。无法安住在匮乏感上,会造成两种倾向——逃避倾向,补洞倾向。

  补洞倾向往往是被我们的自我和整个社会所认可的,它促使我们向外追寻各种的肯定、赞美和支撑,来自父母的、朋友的、爱人的、工作的、地位的等等。一旦那个用来补洞的对象发生改变,会立刻带来不安全感,这时就会企图固定对象在原位,以维持洞被填满的暂时满足。(这简直可以用来分析所有的关系,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物之间)

  整个社会就这样建立在补洞的基础上。男性往往表现为追求事业的成就,极端的则拼命追逐金钱、权力,女性多表现为对一份稳定的关系的追求,极端些的病态依赖伴侣。

  我们都希望被爱被关注被肯定,由此来维护自我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这份对价值感、安全感的需求隐藏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上——穿衣打扮,说话措辞,顺服他人和社会的要求。

  依照社会标准顺服地存活,其实是和大家一样地补洞,总是安全而容易的,不会受到排斥。若一个人不以一般的方式来补洞,甚而不补洞,必然会威胁到别的补洞的人,让补洞者更明显地感到自己的匮乏,从而引来对他的排斥和攻击。

  而被人否定和贬抑(尤其是亲近的人)时,都常常不舒服,会自动护卫和反击。因为底端是对孤绝、被抛弃的恐惧,通过自我防卫机制的处理,通常表现为通过否定对方(批判、攻击、说服),以否定对方对自己的否定。

  补洞倾向从本质上而言,也是一种逃避。我们从来都无法安住当下,完全地去经验那份匮乏和不满足,用各种事物、追逐、游戏来打发时间,为自己设立一个又一个目标企图获得些许安稳的确定性,将意义赋给外物——工作、爱人、兴趣,用忙碌来使自己对匮乏的感觉迟钝,以求得暂时性的虚假满足。

  而真正的喜悦、满足、意义、力量、爱与慈悲都是来自本体。

  阿玛斯在“钻石途径系列”的第二章就介绍了如此完备的“坑洞理论”,他系统的现代心理学知识和丰富的个案知识,即使不涉及深层次的灵修方面,说服力也是很强大的。他对心理议题的探讨客观得简直无情,促使我反观自照,努力保持对自我的觉察。

  初读时心中滋味复杂,苦乐交陈,有几个晚上烦躁不堪,几乎恨不得把书狠狠砸出去。它一方面揭露性过强、印证极多,另一方面威胁实在太大,剧烈动摇了私我的根基。

  我读书一般都容易读得兴奋,阿玛斯的书每晚却读得我很快困倦,巴不得早点丢了睡觉,也是不愿意面对自我真相的一种逃避。

  在断断续续保持了近一个月对内心状态、情绪生灭的觉察后,终于可以承认这个真相:我和绝大部分人一样,基本每天的行为、念头和情绪都是一种近乎自动化的机械反应,它的构成机制十分单调,只有恐惧、欲望和自我防卫三个基本单位,以抗拒为关键演化点,遇到外在刺激时,可以表现和发展出各种花样:逃避、期待、兴奋、压力、耽溺、焦虑、愤怒、沮丧、悲伤、嫉妒、仇恨、认同、谴责、批判……通过投射和外界紧密连接,和过去的经验组合成“人格”这个冒牌货。

  我们习惯以各种各样的身份包裹自己,而所谓的“自我”只是被恐惧、欲望和自我防卫机制所掌控、由一堆旧有观念、记忆累积而成的机械反应物,“自我”还浑然不觉感觉良好。

  这完全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最细致真实的个人体验,在意念的升起之处目睹所得。

  认识到内心的混乱破碎并不亚于外在世界,甚至本就是一体,所谓外在世界的种种都只是内在意识投射和扩张的结果——这实在是让人难受的事,震撼比以往看见这个社会的愚钝腐烂更大。毕竟我们习惯主客对立,事不关己。

  尤其憋屈的是,阿玛斯把意识上所有的问题追溯下去,都归结为“和本体某个面向失去了连接”,本体这个个我压根没见过没体验过的内在宝贝,不可能不接受我的怀疑。

  调整好心态,放下抗拒来读阿玛斯,斩获颇丰。他是充满洞见的灵性导师,用通俗易懂但深具穿透力的语言来探讨各种议题。

  最关键的是,他和克里希那穆提都使我从那个理念的阿波罗世界回归到最切身的体验和认知转化上。让我意识到,智性的进益如果没有心灵的修炼配合,是一种极不平衡的畸形发展,而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我的文字世界,竟然都建筑在我对内心的整体结构和自身局限几无所知的情况下。

  若能保持觉察,大部分时候的经验都是正向的,都是能够拓展出空间,并在偶尔安住当下的瞬间体味到空寂里的平静与喜悦。坚持了十来天后,就能很快识辨出自我紧缩的倾向,不止觉察到心念的走向,也能捕捉到它对身体的影响(对我是往往带来肩颈部位的紧张和僵硬)。

  再配合以罗伊的情绪平衡技巧,辅以腹式呼吸,抓住身体不适时使情况糟糕的关键点——升起的第一个抗拒念头,颇能缓解不舒服条件反射式的紧张和抗拒。

  但我远做不到“无拣择的觉察”,无法不以自己的认知去评断干扰,最好的时候也只能目睹着自己念头的升起,并目睹自己对念头的抗拒,因抗拒而升起嗔意,觉察到嗔意,又生出对嗔意的恼怒,再是觉察恼怒,升起对恼怒的恨意……这一细微迅速而永远上演的模式。

  最糟糕的时候则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因为觉察到自我防卫的机制有多么顽固和难以抵抗,它一层一层地敷在恐惧和欲望的双面体上,露出狰狞的嘴脸朝我得意地笑。于是会连续产生——愤怒、自怜、投射、批判、自我认同、压抑、否认以及企图以理性分析转移注意力——等各式各样的逃避方式,被意识到后,情绪只会更加糟糕,愈演愈烈。

  用威尔伯的比喻,这好像冻疮,本来是冻着的,因为麻木迟钝反而不觉得痛,现在解冻了一部分,开始痛得受不了。问题没有解决,敏锐程度增加,只增了痛苦。

  这样的问题,是只能独自面对的,无人诉说。

  无人可诉说的原因在于:

  一、我觉得棘手的这些问题已经超出一般人关注、思考的层面,如要阐释,则牵一发动全身,要迅速介绍足够的背景知识网络是不可能的。

  二、否定、反叛和转化某个东西的力量,来源于更强大事物作为后盾。我窥见问题,必也窥见可能的明光。而诉说的对象很可能不见明光只闻问题。

  三、即使诉说的对象有诚意和耐心了解问题本身和背景知识脉络,但它们太具威胁性,攸关紧缩着的“私我”的生死,教人难以接受。

  而无论诉说的内容为何,诉说本身就是一种寻求肯定的企图,说给不懂的人只会增加自怜和愤怒,于事无补。

  但不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去看,这一意识的觉察和转化自疗初始,都是必要且有利的。

  我承认,某些最根本的“傻问题”,比如“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一直不知道答案,且不知是否有能力找寻答案。但这团问题的火焰我想让它一直燃烧下去,烧掉所有的无明,用各种各样的观察和学习喂养它,而不是试图以任何外来的答案熄灭它,不管是社会的、宗教的、文化的还是证悟者的。以免陷入自以为知的浑噩生活。

  提炼归纳出想要对治的四个主要问题为:

  一、强烈的掌控欲(底端隐藏的不安全感)

  二、投射问题(批判性、攻击性、意义感)

  三、合理化自己的严重倾向(自动防卫机制)

  四、明知有些习惯是自身发展的阻碍,大部分时间仍旧保持着(惯性和惰性)

;

《如何才能不焦虑》读后感10篇

从“选择焦虑”谈起近期经常听到很多IT业朋友谈创业产品时,说到要降低客户的“选择焦虑”,即把用户的需求归类,把产品的种类尽量做少、做精;也观察到身边很多餐饮企业的菜单中,菜品不像过去一样多而全,而变得精而简,同时会根据季节、客户反馈更新菜谱,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降低客户的“选择焦虑”。选择焦虑,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面临众多相似的选择时,因无法决定而产生的焦虑感。选择焦虑会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选择什么样的大学专业?本科读完后要不要考研?应该和哪个异性谈恋爱?就业应该去什么样的单位?北京的房子该不该买?等等。人为什么会有“选择焦虑”?反观自己,我最浅层次看到的原因是,我们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现在物质多了,不知如何选择,所以产生了“选择焦虑”;再深一层次,物质匮乏的年代,焦虑的父母给我们人格中烙下的“不安全”与“恐惧”,让我们承担不起“选择”的这种决策所带来的后果。更深一层次,我们并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到底想要什么。人生决策、选择的基座——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模糊,导致每天遇到的各种决择困难。 为什么会焦虑?焦虑还有很多种,比如,演讲焦虑、社交焦虑、考试焦虑等,这些都是针对具体事情过于担心恐惧而产生的焦虑。与上述各类焦虑不同,死亡焦虑是最核心、最顽固,深入到我们每一个细胞的。这是我们人类需要的一种生存繁衍机制——只有对死亡的担心与恐惧,才能让我们生存得更好。焦虑是一种情绪,是进化出来的。在食物链上越是低等级的动物越不具备焦虑这种情绪。当下吃饱了不饿,从不担心再次饿了怎么办。从另一个角度,焦虑是对未来积极的思考,是为了让人类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把这些焦虑情绪掰开了揉碎了,发现在这些焦虑的背后有以下几种思维:担心自己犯错,犯错和不完美是自己所不允许的;自己必须要表现好,让别人觉得我是完美的(事实上,完美主义者会比其它人更容易焦虑)。怎样才能不焦虑?首先,正确认知焦虑。其实并不是只有我们才焦虑。最近一段时间社会上热议“中产焦虑”,其实美国人也焦虑。《纽约时报》曾有文章一篇题为“焦虑的美国人”,其中透露美国人非常容易焦虑,有近五分之一(18%)的美国人患有焦虑症,美国每年花在抗焦虑药物上的费用达到20亿美元。这代表焦虑症是全人类都具有的问题。有欲望就会有焦虑!焦虑和欲望有关系。降低欲望可以减少焦虑的种类,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简朴的生活方式来避免选择焦虑,通过隐居来逃避社交焦虑等。 其次,死亡焦虑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战胜死亡焦虑,需要树立正确的信仰。信仰随着人类诞生时产生,信仰是用来消除人类对未知世界恐惧的,它是很好的能够缓解“死亡焦虑”的工具。对于目前国家社会所认同的五大宗教信仰是经过人类社会检验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信仰。如果你已经被诊断出了焦虑症,建议大家去阅读我公众号上的文章《焦虑对治“道法术”之“道”》,可以结合你自己的实际感受,且行且调整。如果你只是很焦虑,并没有形成病症,建议你有条件的参加各种心理成长的课程,在心理咨询师的带领下了解自我,认知世界,做真实的自己。 当你了解了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生,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爱好什么,厘清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时,你会发现你的内心越来越强大,人生越来越自信,焦虑越来越少。最后总结,人活着焦虑是不可避免的,消除焦虑的惟一方法就是: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做你自己,用强大的内心在实际生活工作中解决问题,你将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如果人生就是流星,那我将用尽全力让它燃烧得更加光亮!作者简介:任兵,男,1980年生人,笔名明人,中国心理卫生学会,北京洪湖企业商会副会长,国家发改委专家,曾因长达8小时持续性的惊恐发作,被诊断为焦虑症后,后用了一年半的时间,通过“心理咨询+佛学禅定”根治了焦虑症。将对治焦虑变成了人生悟道的过程,把对治焦虑症过程以及作为一个正常人后如何对待焦虑的情绪提炼,出版了《怎样才能不焦虑》一书(将于2021年3月底京东、当当、亚马逊同步上线)。

心狂读后感摘抄

  《心狂》是一本由初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狂》读后感(一):跟随你的脚步,追寻正义之路

  如果你是一个各种类型悬疑小说的忠实爱好者,如果当有一天这样的你收到一本悬疑小说,如果读完这本书你发现它整体的内涵都在于宣扬一句话“有的人本就该死”,如果是你,你会如何? 初禾笔下的悬疑故事从来不会让我失望,继《心毒》之后我又读到了她的另一部极其精彩的作品《心狂》,与上一系列不同,明恕与萧遇安在这里,遇见的是更穷凶极恶的罪犯,是更加丧心病狂的反社会人格者。 国产悬疑小说普遍有一个特点,每个案件的背后必然有一个惨绝人寰的真相,每个犯罪嫌疑人走上这条道路必然有令人惋惜的促成因素,往往在读这样的小说时,我们不由自主的会有一种想法,为什么该得到惩罚的人没有得到惩罚,为什么惩罚了该受到惩罚的人的凶手却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心狂》中的“墓心”,候诚便是有着这样一个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的人,农村出生小学学历的他有着出类拔萃的文学天赋,他将自己不满意的小说结局改写,本应受到制裁的凶手摇身一变成了警察,继续去制裁那些“披着人皮的恶魔”。 而最不幸的是,当一本悬疑小说广泛流传到全世界,它其中在思想也传达到了每一个读者的心中,故事后面出现的李红梅,喻初心,都是这样的代表,而在其他城市,受这种想法蛊惑的人又数不胜数。 书中一个叫沙春的女孩儿,让我觉得很可惜,因为她这样的人,正是我们现在如此很多人的代表,如果你对于一件事没有丝毫天分,你只有靠无数的努力无数倍的精力去付出才能换来与他人十分之一的努力换来的成就相拟,是勤奋争取还是放弃,这样的选择,也许每个人面对时都会大相径庭。 说起主角之间的感情线,明恕与萧遇安两个人之于对方,明恕是家人也是战友,萧遇安是兄长也是灯塔,他们两个人的感情水到渠成,细腻而流长,《心毒》中的花崇和柳至秦变不一样,他们两个人的更像是一种平等,而萧遇安之于明恕,让我有一种“带领”的感觉,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帮助。 读完这本书之后,心中不由得想起《法医秦明》的一句话,我们心中的恶魔,把这座城市变成了地狱。

   《心狂》读后感(二):CP不好嗑 案件不好破

  没想到,堂堂李某人也有嗑CP的那一天。

  不过,明恕和萧遇安,到本书结束,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因为,本书只是——第!一!部!

  看到最后,我的心情其实是很复杂的。这本书不同于之前看过的其他作品——一般来说,作品完成其中一部,收尾时自然要留个念想给大家,或是隐藏的线索,或是更大的秘密,但基本上作品应该完成主案的侦破。

  这部作品没有这么做。十七章结束之后,有很多谜题处于待解状态。原本没有看到结尾处的“未完待续”时,我对本作的期待,随着阅读的深入不断拔高,特别是到了最后一章时,竟有摩拳擦掌之势。为什么?因为感觉这么多线头,能在短短二十来页做个全部了断,作者一定准备了一个超级大的惊喜在最后几页。但是,很遗憾,最后的案情分析仍然停留在梳理和回顾上,谜题只能等待下一部揭开。在这一点上,我不得不表示出自己的失望。

  当然,“未完待续”不代表就此结束,本作也不是把全部谜题都推到下一部,其中也不乏精彩的推理桥段。

  比如说,本书中占有极大比重的“墓心案”,其几度反转就很有可读性。作品从一家书店发生的凶案入手,在凶手几乎就要低头认罪的一刹那,引出了“墓心”和他的悬疑作品。在这名作者的笔下,小说只是其表达内心独白的一种特殊形式,作者的目的是要将“残忍的复仇”灌输到读者的脑海之中,进而达到控制读者内心,“敦促”读者作案的地步。

  这个案件,和之后未曾完结的沙春案,都将重点放在了“暗示”这个环节上。小说引发犯罪,在现实中也不鲜见,但大面积引发模仿,足以证明“墓心”的控制力达到了怎样惊人的地步。作者抓住这一点,以此为圆心,同时展开了几个案件的侦破,在某种程度上又将风筝的长线紧紧地捏在手中,不得不说对于作品的快慢节奏和紧张情绪还是把握得不错的。

  必须承认的是,本人依旧对嗑CP 不太感冒。从第一部文末来看,明恕和萧遇安中间又来了新的“对手”,他们的“感情之路”很可能不再一帆风顺,就此走上崎岖坎坷的道路而未必不可能,下一部(或者说下几部)的故事一定会展开新的话题。我现在的内心独白是:俩人的感情线随便怎么发展我不管,我只想看到的是,后续依旧精彩的推理桥段!

   《心狂》读后感(三):有黑暗的地方就有光

  在一家咖啡厅,有一个小孩突然哭嚎起来,鲁昆本来安安静静读书,被这哭声搅得心烦意乱,一怒之下将小孩杀害。在将嫌犯抓捕归案后,他突然改口说是受人引诱,句句指向墓心——一位悬疑小说作家。在追查案件的时候,又发现另外一桩宿舍谋杀案,他们的共性就是都读过一位叫墓心的作者的书籍。秉着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重案队迅速对墓心展开调查。

  墓心,本名候诚,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看起来就是最普通的一个瓜农。但他,在写作有着极高的天赋。可他的作品充斥着暴力,歌颂黑暗,将每个普通人身上的缺点无限放大,并自诩为正义的使者,去评判他人,甚至将自己犯罪的行为标榜为为民除害,将邪恶披上正义的外衣,鼓吹他偏激的观点。而他的编辑,因为苦于出版业不景气的现状,铤而走险,选择将这本书出版。

  这就是这本《心狂》中第一个案件。这是我读的初禾的第二本书,上一本《心毒》让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本《心狂》比《心毒》更加吸引我。语言很有代入感,双男主,是家人也是并肩作战的好兄弟,更是人生目标上的灯塔。节奏飞快,一个案件还未真正结束,就引出了下一个案件。而看似毫无关联的案件,也有着丝丝关联。校园暴力、容貌焦虑、“多米诺骨牌”自杀“案...,每一个案件都引人深思。

  候诚,因为真的犯过案,所以最终被绳之以法。那假如他没有呢?仅凭他的作品,是不是并不能证明他有罪。那他就是无辜的吗?文字的力量有多大,相信每一个热爱读书的读者心里都清楚,文字是无形的利器,看似没有攻击性,却能将人伤得遍体鳞伤。我们现在的时代,浮躁、戾气重,很容易被人煽动利用,无论是键盘侠的激增还是网络暴力频发,背后都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缺陷。而读书,本来是一块净土,被有心人加以利用,读到他作品的人被引诱,做出不可饶恕的事情,悔则晚矣!虽然挺心疼李红梅的,校园冷暴力对人的伤害超乎想象,而且也确实不好维*。

  当然,明知稿子有问题,却为了效益强行出版的编辑也有责任。之前,经常看到有人嘲讽什么什么不过审,现在想想其实每一位负责出版的编辑,他们也有自己的坚守。他们,为我们过滤了那些不能够出版的书籍。在这个浮躁的年代,他们也需要坚守初心。可是在现在这个越来越少人阅读纸质书的情况,他们的这种坚守就显得更为可贵;不过,也有的人,以这种书籍作为借口,妄想掩盖自己邪恶的内心,最终也必将被绳之以法。

  我很喜欢书里的一句话:“很多人认为黑暗的力量难以抵抗,因为他残忍,暴戾,无处不在。可只要有一个人勇敢地站出来,哪怕只是用极其微弱的声音清呼一次,也许就会有人听到。”黑暗再庞大,只要有一丝光亮,这个地方就会被照亮。

  迟小敏究竟是谁,她在宿舍谋杀案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她是被害人还是加害人?沙春这个多米诺骨牌式“自杀”案又有何种内情?期待《心狂》2!

   《心狂》读后感(四):《心狂》| 一本能让人反思自己的犯罪小说

  当我撕开《心狂》这本书籍的封膜,看到从书中掉出来的一张漫画时,我就感觉到此书有毒,而当我读完整本书之后,只能大呼一声:真的好毒!这里的毒,不是作者初禾书写的不好,不够深刻之类的问题,而是因为这本书最后一个案件,竟然要到第2本书才会揭开迷雾,这样的作法让人都得发狂。而我现在在等《心狂》这本书的第2本书的出版。

  本书的作者初禾创作的这本《心狂》,采用案件套案件写作手法,通过一些不是很明显的线索把一起起案件相互串联起来。而书中的案例与相关的人物,也选取了时下比较热门的诸多话题,比如:整容、校园暴力、容貌不自信、出轨、婚外情,**搜索等等。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总能从书中找到一丝自己在现实中的影子,这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讨巧的写作手法。在降低读者的阅读门槛的同时,能有效地引起读者与书籍中人物的共鸣,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

  而在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以犯罪小说家墓心为串联的一系列案件,看似激情的犯罪,看似毫无关联,答案显而易见。但罪犯都是因为墓心的一本本小说,从而引发其内心的恶魔进行犯罪的动机,看似不可思议但却真实存在。就像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存在一个恶魔,在当下互联网高度发达,社会节奏过快、世俗的偏见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有可能把心中的恶魔无限放大,从而做出让自己后悔一生的行为。

  我曾经听一位在传统媒体工作过的大伽,讲过他的从业经历,当时他说:一个文字工作者,如果他的心不正,创作的文字可能会产生很大的杀伤力。

  当时我还抱有一丝怀疑,一篇文章,一本书籍,能对人产生多大的影响?

  而在书中,我曾经还有的疑问都得到了解放,文字本身没有杀伤力,但它的作用是放大我们内心的想法,如果是好的文字可以激励一个人不断成长;而如果创造文字的目的不单纯,那就有可能把他人心里的阴影面无限的放大,只等待某一时刻的爆发。

  就像电影《盗梦空间》中的一句台词:一颗小小的意念种子也会生根成形,它可能成就你,也可能毁了你。

  在《心狂》这本书中犯罪小说家墓心,本就想通过自己的小说去引导他人的思想,让他们去犯罪。这样的小说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被出版,但因为出版社生存的压力,自身的缺乏认同,职场与社会等等的压力,让那位出版墓心的编辑,在明知不应该出版的情况下,还是违反原则的出版。虽然他也获取了相应的利益,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造成了很多不可弥补的伤害与犯罪案件的发生。而书中犯罪小说家墓心的那句“有些人本来就该死”,就是一切悲剧的开始。

  很难想象一部犯罪小说,会让我产生如此多的感悟。也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作为一名文字创作者,当我们拿起笔写下一段文字,用手在键盘上打出一个个文字,当我们把我们的作品发表出来时。我们的初心是否正,我们是否客观公正的表述,都会影响到阅读我们文字的读者的思想。

  初禾的这本《心狂》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犯罪小说,让我们看过之后获得心灵的愉悦,更多的是初禾透过书中的案件向我们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社会的思考,让读者从书中的案件去自我反思,从而获得心灵 的成长。

  这不仅仅是一本犯罪小说,更是洗涤我们灵魂的作品,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的。虽然作者在书中犯罪案件的破案过程中存有一些瑕疵,但是瑕不掩瑜,值得推荐给大家阅读。希望我个人的解读能帮助到大家。同时,这也是我真实的表述。

  谢谢!

心灵捕手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心灵捕手观后感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心灵捕手观后感1

  班级组织活动观看电影《心灵捕手》,傍晚,我开始观看,看完影片后我久久不能入睡,这部影片深深触动我的心灵。

  美国影片《心灵捕手》,又名《骄阳如我》,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互动与救赎的故事。在MIT工作清洁工的男主角威尔是个智商超人的数学天才,塔可以很成功的运用自己的天赋完美的解出那些数学题。

  却是一个在教室门外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塔轻而一举的解出了教师研究了2年的数学难题,贫寒的出生以及幼年遭遇形成他自我封闭的性情,看对于自己的生活确实一团糟。他打架,偷窃,殴打警察,甚至要被捕入狱,并以叛逆不勒的行为掩饰自卑、宣泄苦闷。兰波教授无意中发现了威尔的天赋,他将面临监禁的威尔保释出来并担当监护人,关键的时候西恩教授帮了他一把。

  期望威尔重视并发挥自己的天赋异禀,以实现常人无法企及的人生价值,要求他帮助自己在数学上成功名就,条件是他可以帮助威尔脱离失败。殊不知,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威尔想要的,无奈中,兰博教授求助于其他大学好友西恩,请他开导并救助威尔。西恩以其独特的方式与威尔经历了一番“心灵的碰撞与互动”。最终开启这个天才青年封闭又脆弱的心灵……

  并非和许多好莱坞模式的浮华大片一样,这样的天才运用了自己的才能,换来了金钱名誉,最后还抱得美人归。相反《心灵捕手》并没有在威尔的天赋上大做文章,更重要的应该在于心灵,或者说友谊。《心灵捕手》每个人都想看透别人在想什么,每个人同时都不想被别人看透,每个人有着自己的故事痛苦,有自己不想为人所知的伤口,这部电影没有炫目刺激的场景,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有着好看而耐人寻味的精彩。最核心的看点是西恩如何开启了威尔的心灵之门,使之走出由于童年创伤所导致的心灵樊笼,能够有勇气去感觉生活,跟积极的面对世界,勇敢的踏上追求真爱并于红尘相容的人生之路。

  一步内涵深刻的电影,需要一个丰富而细腻的内心去解读。威尔,有着不被别人知的苦痛,他就这样孤独的生活了二十年,有这几个旁人看起来同样喜欢打架,喝酒,抽烟,说粗话无所事事的朋友。他最好的朋友查克,那个看似对未来生活不抱有期望的人,在工地边用尽可能不在乎的语气说出了一番衷心话,当影片尾声,查克像平常一样开车去接威尔,却发现人去楼空时,那种既伤感又高兴,既不舍又有衷的欣慰的情感流露。

  心灵释放后的威尔告别了朋友,道别了西恩,也作别了兰博教授给他安排的人生规划。他开着车上路了,他要去哪里?失去追求爱情,还是在追求一条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威尔的车最终驶向哪儿?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威尔已经有能力去选择他得人生道路,并在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上坚定的前行。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狠不错,希望班干部以后多多开展。

  心灵捕手观后感2

  《心灵捕手》这部称得上“罕见”的励志电影,使人一生受益。这部电影尽管讲的是导师与天才的故事,但是强调的却是“等待天才的自我发掘与定位”。它不是简单的导师指明一条道路给天才的故事,而是导师如何触动天才学生对生活道路的自觉选择。感触于天才的孤独,天才都是孤独的,威尔也是。表面上一大堆朋友围在身边,热热闹闹;具有超人的能力又使他魅力四射,然而影片在这些东西后面呈现出来的是威尔紧闭的心。

  威尔是一名普通的清洁工,虽然没受过什么高等的教育,但对于数学具备与生俱来的天分,再加上他的勤奋刻苦,使他在数学领域表现出超凡的能力,但是由于他小时候被继父虐待,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与自卑,所以在他与人交往的时候处处表现出敏感和戒备,同时他努力想要证实自己的价值,努力想让别人让社会接纳他,承认他,但是却又因为深切的自卑使得他无法坦然的去面对身边的一切。造成了他狂傲却又懦弱,敏感而又自甘堕落的复杂性格。是金子总会发光,正巧威尔被麻省理工数学教授发现,教授就想打开他的心结走进他的内心,就开始给他做心理辅导,但每请到的心理咨询的心理专家都被这个有着惊人智商的威尔洞悉心理反遭羞辱。

  教授无计可施下只好请来自己好友桑恩,但第一次心理咨询就戳中桑恩的内心,咨询不欢而散。在那之后桑恩先后心理辅导了八次,每一次都令人难忘,整个咨询过程是一个曲折而又艰辛的过程,但是经历了种种的波折,桑恩就像一个机敏而富有智慧的猎手一样,在桀骜不逊的威尔面前,通过自己的真诚和娴熟的心理咨询技术打开了威尔的心扉,捕捉到了威尔的心灵,找到了威尔的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这个富有才华的年轻人重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使他把所遭遇的困境和痛苦抛诸脑后,重新打开心胸拥抱生命。很喜欢桑恩说的那句话“如果我问你战争,你会引用莎士比亚的话,但你不知道那种朋友死在你怀里的感觉:如果我问你爱情,你会引用十四行诗,但你不知在女孩子怀中的幸福。你是天才,但你也只是一个吓坏了的孩子。”

  《心灵捕手》几乎包含了世间所有美好的感情,有真挚的友情,曲折的爱情,以及深厚的师生情。同时也告诉我们将心比心,用心感化,这是最重要的。所有你的过去,都不能定义你是谁,现在的你的选择,才是真实的你,不管内心有多苦涩,要敢于直视自己的心,为自己的以后做正确的选择。

  心灵捕手观后感3

  电影里有一句话:“很多人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的才华,因为他们找不到一个信任他们的老师,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很愚蠢。”不是这样吗?看看我们的教育,看看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在这个朝气蓬勃的年代,很多人真的无法发现自己在一个好老师的指导下,所以他们看不到前进的路,所以前进的路变得格外曲折。这部电影与我们所理解的传统教育和教学的益处相去甚远。这是一个天才少年在心理学家的引导下,在诸多心理障碍下的自我救赎。它更像是心理学家的必读书目。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仍然可以从电影中得到很多灵感。

  因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发现,当今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由于心理因素,它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每一位教师或多或少都扮演着精神科医生的角色。个性就是要做一个管班的老师。如何在师范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辅导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我是一名英语老师,但在教学中我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问题。

  接球手是棒球中的一个位置。它来自英语中的catcher。到目前为止,它有很多延伸的意思,它的意思是一个人可以抓住什么东西。《捕心者》真是生动逼真。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般来说,我们的老师应该是学生的“心灵捕手”。我们应该走进学生,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我们也应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所教的学生,因为他们也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不断给予肯定。它就是所谓的“优点少了不能说,缺点少了再说”。电影中教师的欣赏教育的效果值得我们思考。所以我欣赏“欣赏教育”。欣赏是一种期待,期待是送给成长中的学生最好的礼物。从这个期望中,学生们会看到他们得到了个人的爱和关注。

  这种爱和关注会让他们感到由衷的喜悦和兴奋,并充满了一种欲望和勇气去回报他们的期望,最终这种欲望和勇气会产生什么样的奇迹,我们无法预测。我的学生有这样的潜力,弱势和贫穷的学生需要照顾。我努力成为他们的鉴赏家、追随者、朋友,给他们力量,给他们奋斗的精神,给他们尊重,像朋友一样成为他们的老师。有一次我写错了,我告诉他并在报纸上写了出来。不用再换一种形式来教他如何记忆,用谜语、游戏、手势让他们在成长中醒来,让他们有享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小心和快乐获得成功。

  心灵捕手观后感4

  《心灵捕手》是一部很好看的美国心理影片。在片中威特所表现出来的对朋友的不信任,对近距离人际关系交往的抗拒和对自己所爱的姑娘过度的心理防御折射出来的负面情感。

  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共情,自我暴露、尊重、接纳和弗洛依德的“潜意识分析疗法”而找到了威特产生某种心理的最终原因——威特在童年时经常会受到继父的打骂和各种责难,致使他幼小的心灵备受折磨,此刻的他觉得自己不能保护自己最爱的亲人免受痛苦,自己也受到了这种不公正待遇,他很伤心,痛苦,同时他也很自责,没有能力保护好自己的母亲和兄弟,他有一肚子的苦水,却因为没有朋友支持而不能及时宣泄,这使得他的心境处于一种很压抑的状态。此刻自罪心理已深深的刻在他的脑海和心灵中。

  “恨、自罪、不公平这些负面情节”就好似一团烈火在他的心中熊熊燃烧,一直伴随他行至青年时代,其实在他的心中,他太希望得到朋友的关爱了,然而心中的阴霾却又让他对关心、信任朋友而望而却步……的确他真的是太需要朋友的关爱了,但他却因为不信任的负面心理而使他不能很好的和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心理咨询师最终为他解开了这个心结,从此后的他,真正的解放了,他终于能歇口气,不用再去为怀疑、失落、自怜而买单了,他终于冲出了如牢笼般的心灵。他终于认同了自己此时的需要。是的,他需要爱情,需要真诚,关注和关照朋友后的心灵上的那种满足和成功感。他终于紧紧抓住了自己心爱的姑娘,和她拥有了真爱。

  他实现了自我成长,再也不会担心心爱的姑娘也许会离开他而焦虑、忧郁,再也不用在强烈的心理冲突面前而显得自己是那么的懦弱。自卑让自己穿上厚厚的防弹背心来保护自己那一点小小的自尊而推开掉自己的最爱了。而咨询老师也在对他的帮助中得到了自助。

  心理咨询的确是个助人自助的工作,它需要先了解、剖析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首先就需要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虽然那是一种感觉,但却需要很多人生的阅历和对世事的理性认知,最重要的就是“尽知心中事”。

  心灵捕手观后感5

  一个人安静地看完了《心灵捕手》,心里的滋味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震撼,惆怅,感概……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所面对的各种障碍、烦心之事甚至种种诱惑。每个人的成长都有所不同,可是我们能不能真正地敢去克服自己的不足,特别是自己心理的阴影障碍,去追求自己的真爱,放下所有的包袱然后放手去一博呢,说的容易做起来很难啊!然而,will却做到了,我在心底,由衷地佩服他!

  之前也看过许多励志电影、虽然很励志但却与现实有点距离!《心灵捕手》刻画出一个深藏不露的天才、他的知识很广泛、解答出深奥的数学难题、历史、政治经济都有很理性的见解!但是由于受成长经历的影响、他表面玩世不恭,内心复杂,但他的天才表现却让获得数学金奖的'教授很感兴趣!《心灵捕手》就此展开、在第六任心理医生细心的教育下他走出阴影!

  主人翁小伟说花一万五到大学里学到的他用一块五在读书管里同样可以学到,可以看出他的天才般的才华来自于他的学习和悟性!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他没上过大学、给麻省理工大学打杂、以往的阴影使他内心很孤傲、甚至不敢恋爱、他不愿表露自己的才华!

  当遇到心理医生(忘记名了)后、他依然故意激怒医生、但他的医生深思后却没有放弃他、他跟小伟讲述他情同手足的战友离世的忧伤、妻子离世的场景…最后他明白书本与现实中的情感距离是巨大的!当小伟从阴影中走出来时,他哭了、哭的很放荡!那一刻我哭了、曾经我被家人不理解时我哭了、哭到大脑麻木了,哭到眼睛看不见、全身没了知觉!那一刻仿佛上了天堂、如今这个时代有思想的人在那里都会显得异常!心中的思想总得不到释放、也许我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以前的我从想让自己大众化、我努力过!但都失败了、高中疯狂的三年、我始终出淤泥而不染、书本的知识在我脑袋里举一反三般的扩散、曾经的我为此极度自恋!甚至有点狂望!这些年我一直在演饰自己、为了让朋友欢笑不惜破坏自己的形象、从而导致没有形象、也许我应该释放出我内心真正的施旭阳。

  心灵捕手观后感6

  一个人安静地看完了《心灵捕手》,心里的滋味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震撼,惆怅,感概……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所面对的各种障碍、烦心之事甚至种种诱惑。每个人的成长都有所不同,可是我们能不能真正地敢去克服自己的不足,特别是自己心理的阴影障碍,去追求自己的真爱,放下所有的包袱然后放手去一博呢,说的容易做起来很难啊!然而,will却做到了,我在心底,由衷地佩服他!

  之前也看过许多励志电影、虽然很励志但却与现实有点距离!《心灵捕手》刻画出一个深藏不露的天才、他的知识很广泛、解答出深奥的数学难题、历史、政治经济都有很理性的见解!但是由于受成长经历的影响、他表面玩世不恭,内心复杂,但他的天才表现却让获得数学金奖的教授很感兴趣!《心灵捕手》就此展开、在第六任心理医生细心的教育下他走出阴影!

  主人翁小伟说花一万五到大学里学到的他用一块五在读书管里同样可以学到,可以看出他的天才般的才华来自于他的学习和悟性!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他没上过大学、给麻省理工大学打杂、以往的阴影使他内心很孤傲、甚至不敢恋爱、他不愿表露自己的才华!

  当遇到心理医生(忘记名了)后、他依然故意激怒医生、但他的医生深思后却没有放弃他、他跟小伟讲述他情同手足的战友离世的忧伤、妻子离世的场景…最后他明白书本与现实中的情感距离是巨大的!当小伟从阴影中走出来时,他哭了、哭的很放荡!那一刻我哭了、曾经我被家人不理解时我哭了、哭到大脑麻木了,哭到眼睛看不见、全身没了知觉!那一刻仿佛上了天堂、如今这个时代有思想的人在那里都会显得异常!心中的思想总得不到释放、也许我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以前的我从想让自己大众化、我努力过!但都失败了、高中疯狂的三年、我始终出淤泥而不染、书本的知识在我脑袋里举一反三般的扩散、曾经的我为此极度自恋!甚至有点狂望!这些年我一直在演饰自己、为了让朋友欢笑不惜破坏自己的形象、从而导致没有形象、也许我应该释放出我内心真正的施旭阳!

本文标题: 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读后感(《如何才能不焦虑》读后感10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424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别说没时间读后感(一天读完一本书之《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读后感)3S读后感(5s培训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