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小说暗算 读后感(《暗算》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5-06 03:22: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4

麦家《暗算》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

麦家小说暗算 读后感(《暗算》读后感)

麦家《暗算》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整理的麦家《暗算》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麦家《暗算》读后感 篇1

对于当代中国文坛来说,麦家的写作无疑属于独特的路数。这个人的存在已经变得不可忽视,他那么顽强、绝对而倔强。他的写作诡秘、幽暗、神奇,深不可测,到处潜伏着玄机,让人透不过气来。阅读他的作品,就像是被引诱到一个偏僻的山谷,而黑暗开始降临。阅读没有退路,只有在黑暗中摸索。那真是孤苦伶仃的阅读,无助的阅读,就像他的写作一样;当然,也是极其富有刺激性的阅读,这是一种关于阅读的阅读,也是关于写作的写作。

在麦家近期出版的《暗算》的前面几页处,他这样写道:“7”是个奇怪的数字,它的气质也许是黑的。黑色肯定不是个美丽的颜色,但肯定也不是世俗之色。它是一种沉重,一种隐秘,一种冲击,一种气愤,一种独立,一种神秘,一种玄想。

关于“7”的所有设想,可以看成是麦家关于写作的设想,小说中的那个叙述人“我”就是一个戴着墨镜的人。麦家就是一个戴着墨镜写作的人。由此就不难理解,这部小说的第一个主角就是“阿炳”。只有阿炳面对的黑暗,他带来的黑暗给麦家的写作提供了家园。隐秘、秘密、解密、暗算、秘谋、告密等等,这些都是黑暗中的行为,也都是本质性的写作,所有的本质性的写作都是黑暗的写作,都在黑暗中或关于黑暗的写作。写作就是沉入黑暗,在黑暗中发光;绝对的写作就是绝对的黑暗,就是绝对之光。

麦家以《解密》令文坛刮目相看,他的出现就像一片阴影,投在亮丽的文坛上,多少有些令人惊慌。事实上,麦家写作多年,他的写作姿势显然是潜伏式的,是一种秘谋,是对写作的宣誓。《解密》就这样出现了,令人措手不及。那是一个关于701单位解密码的故事,很吸引人,像是侦探小说、间谍小说、恐怖小说的变种,一种新型而独特的种属,或者说一种四不像的写作怪物。令人惊惧的阅读效果,把人们引向一个未知的黑暗的领域。在山里头,在黑屋子,一群人在截听敌方的电码,这是所有战争中最紧张最具有突变性的经典场面。麦家就把书写对准这个场面,他探究的是一个领域,一个黑暗的领域。《解密》有一个漫长的故事,随后突然进入幽暗处,故事被秘密所牵引,进入到无法洞见的深度。这种状态显然不是指故事表面无穷无尽的不可知状态的密电码的追踪,而是指麦家在根本上揭示出一种生存的状态,一种存在的黑暗状况。

写作是如何进入、如何接近那种状态的?写作由此留下黑色的文字。确实,麦家的故事都会有事件和结果,这是他难以摆脱世俗性的故事留下的把柄。《解密》中那本密电码的丢失,结果是人的四处寻找。这些事件总是要出现的,故事也不能承受那么幽暗的存在,可以理解或者谅解。但在大多数时候,他的写作可以沉入黑暗,在铭刻那些时间,在幽暗中,写作的力不时爆出某些火花。他执拗地书写那个叫做容金珍的男人,一个解密天才。他是那样一个孤独的人,一个像死一样陷入沉思的人。他只倾听一些奇异的声音,来自遥远的不可企及的黑暗中。那个笔记本丢失了,也是黑暗中,在一辆行驶在黑暗中的列车的车厢里丢失了。

对于容金珍来说,这是更深的黑暗的开始。他在更深的黑暗中寻找那个丢失的宝物。小说是这样描写他此时的境况的:现在,容金珍正在为此深深悔恨,同时他极力想走入神秘的迷宫,找到他为什么把笔记本忽视掉的谜底。开始,他为里面无穷无尽的黑暗所眩晕,但渐渐地,他适应了黑暗,黑暗又成了发现光亮的依靠。就这样,他接近了一个宝贵的思想,他想:也许正是因为我太珍视它了,把它藏得太深了,藏在我心理的心里,以致使我自己都看不见了。

这也是对这种书写的隐喻,麦家走进了这种存在的处所,他看到了一种黑暗中的存在,那种生命,在日复一日的解中磨损,越来越黑暗,越来越接近光亮。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确实为那种神秘兮兮的故事所吸引,它把我们引向不可知的山谷;随后我们为那种存在的生命所惊惧,那些天才,只在黑暗中发光的天才生命所惊叹。而后,对于书写,我们又能说什么呢?又能感知什么呢?存在变成了文字,一种黑色的文字,文字确认了存在,又远离了存在,文字成了自己,它的铭写就是在黑暗中发光,成为灰烬。能感知到文字的魔力的,那是对书写之历史的回忆,它只能以力的方式存在,不能感知的,那就是灰烬,一种已死的文字。

《暗算》又给我们制造了一种黑暗,这是阿炳的黑暗。在这本书中,不用说,关于阿炳的篇章是最动人的,也是最接近麦家的写作本质的。这是对黑暗的书写,是在黑暗中书写。麦家再次动用了他对故事的处理能力,在这里,“暗算”被做了双重性的处理,暗算既是指破译电码,也是指这些破译者的生活如何被暗算。坦率地说,后者的显性化的故事并不巧妙,也不特别惊人。阿炳也被命运算计了,他无法生育,他的妻子林小芳与山东大汉有了儿子,阿炳为此自杀。真是人算不如天算,阿炳如此不堪一击,比暗算更强大的是一种命运,一种文化力量。那个黄依依的故事同样如此,她在做人流时被张国庆的妻子所暗算,结果死于非命。诸如此类,这些故事都有一些显性的被“暗算”的意味。

我想说,这些显性的故事当然可以在宿命论的意义上提示存在的某种深度性,甚至触动读者掩卷而思的哲理性。但是对于麦家的书写来说,这些显性的故事却消除了黑暗,把黑暗中的故事带向了光亮处。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光亮,这是另一种存在,另一种书写,一种世俗化的书写。而真正黑暗中的书写,是永远身处黑暗中,那种光亮是从黑暗中的坚硬存在磨砺出的火花,它是黑暗极致的光亮。对存在之坚韧性的书写,书写能体会领悟到自身的力,书写是对存在的铭写,对生命之存在,存在之极限的书写。神秘的不是世界是怎样,而是世界是这样!维特根斯坦如是说。书写对那种黑暗中的存在给予接近,它就逼近了神秘,真正不可知的生命延伸之路。麦家给当代中国文学提示的,是一种坚韧的书写样式,一种真正的另类的,也是最虔诚的写作。

麦家的文字是有力的,那么简洁,一种被痛楚所浸满的文字,它可以引向不可知的深谷,穿过那黑暗的屋子,在黑暗中听风;能提供这种图景的文字的人,能独享一种秘密,一种幸福,一种意外之喜。

麦家《暗算》读后感 篇2

近年,曾有一部电视剧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它是一部体现谋略的谍战片,有人说它其实是一部影射现实的教育片,也有人说,它是一部关于信仰,关于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颂歌。这几天我读了《暗算》的原著,让我也有幸走入了这个令人沉思的故事。整个故事是围绕主人公展开的。他勤勉,坚韧,忠诚,但就是因为为人不不知收敛,因而处处碰壁。他就是李涯。李涯曾经说过:“我运即国运,我干这一行不图立功受奖,我的理想是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李涯的人生可谓是有山无水难成事。他虽然有着山一般的信念,能力强,势头劲,却一点也不懂得圆滑通融。一腔热血每每被浇得透心凉却还是矢志不渝,最后却丧命于自己的忠诚,不知他是死得其所还是死不瞑目。

风,一种冥冥混沌中的快意,一种无法言传和触摸的神奇。《暗算》巧妙的分为了三个部分:听风,看风,捕风,灵感源自于号称中国“中情局”的神秘组织701,分别与701的三个特殊的业务局监听局,破译局,行动局一一对应。侦听就是要听懂天外之音,无声之音,秘密之音,被喻为“听风者”。破译即解密,就是要释读天书,无字之书,为看风者。搞谍报工作的就要深入虎穴,迎风而战,为捕风者。我们从形象的比喻中足以看出谍报工作像风一样的特点,抽象,敏捷而又稍纵即逝。

长期艰苦的蛰伏工作似乎是701成为一个周而复始的运转机器,遵循着看,听,捕三个步骤。仔细回想人生对梦想顽强的探索过程岂不是也亦复如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我们在嘈杂声中追寻着希望之风传来的一丝佳音。就像书中黄依依对乌字一号高级密码顽强的探索,当我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试图破解人生密码时,依靠的不就是看风者的那份执著?在漫漫求索路的尽头,艰苦卓绝的捕风终于略见曙光,我们难道没有感受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柳暗花明的快意?人生漫漫求索路正如一次听风,看风,捕风的过程,造就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人生三大境界。

麦家《暗算》读后感 篇3

友人给我推荐并赠送了麦家的系列小说,麦家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他的小说,如他所说:是一本不错的书,秘密、神奇、性感、陌生;既有古典的情怀,又有现代的风雅,还有一点命运的辛酸和无奈,开创了中国特情小说的先河,名字可能是一个笔名,但他的文章极有特点:一是明确地显示了他的性别和理工科出身:长于数字,长于方位,长于说明,长于制造气氛,短于爱情的描述,短于情节的构思;二是显露了他曾经的经历,他也许仅是一个外围的谍报工作人员,但了解整个情报工作的运作过程,使读者在一个万分陌生的环境里看到了一个个更陌生的畸形的天才。

麦家的文章不同于谢尔顿的小说,天南地北地变化故事的地点———虚无的宏大,也不同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在特定范围内逐一排查锁定目标,再揭开一个惊天的秘密:他的小说是描写一个极小范围内的一个人,放大其的曾经,设定被命运注定毁灭的人生,诡秘、灵异、悬念、哀伤,感动到令人绝望,痛苦和恶心,半夜看完其中的一部,忍不住冲到卫生间干呕了一阵,记忆中只有看张洁的《无字》和项小米的《英雄无语》时有过这种感觉,没有对英雄的崇拜而只有对被剥夺自由的天才的扼腕长叹、没有对神秘土地的向往而只有对组织无边法力的敬畏,没有对自己无缘谍战的惋惜而只有对自己是一个可以在阳光下生活的人的庆幸。

从小看过不少关于间谍的文艺作品,从《保密局的枪声》向梅饰演的风韵妖饶的女特务,到真实的关露、张露平和郑苹如,从探知珍珠港袭击情报的佐尔格、到现仍不知其真实下落的川岛芳子、从整人无数遭到报应的贝利亚、戴笠,到全家均被我党除奸用硝呛水灭尸的顾顺章、从随时准备献身事业而自绝后人的潘汉年、到文武双全的陈赓大将,曾给年少的我带来无尽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想象,过去的文字上说的均是他们才智过人的非凡能力,而非心狠手毒的职业要求,谁也不知那个旁人永远不可能知晓的领域里有多少骇人听闻的永远不能揭密的事情!

电视剧《暗算》热播时,仅因为对其名字的反感而没有观赏,总想到巴蜀才子魏明伦曾为《十面埋伏》作的歌词:“山埋伏、水埋伏、情场埋伏、官场埋伏”,这首词当时引起极大轰动,也引起了上层的高度不满,谁来埋伏我们?一定是暗算我们的人!我们什么地方值得暗算,就需要自己暗算一下自己了。

我们需要审视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过往,而且还有心里最阴暗和无望的空间,这种绝决的残酷如同麦家给我们提供的扭曲禁锢的世界。

麦家《暗算》读后感 篇4

我一向标榜自己不求甚解,这已经有些到了无耻的地步,反正一旦有人问起我你到底看懂了什么,我都会用这样的字眼去打哈哈,打完哈哈后我总想,其实我收获的东西应该不少,这些读过的书就象一滴水珠,汇入小溪,然后可能会汇成大河,然后流入大海,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可能,也许在没有形成大河之前,我的小溪就已经干涸了。

麦家的《暗算》我是第一次接触,包括麦家的作我都是第一次接触的。我记得以前厚圃依稀谈起麦家的作来,然后作名字我不记得了,只记得他好象谈过麦家,好象没有谈过。青萍兄的《暗算》落入了我的手中后,我在余华之后选择麦家,我觉得自己算是比较有针对性的看一些东西,这样挺好。《暗算》讲的是国家安全局前身的故事,我记得以前好象听过或者看过这么回事。安全局的前身应该是什么保密局或者如麦家所说的破译局等等部门,故事就只用了三种人的身份构成,一个是听风者,第二个为看风者,第三个则是捕风者。当然,这里指的风是指一些谍性的行为,比如破译密码,侦察情报和实际的参与战争行为。

听风者用的是一个人作为主角,这人是个瞎子,名叫阿炳,当然,《二泉映月》的演奏者也是叫阿炳,两人的特点当然是耳朵比较灵,有与从不同的听觉与观察力。这个阿炳从陆家村被带到破译局,主要是为了侦破敌国的密码,从一千多组的摩斯密码里听出敌方的电台,然后交给破译者去解迷,为国家的安全提供有力的信息。当然,文中的阿炳简直就是个天才,他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破掉了敌方的电台,令破译局原来计划一年完成的工作提前了许多。而这个人却是敏感的,不容质疑的,他不愿意别人否定他的判断,就象否定他生活的判断一样。这有些神经质,或者类似于疯子的行为。在他倍受大家尊敬与膜拜,当然,他的缺点在于他经受不起任何的打击,在他的妻子背叛他后,他选择了自杀。这让我想到,无论一个人有任何的优点,他的缺点很可能就是致命的,我们不可能同时拥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太过于完美,于小说或者生活里都不太具有戏剧性,我们需要这样的戏剧性,这就是第一篇听风者里所吸引人的地方。

看风者指的是那些负责密码破译工作的人们,看风者这篇里,有两个人物,一个是黄依依,一个是陈二湖。黄依依原来是数学家,打得一手好算盘而且还去美国留学回来的,在她的经历里,或者对两性之的事情看得过淡些,或者这本就是人性的需要,但她又是心地善良的,她愿意帮人,当然,这里面包含私人的因素。她的天才及她的能力让她在破译局的欧州处担任了处长一职,为当年的政治斗争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后来她也因为夺别人的丈夫而被情敌失手杀死,但她表现的女人的天性使那个时代那些掩饰得很多的女人得到一种解脱,或者算是有了解放的例子。陈二湖则是一个从二十岁就开始接触密码的人,他直到退休仍然生活在不断的解密的生活里,这种生活已经在长年累月的积储下,使他无以为继,他不能离开这样的工作,后来也死在了工作上。这让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那个老头,他在出狱后,竟然找不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向,最后选择了自杀。有时我不能想象,如果我在这个环境里生存二十年,到以后出去,我会不会适应外面的环境呢?我不能想象。

麦家《暗算》读后感 篇5

因为工作耽误,《八佰》没能看成,网上看又觉得时间太长,没有那份精气神。只能谈谈《暗算》这部小说。

电视剧应该是看了一点,但印象不深。小说看起来更有声有色一些。

《暗算》主要讲的是情报部门701几个传奇人物的故事。有耳朵机灵的阿炳,有破译能力超群的黄依依,有大器晚成的陈二胡,用尸体传递情报的韦夫……

除了死后被利用的韦夫外,其他几个都是天才,有他们的特长,带给了无限荣耀;但他们也有致命的弱点,给予了他们悲惨的结局。如书中所讲,701集中了最优秀的天才,把天才一个个送上了顶峰,又一个个送上了绝路。那些遥远的年代,隐晦的角落,天才像流星划过天际,一闪而过,不只是幸,还是不幸?

看《暗算》这书,跟看《解密》似的。多少前人竭尽全力掩盖的秘密都随着时间流逝而浮出水面。在时间面前,没有任何秘密。年轻时候说不出口的秘密,也许到老了就是喝酒就冒的故事。

但是秘密在他的有效期内,总是有着它存在的意义,吸引了无数制造秘密与破解秘密的人,留下了很多的传说。

麦家《暗算》读后感 篇6

花三晚上看完这本,这是看的麦家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人生海海》,看此本书和看人生海海感觉有相似又有不同,人生海海的叙事手法像是讲故事,知道读者想知道想看到的是什么,所以会极大的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但此本书开头作者也交代了背景,是与他人采访、交谈整理出来的,于读者来说,更像是一部纪录片。纪录片的特点就是重点叙述事实,事件的背景信息,前因后果,还有客观的陈述结果。

不管结局是否合逻辑、合情理、合胃口。所以看完《暗算》,几个人物故事,整体来说心情是比较压抑的。从开头瞎子阿炳的爽文开始,再到中间的黄依依故事压抑到顶点。再到陈二湖的故事让人产生阵痛,再到最后的小故事结尾。

诚然,大的方向来说,我们应该为这样一群从事此类行业的人致敬,致敬之余,也会深深体会到文中主人公在遭遇生死离别时,说出没有任何一个时候讨厌、或者抵触革命的话。因为这其中描写的每一个人主人公或是单位的每一个人。他们有超乎常人的智商也好、技能也好、能力也好,但抛开这些光环,这些人都是活生生的需要吃喝拉撒,就像文中黄依依说的一样,我们都是人,都有爱恨情仇、喜怒哀乐。我们学知识,我们革命,我们都是为了我们或者后辈能够独立自主的不被他人掌握命运的生活。

但就是这样的一堆人为了国家前途也好,民族大义也罢。致敬之余我们更多的是心痛吧。尤其是在读到陈二湖的老年生活,这位老爷子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701,到退休后,已经形成了强烈无比的职业习惯和素养。而这一切,不能公之于众,不能天下大白。他就像你身边每天都能见到无数的普通的老大爷一样。

殊不知和你擦肩而过的人,曾经拯救过无数国人的性命、革命的前程。他无疑是伟大可敬的,但同样也是可怜的。就像书中那句(或者是我的那句):当他们无数次想面临困难要放弃,无数次考量自己的选择和坚持是否值得时,不知道是什么推动着他们,可能是爱,可能是恨。但总归一句话:心性不够坚定的人,是不能背负起革命的重任的。因为你很有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人在黑洞里走,没有方向,没有同伴,甚至有时候还没有自己。

麦家《暗算》读后感 篇7

关于麦家的《暗算》,源于同名电视剧的深入人心。其实我看书很多是因为看了电视剧觉得很不错进而想研究一下原着。《暗算》讲述了具有特殊禀赋的人的命运遭际,书写了个人身处在封闭的黑暗空间里的神奇表现。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地展现。

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光是这些词汇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遐想。当然,这里指的风是指一些间谍性的行为,比如破译密码,侦察情报和实际的参与战争行为。一直对于这种“谍”的行为存有强烈的好奇,再加上最近多有谍战主题的影视作品。看完这本书,我的内心抑制不住的感动和压抑,我想象到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牺牲了多少他们的幸福。

几位主人公:瞎子阿炳,黄依依,陈二湖,“老地瓜”……他们或终日滞留大山深处,或长年浪迹四方。滞留的如困兽,浪迹的如游侠。然游侠也是困兽,因为他们的内心极不自由。很难想像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工作以“国泰民安”为终极目标,但工作本身具有的保密性又使他们自身失去了最基本的人身自由。他们抛妻别子,隐姓埋名,为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利益绞尽脑汁,“暗算”他人、他国,然而最终自己又被粗粝的世俗生活“暗算”了。终其一身,他们没有自己的身份,祖国需要他们以什么身份出现,他们就是什么人,而何时变回真正的自己,唯有等待解密日的到来。

看风者篇,黄依依和安在天的爱情悲剧在这充满解密的`故事里尤让我心绪起伏。这是一个破译密码的天才,也是一个勇敢追求爱情的女人,是天使也是恶魔,在那充满着封闭、保守、破落的时代注定会是一个悲剧。因为爱,她选择了她讨厌的破译工作。虽然他们心心相惜,但他名义上因车祸去世已办过隆重公开丧事的妻子其实是因为组织上有新的任务所安排的烟雾弹,意味着他的妻子还健在,他怎么可能接受她。失去爱的她寄情工作,希望远离伤地唯有尽快破译密码,她成功了却因为知晓了他妻子未死这个组织上视为绝密的信息而被滞留在原地。他们不能在一起,但她还是结婚了,尽管不是她所爱,但她夺人丈夫最后被情敌失手杀死。但可悲的是最终他的妻子却真的死在车祸之中……这是怎样的一种哀切,他都失去了……

身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们都是一群天才,天才又都是孤寂的,就像主人公所说的“我们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是保证党和国家安全的生命线。既然选择了它,也就选择了一种革命的人生。个人的利益、愿望、理想、前途都变得不再重要,像宇宙之中的尘埃,都要服从于革命的需要”。因为革命他们失去了一切,甚至亲情、爱情和友情。但他们得到了我们的尊敬,爱戴,想念,颂扬,鲜花。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遭遇前所未有冲击的时刻,有多少人能保持单纯的秉性和最初的梦想。那时的他们无名无利却无私无畏,现在有多少人为名为利不折手段。时代在变,日新月异地变,但有些东西,有些价值,有些目光,是恒定的永世不变的,我相信。

当一本书看完让人有感动或启发我觉得作者就是成功的,虽然我没资格作评价,我只想说,里面的每一个主人公让我对很多事物有了新的认识。

麦家《暗算》读后感 篇8

友人给我推荐并赠送了麦家的系列小说,麦家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他的小说,如他所说:是一本不错的书,秘密、神奇、性感、陌生;既有古典的情怀,又有现代的风雅,还有一点命运的辛酸和无奈,开创了中国特情小说的先河,名字可能是一个笔名,但他的文章极有特点:一是明确地显示了他的性别和理工科出身:长于数字,长于方位,长于说明,长于制造气氛,短于爱情的描述,短于情节的构思;二是显露了他曾经的经历,他也许仅是一个外围的谍报工作人员(否则就不可能被允许转业),但了解整个情报工作的运作过程,使读者在一个万分陌生的环境里看到了一个个更陌生的畸形的天才。

麦家的文章不同于谢尔顿的小说,天南地北地变化故事的地点——虚无的宏大,也不同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在特定范围内逐一排查锁定目标,再揭开一个惊天的秘密:他的小说是描写一个极小范围内的一个人,放大其的曾经,设定被命运注定毁灭的人生,诡秘、灵异、悬念、哀伤,感动到令人绝望,痛苦和恶心,半夜看完其中的一部,忍不住冲到卫生间干呕了一阵,记忆中只有看张洁的《无字》和项小米的《英雄无语》时有过这种感觉,没有对英雄的崇拜而只有对被剥夺自由的天才的扼腕长叹、没有对神秘土地的向往而只有对组织无边法力的敬畏,没有对自己无缘谍战的惋惜而只有对自己是一个可以在阳光下生活的人的庆幸。

从小看过不少关于间谍的文艺作品,从《保密局的枪声》向梅饰演的风韵妖饶的女特务,到真实的关露、张露平和郑苹如,从探知珍珠港袭击情报的佐尔格、到现仍不知其真实下落的川岛芳子、从整人无数遭到报应的贝利亚、戴笠,到全家均被我党除奸用硝呛水灭尸的顾顺章、从随时准备献身事业而自绝后人的潘汉年、到文武双全的陈赓大将,曾给年少的我带来无尽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想象,过去的文字上说的均是他们才智过人的非凡能力,而非心狠手毒的职业要求,谁也不知那个旁人永远不可能知晓的领域里有多少骇人听闻的永远不能揭密的事情!

电视剧《暗算》热播时,仅因为对其名字的反感而没有观赏,总想到巴蜀才子魏明伦曾为《十面埋伏》作的歌词:“山埋伏、水埋伏、情场埋伏、官场埋伏”,这首词当时引起极大轰动,也引起了上层的高度不满,谁来埋伏我们?一定是暗算我们的人!我们什么地方值得暗算,就需要自己暗算一下自己了。

我们需要审视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过往,而且还有心里最阴暗和无望的空间,这种绝决的残酷如同麦家给我们提供的扭曲禁锢的世界。

麦家《暗算》读后感 篇9

《暗算》是作家麦家一部关于密码破译的小说,荣获中国茅盾文学奖。撇开小说的真实性,看过这本书,我有很深的感触,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的奉献精神。

整本书讲述的是中国情报机构701的特殊人群的特殊生活,他们被封闭在一个山里面,基本上是与世隔绝。《暗算》整部先说都围绕着几个词在展开:数学天才、算盘、下棋、破译密码。小说采用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即直接引用采访者的语言和作者自己的语言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描述。这部小说还有同名电视作品出品,但我没有看过。麦家的写作读起来非常流畅,尽管语言描述没有沈从文文字的华丽,也没有余华设置的迭起悬念,但是他的语言简练,专业。

小说梗概上分为三大部分,上部主要讲了瞎子阿炳的故事,中部讲了黄依依和陈二湖的故事,下部的主题是韦夫的灵魂说。阿炳的故事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奉献与忠诚。阿炳的奉献就是将自己的能力全部奉献给了组织,尽管他只是一个听力超群的瞎子。他的忠诚体现自己对待组织的忠诚和对自己母亲的孝心,同时也要求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和自己妻子对自己的忠诚。阿炳的死让我感到很凄惨。不能说他的死是谁的错。看罢这个故事,我同情阿炳,也同情阿炳的妻子。她是爱阿炳的,她也为阿炳考虑,阿炳没有生育能力,但是又认为自己和妻子睡过后就该有个孩子,自己的母亲就能够抱孙子了,她只能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睡觉,进而怀上孩子,可惜的是阿炳的听力实在太好,而阿炳自己又是那么的执着。也许正是这样的结局才能达到小说想要的效果。

《暗算》读后感

礼拜一那天读的,现在忘的差不多了。是在读完《火种》之后过去的,一个是庆祝共产党100周年,是荡气回肠的建党历史。

另一个是间谍题材的小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将二者联系到一起。可是看完后,我隐约有些明白了。

麦家在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包括701这些,我相信肯定都是假的。即便我知道没有听风者,捕风者,还有看风者这些人!

但我们不能否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肯定有这么一群人在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做出过巨大的牺牲。

而小说在告诉我们,他们也有血有肉,有着爱恨情仇,有着我们常人一样的缺点,同我们不一样的是他们都有着强大的信念,有着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的勇气,有着熬干全身血肉,熬烂全身筋骨的忍耐性。

拿书中最主要的情节来说,701 其实就是窃听敌人的电台,破解敌台密码的。而作者麦家将这一段写的尤为精彩。

“破译密码就是听死人的心跳,是一个天才对另一个天才的暗算,密码的真理永远隐藏在表象之下,就像陈二湖时常念叨的:“你肯定不是你,我肯定不是我,桌子肯定不是桌子,黑板肯定不是黑板,白天肯定不是白天,晚上肯定不是晚上……”因此,破译密码是在理性与非理性的人迹罕至之境徘徊,是男人生孩子,女人长胡子……

想想多可怕,相比之下我们写一篇千字文,简直是无上的享受!

只若拿出万分之一的劲头来,哪里还会出现今天写不出,就放到明天写,又或者推到后天。

简单说说书中三个人物吧,

1 瞎子阿炳,这个天赋异禀,靠一双耳朵为701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最后却选择自杀。

2 黄依依数学天才,却有着超现代的浪漫与风情,与整个红房子里的人格格不入。

3 陈二湖靠着说梦话就能破解密码的人,然而他却不相信自己能破解,一直以为是徒弟破的,由此还对徒弟心怀愧疚。

其实读到陈二湖这个人物,我心里就一只在想,作者想通过他来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也有些猜不透。

不顾家庭,不顾孩子整天想着就是解密事业,就算退休享福,都觉得浑身难受,好容易找到下棋的乐趣,却不肯让子,搞到最后尽然没有了对手。最后为了治好他的病,701只得又给他召回,解一些毫无价值的密码。

整部书,后面还有一个人物,我就不写了。还是写写他们三人吧!

陈二湖整个给我的感觉有点迂。黄依依有渴望爱情的痴,然后阿炳的稀里糊涂就跑去自杀的傻!

他们能力都很强,可以解决一切工作上的难题,但是他们却搞不定周围的人际关系,他们沉浸在工作的激情中,永远也无法抽身走出来。过着常人的生活,可敬,可悲,可叹!

作者麦家每一个人物的描写都是刻画的入木三分。让人印象深刻,永远难以忘怀。

他们一迂,一痴,一傻!个性如此鲜明,如此的吸引眼球,怎么能不让人喜欢呢?

跪求《暗算》的读后感

麦家的《暗算》
《暗算》作者麦家。荣获中国茅盾文学奖。整本书讲述的是中国情报机构的特殊人群的特殊生活。我听说好像有电视作品出品,但没有看过。麦家的写作读起来非常流畅,这也是我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就读完了整本书的缘故。梗概上分为三大部分,窃听机构,解密机构和特务机构。每一部分讲述两个故事。当然,我最喜欢读的还是解密机构的故事。尤其是黄依依那段。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于充满科学家气质的“疯子”就是比较向往和崇拜的,可能和自己在丹麦的学习经历有关。我想说的是,我比较崇拜的是书中各种人物的献身精神,在这个世界中,人都是各有所长,当能够很恰当的发现自己的长处时,再加上终其一生的奋斗,那么这个人就没有白白来人世上走一遭。就是这样,我所在意的人生观点一直是这样的,无论是对国家,社会,家庭,甚至另一个个体的个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拥有了什么,而是创造过什么,在人世上留下了什么。除了这些,书中还强调了一个词,虽然没有明显的提出来,那就是“孤独”。那种与众不同,那些必须要永远保密的事情和人们,哪怕对自己的家人,如果需要,是一生都不能说出去的。这种孤独,除了在“红墙”之内,在外界是无法被感触到的甚至。就是这样,《暗算》所讲述的都是极端的人们,他们要不然就是极端的聪慧,极端的勇敢,极端的天赋,然而所有的这些,在这些人的一生中,所追求的永远是超越,超越自己的极端。以及对周遭事情的无限处理上。黄依依失败了,她破获了高级密码,变成了“神”,却因为感情和自己所追求的家庭,就稀里糊涂的死掉了。陈二湖用尽一生在解密事业上,老来退休却因为工作成癖和职业特点,差点沦为真正的神经病,最后仍然死在工作的狂喜之中。他们的一生让我羡慕,也许,我没有那样的智慧和天赋,可是我是多么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契点去奉献我的一切,哪怕从此之后变的疯疯癫癫。我想,这仅仅也只能是想想而已,因为这样的长久不懈的坚定不移的奉献,所承担的也是等量的痛苦和折磨,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够做到的。虽然仅仅只是一本小说,虽然故事的详尽和真实性都不得而知,但,让我对故事里面的人物表示衷心的敬意。
伟大的盖茨比是前段时间读的,应该是属于经典著作范围一筹。很不幸,我读的是译本,没有读到原文。当然中文翻译过来的自然也变的比较容易入口。读原文可能是要花费好长的时间的。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想我没有足够的底气去客观全面的评价整个故事。但至少,在故事情节上和作者的用意上,我是相当的佩服的。虽然整篇文章都没有强调盖茨比的伟大在何处,一直到结尾。但是,我们合上书本,想像着整个故事,就不难发现,作者想说的就是盖茨比对于爱情的坚韧。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所有的一切,书中开头所设下的所有埋笔,包括盖茨比的悬疑的身份,多金的程度,奢华浪费的一切酒会,都是为了能够守望自己的爱情。最后甚至为自己的爱人的过错而负责,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可恶的是那个女人并不完美,读到后来我甚至是愤怒的。好了,也许,一切都是小说的安排。没有如此可恶的人物,又怎么能够成就我们的盖茨比的伟大呢?

麦家《暗算》

         《暗算》的电视剧只有模糊的印象  ,只记得有王宝强演的阿炳,是个天才的瞎子还被绿了。

          说明这件事对于男人的阴影实在是太大,而不分成熟与否。

           最近读完了《暗算》的小说,书里有三个不同的部分。其实没有读完,只读了前两个故事,关于701的故事。一个阿炳,一个黄依依。第三个不知怎的,就是读不进去,因为与前两个故事没什么联系,最近我的心思也过于浮躁了。

          麦家的文笔很好,他让我觉得他描写的事都是真的。他因为老乡的关系,误打误撞了解了701——一个破译电码、密码的地方。谍战是刺激的,它天生吸引男人。 

         因为敌国的电台换了发报的方式,701束手无策,于是他们讲视线转向了听觉灵敏的人。阿炳就这样被人找到了,阿炳在五岁时发烧,把眼睛烧瞎了,但所有的技能点都点给了眼睛。在村里,谁家养了野男人,谁家进了贼他都知道。

            阿炳的耳朵是风长的。

             阿炳的神奇在谍战中得到了见证,得益于他惊人的听力与天才的记忆力,让他甚至不需要真正了解摩斯密码,就可以投入战斗,甚至在后期陷入僵局时,他通过发报员发报方式的细小差别,将剩余的敌台再此侦别出来。

        谍战的具体细节,书中自有详述,但阿炳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他的悲剧结局。他的悲剧起源于他的婚姻。因为他对701的巨大贡献,上级给他发了一个老婆,非常有党性的女人,她的哥哥为701死后,她也希望为701做出贡献。女人为阿炳生了一个孩子。

       但有一天,阿炳死了。

       他留了一盒录音带,带子里说,孩子不是他的,他甚至能听出来野男人是谁。在他们村,只要女人有野男人,那丈夫只有选择死亡。

         野男人自然没办法在这里呆了,女人跪下哭诉寻求原谅,因为阿炳甚至不知道面对女人,如何当一个男人。还不住地埋怨她,她心里苦,在知道自己怀孕后,更是与野男人一刀两断。组织当然让她抱着孩子离开了。

       麦家厉害就厉害在后续的处理。

        这个女人在离开701后,就去照顾阿炳的母亲。在阿炳母亲死后,她便离开了。有人说她在离开村子后,就跳进了黄浦江。

         暗算中除了谍战,还有爱情,黄依依的故事正是用来吸引女人。

       701遇到了一个问题,台湾政府与潜伏大陆的间谍用一种火密密码联系。但这密码是天下第一难的密码,而解密需要时间,可能要很久,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一流的数学家。

        黄依依是一个天才女数学家,由安副院长亲自招募。但他十分头疼黄依依,因为她是一个十足的问题女人,深受美帝的毒害,在追寻两性关系更是自由奔放,破坏了无数家庭。

       她之所以答应进入701,正是因为安副院长,因为一见钟情。可安副院长早已心如死灰,因为他在俄做间谍期间,妻子小雨死于一场车祸,凶手甚至可能是俄罗斯军方。

       在院内破译火密第一次会议,黄依依就旷工了,因为她要去林中喂小松鼠。

       在安副院长找上门,准备说教时,黄依依给他留了一个瓶子和纸条。要他破译。

        安副院长当然知道这是第一代密码,将纸条缠绕瓶身,只有三个字,我爱你。

        就这样安副院长冷静地面对着黄依依不着调但十分大胆的爱情攻势。他险些败下阵来,但又不能不接招,因为黄依依不按常理出牌,她将破译火密的思路融于对安副院长的各种示爱方式里面。

       安副院长面对这样的奇女子,险些被坏了道行。可这时院长找到他,告诉他一个消息,让他知道两人关系不能更进一步——小雨没有死。只是作为组织的间谍潜伏在俄罗斯。

       黄依依也死了心,因为安副院长告诉了她。此时火密破译陷入死局,安副院长决定去俄国找寻他的恩师。因为火密的创造者是他恩师的故人。

       他在俄国一无所获,恩师早已消失。但当他回来,他发现黄依依旧态复萌,跟王主任搞到了一起。王主任是有夫之妇。他怒火中烧,怒斥黄依依,更在暗地里将王主任想办法赶走。王主任却写信骂他,说自己不过是安副院长在她心中的替代品。

       黄依依知道后,哭诉,最后约定只要她破译火密就让王主任回来。

        后来真的破译成功,黄依依让张国庆回来了,而不是王主任。原来张国庆是另外一个跟她有染的人,而且同样是有夫之妇。张国庆老婆情人两头跑,他的老婆是镇上的护士。

       黄依依之所以让张国庆回来,是因为张国庆让她怀孕了,与她有染的男人这么多,可让她怀孕的只有这一个,于是她便认定这是他的真命天子。

      但后来黄依依流产了,原因是医院开了重感冒的药,更要命的是黄依依死了,在医院的厕所不小心撞死了。

安副院长自然不相信,有一天张国庆找到他,哭着说是他老婆杀的。

安副院长的小雨也在莫斯科被车撞死了,这次是真的。

《暗算》读后感——奇妙的人生

初次接触麦家的作品不是他的谍战题材,而是他的《人生海海》。当我看完《人生海海》后,才开始关注作者麦家以及他的作品。通过资料查阅,得知麦家的谍战题材写得非常优秀,因此我对他的谍战题材充满了好奇。去书房寻寻,看能否找到有关麦家谍战题材的作品。很幸运,寻找到了一本麦家的《暗算》。

刚看见这本书,引人注意的是这本书的腰封。上面书写着“第七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入选’企鹅经典’”。这部作品所得的荣誉,让我知道《暗算》的文学地位是如此之高。腰封上还印着一句感受性的话语“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你可以解开敌人的密码,却难解人心的密码。”这句话更加引起了我对《暗算》的好奇心。

麦家的《暗算》是一部谍战题材,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听风者,主要人物是阿炳;第二部分是看风者,主要人物是黄依依与陈二湖;第三部分是捕风者,主要人物是韦夫。阅读小说时,有一种急促的担忧,让人呼吸难受,心跳不止。主人公那奇妙的人生让我感受颇深。
阿炳——戏剧人生

阿炳,居住于陆家堰村,由重伤的罗三耳推荐。他没有正式的名字,大家都称他为阿炳。因为创作《二泉映月》的阿炳双眼失明,他的双眼也失明,所以大家都称它为阿炳。虽然他的眼睛看不见了,但他的耳朵却十分灵敏。

阿炳初入读者视野时,是“我”去寻找他时的场景。被一群孩子戏弄了一番。本以为他已经习惯了别人的戏弄,会忍气吞声。但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态度很坚决,而且还特别生气。他不允许别人质疑他超强的听力。最后以孩子的道歉而结束了这场闹剧。

从那刻起,阿炳在“我”的眼里是“既像个孩子,又像个疯子,既可笑,又可怜,既蛮横,又脆弱。”

其实,阿炳生下来就是个傻子,三岁了还不会走路,五岁了还不会说话。就在他五岁的时候,发高烧,烧了三天三夜,会说话了却眼睛瞎了。虽然他眼瞎,但是他知晓的事情极多。比一个正常人知道的事情还多,就是因为他有一双又尖又灵的神奇耳朵。

阿炳成了“我”在民间收罗的听觉方面的天才,虽然他有生理缺陷,但“我”还是决定带着阿炳回到特别单位701。从此阿炳的人生开始一个大的转折。

刚回到701机关,首长亲自带着一群人,对阿炳进行听力测试。结果全赢,没有出现丝毫差错。于是,阿炳成了701机关里的天才,所有的人对他充满了信心。准备给他进行特殊训练。训练结束,阿炳正式加入了特别单位701。开启他成功的人生。

阿炳的任务就是找到敌方的电台。他在无线电海洋里的各种电波声、广播声、嚣叫声、歌声、噪声寻找电台。他听的转速是平常人的5倍。平常人听到这声音,纯属于奇音怪声,而阿炳却能坐着静静地聆听其中的内容。

虽然在监听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但在阿炳的认真聆听下,阿炳成功地完成了他的监听任务。解决了701乃至国家安危的燃眉之急。得到了701所有人敬仰和爱戴,他正式走向自己的成功人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炳不仅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组织还为他解决了个人问题。701的外勤人员林小芳成了阿炳的妻子。两年后小芳又让他成为了父亲。可以说,此时阿炳已经是一个大赢家。工作和生活都有了巨大的收获。

直到阿炳的死亡,终止了他的成功人生。因为他出奇的听力,他发现自己的儿子不是亲生的,最后电流自杀而亡。

巨大的成功,甜蜜的生活,转眼睛戛然而止。大喜过后大悲,这样的人生大概只有戏剧才有。所以我称阿炳的人生为戏剧人生。

黄依依——游戏人生

文章的题目称她为“有问题的天使”。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所以平凡的人生无法属于她,她把自己的一生当作游戏,随心所欲,放荡不羁,敢爱敢恨,尽情地玩弄。

她大胆而热烈,她可以随意进入一个陌生男子的屋子,投去自己爱慕的目光。她也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一个小有名气的数学家。正因为她那不同常人的性格,被“我”选中,加入了701机关。担当起了一项艰巨的任务——破译光密。

她生性开放,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一点也没有改变。在单位里下棋,让别人去树上给她摘花。着装让人辣眼睛。公开地向“我”表达爱意,虽然屡遭拒绝,但她的爱依然很热烈。直到我告诉她,“我”的妻子还没有死,她才放弃了对“我”的热烈追求。不久,她就转身与其他人乱搞男女关系。在这么严肃的工作中,她依然没有放弃自己那放荡不羁的性格,继续游戏自己的人生。

因为她对于组织的重要性,与她乱搞男女关系的人,受到了组织的惩罚。她为了挽救受惩罚之人,表明自己一定会细心投入光密的破解。

果然,她天使的一面出现了。为了自己的工作,她几乎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天天都往演算室跑,打听演算结果。她都快忘记了笑,身体也日渐消瘦。

后面,黄依依变得更加疯狂了。她几乎把她的家搬到了办公室,白天黑夜都不停地工作着,就连敲门声也要很久才会听到。

就在黄依依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她成功破译了光密。光密破译了,“我”与她的关系却疏远了。

享受成功光环的黄依依,在组织的介绍下,本可以找到一个好对象。谁知,她选了一个有妇之夫——张国庆。

在她的眼里,爱就是爱,没有道德底线。因为她的成就,组织成全了她。她觉得自己成了这场游戏的胜利者。

哪知,在她的游戏里,所有参与者皆输。最后她被张国庆的老婆害死,张国庆的老婆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张国庆也因包庇而受到牵连。

人生还是慎重一些较好,切莫把它当游戏。否则既输了自己,又输了别人。

韦夫——梦幻人生

韦夫,是一名普通的越南军人,因病而亡。他的梦幻人生不是他生前的经历,而是他死后的经历。

他的尸体被一位吕处长带走。吕处长是一位抗美援朝的中国人。他的尸体被伪装成一位大教授的儿子。

随后把他的尸体,送上了“长江”号潜艇。正式开启他的梦幻人生。潜艇在水里不断地下沉,像一条大鱼游动起来。最后他的尸体被扔到了白家湾海滩附近,让他的尸体随着海浪冲到海滩上。

他的尸体冲上了海滩,他以越南海军官员的身份,成功地引起了美军当局的重视。他的尸体藏了一封信,关于“向美军进攻计划”。这封价值连城的“绝密军事情报”成功地瞒过了美军。

他的梦幻人生就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入土为安。

人的一生短暂又奇妙,总会经历一些意想不到的痛苦与喜悦,偶尔也会迷失方向。面对自己的一生,我们无法预料,也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积极去面对。把自己的人生紧紧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被他人戏弄,也不戏弄他人。静静地享受自己那奇妙的人生,足矣!
本文标题: 麦家小说暗算 读后感(《暗算》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272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心理学电影 读后感(心理电影观后感)苏轼古诗的读后感作文600字(关于苏轼诗句感想的作文)
    Top