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后你有什么感受(,1)断断续续间,将王树增先生的纪实文学《长征》再一次读完了,就像先生在前言中提到的那样——长征属于人类历史上...
读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后你有什么感受
( 1)
断断续续间,将王树增先生的纪实文学《长征》再一次读完了,就像先生在前言中提到的那样——长征属于人类历史上这样一种事件:即使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依旧被世人追寻不已。这并不是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再一次阅读也会有新的收获,但当今天坐在电脑前想将震撼了我的感受梳理出来的时候,我却犹豫了,该从哪里说起?思量了片刻,决定从需要层次理论说起。
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大家都应该对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68年提出来的需要层次理论不会感到陌生。他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是一个有低级到高级逐一形成并逐级得到满足的。
前些年在学习心理咨询的时候,老师在讲到这一内容时曾经说过这个理论有一个特例,那就是红军进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当时一同听课的同学都笑了,但是笑过之后,现如今再去体会老师的这句看似漫不经心的话,却品味出某种发自肺腑的敬佩之情来。
长征,入选了《人类一〇〇〇年》中从公元一〇〇〇年至公元二〇〇〇年间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与火药的发明和成吉思汗的帝国齐名。毋庸置疑的是,将长征列入其中的人,其思考的出发点肯定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在意识形态上是有区别的。从他们的角度去解读长征带给人类的意义,以及思考老师将长征视作挑战需要层次理论的特例这两方面出发,使得再一次阅读《长征》增添了许多现实意义。那支军队在生理需要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直接跨越到对于自我实现需要的追求上,从目前的眼光来看,着实是难以理解的,但是这一切确确实实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所以,在思考之初,我只能简单地找到信仰和精神来解释。
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的地域面积总和大过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翻阅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覆盖,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而且更需要指出的是,在总里程其实远超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这支军队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追击、堵截与合围之中,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平均每三天就要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同时他们还始终处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之下,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
这支军队的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二十岁,十四岁至十八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武器简陋的他们深陷于装备精良且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围追堵截之中,他们常常是在数天之内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部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又投入激烈残酷的战斗中。在这漫漫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前进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一九三四年十月,红一方面军八万六千人踏上长征之路,次年十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仅为八千人;一九三五年三月红四方面军十万大军西渡嘉陵江,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甘肃会宁是全军三万三千多人;一九三五年十一月,红二方面军两万一千多人突出重围,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全军一万一千多人;作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队伍,红二十五军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开始艰难转战,全军兵力最多时不足八千人,最少时只有一千多人。
上述文字中所记录的数字变化都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在它们的背后深深镌刻着一个个关于前仆后继和舍生忘死的事迹,当这些事迹相加起来的时候,量变形成了质变,因此成就了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不畏艰险、不畏牺牲和传播理想的传奇远征。
长征的内涵早已超出了政治与军事的范畴,它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限,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是民族,也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长征都给予了相同的精神财富。与长征路上红军所付出的巨大牺牲相对应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红军官兵始终保持着理想和信念,这是最为令人叹为观止的。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气等等都是长征带给人类的精神财富,而一切的理想得以实现,这些精神元素都是必需的。
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感到惭愧,长征所经过的地方,我未曾去过几处,七十多年过去了,除了那些刻意保护起来的印记,相信有更多的痕迹都渐渐在岁月的流逝中模糊了。这又让我想到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物质终究趋于衰弱,而精神却可以获得永恒,精神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优劣,也可以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兴衰。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长征将永载人类史册,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贡献给世界的壮丽诗篇。
那么当我再次思量需要层次理论与长征之间特列关系的问题时,我豁然开朗许多,当红军官兵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之后,因而产生了跨越性的追求。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比世界上任何人更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并且由此去感受天地的辽阔和生命的光荣!
(2)
我经常听当过兵的人讲起红军长征的故事。前段时间在电视里还看到,有一些同志组成了一个小队伍,沿着当年长征队伍走过的路长途跋涉,体验长征的艰辛、寻找和弘扬长征的精神。我对此充满了好奇。前些天,我在朋友的书柜里看到了一本书,名字叫《两万五千里长征》。好奇心驱使我立刻读了起来。
这真是一本好书,里面详细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我曾经有个同事在江西省于都县工作过,没想到于都县正是长征开始的地方。从
1934年10月16日红军渡过于都河开始,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最后于1936年10月在陕北三军胜利会师,历时2年整,行程达两万五千里。
长征中许多故事深深吸引着我。1935年6月8日红军突破敌人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大金山。大金山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山,据说鸟儿也飞不过去。可无畏的红军却偏偏要与命运抗争,不怕艰险和牺牲,翻过了好几座大雪山。后来又进入了茫茫的毛儿盖大草原。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看不到鸟类飞翔,听不到虫声唧唧,甚至连一块石头都找不到。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红军走出草地的时候,只剩下一支衣衫褴褛、瘦得只有骨头架子的部队。可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两年多的长征路上,经历了几百次战斗,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一次又一次地击败敌军,称得上是世界上最顽强的老战士,也是历史上一支无与伦比的坚强队伍。
我通过读这本书,真正了解了红军长征的传奇历程,感受到了红军将士藐视一切困难、坚韧不跋的顽强精神。
红军长征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一定铭记长征精神,克服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爱祖国、爱科学,为建设现代化的国家而发奋努力工作。
断断续续间,将王树增先生的纪实文学《长征》再一次读完了,就像先生在前言中提到的那样——长征属于人类历史上这样一种事件:即使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依旧被世人追寻不已。这并不是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再一次阅读也会有新的收获,但当今天坐在电脑前想将震撼了我的感受梳理出来的时候,我却犹豫了,该从哪里说起?思量了片刻,决定从需要层次理论说起。
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大家都应该对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68年提出来的需要层次理论不会感到陌生。他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是一个有低级到高级逐一形成并逐级得到满足的。
前些年在学习心理咨询的时候,老师在讲到这一内容时曾经说过这个理论有一个特例,那就是红军进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当时一同听课的同学都笑了,但是笑过之后,现如今再去体会老师的这句看似漫不经心的话,却品味出某种发自肺腑的敬佩之情来。
长征,入选了《人类一〇〇〇年》中从公元一〇〇〇年至公元二〇〇〇年间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与火药的发明和成吉思汗的帝国齐名。毋庸置疑的是,将长征列入其中的人,其思考的出发点肯定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在意识形态上是有区别的。从他们的角度去解读长征带给人类的意义,以及思考老师将长征视作挑战需要层次理论的特例这两方面出发,使得再一次阅读《长征》增添了许多现实意义。那支军队在生理需要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直接跨越到对于自我实现需要的追求上,从目前的眼光来看,着实是难以理解的,但是这一切确确实实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所以,在思考之初,我只能简单地找到信仰和精神来解释。
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的地域面积总和大过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翻阅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覆盖,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而且更需要指出的是,在总里程其实远超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这支军队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追击、堵截与合围之中,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平均每三天就要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同时他们还始终处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之下,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
这支军队的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二十岁,十四岁至十八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武器简陋的他们深陷于装备精良且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围追堵截之中,他们常常是在数天之内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部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又投入激烈残酷的战斗中。在这漫漫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前进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一九三四年十月,红一方面军八万六千人踏上长征之路,次年十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仅为八千人;一九三五年三月红四方面军十万大军西渡嘉陵江,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甘肃会宁是全军三万三千多人;一九三五年十一月,红二方面军两万一千多人突出重围,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全军一万一千多人;作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队伍,红二十五军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开始艰难转战,全军兵力最多时不足八千人,最少时只有一千多人。
上述文字中所记录的数字变化都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在它们的背后深深镌刻着一个个关于前仆后继和舍生忘死的事迹,当这些事迹相加起来的时候,量变形成了质变,因此成就了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不畏艰险、不畏牺牲和传播理想的传奇远征。
长征的内涵早已超出了政治与军事的范畴,它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限,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是民族,也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长征都给予了相同的精神财富。与长征路上红军所付出的巨大牺牲相对应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红军官兵始终保持着理想和信念,这是最为令人叹为观止的。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气等等都是长征带给人类的精神财富,而一切的理想得以实现,这些精神元素都是必需的。
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感到惭愧,长征所经过的地方,我未曾去过几处,七十多年过去了,除了那些刻意保护起来的印记,相信有更多的痕迹都渐渐在岁月的流逝中模糊了。这又让我想到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物质终究趋于衰弱,而精神却可以获得永恒,精神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优劣,也可以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兴衰。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长征将永载人类史册,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贡献给世界的壮丽诗篇。
那么当我再次思量需要层次理论与长征之间特列关系的问题时,我豁然开朗许多,当红军官兵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之后,因而产生了跨越性的追求。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比世界上任何人更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并且由此去感受天地的辽阔和生命的光荣!
(2)
我经常听当过兵的人讲起红军长征的故事。前段时间在电视里还看到,有一些同志组成了一个小队伍,沿着当年长征队伍走过的路长途跋涉,体验长征的艰辛、寻找和弘扬长征的精神。我对此充满了好奇。前些天,我在朋友的书柜里看到了一本书,名字叫《两万五千里长征》。好奇心驱使我立刻读了起来。
这真是一本好书,里面详细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我曾经有个同事在江西省于都县工作过,没想到于都县正是长征开始的地方。从
1934年10月16日红军渡过于都河开始,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最后于1936年10月在陕北三军胜利会师,历时2年整,行程达两万五千里。
长征中许多故事深深吸引着我。1935年6月8日红军突破敌人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大金山。大金山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山,据说鸟儿也飞不过去。可无畏的红军却偏偏要与命运抗争,不怕艰险和牺牲,翻过了好几座大雪山。后来又进入了茫茫的毛儿盖大草原。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看不到鸟类飞翔,听不到虫声唧唧,甚至连一块石头都找不到。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红军走出草地的时候,只剩下一支衣衫褴褛、瘦得只有骨头架子的部队。可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两年多的长征路上,经历了几百次战斗,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一次又一次地击败敌军,称得上是世界上最顽强的老战士,也是历史上一支无与伦比的坚强队伍。
我通过读这本书,真正了解了红军长征的传奇历程,感受到了红军将士藐视一切困难、坚韧不跋的顽强精神。
红军长征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一定铭记长征精神,克服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爱祖国、爱科学,为建设现代化的国家而发奋努力工作。
长征观后感300字
在红军长征70周年之际,我校举行了纪念活动。今天,我们观看了《长征》这部电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岸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主席在长征时作的。这首诗深刻地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艰辛,他们不畏艰难,踏过了二万五千里。红军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坚信:中国要富强靠的不是神仙黄帝,而是自己。在看《长征》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在雪山上:那里的雪花满天飞舞,北风呼呼地吹来,战士们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北风就象刀割一样吹在战士们的脸和身体上。行进中,每个战士都不敢坐下休息一会儿,因为他们都知道一坐下来就会永远都不能站起来。这些艰苦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课室的小学生们是无法体会到的。
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甚至可以牺牲自己性命换取人民幸福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当我们学习遇到困难时,就会想起红军战士的精神激励自己,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努力把自己陪养成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岸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主席在长征时作的。这首诗深刻地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艰辛,他们不畏艰难,踏过了二万五千里。红军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坚信:中国要富强靠的不是神仙黄帝,而是自己。在看《长征》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在雪山上:那里的雪花满天飞舞,北风呼呼地吹来,战士们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北风就象刀割一样吹在战士们的脸和身体上。行进中,每个战士都不敢坐下休息一会儿,因为他们都知道一坐下来就会永远都不能站起来。这些艰苦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课室的小学生们是无法体会到的。
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甚至可以牺牲自己性命换取人民幸福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当我们学习遇到困难时,就会想起红军战士的精神激励自己,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努力把自己陪养成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红军长征读后感150字左右
红军长征读后感150字左右读了一些红军长征的故事之后,对红军的长征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读了一个参加万里长征的女兵谢飞的故事。每一件事情,都有一个深刻的意义。根据她说,她们这些女同志,也要和男同志一样爬雪山,过草地,参加战斗;护理伤病员,宣传发动群众;还要于饥饿、寒冷、疾病作斗争。从这里我可以感觉的出她们很坚强,而且不怕困难。 在粮食短缺的时候,她们吃的食物,是烘烤干了的从牲口的粪便中挑出的未消化的玉米粒。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万里长征的历程是艰难的,他们都去吃牲口未消化的东西,可想而之,他们是多么艰难。还有就是在他们红军在过大渡河的时候,她已经感冒发烧了好多天,她头重脚轻,昏昏沉沉,全身都快散了架似的,战友都担心她过不了铁索泸定桥,但他手脚并用,坐在地上艰难地一步一步挪过铁索桥,最后以惊人的毅力赶上了队伍。 从这里可以看出,她不怕艰险,就算生了病,还是坚持赶上队伍,这需要多少毅力啊! 我觉得,红军的万里长征之所以能进行下来,完全是因为有那么多像谢飞那样有毅力的人,才能够完成的。所以,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学习红军不怕苦,不怕累,有毅力的这种精神!
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红军创造出来的神话,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畏艰苦、不屈不饶的精神!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这八句诗、五十六个字,诉说了红军万里长征的坚心!这段历史将永远铭记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
我利用晚上剩余的时间,大略地看了看《红军长征的故事》,从书中我知道:八万红军在长征路上历尽艰辛、尝尽自然界中的艰苦,最终,他们翻越了大约二十座山岭,渡过了三十多个河流,走过了两万五千里的昭昭路程!
在这遥远的路程中,他们穿的是布衣草鞋,吃的是野草树皮,但他们的身上却凝聚的是英勇顽强的精神!长征途中有许多令人感慨,令人心寒的故事:飞渡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其中我印象很深的是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过草地的情景,当时,因为彭德怀的部队负责殿后,而前面的部队因饥饿将野菜挖出来吃,每次等前面部队挖过野菜后,后面部队就找不到野菜了。所以彭德怀的部队中的战士们都因饥饿昏倒在地,这时,彭德怀不惜杀了一直陪伴着他的大黑骡子来为战士们充饥。这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员,又驮粮食,功德无量,显然彭德怀很不舍,可为了战士,他只能忍痛割爱,那天晚上,战士们吃的津津有味,伤员们也都恢复了精神,可彭德怀一口也吃不下……
读了这本书,我很有感触。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生活在太平盛世之中,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用战士的鲜血和汗水换来的美好生活。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认真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红军创造出来的神话,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畏艰苦、不屈不饶的精神!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这八句诗、五十六个字,诉说了红军万里长征的坚心!这段历史将永远铭记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
我利用晚上剩余的时间,大略地看了看《红军长征的故事》,从书中我知道:八万红军在长征路上历尽艰辛、尝尽自然界中的艰苦,最终,他们翻越了大约二十座山岭,渡过了三十多个河流,走过了两万五千里的昭昭路程!
在这遥远的路程中,他们穿的是布衣草鞋,吃的是野草树皮,但他们的身上却凝聚的是英勇顽强的精神!长征途中有许多令人感慨,令人心寒的故事:飞渡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其中我印象很深的是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过草地的情景,当时,因为彭德怀的部队负责殿后,而前面的部队因饥饿将野菜挖出来吃,每次等前面部队挖过野菜后,后面部队就找不到野菜了。所以彭德怀的部队中的战士们都因饥饿昏倒在地,这时,彭德怀不惜杀了一直陪伴着他的大黑骡子来为战士们充饥。这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员,又驮粮食,功德无量,显然彭德怀很不舍,可为了战士,他只能忍痛割爱,那天晚上,战士们吃的津津有味,伤员们也都恢复了精神,可彭德怀一口也吃不下……
读了这本书,我很有感触。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生活在太平盛世之中,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用战士的鲜血和汗水换来的美好生活。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认真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本文标题: 两万五千里长征读后感300字(读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后你有什么感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410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